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rustInJesus版 - 基督教與中國的祭祖文化(ZT)
相关主题
天津教案教士,修女,主教 - 盧旺達
靠,实在忍不住要转 -华人拜祖还没有拜到家 ZT (转载)腳踏車上的男孩(和女孩)們(zz)
基督徒过中国春节了吗?誰說基督徒拋棄中國文化?
新春祭祖典禮, 春节聚餐〔本周日〕 (转载)林雪碧:馬相伯與近代中國天主教會本地化的關係
新春祭祖典禮, 特別講座〔本周日〕 (转载)LDS 教会在中国(zz)
【原譯】給基督教國家的一封信 (二)基督實現孔孟理想
印度與基督教[一年读完圣经] 2/11 民数记 4-5
基督教和美洲【一年读完圣经:何西阿书第九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祭祖话题: 中國话题: 他們话题: 文化话题: 倫理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n
发帖数: 8336
1
基督教與中國的祭祖文化
劉宄�
(作者保留本文版權)
1. 引言
祭祖在中國文化中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中國教會一直以來對這個問題卻欠缺認真和
嚴謹的回應。由於祭祖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信仰,是中國人靈性、家族體係、社會
規範和文化身份的基礎,它能夠世代承傳,一定有其美好的一面。故此,中國教會實在
有需要認真地研究祭祖問題及作出處理。
根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並序」所記,基督教早在唐朝已經傳入中國,曾經流行一
時,可惜沒有留下太多資料。但其他有關宗教的文獻資料顯示,在宋元朝期間,猶太教
、也里可溫教、回教等也傳入中國,它們對中國人的祭祀制度作出了調適,所以沒有引
起任何的糾紛。不過,當天主教於16世紀傳入中國後,祭祖禮儀卻爆發了嚴重的衝突,
導致天主教在中國先盛後衰,遭到被禁的命摺<爸�1807年,基督新教由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傳入中國後,就祭祖一事又再與中國人展開不同立場之爭議。[1]新
敎傳敎士普遍都禁止祭祖,但中國人的觀念卻認為祭祖是一種敬天懷祖的道德精神,是
敬拜上帝和紀念祖先的行為,也能培養中國人美好的德行,因此在西教士的主導下,中
國信徒只能在上帝與祭祖之間,作出魚與熊掌的選擇。
進入20世紀,中國教會的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西教士開始摒棄「異教文化」的觀念,
改而從另一角度對待非基督教文化。故此,愈來愈多的基督徒知識份子及教會領袖,開
始探索如何適切地調和以解決分歧,並呼籲中國教會要制定一套既不違反基督教信仰,
又能體現中國孝親精神的敬祖或祭祖方法。[2]
不過直到21世紀,有關的方法仍未能產生,而祭祖一事仍在信徒心裏產生極大的掙扎。
故此,對於祭祖問題,無論接納與否,中國信徒都必須於事先有正確的認識和檢討,弄
清楚它的本質與意義,包括它的起源、它爭論的焦點、它的不同學說等等,才可以建立
取捨的尺度,以致能夠作出合宜的處理。
2. 祭祖多面觀
2.1. 祭祖的起源
2.1.1.從考古文獻中分析
「祭」是史前時代創立的。從考古資料所得,祭禮可追溯至中國新石器時代,因為在良
渚文化和紅山文化遺址,都發現了相當具規模的神廟和祭壇遺跡。[3]此外,遠在主前
十八世紀的殷商時代,按竹書紀年所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仗而廟祀之。」
這事彰顯了祀祖的濫觴;之後,歷代的帝王,都根據此種意義,開始了對祖宗的祭祀。
