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isdom版 - 余英时: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追索 ZT
相关主题
儒学还有必要复兴吗?儒学第二课:扫盲
关于儒家的提问[合集] 道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儒 学 论 衡------陈 寒 鸣关于“新儒学”与儒释道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四大名著=四大绝望(儒家的失败) zt (转载)
有没有儒学重建的文章??[合集] 夫妇道
儒学八派看这个亿万富婆,这一生真刺激呀
回儒对话 :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儒学] 君子之道
万紫千红才是春 与新天下关于儒学的对话之二十五[合集] 论语 先进第十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国话题: 文化话题: 西方话题: 历史话题: 世界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S**U
发帖数: 7025
1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
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
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余英时,“克鲁格人
文奖”的获奖演说
能够成为2006年“克鲁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
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
中国思想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
传统的模式。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
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
同感到完全迷惑,自然毋庸赘言。幸好我得以在香港完成大学教育,并前往我现已归化
的国家——美国继续攻读研究所。
中国“道”概念反映现实世界
这些年来随著知识领域逐渐开阔,我才认清要清楚认识中国文化,必须知道它独特的传
统。中国文化形成清楚的轮廓是在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至479年),这在古代世界是
一个关键年代———西方称之为“轴心时代“。根据学者的观察,好几个高度发展的文
化,包括中国、印度、波斯、以色列和希腊,在这段期间都发生了一种精神觉醒或“突
破”,其产生形式不是哲学论辩,就是后神话宗教想象,或者如同在中国的情形,是一
种道德、哲学和宗教混合而成的共识。这种觉醒导致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产生区隔。
对超现实世界的新视野提供有思想的个人,不管他们是哲学家、先知或圣贤,必要的超
越观点,从而检视并质疑现实世界。这就是一般所知的“轴心时代的原创超越”,但其
精确形式、经验内容和历史进程则每种文化各不相同。这种超越的原创性在于它对其所
涉及的文化具有持久的塑造影响力。
在孔夫子时代,中国的原创超越系以“道”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出现,道是相对于现实世
界的超现实世界的象征。但这个中国超现实世界的“道”在初萌生时就与现实世界的日
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点与轴心时代的其他古文化迥然不同。例如柏拉图认为有个看不到
的永恒世界,现实世界只是这个永恒世界的拷贝,但早期中国哲学绝未提到这种概念。
基督教文化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分为二,但中国宗教传统也没有这种清楚的划分。
早期佛教文化极端否定现实世界,将其视为虚无,中国的诸子百家找不到任何类似的观
点。
认识中国文化须靠比较观点
相对之下,“道”的世界在中国的认知中一直与人的世界不远。但“道”的观念也是由
轴心时代中国所有大思想家,包括老子、墨子和庄子所共享。他们一致认为,“道”隐
而不现,但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的运行,就连凡夫俗子多多少少也知道“道”,并于
日常生活中实践“道”。轴心时代创生的概念影响力日渐深远,特别是孔子思想和 “
道”的观念,几世纪来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远弗届,从这点看来,要说“道”与历史组成
中国文明的内在与外在也不为过。
在把中国文化传统视为本土起源且独立发展的产物的前提下,过去数十年我尝试沿著两
大轴线研究中国历史。第一个轴线是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在其自身的环境之下,但有时也
要靠“比较观点”。我所谓的“比较观点”系指印度早期帝国时代的佛学,以及16世纪
之后的西方文化。20世纪之初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不能摆脱中国对抗西方的诸多问题
;如果缺乏比较观点,只在中国的环境下诠释中国历史,很可能堕入中国中心主义的古
老窠臼。
