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alk版 - “理性”和“信仰”--康德的哲学精神
相关主题
这是要反呀芦苇: 与一位中国政府年轻官员的坦率交谈
妓女合法化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实行读《章启月:每一位海外华人都是中国的“发言人 ” 》有感
最终呈词驳回 mangmang推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师丁小平
谁也看不惯高干子弟从国库捞钱明慧网造谣第862例——睁眼说瞎话
一位令人恶心的米国房记者采访法轮功总部 法轮功对韩振国死亡集体沉默(ZT)
列宁国土部腐败调查牵扯温家宝、周永康
转载:一位通信工程师眼中的电信及移动对中共迫害说“不”的人们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位美国幸运儿的幸福之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康德话题: 圣亚坡理话题: 哲学话题: 问题话题: 理性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9
发帖数: 1
1
“理性”和“信仰”--康德的哲学精神
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点三十分的时候
,都会很准时的看见德国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生于1724—1804年)出
门散步了!
康德的生活习惯,就像日出、日落那样的有规律。他每天准时起床、穿衣、喝咖啡、写
稿、讲演、吃饭、散步……。一位替康德写传记的人说:“康德的生活,是最规律不过
的规则动词”。
康德在1781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这本哲学作品
使他的声名远播。到1793年止,在欧洲据说已有两百种刊物在讨论康德的哲学。在1790
年时,康德的哲学用语,已经可以在菜市场,或理发店内听到;当时在德国,这位大哲
学家康德,可以说是一位风云人物。
康德认为“哲学的任务”可分为四大问题:
(一) 我们能知道什么?
这个问题是属于“知识论”的问题,在哲学的任务中,我们应该先知道“知识”的极限
在哪里?
(二) 我们能做什么?
这是个“道德的问题”,也是所谓“伦理学”的问题 。换句话说,在我们知道“知识
”的极限在哪里以后,就必须提出实际的问题,也就是“实践”的问题。这也是康德第
二本作品《实践理性批判》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知”与“行”合一的问题。
(三)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
这是属于“宗教”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宗教哲学”的问题。因为“宗教”是一种信仰
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希望自己能够相信“天”、“上帝”、“佛陀”、“道”等,但
我们很难去“证明”给别人看。
(四) 人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所谓“人类学”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切哲学的基础问题。因为,不管是“
知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没有“人”也就没有
所谓的“道德问题”。没有“人”当然也没有“知识论”的问题。所以,研究“人”的
问题,也就是“人类学”的工作。
总之,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开始,他问到“人”的问题,也以“人”人的整体做
为中心,顾及各方面,连哲学史中不太注意的问题,他也提出来讨论。他把“形上学”
、“伦理学”、“知识论”、及“宗教哲学”都融于一炉。换句话说,他用,“理性”
和“信仰”来建构他的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是整体的,在这“整体”中,有一切学问
在内。
康德在他的成名作品《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多元的,除了“感
官的认知”外,还有“纯粹理性”的存在。这种“纯粹理性”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情
感的支配。所以,康德说:“纯粹理性”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超出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官
世界,而存在于我们的理性里。人类的知识,并非完全来自感官经验,如果只用“感官
世界”来认识世界,就会像井中的青蛙,所看见的天空那样有限。换句话说,我们对宇
宙世界的了解都是有限的……。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我们人类“知识”的极限后,在他的第二本
书《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就进一步的说:“人类的道德感,正如白天的太阳一样真实
存在着,这种道德感(或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良知、良心),是人们心灵的导师,是我们
行善的原动力。它使我们明辨是非、敦品励行、止于至善。人们的良心,是直觉的,而
