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topics

全部话题 - 话题: 丁韪良
1 2 下页 末页 (共2页)
E******u
发帖数: 3920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当时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做出了功勋卓越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早年和宁波传教
丁韪良1846年毕业于Indiana州立大学,随后进入新奥尔良神学院接受Calvinism的《圣
经》... 阅读全帖
t*n
发帖数: 14458
2
光看见冠西俩字儿了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当时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做出了功勋卓越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早年和宁波传教
丁韪良1846年毕业于Indiana州立大学,随后进入新奥尔良神学院接受Calv...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3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当时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做出了功勋卓越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早年和宁波传教
丁韪良1846年毕业于Indiana州立大学,随后进入新奥尔良神学院接受Calvinism的《圣
经》...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4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当时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做出了功勋卓越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早年和宁波传教
丁韪良1846年毕业于Indiana州立大学,随后进入新奥尔良神学院接受Calvinism的《圣
经》解经培训。1849年5月,丁韪良发表毕业论文“The Uses of Physical Science
for a Missionary”,同年10月被美北长老会派遣前往中国浙江宁波传教,11月结婚,
十天后即踏上征途,经过134天的海上航行,于1850年4月抵达香港,随后游...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5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Esquimau (雪门院),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征文】读书系列三:丁韪良的中国人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Jun 15 02:17:52 2012, 美东)
读书笔记:《丁韪良与中国》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丁韪良,字冠西,原名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是美北长老
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North])派遣到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
的生活长达62年(1850-1916,其中有不连续的四年返回美国休假),在华期间,他长
期担任北京同文馆的总教习,并在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西学
总教习。虽然丁韪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拳乱期间的行为有所争议,但是他为中国
当时的“西学东渐”文化运动做出了功勋卓越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早年和宁波传教
丁韪良1846年毕业于Indiana州立大学,随后进入新奥尔良神学院接受Calvinism的《圣
经》... 阅读全帖
e*******c
发帖数: 2133
6
关于您说丁'抢劫'的事,我发现沈弘教授一个颇有意思的解释,或可一读?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1/24/content_17
"一个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丁韪良在《北京被围目击记》(1900)这本回忆录
中曾经坦白地承认,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自己也参加了抢劫。
顾长声先生也许是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他的《传教士与近代中国》(1981)销量达数
万册,流传甚广。由于一般的读者很难查阅到丁韪良的原著,所以一般都把顾长声的说
法和引文视为权威的根据。然而上面所引这段文字中的问题很多,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
造成了误读和以讹传讹。
作者观点的一大问题是断章取义,割裂了原文中的上下文。丁韪良原著的第131页在讲
述慈禧太后和一大半北京居民逃走之后,丢下了大量的皮货、绸缎和银锭之后,接下来
写的是八国联军中英国和日本士兵的抢劫。但是顾长声大笔一挥,就变成了“于是基督
教传教士们也开始抢劫起来”。其结果就造成了上下文不对接:明明前面说有大量遗弃
的皮货、绸缎和银锭,为何丁韪良和其他传教士们对于身边的财宝竟视若无睹,反而去
抢劫... 阅读全帖
E******u
发帖数: 3920
7
嗯,好像是。
但是我个人觉得丁韪良也是很不错的。他在战争期间的行为被政治性地放大批判了,另
外丁韪良一直主张教育高于传福音,这和现在只传福音别事不干的某些教友人士观点格
格不入。其实丁韪良为中国带来的功绩是非常大的。
M******a
发帖数: 6723
8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丁韪良其人其著
http://www.gmw.cn/01ds/2009-01/21/content_881674.htm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1月21日
■沈弘
2008年8月8日晚8点,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在“鸟巢”正式
拉开帷幕,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一个缤纷灿烂,自信满满的中国。假如将时间拨回到一百
多年以前,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战乱不已,国家腐败,民族危亡,鸦片泛
滥,灾荒不断,经济崩溃,老百姓们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到了快要沦
为亡国奴的边缘。在那个时候,又有谁能看好中国,并预言中国会有光辉的前途呢?
有!一个隐居在北京西山宝珠洞的八旬老人对于中国的前途就曾一直持乐观的看法
,并且还多次撰文,预言中国定会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东方大国
。这位睿智的老人就是本书的作者,长期担任同文馆总教习,后来又出任过京师大学堂
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
早在1868年10月,丁韪良就曾在美国远东学会上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就叫做
“中国的文艺复兴”。在这个演讲中,他批驳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于中国所形成的诸
多“傲慢与偏见”,
E******u
发帖数: 3920
9
呵呵,丁韪良在战争中的行为明显是被政治性放大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丁韪良是美
国代表团的翻译之一,那是因为美国当时没有足够的懂汉语的人才,大多只在传教士里
选。在义和团运动后他去抢粮食是为了那些围困了很久快要饿死的教民。
E******u
发帖数: 3920
10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我看过,丁韪良写得很不详细。而且大概不是基督教人士写的,所
以对丁韪良的理解有偏差。
l*****s
发帖数: 2109
11
来自主题: History版 - 丁韪良其人其著
不论中国,还是美洲,白人的殖民前锋都是传教士。
说什么都白搭。
“他干吗还要亲自去外
面抢粮店,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丁韪良再傻,也犯不着硬要把强盗的罪名往自己头上
扣,这根本就不合乎逻辑嘛。”
这真是脑残,好像做强盗的都是穷人?工资能有几个钱?怎么比不了真金白银。
白人的文化里强盗从来就不是被歧视的对象,人根本及就不在乎强盗的罪名。
“顾长声等国内的学者过去受极
左思想的影响太深,根本不把几千名中国基督徒的生命当做一回事。这种观念现在应当
有所改变,尤其是在去年中国经历了汶川大地震之后。”
这是什么逻辑?