中国改朝换代与历史延续性
我对中国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涵盖古代乃至20世纪,而我的第二个轴线始终
把重点放在改朝换代之际。和其他文明比较起来,中国的特点在于其漫长的历史延续性
,延续性与改朝换代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携手并进。因此我为自己设定两个研究目标,其
一是辨识中国历史上知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其二是尽可能辨识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
是否有其独一无二的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变迁往往超越了朝代的兴亡;“朝代循环”在中国自古有之,在西方
也曾短暂流行,但这个名词具有高度的误导性。20世纪初年,中国历史学家开始以西方
的历史模式重新建构及重新诠释中国历史。从此一般都认为,中国一定也曾经历过和欧
洲类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学者采用早期欧洲的断代方式,把
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这种粗糙套用的模式,不管它有什么优点,都
不可能充分阐述具有地域性传统的中国文化。敝人深信,只有著重于中国文化变迁的独
特进程和形式,才有可能看清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是如何被其内在的动力鞭策,从一个
阶段进展到另一个阶段。
1940年代开始思索中西的对抗
接下来容我转到另一个问题∶作为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中国与西方如何在历史的脉络
下对抗?正如前述,我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是在1940年代晚期,当时中国对抗西方这个
大问题笼罩了整个中国知识界,从此时时萦绕在我心头。因为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
且不时出入于中、西两个文化之间,这个问题对我已经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经过初期
的心理调适,我早已对美国生活方式乐在其中,但同时仍保留我的中国文化认同。然而
关于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核心价值兼容,最好途径还是要从中国历史中去寻找。
中国与近代西方初遇是在16世纪末期,当时耶稣会教士来到东亚传教,其中对文化敏感
的利玛窦很快就发现,中国的宗教气氛是非常容忍的,儒、释、道基本上被视为一体的
,就是在这种宗教容忍的精神下,利玛窦才得以使当时许多儒家菁英分子皈依基督教。
儒家认为人心同一及人人皆可得“道“,这样的信念促使某些中国基督教徒宣扬一种基
督教与儒家的合成体,等于让中国的道把基督教也包容进去。
19世纪晚期,一些心胸同样开明的儒家热心接受在西方当道的价值和理念,诸如民主、
自由、平等、法治、个人自主,以及最重要的人权。当他们之中有人前往欧洲与美国,
并停留足够时间去做第一手观察时,一致深感佩服,而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宪
政民主的理想与制度。
儒家思想尊重人类尊严
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出现两个对立的儒学派,一是现代儒学(或称新儒学、当代新儒学
),一是传统儒学,两个学派都鼓吹民主,并对早期儒家经典中民主思想的起源和演化
展开有系统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显然已经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个价值系
统的兼容性视为理所当然。
最后我对“人权”要说几句话。“人权”和“民主”一样,都是西方特有的名词,原本
不存在于传统的中国儒家论述。然而如果我们同意,“人权”这个观念正如 1948年联
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下的定义,是对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的双重承认,那我
们也大可宣称,虽无西方的术语,儒家思想已有“人权”的概念。在《论语》、《孟子
》和其他儒家经典中,都载明了承认普遍人道和尊重人类尊严。更了不起的是,早在第
一世纪,帝王谕旨中就已引述儒家对人类尊严的观念作为禁止买卖或杀戮奴隶的理由。
在这两份年代分别为公元9年和35年的帝王谕旨中,都引述了孔子所说的,“天地之性
人为贵”。儒家从未接受奴隶是合法制度,也就是拜儒家的人道主义之赐,晚清的儒学
者才会欣然领会西方有关人权的理论和做法。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
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
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http://hi.baidu.com/hejinjian/blog/item/4154d31be91da1d9ac6e752
d******e
发帖数: 4192
2
这个人说的两点至少是有道理的.
:中国改朝换代与历史延续性
确实是中国历史独有的.
