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rustInJesus版 - 《马太亨利圣经注释》序
相关主题
基督徒的“虚伪”神的无所不在
【这个有人转过吗?】经验主义,基督信仰的致命毒药其实要讨论预定论
未必是真(爱德华兹)问一下,耶稣大还是解经家大
属灵的优先次序(陶恕)逐条反驳“圣经无误论”(我是基督徒)(连载之一)
工作的再思——倪柝声ZT - 以赛亚书就像圣经里的圣经
ZT - 基督徒生命成长的特征是什么?奥古斯丁《忏悔录》2
我发现耶稣新教一个致命的问题(理论篇+故事篇)对一些问题的回应 (神“让”人行恶,”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医病等)zz
基督徒生命成长的特征是什么?哪位懂圣经的,讨论下牛顿的论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圣经话题: 注释话题: 亨利话题: 这本话题: 本书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j*****6
发帖数: 1059
1
《马太亨利圣经注释》序
阿奇巴德·亚历山大(Archibald Alexander)
选自《马太亨利旧约新约注释》(1708-10)美国第一版(费城,1828)
圣经注释可以简单分为两类,批判性和应用性注释。前者通过对原文字词的文法分析,
努力确定每一段经文的字义;把整个批判注释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使其他人能判断
解释正确与否。对于学者来说,这种帮助非常重要,因为在所有情况下,首先必须明确
经文的字义,然后才能对其作出任何正确的应用,或者建基在它之上,作出任何其它解
释。一个隐喻,或者一个比喻的正确意思、确切意义和含义,只能通过首先明白所用字
词的字义才能为人所知;对于认识任何圣经经文的所谓奥秘、或属灵含义而言,情况也
是如此。但是,虽然这种批判分析必不可少,但它只对学者有用。所以普通读者需要另
外一种圣经注释,他们和批判学者一样,对圣经真理同样深感兴趣,也同样当尽查考圣
经的本分: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亲自为他的信心和行为向神交账,所以必须有权自己作
出判断。因此当提供最好的帮助,使各等人都能对信仰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形成正确认识
。出于这个原因,人已经编写了许多应用性,不仅针对孤立的经文和单卷圣经,还是面
向全本圣经的圣经注释,并且已经在阐明圣经,教导人如何应用启示的真理规范人心、
指引人生方面发挥了广泛作用。在这一类圣经注释当中,马太亨利的圣经注释占据着一
个卓越地位。这本著作到现在已经呈现在基督徒群体面前超过一百年时间,自从首次发
行以来,已经如此大受欢迎,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以致对于这本著作本身的一切推荐
,现在看起来都是多余。它确实已经成为一本神学标准作品;不仅对一个宗派的人,而
且对纯正敬虔和福音信仰的各类朋友来说都是如此。的确,自从这本著作首先发行以来
,已经有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圣经注释向公众发表,已经为它们自己理所当然争取得到了
高度评价和广泛传播。但我们可以稳妥地说,马太亨利圣经注释尚未被这些著作的任何
一本超越;在它特别卓越的那些方面,依然无与伦比。为了某些具体目的,在某些具体
方面,其它圣经注释可能更胜一筹;但是作为一个整体,针对每一阶层的读者而言,这
本圣经注释可以说是综合了更多长处,超过曾经以一切语言撰写的同类作品中的任何一
部。并且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意见,而是数以千计有学识的神学家都有同样看法
;我们可以预言 ,只要英语这门语言保持不变,马太亨利的圣经注释就要受到爱慕真信
仰之人的高度评价。
这篇序言的一个目的,就是尽力指出这本巨著的一些更显著的特点,通过一些鼓励,引
导我国的基督徒对它进行研读。然而在进一步说明之前,我要指出,这本圣经注释的主
要卓越之处并不在于解决圣经中可能出现的难解之处。在这方面,有时我们听到有人发
出抱怨,他们参考这本圣经注释,为要得到对难解复杂经文的光照,期望却是落空;在
