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w****2 发帖数: 12072 | 1 在“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作者,即第一个将“血统论”通俗化的前北
京四中学生刘辉宣的回忆录里,是这么说遇罗克之死的:
"后来才知道他的死不是因为《出身论》,而是在“文革”前不久发表的反驳姚文元对
《海瑞罢官》批判的文章,那就是反对文化大革命。"
刘辉宣很聪明地给遇罗克之死安了个理由——反对姚文元即反对文革。不过这个确乎是
在嫁祸。因为没有写《出身论》只反驳姚文元的人,似乎都没被枪毙。
让我们看看第一个反驳姚文元的人——马捷的命运吧。
马捷,本名马以鑫,出生于1948年4月21日,是上海敬业中学学生。撰写此文时年方17
岁半,文革爆发时则满了18岁。写完这篇文章后没多久,就赶上高考改革,于是马捷和
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去了黑龙江嫩江农场。最有意思的是,马捷撰文反驳姚文元一事居
然在农场里传开了,农场领导知道马捷反驳文革红人姚文元后居然没有给他小鞋穿,居
然还把他调到文艺宣传队发挥特长。更有意思的是,在1973年,马捷居然被推荐上了上
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一名当时非常吃香也非常难得的工农兵大学生。现在的马捷,
即马以鑫,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博导。
如果遇罗克知道同样撰文反驳姚文元的马捷有这么好的命,他大概不会把自己的死归咎
于反驳姚文元吧?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即遇罗克比马捷年纪大,“够年龄被枪毙了”,所以必须为自
己的冲动支付生命的代价。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看看比遇罗克更老,但没有写“反动
文章《出身论》”的其他赞成吴晗、反对姚文元的人的命运吧。
那时反对姚文元的文章并不少。中间有一部分文章或用的笔名,目前无法查证;或是集
体创作的,现在也没几个出来认领。好在这样的例子并不多,也只有“方史”、“樵子
”、“钟杰”数人,大部分还是有迹可循的。另外还有一个“亦鸣”我没查到,由于巴
金用过这个笔名,我有点怀疑是他,很明显,巴金没有被枪毙。
196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徐肇庆反驳姚文元的文章《要用历史的眼光看清
官》。徐的观点在2月28日即被署名黎晨的文章《驳农民起义无用论》反驳了,但徐肇
庆在文革中并没有生命之忧,文革后还担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顾问。
金宏达在1966年2月10日在《人民日报》上,用笔名时汉人,发表了《对批评<海瑞罢官
>的几点异议》,该文在同年3月4日被《文汇报》转载。时汉人,即金宏达,在文革后
也活得好好的,是中国作协成员。
柯兆利于1966年1月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海瑞罢官>有革命性》以支持吴晗。我们
并不吃惊地发现,研究中国哲学的柯兆利,活到了文革后的1994年。
陆判以陆雨的笔名于1966年1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文《<海瑞罢官>没有积极意义
吗?》。虽然陆判喜欢说自己在文革时“九死一生”,但很明显他活下来了,还活得很
潇洒,现在正忙着画扇面呢。
在1965年12月31日的上海学术界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主任李俊民等人也为吴晗辩护,或至少说了好话。很明显,他们两人也没有被枪毙,周
活到1996年,李活到1994年。
其实没必要再罗列下去了,至少,我们知道遇罗克之死与《海瑞罢官》无关,只与《出
身论》有关。
当然有人会说,据说遇罗克被枪毙,是因为他“私藏手榴弹,预谋暗杀毛泽东”。我只
能笑笑——这也太戏剧了,太一箭双雕了,即抹黑了遇罗克,也抹黑了毛泽东。至少这
个传言,或者,可能是实际的判决,说明了即便在文革中,反对“血统论”的遇罗克就
为多数当权派所痛恨了。
在之前我说过,当权派最恨的不是红卫兵,而是造反夺权的人,我也将在下个章节里细
述。而遇罗克,则是从理论上论证了造反有理的正确性,自然会被“血统论”的奉行着
