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alk版 - 敬畏如永恒的星光
相关主题
论李洪志笔下的“论语”读师父新经文《论语》有感
论李*洪*志笔下的“论语”《转法轮》升级改版,“蜕变”出来个啥?
英媒:美國選擇自我毀滅由李洪志修改“论语”产生的疑问
中国外交史上最强硬十句话李洪志新论语意欲为何
耿和來稿:高智晟:絕不投票給希拉里 我曝內幕 (转载)”李主佛“又出新《论语》意欲为何
妓女合法化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实行李洪志再出新《论语》枉费心机
共产邪教:批判对天的敬畏李洪志新论语意欲为何
“5·13”,李洪志丧失人格,骗篡改生日露恶行李洪志的“大作”新《论语》,背后隐藏着小把戏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21307话题: 孔子话题: 论语话题: 康德话题: 問題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d********8
发帖数: 1
1
敬畏如永恒的星光
敬畏,是人类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那些热爱智慧的先哲们刚开始思考这个世
界和人自身的存在奥秘时,就禁不住发出一阵阵的惊叹。这声声惊叹属于哲学,属于宗
教,也属于科学。当毕达哥拉斯发现星球之间、琴弦之间有着如此完美的数字和谐时,
当巨大的灾难使尘世中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和卑微时,当帕斯卡尔以超常的智慧领悟到
“有限无法真正认识无限”的宿命、人只不过是“迷失在大自然最偏僻的角落里”时,
当孔子体察到“迅雷烈风”并且把它看成是自然对人的警示时,当老庄及其信徒们直觉
到生命的短促和宇宙的无穷时,敬畏之念就已涌动在人类的心魂深处。
所以放眼看去,隐隐窥见“存在之深渊”的哲人们往往像孩子一样屡屡体验到震惊和惶
恐的感觉。不必举太多的名字了,即使那位在哲学上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
也仍然敬畏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即使那位被视为最具颠覆性、宣告了上帝死
亡的尼采,也依然偏执地要守护“高贵的精神”。而大量有着宗教偏好的人,更是对于
神圣怀有充分的敬意和畏惧。爱默生“被我们所探索的无边的宇宙所慑服”,认为人生
活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用一点小家子气的聪明来把握世界而已。赫舍尔问:人是什么
?一条在卵石和土地上蠕动的虫;一个在无边无际的浩渺宇宙中盲目浮游的小生物。而
克尔凯郭尔则把敬畏升华成了一种美学。
然而,就像童年时做过的梦一样,敬畏也被长期地遗忘了。“科学”获得了殊荣,戴上
了人类一切心智活动的冠冕。“科学”也就慢慢膨胀起来,忘乎所以起来,对于另外的
思想路径表示出了傲慢和偏见。“征服”是它的一个习惯用语,浑然不觉所谓的征服者
只不过是宇宙苍穹中的一条“寄生虫”。这种狂妄的“科学”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灵长”,对于自然只知驯服、利用、掠夺,而从来不敬天道,不畏天命
。正是在这样的征服过程中,人类群体逐渐失去了家园感,人变成了“废墟上的神祗”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精神恰恰被这种自私的、人类中心的实用主义所玷污。科学本来
的目的是要消除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异乡感,然而一味横行、毫无节制的后果是,我们的
家园已满目疮痍,我们时时受到报复。真正的智者在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谦卑而抱有敬畏
之心的。且来听听一位大哲学家与一位大科学家的悖论式的名言吧。苏格拉底说:我惟
一知道的是我其实一无所知。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可理解的是它竟然是可以被
理解的。
必须认识到人的局限,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技术的边界和欲望的边界。对于个体
来说,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必然意味着失去生活的根基、价值的底线。亵渎神圣、佛头着
粪、游戏到底、快感至上,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惯用伎俩和大致面目。躲避崇高,解
构意义,无知者无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借用韩少功的话说:“圣徒和流氓,怎样
都行。”于是,肠胃和生殖器成为最重要的器官,身体成为惟一的信仰,世界成为一个
巨大的游乐场,生命不再是一个奇迹,仅仅是一只盛满欲望的口袋。而总有一天,失去
边界和底线的放纵会反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怀有一份敬畏,我们这些偶然闯入这个世
界的人,才会反思自己的境遇,才会敛神净心,才会仰望星空。而那遥远的清冷的永恒
星光,将会抚慰人类的孤独。
s********8
发帖数: 1
2
大多数美国医生相信神迹
如果大多数医生说他们相信神迹, 你会感到惊
奇吗?想想看,天天见证人的诞生到死亡整个&#
36807;程的医生,恐怕是最有资格就这个问题
发言的了。医生们说他们看到的病例,无&#
35770;是绝症患者的痊愈,还是长期昏迷病人的复苏,都是
其科学背景和医疗训练无法解释的。
《密尔沃基哨兵周刊》(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2004年12月21日&#
25253;导,由调查机构HCD Research与纽约路易斯·芬可斯
恩犹太神学和社会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项对全
美1100位医生的调查显示,74%的医生相信神迹曾&#
21457;生过;73%则相信奇迹会发生。
“有时病人的好转与我们做甚么毫无关系,我&#
35273;得是上帝之手将他们治愈的。”奥姆布儒克纪念&#
21307;院(Elmbrook Memorial Hospital)的内科专家哈桑(Mushir
Hassan)说。哥伦比亚圣玛丽医院的癌症放射
治疗专家奥森(Carl Olson)说,“如果神迹的定&#
20041;是,科学和医学无法解释的一些事,那么在我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事太多了。”
这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医生信神,其信仰
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回教、印度教和佛教等等。72%的人以宗教作为其
生活可靠和必要的指南;对于46%的医生来说,祷告
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而67%的医生则鼓励他们的患
者祈祷;37%的医生相信《圣经》中所述的神迹故事每&#
20010;字都是真实的,50%认为其基本上是真实的。
医生们要经过许多年的病理、诊断与治
疗的训练,但如何在治病救人中运用信仰、祷告和精
神,通常不是医学培训的一部份。哈桑医生说,“&#
21307;学院的学生被告知,与患者提到信仰时要小心。”他本人&#
20250;很自然地了解其患者是否有信仰,并与他们谈论精神在治愈
疾病中的力量。
圣约瑟夫地方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利亚(Julian De
Lia),习惯带写有祷告词的卡片进手&
#26415;室。利亚医生试行了一种治疗同卵生双胞胎
血液对流综合症的方法,他说,“这些手术程序有&#
26102;是违犯自然规律的,你不得不怀疑超自然的原因。”他本人相信神
迹。
f***s
发帖数: 1
3
“理性”和“信仰”--康德的哲學精神
在十八世紀的德國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點三十分的時候
,都會很準時的看見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生於1724—1804年)出
門散步了!
