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昙鸾大师与净土法门
相关主题
修净土法门是易行道
龙树菩萨想另立大乘菩萨僧团
净土祖师系列 1 阿弥陀佛 释迦摩尼佛 龙树菩萨
[合集] 一些问答
[合集] 再问:南无阿密脱佛(nmamtf)等
末学purdueguy的声明
净土系列 2 为什么要往生净土
净土系列 6 极乐净土与弥勒净土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 ZZ
浅说净土法门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大师话题: 净土话题: 易行话题: 菩萨话题: 难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s
发帖数: 12
1
昙鸾大师(公元476~542年)是北魏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有《略论安乐净土义》《往
生论注》等著作传世。大师对龙树菩萨的“难行道”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作了深入
阐述,对净土法门的弘传贡献巨大。
昙鸾大师与净土宗的因缘,是从他追求长生不死之术开始的。昙鸾大师,雁门人,家在
五台山附近,故从小对佛教耳濡目染,十四岁时剃度为沙弥。出家后,昙鸾大师接触了
大乘佛法,研修中观“四论”(《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百论》)。后
来,又因为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了《大集经》。昙鸾大师非常喜欢这部经典,便立下誓
愿要为之作注。然而,注解过半的时候,却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得了气疾,不得不下
山寻医。
有一天,昙鸾大师路过汾州,来到秦陵故墟处登高望远。这时,他看见在遥远的白云深
处,天门洞开,内心不由大吃一惊,由此气疾即刻就好了。
这段经历让昙鸾大师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与短促。他想,如果想要恒常研究佛经,
就应该先学习长生之术。当时,江南有一位名叫陶弘景的道士,精通神仙方术,佛道双
修,在南北朝名盛一时。昙鸾大师便下定决心南下拜学。
当时,因南北方分裂与对峙,南朝与北朝间的往来十分不便。昙鸾大师来到南朝的梁都
建康,受官府勘问通过后,再去面见梁武帝萧衍。面见之前,梁武帝故意命人设置了一
条像迷宫一样的“千迷道”,昙鸾大师穿过“千迷道”的时候,来去无阻,令梁武帝十
分惊讶,由此意识到,昙鸾大师实乃真正修道的高僧。
昙鸾大师辞别梁武帝,来到茅山拜访陶弘景。两人一见如故,陶弘景倾其所学,热心传
授,待昙鸾大师临别时,还赠送了十卷《仙经》给他。
昙鸾大师携带《仙经》返回北魏,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习仙法。他来到洛阳,广结名
僧,遍访名寺。恰巧,当时来自天竺的高僧菩提留支正在白马寺宣讲佛法。于是,昙鸾
大师慕名前去,向菩提留支请教。《净土圣贤录》记载:“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
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
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
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
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
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于世。”
通过上文可知,菩提留支显然并不认可道教的长生之术。他认为,纵然长生术能延长世
人的寿命,却不能帮助人们从生死中解脱,还是在三界中痛苦地轮回。而《十六观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是佛陀向韦提希夫人宣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如果依
此而修行,修行者的心神处于“极乐”的状态,命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复生死流
转,这才是真正的长生(无量寿)!
