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aterWorld版 -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勇气与智慧 民主与共和 回顾与展望
相关主题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八位民国总统的书法!---有的简直可以当字帖了 (转载)
说说我为什么支持汪精卫 - 从辛亥革命说起血淋淋的历史 --- 越革命越差劲
关于队长出轨传闻 我咋觉着大家都瞪着眼红着脖子盼望着是真的呢?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zt
梦中的迷茫泰晤士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转载)
民国大佬谭延闿日记曝光 大抖蒋宋婚姻秘史或许中国人需要一个皇帝
中国人的智商不比白人差中组部老干部崔年: 我对政治改革的十三点看法
韩寒背后的利益链剖析zz国务院证实3年内将发文规定公务接待不得食用鱼翅
哈哈哈,这个颇似当年清朝派袁世凯围剿黎元洪。甲午海战,抗日卫国战争都说明一个问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袁世凯话题: 起義话题: 孫文话题: 共和话题: 日本
进入WaterWorld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e
发帖数: 26
1
维基辛亥革命回顾:
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
等人物成為維
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
度。維新得到
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內保守
勢力發動政變
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度,將政治實
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保皇黨”或“立憲派”。
立宪运动的兴起
主条目:立宪运动
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
过立宪,但立
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便
曾发表《立
宪法议》,鼓吹君主立宪制。梁启超也成为日后中国立宪派的首领。在该文中,梁启超
认为世界之國
分为“君主之國”、“民主之國”两类,而世界之政分为“有憲法之政(亦名立憲之政
)”、“無憲法之政
(亦名專制之政)”两类。“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國民謂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
曰君主專制政
体,二曰君主立憲政体,三曰民主立憲政体。”梁氏疾呼“君主立憲者,政体之最良者
也。”他强调中
国的君权自古即有限,只是未定宪法,“欲有限而不知所以為限之道”。而为限制君权
与官权,就必明
民权。故宪法与民权不可相离。然而实行立宪须“民智稍開而后能行之”,“日本維新
在明治初元,而
憲法實施在二十年后,此其證也。中國最速亦須十年或十五年,始可以語于此。”梁启
超并定立宪六
步,即下诏明定君主立宪政体、派重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开立法局拟定宪法草案、立
法局翻译各国
宪法及相关著作、宪法草案交由人民讨论五至十年后颁布定本、最终实行宪法。[1]
对立宪运动的一个直接刺激是俄罗斯。日俄战争中惨败的俄罗斯帝国于俄國1905年革命
中受到地方自
治會要求成立国家议会的压力,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905年8月19日(儒略曆8月6日)同
意成立俄羅斯
帝國國家杜馬(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дума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 State Duma of the
Russian Empire),10月又颁布了《十月诏书》(Октябрьский мани
фест | October
Manifesto),承认了多项基本公民权利,并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权。1906年3月,俄羅
斯帝國國家
杜馬選舉得以举行,憲政民主黨等多个政党参选;1906年4月23日(儒略曆4月10日),
在國家杜馬
開始運作的前一天,沙俄政府頒佈了《俄羅斯帝國基本法》(Основные го
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зак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 Russian Constitution of
1906)。由于中国国势衰
微,日俄战争将中国满洲当作战场,清政府竟只能保持“中立”,这深深刺激了中国满
、汉官员和民
众。日本这个东亚蕞尔小国竟能打败庞大的老牌强国俄国,也使得此前认为俄国必胜的
支持专制的一
些中国皇族和官僚转变思想。特别是正当日本的胜利被立宪派诠释为君主立宪对君主专
制的胜利之
际,俄罗斯又迅即改行宪政、召开国会,大大增加了中国立宪派的声势。立宪一时成为
中国人眼中救
亡图存、富国强兵的灵药。[3]
预备立宪 主条目:预备立宪 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主条目: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
1904年至1905年,各地督抚纷纷上书清廷要求举行立宪、实行变法。先后上书或面陈的
有云贵总督
丁振铎、云南巡抚林绍年、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撫端方等。1904年
5月,张謇致
信湖广总督张之洞,希望他奏请朝廷立宪,并代拟了一篇《拟请立宪奏稿》。1904年7
月,张謇又致
书绝交多年的学生、直隶总督袁世凯,称“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4]希
望袁主持立宪,