康德的生活習慣,就像日出、日落那樣的有規律。他每天準時起床、穿衣、喝咖啡、寫
稿、講演、吃飯、散步……。一位替康德寫傳記的人說:“康德的生活,是最規律不過
的規則動詞”。
康德在1781年出版《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這本哲學作品
使他的聲名遠播。到1793年止,在歐洲據說已有兩百種刊物在討論康德的哲學。在1790
年時,康德的哲學用語,已經可以在菜市場,或理發店內聽到;當時在德國,這位大哲
學家康德,可以說是一位風雲人物。
康德認為“哲學的任務”可分為四大問題:
(一) 我們能知道什麼?
這個問題是屬於“知識論”的問題,在哲學的任務中,我們應該先知道“知識”的極限
在哪裏?
(二) 我們能做什麼?
這是個“道德的問題”,也是所謂“倫理學”的問題 。換句話說,在我們知道“知識
”的極限在哪裏以後,就必須提出實際的問題,也就是“實踐”的問題。這也是康德第
二本作品《實踐理性批判》要討論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知”與“行”合一的問題。
(三) 我們可以希望什麼?
這是屬於“宗教”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宗教哲學”的問題。因為“宗教”是一種信仰
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希望自己能夠相信“天”、“上帝”、“佛陀”、“道”等,但
我們很難去“證明”給別人看。
(四) 人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所謂“人類學”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切哲學的基礎問題。因為,不管是“
知識論”、“倫理學”、“宗教哲學”,都必須以“人”為中心。沒有“人”也就沒有
所謂的“道德問題”。沒有“人”當然也沒有“知識論”的問題。所以,研究“人”的
問題,也就是“人類學”的工作。
總之,康德的哲學,是一種全新的開始,他問到“人”的問題,也以“人”人的整體做
為中心,顧及各方面,連哲學史中不太註意的問題,他也提出來討論。他把“形上學”
、“倫理學”、“知識論”、及“宗教哲學”都融於一爐。換句話說,他用,“理性”
和“信仰”來建構他的哲學體系。康德的哲學是整體的,在這“整體”中,有一切學問
在內。
康德在他的成名作品《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多元的,除了“感
官的認知”外,還有“純粹理性”的存在。這種“純粹理性”不受時空的限制,不受情
感的支配。所以,康德說:“純粹理性”是一種純粹的知識,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感官
世界,而存在於我們的理性裏。人類的知識,並非完全來自感官經驗,如果只用“感官
世界”來認識世界,就會像井中的青蛙,所看見的天空那樣有限。換句話說,我們對宇
宙世界的了解都是有限的……。
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提出我們人類“知識”的極限後,在他的第二本
書《實踐理性批判》中,他就進一步的說:“人類的道德感,正如白天的太陽一樣真實
存在著,這種道德感(或中國古典哲學中的良知、良心),是人們心靈的導師,是我們
行善的原動力。它使我們明辨是非、敦品勵行、止於至善。人們的良心,是直覺的,而
非科學的。我們不能用科學的尺度來衡量道德行為和宗教活動。因為道德和宗教是屬於
良心的問題。什麼是良心呢?所謂良心,就是我們心中的直覺,它不為功利所左右,不
為時間、空間所支配。換話說,良心是人們的自由意志,本著良心做事,即使被別人誤
解,也同樣感到心中的安慰……。”
從上面引出的康德話語中,我們不難理解到這位十八世紀偉大哲學家的思想精神。雖然
,康德一生很少離開自己的故鄉,可是他卻非常博學,因為他的學問全靠自己大量閱讀
各類書籍,並且自己常提出問題,並精於思考哲學的問題。
康德於一八0四年二月十二日過世,享年八十歲。他死後葬在科尼士堡,他的墓碑上刻
著一句他的名言:“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常充滿敬畏之情,那
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心中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證明:上帝在我頭頂,也在我心
中。”@
d********8
发帖数: 1
4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毕生尊奉孔子为师
“我认为,养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终究在于(孔子的)《论语》,而商才,也
可以通过《论语》来充分地培养。 ... 如果熟读《论语》,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就
会领悟到许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毕生都遵从孔子的教诲,把《论语》当作处世的金
科玉律,从未离开过案头。 ”——日本资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认为孔孟之道,是落后的老古董,殊不知,日本近代资本经济的
根基,文化理念,价值观,都是通过涩泽荣一(1840年生,-1931年没。被誉为日本资
本经济之父,商界之父,企业界之父)终身追随孔子的教导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
孔子《论语》的智慧,被日本资本家钜贾活学活用,成为了指导日本资本经济、领导各
界商才的导师。
士魂商才:日本资本经济的灵魂
很多人尽管不了解日本近现代的资本经济是如何具体形成的,如何发展的,(我们也没
有必要在这里讲解这段历史。)但是,日本企业普遍讲究道德伦理,做生意讲诚信,讲
信誉,产品拥有很高的品质却是众所周知,虽然不能说全部人都能做到,但毕竟是一个
普遍的现象。他们的东西让人安心,因此获得世界的赞誉,很多华人不是在旅游期间尽
全力地购买日本的商品吗?不管我们对日本民族了解多少,也不管我们心中是否真的从
内心情感上对日本人完全认同,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商品的品质无可挑剔,这是个无法
