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8 发帖数: 1 | 1 因果省思:两个家族的两串数字
早在19世纪初,美国学者温希普(A. E. Winship)对同时代两个家族的繁衍发展史曾
进行了一次很详细的对比研究。这两个家族,一个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爱德华兹(生于
1703年);而另一个则是著名的无神论者马克﹒尤克斯(生于1700年)。当时无神论的
马克﹒尤克斯曾经对爱德华兹说过一句话:“你信神,而我永远都不会信”!
温希普从研究中发现,这两个家族在长达200多年的繁衍发展中呈现出的强烈对比令人
震惊,简直有天壤之别,以下是他的研究统计数字:
有神论爱德华兹家族 无神论马克﹒尤克斯家族
人口数:1,394人,其中有: 人口总数:903人,其中有:
*100位大学教授
*14位大学校长
*70位律师
*30位法官
*60位医生
*60位作家
*300位牧师、神学家
*3位议员
*一位副总统 *310名流氓
*440人患有性病
*130人坐牢13年以上
*7名杀人犯
*100名酒徒
*60名小偷
*190名妓女
*20名商人,其中有10名是在监狱学会经商的。
[注]以上为统计人次,一人可能同时染有几种恶习
很显然,人们从这两串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无神论的老祖宗给他子孙带来的不是高尚
,不是幸福,而是下流、淫邪、欺盗。
其实, 如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从很大程度上又何尚不是无神论惹的祸。由于没
有因果报应的约束,许多人放任自己的魔性,心无善念,做事怕吃亏而自甘堕落,为了
金钱名利使自己陷入物欲膨胀的痛苦深渊;有的甚至不惜违背天理良知,采取暴力伤害
他人与社会,从而最终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s********8 发帖数: 1 | 2 德以诚为本
从古到今,悠悠岁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人生在世,以德立世、以诚为本。真诚待人是传统道德的精华核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
德性与修身之本。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取信于他人的基础。信口开河、言而无
信的人即使蒙混乃至得势于一时,但是绝对不可能长久。
“诚”即为诚实、忠诚、真实无妄,是对虚伪、奸诈、狡佞的否定。人在诚实方面的修
养,是立身修德的根本。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都源于“诚”字,无诚则无以修德,坚守
内心的真诚,人的道德修养就能达到博厚、高明、宽远的境界。德国诗人海涅曾经有一
句名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每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
父母,善待朋友,进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和睦。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
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自古以来就是备受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只有诚
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在中华神传文化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基础和根本。欲修其身者,就必须先正其心,诚其意。道家讲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
用。提醒人们在对做出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
说到做到,一诺千金。佛家则讲出家人不打诳语。孔子更是把“信”作为“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一,其中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
