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g 发帖数: 225 | 1 要探讨的问题是“菩萨戒的一生受或尽未来际受?”
经文说:【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
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经文的意思是什么?
首先来说五戒。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十恶
地狱。】(《普曜经》卷四)就是在说明众生出生五道的因缘:持守五戒不违犯的,未
来就生到人道中;除了持五戒外,更加修十善,就转生为欲界天人;如再修禅定,则生
为色界、无色界天人;如果心性悭贪的就堕落为饿鬼;愚痴无明重,常与人争斗冲突的
,将来就会投生为畜生;不修十善业,反而更造作十恶业的,就会落到地狱道中受种种
苦报。所以 释迦牟尼佛为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制定了五戒,让在家弟子持
守,就是要使他们未来世继续保有人身。
学佛人必须先了解,佛法是函盖了三界六道中十法界的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
乘以及佛乘等五乘佛法。因为众生根性千差万别,因此诸佛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
施设法教,法无定法,唯依众生根性差别。释迦牟尼佛观察娑婆世界众生根性,先以世
界悉檀说三界六道的众生世界,其次依为人悉檀说五乘佛法,目的在让众生远离三恶道
,乃至能出离三界生死。乘是载运的意思,是说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各以所修的
法道为乘载工具,载运到各自所要去的地方;像人乘是乘载到人道,天乘是乘载到天道
,声闻、缘觉乘是载运声闻、缘觉二乘人出离三界、永断生死,而佛乘也就是菩萨乘,
则是载运大乘菩萨,虽永远不出三界,却要断除三界烦恼,还要成就究竟佛果。
很明显,这五种乘载工具力有大小,载有远近,就好像一般人骑自行车,只能在自
家附近几公里范围内活动;如果要出到外县市就得要搭乘汽车或火车;要出国,那汽车
或火车都不行,得要搭飞机或轮船;进一步,如果想要去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那一
定只能乘坐火箭太空船了。也就是说,想去的目的地不同,选择的交通工具就会有所不
同;我们修行也是一样,想要达到的目标、目的不同,选择的法道当然也一定不一样。
正因为“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不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这六
凡业道的因缘果报,或是声闻、缘觉、菩萨及佛这四圣法道的修学内涵及次第,诸佛如
来都已完全清楚了解,并且通达而无有障碍。释迦世尊为了教诫、教授娑婆五浊恶世不
同根性的众生,于是就施设了五乘佛法;而佛陀施设五乘佛法中,最低的标准就是要让
弟子们保有人身;因为人者忍也。
人活在世间纵然要遭逢许许多多违逆或顺适的境界,大多数的情境还是堪能忍受的
;尤其是南阎浮提洲人有伦常观念,不像旁生道的畜生无羞耻、无惭愧心,因此能断除
淫欲;又因为意识微细,所以思辨力及记忆力都很强,并且能够发起精勤勇勐的心志,
六道众生之中,就属人类最能够止息意识心的烦恼恶乱,进而分别虚实、增长智慧,乃
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说人是圣道正器,如果能保有人身,当然是非常的重要。
但是如果是旁生道畜生的话,愚痴无明深重,是无法求道修道的;而饿鬼道的众生
则常遭受饥饿,业重的饥火炎炎,不闻浆水之名;业次重的只能饮食人们吐的痰或脓血
粪秽;业轻一点的,也是得久久才有机会能吃一餐。像这样为生活苦逼的鬼道众生,根
本没有心思求道修道;至于时时刻刻要承受著镬汤剑树、八寒、八热乃至无间苦楚的地
狱有情,当然就更不可能了!这也就是为什么 佛陀施设法教中,没有畜生乘、饿鬼乘
、地狱乘。
因为大慈大悲而且福慧两足的 释迦世尊,怎么会教导让众生堕入三恶道受苦,更