辩驳的事实。
那么既然中国人认为文如其人,文章如此,那么经商会有例外吗?应该不会有例外。一
个道德很堕落很奸诈的人,会生产出好东西来吗?必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么整个
社会,如果只有几个人这样做,会出现这样普遍的商业社会现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只有整个社会的商人都普遍认可正统的道德,才能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日本的商界,不仅遵从道德从商,讲究信誉和品质,他们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富裕后都自觉地回报社会,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才是商人最大的价值和荣耀。这些
思想几乎是所有商界人士,所有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有能力,都会无偿提供大
笔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事业,并且是发自内心的。
那么是否自古以来,日本的商人就是这个样子呢?并非如此,实际上,在明治以前,也
就是涩泽荣一运用孔子的教导来经营工商界之前,日本的商人大多关注的只是如何盈利
为目的,这些说法在《论语与算盘》里,也时常提到,这些思想认识,都出自他的亲口
论述。因为日本近代的资本经济形式,就是他在明治初年导入日本,亲手建立起来的。
根据他的说法,日本农民和工商业者,在明治维新之前,地位很低,而商人更是如此,
由于他们没能接受武士才能接受的儒家四书五经的正统的教育,商人当时仅仅停留在能
写会算,或者一点点儒家初级的启蒙教导,因此,武士阶层受到的经国济世的思想就从
来没有被商人接触过,因此不懂得经商也要有高尚的道德。他说为此,他立志要改变这
种现状,提高商人的地位,只有道德提高,才能拥有大的商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既然都是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分贵贱,只要从商能遵循《论语》的教导,以仁义的原
则经营,一样可以变得高贵。
他说,他一定要让世人看到,《论语》同样可以领导资本经济。这就是当年这位开创了
日本资本经济的先驱者所定下的志向,后来他真的实现了他的理想,把“士魂商才”变
成了日本商界的经营思想之根,把儒生“达则兼济天下”的为国为民谋福利的理想和价
值观植入商界,成为日本工商界的共同理想和人生荣耀。所以今天的日本商界和企业,
才如此热衷于社会贡献,这是儒生济世救民思想在商界的体现。因此日本的资本经济,
其实质是儒商思想,是儒商商道在近现代日本的实践。
一句话,日本的资本经济,其表面形式是西方的,而其灵魂却是东方的儒家思想,来自
孔子的教导。
写读书笔记的目的
涩泽荣一,一生熟读儒家经典,以孔子的《论语》为宗师,投入商界40年,以建立银行
开始,导入资本经济模式,毕生实践《论语》的教导创建了500多家企业,奠定今天日
本经济的模式和根基。毕生心得融进他的著述《论语与算盘》。
今天读他的《论语与算盘》(也就是论述义和利完美结合的书)感慨很深,使我想起历
史上唯一一个,独奉《论语》二十篇就成为宋代一代著名宰相的赵普。为何一本《论语
》,就能使他们拥有治国和经营之才,秘诀何在呢?
赵普很遗憾没有留下如何运用《论语》的专门的著述,如果有,应该叫做《论语与治国
》。而涩泽荣一,日本儒者,为了解答后世的疑问,揭开孔子被后世学者蒙蔽误解的智
慧的真谛,他以儒者的灵魂和头脑亲自从商,驾驭商才,以40年的事业生涯和巨大的成
功,亲自证实了孔子的伟大。为我们留下宝贵而现实的见证。
所以,今天拿出他的《论语与算盘》,并写下点滴随读感悟,跟着一代儒商的思路,与
大家共用祖先的智慧,领悟真正的温故知新,期待大家都能活用祖先的智慧,解开现代
人生和教育的各种难题。此为读书随感的目的。旨在抛砖引玉,复兴传统,智慧地应对
人生。
孔子的金钱与富贵观被严重曲解
《论语与算盘》是涩泽荣一晚年为培养后代企业家的演讲稿。被视为日本近现代商界的
经营哲学基本论,直到今天,都无人可代替他的地位。他一边讲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一
边破解人们对孔子的曲解之处,道出孔子的本意。我们首先看第四章里,有一节论述孔
子富贵观的内容。
涩泽荣一说,孔子被历代儒者误解最严重的就是关于富贵和财富的认识。这些儒者自以
为是,毫无根据地断定,“富贵之人没有仁义王道之心,所以要想成为仁者和君子,就
不能有富贵的念头”。他们把这样的偏激的认识归于孔子。“其实翻遍《论语》的全部
二十篇,也找不到任何类似的句子,反而看到一些孔子关于经商的间接论述。”“如果
我断言说,为了获得财富,孔子甚至愿意成为地位低贱的马车夫,恐怕世上的道学者们
(空谈理论、并不是用孔子的教导修正自己言行的小儒)会惊得目瞪口呆。但事实如此
,这是孔子亲口所言。”
不要说道学者,就是我们这些没读过私塾的,没受过传统儒学教育的现代人,听了以上
涩泽荣一的话,都会很震惊,这是真的吗?看来要读原著才行。涩泽荣一给出了真实的
证据。他写道:《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富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
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富贵可以求得,即使是成
为赶车的车夫,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求,那就从事自己喜欢的。这句话,本没有轻
视富贵的意思,但是儒学研究家们,都将他理解成孔子鄙视富贵,这是极大的误解。
书中还举例《论语》“里仁”篇记载的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涩泽荣一认为,这句话
,孔子并非轻视富贵,而是让人走正道来获得富贵,让人“以其道”得之,以正道经营
的意思。下句,是说,如果不能以正道获得财富,那就安贫乐道。
我个人理解,“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以理解成:不以正道得到财富,贫贱就无