处世。孔子还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思是说失去人民信任的执政者
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政权必不能长久存在。
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这里的诚信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也就是言
论要与事实相符,言论要与行动相符,口里说的要与心里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在
道德水准较高的中国古代,各种行业的人都以诚信责己,诚信待人,不自欺欺人。古人
经商讲究“童叟无欺”,足见商家的诚信态度。清朝有一个叫蔡璘的人,朋友在他那里
寄存了千金,没有立任何字据。不久,朋友死了,蔡璘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钱还给
他。朋友的儿子惊愕地说:“怎么可能寄存千金而不立字据呢?再说,我的父亲也没有
和我说过这件事。”蔡璘笑着回答说:“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你父亲了解我,所以
没有告诉你。”
德以诚为本,无诚则无德。人无德人必亡,国无德必垮。 |
d********8 发帖数: 1 | 3 德以诚为本,无诚则无德。人无德人必亡,国无德必垮。 |
d********8 发帖数: 1 | 4 其实, 如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从很大程度上又何尚不是无神论惹的祸。由于没
有因果报应的约束,许多人放任自己的魔性,心无善念,做事怕吃亏而自甘堕落,为了
金钱名利使自己陷入物欲膨胀的痛苦深渊;有的甚至不惜违背天理良知,采取暴力伤害
他人与社会,从而最终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d********8 发帖数: 1 | 5 善恶一念 天壤之别
光绪年间,有一个江苏人某甲,在上海租界某洋货商行从商,主人欣赏他的诚实,对他
很信任。某年端午节前几天,主人派某甲带着小皮囊去南市收款。某甲从早上到中午,
收得银洋一千八百余元。某甲又饥又渴,又惦记赶紧回去,匆匆在十六铺茶楼喝点茶,
就回商行了。回到商行,某甲惊呆了,皮囊没有带回来,仓促间又想不起来怎么丢的。
主人怀疑他私吞了,厉声斥责,并且说如果不立刻归还银洋,一定送某甲吃官司。某甲
百口莫辩,只有放声大哭。
有浦东人某乙,也在租界从商,正失意懊丧,当天就要渡过黄浦江回乡。某甲匆匆走后
,某乙也来到十六铺茶楼,登楼饮茶,边等船边怅惘不已。某乙瞥见有小皮囊遗留在桌
上,打开一看,竟然是钜款。某乙又惊又喜,随即又想到:“如此钜款,我如果取走,
自然衣锦还乡,半生温饱有余。但物各有主,别人如果因为遗失这些钱而丧失名誉、失
去性命,我怎能心安理得!人是贫是富命中注定。我今天既然见到了失物,就要尽到自
己职责,坐在这里等失主前来,把钱还给他才行。”
当时已经正午,喝茶的客人稀稀落落,只有八九个人。某乙仔细打量客人们的神色,没
有一个像失主。某乙饥肠辘辘却寸步不离,目光炯炯有神的盯着人群,却一无所得。某
乙一直等到傍晚,夕照横江,疏灯点水,楼中茶客尽作鸟兽散,才见某甲面色凄白,跟
着两人仓皇赶来。原来主人怕某甲潜逃,不准某甲出门,某甲费了很多唇舌,主人才叫
人陪同某甲出来寻找。某乙观察他们真的是失主,笑着迎接说:“你们掉了钱囊吗?我
等你们很久了。”说罢拿出皮囊给他们看。某甲感激涕零,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某乙,并
说:“没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他们于是互报姓名,某甲要以五分之一酬谢某乙
,某乙不要;某甲改为十分之一,某乙还是不要;某甲改为百分之一,某乙严词拒绝。
某甲于是说:“那我请您喝酒,好吗?”某乙仍然坚决推辞。某甲于是说明天早晨小弟
在某某处略备菲酌,恭请仁兄大驾光临,不见不散。三人径直走了。
第二天早晨,某乙居然来了。某甲正要敬酒道谢,某乙却抢先道谢说:“多亏您昨天丢
了银洋,让我捡回一条命!我昨天原定在午后一点搭船渡过黄浦江,如今惊闻那艘船在
中流遇急浪倾覆,当时船中二十三人全都淹死了!”某乙的一桩善举挽救了两条人命,
众人听了都啧啧称奇,纷纷举杯向某甲、某乙两人道贺。某甲主人认为某乙拥有商人最
可贵的品质——诚信,于是挽留某乙长谈,请某乙主管账簿。主人与某乙非常投缘,几