明顯地,因著宗教的本能,中國人早就開始把死去的人「神化」,並作為祭祀敬拜的對
象,這是鐵一般的事實。[4]
2.1.2. 從字源文化中分析
據史書記載,「祭」的本意是「人神相接」。從字形來看,《說文.解字》指出「祭」
是「以手持肉」的意思,即是以肉為祭物。至於「祖」字的意義,有解釋是「最初被封
」的意思,乃是姓氏的來源。根據《周禮》記載,每到立春、立秋的日子皆有「左祖右
社」的祭祀,故「祖」本來就是祭祀的對象。[5]另外,古代「祖」字的寫法,有如男
性的性器官,後來加上地神的「示」字而寫成現代中文的「祖」字,因此「祖」字亦有
血緣關係的意思。[6]
在傳統中華民族文化中有三種祭祀,就是祭祖先、祭天及祭諸神。祭祖先是人為追索其
祖源而展現對生命本質與價值意識的一種外在形式,即是按照各個族姓,於特定的日子
舉行的祭祀活動,旨在教導人民認識铡⑿拧⒅摇⒕础廴巳缂骸⑹滤廊缟鹊葹槿说那
榱x。其次是祭天,天即是天理及事理;它的本義旨在教導人民明白事理及其自然之理
,因為中國人相信若能明白天理就有良知;有良知,人心就能產生道義;有道義,行事
就能順暢及理智。第三是祭諸神,諸神是指萬事萬物;它旨在教導人民敬事愛物,以成
就百藝,即是生活、藝術、感情之表現,並非迷信;反之,其本意是十分好的。[7]
2.1.3.從掃墓活動中分析
掃墓與祭祖有著四種莫大的關係,第一是源於善意,其次是源於習俗、移風易俗和約定
俗成。而在這些「掃墓」的觀念中,都有「尊祖」、「敬祖」、「念祖」和「懷祖」的
成分在內,因此掃墓與祭祖是分不開的。[8]
2.1.3.1. 源於善意
清明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慎終」及「
追遠」的意思是「敬天」和「法祖」,即是先尊敬神,然後效法祖先的美好德行,既有
「尋根」,又有「天人合一」的意思。自古以來,清明掃墓都不單只是紀念自己的祖先
,還會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作出紀念。故此,清明節祭祖掃墓,
已是傳統中華民族中道德教育的好形式。[9]
2.1.3.2. 源於習俗
掃墓是相傳已久的習俗,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是不可缺少的禮俗活動。隨著
祭祖和親族意識日益發達與鞏固,再加上朝廷的推崇,墓祭活動就更為盛行。古人有描
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
杜鵑。』和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的情景和氣氛。[10]
2.1.3.3. 移風易俗
由於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先人的墳塋,有否被野獸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
臨而塌陷,所以要親身去察看。在察看時,他們為墳墓除雜草,添新土;及後演變成供
上祭品,燃香奠酒,燒紙錢,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11]
2.1.3.4. 約定俗成
當人面對大自然時,會因著它的神秘莫測而感到無助和恐懼,再加上受到眾多的民間傳
說影響,每當看到天上有雷電、有風雨,就想到要拜雷公、電母、風神、雨神;遇有五
穀不豐收,就要拜「土地公」等等![12]總之,經年累月,任何東西都可以膜拜,這當
然也包括他們逝世的親人或有豐功偉績的歷史人物;因為他們深信這些先人能護庇、幫
助和賜福給他們,故要向死者作祭祀。[13]這都是祭祖的由來。
2.2. 祭祖的目的和功能
由於祭祀之原意是敬天、明德、教孝、報本返始;故此,除了祭神之外也須祭祖,而祭
祖的本意是在行為上向列祖列宗表達孝順,在倫理上有慎終追遠的功能、有行孝和紀念
的意思。其具體表現就是在同一姓氏裏,進行一些有血統關係的祭祀活動。因此,在宗