法摆脱。不去也,就是不能去掉贫困的意思。所以,根本不是鄙视富贵,否则,孔子让
弟子学成为官,参与国政,不正是为了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经营好百姓的生活,如果
百姓都很穷,怎么叫好官呢,怎么能太平呢?这不是很矛盾吗?孔子绝对不会对富贵和
金钱本身有排斥和贬低之意,而是让人正用财富,以正道取得。也就是经商要符合道义
。看孔子的原话,也根本没有鄙视富贵和金钱的意思。涩泽荣一正是读原文获得的真知

读书随感:莫忘孔子教育的初衷
中国儒家经典,浩瀚如海,然而,人们忘记了孔子教导做学问的本来目的和意义是学以
致用,这原本就是国学(儒家学问)的本意。孔子兴办教育的初衷,是要培养君子,用
以驾驭各种治国之才,帮助管理国家,经营事业,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改
变春秋战国时因人心不古、道德下滑而造成的纷乱社会,让百姓远离战争之苦。
这些思想都涵盖在《论语》中,《论语》被视作国学经典之首,也就是后世认为的四书
五经之首。然而后世学者,却忘记了孔子创办教育的初衷,把研究各种典籍,熟记各种
学问为荣。好像记住了多少典籍,就是有学问了,殊不知,孔子让人读书,读古代各种
经书典籍,为的是做人,成为有仁义的君子。先以高尚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
言行,然后驾驭各种才能和技能,或入朝为官,或经营商业。孔子的教导,是为了弟子
们修正自己,而非显示自己懂得多少经书,然后死读书,死抠字眼,并仅仅以自己书本
上学到的纸上谈兵的见识来给孔子的《论语》进行各种所谓的研究和限制人的狭隘注释
,然后形成各种学派。人们盲目跟从和崇拜这些各种学派下的定义,误导了后世的学者

真正的读书,应该自己读原文,各种注解,因为古语难懂,可以作为参考,却不可下定
义。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学派,不管多么著名,都不可盲目跟随。偏听偏信。孔子说:君
子不器。就是不要形成固定而狭隘的见识,限制自己和别人,可偏偏人们都给忘记了。
都能学习涩泽荣一的学习态度,必然能自己领悟到很多东西,活学古人的智慧。
d********8
发帖数: 1
5
敬畏如永恒的星光
敬畏,是人类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那些热爱智慧的先哲们刚开始思考这个世
界和人自身的存在奥秘时,就禁不住发出一阵阵的惊叹。这声声惊叹属于哲学,属于宗
教,也属于科学。当毕达哥拉斯发现星球之间、琴弦之间有着如此完美的数字和谐时,
当巨大的灾难使尘世中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和卑微时,当帕斯卡尔以超常的智慧领悟到
“有限无法真正认识无限”的宿命、人只不过是“迷失在大自然最偏僻的角落里”时,
当孔子体察到“迅雷烈风”并且把它看成是自然对人的警示时,当老庄及其信徒们直觉
到生命的短促和宇宙的无穷时,敬畏之念就已涌动在人类的心魂深处。
所以放眼看去,隐隐窥见“存在之深渊”的哲人们往往像孩子一样屡屡体验到震惊和惶
恐的感觉。不必举太多的名字了,即使那位在哲学上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康德,
也仍然敬畏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即使那位被视为最具颠覆性、宣告了上帝死
亡的尼采,也依然偏执地要守护“高贵的精神”。而大量有着宗教偏好的人,更是对于
神圣怀有充分的敬意和畏惧。爱默生“被我们所探索的无边的宇宙所慑服”,认为人生
活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用一点小家子气的聪明来把握世界而已。赫舍尔问:人是什么
?一条在卵石和土地上蠕动的虫;一个在无边无际的浩渺宇宙中盲目浮游的小生物。而
克尔凯郭尔则把敬畏升华成了一种美学。
然而,就像童年时做过的梦一样,敬畏也被长期地遗忘了。“科学”获得了殊荣,戴上
了人类一切心智活动的冠冕。“科学”也就慢慢膨胀起来,忘乎所以起来,对于另外的
思想路径表示出了傲慢和偏见。“征服”是它的一个习惯用语,浑然不觉所谓的征服者
只不过是宇宙苍穹中的一条“寄生虫”。这种狂妄的“科学”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灵长”,对于自然只知驯服、利用、掠夺,而从来不敬天道,不畏天命
。正是在这样的征服过程中,人类群体逐渐失去了家园感,人变成了“废墟上的神祗”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精神恰恰被这种自私的、人类中心的实用主义所玷污。科学本来
的目的是要消除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异乡感,然而一味横行、毫无节制的后果是,我们的
家园已满目疮痍,我们时时受到报复。真正的智者在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谦卑而抱有敬畏
之心的。且来听听一位大哲学家与一位大科学家的悖论式的名言吧。苏格拉底说:我惟
一知道的是我其实一无所知。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可理解的是它竟然是可以被
理解的。
必须认识到人的局限,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技术的边界和欲望的边界。对于个体
来说,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必然意味着失去生活的根基、价值的底线。亵渎神圣、佛头着
粪、游戏到底、快感至上,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惯用伎俩和大致面目。躲避崇高,解
构意义,无知者无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借用韩少功的话说:“圣徒和流氓,怎样
都行。”于是,肠胃和生殖器成为最重要的器官,身体成为惟一的信仰,世界成为一个
巨大的游乐场,生命不再是一个奇迹,仅仅是一只盛满欲望的口袋。而总有一天,失去
边界和底线的放纵会反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怀有一份敬畏,我们这些偶然闯入这个世