个月后就招某乙为女婿。某乙得到贵人相助,从此致力商业,竟拥资数十万,成为富翁
。
关于命运,古人既讲“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
有余殃”。为什么古人认为人的命运既不可改变,又可以改变呢?因为古人讲因果报应
,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命运的必然规律当然既是人不可违抗的,又
是人可以认识和顺应的。某乙当时如果从私欲出发,想卷走钜款改变命运,这能不能改
变他的命运?看似能却不能,某乙会按时上船,根本想不到淹死的命运正在等着自己。
而某乙的善念一动,尽管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钜款,却顺应了善有善报的规律,彻底改变
了自己的命运。
从溺死鬼到大富翁,关键时刻的善恶一念,对自己命运的影响有着天壤之别。
(据《清稗类钞》) |
z*****9 发帖数: 1 | 6 外祖父的传奇故事
以下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外祖父身上的真实经历,以前总存有一些不解的疑惑,感到其
中某些情节,是否纯属巧合?修炼以后,仔细玩味,个中道理我终于全都明白了。外祖
父的一生,本来值得立传,奈何儿孙辈中如我者,多劳于尘事,又自知才疏学浅,不敢
率尔操觚,悠悠忽忽,一晃眼,老人家去世,迄今已届满19周年,想起来,不免心惊于
岁月飞逝如矢,今仅略述其生平二三事,聊表追思。
外祖父姓方,1895年诞生于广东惠来,自幼颖悟,又勤学不辍,1920年自国立广东高等
师范学校(广东国立中山大学前身)文史系毕业,即任惠来中学教务长兼文史教师。
1922年8月2日,强烈台风侵袭广东,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楼舍坍塌无余,时年28
岁的外祖父受省教育厅委派为校长,担负起校舍重建重任,亲赴上海、南洋募款,筹得
5万余银元,整建楼舍10座,并购置仪器设备,使学校规模,焕然一新;又与当时潮安
县长刘侯武合力募款,重修同样饱受风灾之害的“潮州韩文公祠”,前后5年,积极建
树,使著名古迹,得以保存。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师生在外祖父调任汕头市长时,追
念其劳绩,特别在韩山之麓,撰文立碑志记。
1927年奉命出掌汕头市政,开始“学优而仕”的一段生涯,先后历任惠来、博罗、潮安
、增城等8县市首长。直至1949年赤祸蔓延,时局动荡,始同二舅避居香江,重返杏坛
,继续以教书为业,并先后有《千家词》、《葵庐文抄》等多种著作问世。
1961年以后,每年以港侨身份来台参加国庆盛典,并探视在台唯一女儿、女婿。1975年
定居台湾,但仍不时来往港台两地,探望同乡好友与儿孙诸辈,茶叙欢聚,吟诗作对,
引以为乐。
外祖父相貌堂堂,气色饱满,尤其难得的是,年过八旬,身体依然健朗,耳聪目明,腰
杆挺拔,头发浓密,牙齿完好,全无衰颓老态,起居作息或来往各地,常如独行侠一般
来去自如,从不轻易烦劳儿孙。
88岁那一年,外祖父却突然大病一场,那是我唯一见过他虚弱病倒的一次。父母深感焦
虑,为其延医治疗,查不出什么病因,却一连昏睡数日,不吃不喝。
一日,老人家忽然悠悠醒转,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仿佛只是一场大梦,他以徐缓而清
晰的语调告诉我们说:“别担心吧!我没事了,睡梦中,见我大兄走来相告,他说待我
96岁时,方来接我回去,所以你们放心吧!”我和父母面面相觑,不知老人所言虚实,
只当呓语一番,未置心上,人能清醒过来,已感万幸。
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来台定居已10多年的外祖父,渐渐萌生“落叶归根”想法
,和我父母商量后,在1989年8月,打从香港回到阔别40多年的广东惠来老家,准备在
那里渡过他人生最后的一段岁月,那时外祖父已95高龄。
1990年底,母亲因思念外公,计划与父亲返乡探亲。那是父母自1949年来台以后的第一
次返乡,唐诗中李频所写的“近乡情更怯”,颇能反映他们与故乡睽隔40年之久的心情
,我唯恐父母要承受旅途的劳累以及情感上的冲击,决定随行照料。
1991 年初,父亲订妥了1月12日的机票,预计飞往香港,再转机飞往汕头,然后包车回
母亲老家惠来;然而就在1月7日上午,香港二舅来电告知,外公于当日清晨7 点05分,
离开了人世,母亲满心的期待化做一腔悲痛,没想到本来愉快的“探亲之旅”,竟然成
了“奔丧之行”。唯一稍感安慰的是,二舅转述:外公临去之时,一派从容,像是完全
掌握自己来去似的。当日清晨,老人家从睡梦中醒来三次,连对大舅说:“丽儿(我的
