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alk版 - 做好科研成果转化 香港要有紧迫感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0
发帖数: 1
1
2021年是“十四五”规劃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劃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
新科技中心,并把深港河套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反映了中央对香
港创科的重视及支持,也显示香港创科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应该知道,打造国际创科中心,并不单是政府或科技界的事,可是,综观时下的香
港社会,尤其是工商界议论和反应不多,更未见有什麼相应的配合大计乃至实质行动。
反映了特区政府及社会仍未意识到“十四五”机遇对香港今后发展之决定性意义。
既要“守护者”更需“引领者”
工商业乃香港所长的传统主幹业。过去几十年,本港工商界一向市场触觉敏锐、反
应灵活,总能洞悉先机,善用把握到内地发展的机遇,迅速调整投资策略和方向,以取
得最大的资本效益。这次工商界的平静,到底是因缺乏政府具体的指引及投资项目不清
晰,导致仍在观望等待呢?还是工商界信心不足变得落后保守了呢?
事实上,香港的科研力量足以傲视全球,刚成功着陆火星的“祝融号”火星车上,
搭载能承受极端温度的“落火状态监测相机”就是香港理工大学研製的科创成果。香港
的大学多次参与国家的航天科研项目,香港的科技创新力量已成为国家科创体系的重要
力量,也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
香港有五间大学跻身世界百大之列。香港有二十四名国家两院院士,拥有十六间国
家重点实验室,六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扎实的基础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在医
学科技、基因组学、疫苗技术、幹细胞技术、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不少已臻世界领先水
平。近日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公布的“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结果显示,获评审的
约1.6万个香港高校研究项目,涵盖了生物、医学等领域。其中,25%获评为最高级别的
“世界领先”水平,45%为“国际卓越”水平。反映了香港建创科中心的优势。
然而,多年来,政府部分官员观念陈旧,长期持守“小政府、大市场”和“不干预
”的管治思维,不作为不进取,即使在百年变局的新形势下,依然只当“守护者”而不
是“引领者”,动作小而且慢。其实发展“国际创科中心”在2002年香港建设科学园时
就开始提出来了,虽定位落实,但进展缓慢,科研产值及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效果不彰
。主因恐怕还在当局“捉到鹿唔识脱角”。
通常的一种说法就是,香港缺乏产业链、香港在製造业北移后出现的“去工业化”
和“製造业空心化”,使香港的科研在产品转化及工业实际应用方面,受到严重的制约
影响。因此,儘管香港在科创上有不少优秀成果,多年来却由於种种原因,一直未彰显
经济效益。面对深圳科枝创造的经济奇迹,以及中央要求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形势
,香港依然蹉跎岁月,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距离中
央对港的期望要求仍很远。
把握香港“最后机遇”
特区政府在与深圳以及大湾区的科研合作上一直处於被动地位外,对於如何更多地
调动本身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科创发展,也少有作为。事实上,充分发动和
利用香港工商界积极投入,以实现科研成果的高增值转化,是推动GDP含金量,带动其
他产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高质发展的必需举措。缺乏工商界参与,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只会事倍功半,后继乏力,难以实现持续全面的发展。
过去三年多,特区政府已投放了逾一千亿港元以落实多个创科项目,目前,政府在
本地科研方面的总开支已升至每年约四百五十亿港元,即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
0.73%增加至了1.5%。全靠政府以公帑去投放创科项目,既吃力又难做大做强。近二十
多年来,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累计已不少,各大学和科研机构所取得的科创成果亦相
当丰硕,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也表示,这些卓越的科创成果,将支撑香港多领域事业的发
展。既如此,为什麼不尝试开闢一条更多的把科研与商贸结合起来,把一些科研的成果
出让或与工商界合作,并通过在湾区兴建厂房生产,开发成技术应用或商品,打造一个
以科研促商贸,以商贸养科研的双赢之路呢?
“十四五”规劃公布以后,特区政府有很多新的设想,特别是在全力发展落马洲河
套地区港深创新科技园方面,港深已成立工作组,推进科创合作等。我们期望社会各界
对发展创新科技需要凝聚更多共识,特区政府思路要更开放一些,方法要更开阔一些。
香港要有紧迫感,诚如前行政长官梁振英所警诫的:国家“十四五”规劃很可能是香港
“最后机遇”,若港人未来五年没有很好把握大湾区发展的黄金机遇,必将“苏州过后
无艇搭”!
1 (共1页)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