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Zhejiang版 - 李叔同的《西湖》
相关主题
[合集] 说到钱钟书,没来由想起两个人,郁达夫和李叔同。刚来,先报到,很有兴趣聊聊杭州
我不征文了,贡献一个杭州的video吧也说一个海归猥琐男
为什么中国好声音基本没有江浙的选手?我也来报名!!
《西湖梦寻》自序新人报道,发张西湖雨景图
审计调查表明:杭州西湖免费开放经济效益显著刚刚才发现这儿有个浙江版.真开心!贴两张西湖照片,以示庆祝!:)
提起西湖,让我回忆起高中的夏令营挺好的一个国内餐馆网页.回国前不妨去看看!:)
2007年3月,杭州,雨西湖某盛夏的午后(西湖篇)
三评西湖十景终于忍不住了俺也来写写回国--杭州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叔同话题: 西湖话题: 弘一大师话题: 书法作品话题: 书法
进入Zhejia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h
发帖数: 141625
1
上次贴了个侯德健的《西湖》,有人跟贴了李叔同的《西湖》,是李叔同在浙江一师(
即现在的杭高)教书时创作的。曲子改编自苏格兰作曲家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的原曲,词为李叔同所填,曲调舒缓温和,和《送别》有点像,后者更有
悲意(《送别》原曲出自美国John P. Ordway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1907年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依旋律填写《旅愁》,其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受其影响
,1915年填写《送别》歌词)。
《西湖》歌词借用了不少古来今来吟咏西湖的诗词:
看明湖一碧,六桥锁烟水。
塔影参差,有画船自来去。
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
飏晴风,又笛韵悠扬起。
看青山四围,高峰南北齐。
山色自空濛,有竹木媚幽姿。
探古洞烟霞,翠扑须眉。
霅暮雨,又钟声林外起。
大好湖山如此,独擅天然美。
明湖碧无际,又青山绿作堆。
漾晴光潋滟,带雨色幽奇。
靓妆比西子,尽浓淡总相宜。
唯一觉得不太确切的是“高峰南北齐”——西湖周围的山都不高,最高的北高峰300多
米。西湖博物馆的介绍说,在湖上看周围山的仰角都在十几二十度左右,视角平,山
势连绵缓和,所以西湖总是给人淡淡的柔和的感觉。视频里的西湖,你们觉得如何?我
最喜欢几幅垂柳的照片,烟雨朦胧是最典型的西湖景致;有些画面太清晰,反而感觉不
真切、太实,不像西湖了似的。
另外,2000年李叔同120诞辰纪念时,音乐家范宗沛和林海(林海写的《琵琶语》用在
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而大受瞩目,以前写帖子介绍过他的《琵琶相》专辑)
收集改编了李叔同的诗词曲目,推出李叔同纪念专辑《夕阳山外山》,其中也有《西湖
》,是范宗沛的大提琴演奏的。在此之前,同一个风潮唱片公司发行过《古筝佛赞三:
弘一大师篇》,其中收录了古筝版的《西湖》。这两个都是器乐版;链接也贴在下面。
声乐版是台北合唱团唱的。风潮也是台湾的唱片公司。看来台湾人喜欢李叔同。视频后
面贴的是网上找来的李叔同创作《西湖》前后的故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Twc73-WEcA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zg2mFd33jU/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xHim49aQH0/
这首《西湖》显然是李叔同当年在学校里教唱的歌,而且还是一首有一定难度的三部合
唱曲。丰子恺曾回忆自己唱的是男高音,且教室气氛十分活跃。李叔同写此歌词借用了
一些古代诗人的句子,比如苏东坡,但全首诗浑然是一个整体,是他个人对杭州西湖的
由衷赞美。
李叔同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参加乡试到过杭州,然那时他只在杭州住了约一个
月,西湖风景只稍稍看了一下。1912年秋他在浙一师任教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在杭州
一住就是十年,西湖的水光山色为他注入了更多的灵性。他认真而陶醉般地品味西湖,
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景春园楼下,有许多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居多,而在楼上