教上,祭祖是倫理化的宗教,也是宗教化的倫理,藉著祭祖來親睦九族,是有相當價值
的社會功能。[14]不過,由於他們相信忽略崇拜袓先(謂之「不孝」)會帶來災禍的緣
故,他們對祖先崇拜的動機,除了是出於孝道之外,也有對先人靈魂畏懼的因由。[15]
2.3. 祭祖的變異
2.3.1.儒家的祭祖
孔子相當著重「教孝」,他强調「孝道」為人倫之本,它的具體表現是敬親尊祖,而對
逝世親人的尊敬則表現於祭祀,故此儒家對「生孝死祭」十分重視,因此有所謂『生事
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
至也』《中庸》,在倫理上有不忘本及報本追遠的更深層意義。故此,在儒家來看,「
家族」就是「祖先生命繼續存在」的具體表現,祭祖的行為如同服事活人一樣,因而形
成中國人對「永生」的錯誤觀念。換句話說,停止了祭祖,就表示不報本追遠,等於終
絕了祖先生命的延續。[16]
2.3.2.中國人的祭祖變異觀念
由於受到儒、釋、道的混合信仰所影響,特別是儒家的「祖先生命繼續存在」觀念,中
國人相信「魂」、「魄」二分的靈魂觀,而祭祖的觀念就是來自「靈魂不滅」。[17]亦
由於這種觀念的影響,經年累月,他們對祭祖的觀念也有變異,不論對喪事、喪者、祖
孫禍福、生活關顧和祖先靈位等等都受到極大的影響。他們深信靈魂不滅,不認為人死
後,就與世上一切人事物斷絕關係,反而是親密往來,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生存;活人是
可與亡靈溝通,向其祈求賜福。他們認為人死了仍可住在家中,故要設靈位;也可住在
墓穴,故要選好地;更可住在陰間,故要燒物品。為了向死者表示尊敬,他們製造了許
多儀俗和厚禮,使死者靈魂安心,也可蔭庇子孫平安得福。他們亦認為祭祀與祈犊墒剐
⒌琅c宗教信仰合而為一,所以具有宗教意義的祖先靈位是與其他神像放在一起;不但
早晚能看見,更是禍福與共的存在,也成為生活困難及問題祈求之處。[18]
2.4. 祭祖變異後的問題
2.4.1.產生雙重觀念
祭祖的觀念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原初的祭祖觀念,是一種敬天懷祖的道德
精神,包括敬拜上帝和紀念祖先,能培養出崇高的德行。但第二個層次是變異後的祭祖
觀念,是夾雜了迷信思想,是將祖先或歷史人物與鬼神混合,把他們當作百神中的一位
,與其他神並列,其流弊顯然而見。[19]
2.4.2.著重宗教行為
尊天祭祖原本的意義是尊敬祖先,可惜的是在流傳的過程中,有些東西被人刻意增删,
而發展到今天,已經混入了許多迷信和傳說,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人們僅知「慎終追
遠」的表面行為,卻不明白它還有「敬天法祖」的深層意思。今日的祭祖活動只是祭祀
儀式,漸漸失去了祭祖的原意,只是守著狹隘的家族觀念而已,確實失去了紀念和效法
先祖好榜樣的方向。[20]
2.4.3.三方面的影響
祭祖變異後的影響可從三方面去分析,第一就是「以血緣結合的宗親觀」,其優點是敦
親睦族,互相扶持,有强固的內聚力和認同感;但也容易形成地方派系,阻礙社會公共
倫理之建立。第二是「與生活結合的習俗」,從歲首到年終,祭祖與節令結合在一起,
在潛移默化中不單使祭祖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也成為思想和生命的一部份,形成了牢固
的宿命論、迷信的風水觀和單求保庇的生命觀。第三是「與民間信仰互相融合」,民間
信仰特色是混合儒、釋、道的主義,祭祖也融合了儒家的孝道倫理,陰陽家的風水地理
,道家的鬼神和陰間,佛家的輪迴地獄;這些都反映在葬禮、祖墓、風水和祖先靈位的
祭祀之中。總之,祭祖和民間信仰的互動關係是明確堅固的,祭祖的文化與民間信仰的
融合現象是肯定的。[21]
2.5. 小結
