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rustInJesus版 - 爱德华兹:论某些类乎美德的本能
相关主题
[ZT] 尼采 -- 为疯人院而生[ZT] 上帝为什么用男人的肋骨造女人
警告未归正的人(约瑟·阿雷恩)基督升天与圣灵降临
一种生命的凝聚力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24)
上帝的属性(The Attributes of God)海地 今天 近地 大地震7.0, 让我们今晚为他们祷告。
《返璞归真》 1.2 不尽同意雅各书查经第六天 2:1-13
善与恶 (转载)单纯的信心
Mere Christianity (C. S. Lewis)反璞归真 3圣洁的生活可以自己达到么?——与KulGeek朋友探讨
Sep 26 信心的支票簿 Faith's check book(转载)我会怜悯哪些我要怜悯的, 我会恩待哪些我要恩待的。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本能话题: 美德话题: 怜悯话题: 博爱话题: 两性间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7
发帖数: 6300
1
六、论某些类乎美德的本能
由於某些自然律,人具有种种自然的性情和趋向,使他们对某些对象发生某些情感
和行动,这些自然律主要地是为保存人类,使之在世间得以安然存在而设立的,这些性
情可以称为本能。
有些本能只与我们自己有关,例如我们本性中的种种欲望和嫌恶。有些本能多是社
会性的,涉及他人,例如男女两性间之互相吸引等等。有些本能是更外表属於官感的,
例如对饮食的嗜好,和男女两性间更属官感的吸引。有些本能是更属乎内在心智的,是
人自然地对同类中一些人,有时对一般人类所表示的情感。这些情感中,有些可以称为
和善的,因为它们与仁爱类似;也有些表现忿怒,例如两性间之嫉妒,特别是男的对於
女的。
最后所提的两种本能,只有前一种,是我要在此加以讨论的,即那些类似仁爱,因
而颇像真美德之本能,往下我要指明,它们都不是真美德。
凡彼此在天伦关系中所发挥的爱,特别是父母对儿女天伦的爱,许多人都称之为本
能。我已经提到这一种爱,乃是由自爱而产生的,因而不能称为真美德。但若有人以为
天伦之爱,当属於特殊的本能,而并不是由自爱而生,我就以为这是不值得争论的一点
。我认为二者都是对的,即天伦之爱是源於本能,也是由自爱而生。所谓源於本能,是
因为它靠自然律而有的。但它仍是由自爱而生,因为它虽是靠自然律而有的,然而正如
前所说,那自然律本身,随处按照自然中普遍的秩序与和谐,是与自爱相连,随自爱而
生。然而,现在我并毋须坚持这一点。因为人对儿女或近亲所有天伦之爱,即使可说是
由一种特别独立的本能而生——这是创造主之智慧所赋与人的,以期人类在世得以保存
得福的——但是它仍不得称为真美德;因为,正如我在第二章所证明的,若人因本能或
别故有一种仁爱心,只推及於某一范围内之人——不问其范围多大,也不问包括多大数
目的人,只要它所包括的不过是宇宙生存的秒小部分,就不可与宇宙的大体系同日而语
——这种有限的私爱,既不是由对宇宙众生之爱而生,也不隶属乎这种爱,它就不能称
为真美德。对於这一点,我们现在不妨从下面两点来表明。
一、天伦之爱,不是由美德的原则而生。我想近来大多数的道德论者,都认为美德
的原则是博爱。我以为前面已经证明,这是心与任何生存之结合,对众生之爱。但天伦
之爱并不是由这一原则而生;不管我们说它的来源是私爱或是某种本能,它总不是真美
德,因为这两种来源都与博爱有别。
二、这种私爱既非由博爱而生,而且在最初产生时即与博爱无关,所以它没有产生
博爱的趋势。这可从上面所说的表明出来,因为这种私爱既不凭藉博爱,它的发挥,与
其说是博爱,毋宁说是反对众生。这一点,就自爱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有同样的
理由足以说明,其他限於一小范围内而不及於宇宙众生的私爱,与那限於一个人的爱一
样,都产生同样的结果。总之,凡不源於有德之原则,又不趋向真美德的任何爱,显然
都不能算为真美德。
根据以上所述的理由,我们可以肯定说:若人们的爱心只限於一党派,或他们的祖
国,即令这国是如古代罗马帝国一般大;又若人们因某种原因而爱整个人类,甚至爱宇
宙间的众生,心里却不与众生合一,也不爱神,那么,这种爱既不源於对神存最高之敬
意,而且不顺服神的爱,就不能算为真美德。
倘若所谓天伦之爱是由某种本能而来,那么,两性间的爱,就更无可争辩地是由一
种本能而来。我同意纥迄孙和休谟的见解,认为两性间之爱,有自然所定的基础,是一
切与肉体的快乐有别,也不是由那快乐而来。无疑,两性间有一种互相欢爱的倾向,是
并非必然与肉体情欲有关的。不过这种爱,既只限於异性,就显然是出自一种特别指挥
并限制它们的本能,而不是由於博爱原则而来,因为博爱就不受这种限制。这种爱,虽
不是由两性间的情欲而来,然而它们是由造化主所赋与,为求使人类绵延的。因此人乐
意离开父母和本家,为要与一位异性结合成为一体,含辛茹苦,担忧负痛,去养育儿女