并“以大久保相期,而自居小室信夫”。[5]1905年7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与两江总
督周馥、湖广
总督张之洞联名电奏,请定十二年后实行立宪政体,并奏请简派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
政治。该奏获
清廷首肯。
1905年9月24日,清廷派遣的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五人(镇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
兵部侍郎徐世
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因在正陽門車站遭遇革命党人吴樾刺杀,被迫延期
。1905年10
月26日,清廷改派山东布政使尚其亨、顺天府丞李盛铎会同镇国公载泽、戶部侍郎戴鸿
慈、湖南巡撫
端方出洋。
吴樾(1878年-1905年9月24日),原名吴越,字梦霞,又作孟侠,中国清朝末年安徽桐
城人,革命
家。
吴1902年入直隶高等学堂,在校期间加入北方暗杀团,秘密进行反对清朝政府的活动,
后经蔡元培介
绍加入光复会。1904年,吴自芜湖北上北京刺杀清政府中满族少壮派领袖铁良,恰逢当
时清政府派载
泽、徐世昌、端方、戴鸿慈、绍英等五大臣出国考察,为实行君主立宪制做准备,吴遂
改变计划,决
定刺杀五大臣。
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准备自正阳门车站出发,吴混入仆役之中,引爆炸弹,希望与
五大臣同归于
尽。吴当场身亡,五大臣皆受伤,其中载泽和绍英受伤较重。清政府因此事被迫推迟考
察团出发时
间。
1905年12月7日考察团第一组端方和戴鸿慈出发。他们先后考察了大日本帝国、美利坚
合众国、大不
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丹麦王国、瑞典王国、挪威王国
、奥匈帝国、
俄罗斯帝国、荷兰王国、瑞士联邦、意大利王国等13国。
1906年1月14日,载泽率领考察团第二组即尚其亨、李盛铎出发。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大
日本帝国、美
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比利时王国等5国。
考察团沿途获得了这14个国家的高规格款待,有机会参观考察各国国会、行政机关、学
校、教会、工
厂、农场、银行、监狱、邮局、剧院、博物馆、动植物园等,并会见各国政治家和学者
,搜集各类文
献资料。1906年夏秋季节,考察团成员先后回国,向清廷汇报了考察各国政治等方面的
成果,明确提
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端方、戴鸿慈一组进呈的奏折是端方委派考察团随员熊希龄
请梁启超(此
时仍被清廷通缉流亡东京)撰写的,梁所撰各奏稿包括《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请
改定官制以为
立宪预备折》、《请定外交政策密折》、《请设财政调查局折》与《请设立中央女学院
折》。[7]第
二组的首领也是整个考察团的首领载泽单独呈交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指出“宪法
之行,利于国,
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并将日本宪政推为列国之首,依伊藤博文、惠积八束等讲说
备述君主统治大
权十七条,强调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利处,并严厉
驳斥了“宪政既行,
于满人利益有损”的说法。[8]载泽和端方积极拥护宪政的态度对清廷决心实行预备立
宪发挥了重要作
用。载泽于1908年夏出版了《考察政治日记》。端方、戴鸿慈于1907年编纂出版了《列
国政要》
132卷,《欧美政治要义》18章。戴鸿慈1906年秋发表《出使九国日记》12卷。这些书
籍的出版对
中国国内官员、士绅等了解宪政和世界各国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
1907年9-10月,清政府下诏筹设资政院和谘议局。这为士绅和商绅参政议政提供了机会
。1909年,
各省谘议局成立,许多士绅、商绅通过选举进入谘议局,在谘议局中集结了一批开明士
绅。地方士绅
的力量在地方政治中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这些士绅、商绅本来都是立宪派,后来推出的第一个内阁竟然是皇族和满族主导的,立
宪派对满清政
府有所失望。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才纷纷附和革命。
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興中會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眾政府」。成
立于1904年
2月15日的華興會的政治主張是“驱逐鞑虏,复兴中华”。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国同
盟会提出
了“驱除鞑虏、恢复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权”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被认为是民族主
义,“创立民国”被认为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被认为是民生主义。
但是革命党在宣传政治主张时,更多地是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这样能够煽
动起民众的反
满情绪,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团结各种力量。至于清朝覆灭后,采取什么样的政
治制度,进行
什么样的社会改革,当时的人都认为等取得成功以后再考虑。
新兴知识阶层以留洋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为主体。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兴办新学并
鼓励留学,很
