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P****R 发帖数: 22479 | 1 1997年,梅丽莎发表了自己的书籍《依靠我们自己:未婚妈妈在美国》。这是在新书发
布的庆功会上,梅丽莎怀抱着玛雅同希拉里聊天。
Courtesy of Melissa Ludtke
1997年,梅丽莎发表了自己的书籍《依靠我们自己:未婚妈妈在美国》。这是在新书发
布的庆功会上,梅丽莎怀抱着玛雅同希拉里聊天。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了涉外收养工作,但在90年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
法》并明确规定外国公民可以领养中国儿童之后,涉外收养才逐步扩大范围。中国已与
包括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等17个国家建立跨国收养合作。根据民政部的数据,中
国涉外收养从2000年左右开始有明显上升,最多时,在2005年有约1.3万件涉外收养。
截至2016年,已有近15万孤残儿童在海外找到了家。
随着这一代被收养的中国孩子渐渐长大,身在海外的他们开始想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里。自2006年开始,为帮助这些中国被收养者增强与中国的情感联系,并正确看待自己
被收养的经历,中国民政部启动了外国收养家庭来华寻根回访工作。根据中国儿童收养
和福利中心网站上的相关资料介绍,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可以“让被收养儿童和他
们的外国收养家庭近距离了解中国文化”。据经民政部授权的爱之桥服务社的统计,截
至2016年,该机构已接待3000多个收养家庭,4000多名被收养儿童,共一万多人次来到
中国寻根回访。他们同自己的外国养父母一起来到中国,去探访自己从未去过的城市,
去看看自己曾待过的福利院。有的被收养者还尝试着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最终成功
的并不占多数。
这些在90年代之后从中国被收养的孩子,现在在海外的生活如何?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
文化身份?回到中国寻根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里是一位美国记者妈妈和中国养女
的故事。
20岁的玛雅·路德克(Maya Ludtke)现在就读于美国韦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
那是她妈妈毕业的学校,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也曾经就读于此。
玛雅曾经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常玉璐,但那只属于她生命的前9个月。
1996年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夏溪镇的玛雅,在3天大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后来
被警察送到了孤儿院。她对于那时候的记忆,只有自己在福利院时穿着一件红毛衣拍的
照片,以及福利院开具的几张出生证明。
她的命运在1997年发生了改变。那时,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曾为《时代周刊
》等媒体工作过的45岁美国记者梅丽莎·路德克(Melissa Ludtke),得知了朋友就要从
中国领养一个孩子的消息,也不由得开始心动。她在20多岁时经历了一次婚姻的破裂,
之后便一直未婚,但做妈妈一直是她的一个心愿。于是,那一年,通过领养中介的组织
,梅丽莎同另外十几个美国家庭一起远渡重洋到达中国。在孤儿院里,她第一次见到了
玛雅,将她紧紧抱入怀中。
而在华盛顿,当时还是第一夫人的希拉里,也在关注着梅丽莎的中国之旅。她和梅丽莎
通过希拉里当时担任主席的儿童保护基金会(Children’s Defense Fund)而相识,同为
校友的经历也让她们逐渐成为了朋友,多年保持着书信往来。于是,当梅丽莎带着玛雅
回到美国时,她们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希拉里的一个包裹和一封信。包裹里装着一件玛雅
印第安人制作的女式衬衣,是希拉里在访问墨西哥时买到的,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玛雅。
在信中,希拉里写道:“我希望玛雅正在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你知道你们俩都将面对一
段时间的过渡期。多做深呼吸,多背背你知道的所有的祈祷词,向你的家人和朋友(包
括我!)寻求帮助。相信你的常识,相信爱……请享受和你女儿在一起的时光。”
此后,常玉璐就成为了玛雅,开始了她和美国妈妈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生活。她享受
着自由的校园生活,交着不同国家的朋友,去很多地方旅行,甚至曾受到希拉里的邀请
去国务院做客。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玛雅始终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情结。她一直想要回
到自己的出生地,她想要知道,如果自己留在中国,原本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于是,在2013年,玛雅和妈妈一起,回到了自己当初被发现的夏溪镇。和她们一同回到
中国的,还有当时和玛雅在同一个福利院被收养的女孩简妮·莉特尔-斯坦伯格(Jennie