痛恨,所以,他遇罗克不死,是没有“天理”的。 | w****2 发帖数: 12072 | 2 在“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作者,即第一个将“血统论”通俗化的前北
京四中学生刘辉宣的回忆录里,是这么说遇罗克之死的:
"后来才知道他的死不是因为《出身论》,而是在“文革”前不久发表的反驳姚文元对
《海瑞罢官》批判的文章,那就是反对文化大革命。"
刘辉宣很聪明地给遇罗克之死安了个理由——反对姚文元即反对文革。不过这个确乎是
在嫁祸。因为没有写《出身论》只反驳姚文元的人,似乎都没被枪毙。
让我们看看第一个反驳姚文元的人——马捷的命运吧。
马捷,本名马以鑫,出生于1948年4月21日,是上海敬业中学学生。撰写此文时年方17
岁半,文革爆发时则满了18岁。写完这篇文章后没多久,就赶上高考改革,于是马捷和
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去了黑龙江嫩江农场。最有意思的是,马捷撰文反驳姚文元一事居
然在农场里传开了,农场领导知道马捷反驳文革红人姚文元后居然没有给他小鞋穿,居
然还把他调到文艺宣传队发挥特长。更有意思的是,在1973年,马捷居然被推荐上了上
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一名当时非常吃香也非常难得的工农兵大学生。现在的马捷,
即马以鑫,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博导。
如果遇罗克知道同样撰文反驳姚文元的马捷有这么好的命,他大概不会把自己的死归咎
于反驳姚文元吧?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即遇罗克比马捷年纪大,“够年龄被枪毙了”,所以必须为自
己的冲动支付生命的代价。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看看比遇罗克更老,但没有写“反动
文章《出身论》”的其他赞成吴晗、反对姚文元的人的命运吧。
那时反对姚文元的文章并不少。中间有一部分文章或用的笔名,目前无法查证;或是集
体创作的,现在也没几个出来认领。好在这样的例子并不多,也只有“方史”、“樵子
”、“钟杰”数人,大部分还是有迹可循的。另外还有一个“亦鸣”我没查到,由于巴
金用过这个笔名,我有点怀疑是他,很明显,巴金没有被枪毙。
196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徐肇庆反驳姚文元的文章《要用历史的眼光看清
官》。徐的观点在2月28日即被署名黎晨的文章《驳农民起义无用论》反驳了,但徐肇
庆在文革中并没有生命之忧,文革后还担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顾问。
金宏达在1966年2月10日在《人民日报》上,用笔名时汉人,发表了《对批评<海瑞罢官
>的几点异议》,该文在同年3月4日被《文汇报》转载。时汉人,即金宏达,在文革后
也活得好好的,是中国作协成员。
柯兆利于1966年1月9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海瑞罢官>有革命性》以支持吴晗。我们
并不吃惊地发现,研究中国哲学的柯兆利,活到了文革后的1994年。
陆判以陆雨的笔名于1966年1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文《<海瑞罢官>没有积极意义
吗?》。虽然陆判喜欢说自己在文革时“九死一生”,但很明显他活下来了,还活得很
潇洒,现在正忙着画扇面呢。
在1965年12月31日的上海学术界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主任李俊民等人也为吴晗辩护,或至少说了好话。很明显,他们两人也没有被枪毙,周
活到1996年,李活到1994年。
其实没必要再罗列下去了,至少,我们知道遇罗克之死与《海瑞罢官》无关,只与《出
身论》有关。
当然有人会说,据说遇罗克被枪毙,是因为他“私藏手榴弹,预谋暗杀毛泽东”。我只
能笑笑——这也太戏剧了,太一箭双雕了,即抹黑了遇罗克,也抹黑了毛泽东。至少这
个传言,或者,可能是实际的判决,说明了即便在文革中,反对“血统论”的遇罗克就
为多数当权派所痛恨了。
在之前我说过,当权派最恨的不是红卫兵,而是造反夺权的人,我也将在下个章节里细
述。而遇罗克,则是从理论上论证了造反有理的正确性,自然会被“血统论”的奉行着
痛恨,所以,他遇罗克不死,是没有“天理”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