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WaterWorld版 - 韩寒的作品经语言指纹分析,至少为三人所写 -- by 石毓智
相关主题
分析一下挺韩水军的成分猪一样的路金波
我这学期认识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女同学,她老跟我发出一个音”伊乌月“,是什么意思苏杰:《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代笔门终于可以了结了) 来源: 杨昉的日志
祁大夫:韩寒背后的利益链条原创:“三重门”疑云的额外分析
据说郭敬明知道hh的作品不是自己写的?木子美回归到公知一边了
韩寒的事其实圈内人早就知道了处女鉴别法(转载)
韩寒与路金波可能已经分道扬镳:商裔对于韩寒事件的惊人推测 (转自天涯)关于嗯,教同学们一个拼音
zz 专访韩寒经纪人路金波:投机主义的绅士读韩寒作品(1):肝炎细节
路金波原来忙这事去了中学生讲述很别扭,中年人讲述很顺畅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作者话题: 韩寒话题: 三重门话题: 路金波话题: 语言
进入WaterWorld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n
发帖数: 1630
1
韩寒的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第一部分)
石毓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13lb.html
我手头有以韩寒名义出版的三本书《三重门》、《他的国》和《青春》。我以二十余年
来研究汉语语言的经验判断,这三本书分别出自三个不同的作者:韩仁均、路金波和韩
仁均的儿子——韩寒。
自从我研究生毕业至今,上至《诗经》下至王朔小说,涉猎古今文献上千种,已经有10
余种专著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荷兰的约翰·苯杰明出版公司等出版社
出版。这些工作给我一个判断语言风格的敏感性,我自己也设计了一套“语言指纹鉴定
法”,来鉴别同一部作品是否为多人所写,或者不同的作品是否为一个人所写。本文将
以这种方法来鉴别上述三部以韩寒名义发表的三部作品实际上至少是三人所写。
一、直觉判断
先从这三部书中随机摘录一些段落,请读者自己判断一下,它们的风格有何不同。
1.1 《青春》(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杂文应为韩寒自己所写
,虽然有可能经过他人的加工润色。
最近盛传韩国人要抢我们古代的文化遗产,从四大发明到文人墨客,都成为韩国人争相
论证有韩国血统的对象。我中华民族文化人上下五千年来几乎从来没有可以随心所欲写
文章的时候,基本上还没有写出代表人类进步的东西来,身体器官就会缺少一点什么,
大则脑袋小则鸟,写点前朝的事已经算是最大尺度了,所遗留下的真正文化遗产屈指可
数。我们都是很宝贝的,你随便抢走一个,我们就损失百分之二十五啊。(198页)
我赞叹你们的团结与志气,但是你们要像爱护你的小弟弟一样去爱护你的小弟弟。当年
你也学过紫龙,你也模仿过流川枫,你也追过F4,你也迷恋过莱昂纳多,纵然你品位高
一些,没去世博会场抓瞎,但是你不能辱骂你的小弟弟喜欢SJ.
在你们圣战的前后日子里,有多少同胞需要你们的支援,那些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你的
哥哥们,他们在和工厂争斗,他们争斗来的每一分钱也许就是你们未来的基本工资,你
表示无所谓;曾经你的父辈们,他们在为敏感词而斗争,你表示不清楚;一个月前,曾
经你的爷爷们,他们在为全新的中国而斗争,你表示没兴趣。你好意思和你的小弟弟小
妹妹们谈爱国么?(201页)
主要内容:赛车、回忆松江二中生活、韩寒参加媒体娱乐活动、世博会的演讲稿等。
语言风格:错词、病句随处可见,表述不周、疏漏很多,表意不清句子到处都是,重复
啰嗦。
思想见地:肤浅幼稚,缺乏文化底蕴,看不出这个人曾经读过什么书,充满着对女性的
猥亵言行,精神颓废,时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
1.2 《三重门》(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应为韩仁均所写。
于是林雨翔什么书都不读了,语文书也扔了。小学里凭他的基础可以轻松通过,升了中
学后渐渐力不从心,加上前任语文教师对他的孤傲不欣赏,亟来用荀子劝他,说什么“
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以外”,见未果,便用庄子吓他“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
人。”依旧没有效果,只好用老子骂他,说雨翔这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预言“
此人胸襟不广,傲而无才,学而不精,懦弱却善表现,必不守气节,不成大器”。完没
有想到这位语文教师早雨翔一步失了节,临开学了不翼而飞,留个空位只好由马德保填
上。(008页)
Susan惊魂甫定,对林雨翔赫然一笑。林雨翔怔住,杜甫的《佳人》第一个被唤醒,脑
子里幽幽念着“绝代有佳人,绝代有佳人”。第二个苏醒的是曹植的《美女赋》“美女
妖且闲……”,这个念头只是闪过,马上又变成《西厢记》里张生初见崔莺莺的情景“
直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然后变性,油然而生《红楼梦》里林黛玉