敬天祭祖掃墓是經過長期演變整合而成的,它是中華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傳統
習俗。故此,慎終追遠、祖德流芳、孝子賢孫等理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感、歷
史和文化意識的反映,是中華民族自覺的珍惜生命與承傳的使命,使其家族的生命及歷
史文化得到永續人間的體現。因此,祭祖已是倫理與信仰的混合物,它已植根於中國人
文化、價值觀念、社會風俗習慣當中。對中華民族來說,宗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宗教
,是一體的兩面,其密切關係甚至可以二合一、一合二來表達。
3. 衝突的焦點
19世紀初,西教士來華傳播基督教,他們與中國人產生了很多衝突,在未能區別中國人
的孝道生活與宗教的情况下,便全然否定中國的祭祖禮儀,要求所有的信徒放棄祭祖的
活動,理由是違背了摩西的誡命。這種嚴格的要求,斷然令歸信者切斷與祖先的生命關
係,引起了中國人對基督教的嚴重誤會,使基督信仰變成「反祖先」的信仰,信徒被罵
成背宗辱祖的不孝子孫,基督教也被譏為不孝不仁的宗教。由於西教士的態度而產生的
種種行為,深深存在中國人腦中,造成了對立的局面,引起了不少的衝突,而這些衝突
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來分析:
3.1. 信仰上的衝突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特色,顯然深受「儒教」、「道教」、及「佛教」所影響。在神的本
質上,中國人的宗教是「多神信仰」而基督教卻是「一神信仰」。在思想上,中國人的
宗教要求人憑自我的修養,把握著內在的美善德性(即是儒家的仁義心,道家的靈台心
,佛家的般若智)加以發揮,成就更高尚、更完美的人格。這種偉大的思想,把人看得
過於理想,在一般的情況下,人根本不能做到。當他們找不到圓滿的人生,也不能倚靠
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於是漸把宗教化為迷信崇拜,將所有高層次的道家、佛家思想都
歪曲為一些救苦救難式的神仙傳說。另方面,基督教則不只是勸人為善的道理,也非人
自我的修養,更非一套哲學,卻是由真理自身而來的啟示,透過基督的贖罪,人只需要
以信心自我開放,接受上帝進入內心,便能直接與真理恢復關係;他的良心便能從罪中
得釋放、蒙赦免,它開出一條積極的途徑,賦予人與神和好的新生命。[22]
3.2. 文化上的衝突
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精神也是其中一種衝突的源頭。從文化層面看「敬天」與
「孝祖」倫理,兩者在本質上原是一樣,但各有所重。「敬天父」而後「孝祖先」是基
督徒的德行,「孝祖」以配「敬天」則是中國人的倫常,兩者的區別只不過是「神本」
與「人本」的異同,都是以慎終與報本為主,但卻未能殊途同歸。[23]
3.3. 儀式上的衝突
基督教是標榜《聖經》為至上的權威,「因信稱義」與「信徒皆祭司」等都是信仰的核
心,故此,他們十分重視聖經主義、信徒的祭司職份與禮拜的宣講,直接導致他們對崇
拜儀式的忽視,趨向淨化。因此,以他們的眼光來看中國人的祭祖,自然被視為崇拜偶
像;其膜拜祖先與繁重的儀式,對西教士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他們不同的崇拜儀式方
向各走極端,也是形成衝突的另一個源頭。[24]
3.4. 立場上的衝突
3.4.1.中國人的立場
中國人對祭祖的立場是堅定的,雖然他們對此行為的宗教性及倫理性有不同的理解和實
踐,但這個行為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它本身的儀式及背後的信仰,全都成為了中國的「