Lytel-Sternberg)。她们在被收养后还保持密切联系,成为了彼此的好友。在夏溪镇
,玛雅和与自己同龄的女孩们一起,去拜访当地的家庭,和她们探讨学校生活、性别角
色、平等等话题。在当地人好奇的目光中,玛雅穿梭在文化隔膜与被接纳的亲切感之间
,心里怀着复杂的感情。
作为一名记者,梅丽莎将整个过程用文字和视频资料记录了下来,并于2015年将其制作
成了多媒体电子书《似曾相识的家》(Touching Home in China),还计划将其发展成为
教科书,应用在全美的中学和大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玛雅的故事,来进一步探讨文化
身份、人种、性别、人口政策等社会议题。
3年之后,玛雅在访谈中回顾了自己作为被收养女孩的成长历程,同希拉里会面的经历
,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和在中国之旅中遇到的文化差异。近日,玛雅在韦斯利学院的宿舍
中通过Skype连线接受了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英文采访,访谈经过删减和编辑。
2009年,玛雅在模仿自由女神像。
Courtesy of Melissa Ludtke
2009年,玛雅在模仿自由女神像。
纽约时报中文网:被亲生父母抛弃的经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很难面对,为什么你还想
要回到自己曾经被发现的地方?
玛雅:那是我生命最初的9个月,但是我对那里一无所知,所以一直想要填补这个空白
。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得越多,就会越独立。回去看看夏溪,对我确立自己的文化身
份会有帮助。现在我在那里有认识的人了,这是一个特别的方式来看待我生命的一部分
时光。
我希望一直跟中国文化有所联系,我觉得这很重要,这始终还是“我”的一部分,那是
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生命最初开始的时光。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回到中国时当地人会怎么看你?在和当地女孩的相处中,你觉得自
己的生活和她们有什么不同?
玛雅:我在中国的时候,人们不会盯着我看,不会觉得我看上去和他们不一样,会说“
你看上去跟我们一样”,直到我开口说英语,或者说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这在那
个互相都认识的小镇上就显得很突出了。我会试着跟他们解释,说我在这里出生,但是
在美国长大。在那个地方,人们对收养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不清楚,所以他们知道了之
后觉得很意外,也很好奇。
至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那些女孩中很多人不是父母在抚养,是被叔伯或是爷爷奶奶抚养
。他们的父母离开了小镇,去到城市工作。我们在学校的教育系统也不一样,我知道在
中国的高中会有很多的考试,这决定着你以后是会考上大学还是直接去工作。而我不用
考试或申请就可以直接上公立高中,之后可以申请任何我想上的大学。我可以上很著名
的大学,这里的教育系统要轻松一些,更容易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是用一个考试就决定
一切。
纽约时报中文网:几年前去了中国之后,你会觉得生活在美国更幸运吗?
玛雅:我不会觉得相比之下我更加幸运,我只能说我自己是幸运的。我有好的教育,有
妈妈,有我们的房子,可以去很多地方旅行。但我遇到的夏溪的女孩她们也没有说想要
离开中国去美国。我不想比较哪种生活方式更好。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是更希望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一起,还是被领养生活在美国?现在
怎么看待你的亲生父母?
玛雅:我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想如果当时对我的亲生父母来说,再有一个孩子会
是一个极大的负担,那我觉得让我跟我妈妈那样,没办法自己有小孩的女人生活在一起
是最好的。我觉得我没办法比较,因为我就是被领养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我会更希望哪
一种方式。我只能说,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妈妈。
我从来就没有怪过我的亲生父母。把孩子送去领养是一个很难的决定,很多家庭不得不
这么做。我也没有想要寻找他们的想法,我当时很小,不记得什么事情。我不会说现在
一见到他们就马上觉得“啊,我好爱他们”。而且我现在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年了。这
[寻找亲生父母]不是我生活中必需的部分。如果有一天他们出现了,想要见我,我也会
很欢迎。我会和他们保持联系,但这肯定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我还是会和妈妈还有
朋友在一起。
作为一个被领养的人,我不大会用血缘来定义家人,而回到夏溪去和我同龄的女孩交朋
友,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满足。
2013年,玛雅在夏溪镇当地的家庭做客,体验夏溪女孩们的生活。
Courtesy of Melissa Ludtke
2013年,玛雅在夏溪镇当地的家庭做客,体验夏溪女孩们的生活。
纽约时报中文网:作为一名从中国被领养的女孩,你在美国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挑
战吗?
