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j****u 发帖数: 1413 | 1 新闻请见:http://www.ustcif.org/default.php/content/1865/
声明:本文系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向58级黄吉虎教授约稿,转载必须标注出处。黄
吉虎20日将步行前往北京马松送终点为中国科大队员助威。
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近期将访科大,据说校方征集问题。有人问“请他把吉米多维奇带走
好么?” 笑话的背后是,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作者,见注)是中国科大
人的伟大朋友,陪伴我们走过了55年。俄罗斯与科大,还有些什么情缘,听听黄吉虎教
授的八卦吧。
俄罗斯前总统,现总理梅德韦杰夫先生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此勾引起我早年在科
大当学生时经历与目睹当时的苏联的一些往事。
我是科大的首届学生。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郭沫若院长为首的一大批老科学家创建中
国科学技术大学时,就由于当时苏联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得到启发和深刻影响。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向宇宙进军的科学新
纪元,世界为之鼓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瞄准为我国的“
两弹一星”培养人才。
科大的学习,一直是按“重、紧、深”的要求编排。很多名师,泰斗级的大师们给我们
讲课。他们大多数留学于美国或欧洲。除讲义外,指定参考书都是当时苏联有名的高校
用的教材。我们用的数学书是斯米尔诺夫著的高等数学六卷,我们分六个学期学完。吉
米多维奇的微积分习题集是每届学生必不可少的书籍,前几届的学生几乎做完了整本题
集。普通物理教材用的是苏联的福利斯﹒季莫列娃编撰的,现在来看,它也够深的。在
讲光学时,还指定了莱斯贝尔格著两卷光学。化学的教材是用格林卡的普通化学。我们
同学手中,往往都有俄文版的书籍,都是用人民助学金省下来的钱买的书。我们58级的
学生极大部分在高中学的是俄语,考进科大后还是学俄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俄语水
平,采用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1959年12月19日,时任中国科学院的党组书记、副院
长的张劲夫,当郭校长之邀给全校师生作“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报告。在
报告中他谈到了学外语的问题,他说,“外语很重要,多懂一门外语,相当于多长一只
眼睛。多了解国外的科学技术发展概况,有利于自己学术上的成长。我们要把外语达到
看、读、听、写都能熟练的程度。”他要求我们平时多用外语,熟练了,应用就得法了
。他提倡同学们晚上9点后,早晨7点前不说中文。这一来学校热闹了。各班纷纷作出决
定,响应号召。开始几天晚上九点后,晚自习还没有结束呢,都不说话了。回到宿舍,
洗脸、刷牙、睡觉,也没有说话的声音,因为要说话就得用俄语。碰见了,点点头,笑
笑,就是不说话,很安静。接着科学院和学校又采取了很多措施,让学生在那段时间里
开口。1959年12月28日,郭沫若校长向学校赠送了一部16毫米乌克兰电影放映机和全套
附属设备。接着郭校长又把苏中友好协会送给他的四十部俄文原版电影片转送给了学校
。从1960年元旦开始在学校礼堂放映,免费观看。有电影看,多好啊!同学们休息时间
就去看。那时郭老是中苏友好协会的第一副会长。当时的会长是宋庆龄副主席。这40部
俄文原版片在校礼堂轮流放映。我记得有《母亲》《列宁在1918》《斯大林格勒反击战
》《难忘的1919》《攻克柏林》《静静的顿河》《萨达阔》《革命》等影片。这对学生
提高俄语水平大有好处。
苏联小媳妇
除此之外,科学院在张劲夫副院长的提议下,又采取了一项措施。当时有些留苏的学生
,学成回国时带回了苏联太太。丈夫在科学院的太太有好几十位。他们来到中国后,因
语言不通,大部分都在家闲住。张劲夫副院长就把这批年轻的媳妇们派往科大,与学生
们在一起。她们也听课,课余时间与学生们聊天,我当时是班长,分在我们班的那个小
媳妇叫伊凡妮亚﹒伊凡诺娃﹒伊凡诺夫娜(白俄罗斯明斯克人,苏联卫国战争烈士子女
)。这批人年龄只比我们大几岁,能谈得来,有半年的时间。60年10月份中苏关系转紧
张后返回了苏联。这些措施后,学生们的俄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般的会话和交
流可以应付了。 中国科大只是在1958年9月新成立的一所大学,由于师资力量突出,学
生又都是好里挑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郭老又十分关
爱。故195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
中指定北大、人大、复旦、中国科大、哈工大、清华、天大、上交、西交、北农、北航
、北师大、北医等十六所院校为我国的重点学校。1959年6月底,学校迎来了由教育部
组织的五十多位留苏学生来校参观。当时我们正在准备期末考试,这批留学生也与我们
交谈,他们对学生们的刻苦学习、优良作风和俄语的熟练程度表示惊讶!