母亲)怎么还没回来?”近7点时,留下最后一句:“我不等她了,有好多人来接我了
!”外祖父语毕不久,就像睡着一般,平静安祥地离开人世,舅姨与孙辈多人随侍在旁
,外祖父得年,正是96岁。
当时离黄历新年,只剩一个多月,以外公身体没病没痛的情况,依常理,再活上个三、
五年,应该不成问题,但“年寿有定数”,外祖父终究未能跨过96岁门槛,应验了他88
岁那一年病中的梦兆。
当我和双亲辗转赶回老家时,发现小镇乡亲将外祖父的丧事,当成一桩大事办理,沿街
店家几乎全关了店门,生意都不做了。出殡当天,成千上百人的送葬队伍,绕行乡里一
大圈,队伍走走停停,我和父母夹在人群里,看到许多户人家大门前,不是供着牲品,
就是备置清水一盆、镜子一面,我颇为不解,低声询问母亲,方知其中原委。
原来外祖父当年任广东汕头等8县市长,当时地方父母官,兼掌治狱断案之责,外祖父
一向廉政爱民,不但勤于政事,还能忧民之所忧,日常济贫施药,不遗余力;遇有刑事
诉讼,也能宽严并济、不枉不纵。曾有两乡乡民为争寸土之地,发生械斗,长期势同水
火,外祖父到任后,因其德望,出面排忧解纷,恩怨很快平息下来。又博罗县曾发生一
件骇人听闻的弑父惨案,一女子见财起意,竟对远赴南洋经商致富返乡探亲的老父狠下
毒手,经外祖父明察暗访,案情水落石出,为端正人心,对该女子从严判处。乡人称外
祖父为“方青天”,颂扬他断案如神、明镜高悬。这也就是为什么送葬当天,以盆水和
镜子摆设作为路祭的原因,用以象征外祖父前半生为官,“清如水、明如镜”的意思。
童年时听母亲讲述外祖父行谊,因时空相隔遥远,加上年幼,不解世事,都当作一般故
事听听;直到返乡奔丧,才真正体会“德化人心”的意义。
乡里中有一位被当地居民称为“仙姑”的通灵女子,传述在外祖父去世当日清晨,她天
目中看到的景象:整个天际,云彩缤纷、霞光灿烂,许多美丽仙女临空而降,而且听到
悠扬动听的乐声回环缭绕,当时心想,是哪一户人家大德之士有此善终,得享如此厚福
,莫非是方老先生?后来印证外祖父辞世时间,正相吻合,此事后来在当地盛传开来。
外祖父生平无论置身何处,都襟怀开阔,与人为善,曾撰“一怀明月,两袖清风”联语
,自期自勉,也可做为他一生行事写照。现世功德,使其寿终正寝、五福全归。
不仅如此,父祖辈的善德懿行,潜移默化着一代又一代,使我从小便知道做好人的重要
;年长后,看遍人间生老病死、种种忧喜悲欢,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更感到人生在世,
非比寻常,冥冥中自觉带着某种使命而来。
在世道中,历经几番寻寻觅觅,终能在中年之际,获得高德大法,走上了一条“返本归
真”之路,所有人生困惑,通过修炼,都如拨云见日一般,豁然开朗。确信古人所谓“
祖上有德,余荫子孙”之说;同时更深切体认:人身有大用,绝不容等闲虚耗。期勉自
己,珍惜各种善缘,奋勉精进,以报天恩于万一。 |
d********8 发帖数: 1 | 7 因果省思:两个家族的两串数字
早在19世纪初,美国学者温希普(A. E. Winship)对同时代两个家族的繁衍发展史曾
进行了一次很详细的对比研究。这两个家族,一个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爱德华兹(生于
1703年);而另一个则是著名的无神论者马克﹒尤克斯(生于1700年)。当时无神论的
马克﹒尤克斯曾经对爱德华兹说过一句话:“你信神,而我永远都不会信”!
温希普从研究中发现,这两个家族在长达200多年的繁衍发展中呈现出的强烈对比令人
震惊,简直有天壤之别,以下是他的研究统计数字:
有神论爱德华兹家族 无神论马克﹒尤克斯家族
人口数:1,394人,其中有: 人口总数:903人,其中有:
*100位大学教授
*14位大学校长
*70位律师
*30位法官
*60位医生
*60位作家
*300位牧师、神学家
*3位议员
*一位副总统 *310名流氓
*440人患有性病
*130人坐牢13年以上
*7名杀人犯
*100名酒徒
*60名小偷
*190名妓女
*20名商人,其中有10名是在监狱学会经商的。
[注]以上为统计人次,一人可能同时染有几种恶习
很显然,人们从这两串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无神论的老祖宗给他子孙带来的不是高尚
,不是幸福,而是下流、淫邪、欺盗。
其实, 如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从很大程度上又何尚不是无神论惹的祸。由于没
有因果报应的约束,许多人放任自己的魔性,心无善念,做事怕吃亏而自甘堕落,为了
金钱名利使自己陷入物欲膨胀的痛苦深渊;有的甚至不惜违背天理良知,采取暴力伤害
他人与社会,从而最终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s********8 发帖数: 1 | 8 德以诚为本