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看西湖的风景
。”
我们不妨再看看李叔同与夏丏尊、姜丹书二人一起夜游西湖时的情景,感觉甚好。为了
这次令人兴奋的夜游,李叔同写下了一篇《西湖夜游记》,文字不长,录存如下:
壬子七月,余重来杭州,客师范学舍。残暑未歇,庭树肇秋,高楼当风,竟夕寂坐。越
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于时晚晖落红,暮山被紫,游众星散,流萤出林,湖岸风
来,轻遽致爽。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短童侍坐,狂客披襟
,申眉高谈,乐说旧事。状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花。起视明湖,莹然
一碧;远峰苍苍,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曩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子耀齐,
田子毅侯,时相过从,辄饮湖上。岁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离,逝者不作,坠欢莫
舍,酒痕在衣。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唏然感矣。漏下三
箭,秉烛言归。星辰在天,万籁俱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磷;垂杨沉沉,有如酣睡。归
来篝灯,斗室无寐,秋声如雨,我劳如何?目瞑意倦,濡笔记之。
从此文开头一句“客师范学舍”分析,当时李叔同显然还未正式到浙一师任教,或许正
在应邀商议之中。这篇游记反映了李叔同当时对西湖的观感,并抒写他对生活的茫然之
情。经历了大红大紫生涯的李叔同,此时似乎正想找到一块人间的净土,在悠闲、“单
纯”之中寄托生命。正好,他看中了西湖!我们可以肯定,西湖山水是他决定来杭州任
教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宁愿在杭州过着平静如湖水一般的淡泊生活,也不愿再在喧闹的
红尘中“叱咤风云”。这便是他刚到浙一师任教时,给友人题赠扇面上写到的诗句那样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如果说《西湖夜游记》尚能反映李叔同对西湖的“向往”之情的话,那么此后他的一些
文字则是竭力歌赞西湖的毓秀风光了。比如1913年他写给南社友人陆丹林的信中,就通
篇皆是对西湖的赞美之词:
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
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态,何异当年袁石公游湖风味?惜从者栖迟岭海,未能共挹
西湖清芬为怅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从者属
作两钮,寄请法政。或可在红树室中与端州旧砚,曼生泥壶,结为清供良伴乎?著述之
余,盼复数行,藉慰遐思!春寒,惟为道自爱,不宣。
现今我们把李叔同这些有关西湖的文字检点参读,再从他另外几首写西湖的歌曲体会他
对西湖的钟爱,那么他的这首《西湖》之所以竭尽歌赞之能事也就不奇怪了。《西湖》
所选用的仍是一支西洋原曲,作曲者是苏格兰作曲家麦肯齐(Alexander Campbell
Macrenzie)。
——摘自陈星《说不尽的李叔同》
s******z
发帖数: 1475
2
额。。这曲子我听过很多遍,原来还有歌词啊 @@@@
ps. 很喜欢风潮出的CD~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上次贴了个侯德健的《西湖》,有人跟贴了李叔同的《西湖》,是李叔同在浙江一师(
: 即现在的杭高)教书时创作的。曲子改编自苏格兰作曲家麦肯齐(Alexander
: Mackenzie)的原曲,词为李叔同所填,曲调舒缓温和,和《送别》有点像,后者更有
: 悲意(《送别》原曲出自美国John P. Ordway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1907年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依旋律填写《旅愁》,其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受其影响
: ,1915年填写《送别》歌词)。
: 《西湖》歌词借用了不少古来今来吟咏西湖的诗词:
: 看明湖一碧,六桥锁烟水。
: 塔影参差,有画船自来去。
: 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