就因为几个基督徒参加了救人?怎么轮也轮不到基督徒啊。
l**a
发帖数: 6415
12
这人很有意思。73岁还参加抢劫,身体挺不错的。
最后一段,前句说“在同文馆的几十年里,没有迹象表明丁韪良在教学的同时还有传
教行为”,接着后句说“事实上,没有(或者极少?)同文馆的学生最后成为了基督徒
。”
说明他25年的“文明开化”导致那学生没有变成基督徒?
E******u
发帖数: 3920
13
此人身体超好,义和团运动后七十好几还来回美国中国两次,最后活到89岁。那个时代
是超级老寿星了。
丁韪良是教育型人才,过去在宁波的时候主要传教,到了北京以后主要搞教育了。
E******u
发帖数: 3920
14
我最近也在看,呵呵。刚又看完狄克文的,狄克文似乎学汉语费了老大劲了,方言、官
话,官话有分白话书面语,很复杂的样子。相比之下丁韪良还真有语言天赋,写的中文
文采也好。不过感谢上帝,狄克文最后也精通中文,而且主持翻译了圣经合和版。
s*******w
发帖数: 2257
1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简论丁韪良
孙邦华
【专题名称】世界史
【专 题 号】K5
【复印期号】2000年03期
【原文出处】《史林》(沪)1999年04期第84~91,94页
【作者简介】孙邦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 Martin), 近代使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
以基督征服中国为职志,但他寓华数十年却又以办学校、译西书为活动轨迹。他的传教
热情如何?办学译书活动与传教布道究竟有何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番分析。
  一 传教热情
鸦片战争以后,在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英美等国的新教传教士接踵而
至,相继深入通商口岸、内地自由传教,以达到“使中国基督教化”的目的。丁韪良正
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里,来华讲经布道的。
丁韪良于1827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里沃尼亚的一个贫寒的牧师之家,在十个兄
妹中排行第八。他的父亲是长老会牧师,并用两个传教士(William Alexander和
Parson Martin,分别到三明治岛和巴勒斯坦传教的传教士)的名字,为他取名,据此
可见父亲对他寄予的期望:将来成为传教...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16
同文馆最初开办的时候,学生一共只有十名,后来添设法文馆、俄文馆,每馆也只有学
生十名。前来应考天文算学馆的72人,先录取30人,同治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开学。同治
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总署又奏,经诸臣在大堂当面考试,该三十人中尚堪造就者不过数人
,所以将学经半年毫无功效者20人立予撤退,留下的10人与原有三馆八旗子弟暂归一处
教学。同治六年十二月准署广州将军庆春等将该省同文馆学生蔡锡永、那三、博勒洪武
、韩常泰、左秉隆、坤扬等六名,咨送到总署,饬在新立天文算学馆中居住,加以考察
,照章作为监生、翻译生员,分别派充将军、督抚衙门翻译官,饬回广东,仍由该省随
时考察。同治七年三月准两江总督臣曾国藩咨送该同文馆学附生严良勋、席淦、监生汪
凤藻、汪远焜、王文秀五名到总署,饬在新立天文算学馆居住,详加考试,分别给予内
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职衔,总署大臣仍随时考察,令于汉洋文艺加意讲求。这样,继
畬任职期间同文馆的学生保持在四五十名的水平,语言、西学混合教学。到了光绪十三
年(1887),同文馆学生的名额增加到120名。直到停办都是这个数目。
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三日(1868年7月12日)《总理衙门奏报考较...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3893
17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elief 讨论区 】
发信人: wayofflying (小破熊), 信区: Belief
标 题: 看看传教士的真面目:近代传教士与西方列强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Aug 1 12:38:36 2009, 美东)
我转贴一些事实,来说明传教士这个兵种是配合本国军队去侵略其他国家的。同时也要说明,中国人民跟基督教是有一笔血债要清算的。
看看传教士的真面目:近代传教士与西方列强
发信人: jinyushaoye(万世流浪)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03:11), 站内信件
基督教是一种热衷于传教的宗教。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 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1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洋务运动史--7
第七章洋务文化教育的开端
一、举办洋务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洋务文化教育,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为适
应洋务活动需要所举办的文化教育事业。这种事业,既与清政府同外国资本
主义国家打交道的外交活动有关,也与办洋务企业的经济活动及一切政治、
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洋务文化教育涉及面是比较广泛的,它培
养了包括翻译、外交、律例、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电报、矿务、冶炼、机
械制造、水陆军事等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这些文化教育事业,主要是由于
洋务派在洋务活动实践中,意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性而逐渐举办
的,是适应洋务活动的具体需要进行的。因此,虽有一些计划,但并无远景
规划和战略目标,因而基本上是被动的,尤其在洋务运动开始时是如此。
首先意识到紧迫需要的是通事(翻译)人才。清政府在与洋人打交道中
使用通事,并不是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更不是到1860年《北京条约》
签订后才开始,而是早已有之。那时的通事,主要是由于广州一口对外贸易
等活动,和澳门一隅同洋人接触及传教士的活动等关系,而自发的出现和形
成的“通事”群。没有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只有在北方因与沙俄交往... 阅读全帖
s********n
发帖数: 26222
19
http://tieba.baidu.com/f?kz=1074792709
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
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
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