学校迎来等一个外国科技代表团是在1959年的10月份,苏联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康德
拉捷夫院士在校礼堂用俄语为同学作了关于“自由基化学”的报告。听报告科大学生也
可以听懂报告的大部分内容了,我因化学方面的词汇有限,一知半解,但也算能听懂点
俄语学术报告了。
和苏俄女孩善妮的飞燕传书
1960年,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虽然在高层已有了分歧,但在一般的政府部门和中下层
的老百姓之间还维持着原有友好往来,年初团中央送交给中国科大团委一批苏联在校大
学生的信件,要求科大同学回信,互相通讯,建立友谊。科大原子核物理与工程系58级
同学与莫斯科物理工程学院的学生开始了通信;高分子系的同学与莫斯科大学化学系的
同学也开始了通信;我所在的近代力学系也有苏联同学从团中央转来的信件。我被推荐
与列宁格勒大学(现为圣彼得堡)的一位同学通信。我记得她是大学二年级的女学生,
叫善妮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过四五封信。无非是有关学习。在学校生活。北京文化
古迹之类的内容。她还给我寄来了列宁格勒的风景明信片,还有一本俄文原版的高尔基
《我的大学》《母亲》和《在人间》的精装合订本。至今,书和风景明信片还保存在家
里。
1961年4月12日,以科罗廖夫为首苏联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首先用火箭将“东方1号
”载人飞船送入了太空,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用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并安全返回地面,
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仅过了二十天,钱学森先生应郭老
的邀请在学校给同学们作《载人宇宙飞船》的精彩报告。报告结束前钱先生讲到了苏联
在20世纪30年代创办了技术物理学院为苏联的卫星上天、卫星的回收技术及载人航天等
辉煌成就培养了一大批尖端科学人才。钱先生说“今天的中国科技大学也要为国家在未
来的10~15年内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将来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做出
了贡献。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话时时鼓舞我们这一代人。
1960年9月底,苏联科学院应中国科学院邀请,苏联能源所鲍姆教授到中国科大近代力
学系作《太阳能的利用》的学术报告。近代力学系三专业的学生都去听了报告。后来任
系副主任王群老师是当时的翻译,他对同学的俄语听说能力感到高兴。因为在提问时不
少同学能用俄语提问。鲍姆教授也感到他的报告有那么多的知音而高兴。
1961年,我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俄语毕业了,又开二外英语。但专业课的好多辅导老
师都是留苏回来的老师,如辅导《燃烧学》的罗琳,毕业于苏联鲍曼工学院。辅导我《
燃烧专题》的老师王达三老师是苏联著名燃烧权威赫特林的研究生。主讲《喷气发动机
原理》的王群系副主任也是留学苏联取得博士学位的专家。辅导《高等数学》的曾肯诚
先生也是在苏联多年参加科研协作的数学家。曾先生曾给苏联宗教代表团访华做过翻译
,儒、佛、道、名山、大川、寺、观、庵、堂各种典故,曾先生都能流利恰当的翻译,
深得苏联宗教人士的惊奇。 我做毕业论文时,除吴承康先生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
业后随钱先生回来的,同时指导我的罗琳老师前面说过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我论文答
辩时的质辨人是清华大学数力系周力行先生(留苏博士)。 科大有很多老师从苏联留
学回来,我所知道的老师不止三四十人。这批老师后来在教学科研上都有不小的成就,
像石钟慈、张曼维、葛新石、马德柱、项子麟。甚至老校长管维炎等都曾留苏,他们为
培养我们做出了贡献。
写上这点过去的事,让诸位闲时看看,当然那时我还是学生,遗漏之事多矣。
近代力学系58级学生黄吉虎
2013年10月18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