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5 发帖数: 1 | 1 作为中国2020年电影市场的救市之作,《八佰》不负众望,上映六天票房已达到11亿元
。但围绕着它的争议依旧没有结束。《八佰》究竟做错了什么?中国的
战争电影究竟该何去何从……
《八佰》这部电影上映以来,可以说是充满了争议和讨论。
从导演管虎拜访孙元良后代一事开始,到电影上映后对历史改编而招来的“历史虚无主
义”批评,使得这部电影的口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但从它在豆瓣的得分来看,大部分人还是给出了四星的评分,可见广大群众的观影体验
虽然不至于十分完美,但也是不错的。
虽然有遗憾,但是所谓的“篡改历史”、“洗白罪人”,《八佰》罪不至此。
一条河、两个世界
《八佰》改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敌我实力悬殊的战役——四行仓库保卫战,它最终
成为了淞沪会战宣告结束的那最后一战。
淞沪会战被认为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1937年8
月到12月底,中国军队投入了最精锐部队的80余万军人,死伤人数高达30万。
可以想象,在经历了将近5个月的溃败之后,中国军民的士气已经降至低谷。所有人都
对胜利丧失了期望,四行仓库保卫战在开始之初,就已经被看作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行仓库的守军们显得格外的凄凉。而为了突出这种气氛,导演巧妙
的用一条河,分割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河以北,是满目疮痍的战场,是生与死的较量;河以南,是高楼林立的租界,和麻将桌
上的说笑。
导演管虎在采访中提到,他是特地放大了南岸的那种摩登气质,塑造出一个似真似幻的
上海租界。
租界和战场,好比这部电影的两个骨架,让电影在展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的同时,
有保留着整体性。
说回电影。在电影的前半段,租界中的人们充当了“看客”的角色。面对近在咫尺的战
场,他们依旧寄希望于外国势力的支持,把眼前的战争当作于己无关的事情,不肯去面
对血淋淋的事实——唇亡,必会齿寒。
在我看来,这时的租界其实也象征着当时的国民政府。面对日本的入侵,当时的国民政
府将筹码压在了国际援助上,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战胜日本侵略者,抵抗在他们看来,
只是用来获得国际同情的手段。
如果说南岸是人间,那北岸就是地狱。
随着主力部队的撤离,剩余守军早已处在溃败的边缘。为了换取国际社会的同情,战场
必须存在。至于是否还有人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不在那些“大人物”的考虑之中。
于是,以谢晋元为首的八十八师二五四团第一营,就被留在了战场上。前面是武器精良
的日本军团、背后是漠不关心的政治游戏。没有援助、没有救兵。
对外宣称八百人的他们,实际只有四百来人。对他们来说,每一刻,也许都是最后一刻。
他们也曾愤怒、也曾怯懦。但最终,他们还是留下了。这是民族大义战胜人性弱点的过
程,也是电影打动人心的关键。
而在电影中,他们的死命坚守激发了南岸的民众爱国情怀,观众看到了南岸从麻木不仁
到同仇敌忾的转变,也让电影再一次升华。
管虎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近年来逐渐被大众熟知。
有人说,管虎是一位“怪才”,他很擅长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或者社会中的“边缘人
”,表现他们在某一特定大时代背景下的喜怒哀乐。比如《斗牛》、比如《我和我的祖
国》中由他导演的“前夜”。
《八佰》中也再次表现出他的这一风格,塑造出了战争阴影下的芸芸众生。
军人,自当以军令为先。面对民族危亡,有识之士本该舍生取义。
但是他们在军人的身份之下,首先是人。而人,本就是自私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王千源饰演的“老兵油子”羊拐,面对进攻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躲;看到
了欧豪饰演的“新兵蛋子”端午,上了战场连枪都举不起来。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心中首先想的不是国仇家恨,而是如何保命。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
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死局。
但是,也正因为他们是人,即使是面对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依旧会因为情感、因为思考
做出选择。
当看到战友的牺牲、看到热心民众信任的眼神。故而舍生、取义。
所以有郑恺饰演陈树生留下绝笔、毅然决然绑上炸弹跳入敌人之中;有端午在即将逃出
战场时又转身而返;有姜武饰演的老铁孤身一人护住国旗。从凡人到英雄,不过四天之
间。
除了“八百壮士”们,南岸的“看客”也在战争中得到了洗礼。北岸的誓死搏斗就在他
们的眼皮底下发生,而他们在置身事外的观看中,被战士们的牺牲所感化。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也许会因为恐惧而麻木,但同类的热血总会点燃冰冷的心。战士
们唤醒了南岸的血性,《八佰》唤起了我们的爱国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八佰》是
成功的。
说完了有点,我们来聊聊美中不足的地方。
首先一点最为大家所诟病的,就是电影中对一些人物的“洗白”。这种“洗白”与其说
是导演歪屁股,不如说是剧情的设定过于理想化。
诚然,人没有绝对的好坏,再坏的人也可能动善念。在现实中也许这种情况不需要任何
道理。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任何情节都是要有交代的。
比如电影中的方记者,前一秒还在日本人和西方人之间徘徊,下一秒就成了守军一方的
助力。因为找不到行为背后的逻辑,自然会让观众产生困惑。
这种行为逻辑的不连贯也许有删减的问题,但总得来说还是导演在调度上还是不够清晰
。这也是很多观众认为电影最后强行煽情、虎头蛇尾的原因之一吧。
除此之外,《八佰》还缺少一点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我们的战争片似乎常会出现这样
的缺憾,过于关注战争的宏大叙事和带来的爱国情怀,但却忽视了对战争本身的反思。
这并不是说电影中没有体现战争的残酷与可怕,而是在电影渲染了这种可怕和对士兵们
的毁灭后,最终缺失了对那些个体的共情。
牺牲不该只是为了煽情而存在的,既然要关注小人物,也该在爱国情怀之外,也该为人
性的部分留一些笔墨。
历史终由人来诉说,而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我们的电影还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我们作为观众,大可以批评,但没必要一棍打死。
历史当然不该篡改,但是也应当被允许表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