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aterWorld版 - 乌克兰之「哥萨克」的兴衰之始末
进入WaterWorld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n
发帖数: 1
1
乌克兰之「哥萨克」的兴衰之始末
——勘史·四千六百五十三
在俄乌战争之始,我分别写下〈普京的说法不着调〉、〈暴跌!什么是「特别军事
行动」?〉和〈两种情结〉及〈顾晓军小说:语焉不详〉后,我又写下了〈温故而知新
:普京的失算〉;因被水军质疑,我为此再写下了〈你让我怎么相信维基百科呢?〉。
按理,这事就该完了;何况,质疑者是水军,跟他们有什么好计较的呢?然,我确
实清楚地记得:在苏联建国初期,哥萨克给了他们非常多的麻烦;因此,相对于苏联红
军,哥萨克被称作——白匪。
然而,勘史是不能凭记忆说话的。如是,我搜索阅读了大量资料,形成了本篇。
说明:本篇,大量的是网上现成资料,我不过是组合者。换言之:我死后,后人整
理,此不可入我全集——咱不跟鲁迅学——自己的东西少,就把别人的也收在名下。
公元18世纪,叶卡捷琳娜女皇挥师向黑海一带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哥萨克人的地
盘被并入沙俄版图。在随后同日耳曼人的斗争中,这群放荡随性、衣着鲜亮,打起仗来
又冷酷无情、下手极狠的草原匪徒给整个欧洲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拿破仑曾如此评价哥萨克骑兵:“如果我的军队里有哥萨克人,那么我会用他们征
服全世界。”
在领地被吞并后,哥萨克人名义上效忠沙皇,实际上,他们可并不怎么忠心。苏俄
内战爆发后,哥萨克人毫无犹豫地加入了白卫军阵营,他们对年幼的苏军造成了极大杀
伤。
而哥萨克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是今日的乌克兰,或可泛称东欧平原。
从16世纪中期算起,俄罗斯对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超过了300年;而乌克兰真
正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存在,才30年的光景。
然,俄罗斯不是乌克兰的宗主国。1654年,为了摆脱波兰人,乌克兰才投奔了俄罗
斯,俄乌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乌克兰正式宣布臣服沙俄帝国,皈依东正教,
效忠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彼得大帝的父亲)。
在乌克兰,人们对哥萨克的认同度很高,认为这代表了乌克兰追求独立的精神和勇
敢的民族性格。
这也是我撰写〈温故而知新:普京的失算〉的理由之一。
然,不幸的是——基辅罗斯的“三毛”——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共同拥有着
哥萨克文化。
实际上,哥萨克,并非是一个民族,而是近似于雇佣军的武士阶层、职业,一种生
活方式——平时他们从事农业,或者以渔猎和游牧为生,接到战争“订单”后,则会拿
起武器啸聚山林,无畏地冲锋陷阵。
这些人大约出现在14世纪末的南俄-东欧大草原上,在各国势力的“边缘地带”,
一些波兰人、罗斯人、日耳曼人、突厥人、鞑靼人的聚集。
他们有的是自由人,有的是在逃囚犯或者农奴,甚至是土匪、强盗,以及诚实的劳
动者和三教九流之辈的混杂。在这些人眼里,没什么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只要咱们
在一起生活、战场上砍杀过,那就是兄弟。
乌克兰哥萨克的流行剃发蓄辫,发型和满清类似,列宾的名画上,有很生动的描绘。
最早打出名气的哥萨克部落,就是列宾油画里的那“扎波罗热的哥萨克”。
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只是把扎波罗热当成了一个庇护所,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
当地形成了一个乌克兰哥萨克的要塞。
当年,大部分的哥萨克部落都是生产和打打杀杀并举——亦兵亦民,平时种地打渔
放牧,有战事的时候才上阵杀敌;但扎波罗热哥萨克不然,专门养活了一群职业士兵,
部落的每个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
这样一支来去如风,战斗力爆表的部队,自然属于周边国家雇佣军的首选。而且,
此时扎波罗热哥萨克,并没有什么国家大义的价值观念,只忠诚于“按时打钱”的雇主。
因此,想拉拢他们的话,关键是得把待遇问题好好给足了。而17世纪的哥萨克大起
义,最初的导火索,就是“待遇问题”。
波兰-立陶宛王国,就曾实行一种称为“注册哥萨克”的政策——提供一定量的“