当中清楚的经文得到详细解释,而难解的却是简单触及,或者跳过,未加说明。对于这
种抱怨,我们可以回应说,就其应用的目的而言,把不涉及难点的圣经那些部分的用途
和应用表明出来,这远比阐明难解的经文重要得多。一个普遍、肯定也是一个安慰人的
事实就是,最难解的那部分圣经,其重要性是最低的。但人可以对所有的圣经注释提出
这相同的批评,并且确实已经提出,就是它们让难解的经文仍是难解,和它们发现这些
经文时一样;从这一点得出的唯一合理推论就是,就很大一部分难解释的经文而言,有
学问的人和没有学识的人几乎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然而无可置疑的是,因着学者的努力
,已经有极多的亮光投射到了圣经中许多事情之上。虽然我们并不宣称这位解经家在圣
经批判学者当中占据最高的地位,然而我们可以正当地说,马太亨利是一位纯正和老练
的学者;为他立传的人特别指出,他是一位优秀的希伯来文学者。我们不应认为,因为
这几册著作中没有炫耀批判性的学问,这位作者就并没有批判性地查考每一节经文。正
如人说,当演说家一切演讲艺术的迹象都被隐藏起来时,他就是在至为完美地应用口才
艺术;同样我们可以说,给众人结果,根本无需让人看到得出结论的满有学问的过程,
这就是最好运用了教导众人的批判艺术。根据内在的证据,有一个事实是确定的,就是
亨利先生写作他的旧约新约圣经注释时,在他面前打开着马太·普勒 (Matthew Poole
)[i]那本称为《批判纲要》(Criticorum Synopsis)的博学的汇编著作;因为在所有
难解的经文上,他都审慎地选择了这本著作中呈现的诸多意见当中,那看起来总体而言
最可能是正确的看法。
但是,虽然我们强调我们这位作者就字义解释圣经而言,是一位纯正和机巧的解经家;
然而我们却没有发现他宣称自己在批判能力,或高深学问方面拥有卓越之处,而是看到
,在我们现在要来特别关注的特点方面,他是至为卓著。
1. 那么,从这本著作的风格开始,我要指出,有两种并不常联合在一起的特点,在本书
当中是结合在一起,就是明晰 和简要。本书风格明晰,这无需其它证据,只需察看这本
圣经注释任何一页就可看出。当我把明晰这个特点归于这本著作时,我使用这个词,是
直接针对没有高深学问的读者的吸收能力和理解力而言。主要由源于外语的词汇构成的
风格,可能和其它方面一样,对博学之人而言是明晰的;但对于普通读者则并非如此,
普通读者只熟悉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语言。亨利先生的风格大部分是由纯净的古老英语词
语构成,所以对各式人等来说都很清楚,也很熟悉,因为这些词语和人日常习惯听到的
词语是一样的。
但人要承认它的风格简要,这就不那么容易了。这几卷的卷数和篇幅似乎让人得出一个
不同结论。确实,当看到一人写出一套六卷对开本, 我们的想法就很自然和肯定,他必
然是一位冗长的作者。然而就我们这位解经家而言,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用英语写作的
书籍当中,写作风格比马太亨利圣经注释更简要、简洁的寥寥无几。经审阅,人能找到
的多余话非常少。每一个单词都在说话,每一个句子都含义丰富;所以除了把这本书一
部分内容撇弃之外,我就想不到还能有任何别的方法,可以对它进行节略处理。并且我
们一定要区分长篇讲论和冗长讲论之间的分别:一本短篇著作可能非常冗长,而一本长
篇作品可能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2. 这本圣经注释风格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活泼。这个词不能准确表达我希望传递的看法
,但在目前是我能想到的最接近的说法。我指的是那愉悦思路,在当中我们看到各样想
法出乎意料地联系在一起,以那简要和一针见血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风格用在其它主
题方面时,则可称之为机智。确实,如果容许我发明一个说法来表明我现在正在讲的这
种特点,我就会把它称作属灵的机智。一些人把它称作欢乐的风格,肯定的是,阅读这
本书,不仅有让注意力苏醒的趋向,还能使人心充满一种欢乐的情感。因阅读了马太亨
利圣经注释而变得忧郁的人,他必然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在此我无需说,在如此篇幅
浩大的著作中,这种特点是多么重要。没有了它,内容无论多么好,读者还没有读完,