第一次见贾宝玉的感受:“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畅游古文和明
清小说一番后,林雨翔终于回神,还一个笑。(028页)
主要内容:中学生活,时有大学的背景。
语言风格:成熟老练,生动流畅,引用大量的中外典故,夹杂很多英文表述。
思想见地:对现行教育的深刻不满,甚至仇恨,多用猥亵言辞比喻教育,具有强烈的反
智主义色彩,涉及的文化知识只有系统读过大学中文系者方能具备。
1.3 《他的国》 (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应为路金波所写。小说以真
实人物路金波的生活展开。
同行的还有一个河南人,他嚷道:俺也能,俺也能,俺是河南人,这个工厂的老板路金
波也是河南人,这就是他的功劳,这就是河南人的功劳。
在窗外,剪彩仪式正在准备中。都说人瞎了以后其他触觉就会变的灵敏,此话没错,刘
必芒的听觉就很厉害,所以他对这事大致有所听说,介绍道:“这个印刷厂是出版界的
著名人物路金波和黎波两人所开设,叫波波印刷厂,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他们不光想
赚取出版利润和发行利润,他们突然发现,还有一笔钱也是不能放过的,那就是印刷利
润。路金波每年都做安妮宝贝、韩寒的书,黎波他们签下了郭敬明的书和杂志,光他们
自己的生意就足够支撑整个印刷厂了,所以他们要赚取在图书出版上所有的利润。当然
,要除了和新华书店争夺销售利润,因为书都是五折批发给新华书店的,而新华书店属
于国企,所谓国家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挣小头,大头给国家,这才是发财的正道。(
065页)
主要内容:虽为小说,却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路金波为主人翁,内容围绕着印刷厂、图
书发行以及有关的文化活动展开,重点刻画以左小龙等为代表的玩世不恭的生活哲学。
语言风格:平白直叙,有些乏味,没有书卷气,表述流畅,时而略显拖沓。
思想内容:对社会、对时政、特别是对地官员的深刻不满,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表现
出对女色的浓厚兴趣和不恭。
二、麦田《人造韩寒》透露玄机
麦田的分析非常全面深刻。以韩寒名义发表的前期作品,主要是“骂教育”。麦田是这
样刻画路金波和韩寒的合作关系的。
路金波和韩寒的深度合作,始于2005年。其时,韩寒正处于事业的低谷。但到了2005年
,早已进入成年人世界的韩寒,再想依靠“骂教育”定位,显然有点脱节。按照路金波
等人后来的说法,韩寒处于“U型”的低谷。此时走入韩寒生活的路金波,力挽狂澜,
用精准的定位和包装,不仅把韩寒带出低谷,还大大提升了层次。路金波以前也是网络
写手,文字相当不错。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眼光,他帮助韩寒找到了最合适的定位以及
最恰当的传播媒介。
那么,路金波和韩寒的“深度合作”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呢?麦田通过细致的统计和
周密的论证,得出结论:以韩寒名义发表的一些“骂文化”、“骂时政”的博文很可能
出自路金波之手,起码是经过路径波的“包装”。按照路金波自己的话,他与韩寒之间
的关系为:如果仅把我看做韩寒的经纪人,是小看了我;如果把我看做韩寒的导师,是
高看了我。那么如何才是“不高不低正好”呢?那就是:路金波是韩寒作品的代写者,
也就是说“路径波 = 韩寒”。
很多人就会问,如果真是这样,为何路金波这么傻?难道他不会自己出名吗?路金波比
谁都聪明,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两件事:
第一、诸如《他的国》这类作品非常平庸,在我看来,其思想艺术都是三流之外,很多
描写随意轻率,既不符合生活情理,亦无感人之处,以路金波自己的名义出版不赔钱就
是大幸。
第二、韩寒的“神话”已经建立,而且他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麦田对此做了精准的描
写:
其实韩寒团队一直在包装这样一个形象,“赛车手中最好的作家,作家中最好的赛车手
”。相比传统思维中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文人形象,阳光的赛车手作家当然更具偶像魅
力。他们的包装非常成功,我见到一些有见识的女性知识分子,就在这里对韩寒失去了
“免疫力”。事实上,他们包装得如此成功——以至于恰恰是在这点上,后面我马上要
谈到,韩寒最终露出马脚。
商人路金波明白这公式所带来的财富:韩寒 = 文学神童 + 优秀赛车手 + 流行歌手。
上述这些推论并不足以确证:以韩寒名义发表的作品实为三人所写。下面请看我的“语
言指纹方法”对《三重门》和《他的国》的作者所做的鉴定。
三、语言指纹鉴别法
每个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就如同指纹一样,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语言使用
规律是完全一致的。
我根据自己研究的经验,设计出一套语言形式的标准,来鉴别一部作品的作者问题。迄
今为止,我运用这种方法做过两项研究:一是利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帛书
》,来鉴别同见于《史记》和《战国策》(汉·刘向编订)的故事原作者是谁,部分研