多年轻士子或进入新式学堂,或留洋学习。在陶成章的倡导下,很多士子捐官学军,到
日本学习军
事,如徐锡麟等。
1900年代,中国出现了留日热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經累计万人多,在日本留学生
周围,集结了
一大批反清中坚力量。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参加者90%以上都是留日学
生。其中四川
籍的留日学生有:四川泸县人金丽秋,陈漱云,杨兆容,李琴鹤,井研县人金硕甫,重
庆人杨沦白,
富顺人谢持,叙永人赵铁桥等
除了中國人及華僑外,支持及參與辛亥革命的還有部分外國人;當中以日本人對中國革
命的參與最為
積極。不少革命組織都是在日本成立和運作;而中國同盟會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
合下在東京成
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會成為會員(甚至包括日本社會思想大家北一辉,後於日本
二二六事件後被
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義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參與,部分更在起義過程中犧牲。
海外华侨
在辛亥革命中,海外华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侨居地积极参加和支持同盟会
,提供经费支
援革命活动,还回到家乡建立革命组织,多次参加武装起義。1894年11月,孙文在檀香
山設立兴中
会,首批入会的20余人都是华侨。
辛亥革命的成功,海外华侨功不可没。在黄花岗起義中遇难的黄花岗72位烈士中,华侨
就占了29人。
惠州起義 1900年,孫文決定发动軍事起義。6月,孫文與鄭士良、陳少白、楊衢雲、英
国退伍兵摩
根(Rowland J. Mulkern)[15]及日本人宮崎滔天、平山周、內田良平等從橫濱抵達香
港,但被
英國當局拒絕入境。9月25日,孫文在日本黑龍會的幫助下,經馬關赴台灣。會見日本
民政長官之
後,得到日本台灣總督府官員承諾支持在廣東舉事。孫文於是在台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
。10月8日,
孫文命鄭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三洲田)發動起义,也稱惠州起義、庚子革命、
庚子首义、三
洲田首义等。起義軍在三多祝發展至2万人。10月19日日本政局变化,伊藤博文第四次
组阁,下令台
湾总督府不得接济起义军。起义军因粮绝弹尽而解散,不久在清政府镇压下宣告失敗,
史堅如、山田
良政[16]等被殺。孫文被台灣日本當局送離境,回到日本。
1910年11月13日,孫文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同盟
會重要骨幹
参加庇能会议。以之前用會黨為主力在邊區的起義皆未能成功,革命正陷入低潮,議決
集同盟會精
英,在廣州起義,和清政府決一死戰。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
最终因力量不
敌而失败。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
失所望。5月
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佈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這
一舉措引起湘、
鄂、川、粵四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四省保路運動,尤以四川最爲強烈。
袁世凯的起復与军事进攻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
在彰德养病的
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托病不就。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10月27
日任命袁为
钦差大臣,统率北洋軍向武漢進攻。袁督师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
10月29日,直隶发生滦州兵谏。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三十九协协统伍祥祯、
四十协协统潘
榘楹、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三镇第五协协统卢永祥等,在直隶滦州打电报向清政
府提出类似最
后通牒的十二条,要求在本年内召集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任内阁,并规定皇
族不得充当国
务大臣。
11月1日之后,袁世凯分别致信黎元洪和民军总司令黄兴。在分别收到二人复信,得到
将获总统职位
的保证后,于11月10日派旧部刘承恩、副官蔡廷幹(海军正参领)作为私人代表,赴武
昌议和。黎元
洪迫于主战派压力,要求袁世凯倒戈北伐,并保证“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
举总统,当推首
选。”刘、蔡二人携黎元洪致袁世凯亲笔信回京复命。此后袁世凯通过攻克汉阳,大挫
民军锐气,迫使
民军方面不得不进行停战谈判。
1911年11月,以黎元洪為首的武昌集團和以上海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為代表的
上海集團,
同時展開了籌組中央政府的活動。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名義,向獨立
各省發出通
電,要求各省速派代表到武昌開會,商組中央政府事宜。11月11日,上海都督陳其美、
江蘇都督程德
全等三省军政府都督電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開會。11月15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
上海舉行,上
海、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代表參加。武昌集團堅持會議要移到武昌召開。由於武昌最
先發動起義,