特殊人才”名额,凡是列入名单的就成了“注册哥萨克”,进入“体制内”,得到官方
认证,有很多特权和福利,不仅不用交税,还能领到俸禄。
当年给波兰人“打工”的乌克兰哥萨克,拿钱后办了不少大事,往南打过克里米亚
汗国、奥斯曼帝国军队,往东对付过俄罗斯人,战斗力相当厉害。
然,进入16世纪后半叶,波兰愈发拉跨,没钱给“注册哥萨克”发福利了,甚至,
还要反过来向他们征收重税。波兰国王试图跟他们“画大饼”。于是,从16世纪末开始
,乌克兰境内的哥萨克部落,接连发动了五次大起义。
但,饿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五次起义均被波兰王国残酷镇压。直到16世纪中期,扎
波罗热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率众再次起义,靠着《佩列亚斯拉夫协议》,这次终于
把波兰老板彻底赶跑。
而俄罗斯境内的顿河哥萨克,从15世纪末开始,他们就以佣兵身份为俄罗斯人效力
。1570年,顿河哥萨克接受了沙皇伊凡雷帝的诏书,正式成为了俄军中的一员。沙皇也
开始为他们提供各种福利政策与军饷,类似于波兰的“注册哥萨克”。
在后来沙俄帝国开疆拓土的大小战争中,顿河哥萨克都很厉害,特别是对瑞典的北
方大战和对奥斯曼的数次克里米亚战争中,甚至起到了扭转胜负的决定性作用。
相对于乌克兰的哥萨克,顿河哥萨克的服饰发型就没那么夸张了,更接近于一些高
加索民族的穿戴。上层哥萨克人也会因军功得以加官进爵,甚至受封贵族身份,日常生
活和普通俄罗斯人无异。
沙俄时代,无论是扎波罗热哥萨克还是顿河哥萨克,它的上层同样都是贵族和地主
,积极拥护落后的农奴制。
而且,他们打仗时充满了野蛮的气息,那时候按照欧洲国家传统惯例,打仗抓到俘
虏军官以后都会被优待,尤其是贵族俘虏,还能拿来索要赎金,进行外交博弈。但哥萨
克很多时候偏偏就不管这一套,抓到俘虏后一律就地斩首。这也让他们被打上了野蛮、
残暴的标签。
到了18世纪末,随着拉辛与普加乔夫等多次大规模起义,沙俄愈发担心这些民间军
事团体做大后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因此,开始对哥萨克实行一边拉一边打的政策,
暗中加以限制。
比如,以优惠分配土地为名,把势力较大的部落迁移到外地,将哥萨克人编入俄正
规军,接受沙俄的军事文化、制度教育和国家、民族观念等等。
这以后,无论是来自乌克兰还是俄罗斯境内,沙俄军队中,都存在着大量成建制的
哥萨克军团,为沙皇征战沙场。哥萨克人几乎参与了所有跟俄国人有关的对内对外的大
小战争。
比如,1684,中俄的雅克萨之战中,大清国就俘获了一百余名沙俄俘虏,他们大部
分都是哥萨克人。
这些人对大清表示了臣服。于是,康熙皇帝下旨把他们编入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
十七佐领,安置在北京东直门内胡家圈胡同。为了尊重这些人的民族信仰,还特意在周
边拨了块地,让他们盖东正教教堂。这就是“圣尼古拉教堂”的来历。不过,北京人都
习惯地将这种顶着“洋葱头”的建筑称作“罗刹庙”,一叫就是好几百年。
在苏联红色政权建国初期,哥萨克确实给了他们非常多的麻烦;因此,也被称作—
—白卫军、白匪。
也因此,后来的乌克兰大饥荒,一直有人认为:饥荒是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族的
行动,当地也称为“饥荒种族清洗”,如同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是种族灭绝。
不过,哥萨克横冲直撞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苏军中便出现了他们的天敌
,另一群战场上的顶级掠食者——卡尔梅克人。
纵观整个历史,虽说俄国欺负别人的时候居多,但他们也没少吃瘪,其中给俄国人
留下心理阴影最大的莫过于蒙古人。俄国人,甚至创造出了一个叫做“鞑靼枷锁”的词
来安放他们对蒙古铁骑的忌惮。
沙俄帝国翻身后,立刻对蒙古人施行高压政策,这直接导致了蒙古族群的衰落。“
十月革命”刚结束那会儿,苏俄境内约有七八百万蒙古人,其中比较大的部落就有卡尔
梅克、雅库特等。卡尔梅克人一直想要摆脱沙俄统治,苏俄内战爆发后,他们立刻站到
了苏维埃政权这边,自然同哥萨克人成了对手。
卡尔梅克人一片赤诚,然而,在最初的时间里,苏俄并不怎么太把他们当回事,甚
至有些苏军将领还对他们心存猜忌。在察里津,北高加索战区司令斯涅萨列夫将军还直
言卡尔梅克人不可靠,想要把他们踢出队伍,在这个节骨眼上,正是伏罗希洛夫站出来
撂了狠话。
当时的察里津局势很乱,别看是抵抗白军的前沿阵地,实权大佬们的斗争却一点儿
也没放缓。托洛茨基到处安插人手为难斯大林,后者只有名义上的权力,手底下没兵,
腰杆不硬,说啥都不算。关键时刻,伏罗希洛夫带着被打残的第5军路过此处,伏、斯
二人当即成了紧密盟友,伏罗希洛夫获得了相当的话语权。因此,当斯涅萨列夫想要排
挤卡尔梅克人时,伏罗希洛夫毫不留情地当面顶了回去:“这些蒙古人比你的枪炮更有
用!”