究成果发表于香港大学主编的《东方文化》(2011年卷2期),题目为《词语的诠释与
历史事件解读》;二是辨别《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是否为同一作者所写,这项研究
正在整理数据之中。不是因为韩寒事件影响巨大,我是无法腾出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的。
作者语言鉴别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相同语言背景的作者(如同一方言);不同语
言背景的作者。二、口语鉴别和书面语鉴别。只要鉴别的语言标本足够大,如书面语的
理想篇幅为10万字左右,鉴别结果的可靠性接近100%。
因为这里只涉及小说体文本的鉴定,简单给读者介绍相关的形式标准:
一、口头禅和习惯用语。每部作品都有最高频率出现的、类似口头禅词语,不同的作者
往往用法不同。
二、词语选择的偏好。同一个概念,语言中往往有多种选择,比如小便、撒尿、尿尿、
解小手、上厕所、方便一下、嘘嘘(方言)、唱歌(旅行社用语)等,一个作者往往倾
向于用其中的一个或者特定的几个。
三、词语搭配不一样。比如强调性质的程度,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倾向性的使用,诸如
程度词的选择就有:真漂亮、好好吃、蛮眼熟、恁贵等,有些具有方言色彩。
四、句式选择的差异。一个作者会特别偏爱某些句式,与此同时他从来不用某些句式。
五、句子的长短、复杂性不一。有些作者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有些作者则常使用冗长的
句子。
六、疑问形式的不一样。汉语普通话的疑问形式丰富多彩,此外还有五花八门的方言表
达,所以每个作者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疑问用法。比如有些作者总是用“正反问句”(你
吃不吃饭),而有些作者则一般用“吗”问句(你吃饭吗),这与方言的影响有关。
七、组织段落、篇章的结构不同。每一个作者都有一套自己的写作技巧,结果形成不同
作者的不同风格。
八、整部书的结构不一样。有些作者喜欢像章回小说那样组织整部小说,而有些作者则
一通到底,不分章节。
九、叹词的差别。不同方言的叹词系统差别悬殊,除了少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以外,绝
大部分人虽然说普通话,但是他用的叹词受自己方言的影响,比如有些方言区的作者用
“喏”,而另外一个方言区的人压根儿就不用。
十、语气词的差别。除了普通话共用的“呢”、“吗”、“吧”外,每个方言区都有一
套特有的语气词,一个作者很容易在写作中掺杂进自己方言的语气词。而且因为同一语
气词写法不一样,比如表示疑问的有人喜欢用“麽”,有人则统统用“吗”,还有人写
作“嘛”,有人干脆不加区别。
十一、 比喻方式的不一样。有些人特别喜欢打比喻,而有些作者则很少用。有些人一
打比喻就想到古代的典故,有些人则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喻体。
十二、 象声词的选择不一样。比如,就笑声来说,就有哈哈、呵呵、嘿嘿、嘻嘻等,
不同的作者往往选择其中的某一个。
十三、 模拟同一声音的书写汉字不一样。比如同一种声音,有人写成“唉”,有人写
成“哎”,还有人写成“嗳”。一个人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十四、 标点符号的使用不一样。比如有人常用破折号,有人压根儿就不用。有人用破
折号表示省略,有人则用省略号。
十五、 直接引语的方式不一样。比如,有人只用中式的方式,就像《论语》中的“子
曰”永远放在直接引语之前,有人则间杂英语方式,在直接引语中间或者后面指出说话
者。
在上述这些特征上,一个作者是很难模仿另一个作者的,同时也很难掩盖自己的“特色
”。其中叹词、象声词、语气词是一个作者内化最深的语言现象,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三
项标准来鉴别《三重门》和《他的国》的作者问题。
四、最内化的语言特征差别
叹词、语气词、疑问方式是一个人的深层的语言能力,如果两篇作品在这上面存在系统
差别的话,就可以判定不是一个作者所写。要理解下文的分析,请注意以下4点:
1、普通话的共同用法。汉语普通话常用的语气词(如“吗”、“呢”、“吧”、“啊
”)、叹词(如“喂、哎呀”等)、疑问方式,不同的作者可以学习模仿,所以不同的
作者在这方面的差别,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它们。
2、作者自己方言的影响。因为汉语方言在这三个方面差别非常大,一个作者会不自觉
地受自己方言的影响,掺杂进自己方言的用法。所以这一点对鉴别不同方言区的作者非
常有效。
3、阅读古文献的影响。此外,一个人读书的领域、工作的地方不同,也会用一些属于
自己个性的形式。
4、作者习惯的书写形式。还有不同的作者对同一语气词或者叹词有不同的书写习惯,
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由此也可以判断作者问题。
4.1 《三重门》和《他的国》在叹词使用上的差别
4.1.1 《三重门》用而《他的国》不用的叹词
1. 噢:噢,就是讲讲文学原理、创作技巧。你要背《史记》,噢,不许赖!(030)
2、哈(用在句首):哈,赌场出疯子,情场出傻子。
说明:“哈”这种非模拟笑声的用法,《他的国》里没有。
3、哈(用在句尾):我知道,他这是故意卖弄,把自己装成什么大学者,哈……;好