正統」,樹立了「中國人」的標準,構成了「成為中國人」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人眼中,傳教士的禁祭行為,顯然是挑戰中國的「正統」權威。由於他們全盤否
定祭祖,在中國社會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及廣泛的衝突,中國人對這種態度是極之反感。
他們相信祭祖的儀式及信仰本身,並不具有任何鬼神崇拜的成份,純粹是孝道倫理的體
現,也是作為中國人的基本要求。中國人是有權用自己的方式來慎終追遠,根本不用西
教士來干涉。
另外,祭祖在中國歷史、傳統文化中,不單純是宗教行為,而是包含倫理、道德,以及
族羣、家庭共融關係的社會功能的文化活動。縱然它的儀式有宗教色彩,但其本質卻更
是傾向倫理的表現。祭祖是以「祭」對待已故之祖先,在實際祭祖歷史和咦魃希乔
空{孝道之優先性多於企圖以祖先取代任何神明的宗教動機。換句話說,傳統的祭祖活
動即使是參雜有迷信的色彩,卻不全然等於基督教所反對的偶像崇拜。[25]
3.4.2.西教士的立場
至於西教士,他們對祭祖問題是採取激烈抗拒的態度。他們要求中國人在歸信之後,不
要再作「中國人」的祭祀,主要是將祭祖問題定性在反對拜偶像的立場上。在他們眼中
,祭祖無論從儀式本身,以至背後的信仰,都是徹頭徹尾的迷信及異教行為,與孝親精
神相距甚遠。即或具有孝親的含義,也不是民眾生活的現實表達。
西教士的做法,是出於宗教關懷和文化的考慮。一方面,他們認定任何非基督教的文化
,都是異教的文化,凡屬異教的信仰及儀式,均須徹底摒棄。另方面,反對祭祖的西教
士深受敬虔主義思想和西方文化優越感的影響,他們傾向聖俗二分的觀念,強調唯有獨
一的上帝才配受「祭祀之禮」,父母與祖宗根本不能與上帝匹比。中國人所謂的孝道,
只不過是在父母死後才奉行,祭祖已成為中國人希望藉此而避免災難、保障平安的宗教
;已遠遠超越了「孝」的本質,而成為拜偶像的行為。[26]
然而,在眾多西教士當中,並不是個個都反對祭祖,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就是其中一個對中國的祭祖文化採取接納態度的。他在1877年的「上
海第一次宣教士會議」中發表論文,主張中國基督徒是可以繼續遵守祭祖的儀式。不過
,在那次會議中,他的立場是明顯地遭到大部分宣教士所拒絕。[27]及後,在1928年於
耶路撒冷召開的世界宣教會議上,司徒雷登(John L. Stuart)也沒有對祭祖的問題採
取全盤否定的態度,反倒認同其中的孝親及社會功能。最後,大會宣言也特別肯定在不
同文化、宗教中也會有真理的存在,而這些轉變均說明了部份傳教士願意摒棄將福音與
非西方文化對立的思維。[28]
3.5. 小結
總之,衝突的核心乃是早期的西教士對祭祖問題的主觀看法。筆者認為中國人對父母的
孝順,對祖先的懷念,本是聖經一貫的教導,只是中國人巧妙地把孝道滲入了宗教行為
裡面,使祭祖不再是純粹的倫理行為,也是一種宗教行為,此點是無法被西教士所接納
,是出於相互的不了解。不過,當他們進深認識中國人的祭祖之後,卻逐漸得到後期的
西教士所接受。
4. 調適的進路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研究,祭祖問題仍然困擾中國教會。到了20世紀,有人提議以較緩和
及妥協的態度來處理,公然對一直以來的禁祭政策提出異議;他們主張協調及容忍,在
宣教的考慮下,作出些少策略性的轉變。他們認為祭祖並非完全等同拜偶像,並肯定它
背後的倫理意義是遠大於宗教意義,建議中國信徒可以參與祭祖活動;但礙於現實的祭
祖儀式中,確實滲雜了迷信的成份,故主張可從幾方面作一些調適。
4.1. 從儀式及信仰角度
基於祭祖儀式亦有其優點,有西教士建議以「去其糟穢,存其精粹」的原則,將祭祖改
變,使其與基督教的信仰和諧共處。因此衍生出兩種不同的進路:儀式和創新主義。所
謂儀式主義是盡量保留較多的傳統儀式(如神主牌、跪拜等),對於一些可能引致迷信