且长劫不知求道、不能修道的法教呢?何况 佛陀法教,纵有人、天、声闻、缘觉及佛
五乘差异,但不论是人乘或天乘都不能让人解脱三界生死,更不能解脱于烦恼;其实只
是 世尊慈悲教化,让初机学佛人安住而不堕恶道,待将来因缘成熟,能修习声闻、缘
觉解脱道,乃至大乘佛菩提道而方便施设的次法。因此,如果从狭义来说佛法,应该就
是声闻、缘觉及佛三乘,而佛乘就是菩萨乘。
然而学佛人更不能不知道,即令三乘佛法都是 释迦世尊所宣说,但所说皆同一味
,都是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就是要让弟子们,最终都能抉择佛乘之法,修学菩萨道,
走上成佛之道,这才是 世尊施设五乘佛法的本愿本怀。因此,严格界定佛法时就只有
唯一佛乘。如果只是教导学佛人修习二乘解脱道,都只能说是罗汉法或辟支佛法,而不
能称为佛法。那么只教导弟子们布施行善,求生天界或人间的人天善法,当然也不能说
是在教导佛法。至于教导弟子广行邪淫贪欲男女双修法的密宗,就是教导弟子连保住人
身最基本的五戒都要毁破,未来世当然就会下堕三恶道受诸苦报,是道道地地的畜生乘
、饿鬼乘、地狱乘,根本是与 释迦牟尼佛的法教完全背离,是十足的外道却以佛法自
居,甚至自诩为比大乘显教更高的金刚乘,这真是千年大骗局!
话说回来,受持五戒,其实就是 佛陀施设的人乘之法,是让在家的佛弟子以三归
五戒为乘,运出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甚至也可藉著五戒的持守调柔心性,降伏一
些瞋、慢、猜疑的习性,将来也可不入阿修罗道而继续生于人道;可以说五戒的五个禁
戒是成为一个人最基本应具的格,想要未来世继续保住人身,当然今生就不能破格,那
就必须尽形寿—也就是尽此一生的身形和寿命—来受持、不可毁犯。 “受持五戒不能
得解脱果,也不能发起未来世出家的因缘,只能保住来世继续拥有人身;既然是为了保
住人身,当然要尽形寿受持。一旦犯了五戒,或只受一天的五戒而常常造恶业,人身仍
然保不住,所以受一天的五戒并没有意义。若是今天受持五戒而明天不受五戒,就杀了
人,来世的人身就失去了;又如今天受妄语戒,明天舍弃妄语戒而作大妄语,来世的人
身也会失去;像这样一天受持五戒有何意义?所以五戒应当尽形寿受,正是这个意思。”
至于经文说:“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受。”这也是和受戒的目的有关。 “八关斋戒
的受持目的是为了未来世的出家而建立因缘,由于能成就出家的因缘,所以就能在未来
世得到有余、无余涅槃的因缘。”这里要说明的是,八关斋戒又称为八关戒斋,是指在
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于一日一夜暂时离开家庭去到出家僧团中居住,以学习出家
人的生活;在这一日一夜中必须严守八种禁戒,就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
第三、不淫,因为是学习出家生活,当然就连夫妻间的正淫也不可以;第四、不妄语;
第五、不饮酒;六、不涂饰香鬘及歌舞观听,就是不涂脂抹粉、插花、戴珠宝,不看不
听歌舞,自己也不作歌舞;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第八、不非时食,就是过午不
食。前面七种为戒,有防非止恶的作用,第八不非时食为斋。而关是闭的意思,合起来
就称为八关斋戒,这是 佛陀对于在家不能出家修行,而对于出家生活却非常钦慕的弟
子所特别制定的戒法。
能持这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恶行,如果再加受不捉持金银戒,就是不营利谋
生,那就是正式出家的沙弥戒了; “八戒斋法的目的只是为了求未来世有出家的因缘
,所以只要在五戒的基础上再作一日的受持就够了,把熏习出家的生活的种子种在心田
中,这一世纵使不能出家,未来世因缘熟就可以出家;既然是为了引生来世出家的因缘
,当然可以选择在每月、每年有空的那一天受持就够了。”当然,既然是一日一夜持守
,就应该具足二十四小时才算圆满、才如法,不可为了图方便而解释为:从前一天午前
用斋后,度过一夜到了第二天天明即可再用斋,乃至不必再守其余七戒,否则就违反了
佛陀制戒的目的了。