从古到今,悠悠岁月,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人生在世,以德立世、以诚为本。真诚待人是传统道德的精华核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
德性与修身之本。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取信于他人的基础。信口开河、言而无
信的人即使蒙混乃至得势于一时,但是绝对不可能长久。
“诚”即为诚实、忠诚、真实无妄,是对虚伪、奸诈、狡佞的否定。人在诚实方面的修
养,是立身修德的根本。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都源于“诚”字,无诚则无以修德,坚守
内心的真诚,人的道德修养就能达到博厚、高明、宽远的境界。德国诗人海涅曾经有一
句名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每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
父母,善待朋友,进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和睦。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
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自古以来就是备受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只有诚
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在中华神传文化中,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基础和根本。欲修其身者,就必须先正其心,诚其意。道家讲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
用。提醒人们在对做出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
说到做到,一诺千金。佛家则讲出家人不打诳语。孔子更是把“信”作为“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一,其中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人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孔子说过:“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
处世。孔子还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意思是说失去人民信任的执政者
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政权必不能长久存在。
人的言论应该以诚信为本。这里的诚信包括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也就是言
论要与事实相符,言论要与行动相符,口里说的要与心里想的相符,不能口是心非。在
道德水准较高的中国古代,各种行业的人都以诚信责己,诚信待人,不自欺欺人。古人
经商讲究“童叟无欺”,足见商家的诚信态度。清朝有一个叫蔡璘的人,朋友在他那里
寄存了千金,没有立任何字据。不久,朋友死了,蔡璘把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钱还给
他。朋友的儿子惊愕地说:“怎么可能寄存千金而不立字据呢?再说,我的父亲也没有
和我说过这件事。”蔡璘笑着回答说:“字据在心里,不在纸上。你父亲了解我,所以
没有告诉你。”
德以诚为本,无诚则无德。人无德人必亡,国无德必垮。 |
d********8 发帖数: 1 | 9 善恶一念 天壤之别
光绪年间,有一个江苏人某甲,在上海租界某洋货商行从商,主人欣赏他的诚实,对他
很信任。某年端午节前几天,主人派某甲带着小皮囊去南市收款。某甲从早上到中午,
收得银洋一千八百余元。某甲又饥又渴,又惦记赶紧回去,匆匆在十六铺茶楼喝点茶,
就回商行了。回到商行,某甲惊呆了,皮囊没有带回来,仓促间又想不起来怎么丢的。
主人怀疑他私吞了,厉声斥责,并且说如果不立刻归还银洋,一定送某甲吃官司。某甲
百口莫辩,只有放声大哭。