的儀式,則予以摒棄。而創新的進路則保留「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但對傳統儀式有
較多的修改。再加上兩種不同的信仰態度,綜合出以下四種不同的處應之論:[29]
4.1.1.摒棄論(有稱西化或Displacement Model)
摒棄論者大都否定文化的價值,對一切人類文化或西方以外的異教文化均採取極端負面
的態度。他們把《聖經》的教訓與其他的人類文化嚴格區分,前者是上帝的啟示,後者
是屬撒但的。基於這樣正邪二分的觀點,他們視祭祖這個異教文化,在本質上與基督教
信仰水火不容;在行為上是拜偶像的活動,基督徒必須完全摒棄。
4.1.2.取代論(有稱本位化或Substitution Model)
這種理論比較開放,因為它提出一種幫助基督徒看待和從事祭祖的較可行方案。它一方
面強調聖經的不易真理,但另方面對文化表達與人性需要採取較軟化的態度,主張以基
督教的禮儀模式來取代舊的模式,使中國信徒原本依附在傳統禮儀的思想感情得以有新
的寄託。在祭祖的問題上,他們承認除了宗教功能外,還賦有心理和社會功能;儘管他
們不接納祭祖行為本身,亦不能完全抹殺這些功能,因此可試圖以基督教的緬懷、尊敬
祖先的方法去取代中國人的祭祖禮儀。
4.1.3.實現論(有稱本色化或Fulfillment Model)
實現論者對非基督教文化有正面的看法,他們不認為非基督教文化與基督信仰相對立,
更視之為上帝在自然啟示引導下的人類創作,它的本質是美善的;故不會阻礙基督教的
傳播,反倒是幫助人認識基督信仰的全備。在祭祖的問題上,他們相信中國人的祭祖行
為是出於孝道與愛,其倫理價值並沒有與基督信仰相對立,卻是彼此呼應和相互發揚;
故此基督徒不該斬釘截鐵式的摒棄傳統禮儀,而應努力去發掘在傳統禮儀中與基督教相
通的精神價值。
4.1.4.調適論(有稱基督化或Accommodation Model)
這理論的支持者相信所有人類文化的美善部份都是源於上帝,與基督教是同質的。故此
,從上帝自然啟示引導下的祭祖行為,是中國人對孝道文化的創造,本身是具有多重價
值和意義(包括倫理和宗教價值),它與基督教的價值是完全可以融和相通的。因此,
基督徒只要能彰顯祭祖禮儀中可與基督教接軌的價值,便無須放棄祭祖。
4.2. 從釋經學角度
有詮釋學者用一種特別的「跨文化透視修辭詮釋學」方法,為中國信徒提供一個將古老
的經文意義傳達給現代受眾的途徑,讓傳統文化的領域與中國信徒的領域接軌,創意地
在不同的文化空間讓文本進行對話,並融和現今與過去的層面,將兩個世界(希羅世界
和中華世界)的思想交織在一起,使對話的過程成為中國信徒跨越傳統文化的橋樑,透
過詮釋與傳達,使人領會經文的意義。儘管這種處境的文化和價值觀與聖經相差甚遠,
學者哂迷忈寣W,將保羅在《聖經哥林多前書八至十章》有關祭祖的信息與中國文化處
境中的信徒聯繫,適切地表達出孔孟的道德、倫理,並以他們的修辭為依據來解釋保羅
的思想。他不單只把經文裏的意思解開,還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觀念來理解保羅
所說的知識和愛心,鼓勵中國基督徒去體驗新的意義,即使在一個跨文化的場景中,也
可重新認識與體驗聖經的信息。最終,學者依據保羅思想對祭祖作出的回應是要重建中
國處境化神學,認定祭祖問題是多元的,繼而肯定和改變某些制度和儀式。[30]
4.3. 從教牧學角度
有牧者基於禁祭的關鍵在於早期西教士急於以神學的角度判斷祭祖的性質,因此有需要
從這個角度作出歸納、分析與反省來制定教制、法規,擬定具體的建議,作為教會的參
考:第一,重新了解基督教對拜偶像的界說,使信徒在信仰上有更具體的共識,並以之
來反省「拒絕拜偶像」的真實涵意。其次,在傳統祭祖活動中,澄清將人神格化的部份
,重新而明確的為祖先定位,在不侵犯上帝的神聖情况下,將祭祖活動規劃為「次關懷
」的宗教活動。第三,由教會整體規劃祭祖活動,儘量採用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但去