多省代表已抵達武漢,同盟會主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人也在武漢。最後,上海集團
讓步,議決各
省代表赴武漢
11月21日,各省代表陆续到达武昌。此时恰值清军攻陷汉阳,武昌危急。
11月26日,袁世凯通过英国公使朱邇典爵士(Sir 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及
英国
驻汉口总领事葛福(Herbert Goffe,1870-1939)[41] 向军政府和各省代表提出议和三
条件:
停战,清帝退位,选袁世凯为大总统。11月30日,袁世凯再派密使刘承恩、蔡廷幹赴武
昌与黎元洪谈
判。同日,各省代表自上海汇集至武汉,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各省代表第一次会
议,同意与袁
世凯议和。由于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表示,黎元洪必须能够代表各省,方可谈判议和。各
省代表会议当
日遂议决,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12月1日,
南北双方签订
了《武汉地区停战协定》,武汉地区于12月3日上午8时至12月6日上午8时停火三天。12
月3日,武
汉地区停火,进行休战谈判。此后南北双方又先后签署过五次协议,将停战最终延续到
了1912年1月
29日。
12月18日,在上海南京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市政厅,南北议和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
除南北议和代
表外,还有英、日、美、德、法、俄6国驻沪总领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在这第一次会
议上,双方很快
就承认共和达成一致,并在“召开国民大会表决国体”即所谓“和平解决”办法上达成
共识,但对国民会
议的召集、召开时间与地点、组成等问题争执不下。12月20日,双方举行第二次会议。
与此同时,清军主和派将领见同盟会方面的黄兴即将取代黎元洪成为南方临时政府首脑
,便由段祺瑞
的参谋长靳云鹏派出私人代表廖宇春赴上海与黄兴谈判。参与谈判者有江浙联军参谋长
顾忠琛,联军
先锋队长朱葆诚、洪承点,文明书局经理俞复,北军红十字会会员夏清诒。
12月20日双方在文明书局签订五项条款:一、确定共和政体;二、优待清皇室;三、先
推覆清政府者
为大总统;四、南北满汉军出力将士各享其应得之优待,并不负战时害敌之责任;五、
同时组织临时
议会,恢复各地之秩序。[43]
1月5日,段祺瑞自漢口退駐孝感
1月7日,清第一軍總參贊官靳雲鵬自漢口到北京,謀聯合各軍,要求共和。同日,日本
輪船密運步槍
一萬二千枝,子彈二千萬發,機關槍六挺,山砲六門抵南京。
1月16日,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同盟会京津分会组织的炸弹暗
杀,炸死袁卫
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美国不愿干涉内政
,不曾参加。
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
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月3日,孙文会见充当日本政、经两界联络者的森格时称,“余等希望将满洲委托给日
本,而日本给
革命以援助”。“万一数日间无足够资金以救燃眉之急,许多军队要离散,革命政府将
遭瓦解的命
运”,并称在阴历年底必须得到一千五百万元,否则将不得不把政权拱手交给袁世凯。
当天森格即将经
过孙文、胡汉民修改的加急电报发给三井物产顾问益田孝,指出“孙答应租借满洲,日
本为防止革命军
之解散,在汉冶萍公司五百万元外,应立即借一千万元,以中止与袁世凯和议,故孙文
或黄兴为了满
洲之契约将到日本一行。孙文答应‘满洲之事如有意实行,在四日之内,汇一千万元并
电告,即可与袁
中止和议’。”2月5日、2月6日孙文又接连致电森格催日方答复。日方因恐外国干预,
故于2月8日通
过益田孝复电森格,未允提供一千万元军费,反而劝告孙文、黄兴与袁世凯妥协。[45]
2月4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铸、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
麟等共九人发
出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
军将士入京,与
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退位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
待条件第一部
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保护。
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
各族待遇之条
件七条。
清帝逊位詔書
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和逼迫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后隆裕
太后接受清室
《優待條件》,發布《逊位詔書》,宣佈清宣統皇帝退位,並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
政府。
《退位詔書》由张謇起草,並由臨時參議院通過,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
时共和政府”為
袁世凱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國正式終結,並被中華民國取代與繼承。
2月15日,南京舉行民國統一慶典。同日,孫文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
祖朱元璋。孫
文发表了《祭明太祖文》和《谒明太祖陵文》。
3月8日臨時參議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
限制。3月10
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武昌起義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