玛雅:我和我妈妈长得不一样,没有爸爸,也没有兄弟姐妹,我们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
家庭,而有时候学校里的小孩会很讨厌,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糟糕的状况发生。我和我妈
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会看着我们,会说你们真的是母女吗?这让人不舒服。但我妈妈会
说,对,我们是母女,这是我女儿。她一直对我是领养来的这件事很坦诚。
起初,我的想法总会有起伏的时候,有时觉得一切都很好,有时却会希望自己不是中国
人的面孔,希望自己变得更像美国人一点。现在依然会需要克服这个问题,但是在我更
多地了解自己,了解中国,回到夏溪看到了和自己同龄的女生的生活之后,状况就好很
多了。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觉得现在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什么?你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
玛雅:我曾经觉得自己就是“美籍华人”就好了,但我在写大学申请书的过程中,开始
更多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会觉得自己是很美国的,因为这里是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
我20年来就是在这里长大。但中国依旧是我身份的一部分。
2016年,玛雅和美国养母梅丽莎。
Courtesy of Melissa Ludtke
2016年,玛雅和美国养母梅丽莎。
纽约时报中文网:因为你妈妈和希拉里的交往,你曾经被邀请去美国国务院做客?说一
说你当时的经历。
玛雅:是的,我们的交流大部分是通过她的助手和书信往来。我特别高兴能去到华盛顿
,并且有机会走进国务院去她的办公室拜访她。她的办公室装修得特别漂亮,风格很古
典,里面不准带入任何的通讯工具。因为她很忙,所以我们只进行了简短的对话,但是
她人很温暖,我也很高兴看到她和我妈妈在一起叙旧。我跟她说得更多的是我在学校的
生活,对大学的规划,以及我要申请韦斯利学院的计划。我还参与了当天她主持的一个
活动,关于女性和艾滋病的研究。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三年前的中国之旅之后,你妈妈根据你的经历发起了“似曾相识的
家”这个教育多媒体项目,你如何看待它?
玛雅:我妈妈现在去参加很多会议,做很多演讲,而很多我不知道的人都找到了我,跟
我聊天,想知道更多的故事。这个项目让我可以跟不同的人对话,接触到和我有相似经
历的人,那些同样被领养的孩子们,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他们对我的
故事产生了共鸣,让他们也同样想要探索“我是谁”这个命题。希望我们的教科书也能
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生活在中国的女性、儿童,还有被领养的孩子们的状况。
我两年前间隔年的时候曾在波士顿的一所学校工作,我发现学校里主要都注重数学、科
学、艺术等科目,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教科书可以被不同学校采用。我觉得对于美国的孩
子来说这是一种挺重要的教育,去学习不同背景的文化,我相信他们都有朋友来自其他
文化背景的家庭,所以这可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让他们去了解不同类型的成长环境。
明天请继续关注纽约时报中文网系列报道《中国弃婴寻亲路(下):荷兰养母帮我寻找
妈妈》。 | n***t 发帖数: 8357 | | T**********e 发帖数: 29576 | 3 中国弃婴很多有遗传病基因病,没人要就给送米国来了,养父母带着从小一趟一趟跑医
院,一辈子使用米国昂贵的医疗资源,牛。 | q*********o 发帖数: 1299 | 4 这是抗美救国啊。 中国政府该给奖励。
【在 T**********e 的大作中提到】 : 中国弃婴很多有遗传病基因病,没人要就给送米国来了,养父母带着从小一趟一趟跑医 : 院,一辈子使用米国昂贵的医疗资源,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