菩提留支的开示让昙鸾大师深受启发,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长生
。最后,昙鸾大师选择了净土法门,从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晚年
的时候,昙鸾大师移住汾州玄中寺,教众念佛。当时,前来皈依的信众非常多,大家聚
集在石壁山中,念佛声响彻林谷。当年昙鸾大师曾率众念佛的山谷,人们至今还亲切地
称之为“鸾公岩”。大师留下《礼净土十二偈》《安乐集》两卷传于后世。临终蒙龙树
菩萨告知往生时间,昙鸾大师集众教诫:“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
。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往生之日,大师令弟子高唱佛号,西向瞑目稽颡而往生。寺
内大众皆见幡华幢盖自西方而来,天乐盈空,瑞应昭著。
昙鸾大师论“难行道”和“易行道”
昙鸾大师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义学兴起的时代,佛教内部各类观点层出不穷。昙鸾大
师专修净土法门以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最重要的是继承发扬了龙树菩萨“难行道”
和“易行道”的判教思想。
“难行道”和“易行道”的思想,最早是由印度的龙树菩萨提出的,主要阐述的是修行
者如何能迅速证得阿鞞跋致位。“阿鞞跋致”是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翻译过来是“不
退转”,即保持修行的信念和阶位,不至退堕回去。《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阿鞞
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
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凡夫众生很难达到不退转的境地,今天刚下定决心要戒
除一些恶习,到了明天又死灰复燃。菩萨如果能修到“阿鞞跋致”,可以称为不退转菩
萨。
修行要达到不退转位很难,《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记载了舍利弗发大
心修行又退转的公案:“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
子瞋心起,退落五道凡夫。”大安法师在《净土宗教程》引此公案云:“舍利弗因地曾
发大乘心,因天帝释化作婆罗门,向其乞眼,舍利弗剜眼珠与之,婆罗门将眼珠弃地践
踏,舍利弗心生懊恼,由是退失大乘心,在小乘教法中进进退退六十小劫。”
这则公案形象地说明了修行要达到“阿鞞跋致”,不再退转,实属不易。龙树菩萨在《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
,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果有人发愿想要证悟无上正等正觉,但还没
有达到阿惟越致(阿鞞跋致)的阶位,就必须不惜身命地昼夜精进修行,就好比头发着
了火,必须迅速尽力扑灭!
龙树菩萨又说,得阿鞞跋致这么难,就没有简单一点的方法了吗?方法是有的!慈悲的
佛陀为了救度众生,广开方便法门。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道:“佛法有无
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
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这里,龙树菩萨从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功效上,将佛教的一切法门分为两
类,即难行道和易行道。
难行道,唯仗自力,通过修习戒定慧等,依次破除见思惑、无明惑、尘沙惑,历经多劫
,最终证悟成佛。这就好像是在陆地行走一样,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到达觉悟的目的地。
易行道,行者仰仗他力,借助自心信愿的力量与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感应道交,蒙阿弥
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可以迅速达到不退转位。信念坚定不移,修行的成果不
退转,最终必定成佛。这就好比在水上乘船一样,顺流而下,很快达到彼岸,省心省力!
昙鸾大师继承了龙树菩萨“净土念佛法门是易行道”的判教思想,在《往生论注》中对
难行道和易行道进行了阐述: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
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
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
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
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
船则乐。”
大意为:谨依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说可知,菩萨欲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
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难行道,第二种是易行道。所谓难行道,就是在五浊恶世无佛出
世的时代,唯靠自力修行得不退转位,实在困难。难行道之所以难行,主要有五个原因
:一是外道的干扰,乱菩萨法;二是声闻乘的修行者只图自己解脱,阻障了大乘佛法的
慈悲精神;三是社会上有很多恶人,破坏道人的功德;四是颠倒善果,破坏梵行;五是
唯靠自力,没有他力的护持。而易行道却不然,以信佛的因缘,发下大愿求生净土,借
助阿弥陀佛愿力的加持,一定能往生到净土。依靠佛力的加持,修行者当下就能进入大
乘正定之聚。正定聚,即是阿鞞跋致不退转的境地,信念坚固不动,修证不断增长,就
好像在水路乘船一样,轻松安乐。
昙鸾大师通过深入分析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差别,说明净土念佛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易行
道”,是因为念佛行人的成就是通过自心的信愿之力,感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蒙佛
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而能快速圆满佛果,是因为阿弥陀佛因地从慈悲心流出的四
十八大愿,在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也成就了众生往生西方以及快速成就佛果的保
障。其根本目的是要劝勉净业行人在深刻理解“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思想的基础上,应
生起深切的欣求极乐的愿心,一心念佛,念念相续,与阿弥陀佛的悲心切愿相感应,临
终蒙阿弥陀佛慈悲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果。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有没有人可以指导别人念佛?
往生与了生死的意义为何?两者有何差别?
密宗行人如何修净土?
修学藏传净土法,令往生极乐世界更有把握
往生净土的一些教言
大安法师开示藏传和汉传净土法门之区别以及带业往生
菩提心为前导 般若为心要 净土为归宿
问:如何才能往生极乐净土呢?念佛做得到吗?
问:若极乐世界如上师所描述那样美好,是否又给了众生另一执念,对极乐世界的执念?
无相念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理论与入门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大师话题: 净土话题: 易行话题: 菩萨话题: 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