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
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
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开始的。近代以前的一些传
教士如利玛窦(P.Matteo Ricci)、汤若望(Joh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怀仁(
Ferdinandus Verbiest)等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贡献。鸦片战争后,尽管外国传
教士来中国的动机确有出于传教热忱,也有为中国人民做了些好事的,但在西方列强侵
略中国的大背景中,在其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与中国人民发生冲突时,一些传教士自觉
或不自觉地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为本国政府效力,客观上充当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
先锋... 阅读全帖
i*****s
发帖数: 4596
20
纪念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1867年同文馆风波始末
作者:任复兴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1 更新时间:2011-11-20

提要:躬逢同治变法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5周年,重温历史,对推动现代化建设
很有现实意义。前几年,曾由山西省政府拨款,在这次变法的智囊、首任总管同文馆事
务大臣(即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首任校长)徐继畬的家乡举行过“纪念徐继畬暨中
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0周年研讨会”。希望如今有更高层次、更多相关学校(如北大
、北师大……)、部门和人士有所表示、行动。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同治年间同文馆天文算学馆计划,是“古今一大变局”
之中的变法。1866年12月至1867年8月,变法计划的出台及由此引起的风波,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的影响十分深远。海外学者认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事前曾“作出了一个实在
大胆的计划,此计划的激进性质,通常为历史学家所忽略”,是一次受到挫折的变法。
(注:参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卷上第582页,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刘
广京:《经世思想与新兴企业》页407。)尽管因倭仁... 阅读全帖
f**********d
发帖数: 4960
21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鹰龙之舞:晚清中美战略对话
星条旗和黄龙旗在南中国的海风中猎猎飘扬。
演武亭前方的海岸边,已经搭起了一座巨大的临时建筑,中西合璧,类似欧洲的凯
旋门,又类似中国的牌坊。两侧一字排开的立柱上,对称斜插着中美两国国旗。牌坊的
两个主塔上,是两国国旗,而中间的横额上,则是由灯泡组成的两国国旗图案,即使在
夜晚,也能让国旗熠熠生辉。
这是1908年10月30日,厦门。
在大清海军“飞鹰号”驱逐舰的引领下,8艘涂抹着耀眼白色的美国战舰徐徐进港
。在港内迎接的大清主力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此时开始
整齐地鸣放19响礼炮,美国军舰则鸣炮还礼,炮声震耳欲聋。
到访的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远洋舰队“大白舰队”(The Great
White Fleet),以舰身涂抹白漆而得名。这是美利坚面向世界的第一次武力炫耀,而
在亚洲,它的威胁目标就是日本。访问中国的,是“大白舰队”的第一、二分舰队,集
中了“大白舰队”一半的主力舰。
唐绍仪本来期待的,是与罗斯福总统的战略会谈,一旦缔结三国同盟,整个世界历
史将因此而改向
1908年 中美德同盟流产
中国政府对“大白舰队”的到访十分重视,政治局委员(军机大臣)... 阅读全帖
b*****d
发帖数: 61690
22
多维历史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是华盛顿纪念塔中唯一的一块汉字石碑。该
碑长4.5英尺,宽3.5英尺,字体为正楷,黑漆文字。碑文选自徐继畬所著《瀛寰志略》
,称颂美国国父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及开创美国民主制度的业绩,并赞颂其功业超
过陈胜、吴广、曹操和刘备,堪列西方古今人物之首。长期以来,这块石碑鲜为人知,
直至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到后才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摘
自《雁过留声: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
美国人来广州后的十年间,清朝官吏仍然将美国人和英国人混为一谈,清政府“不屑于
了解外国情形的闭目塞听状况,并没有稍为改变”。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坚船
利炮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关注西方世界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梁廷枏和徐继畬等一批开
明、进步的爱国者,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开始认识美国。他们特别重视对美国情
况的介绍,而且不加掩饰地对美国的长处加以推崇,给予好评。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第一
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美国的认识。其中,徐继畬是他们之中最为推崇美
国、推崇美国总统华盛顿的...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23
原创2017-07-04谌旭彬 短史记 微信号tengxun_lishi
功能介绍
短史记栏目。
文|谌旭彬
1901年。
是“新政”开始的年份。
也是“新政”死亡的年份。
不许讲“西法”的变法上谕
1月29日,逃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改革上谕,上谕
中说:
“世有万古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成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仿如琴瑟之改弦……”
意思是说:除了三纲五常不能改,满清皇帝的统治不能改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可以
改。
这是自洋务自强运动以来,清廷最高当局首次明确“赐予”帝国子民如此大尺度的改革
空间。
这份上谕遂因此被视作清末新政的起点。
但这个“开始”,并非政策,而是权术。
1、该如何“处置中国”?