w*********e
发帖数: 5286
3
很好听,谢谢。 李叔同真是大牛人, 其实《送别》那个Ordway的原曲
在美国乡村音乐里面好像并不是很出名,100多年前的曲子了
给李叔同这么一改配上词,就成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了。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上次贴了个侯德健的《西湖》,有人跟贴了李叔同的《西湖》,是李叔同在浙江一师(
: 即现在的杭高)教书时创作的。曲子改编自苏格兰作曲家麦肯齐(Alexander
: Mackenzie)的原曲,词为李叔同所填,曲调舒缓温和,和《送别》有点像,后者更有
: 悲意(《送别》原曲出自美国John P. Ordway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1907年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依旋律填写《旅愁》,其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受其影响
: ,1915年填写《送别》歌词)。
: 《西湖》歌词借用了不少古来今来吟咏西湖的诗词:
: 看明湖一碧,六桥锁烟水。
: 塔影参差,有画船自来去。
: 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

wh
发帖数: 141625
4
没怎么听过,除了那个琵琶相。我觉得大提琴版和古筝版好像一般哎。还有哪些好听的
?最近是不是忙啊?

【在 s******z 的大作中提到】
: 额。。这曲子我听过很多遍,原来还有歌词啊 @@@@
: ps. 很喜欢风潮出的CD~

wh
发帖数: 141625
5
在国外大概还是没什么名气吧?这个曲子真是很有中国味,说不上为什么,可能是短句
。相似的乡愁曲调,苏格兰爱尔兰也很多,但好像每一句都长一些。

【在 w*********e 的大作中提到】
: 很好听,谢谢。 李叔同真是大牛人, 其实《送别》那个Ordway的原曲
: 在美国乡村音乐里面好像并不是很出名,100多年前的曲子了
: 给李叔同这么一改配上词,就成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了。

l*******r
发帖数: 39279
6
靠,原来《送别》这个曲子也是老外的呀

【在 w*********e 的大作中提到】
: 很好听,谢谢。 李叔同真是大牛人, 其实《送别》那个Ordway的原曲
: 在美国乡村音乐里面好像并不是很出名,100多年前的曲子了
: 给李叔同这么一改配上词,就成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了。

l*******r
发帖数: 39279
7
是啊,很有中国味啊,也可能是因为李叔同的词造成的
要是光哼哼曲调,确实有点《念故乡》的味道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在国外大概还是没什么名气吧?这个曲子真是很有中国味,说不上为什么,可能是短句
: 。相似的乡愁曲调,苏格兰爱尔兰也很多,但好像每一句都长一些。

wh
发帖数: 141625
8
我还不知道念故乡,查了查,调子和送别果然像,原曲是什么平安曲吗?
查到了是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安东宁·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的标题是“自新世界”,一般被称为“新大陆交响曲”或“新世界交响曲”,中国大陆的音乐爱好者普遍称之为“德九”。这部交响曲作于1893年,正值德沃夏克旅居美国期间。全曲分为四个乐章,体现了捷克和美国的民歌风格,是民族乐派交响曲的典范之作,其中第二乐章的一段黑人民歌风格的旋律后被改编为歌曲《念故乡》,广为流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WnwbttbWH0

【在 l*******r 的大作中提到】
: 是啊,很有中国味啊,也可能是因为李叔同的词造成的
: 要是光哼哼曲调,确实有点《念故乡》的味道

s******z
发帖数: 1475
9
我收藏了一堆风潮的CD~~
风潮花乐系列
音乐画廊系列
闲情听茶系列
古筝与心灵的对话系列
心灵音乐诗系列
blah blah blah...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没怎么听过,除了那个琵琶相。我觉得大提琴版和古筝版好像一般哎。还有哪些好听的
: ?最近是不是忙啊?

wh
发帖数: 141625
10
哈哈哈你够风潮……他们好像做中国古典的比较多是不是。不过这些名字听起来都有点
风花雪月。

【在 s******z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收藏了一堆风潮的CD~~
: 风潮花乐系列
: 音乐画廊系列
: 闲情听茶系列
: 古筝与心灵的对话系列
: 心灵音乐诗系列
: blah blah blah...

