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Talk版 - 名句中的人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相关主题
筹办特许学校何错之有啊!臭味相投、嘴脸相似的“两个教主”
既然不是学员,为何否决,公理何在?臭味相投、嘴脸相似的“两个教主”
延参法师访谈:“末日”之后谈幸福臭味相投、嘴脸相似的“两个教主”
快乐原来这么简单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两个教主”偷梁换柱--剽窃
李洪志造假扯谎 “不厚道”师父给我一双明亮的眼睛 (转载)
法轮大法使我变得宽容、大度精英过年,孤魂野鬼
明慧记者专访法轮功二号人物叶浩:李洪志的故事在美是公开的事实李洪志不如干脆做常人
“两个教主”的所作所为,惊人相似李洪志不如干脆做常人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后悔话题: 俯不怍于话题: 于天话题: 不愧话题: 幸福观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f********0
发帖数: 1
1
名句中的人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人生在世,贵在能恪守忠孝节义等事,方能于人道无愧,昂首立身于天地之间。一个
普通人难免有时会做错事情,事后总是不胜懊悔。然而,事业上的挫折或技术上的缺失
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太深的愧疚,人一旦做了缺德或有损天理的坏事之后,良心一刻不
得安宁才会让人深感后悔莫及。因此,如果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一种为
人处事的道德准则,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私心或欲望,由此来感悟人生的真谛,就能度
过一个无悔的人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为人坦荡正直就能做到
对天、对人都感到问心无愧。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幸福观。
孟子对幸福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人,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用现代语言解释出来
就是: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灾患,是第
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对他
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与此相比,孔子的幸福观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古代圣贤们的幸福观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因为都是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的,
所以在生活中要想去真正实现它,就需从真诚的心性修养开始。
从一个人的幸福观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学养和抱负。一个人如果堂堂正正、心怀善良、
宽容忍让,自然就能做到问心无愧,也就不难做到“俯不怍于人”。但是要想做到“仰
不愧于天”,那就必须懂得什么是天理,这就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所能达到的了。以
前我读过这样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个儒生遇到一位修行的高僧,就请教他说:“我每做
一事,事后总是不胜懊悔,请问您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高僧笑着回答说
:“你先听我讲一下人生的十种后悔:一、逢师不学去后悔;二、遇贤不交别后悔;三
、事亲不孝丧后悔;四、对主不忠退后悔;五、见义不为过后悔;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八、爱国不贞亡后悔;九、因果不信报后悔;十、佛道不修死
后悔。”然后又问他说:“这十种后悔之中,你是属于哪一种后悔呀?” 儒生听后回
答说:“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但是我不懂得怎样治疗,所以请您慈悲开示
。” 高僧笑着回答说:“那很简单呀,你只要把十种后悔的‘不’字改为‘要’字就
可以了。那就是: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
有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你只要服用了这一字良药,定能无悔于人
生。”
一个人如果徒有富贵而无修道之心,终其一生必然难成正果。细思之,前九种后悔如果
做错了,还有可能在有生之年反省之后有改正的机会,唯独第十种后悔,一旦铸成大错
,就没有机会改正了。因为不修佛道,要死后才能知道后悔,然而那时即使后悔也来不
及了。因此,只有感悟到做人的真正目的,在有生之年入道得法,走上返本归真的道路
,才能真正的做到人生无悔!