“对中国该如何处置”——这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之后,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也是逃亡西安的老太后最关心的问题。
原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以华制华”的观点,也许最具代表性。庚子年九月二十八
日,丁氏在上海演讲说:
“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
可安,而后患可兔矣。次...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3781
24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晚清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的认识 Z
5.礼俗观。传教士从敬拜唯一真神的基督教信仰出发,对与儒家有关的祭天、祖宗崇拜
、孔子崇拜等礼俗进行了观察与评论。他们发现中国人的祭天与基督教仪式是较为接近
的,如皇帝每年两次到天坛祭天及举行祈祷,“这一仪式无论从其整个的特点,还是从
其具体的每个环节看来,都与《圣经》中的宗教仪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33),但也有
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就是这种隆重的仪式只是皇帝的特权,一般人尤其是女性不允许
出现在天坛的附近,普通老百姓也只能以自己的朴素形式表达对天的虔诚,但中国人是
泛神论者,“缺乏明确的人格个性是中国人崇拜‘上天’的致命缺陷”(34),而这与儒
经中含糊不清的“天”的概念是有关的。他们还注意到对先祖亡灵的“祖宗崇拜”在中
国很有普遍性,多数传教士都认为这种祭祖活动完全是一种不利于传教的错误信仰故而
加以反对。何天爵称“祖宗崇拜”是中国的“所有的宗教仪式中最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的内容。而且毫无疑问祖宗崇拜将是中国人当中最后消亡的一种错误信仰”(35)。明恩
溥指出“祖先崇拜的习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所有的死人都是神”,它与对自然力的
崇拜一起形成了中国下层民众的多神论、泛神论,而“在... 阅读全帖
j*******7
发帖数: 6300
25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ZT:上帝教与摩门教的相似之处
Interesting research and thought provoking. Only pasted some passages though.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150451/note/205772187/
上帝教与摩门教的相似之处何在?
太平天国兴起时,就有不少在华传教士指出,太平天国跟伊斯兰教、再洗礼派、闵采尔
起义、摩门教相似,尤其强调后者。那么到底有哪些相似?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中说
,“洪秀全从未听说过摩门教,但他的推理跟摩门教的赞美诗是不谋而合的:天父天堂
惟独身?此说谬传不可信。真理有理道无际,吾耳亲闻天妈居。”可见在丁韪良看来,
两者主要是在多妻制上相似。
在多妻制这个问题上无论太平天国还是摩门教都受到正统基督徒的猛烈攻击。在清朝,
中国还在实行妻妾制,皇帝三宫六院习以为常,因此当时中国本国的人在多妻制上攻击
太平天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即使攻击也是指出性权力上的不平等:普通太平军
男女分营,诸王却享受多妻制!多妻制在摩门教里的实行,有现实的原因,如一些男信
徒在长途流亡中死去,他们的遗孀就成了其他...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6

格物学
       格物学即物理学。1900年以前,我国译述西方物理学著
作没有采用“物理学”的译法,而是多译为“格物学”或“格致学”.如1879年美国人
林乐知将罗斯古编写的一本物理书翻译成汉语并命名为《格致启蒙》,其中第二卷为格
物学;188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来中国传教,接触
中国古代文明后曾提出“丁韪良猜测”:中国的“元气说”曾影响过笛卡尔提出“以太
”漩涡说)也将一本物理书译为汉语,名字为《格物测算》.另外,国内1886年有译著《
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门》出版。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学”或“格致学”
就是“physics”的早期汉语意译.这两种译法是“格物致知”一词两种形式的缩写。“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的思想。2002年4月在北京召
开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仍有学者认为将“physics
”译为“物理”不如译为“格物”或“格致”更符合汉语文化.但是“物理学”一词毕
竟被中国人所逐渐接受,1902年京师大学堂在格致科下设物... 阅读全帖
d******r
发帖数: 5008
27

格物学
       格物学即物理学。1900年以前,我国译述西方物理学著
作没有采用“物理学”的译法,而是多译为“格物学”或“格致学”.如1879年美国人
林乐知将罗斯古编写的一本物理书翻译成汉语并命名为《格致启蒙》,其中第二卷为格
物学;188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英文名Martin,1888年曾来中国传教,接触
中国古代文明后曾提出“丁韪良猜测”:中国的“元气说”曾影响过笛卡尔提出“以太
”漩涡说)也将一本物理书译为汉语,名字为《格物测算》.另外,国内1886年有译著《
格致小引》,1889年又有《格物入门》出版。大量史料表明:“格物学”或“格致学”
就是“physics”的早期汉语意译.这两种译法是“格物致知”一词两种形式的缩写。“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儒家“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的思想。2002年4月在北京召
开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仍有学者认为将“physics
”译为“物理”不如译为“格物”或“格致”更符合汉语文化.但是“物理学”一词毕
竟被中国人所逐渐接受,1902年京师大学堂在格致科下设物... 阅读全帖
c*********d
发帖数: 9770
28
来自主题: Mod_CHN_Hist版 - 老照片中的晚清政治家
2015-09-21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主讲人 | 姜鸣
*据8月20日上海图书馆演讲实录整理
晚清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变迁的时代。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批先行者留下了
他们的足迹。提起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
,但他们的视觉形象是怎么样的呢?许多人并不熟悉。随着大批老照片被发掘,我们开
始对他们的音容笑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对那个远去的年代有了更加深刻而亲切的印象。
为什么研究老照片?我的体会,一是观相貌,看看那是一张怎样的面容;第二晓民俗,
当年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细节;三是知变迁,让我们知道曾有一段怎样的发展过程。
我今天主要是围绕着1850-1900年这段时间,西方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并逐渐为官方和
社会各界接受,清朝上层统治者几次重要的摄影活动为线索,介绍一些官员们的形象,
介绍总理衙门大臣的形象,介绍醇亲王巡阅北洋海军、李鸿章访问欧美等等故事,加深
大家对中国近代历史在曲折中蹒跚前行的认识。
2015年华辰春拍上,1879年,李鸿章会见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访华的原照出现了,
... 阅读全帖
q*****g
发帖数: 245