,正书,哈——(074页)。学校?校长?哈!他们一管,钱从哪里来?(205)一个私
立中学,哈,这样子的试卷也要我来做。(214)
说明:“哈”用在句末,表示不同意,必以为然,《他的国》没有这种用法。
4、嗨:他这个人又顽固又——嗨,根本不是一块教书的料。这样我就……嗨嗨,是不
是很自私?(036)
5、嘿嘿:泥巴嘿嘿笑了两声,没有言语。
6、哦:哦,这是完整版的,未删节版的。(173页)哦,他是高三,你少理会他。(
314)
7、呀!你太坏了!我和这小子!(030页)呀,我最怕死了。(054)呀,正是因为写
不好,免得今年有人套题目。(158)
8、哇:哇,你的头发是用什么洗发水洗的?(031)
9、嘻嘻:小时候还背古文呢,嘻嘻,笑死人啦。(035)
10、哟:哟,你别吹了。(051)哟,语文天才来啦。(164)
11、唉:唉,女孩子,虚荣一点,也是情有可原的。(053)
12、唔:“唔。”林雨翔的旧观念被冲击得摇摇欲坠。(081)唔,原来是这样。(083
)唔——没有没有——(83)唔——我想想。(319)
说明:这是一个方言叹词,北方方言一般没有。
13、喏:喏,以后,你在这种事情上有什么不懂,尽管来问我好了。(081)喏,你听
仔细了。(096)我把歌词给你看,喏,在这儿。(146)
说明:这是很有特色的方言叹词,只有少数南方方言还保留着。
14、呃:呃——是吗?(111)
说明:此种用法的“呃”在《他的国》里则写作“哦”。
15、嗳:嗳,林雨翔,你晚饭吃了吗?(135)
16、嘘:嘘,你听着。(158)
4.1.2 《他的国》用而《三重门》不用的叹词
1、咦:咦,怎么又来了一个跳楼的。(186页)咦,怎么散场都要排队啊?(186页)
咦,怎么又来了一个跳楼的。(241)
说明:“咦”这种叹词用法是河南话的特征,赵炎的单口相声专门模仿过河南人这样说
。《三重门》虽然偶尔用一下“咦”,但是使用频率远不及《他的国》高。
2、哦:哦,书记先生,我们对贵国的网站实在没有兴趣。(203页)泥巴哦了一声继续
走路。(141页)
说明:这里的“哦”一般写为“啊”。
有些叹词虽然两部书都有,但是用法不同。比如下面两句话,一样的情况,《他的国》
用“唉”,《三重门》则用“嗨”。
可眼前……唉,这感觉就好比印度的航空母舰沉到了海底。(《他的国》38页)
他这个人又顽固又——嗨,根本不是一块教书的料。(《三重门》17页)
同时,两本书的作者所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不一样,《他的国》用省略号,《三重门》
则用破折号。
总体上看,《三重门》的叹词使用,不仅与《他的国》出入很大,而且使用频率也高很
多,这说明是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三重门》的下面一段话可以说明作者追求的写作
风格,就是不吝啬用叹词:
日本人对文章里的叹词毫不吝啬,一个接一个,频繁得像中东的战事,如“唔——阳春
面。”“好——咧。”“真好吃啊!”“妈妈你也吃呀!”“啊,真的!”“哦,原来
是这样。”
4.2 《三重门》和《他的国》的句末语气词的差别
4.2.1 《三重门》用而《他的国》不用的语气词
1、咧:可爸,他最近出书咧。(17页)
说明:这个“咧”在《他的国》中一般写为“啦”。
2、矣:以前小时候的事情了,现在不行了,老矣。(029页)。再套几句评论,高分矣
。(100页)
说明:这个“矣”也可能是学古代的用法,也可能是受方言的影响。
3、噢:才子,好福气噢,不许亏待了我的朋友。(030)不准骗我噢!(053)你可不
要打她的注意噢。听着——别自杀噢!(097)
说明:《他的国》里“噢”的这种用法都是写作“哦”。
4、哟:你一定要背哟。(034)
说明:这种“哟”在《他的国》里一律写成“啊”。
5、而已:说说而已,寄了信后都忘记了。(067)鬼你个头,哪来的鬼,可怕一点而已
!(119)
6、啵:这么念,懂啵。(079)这样可以显示你用情的深,内心的矛盾,性格的稳重,
懂啵?(094)
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气词,北方方言里一般没有。
7、嗨:嗨,老师水平真破!(079页)
8、喽:那我告诉你喽。(097)
说明:“喽”在《他的国》里都写作“啰”。
9、啦:哪里啦,就一顿饭嘛。(135)
说明:《他的国》里都写为“啊”。
10、咧:好——咧。(231)
4.2.2 《他的国》用而《三重门》不用的语气词
1、哦:你别指桑骂槐的哦。对不起哦,我刚才睡着了(28页)。不行哦,我要独唱的
(157页)。哦,是这么回事(162页)。哦,不是润色(163)。
说明:“哦”的这一用法在《三重门》里都是写作“噢”。
2、啦:我们的摩托车怎么啦?结束啦。(186)算不得新鲜事物啦。(191页)
说明:这是“了”和“啊”的合音,多用于河南在内的北方话。
3、喽:人们欢呼着,睡觉去喽;都是兄弟,一起来喽(42页)。
说明:与“啦”功能相近,多用于河南在内的北方话。
4、么:不要紧的不要紧的,我是你的女人么。
说明:《三重门》则写为“嘛”。
5、呗:那你自己弄就自己弄了呗,我又不会唱歌。(42页)那就换一个人在一起呗。
(103页)那你就叫鼠鼠呗。(127页)那就叫比比呗。(128)你就当是凑合呗(166页)
说明:这里的“呗”通常写为“吧”。《三重门》中没有这种用法。
6、啰:比赛用的头盔啰,要三千多啰,这里当然买不到了。(121页)我想进来就进来
啰。(166)我想坐哪就做哪啰。(166页)
7、啊:娃啊,你替你爹妈想想啊。(240页)
说明:《三重门》中这种“啊”则用“哪”。
4.3. 《三重门》和《他的国》在疑问形式上的差别
4.3.1 《他的国》用而《三重门》不用的疑问形式
第一、在《他的国》中,大量的特指疑问句和正反问句后都跟上一个“啊”,这种疑问
形式在《三重门》里不存在。例如:
1、会不会修不好啊?(38页)
2、你这为什么不让看啊?(55页)
3、怎么样,痛不痛啊?(121页)
4、在哪里洗啊?(147页)
第二、 用“该”表示推测的疑问语气:
1、该不是摔了我的车了吧。
第三、用“不”作为句尾表示疑问。这种用法不见《三重门》。很多方言里没有疑问语
气词“吗”,表疑问就用否定词作为句尾,河南话就是其中的一种。来自这些方言区的
作者常常不自觉使用这种疑问方式。
1、要不我回来以后再来取。你看行不?(62页)
2、有个小女孩失踪了,你帮得上忙不?(148页)
第四、“不行”用在句尾构成疑问句。
1、我唱个自己的歌还不行?(158页)
4.4 《三重门》和《他的国》在书写形式上的差别
4.4.1 《他的国》用的而《三重门》不用的书写形式
1、么 :那我们的摩托车明天能修好么(34页)?吃掉他们你们很快了么?(199页)
我们可以自己在这里拍摄么?(199页)
说明:“么”对应的是普通话的“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国》都把“吗”写
成“么”。相反《三重门》则一律用“吗”不用“么”。
但是,也有个别情况是写成“吗”的:他就是一个书贩子,排毒污染亭林镇,这是文化
吗?(218页)你不知道这里是禁摩的吗?(226)
2、么(感叹、反问) 例子:不要紧的么。
说明:在《三重门》里这些地方一律写成“嘛”。
3、同样的情况,《他的国》的作者时而用“嘛”,时而用“么”,说明他拿不准这两
个字的区别。例如:
a、PX项目,就可以招到亭林镇嘛,有污染可以治理,没有污染就没有政绩,没有污染
就没有进步,PX太显眼那就改个名字么,叫XP有什么不好么,人家还以为做软件的么。
b、这不是已经有歌词了嘛。(161页)
4、《他的国》的作者不知道“啊”的变音规律,比如“啊”在韵尾[n]结尾时要念成“
哪”,但是作者仍然写成“啊”,例如:同志们啊,请大家安静一下。在韵尾为[i]后
应为“呀”,作者一律写成“啊”,比如:怎么散场都要排队啊?(186页)你喝水能
喝醉啊?(215)你都看不出来我是和我爸妈住在一起啊?(217)在韵母[o]后读“哇
”,作者仍旧写成“啊”,比如:咱们以前的恩怨一笔勾销啊。
上述现象说明《他的国》的作者没有学过现代汉语语音课,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三重门》中则有“啊”、“呀”、“哪”等形式,虽然跟标准用法有出入,但是说明该
书的作者是知道“啊”的音变规律,应该学过现代汉语课。
这种具体现象的差别,说明两个作者的语文知识背景差别很明显。
4.4.2 《三重门》用而《他的国》不用的书写形式
1、 《他的国》用“啊”,《三重门》则写成“呀”:“找你们呀。”Susan天真道。
2、《三重门》有时把疑问的“吗”写成“嘛”,《他的国》没有这种现象。
3、哪:问你哪!(034)
说明:这是“啊”的一个音变形式,《三重门》的作者显然知道“啊”有音变形式,与
《他的国》作者显然不同。
4、啦:哎哟,挤啥啦。(043)
说明:这里的“啦”应为普通话的“呢”,《他的国》没有这种用法。
5、呀:快考试了,你呀,一点不急。(069)
说明:《他的国》此处的“呀”一律写成“啊”。
6、呢:我呢,特地要跟你谈心,放松你的压力!(069页)
说明:《他的国》此处的“呢”都是用“啊”。
7、喽:那我告诉你喽。(097)
说明:“喽”在《他的国》里都写作“啰”。
8、嗳:嗳,林雨翔,你晚饭吃了吗?(135)
说明:《他的国》一般写为“哎”。
9、啦:好啦,对不起,我不好,惹你难过了,好啦。(241)
说明:虽然《三重门》和《他的国》都用“啦”,但是用法不一样:《三重门》的“啦
”多用在句子中间,与形容词搭配,是一种固定用法;然而在《他的国》中则是用在长
句子的末尾,表示状态变化。
4.5 结论
两部作品在叹词、语气词、疑问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系统的、全局性的重要差别。
《三重门》和《他的国》不可能是一个作者,而是两个内化语言差别非常悬殊的两个人
,他们各自的内化语言都带着自己强烈的方言色彩。
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断定《他的国》是路金波所写,仅仅是因为书中描写的都是真实
世界的他的生活和工作吗?下面我们仍然用“语言之问鉴定法”来看路金波与《他的国
》之间的关系。
五、直接引语方式的差别
我在“语言指纹鉴别法”中共列出15种语言形式标准,第四部分只运用了其
中的3个标准。为了帮助大家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下面再给大家展示一下“直接引语方
式”标准。
如何引进人物对话,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一套习惯。在这上面,《三重门》
和《他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他的国》的所有直接引语的方式都是:XXX道:……。即全部出现说话者
,而且直接引语全都不加引号。例如(145页):
左小龙道:老鼠吃什么,他就吃什么。
泥巴问道:那你有油么?
左小龙把桌子上的信纸整理好,道:我只有汽油。
泥巴问道:你平时都怎么洗澡?
左小龙回答道:浴室。
泥巴接着问道:那我怎么洗澡?
左小龙问:能不能用冷水?
泥巴看着他说:温水行不行呀?
左小龙说:你等着,我帮你烧。
然而,《三重门》的引语方式则有巨大的差异,常省去说话者,靠内容确定
说话者是谁,而且全部直接引语加引号。例如(142页):
“你昨天晚上安全回家了?”
“要不然我人还能在这里吗?”
“你怎么做我们的车?”
“没什么原因,最后一个上车已经没位置了。”
“最后一个上车,这么伟大?”