M**a
发帖数: 4816
11
李叔同书法之“有”与“无”及其他
·树玄·
李叔同可说是近代中国艺术的全才,音乐、绘画、戏剧、诗词、篆刻……他
无所不能,且都成绩斐然。
在音乐上,他能作词、作曲,他独自编辑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
志》,其封面的木炭画为《乐圣比独芬(即贝多芬)像》,杂志中又发表了《乐
圣比独芬传》。贝多芬像第一次上了中国杂志封面。
在绘画上,他是“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首倡者”,他油画、中国画、水
彩画、炭画……等等,都有不俗的成绩。他第一个将油画介绍到中国,他最早创
作现代木刻,最早撰写西洋美术史。他首创广告画,首先使用裸体模特儿从事教
学,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他画的《裸女像》。他的油画“为印象派之作风,近看一
塌糊涂,远看栩栩欲活,非有大天才真功夫者不能也。”(姜丹书《追忆大
师》)。
在戏剧上,他曾饰演京剧的黄天霸、褚彪、穆玉玑,他又是 “春柳社”剧
团(“春柳社”是文艺团体,但主要从事戏剧活动)的创始人,他曾饰演话剧
《茶花女》中之玛格丽特(茶花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话剧实验。当时日本的
戏剧权威松居松翁盛赞李叔同所扮演的玛格丽特“优美婉丽,决非日本的俳优所
能比拟”(见陈星《弘一大师传》)。他又扮演《黑奴吁天录》中的爱米柳夫人,
他是一位爱国者,他差不多是最早一批剪掉辫子的中国人(1905年),他于
1906年加入孙中山组织创立的同盟会,他高呼“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高呼“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李叔同词
《满江红》)。
不过,本文主要谈其书法艺术。
书法是李叔同一生之所爱,其书法作品为众人所宝。夏丏尊说他“文学演剧
音乐书画靡不精,而书名尤藉焉”,“碑版过眼便能神似”(同上)。1931年,
鲁迅先生为得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曾向内山完造“乞”之,终于“乞得弘一上人
书一纸”,上书“戒定慧”三字。(据《鲁迅日记》)1942年,郭沫若远在重庆,
曾写信给弘一大师,求书法,大师满足了他的要求。郭沫若非常赞成弘一大师主
张的“文事要在乎人”,认为这是“见到之言”。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李叔同书法作品,可分前后两期,以李叔同出家为界。
出家前后,书法面貌迥然不同,如果说,这不是同一人的书法作品,怕也有人相
信。
一日,与友人谈及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友人坦率地承认,看不懂,但是他
感觉到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有内涵,但是那内涵是什么,却说不清。又谈
到,学习书法的人,对于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作品,是不能学的,不是他的书法
作品不够好——那是炉火纯青的书法艺术——而是学不到,下功夫也学不到。可
是,这又为什么?依然说不清。
是的,常用以说明卓越的书法艺术的词语,诸如遒劲、苍老、古朴、瘦硬、
浑厚、茂密、飘逸、严谨、雄强、洒落……等等,用在李叔同出家后的书法上,
一律格格不入。但是,那书法中分明有着某种精神在,而那精神是什么,却不易
说清。
友人告别后,我又细细回味若干年前曾徜徉于博物馆观赏李叔同书法,那出
家后的书法作品,与他出家前的书法作品相对照。确实,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分
明有某种精神在,可是,那精神是什么呢?
问题在心中留存数日,依然不解。
数日后,读《弘一大师传》,读到大师出家的段落,忽然悟到,大师出家前
后的书法作品以“有、无”二字或可概之。
出家前,李叔同的书法作品,不论是篆书、隶书还是魏碑,都有追求,有棱
角,有憧憬,有自觉追求的个性,有某种“火气”,甚至有某种霸气。那便是一
个“有”字;出家后,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霸气全无,追求不见,没有了棱角,
似也无憧憬,无个性,没有了“火气”,没有了自觉的追求,仿佛已“不食人间
烟火”。那便是一个“无”字,用佛学的语言说,那是一个“空”字,即“空
无”。出家后的书法作品中,“空”得什么都没有了。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心境的外化,这个道理证之以李叔同出家前后的书法
作品可得说明。内心是什么样子,外化为艺术作品,也就是什么样子。内心的境
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面貌。李叔同出家前后,其心境的不同在其书法作品中表露
无遗。
出家之前,他20多岁的时候,曾出入上海声色场所,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翩翩
佳公子。他是戏剧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而且什么都要做到完
美的极致。东渡日本回国后,他醉心教育,“英才蔚出”,“及门数千”(陈星
