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P****R 发帖数: 22479 | 1 中國因應川普關稅措施的主要策略之一,在於提升出口產品的價值鏈。短期內中國在高
科技領域還不致對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構成威脅,最具殺傷力的領域在於中級科技
產品,例如汽車與零組件,電機設備,及營建機具等出口額迅速增加,最受衝擊的可能
是日、韓、台等鄰近國家。
金融海嘯之後的10年間,中國出口業展現超的韌性。中國於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
最大出口國,之後平均每年出口成長5%,而全球每年總出口額僅成長2%。同期間中國製
造品出口額占全球的比重也由12%提高到18%,而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則加速減
少。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報告指出,2002-12年間進口中國產品增加,導致美國製
造業損失200-240萬個就業機會。
據金融時報觀察,中國規模最大的重型機具製造廠三一重工集團,在上海市郊的工廠裡
絲毫未顯示出美─中貿易戰升高的氛圍。廠內500名工人及200台機器人正在焊接及鎖緊
鋼製零件,每天最多能生產50台各型怪手,每台重達20公噸,40%的產量供外銷,去年
出口額達12億美元,主要是銷往亞洲及拉美新興市場。三一重工的業務並未因關稅措施
而減緩,今年的目標是出口額增加30%。
報導引述中歐國際商學院教授許斌,「中國企業正逐漸放棄低檔產品,轉向中階產品,
而美國關稅措施的淨效應將是加速此一升級勢頭。中國企業可能被迫提升產品線,以抵
消關稅帶來的負效應」。
川普政府聚焦於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進展,諸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使關稅措施合理化。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指出,過去十年來全球中級科技產品出口市場中,中國產品的占有
率已經提高到32%;在2000年代末期超越美國,2010年代超越歐洲。
中級科技產業的成長主要靠私營企業。10年前中國推土機在全球的市占率僅2%,現在已
提高到近10%,而三一重工目前正在接收日本小松製作所在全球的市場。三一外銷部門
主管表示,三一機具的品質及效能已趕上日本,服務更佳,因此在東南亞市場很有競爭
力。目前價格還比南韓高,因此三一不僅僅從事價格競爭。
這反映出中國出口的另一項趨勢,就是擴大對非工業國家的出口。過去10年來中國出口
產品在非已開發國家的市占率從43%提高到48%。
價值鏈明顯升級
再者,中國產品的價值鏈也明顯升級,從消費品提高到資本財及零組件。10年來全球變
壓器及零組件出口額出口中,中國占20%,比10年前倍增。
中國企業朝向生產更精密的資本財產品轉型,已經轉變了中國與已開發國家間的貿易型
態。10年來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之中,電訊、咻斣O備及汽車零組件的比重增加,紡織
品及鞋類的比重下降。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從2007-2016年,中國資本財在全球市場的
占有率從5%提高到20%。
中國消費品出口的價值鏈也有提升。例如美的集團、TCL及海信集團的消費性電子產品
在海外的市占率也大幅提高,2016年總出口額達150億美元。
經濟學者認為,價值鏈提升,是競爭升高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哈佛大學經濟學者羅德瑞
克指出,「當經濟體能夠生產發電機或電動車時,這些產業勞工的生產力將處於自動上
升軌道。關鍵在於使這些產業能夠站穩腳根,使國內的就業能夠向這些產業擴張」。
10年來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工資已經提過逾2倍,已超過巴西及墨西哥,迫使企業必須提
升生產力。中國企業較不偏重基礎性的創新,而偏向漸進式的創新。多倫多大學創新研
究員布侖尼茲表示,中國企業擅長於製造「新款式,通常較簡單、較便宜且更有效率的
科技及產品」。
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出現的投資熱潮,使工業產品生產廠商能大舉擴張國內生產,強化規
模經濟。製造業者並透過購併外國科技,以自我提升。例如三一重工2012年以3.6億歐
元購併德國混凝土幫淵製造商普茨邁斯特公司,美的集團同年以45億歐元購併德國機器
人製造商庫卡等。
技術轉移
先進國家企業也對中國廠商提供技術移轉,中國企業甚至還竊取科技。約20%的美資企
業表示,中國要求他們將科技轉移給合資的中國企業,而一些中國首要的出口業者已面
臨違反專利權的官司。
在中國出口產品日趨精密的過程中,跨國企業也扮演要角。去年中國43%的出口品是由
外資企業所製造,而筆記型電腦及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出口中外企的比重更高。在中國前
20大出口企業中,13家是外資所有。
中國出口產品能夠升級,很大部分是靠跨國企業深化在中國的供應鏈。例如奇異電器、
巴斯福化工及漢偉聯合等跨國企業10年來都在中國設立較精密的工廠。
這些公司通常都被中國國內市場所吸引,10年來中國是化工及重型設備銷售額成長最快
的市場。但這些工廠經常轉變成出口基地。麥肯錫全球研究機構主管沃特齊爾指出,「
任何大型美國集團都在中國有相當大的地盤;既然在中國擁有設備,幹嘛不出口產品?」
以往中國出口製造業高度依賴已開發國家的零組件,而中國是產品的最終裝配點,亦即
所謂的「加工型」貿易。
但這種貿易型態占出口的比重10年前約為46%,現在已降到35%。中國出口產品的自製率
由10年前的60%,提高到目前的80%。平板電視所用的面板10年主要靠進口,現在則是「
中國製造」。
蘋果供應商倍增
以蘋果公司為例,10年來在中國的供應商家數已經倍增,2017年達到19家,2012年時只
有7家。再加上香港的供應商,總數達28家。
隨著中國生產更多先進產品,經常需要進口零組件及資本財,因此10年來中國從德國進
口的金額已經倍增。但這項效益可能會減退。北京龍洲經濟顧問公司指出,如果中國進
口密集的新產業快速擴張,在前面幾年進口率可能持續偏高,然而一旦中國企業掌控零
組件的科技後,進口會大幅下降」。
在中國出口品轉向中級科技產品的趨勢下,受威脅最大的可能是東亞鄰國。金融海嘯後
的10年間,中國與日本、南韓及台灣的三角貿易額激增,而這些國家對中國出口零組件
的順差額相當龐大。
產品升級 東亞自危
但從2013年開始,中國對台、日、韓的逆差開始縮小,因為中國展開「進口替代」。卡
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黃育川指出,「這是東亞區面臨的大問題。南韓受到的
威脅最大」。
即使是對中國逆差較小的德國,也感受壓力。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包括機械、家電及金工
產品。
讓西方國家較寬心的,則是目前中國目前在高科技製造領域仍然落後,半導體、柴油引
擎及轎車的出口非常少;就算中國出口品與西方國家的高科技產品發生競爭,但主要是
在價格,而品質仍然較次。
許斌教授指出,「中國企業正擠入中階產品,但仍依賴價格優勢,較受開發中國家歡迎
。在品質上與德國及日本的低端產品相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