一个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地改变自己的写作习惯。特别是《三重门》的直接引语
方式显得更加技巧、简明,而《他的国》则笨拙、啰嗦。
五、语言指纹鉴定路金波
随着环境的变化,一个人会丢失一些语言特征,也可能获得一些语言特征,有
些特征会在同一部作品中产生波动。为了某种目的,一个人还能够刻意模仿其他作者的
语言特征,努力回避自己原有的一些语言特征。然而,只要写作篇幅足够长(理想篇幅
为10万字),一个作者的内化语言特征一定会暴露出来,可能就是那么一点点。
我调查了路金波以“李寻欢”笔名发表的网络小说,他的语言风格是有所变化
的,网络比较随意,通常口语化色彩更浓些。但是在《他的国》中那些带有明显河南方
言色彩的语言形式,可以在路金波的这些作品中找到,然而《三重门》是绝对没有的。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一、以否定词“不”作为句尾构成疑问句。从历史上看,普通话的疑问语气词
“吗”来自唐宋时期正反问句末尾的“无”或者“不”。因为方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很
多方言中没有发展出“吗”,而常用“不”作为句尾形成疑问句。河南话就是如此。路
金波是河南人,他虽然掌握了普通话的“吗”,但是时不时流露出河南话的痕迹,用“
不”构成问句。这种问句见于《他的国》和路金波的其他作品。
1、《他的国》中的“不”问句
要不我回来以后再来取。你看行不?(《他的国》62页)
有个小女孩失踪了,你帮得上忙不?(《他的国》148页)
2、路金波其他作品的同类问句(“李寻欢”是路金波的笔名)
算俺求你了行不?您就不能少用点感叹号?就不能给网上增加点温柔的气息
?(李寻欢《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
明白了,左下角是原点,天元点是。对不?(李寻欢《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
间的爱情》)
这里还有一张卡片也,不过我不认识上面的外国字,你念给我听听行不?(
李寻欢《一线情缘》)
你饶了我吧,这上了报咱主任非扒我的皮不可,你给换个`素`点儿的行不?
(李寻欢《边缘游戏》)
二、一个作者对一个词的书写习惯会影响深远,虽然他会刻意改变它,但是有
时候会不经意之间“暴露”出自己的习惯。《他的国》少数用“吗”,但是多数情况用
“么”。例如:
那我们的摩托车明天能修好么?(《他的国》34页)
吃掉他们你们很快了么?(《他的国》199页)
我们可以自己在这里拍摄么?(《他的国》199页)
路金波的其他作品也时不时把“吗”写成“么”。例如:
怎么,我说过我很老么?《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
我所看到的是路金波网络小说,可能不完全代表他的真实写作风格。当然,单
从语言指纹鉴别法的角度看,只能说明《三重门》和《他的国》不是一个作者所写。那
么,为什么我们断定路金波是《他的国》的真正作者呢?我们的结论依赖以下三个前提
条件:
第一、《他的国》的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中的路金波展开的,讲的就是真实的路
金波的生活和工作。
第二、路金波与韩寒之间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
第三、《他的国》的一些语言特征与河南话有关,而路金波就是河南人。
那么,路金波为韩寒代笔仅此一部小说吗?
(未完待续)
a******a
发帖数: 1137
2
你确定语言指纹不会变?
把我自己小学的作文,初中的作文,高中的作文,拿出来给你分析你肯定会说至少是三
个人写的
另外由于在网上跟人聊天,加上网络语言的变化,我十年前聊天用的语句和现在完全不
一样
如果我现在再写东西,比如写小说里的人物对话,语气词啥的肯定和我十年前写的不一样
l*****o
发帖数: 19235
3
这人的文字可真乱
g******t
发帖数: 18158
4

一样
不要说语言指纹,一个人的签名随着年代的变化都是有变化的,甚至变化不小,有人专
门研究这个,考证某个手迹是不是真迹,不但要看签名,还看签名的年代,对不上的就
会被鉴定为西贝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219/09/1720781_187751558.shtm

【在 a******a 的大作中提到】
: 你确定语言指纹不会变?
: 把我自己小学的作文,初中的作文,高中的作文,拿出来给你分析你肯定会说至少是三
: 个人写的
: 另外由于在网上跟人聊天,加上网络语言的变化,我十年前聊天用的语句和现在完全不
: 一样
: 如果我现在再写东西,比如写小说里的人物对话,语气词啥的肯定和我十年前写的不一样

g******t
发帖数: 18158
5
怎么着,几天的铁证就这个吧,时候也不早了,可以宣布今天的胜利了

10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韩寒的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第一部分)
: 石毓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13lb.html
: 我手头有以韩寒名义出版的三本书《三重门》、《他的国》和《青春》。我以二十余年
: 来研究汉语语言的经验判断,这三本书分别出自三个不同的作者:韩仁均、路金波和韩
: 仁均的儿子——韩寒。
: 自从我研究生毕业至今,上至《诗经》下至王朔小说,涉猎古今文献上千种,已经有10
: 余种专著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荷兰的约翰·苯杰明出版公司等出版社
: 出版。这些工作给我一个判断语言风格的敏感性,我自己也设计了一套“语言指纹鉴定
: 法”,来鉴别同一部作品是否为多人所写,或者不同的作品是否为一个人所写。本文将

g******t
发帖数: 18158
6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怎么着,几天的铁证就这个吧,时候也不早了,可以宣布今天的胜利了
:
: 10

f*****h
发帖数: 692
7
这要是有人告韩寒,法庭找这位,那韩寒可就 。。。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韩寒的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第一部分)
: 石毓智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0500010113lb.html
: 我手头有以韩寒名义出版的三本书《三重门》、《他的国》和《青春》。我以二十余年