d********8
发帖数: 1
2
赏竹
天生抱节志向高,
若谷虚怀凌云笑;
寒暑往来难改色,
纵有狂飙不屈挠。
f********0
发帖数: 1
3
名句中的人生: 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人生在世,贵在能恪守忠孝节义等事,方能于人道无愧,昂首立身于天地之间。一个
普通人难免有时会做错事情,事后总是不胜懊悔。然而,事业上的挫折或技术上的缺失
不会在人们心中留下太深的愧疚,人一旦做了缺德或有损天理的坏事之后,良心一刻不
得安宁才会让人深感后悔莫及。因此,如果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一种为
人处事的道德准则,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私心或欲望,由此来感悟人生的真谛,就能度
过一个无悔的人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为人坦荡正直就能做到
对天、对人都感到问心无愧。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幸福观。
孟子对幸福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人,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用现代语言解释出来
就是: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灾患,是第
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对他
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与此相比,孔子的幸福观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古代圣贤们的幸福观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因为都是与人的精神境界有关的,
所以在生活中要想去真正实现它,就需从真诚的心性修养开始。
从一个人的幸福观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学养和抱负。一个人如果堂堂正正、心怀善良、
宽容忍让,自然就能做到问心无愧,也就不难做到“俯不怍于人”。但是要想做到“仰
不愧于天”,那就必须懂得什么是天理,这就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所能达到的了。以
前我读过这样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个儒生遇到一位修行的高僧,就请教他说:“我每做
一事,事后总是不胜懊悔,请问您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懊悔呢?” 高僧笑着回答说
:“你先听我讲一下人生的十种后悔:一、逢师不学去后悔;二、遇贤不交别后悔;三
、事亲不孝丧后悔;四、对主不忠退后悔;五、见义不为过后悔;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八、爱国不贞亡后悔;九、因果不信报后悔;十、佛道不修死
后悔。”然后又问他说:“这十种后悔之中,你是属于哪一种后悔呀?” 儒生听后回
答说:“看起来这些后悔,都是我的毛病!但是我不懂得怎样治疗,所以请您慈悲开示
。” 高僧笑着回答说:“那很简单呀,你只要把十种后悔的‘不’字改为‘要’字就
可以了。那就是: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
有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你只要服用了这一字良药,定能无悔于人
生。”
一个人如果徒有富贵而无修道之心,终其一生必然难成正果。细思之,前九种后悔如果
做错了,还有可能在有生之年反省之后有改正的机会,唯独第十种后悔,一旦铸成大错
,就没有机会改正了。因为不修佛道,要死后才能知道后悔,然而那时即使后悔也来不
及了。因此,只有感悟到做人的真正目的,在有生之年入道得法,走上返本归真的道路
,才能真正的做到人生无悔!
d********8
发帖数: 1
4
赏竹
天生抱节志向高,
若谷虚怀凌云笑;
寒暑往来难改色,
纵有狂飙不屈挠。
s**********9
发帖数: 1
5
【名句中的人生】竹死不变节 花落有余香
竹子不择沃土,房前屋后,不论贫瘠皆可扎根成林,随遇而安,多么像君子一样淡泊名
利、不媚不谄。
世上有一些人中的败类,一生钻营投机,专干损人利己的坏事.生前已是声名狼藉,死
后必定遗臭万年;而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一生光明磊落,为道义不惜舍身成仁,例如
岳飞、文天祥那样的民族英雄,即使时光流逝千载却仍被后人缅怀,名垂青史,万古流
芳。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语出自于唐朝邵谒的《金谷园怀古》,大意是说,竹子
即使死亡仍然不改变骨节,花儿即使凋落仍然保持芳香,以此来比喻忠义之士坚守节操
,至死不渝。原诗是:“在富莫骄奢,骄奢多自亡。为女莫骋容,骋容多自伤。如何金
谷园,郁郁椒兰房。昨夜绮罗列,今日池馆荒。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
,千载名犹彰。娇歌无遗音,明月留清光。浮云易改色,衰草难重芳。不学韩侯妇,衔
冤报宋王。”诗中颂竹兼怀人,颇能体现出诗人自己的品格与追求。竹子坚贞,有宁折
不弯的精神,与松梅齐名,并称“岁寒三友”。
看竹子,无论生长得再高,其竹心总是虚空,这一“凌云虚怀”的特性,好似正人君子
的虚心谦逊;竹子不择沃土,房前屋后,不论贫瘠皆可扎根成林,随遇而安,多么像君
子一样淡泊名利、不媚不谄;竹子挺拔刚劲,四季茂然,凌霜傲雪,枝叶经冬不凋,有
好像君子的外柔内刚,始终不渝。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宁死不屈的人,有许多古人甚至为了信守诺言而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在西方,历史上的基督徒曾经被迫害了三百多年,他们当中也有许多人宁可失去
生命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道德高尚的人犹如翠竹一样活在世间,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
,经受雨打雷击、霜侵雪压,吃尽了千辛万苦,依旧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任凭四面
八方的狂风吹击,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惧怕。那才是视死如归的道德高尚之士的精神境界
啊!
为人在世,应该在人生中保持那种豪壮的气节。
1 (共1页)
进入Talk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孔子说“仁” 因人而异李洪志造假扯谎 “不厚道”
一天很短,眨眼之间法轮大法使我变得宽容、大度
预测一下法轮功的前途明慧记者专访法轮功二号人物叶浩:李洪志的故事在美是公开的事实
[转载] 我的民主观: 内涵的区别“两个教主”的所作所为,惊人相似
筹办特许学校何错之有啊!臭味相投、嘴脸相似的“两个教主”
既然不是学员,为何否决,公理何在?臭味相投、嘴脸相似的“两个教主”
延参法师访谈:“末日”之后谈幸福臭味相投、嘴脸相似的“两个教主”
快乐原来这么简单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两个教主”偷梁换柱--剽窃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后悔话题: 俯不怍于话题: 于天话题: 不愧话题: 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