29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attain79 (蒙古国海军司令),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近代以来向日本输出的一些词汇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6 00:49:29 2014, 美东)
很多被网上倭杂造谣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汉字词 弄了半天是中国传过去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287002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
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
(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
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
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
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
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
“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30
甚至到了19世纪美国建立文官考试制度时依然在以中国的科举制度为佐证。
国基督教新教教会长老派传教士丁韪良,英文名字是威廉·马丁(
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1916)。丁韪良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
指的“中国通”,曾任中国同文馆的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首任西学总教习。1868年他在
美国召开的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OrientalSociety)会议上宣读了题为“关于中国
的竞争考试”(CompetitiveExaminationinChina)的论文。文中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
像新近实行文官考试的英、法、德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并向长期有效实行科举
制的中国学习。他说:"中国的这种制度最为成功,如果此次能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
那么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获益,和火药、造纸术一样,我们也会获得大的
收益。他们的这些贡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是影响了现代社会
彻底变革;对经济文化同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应该承认,如果我们采用了他们的测试
候选人能力的方法来为政府提供最佳人才,那么我们的获益绝不会比刚才提到的那些发
... 阅读全帖
y***i
发帖数: 11639
31

http://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8621
“在美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基督教新教教会长老派传教士
丁韪良,英文名字是威廉·马丁(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1916)。
丁韪良是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曾任中国同文馆的总教习和京师大
学堂首任西学总教习。1868年他在美国召开的美国东方学会(
AmericanOrientalSociety)会议上宣读了题为“关于中国的竞争考试”(
CompetitiveExaminationinChina)的论文。文中他极力建议美国政府像新近实行文官
考试的英、法、德等国一样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并向长期有效实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
他说:"中国的这种制度最为成功,如果此次能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那么这不是第一
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获益,和火药、造纸术一样,我们也会获得大的收益。他们的这
些贡献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是影响了现代社会彻底变革;对经
济文化同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应该承认,如果我们采用了他们的测试候... 阅读全帖
h*****l
发帖数: 3857
32
民主的希望和未来在中国
——谈谈中国式民主与美国式民主(下)
编者按:
9月5日,本报刊发了复旦大学苏长和教授的《中国式民主与美国式民主之比较》(
上)。今天我们发表该文的下篇,就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以飨读者。
五、“选”与“举”: 中美选举制度差异
中美两国都有自己的选举制度,有同有异。
理论上,美国许多非法移民还没有公民权,他们有点像现代社会中的奴隶。中国一
些学者盲目炒作西方政治学中的“公民”概念,是因为未能理解西方的“国民”和“公
民”概念史。在西方,所以存在国民和公民的区别,是因为西方社会内部始终存在一个
隐蔽的“殖民地”地带,也即不是所有的国民都能享受公民的政治权利的现象,例如美
欧的海外领地、黑人和非法移民等。这个问题要是摆在国籍法的历史下看就会很清楚。
英美的国籍法长期将国民分成三六九等,不是所有的国民都是公民,只有公民才享受完
全的政治权利,所以频繁存在争取公民权的运动。
而新中国的国籍实践和《国籍法》,国民和公民的概念是互用的,根本不存在国民
和公民的区别。国家是人民的,人民怎么还会分三六九等呢?怎么还有过去英国国籍法
说的臣民呢?所以,中国民主政治的土壤与美英... 阅读全帖
a******9
发帖数: 20431
33
很多被网上倭杂造谣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汉字词 弄了半天是中国传过去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287002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
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
(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
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
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
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
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
“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
”、“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
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
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
意大利... 阅读全帖
w********2
发帖数: 632
34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
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方向海河两岸相继设立
的租借地,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因先后有九国国家在天津划定租界,因此又称
九国租界[1]。
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同时,天津
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日战争胜利后,正式收