《弘一大师传》),如潘天寿等卓越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生活的充
实,心灵的充实,外化为演戏、作曲、诗词、绘画、篆刻,也外化为书法艺术的
灵魂,于是那书法中便有个性,有憧憬,有追求,有棱角,有一点点“火气”,
甚至有一点点“霸气”。那书法中的“有”,是其生活的充实,内心的充实之表
现。
1918年李叔同出家以后,便成为弘一大师,且持律甚严,绝守佛门法度。遁
入空门后,他苦心研佛,云游四方,行脚无定,走到哪里,就弘法到哪里,“不
为名闻,不求利养”(性常《亲近弘一大师之回忆》)“不以名相牵”,不以
“利相饵”,不以“声势权位”相依倚,“誓舍身命”,弘扬佛法。他的戏剧活
动停止了,其他艺术活动,包括绘画、书法、篆刻等等也仅限于围绕佛法的传播,
成为弘法的载体。他心如止水,一心只想弘扬佛法,无欲无求。以此,他的书法
作品绝似脱胎换骨,“火气”全无,追求殆尽,心境寂然。这寂然的心境外化于
书法作品中,便是个“无”字、“空”字,使那书法作品的内涵仿佛什么都没有
了。仔细观玩大师的书法作品,飘然出尘,方外境界,只能说,那是真如境界的
外化了。
既然书法是心境的外化,要学写弘一大师的法书,除了必须有多年下功夫习
书的基本功外,还必须有他那种心如止水的寂然心境。两者之中,艺术技巧,只
要下功夫,总能略得一二,而要获得弘一大师那种心境,却非易事。学习弘一大
师的书法所以不易,并不是因为大师的书法是炉火纯青的艺术,而是因为倘无大
师那样的修养,那样的人品,那样寂然的心境,如何能学?内心“空无”,方能
外化为书法的“空无”;尘事拂心,甚至内心浮躁,却要学写弘一大师的法书,
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弘一大师的书法是不易学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竟不能
学,学不到,勉强学也是学不好的。
不过我们要问,弘一大师(李叔同)真个是“心如止水”,真个是心境寂然?
出家以后李叔同的书法作品真的只是一个“无”字,一个“空”字?
其实,弘一大师的书法并非“全无”,并非“真空”,并非真正的全无个性,
我们不是依然可以用一个“无”字,一个“空”字去说明他书法作品的特点吗?
那书法中不是还有一个“无”,还有一个“空”吗?这不依然还是“有”吗?真
正的“无”,真正的“空”,恐怕连那书法也没有了,连那“无”,那“空”也
没有了,即连那“无”,那“空”也“无”了。这样的“无”,李叔同是做不到
的。
就在他成为弘一大师近20年后,1937年,那是国难深重的年代,他为厦门第
一届运动会作词作曲的会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外来敌(指日本侵略者),多么
狓猖!”面对外敌,他要年轻人“饮黄龙,为民族争光”。(见陈星《弘一大师
传》)他表示:“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泉州古称温陵)之水,身
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支狗子!”可见,他依然没有
忘记被外敌欺凌的祖国,他要“勇猛精进,救护国家”(同上)。这哪里是空无
的心境?这岂不还是那位高呼“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李叔同!可见,在
他内心的一隅,依然保留着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弘一大师也并未忘记红尘之事。他认为,教育“关系国家民族,至重且大。”
认为小学教师“人格实至高尚”。1937年,他劝因因生活清苦而欲改行他去的小
学教师“未可轻易转途”,并破例为教师题字。(据陈星《弘一大师传》)
弘一大师的内心是矛盾的。这矛盾一直保持到最后,那绝笔“悲欣交集”四
字,不是说明他内心既“悲”又“欣”且“交集”吗?他内心并非真个“空无”。
却是“云空未必空”,那“空无”世界,只在乌有之乡。
但是,弘一大师毕竟是一代高僧,他的人格、人品令人钦佩,令人敬仰。当
他唱出“饮黄龙,为民族争光”时,我们为之热血沸腾;当他以其寂然的心境创
作了那“空无”的书法作品时,我们感受到如光风霁月般的一片清凉世界。
其实,佛教之所谓“空”,谁人真个能做到?某位高士,人称不食人间烟火,
前面必加个“似”字,即“似”不食人间烟火。如果有那位方外高人,真个去做,
试试看,不食人间之粟,不饮人间之水,不出十日,怕就真个“不食人间烟火”
了,因为他不存在了。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上次贴了个侯德健的《西湖》,有人跟贴了李叔同的《西湖》,是李叔同在浙江一师(
: 即现在的杭高)教书时创作的。曲子改编自苏格兰作曲家麦肯齐(Alexander
: Mackenzie)的原曲,词为李叔同所填,曲调舒缓温和,和《送别》有点像,后者更有
: 悲意(《送别》原曲出自美国John P. Ordway的《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 1907年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依旋律填写《旅愁》,其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受其影响
: ,1915年填写《送别》歌词)。
: 《西湖》歌词借用了不少古来今来吟咏西湖的诗词:
: 看明湖一碧,六桥锁烟水。
: 塔影参差,有画船自来去。
: 垂杨柳两行,绿染长堤。