,又为要得到婚姻里人间的安舒。可是,我以为很少有人会否认,这种两性间相爱之情
,乃是由一种本能或自然律而来。所以根据上面所说的,这种爱不能算为真美德。
另有一种情感,也是由一种特别的本能而来,那即是人看见别人受大痛苦,就自然
生一种怜悯心。大家都承认,这种情感是为人类所固有。但我以为,这种普遍自然的怜
悯心,是源於一种本能,而并不属於真美德。我并不是说,人类中没有出於真美德的怜
悯心,或人类中找不着任何出自博爱那具有美德的神圣原则的怜爱。然而一切的怜悯心
,并不都是出自这种原则,人类固有的怜悯心,尤其是那种固有的怜悯心,我敢说,不
是由博爱而来,也不能称为博爱。
人见到他人受大痛苦所感觉的那种所谓怜悯心的不安,若真是属於仁爱的话,那么
,凡具此心肠的人,一见到人缺乏幸福之时,就会心中感到不安去加以怜悯了。
因为仁爱之心,总是求对象的快乐。但是人通常所发的怜悯心,并不如此。有许多
人知道别人死了,丝毫不感觉不安(他们不想到还有来世,认为死只是感觉停止,因此
是快乐终止而已),但是他们若看见那些人处於极大痛苦中,就要动怜悯心。有人见到
牲畜受长期大创痛,就动了怜悯心,然而他们知道千千万万的牲畜每天被宰杀,快乐被
终止,却无动於心。真实仁爱心,总是以对象的幸福和快乐为乐,但是好些人对异己之
苦痛存怜悯心,而对异己的积极快乐则漠不关心。如是,一个人虽然见到别人的痛苦感
到很不安,然而见到那人享受极大的快乐,却毫不感到快乐。
怜悯不但可以没有仁爱心在内,而且还可以含着恶意,使人不但不愿他人得福,而
且甚至愿他人遭祸。不过那人所遭到的,若是过於自己的仇恨所愿望的,他就会怜悯那
人。这是因为一个人对另一人可能真存恶意,不愿那人得福,只愿他遭祸,但他的仇恨
不是无穷无尽的,是有一个相当的限度。当他看见他所恨的人,遭祸过於他的恨心时,
他会对他发怜悯;因为到了那时,他的本能开始活动。因为恶意不能胜过本能,所以遇
到别人遭极大祸患,超过自己心中所愿望的,他就会发怜悯之心。人们可以怜悯遭遇大
祸的人,然而他们若见到那人兴旺,就会心中不乐。有些人心中怨恨某人,甚至看到他
死也都不会感到不安,反倒会欢喜。由此可见,他们的心对那人没有仁爱,却是受恶意
的支配。可是同时他们若看见那人所遭的祸,胜过自己心中对他所存的恶意,却能对他
发怜悯之心。
可见那与生俱来的怜悯心,是与真美德迥异,并非由博爱之心而生,而只是由创造
主所赐的一种本能,其主要目的是在保存人类的存在,间或也是为求人类的幸福。神赐
与人这种本能,乃是由于神的慈悲,也是神爱人类的一例,足证世界虽然邪恶,神并不
专事惩罚;所以,祂有种种慈悲措施,叫人在大祸临到时,可以得到救援。人们将怜悯
推于亲属关系之外,特别是在大祸临到时,因为人遭大祸时,除亲友之外,大都需要别
人帮助;当这种祸患临到时,若没有别人援救,就有普遍毁灭的危险。这可以解释创造
主造人,为何使他并没有看到别人兴旺而快乐的本能,像他有看到别人遇到大祸而痛心
的本能一样;因为,为维持生存起见,前者不如后者那么需要。但若纯粹的仁爱,是怜
悯心之本源,那么,无疑在别人亨通时,它就会大有快乐,像在别人遭大祸时,大发怜
悯一样了。
本能类似那有真美德的仁爱心,在若干方面,原是符合神对世人今生的安排,因为
神是要世人得以保存,享安舒的生活。但在受刑罚的世界中,恶人的光景就大不同了,
神决不会再有这些怜悯人的安排。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在那里不会再有怜悯,也不会再
有对近亲天伦之爱,和男女的爱。
总之,那使人怜悯别人遭祸的本能,也足以使人痛恨某些恶,如残忍和压迫,因此
也足以使人赞同与那些恶相反的德行,即如人道,慈悲等等。然而这种痛恨和赞同,若
只是源于本能,就都不是从真美德的原则而来。
http://book.edzx.com/Html/Book/1/1157/18074.html
1 (共1页)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我会怜悯哪些我要怜悯的, 我会恩待哪些我要恩待的。《返璞归真》 1.2 不尽同意
教宗吁请透过荡子比喻,默观天父的心善与恶 (转载)
诚心请教一个关于得救的严肃的问题.Mere Christianity (C. S. Lewis)反璞归真 3
【摩门教系列】唯一真神,以及他派来的耶稣基督 (转载)Sep 26 信心的支票簿 Faith's check book(转载)
[ZT] 尼采 -- 为疯人院而生[ZT] 上帝为什么用男人的肋骨造女人
警告未归正的人(约瑟·阿雷恩)基督升天与圣灵降临
一种生命的凝聚力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 (24)
上帝的属性(The Attributes of God)海地 今天 近地 大地震7.0, 让我们今晚为他们祷告。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本能话题: 美德话题: 怜悯话题: 博爱话题: 两性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