回天津的最后两个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标志着天津租界历史的结束[2],而天津
英租界是九国租界中存在时间最长的租界——长达85年[3]。
天津租界开辟之后,租界的建设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西方文化
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西洋文化的涌入和租界建筑的建设打破了天津原有的
中国北方传统建筑城市风貌[4],租界文化还通过与教会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影响
着天津人的文化生活。由租界教会创办的学校、医院、报刊和杂志,代表着不同国籍、
不同政治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文化殖民。但是它们同时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呈
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天津文... 阅读全帖

发帖数: 1
35
来自主题: Military版 - 李鸿章的悲剧
作者: 张鸣
在历史上,中国人的名字,除了孔子之外,罕有越出国界的,但李鸿章却是个例外。好
多西方人,都知道中国有个政治家叫做李鸿章,美国有道菜叫做李鸿章杂烩,说明他的
名字,已经进入了美国的市民耳朵里。甚至有人,称他为中国的俾斯麦。
无疑,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是成功的。他的事业,事实上已经超越了他一向佩服的曾
国藩,自打他练淮军起,直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晚清四十年的历史,几乎每一页,都有
他的痕迹。直隶总督是清朝最重要,也最为要害的地方大员,没有人能持续在这个位置
上坐上十年以上的,但他一干就是二十年。不是直隶离不开他,而是总理衙门,确切地
说,是大清的外交或者说洋务离不开他。
他主持以及影响了晚清的外交,编练了淮军和后来的练军,组建了能排在亚洲第一的北
洋海军。他办的洋务产业,是自强运动中所有洋务事业中最好的。也可以说,唯一能盈
利,而且延续下去的洋务事业,无一不是出自他的手,或者由于他的庇护。中国的轮船
航运事业,铁路事业,电报事业,都是他的功劳。在那个封闭保守迷信的岁月,办这样
的事业,筚路蓝缕之功,怎么说都不过分。
然而,他却是一个悲剧,中国近代历史中最深痛的悲剧。因为,在多少... 阅读全帖
z**********e
发帖数: 22064
36
来自主题: Military2版 - 甲午一役唤醒中国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清廷不仅割国土、赔巨款、丧利权、受奇耻大辱,而且刺
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应向西方学习的呼声在朝野上下蔓延。甲午战败、戊戌维新
、义和团运动、新政,19、20世纪之交的清帝国接连发生了这四件大事,可以说是一条
因果链。
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
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辽东在三国干涉下归还中国,大清再付3000万两白
银。日本发了大财,而清政府只能向西方大举外债。图为1895年,位于台北的日本总督
府。
供图:华辰影像
通过借款,列强攫取了大量利权,同时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德国以巨野
教案为名出兵占领胶州湾。图为占领胶州湾的德国兵。
供图:华辰影像
此后,俄国租借旅顺大连,英国租借刘公岛,日本在厦门建立租界,法国租了广州湾,
等等。中国就像一块好吃的蛋糕,令所有列强国家垂涎。图中左为反映各国瓜分中国的
漫画,右为“时局图”。
供图:美国国会图书馆
欧洲列强及日本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等活动,对于美国的在华利益构成了威胁。1899年
,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 阅读全帖
W******r
发帖数: 87
37
张文举:基督教近代入华作用及性质之再认识
时间:2010-10-08 11:37 作者:张文举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453次
基督教近代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事件。但是,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反思来路,我们却发现,不论是社会大众与
意识形态接受或拒斥它时的心态和理由,还是一些学者对它进行的研究和了解,都比较
缺乏一种基本的尊重全面事实的精神,和理性分析的态度;往往简单指责甚至盲目攻击
者多,深入了解和理解却少。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欲提请人们注意,基督教在近代入华
以来,对中国社会积极影响之一面,及引起极大误解甚至曲解的一面,尤其是尝试对此
误解予以清理,以稍稍纠正一下我们认识上的偏识,并期望能引起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与思考的愿望。

自鸦片战争以来,基督教(不论新教还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传播。据
1923年中国基督教教会年鉴报告:“基督教在全国一千零七十三县中,没有占据的只有
一百二十六县,其余都树了基督教旗帜。”[1](P74)另据1922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华归
主》的统计,仅从1900年到1920年的20年间,全国的新教徒已...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3781
38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晚清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的认识 Z

明清之际的利玛窦等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已意识到,要成功地推进基督教的传播
,必须入乡随俗,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尤其是调和、会通基儒关系,对基督教
作出适应儒学、适应中国礼俗、适应中国文化的必要的变通与调适。利玛窦采用儒冠儒
服,认真研究中国文化,极力糅合儒家学说,借助中国经典中的“天”、“仁爱”等观
念宣教,试图让作为“异教徒”的中国人觉得不是要强加给他们一种外来宗教。他认为
儒学与基督教总体上是相合的,因此可以做到基儒互补,他说:“儒家这一教派的最终
目的和总的意图是国内的太平和秩序。他们也期待家庭的经济安全和个人的道德修养。
他们所阐述的箴言确实都是指导人们达到这些目的的,完全符合良心的光明与基督教的
真理。”(1)利玛窦的传教策略是有效的,开启了明清之际自利玛窦1582年来华到1775年
耶稣会解散共190年成功的传教事业,但后来有近百年的禁教。
19世纪中叶再次东来的西方传教士,在传教时仍然要面对如何调和两种不同背景的文化
的问题。“19世纪60年代以前,基督教在华宣教事业与儒学之间以激烈的冲突为主。…
…认为很难将孔子和耶稣混为一谈,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 阅读全帖
R*o
发帖数: 3781
39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晚清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的认识 Z

传教士是从宣教的角度认识与研究儒学的,故其儒学观是从基儒比较入手、从基督教神
学背景入手的。他们把儒学与基督教加以比较,既指出其相通相似点,这是实行“孔子
加耶稣”传教策略的依据,找到儒学中可加以比附的部分,利用它为基督教的利益服务
;又指出两教相异相抵触之处,论证基督教高明于儒学,认为基督教可补儒学之不足,
让人们接受基督教义。传教士的基儒比较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上帝观。以神为本与以人为本、重来世与重此生是基儒间的最大歧异,因而儒学的天
帝观、鬼神观与灵魂观是最受传教士非议之处,也是传教士可以基督教“补儒”的主要
地方。对于鬼神及死后之彼岸世界,孔子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9)。据此有的传教士认为儒学本质上只是一套伦理道德体系,而非宗教,它