有浦东人某乙,也在租界从商,正失意懊丧,当天就要渡过黄浦江回乡。某甲匆匆走后
,某乙也来到十六铺茶楼,登楼饮茶,边等船边怅惘不已。某乙瞥见有小皮囊遗留在桌
上,打开一看,竟然是钜款。某乙又惊又喜,随即又想到:“如此钜款,我如果取走,
自然衣锦还乡,半生温饱有余。但物各有主,别人如果因为遗失这些钱而丧失名誉、失
去性命,我怎能心安理得!人是贫是富命中注定。我今天既然见到了失物,就要尽到自
己职责,坐在这里等失主前来,把钱还给他才行。”
当时已经正午,喝茶的客人稀稀落落,只有八九个人。某乙仔细打量客人们的神色,没
有一个像失主。某乙饥肠辘辘却寸步不离,目光炯炯有神的盯着人群,却一无所得。某
乙一直等到傍晚,夕照横江,疏灯点水,楼中茶客尽作鸟兽散,才见某甲面色凄白,跟
着两人仓皇赶来。原来主人怕某甲潜逃,不准某甲出门,某甲费了很多唇舌,主人才叫
人陪同某甲出来寻找。某乙观察他们真的是失主,笑着迎接说:“你们掉了钱囊吗?我
等你们很久了。”说罢拿出皮囊给他们看。某甲感激涕零,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某乙,并
说:“没有您,我今晚就要上吊了!”他们于是互报姓名,某甲要以五分之一酬谢某乙
,某乙不要;某甲改为十分之一,某乙还是不要;某甲改为百分之一,某乙严词拒绝。
某甲于是说:“那我请您喝酒,好吗?”某乙仍然坚决推辞。某甲于是说明天早晨小弟
在某某处略备菲酌,恭请仁兄大驾光临,不见不散。三人径直走了。
第二天早晨,某乙居然来了。某甲正要敬酒道谢,某乙却抢先道谢说:“多亏您昨天丢
了银洋,让我捡回一条命!我昨天原定在午后一点搭船渡过黄浦江,如今惊闻那艘船在
中流遇急浪倾覆,当时船中二十三人全都淹死了!”某乙的一桩善举挽救了两条人命,
众人听了都啧啧称奇,纷纷举杯向某甲、某乙两人道贺。某甲主人认为某乙拥有商人最
可贵的品质——诚信,于是挽留某乙长谈,请某乙主管账簿。主人与某乙非常投缘,几
个月后就招某乙为女婿。某乙得到贵人相助,从此致力商业,竟拥资数十万,成为富翁
。
关于命运,古人既讲“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
有余殃”。为什么古人认为人的命运既不可改变,又可以改变呢?因为古人讲因果报应
,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命运的必然规律当然既是人不可违抗的,又
是人可以认识和顺应的。某乙当时如果从私欲出发,想卷走钜款改变命运,这能不能改
变他的命运?看似能却不能,某乙会按时上船,根本想不到淹死的命运正在等着自己。
而某乙的善念一动,尽管失去了唾手可得的钜款,却顺应了善有善报的规律,彻底改变
了自己的命运。
从溺死鬼到大富翁,关键时刻的善恶一念,对自己命运的影响有着天壤之别。
(据《清稗类钞》) |
z*****9 发帖数: 1 | 10 外祖父的传奇故事
以下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外祖父身上的真实经历,以前总存有一些不解的疑惑,感到其
中某些情节,是否纯属巧合?修炼以后,仔细玩味,个中道理我终于全都明白了。外祖
父的一生,本来值得立传,奈何儿孙辈中如我者,多劳于尘事,又自知才疏学浅,不敢
率尔操觚,悠悠忽忽,一晃眼,老人家去世,迄今已届满19周年,想起来,不免心惊于
岁月飞逝如矢,今仅略述其生平二三事,聊表追思。
外祖父姓方,1895年诞生于广东惠来,自幼颖悟,又勤学不辍,1920年自国立广东高等
师范学校(广东国立中山大学前身)文史系毕业,即任惠来中学教务长兼文史教师。
1922年8月2日,强烈台风侵袭广东,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楼舍坍塌无余,时年28
岁的外祖父受省教育厅委派为校长,担负起校舍重建重任,亲赴上海、南洋募款,筹得
5万余银元,整建楼舍10座,并购置仪器设备,使学校规模,焕然一新;又与当时潮安
县长刘侯武合力募款,重修同样饱受风灾之害的“潮州韩文公祠”,前后5年,积极建
树,使著名古迹,得以保存。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师生在外祖父调任汕头市长时,追
念其劳绩,特别在韩山之麓,撰文立碑志记。
1927年奉命出掌汕头市政,开始“学优而仕”的一段生涯,先后历任惠来、博罗、潮安
、增城等8县市首长。直至1949年赤祸蔓延,时局动荡,始同二舅避居香江,重返杏坛
,继续以教书为业,并先后有《千家词》、《葵庐文抄》等多种著作问世。
1961年以后,每年以港侨身份来台参加国庆盛典,并探视在台唯一女儿、女婿。1975年
定居台湾,但仍不时来往港台两地,探望同乡好友与儿孙诸辈,茶叙欢聚,吟诗作对,
引以为乐。