除迷信,讓信徒能與一般人共享一個有倫理性的,具身分認同意義的活動。[31]
4.4. 廿一世紀雙贏之道
祭祖本身是中國傳統對先人「慎終追遠」的孝思行為,與及藉此達致道德層面的教化。
若不將先人等同神的話,是沒有違反聖經的原則,反而是信仰成就了中國傳統之孝道(
是倫理性和社會性的),故此教會不應老是用反傳統的眼光來看祭祖禮儀。[32]其實,
基督教的「思祖」與儒家的「祭祖」均著重報本追遠精神,不在外表。只要教會改變其
排斥傳統宗教性的態度和極端西式的意識形態,便不會盲目地否定傳統祭祖的價值。既
可容許人歸信基督,同時也可做中國的孝子追思先人(祭祖),和做天父的孝子(敬天
)。此一既孝祖又敬天的傳統倫理,並不與基督教倫理衝突,是天經地義的一件美事。
5. 總結
自基督教在近代傳入中國開始,祭祖問題一直成為華人教會歷史中極具爭議的課題。從
19世紀的禁祭到21世紀,都有很多學者提出多種不同的進路,希望以不同的角度去疏理
基督教與中國的祭祖文化問題,冀望闖出一條共識之路,達致雙贏的局面。
從上文可見,有學者從祭祖的意義出發,析論中國宗教的特質、中國祭祖的起源、發展
,與其文化行為的本質及宗教性,並指出祭祖本身同時兼具宗教性與非宗教性的意義。
另外,有學者從調適的角度,檢視了近年華人教會回應祭祖問題的不同模式。還有學者
從教牧的角度,提出具體的建議給教會。總之,他們都希望建構一套面對華人祭祖問題
的處境性回應之道。
然而,中國教會在處理祭祖問題的歷史經驗與總結是:他們不可能全盤否定或肯定祭祖
的主張,但是傾向採取「基督化」的立場。他們肯定祭祖乃中國人孝親之道,也承認這
是一套約定俗成的儀式。他們對傳統的孝親行為,是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有信徒以洽
談溝通的方式與家人達成共識;有信徒以轉化儀式的含意來彰顯信仰。核心的問題是信
徒之所謂「祭祖」,本身是一個對祖先的尊崇悼念,抑或是奉為神明參拜,完全是取決
於信徒自己的態度,是見仁見智,甚至是處境性的,絕對無必要做成與中國文化的對立
,繼而扼殺了親朋戚友信主的機會。
n********n
发帖数: 8336
2
清明節與復活節日子非常靠近,某日,一位旅居美國的台灣人於清明節到墓園掃墓,準
備了豐盛的祭物;另一位基督徒美國人掃墓時,頂多在墓前擺束鮮花。當他看到台灣人
準備的一桌山珍海味,內心好奇:「為什麼要在墓園裡『野餐』?」後來得知,原來是
在「祭拜祖先」。
於是,美國人率直的問台灣人:「你的祖先真的會起來吃嗎?」台灣人不假思索的回答
:「你的祖先若會起來聞你的鮮花,我的祖先就會起來吃這些食物。」
這看起來是一則笑話,卻也真有其事,也讓看出中西方在祭祖與信仰的價值觀上非常不
同調,卻是值得更深省思祭祀、拜拜背後的動機,究竟為了甚麼?一旦釐清背後動機與
目的,就能去除一般大眾對於「基督徒不祭拜=不要祖先」錯誤認知。
從祭祖看聖餐 「敬祖、念祖」不等於「拜祖」
許多人對基督教的印象,中性的描述是基督教「不拜祖先」,負面的說法是「不要祖先
」,批評的講就是「不孝」。台中忠孝路長老教會牧師王武聰認為,祭拜祖先、神明,
又拜鬼魂,是錯綜複雜的問題,牽涉到文化、宗教、家族、功利思想等層面,深沉又糾
結。
針對上述的故事,王武聰牧師提出不一樣的思考觀點。美國人或基督徒獻花,並不是期
待祖先起來聞花,只是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敬愛;而台灣人祭拜食物,祖先若如期待跳
起來吃,才真會「嚇死人」!又如果祖先真需要吃,那他們一定會餓死,「因為我們一
天要吃三餐外加宵夜,祖先逢年過節才吃一餐,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再深入探究,就會發現祭祖用吃來表達,背後有很深的《聖經》根基。《聖經》中最重
要的聖禮就是聖餐,而猶太人最重要的晚餐是逾越節的晚餐,吃羊肉、無酵餅與苦菜來