:儒家思想尊重人类尊严
孔子是师承老子的,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和天,地,是同样重要的,那么人就是最尊贵的.当然孔子就是尊重人的,
孔子讲仁爱就是对人的尊重,这和西方的人权应该是一致的.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就是,“不离不弃”,恕就是"宽容",
这都是人性丰富和人性高度发达的表现.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
: 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
: 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余英时,“克鲁格人
: 文奖”的获奖演说
: 能够成为2006年“克鲁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
: 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
: 中国思想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
: 传统的模式。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
: 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

S**U
发帖数: 7025
3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
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
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余英时,“克鲁格人
文奖”的获奖演说
能够成为2006年“克鲁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
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
中国思想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
传统的模式。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
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
同感到完全迷惑,自然毋庸赘言。幸好我得以在香港完成大学教育,并前往我现已归化
的国家——美国继续攻读研究所。
中国“道”概念反映现实世界
这些年来随著知识领域逐渐开阔,我才认清要清楚认识中国文化,必须知道它独特的传
统。中国文化形成清楚的轮廓是在孔子时代(公元前551年至479年),这在古代世界是
一个关键年代———西方称之为“轴心时代“。根据学者的观察,好几个高度发展的文
化,包括中国、印度、波斯、以色列和希腊,在这段期间都发生了一种精神觉醒或“突
破”,其产生形式不是哲学论辩,就是后神话宗教想象,或者如同在中国的情形,是一
种道德、哲学和宗教混合而成的共识。这种觉醒导致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产生区隔。
对超现实世界的新视野提供有思想的个人,不管他们是哲学家、先知或圣贤,必要的超
越观点,从而检视并质疑现实世界。这就是一般所知的“轴心时代的原创超越”,但其
精确形式、经验内容和历史进程则每种文化各不相同。这种超越的原创性在于它对其所
涉及的文化具有持久的塑造影响力。
在孔夫子时代,中国的原创超越系以“道”这个最重要的概念出现,道是相对于现实世
界的超现实世界的象征。但这个中国超现实世界的“道”在初萌生时就与现实世界的日
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点与轴心时代的其他古文化迥然不同。例如柏拉图认为有个看不到
的永恒世界,现实世界只是这个永恒世界的拷贝,但早期中国哲学绝未提到这种概念。
基督教文化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一分为二,但中国宗教传统也没有这种清楚的划分。
早期佛教文化极端否定现实世界,将其视为虚无,中国的诸子百家找不到任何类似的观
点。
认识中国文化须靠比较观点
相对之下,“道”的世界在中国的认知中一直与人的世界不远。但“道”的观念也是由
轴心时代中国所有大思想家,包括老子、墨子和庄子所共享。他们一致认为,“道”隐
而不现,但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的运行,就连凡夫俗子多多少少也知道“道”,并于
日常生活中实践“道”。轴心时代创生的概念影响力日渐深远,特别是孔子思想和 “
道”的观念,几世纪来对中国人的影响无远弗届,从这点看来,要说“道”与历史组成
中国文明的内在与外在也不为过。
在把中国文化传统视为本土起源且独立发展的产物的前提下,过去数十年我尝试沿著两
大轴线研究中国历史。第一个轴线是认识中国文化必须在其自身的环境之下,但有时也
要靠“比较观点”。我所谓的“比较观点”系指印度早期帝国时代的佛学,以及16世纪
之后的西方文化。20世纪之初以来,中国思想界一直不能摆脱中国对抗西方的诸多问题
;如果缺乏比较观点,只在中国的环境下诠释中国历史,很可能堕入中国中心主义的古
老窠臼。
中国改朝换代与历史延续性
我对中国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涵盖古代乃至20世纪,而我的第二个轴线始终
把重点放在改朝换代之际。和其他文明比较起来,中国的特点在于其漫长的历史延续性
,延续性与改朝换代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携手并进。因此我为自己设定两个研究目标,其
一是辨识中国历史上知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其二是尽可能辨识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
是否有其独一无二的模式。
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变迁往往超越了朝代的兴亡;“朝代循环”在中国自古有之,在西方
也曾短暂流行,但这个名词具有高度的误导性。20世纪初年,中国历史学家开始以西方
的历史模式重新建构及重新诠释中国历史。从此一般都认为,中国一定也曾经历过和欧
洲类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学者采用早期欧洲的断代方式,把
中国历史分为古代史、中古史和近代史。这种粗糙套用的模式,不管它有什么优点,都
不可能充分阐述具有地域性传统的中国文化。敝人深信,只有著重于中国文化变迁的独
特进程和形式,才有可能看清这个伟大的文化传统是如何被其内在的动力鞭策,从一个
阶段进展到另一个阶段。
1940年代开始思索中西的对抗
接下来容我转到另一个问题∶作为两个不同的价值系统,中国与西方如何在历史的脉络
下对抗?正如前述,我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是在1940年代晚期,当时中国对抗西方这个