外祖父相貌堂堂,气色饱满,尤其难得的是,年过八旬,身体依然健朗,耳聪目明,腰
杆挺拔,头发浓密,牙齿完好,全无衰颓老态,起居作息或来往各地,常如独行侠一般
来去自如,从不轻易烦劳儿孙。
88岁那一年,外祖父却突然大病一场,那是我唯一见过他虚弱病倒的一次。父母深感焦
虑,为其延医治疗,查不出什么病因,却一连昏睡数日,不吃不喝。
一日,老人家忽然悠悠醒转,整个人变得神清气爽,仿佛只是一场大梦,他以徐缓而清
晰的语调告诉我们说:“别担心吧!我没事了,睡梦中,见我大兄走来相告,他说待我
96岁时,方来接我回去,所以你们放心吧!”我和父母面面相觑,不知老人所言虚实,
只当呓语一番,未置心上,人能清醒过来,已感万幸。
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后,来台定居已10多年的外祖父,渐渐萌生“落叶归根”想法
,和我父母商量后,在1989年8月,打从香港回到阔别40多年的广东惠来老家,准备在
那里渡过他人生最后的一段岁月,那时外祖父已95高龄。
1990年底,母亲因思念外公,计划与父亲返乡探亲。那是父母自1949年来台以后的第一
次返乡,唐诗中李频所写的“近乡情更怯”,颇能反映他们与故乡睽隔40年之久的心情
,我唯恐父母要承受旅途的劳累以及情感上的冲击,决定随行照料。
1991 年初,父亲订妥了1月12日的机票,预计飞往香港,再转机飞往汕头,然后包车回
母亲老家惠来;然而就在1月7日上午,香港二舅来电告知,外公于当日清晨7 点05分,
离开了人世,母亲满心的期待化做一腔悲痛,没想到本来愉快的“探亲之旅”,竟然成
了“奔丧之行”。唯一稍感安慰的是,二舅转述:外公临去之时,一派从容,像是完全
掌握自己来去似的。当日清晨,老人家从睡梦中醒来三次,连对大舅说:“丽儿(我的
母亲)怎么还没回来?”近7点时,留下最后一句:“我不等她了,有好多人来接我了
!”外祖父语毕不久,就像睡着一般,平静安祥地离开人世,舅姨与孙辈多人随侍在旁
,外祖父得年,正是96岁。
当时离黄历新年,只剩一个多月,以外公身体没病没痛的情况,依常理,再活上个三、
五年,应该不成问题,但“年寿有定数”,外祖父终究未能跨过96岁门槛,应验了他88
岁那一年病中的梦兆。
当我和双亲辗转赶回老家时,发现小镇乡亲将外祖父的丧事,当成一桩大事办理,沿街
店家几乎全关了店门,生意都不做了。出殡当天,成千上百人的送葬队伍,绕行乡里一
大圈,队伍走走停停,我和父母夹在人群里,看到许多户人家大门前,不是供着牲品,
就是备置清水一盆、镜子一面,我颇为不解,低声询问母亲,方知其中原委。
原来外祖父当年任广东汕头等8县市长,当时地方父母官,兼掌治狱断案之责,外祖父
一向廉政爱民,不但勤于政事,还能忧民之所忧,日常济贫施药,不遗余力;遇有刑事
诉讼,也能宽严并济、不枉不纵。曾有两乡乡民为争寸土之地,发生械斗,长期势同水
火,外祖父到任后,因其德望,出面排忧解纷,恩怨很快平息下来。又博罗县曾发生一
件骇人听闻的弑父惨案,一女子见财起意,竟对远赴南洋经商致富返乡探亲的老父狠下
毒手,经外祖父明察暗访,案情水落石出,为端正人心,对该女子从严判处。乡人称外
祖父为“方青天”,颂扬他断案如神、明镜高悬。这也就是为什么送葬当天,以盆水和
镜子摆设作为路祭的原因,用以象征外祖父前半生为官,“清如水、明如镜”的意思。
童年时听母亲讲述外祖父行谊,因时空相隔遥远,加上年幼,不解世事,都当作一般故
事听听;直到返乡奔丧,才真正体会“德化人心”的意义。
乡里中有一位被当地居民称为“仙姑”的通灵女子,传述在外祖父去世当日清晨,她天
目中看到的景象:整个天际,云彩缤纷、霞光灿烂,许多美丽仙女临空而降,而且听到
悠扬动听的乐声回环缭绕,当时心想,是哪一户人家大德之士有此善终,得享如此厚福
,莫非是方老先生?后来印证外祖父辞世时间,正相吻合,此事后来在当地盛传开来。
外祖父生平无论置身何处,都襟怀开阔,与人为善,曾撰“一怀明月,两袖清风”联语
,自期自勉,也可做为他一生行事写照。现世功德,使其寿终正寝、五福全归。
不仅如此,父祖辈的善德懿行,潜移默化着一代又一代,使我从小便知道做好人的重要
;年长后,看遍人间生老病死、种种忧喜悲欢,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更感到人生在世,
非比寻常,冥冥中自觉带着某种使命而来。
在世道中,历经几番寻寻觅觅,终能在中年之际,获得高德大法,走上了一条“返本归
真”之路,所有人生困惑,通过修炼,都如拨云见日一般,豁然开朗。确信古人所谓“
祖上有德,余荫子孙”之说;同时更深切体认:人身有大用,绝不容等闲虚耗。期勉自
己,珍惜各种善缘,奋勉精进,以报天恩于万一。 |
g******9 发帖数: 1 | |
g******9 发帖数: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