感謝上帝的恩典,記念祖先在埃及所受的苦,逾越節晚餐延續到耶穌的最後晚餐,用餅
與杯來記念他,都是用吃來表達。
所以保羅說:「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再來。」聖餐是把
記念耶穌過去為我們而死,以及對未來的盼望,拉到現在。祭祖以吃來表達,《聖經》
中也藉著吃來表達深切的追思,如何將「祭祖」與「聖餐」結合,提升祭祖的「紀念」
意義,淡化對亡靈的「崇拜」,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基督徒要「敬祖、念祖」,但絕不
等於「拜祖」。
從清明到復活 基督信仰滿足人生三大終極盼望
中國人有清明節掃墓的習俗,《聖經》也有掃墓的記載,耶穌被釘十架後,七日的頭一
日,一群婦女前往耶穌墳前準備掃墓,出現兩位天使說:「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這句話,已經從清明帶到復活。
王武聰指出,華人重視祖墳風水,企盼祖先能賜福他們,是在死人裡找盼望。所以,天
使才會說:「為什麼要在死人中找盼望呢?」這本是不對。他進一步分析,中國人面對
生命終極的三大期盼:
死後不愁吃穿,免成餓鬼孤魂:許多長者反對兒女信主,擔心死後若無人祭拜,會成餓
鬼孤魂。除了基督教以外,其他偶像神明都沒有「死後服務」的承諾,拜了一輩子,「
死後不愁吃穿的期盼」在既有的宗教裡完全落空。
死後有人帶路:死人的路,活人從沒有走過,如何帶?有誰能帶?中國人面對死亡,很
多時候不是「病死」的,而是「嚇死」的,因為對死亡充滿許多恐懼。
死後能團聚一起:期待將來還能再團圓,但其他宗教的「輪迴」主張把將來團聚的美夢
破滅,因為不知來世投胎會是甚麼人種或何等生物。另外,「祭祖」和「輪迴」也是相
互牴觸的,因為一旦投胎,「祖先」變為別人的「子孫」,彼此關係就此決斷,究竟還
要祭拜誰?又何來庇佑祖孫之說?若真有庇佑,又何需再拜其他神明或鬼魂?
三大期盼在傳統宗教信仰中完全破滅與落空,卻能在基督教信仰裡得到完全滿足的答案
。因為耶穌曾對門徒說:
「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
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
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翰福音14章1-3節
這就是耶穌的承諾與保證,死後由他帶路,因為他從阿爸父家來,道成肉身成為人,被
釘十架降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如今坐在上帝的右邊,唯有耶穌去過天堂與陰間。
基督徒過世是回天家,回到阿爸父為我們預備的家,祂不會寒酸的告訴你:「回家還要
自己帶便當。」天家裡所有的吃喝玩樂都已充足,不需地上的祖孫來預備,家人死後也
可以在天家相聚、團契。
作者:吳佳玲
1 (共1页)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一年读完圣经:何西阿书第九章新春祭祖典禮, 特別講座〔本周日〕 (转载)
想想太不甘心【原譯】給基督教國家的一封信 (二)
基督教不拜亡者的原因印度與基督教
新年快乐,斑竹发点青草吧?基督教和美洲
天津教案教士,修女,主教 - 盧旺達
靠,实在忍不住要转 -华人拜祖还没有拜到家 ZT (转载)腳踏車上的男孩(和女孩)們(zz)
基督徒过中国春节了吗?誰說基督徒拋棄中國文化?
新春祭祖典禮, 春节聚餐〔本周日〕 (转载)林雪碧:馬相伯與近代中國天主教會本地化的關係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祭祖话题: 中國话题: 他們话题: 文化话题: 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