疲倦就已经把他抓住一千次了。这看来是这位敬虔作者思想自然的思路和气质。当中没
有造作,没有不自然的比较,或牵强的对偶。确实当中存在着一种称为古雅的方法 ,经
常使用发音类似,但含义迥异的单词和短语说机巧的话;但是,虽然这些事情与现代品
位的标准不符,然而却深得大众的欢迎,让人阅读这本著作时得着如此一种风趣,以致
我们很难容得我们自己抱有一种愿望,就是本书的风格在任何方面与现在的样子有所不
同就好了。
3. 但是这本圣经注释还有一个特点,是比已经提到的任何一种都更重要,这就是贯穿本
书显明出来的美好观点丰富并且多样。作者的思想看来不仅受到极好属灵观念的感染,
还是充满了这些观念。它可以堪比一个长流不断的源泉,不断流出活水的江河。在从神
的圣言获取丰富的教训和安慰,与人不同的境况和特点相切合方面,作者展示出一种丰
富的思想,对神的真理作应用的独出心裁,让我们对此惊叹不已。大多人对圣经的一卷
书作注释之后才略就会枯竭,在这之后,除了平常的内容,或者同样的观点不断反复出
现之外,人对他们就不能再有什么更多期望。但是我们这位解经家思想的丰富看来是无
穷无尽的。他对圣经每一连续部分的讲解都有丰富和新鲜的内容,表达的方式多有变化
,在教训人的同时还使我们精神焕然一新。即使在他对内容非常类似的那些书卷,如各
卷福音书的注释中,我们仍发现这位解经家的注释多有变化,令人欢喜。很难想象一个
人怎能完成这样的一部著作,在写作的风格方面却没有任何衰退。
的确亨利先生没有活到完成整本注释就去世了。他已经为完成这本书作了充分预备,但
在它付印的时候,让所有好人难过的是,他被呼召离开了工场。但是神的护理虽然充满
奥秘,却总是满有智慧。应当让人热切感恩的是,这位神卓越的仆人得神容许留在我们
这个世界上如此之久,为造就教会,不仅他自己那个世代的教会,还是所有将来世代的
教会,成就了如此多的工作。这本圣经注释由作者完成,一直到使徒行传的结尾部分:
其余圣经书卷由他某些神学知识和敬虔均是卓著的朋友加以注释;他们在各自写作本书
不同部分时,无疑得到他文稿的协助。他们的名字附在他们各自写的注释的标题之下;
虽然读者感受到这些部分缺少亨利先生特有的活泼和欢快思路,然而他却要发现,继续
下来的注释是以一种有才干和有见识的方式写成,按照对出于他人之手写作的要求,是
尽可能接近这位作者无法效仿的风格。
4. 也许没有一样事情,能比本书大量的有分量、简明扼要、一针见血的格言,是赋予了
本书写作一种更具特色的特点。这些格言不管一般来说是作者机智的产物,还是从他当
时通行的英语格言总体的汇集收集而来,其价值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一样的。
似乎古人比现代人更明白使用箴言或格言进行教导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发
明出箴言、比喻或寓言,寥寥数语传达大量含义,这是智慧最高程度的努力作为,被尊
称为希腊智慧之人的其中几位,不是因着别的著作,而是因着几句广为人称赞,流传下
来成为格言的话而为人称道。要对一批美好的格言对一国人民的价值作出过高评价,这
并不容易。这些格言不断经常使用和流通,各阶层的人不费吹灰之力都学会使用;对普
罗大众来说,成了用来规范生活的箴言。再普遍不过的情形就是,当一个人的判断力暂
时停止发挥作用,通过想起某句格言,或常用的箴言,就做出一个决定。当人要做决定
的那一刻,实际上是受他们想起的知识影响,这就使得格言具有一种优势,胜过储存有
用知识的其它各样形式。其它学问就像收集起来的财宝,并不总是能够在片刻之间流通
使用,而这些格言就可比作是一国现行的硬币,总是预备好,总是流通使用。也许一个
人通过发明一些简明扼要、一针见血、道德或谨慎的格言,使之广泛通行,以此为他的
国家效力,他所发挥的作用和写一本道德科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详细论述是一样的。这是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就是一些地方的农夫或普通人,进行交谈时大部分是通过回想和
复述恰当的箴言;人们通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人通常更有分辨力和谋略。在教导青年人
的时候,这种装备和加强他们思想的简单方法不应被忽略。一位把大量纯正、实用、有
道德和谨慎的格言慢慢灌输给他儿女的父亲,实际上是留给他们更丰富的遗产,胜过为
他们预备许多珠宝。而且我们有用这种模式作教导的最高授权。圣经充满最重要的格言