界的人,才会反思自己的境遇,才会敛神净心,才会仰望星空。而那遥远的清冷的永恒
星光,将会抚慰人类的孤独。
s********8
发帖数: 1
6
大多数美国医生相信神迹
如果大多数医生说他们相信神迹, 你会感到惊
奇吗?想想看,天天见证人的诞生到死亡整个&#
36807;程的医生,恐怕是最有资格就这个问题
发言的了。医生们说他们看到的病例,无&#
35770;是绝症患者的痊愈,还是长期昏迷病人的复苏,都是
其科学背景和医疗训练无法解释的。
《密尔沃基哨兵周刊》(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2004年12月21日&#
25253;导,由调查机构HCD Research与纽约路易斯·芬可斯
恩犹太神学和社会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项对全
美1100位医生的调查显示,74%的医生相信神迹曾&#
21457;生过;73%则相信奇迹会发生。
“有时病人的好转与我们做甚么毫无关系,我&#
35273;得是上帝之手将他们治愈的。”奥姆布儒克纪念&#
21307;院(Elmbrook Memorial Hospital)的内科专家哈桑(Mushir
Hassan)说。哥伦比亚圣玛丽医院的癌症放射
治疗专家奥森(Carl Olson)说,“如果神迹的定&#
20041;是,科学和医学无法解释的一些事,那么在我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事太多了。”
这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医生信神,其信仰
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回教、印度教和佛教等等。72%的人以宗教作为其
生活可靠和必要的指南;对于46%的医生来说,祷告
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而67%的医生则鼓励他们的患
者祈祷;37%的医生相信《圣经》中所述的神迹故事每&#
20010;字都是真实的,50%认为其基本上是真实的。
医生们要经过许多年的病理、诊断与治
疗的训练,但如何在治病救人中运用信仰、祷告和精
神,通常不是医学培训的一部份。哈桑医生说,“&#
21307;学院的学生被告知,与患者提到信仰时要小心。”他本人&#
20250;很自然地了解其患者是否有信仰,并与他们谈论精神在治愈
疾病中的力量。
圣约瑟夫地方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利亚(Julian De
Lia),习惯带写有祷告词的卡片进手&
#26415;室。利亚医生试行了一种治疗同卵生双胞胎
血液对流综合症的方法,他说,“这些手术程序有&#
26102;是违犯自然规律的,你不得不怀疑超自然的原因。”他本人相信神
迹。
f***s
发帖数: 1
7
“理性”和“信仰”--康德的哲學精神
在十八世紀的德國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點三十分的時候
,都會很準時的看見德國大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生於1724—1804年)出
門散步了!
康德的生活習慣,就像日出、日落那樣的有規律。他每天準時起床、穿衣、喝咖啡、寫
稿、講演、吃飯、散步……。一位替康德寫傳記的人說:“康德的生活,是最規律不過
的規則動詞”。
康德在1781年出版《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這本哲學作品
使他的聲名遠播。到1793年止,在歐洲據說已有兩百種刊物在討論康德的哲學。在1790
年時,康德的哲學用語,已經可以在菜市場,或理發店內聽到;當時在德國,這位大哲
學家康德,可以說是一位風雲人物。
康德認為“哲學的任務”可分為四大問題:
(一) 我們能知道什麼?
這個問題是屬於“知識論”的問題,在哲學的任務中,我們應該先知道“知識”的極限
在哪裏?
(二) 我們能做什麼?
這是個“道德的問題”,也是所謂“倫理學”的問題 。換句話說,在我們知道“知識
”的極限在哪裏以後,就必須提出實際的問題,也就是“實踐”的問題。這也是康德第
二本作品《實踐理性批判》要討論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知”與“行”合一的問題。
(三) 我們可以希望什麼?
這是屬於“宗教”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宗教哲學”的問題。因為“宗教”是一種信仰
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希望自己能夠相信“天”、“上帝”、“佛陀”、“道”等,但
我們很難去“證明”給別人看。
(四) 人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所謂“人類學”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切哲學的基礎問題。因為,不管是“
知識論”、“倫理學”、“宗教哲學”,都必須以“人”為中心。沒有“人”也就沒有
所謂的“道德問題”。沒有“人”當然也沒有“知識論”的問題。所以,研究“人”的
問題,也就是“人類學”的工作。
總之,康德的哲學,是一種全新的開始,他問到“人”的問題,也以“人”人的整體做
為中心,顧及各方面,連哲學史中不太註意的問題,他也提出來討論。他把“形上學”
、“倫理學”、“知識論”、及“宗教哲學”都融於一爐。換句話說,他用,“理性”
和“信仰”來建構他的哲學體系。康德的哲學是整體的,在這“整體”中,有一切學問
在內。
康德在他的成名作品《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是多元的,除了“感
官的認知”外,還有“純粹理性”的存在。這種“純粹理性”不受時空的限制,不受情
感的支配。所以,康德說:“純粹理性”是一種純粹的知識,超出我們日常生活的感官
世界,而存在於我們的理性裏。人類的知識,並非完全來自感官經驗,如果只用“感官
世界”來認識世界,就會像井中的青蛙,所看見的天空那樣有限。換句話說,我們對宇
宙世界的了解都是有限的……。
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提出我們人類“知識”的極限後,在他的第二本