伏罗希洛夫的军事才华虽然整体上比较平庸,但他在使用卡尔梅克骑兵方面还真是
独树一帜。
1918年8月,卡尔梅克骑兵被安排在苏军的铁甲列车中,列车围着战场绕圈巡逻,
在一轮重机枪和炮火的打击后,车厢中的骑兵随后倾泻而出,杀伤力惊人。这种奇葩战
法突破了人们对骑兵的传统认识,一举收获奇效。
10月,一个连的蒙古骑兵搭乘“列宁”号列车突袭白军车站,抢走两列装甲列车,
不久,苏军又赶制出6列列车,势在将“列车骑兵”战术发扬光大。踌躇满志的伏罗希
洛夫激动告诉斯大林:“如果能让我拥有10万蒙古骑兵的话,不光察里津,整个黑海和
高加索都会唾手可得!”
卡尔梅克人就这样成了哥萨克骑兵的天敌,后者憋了一身劲儿却完全打不出来。他
们被派到最危险的前线对付对凶恶的敌人,甚至有许多哥萨克骑兵部队成编制地被剿灭。
到后来,哥萨克人曾经一度被红色政权定义成了“边区富有者,中小土地占有者阶
层”,一些人受到了镇压。特别是顿河哥萨克,就如同小说《静静的顿河》里面描述的
那样,他们忙前忙后,但最终因“站错队”,结果很悲剧。
1942年8月12日,德军在攻占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首都埃斯塔那后,不但毁掉了苏
联精心建立的集体农庄,还把土地都还给了当地人。在德国人的伪善诱惑下,相当一部
分卡尔梅克人当真投了诚,他们还出人出力帮德军建立了若干骑兵部队,如德军第103
蒙古营等。此事传到莫斯科,斯大林震怒,当即把卡尔梅克人定性为“叛徒”,下令除
了现在在苏军中服役的卡尔梅克人外,其他族人全部驱逐流放。
生死攸关时刻,骑兵上将戈罗多维科夫冒死立下军令状,恳求斯大林网开一面,表
示自己愿意拉起一支队伍为苏维埃政权效力,上头说啥他们就做啥,绝不犹豫。
而基辅之围,正是卡尔梅克骑兵成编制地对德军发起冲锋,以血肉之躯对抗坦克,
这才强行在包围圈上打出一个缺口,使得一部分重要人员得以全身而退,此役,1万余
卡尔梅克人捐躯。
莫斯科保卫战中,数量有限的卡尔梅克骑兵部队对德军发起十多次冲锋,完全是血
肉对钢铁,损伤惨重也从未表现出一丝胆怯。
然而,斯大林忌惮这些蒙古人,规定他们的人数必须要控制在2000人以下;如此,
这位堂堂的骑兵上将,整个二战中手下的兵勉强只有一个团。
战场上,卡尔梅克骑兵碰到了老对手——哥萨克人。这时的哥萨克人,可谓是“人
多势众”,动辄以旅、师为编制(这时的哥萨克人,在德军的序列中,即卫国战争期间
出现的“伪军”哥萨克——投靠德国人的乌克兰哥萨克被纳粹组建成武装党卫队的哥萨
克骑兵师)。
二战后,这支2000人的成杰思汗子孙的部队,仅剩约700人。
而在苏联时代,大部分哥萨克人参与了共建苏维埃,被称之为“红色哥萨克”。
总体而言,除成杰思汗的子孙外,哥萨克所向披靡,一直是支令人敬畏的力量。
而如今,于当今的乌克兰人来说,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按照血缘来说,并非哥萨
克人的后代,但他们却都愿意把崇尚自由、桀骜不驯而又特别能打的哥萨克,认作自己
的祖先。
或许,这也算是种“哥萨克精神”或“精神哥萨克”吧?
或许,待俄乌战争结束之后,又会出现那——狂野而潇洒的哥萨克汉子,醉醺醺地
骑在马上,穿过森林、淌过河湾,来到他那心爱的少女的窗下、深情地吟唱……
顾晓军 2022-3-13
1 (共1页)
进入WaterWorld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