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发帖数: 274 | 1 第一章 佛陀之前的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亚利安人——婆罗门教——广博仙
古印度文化:根据考古学证据,印度早期文化出现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离佛陀有二千
五百年,正像今天上距佛陀一样的遥远。首先是属于青铜时代文化,大略与同时期在米
索不达米亚出现的文化,和中国商代末期文化相类似。照现在所知,其主要中心是两个
大城市,一个在旁遮普(Panjab),一个在信德省(Sindh),今日的哈拉巴(Harappa)和莫亨
朱达罗(Mohenjo Daro)两村庄,即其旧址,原名已失传,今日借用两村之名以名古城,
两古城接近印度河(梵文为Sindhu)及其一支流,因河水灌溉之利,遂形成文化的基地。
此时期文化以该河流命名是恰当的。然而现在公认“印度文化”由此逐渐向东发展到达
恒河流域,向东南发展,至少越过了奥吉罗(Aujarat),是故疆域所被,超过了同时期的
米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化,而此广大地区的技术标准化,说明当时政治上的统一,有一
个势力远伸的大帝国。
考古学的发现告诉我们当时技术发展和经济制度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古印度
帝国的一些艺术品,也可以推断一点当时的宗教面貌,但是关于政治制度,所知 |
A****a 发帖数: 274 | 2 第二章 佛陀时代的印度
社会政治危机——哲学传统——沙门僧侣——沙门与社会——佛徒之外的主要沙门
宗派
社会政治危机:阇那弥觉那(janamejaya)大帝在位时期(大约元前九世纪),保拉法帝国
达到繁荣强盛的顶点,而且出现好几位最富创造力为婆罗门教奠基的思想家,更增添其
光彩,然而此后国势逐渐衰落。有决定性的转折点似乎是在公元前八世纪尼遮沙王(
Nicaksu)在位时代,其时保拉法的首都,恒河上流的象城(Hastinapura),遭受洪水冲击
,夷为废墟,遂迁都于雅莫拿河(Yamuna)浜之憍赏弥城(Kausambi)。在此故事之后,婆
罗门教的创造时期似乎中止:各门大师都有记载,显然对吠陀经文有所修订,对叙事诗
修改更多,但是有创见性的作品似乎仅限于辅助性的研究,如礼仪、法律、语言学、天
文学、几何学之类。这些杂科研究对于科学史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于婆罗门教作为宗教
,作为哲学或指导思想,没有直接影响。而且其中几乎没有任何现存的著作可能是属于
尼遮沙之后一个半世纪之内的。这些专科研究的伟大时代也还要到后来才开始。
迁都之后帝国分裂了,曾在保拉法霸权管辖之下的地方统治者和邦国都宣布独立 |
A****a 发帖数: 274 | 3 第三章 佛陀的生平
年历与出生——出家与成道——传教与组织——最后数月与涅盘
年历与出生:佛陀的生活经历是他的学说背景的一部分。早期三藏并未包括其生平历史
的任何全面记载,虽然佛经的缘起部分介绍讲经说法的环境细节时,偶然也有些类似传
记胜的叙述。经藏是佛陀(Bhagavant,世尊、圣者、天人师)一生无数次讲道的记录。
律藏是成道后创立僧团以及在他监督下逐渐发展(尤其是关于组织纪律)的纪录。惟有本
母或阿毗达摩没有说明发布的时间地点和在场人物,全是教义理论的单纯陈述。因此经
文、律文可以供给传记材料。虽然有些属于成道后不久之事,有些是入涅盘之前的情况
,而极大部分无边续性,没有指出其他事件在两者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发生于何时。简言
之,教义理论是关注中心,是教义理论决定经文的安排,而宣教者无关。
在极少数几本早期经文中说到佛陀为其徒众讲成道之前的生活,以及如何悟道。有
些叙事段落涉及从前生活,留待下章讨论。这一章我们将从这些零散的叙事中检查出佛
陀生活最古老可靠的记载。佛陀生活显然对早期佛教教义是不太相干的,没有引起三藏
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仔细记下导师的言词就满意了,一旦佛不在世时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