書《實踐理性批判》中,他就進一步的說:“人類的道德感,正如白天的太陽一樣真實
存在著,這種道德感(或中國古典哲學中的良知、良心),是人們心靈的導師,是我們
行善的原動力。它使我們明辨是非、敦品勵行、止於至善。人們的良心,是直覺的,而
非科學的。我們不能用科學的尺度來衡量道德行為和宗教活動。因為道德和宗教是屬於
良心的問題。什麼是良心呢?所謂良心,就是我們心中的直覺,它不為功利所左右,不
為時間、空間所支配。換話說,良心是人們的自由意志,本著良心做事,即使被別人誤
解,也同樣感到心中的安慰……。”
從上面引出的康德話語中,我們不難理解到這位十八世紀偉大哲學家的思想精神。雖然
,康德一生很少離開自己的故鄉,可是他卻非常博學,因為他的學問全靠自己大量閱讀
各類書籍,並且自己常提出問題,並精於思考哲學的問題。
康德於一八0四年二月十二日過世,享年八十歲。他死後葬在科尼士堡,他的墓碑上刻
著一句他的名言:“有兩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覺得神奇,心中也常充滿敬畏之情,那
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與我心中的道德準則。它們向我證明:上帝在我頭頂,也在我心
中。”@
d********8
发帖数: 1
8
日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毕生尊奉孔子为师
“我认为,养成士魂(武士道之魂)的根底,终究在于(孔子的)《论语》,而商才,也
可以通过《论语》来充分地培养。 ... 如果熟读《论语》,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就
会领悟到许多人生的智慧,所以,我毕生都遵从孔子的教诲,把《论语》当作处世的金
科玉律,从未离开过案头。 ”——日本资本经济之父“涩泽荣一”
在现代中国人的心中,认为孔孟之道,是落后的老古董,殊不知,日本近代资本经济的
根基,文化理念,价值观,都是通过涩泽荣一(1840年生,-1931年没。被誉为日本资
本经济之父,商界之父,企业界之父)终身追随孔子的教导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
孔子《论语》的智慧,被日本资本家钜贾活学活用,成为了指导日本资本经济、领导各
界商才的导师。
士魂商才:日本资本经济的灵魂
很多人尽管不了解日本近现代的资本经济是如何具体形成的,如何发展的,(我们也没
有必要在这里讲解这段历史。)但是,日本企业普遍讲究道德伦理,做生意讲诚信,讲
信誉,产品拥有很高的品质却是众所周知,虽然不能说全部人都能做到,但毕竟是一个
普遍的现象。他们的东西让人安心,因此获得世界的赞誉,很多华人不是在旅游期间尽
全力地购买日本的商品吗?不管我们对日本民族了解多少,也不管我们心中是否真的从
内心情感上对日本人完全认同,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商品的品质无可挑剔,这是个无法
辩驳的事实。
那么既然中国人认为文如其人,文章如此,那么经商会有例外吗?应该不会有例外。一
个道德很堕落很奸诈的人,会生产出好东西来吗?必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么整个
社会,如果只有几个人这样做,会出现这样普遍的商业社会现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只有整个社会的商人都普遍认可正统的道德,才能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日本的商界,不仅遵从道德从商,讲究信誉和品质,他们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是富裕后都自觉地回报社会,认为为社会做贡献,才是商人最大的价值和荣耀。这些
思想几乎是所有商界人士,所有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有能力,都会无偿提供大
笔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事业,并且是发自内心的。
那么是否自古以来,日本的商人就是这个样子呢?并非如此,实际上,在明治以前,也
就是涩泽荣一运用孔子的教导来经营工商界之前,日本的商人大多关注的只是如何盈利
为目的,这些说法在《论语与算盘》里,也时常提到,这些思想认识,都出自他的亲口
论述。因为日本近代的资本经济形式,就是他在明治初年导入日本,亲手建立起来的。
根据他的说法,日本农民和工商业者,在明治维新之前,地位很低,而商人更是如此,
由于他们没能接受武士才能接受的儒家四书五经的正统的教育,商人当时仅仅停留在能
写会算,或者一点点儒家初级的启蒙教导,因此,武士阶层受到的经国济世的思想就从
来没有被商人接触过,因此不懂得经商也要有高尚的道德。他说为此,他立志要改变这
种现状,提高商人的地位,只有道德提高,才能拥有大的商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既然都是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分贵贱,只要从商能遵循《论语》的教导,以仁义的原
则经营,一样可以变得高贵。
他说,他一定要让世人看到,《论语》同样可以领导资本经济。这就是当年这位开创了
日本资本经济的先驱者所定下的志向,后来他真的实现了他的理想,把“士魂商才”变
成了日本商界的经营思想之根,把儒生“达则兼济天下”的为国为民谋福利的理想和价
值观植入商界,成为日本工商界的共同理想和人生荣耀。所以今天的日本商界和企业,
才如此热衷于社会贡献,这是儒生济世救民思想在商界的体现。因此日本的资本经济,
其实质是儒商思想,是儒商商道在近现代日本的实践。
一句话,日本的资本经济,其表面形式是西方的,而其灵魂却是东方的儒家思想,来自
孔子的教导。
写读书笔记的目的
涩泽荣一,一生熟读儒家经典,以孔子的《论语》为宗师,投入商界40年,以建立银行
开始,导入资本经济模式,毕生实践《论语》的教导创建了500多家企业,奠定今天日
本经济的模式和根基。毕生心得融进他的著述《论语与算盘》。
今天读他的《论语与算盘》(也就是论述义和利完美结合的书)感慨很深,使我想起历
史上唯一一个,独奉《论语》二十篇就成为宋代一代著名宰相的赵普。为何一本《论语
》,就能使他们拥有治国和经营之才,秘诀何在呢?