,有一整卷书,由最有智慧的人写成,内容不是别的,全部都是箴言。另外,我们主许
多的教导是用这种方式向人传递。
大名鼎鼎的伊拉斯谟(Erasmus),他其中一本最有用和最受尊崇的著作,就是一本希腊
和罗马作家所有作品的格言汇编;一个人若有见识地收集拥有的英语格言,就是对普罗
大众作出贡献了。但是本文作者许多年前已经认识到,仅仅从马太亨利的圣经注释,就
可以汇集成一本极好和有用的上好格言小册子;如果本书任何读者要花功夫做这样的汇
集工作,供他自己,以及他儿女或朋友使用,就绝不可能后悔他的工作。我们这位作者
思路敏捷,写作这样的格言,或者努力收集,这一切都给他的著作留下一个特别印记,
使它有别于所有其它圣经注释,使它具有极大价值,成为至有用学问的宝库,任何别的
地方都没有如此丰富的储藏。
5. 以下这本圣经注释的下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在任何时候思想圣经经文时,如此恰当和
频繁使用对应的经文,对此加以解释。如果这只不过是经常和大量引用这些类似的经文
,这就不值得特别注意,成为他写作的一个特征;因为在这方面,其他解经家已经超越
了亨利先生;的确,要作成这样的工作,所要求的一切,就是一本好的词汇索引,加上
耐心的努力。但是在亨利先生的经文引用中,经常有一种独到之处,从别人没有看到存
在的要点处借光阐明。通过出乎意料般地把不同的经文结合在一起作比较,他把通过将
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得来的圣经知识指教我们,与此同时,让我们看到,在那些看起
来彼此相距甚远的地方,有我们没有想过的一致性,这就让我们心里充满惊奇,感到认
同。
我想读这本圣经注释的人,没有一个不会完全肯定,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神的话
语是丰丰富富存在它作者的脑海里。的确看来圣经的内容是不断呈现在他脑海里,不仅
是想起圣经内容,还是对它们的含义和不同的关系有一种深入认识;就这样,靠着整本
圣经集束之光的帮助,他就能 查考每一节经文。
我不需要停下来推荐这种解释圣经的方法;因为它本身就能向每一个乐于思想的人举荐
自己,并且有使徒的命令作为它的根据。我只需指出,这种方法给爱慕真理的人带来双
重的满足;因为在他因此就能够更清楚明白一段具体经文的时候,他还发现神启示的所
有部分之间存在的和谐。我要提的唯一一件别的事,就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即它福音
性、属灵和应用性的特征。 在本书当中,神的真理被明明白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
因着人的哲学变得复杂,或者因着经院神学技术的划分遭到拖累,或者因着莫名其妙空
谈的烟雾变得晦涩不明。它也没有用争议的形式表现真理,而是在大部分地方,仿佛没
有争议存在。无疑按其当有的位置,争议是必要的,但它越被排斥在讲坛之外,越被排
斥在为造就大众而写的书籍之外,真理就越是可能生出真实的果效。
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作者没有赋予神话语中教导的某些重要真理充分的重要地位; —
但是,如果他已经对包含这些教义的那些经文作了纯正解释,他就是赋予了与它们在圣
经中所占有一致的相对长度与宽度;已经保持着圣灵建立的、神启示不同部分之间的比
例。确实,对于这位全本圣经的解经家而言,这种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除非他容让他的
解经去讨论具体的教义要点。另外,一些并不比许多其它真理更重要的真理,在辩论神
学的体系中占有大量位置,这是因为它们常常遭人反对,或备受争议的缘故。
像亨利先生在这本圣经注释中一样写作内容甚多,表达如此多意见的人,不大可能有一
位会在每一个精细问题上得着任何爱思考之人的认同;但要找到一本像它一样的巨著,
让如此多人联合一致发出认同,这将会是极其困难的。看起来在教义问题上意见相当不
同的人,各自读这部作品,都得欢乐和造就。当圣经解释有要求时,要清楚明白这位作
者直率表达的神学主张是什么,这确实并非难事;但他是温和,谨慎不冒犯那些意见与
他相左的人;通过他对每一段经文都作应用的不懈努力,他给敬虔读者的心思带来安慰
,虽然他所表达的意见,这位读者并不能赞同。
作者瞄准要达到,在解释一节经文时从未忘记的目的,就是让人有得救的智慧;本书总