了解了五戒是尽形寿受,而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受的道理所在,那么菩萨戒呢?如
果依照五乘佛法来说,菩萨戒当然属于佛乘,也就是菩萨乘之法,正如前面所说:佛乘
是载运大乘菩萨,除了永远断除三界烦恼之外,还要成就究竟佛果。而菩萨成就佛菩提
,得历经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大无量数劫的长久修习。佛陀施
设菩萨戒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帮助大乘菩萨因著菩萨戒的持守,不仅慎护身口意行而不
犯律仪,进而断除烦恼的现行,乃至断尽烦恼障习气种子的随眠,并且要修学一切善法
,无一善法而不修学;此外还要救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救度。
所以说,菩萨戒汇归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也就是
要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
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当然是整个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三大阿僧祇劫都应持守
,否则就退转为声闻、缘觉的二乘解脱道,只求自己解脱入涅槃的自了汉,甚至又退回
世间凡夫去了。
其次要说明的是,菩萨是依一个学佛人的心性心量,依所修学法道的内涵以及学法
的目标来说他是不是一个菩萨?是不是有菩萨种性?而不是依表相上现出家相或在家相
来界定的。而菩萨修学佛菩提道、行菩萨行,既然必须历经长远劫才能成就,那么在这
长久的时间中,并不一定每一生、每一世都是在家人或都是出家人,而是依因缘不同而
有不同示现。
这一部菩萨《优婆塞戒经》,因为是 世尊特别为在家弟子宣说制定的菩萨戒法,
当然就不适合适用在现出家相的菩萨身上,因此这部经的菩萨戒也是属于尽形寿受的,
也就是一生受的;其他像《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菩萨
善戒经》以及《菩萨地持经》中的菩萨戒,都没有限定受持的对象,依前面所述菩萨戒
的目的与精神,就都是属于尽未来际受的。同样的道理,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都
是限定必须是现出家相的修行人才能受持,当然也都是属于尽此一生受持,不去到来生
的。所以这一部菩萨《优婆塞戒经》和一般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主要是这个戒是一生尽
形寿受持,而一般的菩萨戒则是尽未来际受的;也由于这一点差异而说这部戒是为以后
受戒作基础的。
因为戒的目的就是要戒心,戒所要戒止、遮止的就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我们一切
身口意的行为都是经由意识分别、思惟,然后意根作主去造作的;如果至诚心受戒,意
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然后一生之中恒常相续,让自己小心谨慎不敢违犯,就具有了防
非止恶的功能,导致心性习惯于戒法的禁制,渐渐熏习了、清净了如来藏中的种子;未
来世虽然尚未受戒,但前世熏习的清净种子还会现行,心地自然就不会违犯杀、盗、邪
淫、妄语等一切的性戒。
尤其是这部戒,虽然只是一生受,不是尽未来际受,但是 佛陀施设的这个戒法有
势力、有作用,能使受优婆塞戒的人,纵使犯了戒罪,虽有所违犯,但是只要不舍戒而
发露忏悔,戒体仍然不会失去,乃至未来世还能得到这一世受戒的功德受用,容易再与
戒法相应。因此说这部优婆塞戒,虽然不足以跟出家戒和一般的菩萨戒来相提并论,但
是却可以作为这两种戒的基础;因为经过优婆塞戒的受持,然后养成了习性之后,未来
世受戒的时候,就一定会再获得所受戒的那个功德,也能够获得戒体而生起解脱及证法
的受用
正源 菩萨戒的一生受或尽未来际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