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Hope版 - 如何评价《无间道》三部曲?对香港电影有何影响? |
|
|
|
|
B*****e 发帖数: 2220 | 1 宋雯婷,静水深流。
罗宇、无意、张kk 等人赞同
有的人活着,他却已死了。
——臧克家
个人认为,若要《无间道》三部曲论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第一部的分量可占六成余。因
此,不妨把这个问题缩小一些,暂且就从第一部《无间道》展开来说。
历史地位
2002年无间道上映之时香港电影业很不景气,港片出一部死一部,单片票房大都在200
万港币左右,有500万已经很好了,但最终《无间道》在香港收获5500万票房,并被美
国华纳公司以175万美金购入重拍权,创造了亚洲电影之最,重拾香港电影的自信。这
是《无间道》系列在商业上和品牌上的成功。
随后,在2003年的香港金像奖颁奖礼上,《无间道》获得16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
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7个重要奖项,成为最大赢家。这是对《无间道》艺术
上的肯定。
黑帮电影一直都是港片最主要的类型片之一,但95年以后却有不复当年之感,很多此类
影片难以拍出新意,观众因此流失。《无间道》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大无畏地选择了黑
帮卧底题材,并且匠心独运,笔墨最重的部分并不放在黑道与警察的对立,而是置于人
心的纠缠、警匪身份的倒置、人世的道义这样精神境界极高的层面上,在某种意义上打
开了香港警匪电影的思路。此为《无间道》潜藏的、深远的威力。
至于其美学内涵, @SydneyCarton 老师已经讲得非常详尽。不赘述。
影片本身具体分析如下:
卧底
做卧底是什么感觉?这个答案里 @飞鸟冰河 老师有一段话谈到做卧底的悲哀:你要获
取别人的信任,以此来达到你的目的,但你又注定要背叛这种信任。你做的越是成功,
你的失败感就越强。
和人们日常中的“卧底体验”(隐藏自己、牺牲立场)不同的是,《无间道》里的卧底
没有任何自主权,从始至终都只是受尽刑法的玩偶、棋子,他们的失败感和压抑感被一
次次“成功地活着”以指数型放大。刘伟强暗地里给了卧底这个身份的主体一条线性发
展的轨迹:
“接受使命”→“挣扎反抗”→“无奈屈服”;
转化一下似乎人物状态更为明显,即:
“被动”→“主动”→“被动”。
如此安排,卧底身上极端悲凉的宿命感便成为一切写绘的底色,挥之不去。
本片卧底主要刻画了两人:
陈永仁:本是警察,九年卧底(接受使命);除掉韩琛,用录音带威胁刘健民想恢复身
份(挣扎反抗);被警局的另一卧底枪杀(无奈屈服)。
刘健明:本是卧底,九年警察(接受使命);除掉韩琛,隐瞒自己卧底的身份(挣扎反
抗);被陈永仁发现威胁,眼看卧底身份就要公之于众(实为解脱),不料陈永仁被杀
,不得不继续无边无际的卧底生涯(无奈屈服)。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一句话:“人与人无仇,与自己的仇不共戴天。”这话放到《无间道
》里解读,“自己”亦可译为“命运”。人这一生都在于命运搏斗,原以为至死方休,
谁知鬼也有鬼的命运。《无间道》在对待命运的态度既绝望,又苍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