体的意向,就是生出属灵的智慧,对圣洁的热爱,以及在尽公私本分时,认真勤奋地寻
求所有启示出来的神的旨意。
这本圣经注释的一个优点,就是作者以极熟练的属灵技巧,把圣经真理应用在伴随基督
徒人生的各样苦难、冲突和试探中。犯错的人要在当中找到责备与指引,懒惰的人找到
激励,胆怯的人得鼓励,哀伤的人得安慰,成长的基督徒得坚固,以及知识和确据的加
增。
没有学问的人可能比博学之人更需要阅读像这样的著作;然而我相信,活着的人,不管
多有学问,都不会不能从亨利先生的圣经注释得到极多实际的教训:如果福音的工人愿
意花大量时间阅读这本书,这就要在他们讲道和教导的丰富和灵性上显出来。大名鼎鼎
的乔治·怀特菲尔德在讲到他为事奉工作所作的预备时说道,他已经读完了亨利先生整
本的圣经注释,是跪着读完的。拥有本书的年轻神职人员,从中所得的益处不及本可以
得到的地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很有可能习惯了只有在写作一篇讲道,或者为着
他们的会众预备一篇释经性教导而需要帮助时,才仅仅来参考这本书。但是这本圣经注
释的全部价值,是这样使用它的人绝不能认识到的。它应当被人认真、按着次序读,目
的是为要得着个人的进步。在发现和组织最重要和实际的真理时,我们可能会尽力发挥
我们的智力,却没有得到丝毫个人的造就,这真是一个令人难过的事实。这是福音传道
人容易落入的众多网罗中的一个,结果就是他们的听众常常比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得到多
得多的益处。如果牧师能学会既用头脑也用内心来研习他们讲道的艺术,所得的好处就
大了;我知道很少事情能比经常和认真阅读亨利先生的圣经注释,特别是带着热切祷告
阅读,是能更有效达到这个目的。
但讲了我讲的这一切,为要展现这部著作的特点之后,我能感受到这样的概述,充其量
是让人对一位文风如此特别的作者的精神和风采有不足的认识而已。好的作品和人的相
貌一样,有一种表情,是仅仅用话语所无法说明的。本书有一种穿透性的气息 — 一种
扩展的精神,它牢牢抓住读者的感觉,当其时就把他的情感和看法与这位作者的情感和
看法融合在一起。要明白这种效果可以怎样通过真人声音的语调, 伴随着一位在众人面
前说话的人生动的表情达到,这并不太难;但是要解释一位去世已久之人的作品,怎么
还能保持那种穿透一切、激发人精神的力量,这并不容易,我们在内心因着圣洁的情感
变得火热的人的作品里,可以找到这样的能力。然而这事实是肯定的,就是当我们阅读
他们的作品时,我们体会到有益的果效。所以读书要得造就,就让我们自己去读那些写
书时感受到神爱的圣火在他们心里发光的作者的书,这要比读那些仅仅在智力,或在优
雅的风格方面出人头地的作者的书有益得多。
在这篇序言中,我的主要目的是劝说那些要花力气读这本书的人,在阅读本书时认真坚
定。不管人可以拥有这种类型任何别的书籍,情况依然就是,亨利先生的圣经注释,若
是勤奋研读,就要显明是任何家庭的宝贝;不认真研读,任何书本都不可能有用。
到目前为止,因着抄本不多,这本圣经注释在本国尚未被人广为传阅;本书的价格曾让
许多人力不能及,他们本来会是乐意拥有这本书的;但现在,当一本廉价、印刷精美的
美国版出版时,人有最大的理由盼望本书要广泛流通,广为人阅读。也值得指出的是,
本书现在呈现给公众,不仅字体非常清晰,外形也便于携带和方便。很多没有太多闲暇
读书的人,看见对开本的书籍就胆怯;对每一个人来说,阅读对开本都是不方便的。但
我仍担心,本书的卷数和体积,对许多人来说会成为难以应付的障碍。他们会认为,自
己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完成这样的工作,所以想好了要推辞这打算。但这样的人应该
想到,要获得本书一部分的益处,他们并不需要把整本读完;认真阅读单一卷书,并非
没有它的益处。然而,对于那些真心学习圣经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实在的理由,因着本
书篇幅巨大而灰心:因为对于那些只能花一点点时间阅读的人而言,看整体,这可能就
好像是几乎无止尽的工作;然而,任何人若简单计算就会发现,这任务可以在非常合理
的时间之内轻松完成。让我们假设,一周中每一天花半小时阅读这本解经书,主日除外
,在主日人可以很便利地花两小时来做此事;按照这中等进度,全书可以在三年之内读
完。
虽然我们把这计划称作“工作”和“任务”,然而我们相信,对于渴望对神的认识有长