缺少基督教那样全知全能的上帝的观念,认为孔子是一个非宗教者。这是“由于他的气
质和悟力的冷酷性,他的影响对狂热的情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种影响还对后来文人
们的思维方式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在无神论的指导下表达着自己的思维世界”,又“由
于孔子对古代上帝的疏远,他没有打算去创立对神灵的崇拜”(10)。慕维廉在与... 阅读全帖
C*******t
发帖数: 766
40
一九○○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威震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个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罪恶计划,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力量
,成为半个世纪之后中国人民最终推翻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压迫的奠基石之一。
帝国主义对义和团运动的联合镇压遭到了世界公正舆论的谴责,其中最重要的
是列宁在1900年12月《火星报》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国的战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
侵华的罪恶目的,他特别指出:
“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
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的人,
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欧洲各国资产阶级
政府早就对中国实行这种掠夺政策了,现在俄国专制政府也参加了进去。”(《列宁选
集》第1卷,第214页。)
这是列宁代表了世界无产阶级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作的最有力的声援。
欧美各国进步人士当时也曾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谴责,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马克·吐温对帝国主义的声讨。马克·吐温(1835—1910年)是美国的进
步作家,他的创作的一生正... 阅读全帖
s*******w
发帖数: 2257
41
来自主题: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下面是网络文摘:
======================================
新教在华发展研究

新教传入中国以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华为标志,其在华历史尚不足二百年。新教
在中国有基督教、耶稣教、更正教等称谓,中国学术界将之称为新教或基督新教,而其
教会本身则在习惯上自称为基督教。
新教在华发展研究的历史类论著包括何斯德的《中国内地会五十年纪念志略》(《中华
基督教会年鉴》 2,1915),吴立乐等编《浸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 (1836~1936年)》(
上海,中华浸会书局,1936),简又文编《中国基督教的开山事业》 (香港,辅侨出版
社,1956),霍培修的《美国公理会派来天津的传教士》(《近代史资料》,1963.3),
罗香林的 《中国族谱所记基督教之传播与近代中国之关系》 ( 《东方文化》 7—1,
1969),林治平的《基督教在中国之传播及其贡献》(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徐松
石编《华人浸信会史》 (浸信会出版社,1972),赵享恩的《美国学生宣教运动与中国
》 ( 《校园》 20—2. 1978); 自1981年起,台湾宇宙光出版社推出一... 阅读全帖
j**n
发帖数: 13789
42
(博讯北京时间2010年11月24日 转载)

来源:《炎黄春秋》
(博讯 boxun.com)

《炎黄春秋》今年第10期发表了李维民先生《清末新政“破产”的教训》一文,对
拙文《从清末改革想到当代革命》(今年第4期)提出批评和商榷。李先生认为清末改革
的失败原因,并非我所指出的“在危机沉重压力下,清王朝无力驾驭大幅度的急剧变革”
,而是因为清末改革“搞得太晚,太慢,太假了”。恰好拙著《危机中的变革》一书即将
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该书的主题即是谈清末改革,我为该书写的《再版序》解释了为
什么专制帝国的改革难以成功,可以作为对李维民先生批评的回应。相信这场一百年前
的充满矛盾与困境的、复杂而丰富的改革运动,会引起当代国人浓厚的兴趣。

  一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香港学术界,在论述清王朝变革失败的问题上,以往占主
流的观点是:保守的清王朝统治者镇压了戊戌变法之后,中国又遭受了八国联军入侵的灾
难,然而,此后的清末统治者却并没有改革的诚意,在巨大危机压力下,才不得不进行虚假
的新政。日俄战争中,由于立宪的日本战胜了专制的俄国...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3
来自主题: Detective版 - 先秦“战争法”的普世价值
http://theory.gmw.cn/2010-12/29/content_1506249.htm
王晓渔 http://www.gmw.cn 2010-12-2913:56:30 来源:《财经》杂志
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启蒙读物”,不是有关公民常识的读本,而是兵书,其中
备受推崇的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儿童经典诵读丛书”“中华传统蒙学精华”“小学生国学读本”“新课标小学语
文阅读丛书”“中国学生成长必读丛书”“看动画学国学”“名师推荐课外阅读丛书”
,等等——《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无处不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国家如
此贯彻“兵书从娃娃抓起”的精神?不仅儿童读物如此,各种经管励志、职场指南类的
读物也贯彻着兵书的精神,全民皆兵。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兵者,诡道也”,《三十六计》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瞒天过海”“笑里藏刀”等,纷纷登堂入
室,构成国人的“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主要用于两国交战的兵书,成为一个国
家的内部规则,这说明“人民内部矛盾”一律被上纲上线为“敌我矛盾”,全民皆兵的
结果是人人自危,“兄弟阋于... 阅读全帖
C********g
发帖数: 9656
4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4/c_122189314.htm
2011年10月24日 09:06:54 来源: 光明日报
考试场景
殿试录
殿试
试卷
访谈嘉宾:
李弘祺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讲座教授
刘海峰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陈文新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惠经 韩国国立Hanbat大学中国语科教授
水上雅晴 日本琉球大学教育学部国语教育讲座准教授
丁克顺 越南《汉喃杂志》副总编辑
主 持 人: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 华)
(光明日报 国学版 梁 枢)
时 间:2011年9月24日晚
地 点:武汉大学珞珈山庄
主持人(杨华):各位先生,去年开始,我们就和光明日报国学版共同筹划发起一
个讨论,叫做“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专注于中国文明的独特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
题目。前一段时间,主要就20世纪思想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进行梳
理,这方面的讨论今后仍将继续进行;而同时另外一种讨论正在酝酿开展,就是讨论文