大问题笼罩了整个中国知识界,从此时时萦绕在我心头。因为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
且不时出入于中、西两个文化之间,这个问题对我已经具有真实的存在意义。经过初期
的心理调适,我早已对美国生活方式乐在其中,但同时仍保留我的中国文化认同。然而
关于中国文化如何与西方核心价值兼容,最好途径还是要从中国历史中去寻找。
中国与近代西方初遇是在16世纪末期,当时耶稣会教士来到东亚传教,其中对文化敏感
的利玛窦很快就发现,中国的宗教气氛是非常容忍的,儒、释、道基本上被视为一体的
,就是在这种宗教容忍的精神下,利玛窦才得以使当时许多儒家菁英分子皈依基督教。
儒家认为人心同一及人人皆可得“道“,这样的信念促使某些中国基督教徒宣扬一种基
督教与儒家的合成体,等于让中国的道把基督教也包容进去。
19世纪晚期,一些心胸同样开明的儒家热心接受在西方当道的价值和理念,诸如民主、
自由、平等、法治、个人自主,以及最重要的人权。当他们之中有人前往欧洲与美国,
并停留足够时间去做第一手观察时,一致深感佩服,而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就是西方宪
政民主的理想与制度。
儒家思想尊重人类尊严
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出现两个对立的儒学派,一是现代儒学(或称新儒学、当代新儒学
),一是传统儒学,两个学派都鼓吹民主,并对早期儒家经典中民主思想的起源和演化
展开有系统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显然已经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个价值系
统的兼容性视为理所当然。
最后我对“人权”要说几句话。“人权”和“民主”一样,都是西方特有的名词,原本
不存在于传统的中国儒家论述。然而如果我们同意,“人权”这个观念正如 1948年联
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下的定义,是对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的双重承认,那我
们也大可宣称,虽无西方的术语,儒家思想已有“人权”的概念。在《论语》、《孟子
》和其他儒家经典中,都载明了承认普遍人道和尊重人类尊严。更了不起的是,早在第
一世纪,帝王谕旨中就已引述儒家对人类尊严的观念作为禁止买卖或杀戮奴隶的理由。
在这两份年代分别为公元9年和35年的帝王谕旨中,都引述了孔子所说的,“天地之性
人为贵”。儒家从未接受奴隶是合法制度,也就是拜儒家的人道主义之赐,晚清的儒学
者才会欣然领会西方有关人权的理论和做法。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
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
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http://hi.baidu.com/hejinjian/blog/item/4154d31be91da1d9ac6e752
d******e
发帖数: 4192
4
这个人说的两点至少是有道理的.
:中国改朝换代与历史延续性
确实是中国历史独有的.
:儒家思想尊重人类尊严
孔子是师承老子的,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和天,地,是同样重要的,那么人就是最尊贵的.当然孔子就是尊重人的,
孔子讲仁爱就是对人的尊重,这和西方的人权应该是一致的.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忠就是,“不离不弃”,恕就是"宽容",
这都是人性丰富和人性高度发达的表现.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
: 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
: 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余英时,“克鲁格人
: 文奖”的获奖演说
: 能够成为2006年“克鲁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
: 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
: 中国思想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
: 传统的模式。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
: 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

l*****g
发帖数: 1066
5

good.

【在 S**U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历史可为指引,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对基本价值似乎存在很多重叠的共识,
: 毕竟中国的“道”讲的就是承认人类共通的价值和人类尊严。如今我更坚信,一旦中国
: 文化回归到主流之“道”,中国对抗西方的大问题也将终结。 ——余英时,“克鲁格人
: 文奖”的获奖演说
: 能够成为2006年“克鲁格奖”的共同得主,敝人深觉荣幸,也十分感激。然而在深思之
: 后我才明白,今天我得奖的主要理由,是要透过我彰显中国文化传统和作为一门学科的
: 中国思想史;前者系我终身学术追求的一个学科,后者系我选择专精的领域。
: 我开始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深厚兴趣是在1940年代,当时中国史观正处于一个反
: 传统的模式。中国整个过往被负面看待,即便中国独特的发明,也在西方历史发展的对
: 照之下,被诠释为偏离普遍文明进步的正轨。当时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认

1 (共1页)
进入Wisdom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合集] 论语 先进第十一有没有儒学重建的文章??
2015年春季学期波士顿大学儒学社的读书、修行活动,欢迎参加!儒学八派
牛B轰轰的儒学大师们从来都不敢回答这些问题回儒对话 :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儒学的本源,该学马克思主义万紫千红才是春 与新天下关于儒学的对话之二十五
儒学还有必要复兴吗?儒学第二课:扫盲
关于儒家的提问[合集] 道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儒 学 论 衡------陈 寒 鸣关于“新儒学”与儒释道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四大名著=四大绝望(儒家的失败) zt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中国话题: 文化话题: 西方话题: 历史话题: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