进的读者来说,通过经历可以发现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特权。这样的人要在对圣经真理
的思想中经历如此大的喜悦,正如本身显明的那样,要发现他的思想因着思想属灵的事
而变得如此充实,以致对这操练产生活泼的兴趣,进行这操练的时候到了,就带着和催
促他享用日用饮食一样的欲望力量,被吸引来做这工;当受拦阻不得阅读时,就像被阻
止不能享用惯常肉身的饮食一样,体会到当中的缺乏。长久习惯了在早上花一个钟头时
间阅读新闻的市民,因着任何情形,这种让他们喜悦的事从他们身上被剥夺,看起来就
真是感到极大不安,好像被人拦阻吃不上早餐一样。属灵的享受为什么就不能变得像感
受报纸内容那样愉快呢?我们为什么不像学习另外一种认识那样,带着同样强烈的兴趣
去享受思想神的事情呢?肯定的是,唯一缺乏以致不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就只不过是我
们自己一种正确的性情罢了。如此对这几卷书的内容产生兴趣的人,会找到比我们已经
指出更多的方法,抽出更多时间来读本书;就这样,我们用三年完成的这工作,很多人
一年就可以完成。这本圣经注释不是那种读了一次,就让人没有心愿要读第二次的作品
,属灵的读者而是要被带领,标注许多段落再次阅读;不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不明白,而
是因为这些段落带给他如此大的喜悦,或者向他传递如此合时的教训,以致他希望一次
又一次来到水源处,让自己精神振作,力量加增。
但是,虽然我们希望让读者在思想上更加看重马太亨利圣经注释的价值,却不愿在结束
对此题目的论述,却不指出这一点,就是无论这本书具有怎样的光彩,这些都是借回来
的。它闪耀的光芒是反射的光。这本或任何类似的作品,所有的价值只不过是在于清楚
明确展示出包含在圣经中的真理而已。在书页当中不管人能找到何等属灵智慧、或敬虔
的风味,这些都是出于圣灵的作用,圣灵默示先知和使徒写下圣经,仍把恩典和属灵的
恩赐赋予祂拣选的仆人,装备他们如此传讲和写作,促进对祂教会的造就。在每一个世
代神都兴起人捍卫福音,也来解释祂的话语;这些人当中,一些人不仅在活着的时候得
神尊荣为祂使用,还在他们去世后更大大和广泛被祂使用;就这样他们死了却仍旧说话
。要计算像马太亨利和史葛(Scott)这样的人敬虔操劳曾经作成、并还将要作成的美好
果效有多大,这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作品将要在如此遥远偏僻的地方为人所阅读,是这
些敬虔的作者所不知道的。它们要在太平洋上遥远的岛屿,在非洲中部地区,以及我们
自己国家最偏远的深处为人所阅读。这对有能力,在传播神的真理方面不知疲倦做工的
人来说是何等的鼓励?书籍,我们已经多得过剩,但是好书,我们有的连一半还不够。
不受非议的优秀作品,应当加增印行,直到所有能阅读的人都得着供应,得到宝贵的财
富为止。
但要为着促进和推动真理推进和传播的每一个发明、每一样恩赐和每一本书籍,让神得
着荣耀;让所说的一切表扬人的话,都归回于对三一真神尊荣和荣耀的赞美! — 阿们

[i] 论到马太·普勒的圣经注释,司布真有这样的评论:“总体而言,如果我只能有一
本圣经注释,并且像我那样已经读过马太亨利的圣经注释,除了我应当选择普勒的圣经
注释,就不知道我还能怎样。” —— 司布真,选自《释经书与释经》演讲一
http://www.old-gospel.net/viewthread.php?tid=549&extra=page%3D1
1 (共1页)
进入TrustInJesus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哪位懂圣经的,讨论下牛顿的论据工作的再思——倪柝声
Chosen By God 读书笔记ZT - 基督徒生命成长的特征是什么?
甚么叫做圣灵充满?(康来昌)4我发现耶稣新教一个致命的问题(理论篇+故事篇)
What Love is This?(42)韦斯敏斯德信条的历史背景基督徒生命成长的特征是什么?
基督徒的“虚伪”神的无所不在
【这个有人转过吗?】经验主义,基督信仰的致命毒药其实要讨论预定论
未必是真(爱德华兹)问一下,耶稣大还是解经家大
属灵的优先次序(陶恕)逐条反驳“圣经无误论”(我是基督徒)(连载之一)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圣经话题: 注释话题: 亨利话题: 这本话题: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