: 来研究汉语语言的经验判断,这三本书分别出自三个不同的作者:韩仁均、路金波和韩
: 仁均的儿子——韩寒。
: 自从我研究生毕业至今,上至《诗经》下至王朔小说,涉猎古今文献上千种,已经有10
: 余种专著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荷兰的约翰·苯杰明出版公司等出版社
: 出版。这些工作给我一个判断语言风格的敏感性,我自己也设计了一套“语言指纹鉴定
: 法”,来鉴别同一部作品是否为多人所写,或者不同的作品是否为一个人所写。本文将

g******t
发帖数: 18158
8
你去告,我看行

【在 f*****h 的大作中提到】
: 这要是有人告韩寒,法庭找这位,那韩寒可就 。。。
f*****h
发帖数: 692
9
我没理由啊。
从来没买过他任何作品。一开始就当笑话看来着。

【在 g******t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去告,我看行
p***1
发帖数: 272
10
脑更乱

【在 l*****o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人的文字可真乱
相关主题
韩寒与路金波可能已经分道扬镳:商裔对于韩寒事件的惊人推测 (转自天涯)猪一样的路金波
zz 专访韩寒经纪人路金波:投机主义的绅士苏杰:《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代笔门终于可以了结了) 来源: 杨昉的日志
路金波原来忙这事去了原创:“三重门”疑云的额外分析
进入WaterWorld版参与讨论
p**********d
发帖数: 7918
11
十二、 象声词的选择不一样。比如,就笑声来说,就有哈哈、呵呵、嘿嘿、嘻嘻等,
不同的作者往往选择其中的某一个。
看完這句我哈哈大笑,嘻嘻壞笑,嘿嘿竊笑,呵呵嘲笑。
h*****n
发帖数: 1630
12
一帮韩粉又出来护主外带献丑。什么叫内化语言指纹?呆会儿就告诉你。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以为自己知道。免费送你们一剂方子。
中医诊断脑残 -- 转载
老方反对中医,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可否全盘否定,此事有待商榷,请看看我
这个老中医如何诊断脑残。这两个月方韩掐架,网络上脑残病爆发,大家可以从以下八
种症状迅速加以诊断。
一、闭眼睛。不看对方说什么,一味自说自话。
二、塞耳朵。不同的声音怎么大,他们似乎都听不见。
三、缺根筋。他们的判断总是令人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四、贴标签。手里拿了一摞同样的标签,不论分说给你贴一张。
五、喷大粪。张嘴就是脏话。
六、查家谱。自己无理,不加反省,先去查对方的历史或者家人有无问题。
七、搅混水。弄些不着边际的信息,扰乱视听。
八、问动机。且不管对方说得有无道理,先责对方动机不纯。
h*****n
发帖数: 1630
13
韩寒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第六部分)
语言指纹鉴别注意事项
在我公布了语言指纹鉴别标准后,可能有些朋友会尝试自己去做。但是应该注
意一个条件限制。我希望更多的朋友来自己亲自尝试。
当一些作者在描写特定背景的人物时,为了提高真实性和生动性,利用小说
人物自己的方言特征来说话,这些不属于作者的内化语言特征。比如在《他的国》中,
作者刻画一个来自河南的路金波的老乡的说话,其中所使用的代词、语气词、表述方式
都是河南方言。例如:
“同行的还有一个河南人,他嚷道:俺也能,俺也能,俺是河南人,这个工
厂的老板路金波也是河南人,这就是他的功劳,这就是河南人的功劳。”
虽然这些特征不属于作者内化语言特征,但是也对判断作品的作者有参考价
值,即该作者对河南话很了解,直接接触过河南人。要么自己是河南人,要么直接接触
过河南人,才能够做出这样的描写。
韩寒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第七部分)
我是以20余年来对汉语的热爱和执着来保证我的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暂且把
那些外在的光环拿掉,诸如什么学校的博士,什么职称,什么官位,统统放到一边,只
考虑实际学术成就。关于我的学术背景,你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指标去核查,现在很方便
,可利用《中国知网》和www.scholar.google,英文发表可以输入作者名字的汉语拼音
去核查。注意,只比较学者自己独创的研究成果,撇开那些编译的作品。
一、论文发表的杂志档次和数量(包括中英文)
二、出版社的档次和专著数量(包括英文)
三、论文的引用率(包括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和中国期刊网)
四、学术影响因子(包括《中国知网》H指数、专著H指数、英文论著H指数)
首先,大家可做横向的比较,首先跟汉语言学专业内部的所有学者比,不论
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哪一级的学校,哪一个你认为知名的教授,如果谁发现哪个人
上述4个指标都比我好的,悬赏“20,000,000”,奖励第一个发现者.
其次,大家可以纵向比,可与你最崇拜的公知、著名学者或者院士比,如果
发现哪一个的综合指标优于我的,也将奖赏20,000,000。声明,我不会“砸铁卖锅”(
韩寒语),我希望范冰冰来支援我。我认为范冰冰的2千万元应该给我,因为方舟子他
们只证明了韩寒有一个代笔者,我则证明韩寒至少有两个代笔者,功劳最大。
韩寒作品至少为三人所写(第八部分)
八、他人为韩寒代笔的动机
要理解韩寒的代笔门,还要搞清一件事:这些人为韩寒代笔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不同的
人在不同时期,为韩寒代笔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早期韩仁均为韩寒代笔:主要是为了韩寒的前程,为韩寒未来的教育创造一个机
会。
(二)后期韩仁均为韩寒代笔:主要是为了商业利益。只有把自己的作品以少年神童的
名义出版,才能骗取巨额收益。
(三)韩寒神话建立之后:此时的韩寒就是一颗摇钱树,不管什么内容的书,只要是韩
寒名义发表的,动辄就是上百万的销量,所以才会出现大量盗版和伪书。根据韩仁均《
儿子韩寒》,社会上就有几十种托“韩寒”之名出版的伪书。路金波把自己的《他的国
》等以韩寒名义出版,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四)借韩寒的人气提高名声:各种报纸、媒体的小文章,别人写,韩寒书名,就是为
了这种目的。
九、《长安乱》的真正作者是谁?