非科学的。我们不能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道德行为和宗教活动。因为道德和宗教是属于
良心的问题。什么是良心呢?所谓良心,就是我们心中的直觉,它不为功利所左右,不
为时间、空间所支配。换话说,良心是人们的自由意志,本着良心做事,即使被别人误
解,也同样感到心中的安慰……。”
从上面引出的康德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到这位十八世纪伟大哲学家的思想精神。虽然
,康德一生很少离开自己的故乡,可是他却非常博学,因为他的学问全靠自己大量阅读
各类书籍,并且自己常提出问题,并精于思考哲学的问题。
康德于一八0四年二月十二日过世,享年八十岁。他死后葬在科尼士堡,他的墓碑上刻
着一句他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常充满敬畏之情,那
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证明:上帝在我头顶,也在我心
中。
s********8
发帖数: 1
2
正信难移--圣亚坡理纳主教的故事
二千年前,众多的基督徒不屈从罗马皇帝的迫害,以自己的生命坚持了自己的信仰。
他们的鲜血成为传播真理的种子,他们的事迹使人们懂得什么是正信,他们的坚定也让
人们看到正信的力量。迫害基督徒的恶行之后,强大的罗马帝国衰亡了。这里,我们发
表这些真实的故事,谨希以史为鉴。
圣亚坡理纳(St. Apollinaris)为一世纪左右的基督徒,叙利亚人,随宗徒之长圣伯多
禄进入罗马,后被任命为主教,负起拉温纳(Ravenna)的传道工作。
圣亚坡理纳刚上任不久即显圣迹。一位双盲的年轻人找到他,圣亚坡理纳为他祈祷后,
在年轻人眼上画了十字圣号,他即刻拥有了光明,“他的眼睛不但看见了美丽的世界,
同时也认清了真理”,他与父母均成了教友。当时,年轻人父亲的长官正为夫人的长期
卧病感到忧心,年轻人的父亲告诉长官有一位圣徒使他儿子重见光明,也使他们全家认
识了真神,他们全家现在感到前所未有的平安喜乐。于是,长官邀请圣亚坡理纳来到家
中;圣亚坡理纳依天主之名,令其下床行走,夫人竟马上成了健康的人,他们于是成了
教友。
圣亚坡理纳以拉温纳为中心,教务日渐宏扬,教友人数直线上升,竟使供奉其他神祉的
祭司忌妒起来,他们因自己的私心而造谣,说圣亚坡理纳传布的信仰破坏了人们对罗马
神的信心。于是,总督下令逮捕圣亚坡理纳,并让祭司随意处置他,祭司殴打圣亚坡理
纳并把他逐出城去。
圣亚坡理纳的伤势半年后方才痊愈,他继续传道;某地一位贵族为哑巴,圣亚坡理纳祈
求天主后,他竟可开口说话,而其女仆被魔附体,圣亚坡理纳便驱逐她身上不好的东西
,使她恢复正常,因这两件圣迹,这位贵族连同家仆共五百人全部领洗,成为教友。
然而,供奉其他神祉的人把熨烫的火炭撒在地上,强令圣亚坡理纳赤脚走过,并把重伤
的他逐出城外。一位好人收留了他,为他医治,圣亚坡理纳不愿因为身体的受伤而中断
福音的传导,许多人听闻后,便冒险前来探求真理。半年后,圣亚坡理纳回到拉温纳又
显圣迹,一位贵族的女儿过世了,圣亚坡理纳令其复活,贵族全家连同仆人三百人一并
领洗,成为教友;而这位死而复生的贵族千金自此守贞,献身信仰。
基督徒的坚持信仰、不愿屈从大大激怒了尼禄皇帝,他下令加强对基督徒疯狂的迫害。
拉温纳总督逮捕圣亚坡理纳主教,命令他烧香叩拜其他神灵,圣亚坡理纳因拒绝而被杖
责,并被捆绑高悬;圣亚坡理纳心中毫无所惧,脸色一片坦然。总督又用烧沸的热水浇
烫在伤口处,然后把他放在破损的小船上,意欲让他生死自灭。但负责看顾他的狱卒却
突然暴毙,于是他们又把奄奄一息的圣亚坡理纳带回狱中,以酷刑大加折磨,并断绝他
的饮食,滴水不给。数日后,他们竟然看到圣亚坡理纳还活得好好的,于是决定把他充
军到希腊去。有三位神父偷偷登上船只,暗中照护圣亚坡理纳主教。中途风浪大作,船
毁人亡,圣人、神父和两位解差漂流到米西亚。
后来,圣亚坡理纳悄悄回到拉温纳,教友十分欢喜。一天,圣亚坡理纳正在举行弥撒时
,又遭密告逮捕,罗马官问他如何能显奇迹治病、复活死人?他说:唯有虔诚的信德,
依靠全能的天主而已。圣亚坡理纳又因耶稣之名医治好了这位罗马官的儿子的双眼,使
其从黑暗中走向光明。几年中,圣亚坡理纳继续传播真理,但邪教祭司又查出他的所在
,并将其关进牢狱,一位身为狱官的教友冒着生命危险,将圣亚坡理纳放走,后来,祭
司们带了一群暴徒追赶而来,圣亚坡理纳默默的承受乱棒痛殴,七天后与世长辞。
圣亚坡理纳在世间尽了传教的本分,其他祭司屡次排挤他,并使用毒辣的手法陷害他,
这种种都不能动摇圣亚坡理纳对真理的正念,而罗马帝国与祭司们因自己的私心而留下
了丑恶的历史,不仅自己以后得还欠下的这笔债,更令世人唾弃。
b*******8
发帖数: 1
3
什么是良心呢?所谓良心,就是我们心中的直觉,它不为功利所左右,不
为时间、空间所支配。换话说,良心是人们的自由意志,本着良心做事,即使被别人误
解,也同样感到心中的安慰……。”
1 (共1页)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14日温总若谈政改将是“中国茉莉花”盛开标志?一位令人恶心的米国房
来生,不再为人列宁
发生在今天的善恶有报故事转载:一位通信工程师眼中的电信及移动
法轮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要反呀芦苇: 与一位中国政府年轻官员的坦率交谈
妓女合法化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实行读《章启月:每一位海外华人都是中国的“发言人 ” 》有感
最终呈词驳回 mangmang推荐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师丁小平
谁也看不惯高干子弟从国库捞钱明慧网造谣第862例——睁眼说瞎话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康德话题: 圣亚坡理话题: 哲学话题: 问题话题: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