s******z
发帖数: 1475
12
貌似我听的第一张风潮唱片是 十二月令花与花神,当时就惊艳了~ 那种介于古典音乐
和轻音乐之间的风格深合我意,哈哈~

【在 wh 的大作中提到】
: 哈哈哈你够风潮……他们好像做中国古典的比较多是不是。不过这些名字听起来都有点
: 风花雪月。

l**g
发帖数: 698
13
十二花神的确惊艳

【在 s******z 的大作中提到】
: 貌似我听的第一张风潮唱片是 十二月令花与花神,当时就惊艳了~ 那种介于古典音乐
: 和轻音乐之间的风格深合我意,哈哈~

w*a
发帖数: 2138
14
挺不错的,很结合传统和流行因素,和林海、陈悦的风格有点像。

【在 s******z 的大作中提到】
: 貌似我听的第一张风潮唱片是 十二月令花与花神,当时就惊艳了~ 那种介于古典音乐
: 和轻音乐之间的风格深合我意,哈哈~

1 (共1页)
进入Zhejia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终于忍不住了俺也来写写回国--杭州审计调查表明:杭州西湖免费开放经济效益显著
杭州的雨提起西湖,让我回忆起高中的夏令营
雷人。。。。百位上海旗袍美人游西湖 吸引中外游人称美2007年3月,杭州,雨西湖
[合集] 问一个关于杭州的问题三评西湖十景
[合集] 说到钱钟书,没来由想起两个人,郁达夫和李叔同。刚来,先报到,很有兴趣聊聊杭州
我不征文了,贡献一个杭州的video吧也说一个海归猥琐男
为什么中国好声音基本没有江浙的选手?我也来报名!!
《西湖梦寻》自序新人报道,发张西湖雨景图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李叔同话题: 西湖话题: 弘一大师话题: 书法作品话题: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