2008年万象出版公司以“韩寒”名义出版了《长安乱》。如果你相信这本书就是韩寒所
写,我可以告诉你,这本书为韩寒所写的可能性,如同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两个指纹一模
一样的人的概率那样低。
那么,到底它是谁写的呢?下面将用语言指纹鉴别这本书的作者问题。
(说明:因为人在路途,无法写出长篇的文章,只能掏空来写些短博文。请大家谅解。)
h*****n
发帖数: 1630
14
文学想象的自由和限制 by 石毓智
方舟子质疑,根据的是文学想象的限制;韩寒辩解,依据的却是文学想象的自
由。
搞不懂这一点,你还只能算是方韩大战的围观者,门外汉。韩寒可能真不懂,
也可能假不懂,但是你必须懂,否则就是瞎起哄。
很多人看不懂方舟子的质疑,也弄不明白韩寒的辩解。听了方舟子的,觉得方
舟子有道理;看了韩寒的,好像韩寒也对呀。
文学创作当然可以凭想象,虚构情节。韩寒拿吴承恩写《西游记》自比,吴
承恩没去过取经,他可以描写各种妖魔鬼怪,女儿国,头上长着角的牛魔王,孙悟空大
闹的天宫。蒲松龄没有去过阴曹地府,但是他描写得那样阴森恐怖。这属于作家的自由
,你想到哪就可以写到哪,作家还可以根据间接的经验,比如历史记录、民间传说,来
描写自己未经历过的事情。
但是,文学创作也有不自由的,有很大的条件限制。假如吴承恩的《西游记》
出现这样一座女儿国,它的首都叫巴黎,那里有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罗浮宫、香
舍利谢大街,国王为路易十四,谁都可以下判断:这本书一定不是吴承恩所做,是后人
的伪书,因为这些东西在吴承恩时代很多还没有。推理的依据就是,吴承恩凭想象所写
的东西,与真实世界的巴黎这种巧合的概率为“0”。
方舟子的质疑是根据“文学想象的限制”。韩寒的《求医》讲的是1999年上海
金山区一家医院的情况,却实际描写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医院的状况;韩寒的《书店》
描写的也是早他一、二十年书店的销售方式。韩寒纯粹靠自己的虚构与早期现实世界巧
合的概率也是为“0”。所以方舟子的质疑百分百合理。
但是,韩寒不是不可能这样写,他可以从父母那辈人那里、影视记录或者文字
记录获得这方面的信息,但是关键是韩寒多次声称写的就是他个人的经历,还拿出医疗
证明来说明,这样反而弄巧成拙,露出了马脚。
方舟子质疑的合理性就在这里,韩寒辩解的无效也在这里。
i**********l
发帖数: 510
15
这不是来诊断方粉的吗

,可怕的是无知还以为自己知道。免费送你们一剂方子。

【在 h*****n 的大作中提到】
: 一帮韩粉又出来护主外带献丑。什么叫内化语言指纹?呆会儿就告诉你。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以为自己知道。免费送你们一剂方子。
: 中医诊断脑残 -- 转载
: 老方反对中医,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可否全盘否定,此事有待商榷,请看看我
: 这个老中医如何诊断脑残。这两个月方韩掐架,网络上脑残病爆发,大家可以从以下八
: 种症状迅速加以诊断。
: 一、闭眼睛。不看对方说什么,一味自说自话。
: 二、塞耳朵。不同的声音怎么大,他们似乎都听不见。
: 三、缺根筋。他们的判断总是令人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 四、贴标签。手里拿了一摞同样的标签,不论分说给你贴一张。
: 五、喷大粪。张嘴就是脏话。

b*********w
发帖数: 1486
16
现在没人关心韩寒了,都在看老罗打舟子基金的假呢。
M*********2
发帖数: 594
17
H货就一堆垃圾,在他身上花时间不值得。
1 (共1页)
进入WaterWorld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学生讲述很别扭,中年人讲述很顺畅韩寒的事其实圈内人早就知道了
ZZ: 挺寒文章一篇:为什么说韩寒的小说确系原创无人代笔韩寒与路金波可能已经分道扬镳:商裔对于韩寒事件的惊人推测 (转自天涯)
教主为何偏爱‘呻吟不止”zz 专访韩寒经纪人路金波:投机主义的绅士
方教主真心呻吟不止路金波原来忙这事去了
分析一下挺韩水军的成分猪一样的路金波
我这学期认识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女同学,她老跟我发出一个音”伊乌月“,是什么意思苏杰:《三重门》作者身份的语言学分析(代笔门终于可以了结了) 来源: 杨昉的日志
祁大夫:韩寒背后的利益链条原创:“三重门”疑云的额外分析
据说郭敬明知道hh的作品不是自己写的?木子美回归到公知一边了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作者话题: 韩寒话题: 三重门话题: 路金波话题: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