明发展过程中,中国文明所独有的一些侧面,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宗法制度,
中国的礼乐制度,等等。今... 阅读全帖
m********y
发帖数: 21909
45
我记得是杨格非,或者是丁韪良,太平天国开始的时候,他们俩都为太平天国鼓吹,希
望美国政府与天平天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太平天国的合法。他们的主旨就是,一个认
为自己是耶稣弟弟的人,比清政府更容易皈依基督教。
后来太平天国要给传教士配妾,哈哈,他们就离开了太平天国的辖区。
农民永远也挑不出地主的思维去。
j*******7
发帖数: 6300
46
【 以下文字转载自 TrustInJesus 讨论区 】
发信人: jmsma2007 (James),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历史回顾 -- 孔子、中国、耶稣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Nov 25 19:07:43 2013, 美东)
孔子、中国、耶稣
陈耀南
我说个比喻:这房子里飞翔着许多小鸟。房子有一条通往上天的出路,只是小鸟们找不
着。其中能力高强一点的,自以为找到了,就带着追随者乱飞乱撞,头崩额裂。
古今中外,世界上的人都在找寻幸福快乐之路。有些智能出众的人,被尊为一代圣贤,
其实只如上述,是领着跟从者乱飞的鸟,许多盲闯乱撞,加速死亡;较好的也不免冤枉
迂回,误人误己;最好的,不过在本族本类中作好准备,就像太阳出来之前,驱除黑暗
的油灯。
以色列之外的万国万邦,耶稣基督降生之前之后的百代千世,都有许多人间的导师贤哲
: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阿里士多德、孔孟老庄、穆罕默德、马克斯、佛洛伊
德、杜威、罗素等等,他们的智慧与主张或者接近圣经,或者与福音远离,最差的是“
各样的异端”、“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他们许多自以为有... 阅读全帖
b**********s
发帖数: 9531
47
原题:一位清代翰林眼中的华盛顿总统
(邸永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华盛顿纪念塔。塔壁镶嵌着铸文石刻计
190方,取自世界各地,皆为歌颂美国国父之词语,旨在显示其在全世界的影响。其中
,一方刻石为汉字所书,镶嵌在纪念碑第十级墙壁上,碑文如下: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
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
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
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
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碑文摘
自清代道光年间福建巡抚徐继畬所著的《瀛寰志略》)
品读碑文,不难体味出作者对华盛顿的赞誉之情。徐继畬认为,华盛顿勇武胜过陈
胜吴广,豪雄超越曹操刘备,且功成不居,不恋权位;创推举之法,乃古代圣贤“天下
为公”遗意之体现者。此外,还对美国“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的新制度予以衷心赞美。
徐继畬(... 阅读全帖
H****r
发帖数: 16240
48
国内真是文科叫兽们的天堂亚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0-12-19/110596812.html
先秦“战争法”的普世价值
本文见《财经》杂志2010年第26期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20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更像恐怖主义培训教材。而有些理想主义的《司马法》,却
很接近普世价值,比长城、兵马俑和地动仪更值得追忆
王晓渔/文
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启蒙读物”,不是有关公民常识的读本,而是兵书,其中
备受推崇的是《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儿童经典诵读丛书”“中华传统蒙学精华”“小学生国学读本”“新课标小学语
文阅读丛书”“中国学生成长必读丛书”“看动画学国学”“名师推荐课外阅读丛书”
,等等——《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无处不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国家如
此贯彻“兵书从娃娃抓起”的精神?不仅儿童读物如此,各种经管励志、职场指南类的
读物也贯彻着兵书的精神,全民皆兵。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是“兵者,诡道也”,《三十六计》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瞒天过海”“笑里藏刀” 等,纷纷登堂
入室,构成... 阅读全帖
y***u
发帖数: 7039
49
五、悲壮的结局 深远的意义
在帝国主义和清朝反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联合绞杀之下,义和团悲壮的失败了。然而
【义和团运动】却产生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义和团运动缺乏先进的政党领导、科学的理论指导,缺乏完整的革命纲领和系
统的战略、策略。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文
化、经济斗争形式中,必然出现失误、重大失误乃至归于失败。
(2)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坚定力量,但不是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不
能独立的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
(3)义和团缺乏统一的指挥决策和组织领导,各分支互不统属的松散组织形式,不
能完全整合、提高、编组各地几十万战士的巨大战斗力,使其统一、有序、有效的充分
发挥。
(4)在“扶清灭洋”的斗争实践中,轻信了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腐败、卖国势力的
欺骗,没有始终坚持义和团的独立地位,没有必要的警惕性及应变措施,导致了义和团
遭遇明枪暗箭腹背受敌的惨痛境遇,最后归于失败。
2、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
(1)义和团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侵略气焰,粉碎了列强要将中国全部
瓜分,彻底变为殖民地的妄... 阅读全帖
S*******D
发帖数: 12188
50
李夏恩:“治外法权”百年真相
转载 2015-06-29 12:25:37
标签:治外法权
李夏恩:“治外法权”百年真相
导读:从洋人对中国式野蛮司法的拒绝,到清廷推卸包袱般扔掉对洋人的司法管
辖权,再到华人在租界得到西方式的审判,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一步步倒逼着中国
司法进步。
当代史书中,充满了对西方以武力强行攫取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
国司法主权的“仗义执言”。开头冠以“中英”“中法”等的双边条约,被斥之为不平
等,丧权辱国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叙事语境。
但当现代学者讲述治外法权如何被西方帝国主义攫取的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这样
的事实,“治外法权”或“领事裁判权”对19世纪中叶的中国官僚阶层来说毫无意义。
因为在此之前,“司法主权”一词从未存在于中国的辞典中。
既无“主权”,何来丧之?
这就如一个靠打火石取火的部族,将石油送给开着汽车闯入的开采队一样。中国官
员根本不懂“石油”有多重要,他们只是将一样既不了解也不关心,甚至还觉得有些麻
烦的东西甩给洋人而已。
其实,大清的官员没有意识到,“领事裁判权”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便为洋人“觊觎
”。但它真正被“卖”掉,却是由大清... 阅读全帖
1 2 下页 末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