赵普很遗憾没有留下如何运用《论语》的专门的著述,如果有,应该叫做《论语与治国
》。而涩泽荣一,日本儒者,为了解答后世的疑问,揭开孔子被后世学者蒙蔽误解的智
慧的真谛,他以儒者的灵魂和头脑亲自从商,驾驭商才,以40年的事业生涯和巨大的成
功,亲自证实了孔子的伟大。为我们留下宝贵而现实的见证。
所以,今天拿出他的《论语与算盘》,并写下点滴随读感悟,跟着一代儒商的思路,与
大家共用祖先的智慧,领悟真正的温故知新,期待大家都能活用祖先的智慧,解开现代
人生和教育的各种难题。此为读书随感的目的。旨在抛砖引玉,复兴传统,智慧地应对
人生。
孔子的金钱与富贵观被严重曲解
《论语与算盘》是涩泽荣一晚年为培养后代企业家的演讲稿。被视为日本近现代商界的
经营哲学基本论,直到今天,都无人可代替他的地位。他一边讲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一
边破解人们对孔子的曲解之处,道出孔子的本意。我们首先看第四章里,有一节论述孔
子富贵观的内容。
涩泽荣一说,孔子被历代儒者误解最严重的就是关于富贵和财富的认识。这些儒者自以
为是,毫无根据地断定,“富贵之人没有仁义王道之心,所以要想成为仁者和君子,就
不能有富贵的念头”。他们把这样的偏激的认识归于孔子。“其实翻遍《论语》的全部
二十篇,也找不到任何类似的句子,反而看到一些孔子关于经商的间接论述。”“如果
我断言说,为了获得财富,孔子甚至愿意成为地位低贱的马车夫,恐怕世上的道学者们
(空谈理论、并不是用孔子的教导修正自己言行的小儒)会惊得目瞪口呆。但事实如此
,这是孔子亲口所言。”
不要说道学者,就是我们这些没读过私塾的,没受过传统儒学教育的现代人,听了以上
涩泽荣一的话,都会很震惊,这是真的吗?看来要读原著才行。涩泽荣一给出了真实的
证据。他写道:《论语》中有这样的话,“富而可求之,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
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富贵可以求得,即使是成
为赶车的车夫,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可求,那就从事自己喜欢的。这句话,本没有轻
视富贵的意思,但是儒学研究家们,都将他理解成孔子鄙视富贵,这是极大的误解。
书中还举例《论语》“里仁”篇记载的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涩泽荣一认为,这句话
,孔子并非轻视富贵,而是让人走正道来获得富贵,让人“以其道”得之,以正道经营
的意思。下句,是说,如果不能以正道获得财富,那就安贫乐道。
我个人理解,“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以理解成:不以正道得到财富,贫贱就无
法摆脱。不去也,就是不能去掉贫困的意思。所以,根本不是鄙视富贵,否则,孔子让
弟子学成为官,参与国政,不正是为了管理国家,治理国家,经营好百姓的生活,如果
百姓都很穷,怎么叫好官呢,怎么能太平呢?这不是很矛盾吗?孔子绝对不会对富贵和
金钱本身有排斥和贬低之意,而是让人正用财富,以正道取得。也就是经商要符合道义
。看孔子的原话,也根本没有鄙视富贵和金钱的意思。涩泽荣一正是读原文获得的真知

读书随感:莫忘孔子教育的初衷
中国儒家经典,浩瀚如海,然而,人们忘记了孔子教导做学问的本来目的和意义是学以
致用,这原本就是国学(儒家学问)的本意。孔子兴办教育的初衷,是要培养君子,用
以驾驭各种治国之才,帮助管理国家,经营事业,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改
变春秋战国时因人心不古、道德下滑而造成的纷乱社会,让百姓远离战争之苦。
这些思想都涵盖在《论语》中,《论语》被视作国学经典之首,也就是后世认为的四书
五经之首。然而后世学者,却忘记了孔子创办教育的初衷,把研究各种典籍,熟记各种
学问为荣。好像记住了多少典籍,就是有学问了,殊不知,孔子让人读书,读古代各种
经书典籍,为的是做人,成为有仁义的君子。先以高尚的人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
言行,然后驾驭各种才能和技能,或入朝为官,或经营商业。孔子的教导,是为了弟子
们修正自己,而非显示自己懂得多少经书,然后死读书,死抠字眼,并仅仅以自己书本
上学到的纸上谈兵的见识来给孔子的《论语》进行各种所谓的研究和限制人的狭隘注释
,然后形成各种学派。人们盲目跟从和崇拜这些各种学派下的定义,误导了后世的学者

真正的读书,应该自己读原文,各种注解,因为古语难懂,可以作为参考,却不可下定
义。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学派,不管多么著名,都不可盲目跟随。偏听偏信。孔子说:君
子不器。就是不要形成固定而狭隘的见识,限制自己和别人,可偏偏人们都给忘记了。
都能学习涩泽荣一的学习态度,必然能自己领悟到很多东西,活学古人的智慧。
f***s
发帖数: 1
9
苏格拉底说:我惟一知道的是我其实一无所知。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可理解的
是它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s********8
发帖数: 1
10
美国的立国之本:人性和人道原则(图)
美国的早期移民往往因为逃避宗教迫害才踏上新大陆,他们有着对宗教的虔诚,又惯于
理性思考。甚至在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时,美国的精神祖先们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哈
佛大学,那时离“五月花号”抵达这里仅仅16年,离美国建立还有100多年。对他们而
言,没有精神支柱是无法想像的。他们来到这片新大陆就是为了寻求一个精神家园,寻
求宗教自由、思想自由。透过宗教的表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在他们的心中涌动着的
是对人性、人道的真诚向往。
人和其他动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座罗丹的雕塑“思想
者”,那是“人”在地狱的门口,开始坐下来思考这些问题。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最
重要标志正是在于:人是有思想的,他永远在思考着,他思考的一个最基本问题永远与
人性有关,同时这种思考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
早在美国建国之初,开国元勋们就已经从人性、人道原则出发,考虑废除奴隶制的问题
了。他们都是来自各个殖民地的政治精英,大部分都有产业、家中都有黑人奴隶,但经
过理性反思,他们决心从法律上解决黑奴问题,也就是运用自己手中的立法权,将自己
的一份重要财产化为乌有。驱使他们作出这一抉择的是宗教的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是对“人人生而平等”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不是我们习惯的个别职业革命家和热血青
年,抛家弃产投向革命的故事,而是代表了整个社会利益集团的立法机构,用立法手段
,仅仅为了一个人性反省和道德的理由就主动放弃自身利益。
美国北方黑人自身的觉醒也比较早。1774年5月(独立战争前夕),就曾有一群黑人给
当时马萨诸塞英总督递交了一份申诉书,他们从人性的原则、基督教的道义出发,甚至
从当时的法律中寻找依据,不仅动之以情而且晓之以理,逻辑清楚地提出了无可抗辩的
要求:要求恢复他们和孩子被剥夺的“生而自由”的天赋权利。