昌政权中寻找
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1913年5月2日美国率先承认中华民国。1913年10月
7日,英、
法、德、俄、日等13国同时宣布承认中华民国。
主条目:北洋政府
從此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
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進行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
,預備由宋教
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弒身亡,袁世凱被認為是背後策動暗殺者
。[46]7月,
孫文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被袁擊敗。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经国会选
举,正式当选
中华民国总统。
袁就職之後,坚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断绝了一些革命黨人分省独立的企图。同时
袁积极与列国
交涉,保全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但是袁世凯1915年废共和称帝,遭到反对,引发护国战争,旋即宣布取消帝制。中国进
入各省區军阀
割据的时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孫文則在廣州多次組織護
法政府
(即“三次革命”),中國出現南北分治局面。
政治影响
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滿
清政府及中國實
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
中國的历次起义
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并試圖建立新的
政治體制——共
和制。儘管後來民主共和的規則受到北洋軍閥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一度有短暫帝
制的復辟,但
他們都不能從根本上顛覆眾望所歸的共和國體。
当时成功的中国革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宪法,美国政治体制
,实行总统共
和制。儘管因為現實社會條件的限制和統治者們對約法的蔑視,例如孫文為約制袁世凱
而隨意更改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後來又因稱帝而中止了約法,民國初年民主共和体制并
未真正贯彻实
施,但这畢竟是中國首次試圖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推動了民主共和觀念在中國的傳播,
使民主共和的
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革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餘年的帝制、专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
且还一度具有
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现了“真正
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
沒有得以在中国
全面實行——無論是北洋政府、国民党的南京國民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g******i
发帖数: 1942
2
袁世凯如果不称帝, 堪比刘邦

【在 w*******e 的大作中提到】
: 维基辛亥革命回顾:
: 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
: 等人物成為維
: 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
: 度。維新得到
: 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內保守
: 勢力發動政變
: 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 度,將政治實
: 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保皇黨”或“立憲派”。

b*******t
发帖数: 4756
3
要真不称帝,除了秦始皇,可能就算他了,他当时应该是唯一能左右中国大方向的人。
不过,也许真不应该怪他,看看后来的国民党、共产党。 中国人就是中国人,跳不出
的。

【在 g******i 的大作中提到】
: 袁世凯如果不称帝, 堪比刘邦
w*******e
发帖数: 26
4
美国在辛亥革命中的态度很有意思 - LET THE YELLOW BOYS FIGHT IT OUT.
1 (共1页)
进入WaterWorld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甲午海战,抗日卫国战争都说明一个问题民国大佬谭延闿日记曝光 大抖蒋宋婚姻秘史
奥运开幕式-太后老佛爷中国人的智商不比白人差
(转)邵建:民主与专制的百年迷途韩寒背后的利益链剖析zz
日官员坚信中国迟早会属于日本。中国反日教育严重滞后。 (转载)哈哈哈,这个颇似当年清朝派袁世凯围剿黎元洪。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否定改革开放前历史八位民国总统的书法!---有的简直可以当字帖了 (转载)
说说我为什么支持汪精卫 - 从辛亥革命说起血淋淋的历史 --- 越革命越差劲
关于队长出轨传闻 我咋觉着大家都瞪着眼红着脖子盼望着是真的呢?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zt
梦中的迷茫泰晤士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袁世凯话题: 起義话题: 孫文话题: 共和话题: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