当然,要真正实现种族平等,即使在北方也不是瞬息完成的,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进程
。这是由道德反省和立国理念所推动的一场自我革命,它并不是摧毁性的、暴风骤雨式
的,而是分步骤进行,充满了矛盾和妥协。在美国,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都是通过一个
个案例来完成的。林达用大量篇幅给我们讲述了“阿姆斯达”案。
故事发生在1839年(即美国诞生56年后),一艘名为“阿姆斯达”号的西班牙船,载着
53名黑人奴隶从古巴出发,在海上发生了黑人暴动,两个月后漂到美国,由此引发了这
场官司。“阿姆斯达”号就此进入美国历史,一些反对奴隶制的律师立即自愿地站了出
来,为黑人辩护(当然还有其他人的大力支持,如耶鲁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吉伯等),他
们组成了一个“阿姆斯达”委员会。促使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动力只是他们对起码人性的
认识,是他们对建国理想的追求。
案子错综复杂,初审时就遇到以坚持种族偏见立场著称的裘迪森法官。出人意料的是他
却作出了有利于黑人的判决。虽然他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原来的观点,如:反对种族杂居
、反对完全的种族融合。促使他作出这一选择的首先是宗教的原因,透过宗教的形式,
我们仿佛看到了其中人性的闪光,而正是对人性的思考成为裘迪森法官判决的主导因素
。同时,在裘迪森法官身上也表现出美国法官普遍的一种职业荣誉感,它是与司法独立
制度紧密相连的。“当司法和法官不再是权势的工具,而被社会确立在一个独立的、神
圣的、被期待是公正的位置上,法官的职业自尊心、职业荣誉感也就同时确立了。这个
时候,法官还是可能有认识上的历史局限,但如果他认清了历史进步的一面,他会被职
业道德所驱使,坚决地站在历史进步的一面。”
阿姆斯达案从一开始就受到美国总统的干预(这也成为他竞选连任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好在美国行政分支的权力不是无限的。但尽管如此也使案子更加复杂。在联邦巡回
法庭上诉的就是两个国家最高当局的法律代表(美国和西班牙)。但接受上诉的汤普生
法官支持了一审判决,驳回上诉。这样案子就到了联邦最高法院。根据宪法这一判决将
是终审判决。为黑人的天赋人权奔走呼号、无私奉献的反奴隶主义者们在这一关键时刻
,请出了约翰・昆西・亚当斯。
他是《独立宣言》签署者、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届总统约翰・亚当
斯的长子,1825年当选为美国第六届总统,此后又选为联邦众议员,当时已73岁高龄,
耳聋眼花。他虽然早在哈佛大学毕业后就取得了律师资格,但已经30多年没有作为一个
辩护律师站在法庭上了。何况还有很繁重的众议员工作。
但他却无法拒绝——他们父子两代对一个朴素理想的追求。他是自由的坚定维护者,坚
信父辈提出的基本原则“人生而平等,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坚信
不论白人、黑人都有同等权利。
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著名外交官、前总统、众议员,终于点燃他生命的最后一段烛火,以
一个普通律师的身份走上了他已久违的法庭。不顾年迈体衰,为那些来自非洲、与他毫
不相干、甚至彼此难以沟通、了解的黑人辩护,为他们争取平等、自由的人的基本尊严
。读到这里,我感动得禁不住热泪盈眶,这就是美国精神的内核,是美国理想的生命力
所在!
他站在法庭上,就是告诉人们,美国这个国家的立国目标“就是实实在在的,为一个一
个的普通人,不论他的肤色和国籍,争得平等的地位,自由的生活,和有尊严的生命。
”他指着法庭墙上悬挂的《独立宣言》慷慨陈词:我们的建国之父们正是在这个原则上
建立了我们的国家,法庭是公正的维护者,这意味着法庭必须永远保护每个人“个人”
的权利。
1841年2月22日,当时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中有5名来自南方(南方那时还是奴隶制盛
行),包括首席大法官。在能够参加判决的7人中却有6人投票支持了黑人胜诉。这是道
义和良知的胜利,也是美国精神的胜利。“只有人性和人道,才是衡量任何法律及人类
行为的试金石。”约翰・昆西・亚当斯激动得给那些以极大的献身精神、
付出了18个月努力的人们写了一封信:“感谢你们!我以人性和公正的名义,感谢你们
!”几年以后,在众议院发言时他突然昏倒在讲坛上,两天后安然谢世。
阿姆斯达案结束了,这是人性和道义的又一次胜利。虽然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并未在法律
上动摇,依然是一块“历史遗留的哽喉之骨”。但在以人性和人道原则作为立国之本的
美国,这一切终将得到解决(尽管也付出了像南北战争这样沉重的代价)。
综观美国2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民“人人生而平等”的基本理念从来没
有动摇过,他们“对人类向善的信心并没有降低,对自然法的敬畏、对有一个高于人类
的欲念的上帝的敬畏,从来没有消失。”“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于他们来说,追求人人
生而平等的理想,追求一个人人都能享有的自由生活,是比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比维
护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其他任何比输比赢的政治游戏更重要得多的永远的梦。
为此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这就是美国的信念、美国的梦想——“在这个信念里,
包含了他们对人类的良知、道德和智慧的信念,也包含了他们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必胜的
信念。信念就是梦想,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持有这个信念的人,今天都
可以说,我也有一个梦。”
f***s
发帖数: 1
11
苏格拉底说:我惟一知道的是我其实一无所知。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惟一不可理解的
是它竟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1 (共1页)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现实版“东方之星”翻船进行时耿和來稿:高智晟:絕不投票給希拉里 我曝內幕 (转载)
李洪志新修“论语”是其命运的挽歌妓女合法化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实行
“与时俱进”的去佛“论语”共产邪教:批判对天的敬畏
道才是彻头彻尾的“鬼道”!“5·13”,李洪志丧失人格,骗篡改生日露恶行
论李洪志笔下的“论语”读师父新经文《论语》有感
论李*洪*志笔下的“论语”《转法轮》升级改版,“蜕变”出来个啥?
英媒:美國選擇自我毀滅由李洪志修改“论语”产生的疑问
中国外交史上最强硬十句话李洪志新论语意欲为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21307话题: 孔子话题: 论语话题: 康德话题: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