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s**********t 发帖数: 1846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ao_and_Deng 俱乐部 】
发信人: wlwl12 (戒网), 信区: Mao_and_Deng
标 题: 自由与平等,精英与大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at Dec 29 12:39:11 2012, 美东)
自由与平等,精英与大众
(原载于《南风窗》2012年第26期)
2012年的重要性来自于政治领域,来自于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和领导人换届。思想和文化
领域的论争可以视为围绕着十八大而展开,力图通过影响十八大而影响中国未来10年的
走向——到了年末,焦点则转移为对十八大提出的方针和新的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的不
同阐释。
在这些纷纭的争论背后,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即自由和平等两种价值观念之争,
亦即精英主义和大众民主两种取向之争。
什么样的“顶层设计”
改革,仍然是最热的关键词,但相关的讨论是不充分的,一部分关于改革的声音被压抑
,而得以发出的关于改革的看法仍然存在那个旧有的顽疾,即对改革的定义是模糊的,
而旦这种模糊往往是有意为之。与此同时,为了表达对推进改革的急迫感,相关的讨论
中频繁地出现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比如“改革进入深水区”、“不改革死路一条”、
“深化改革需要杀出一条血路”等等。
在世纪之初发生了关于改革共识的论争之后,曾经笼罩在改革之上的自然正当性已经消
耗得差不多了,“改革共识破裂”成为了新的共识。本刊2006年的年终回顾便已经指出
,改革是个中性词,改革的正当性和道德感召力要靠给人民大众带来福祉来树立,相反
,将改革一词玄幻化,甚至将包括改革带来的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改革不到
位造成的”,是缺乏说服力的。
力挺改革的人士开始不断援引一个从工程学中借用来的新的概念:顶层设计。这引出了
两个问题,首先,“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基调并没有被放弃,这个改革伦理事实上对
将改革玄幻化、将改革拉入对既得利益集团有利的方向是非常有效的,所以仍被奉为圭
臬,而“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这两种理念是矛盾的;其次,顶层设计的方案是什
么,仍旧是语焉不详。
这些人士心目中的顶层设计方案,在今年2月底发布的《中国2030:建设一个现代、和
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中有所体现。这个报告俗称“世行报告”,是由世界银行
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做的。报告主张中国应该将除国防外所有领域进行“所有权
多元化”,中国的金融体系应与国际资本市场实现无缝对接等。这份报告选在全国“两
会”开幕之前发布,用意不言自明。这个报告所建议的方向随即在政策上得到了体现,
这也引起了另一派意见的质疑和反弹。
与此直接相关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土地所有制的,以关于“地权的逻辑”的论辩为代表
。所谓“激进派”主张将农村土地私有化,认为这样最符合农民的利益,而反对者则旗
帜鲜明地提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驳斥一些学者打着给农民更大土地权利的幌子来为
土地私有化鸣锣开道,来为资本掠夺农民制造舆论的用心”(贺雪峰语)。
这些争论涉及的是当下中国最核心的议题,即是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激进
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效率,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才能保证个人自由;反对一方则认为,
这种改革方案只会导致少数人的暴富和多数人的贫困,应该坚持平等的取向,改革和完
善现有制度中的问题,而不是采取私有化的方式。
由这些基础性的问题出发,是否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也是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在十
八大报告起草的过程当中,各自声音纷纭复杂,都力图使自身获得决策层的认可。十八
大旗帜鲜明地坚持了一贯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同富裕”都写入了
十八大报告,为争论画了一个逗号。争论无疑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自由和平等是现代性的两大核心价值,同时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萨米尔·阿明曾言
,不讲平等的自由即意味着野蛮。一个良好的社会不应该极端地向任何一个方向倾斜,
而是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均衡。
当下中国的种种争论无非就是这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而且冲突的激烈程度恐怕也要高于
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地方。周保松先生在本刊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在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
内部对多年来盛行的“市场自由主义”提出反思和批评。他指出,在特定的财产权制度
下,贫穷会导致穷人自由的减少,因此放任市场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平等自由这种
说法并不成立。他主张自由主义要重视社会公正,并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批判权力和
批判资本,并由此反思国家、市场和个人的关系。
周保松的论述可以称得上是近年來少有的对自由问题的严肃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
性和批判意义。但他的观点在自由主义阵营内部引起了强烈的反弹,他的反对者们坚持
“消极自由”的立场,坚称个人只要免于外来的干涉,就是自由的,贫困只要是市场竞
争的结果,就是正当的。
反对者们的这种观点无疑是在精英群体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自由观,但它无力面对现实的
社会问题:当今的两极分化决非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而主要是权力与资本相勾结的产
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市场自由主义”不但漠视平等的价值,而且走向了敌视平等和与
平等理念相关联的一切象征物的地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发布后,引起了一
场轩然大波,但这场波澜与文学无关,而是因为莫言参与了某出版社倡议发起的手抄毛
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活动。
与精英群体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时代持续不断地进行“去神圣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
间持续但未成规模的“毛泽东热”。这集中体现在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而掀起的反
日游行当中,部分民众打出毛泽东的画像和相关标语。在部分民众中,毛泽东再次“回
归”,俨然是国家独立自主、大众民主和平等价值观的象征。
这就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分化和强烈的对比:从上层看,官方在今年高调纪念《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表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一定不能丢,丟了就丧失根本”等等;下层对此的态度因群众、地域的不同而莫衷一
是;而在上下之间,是一个强大而固执地坚持要求“消极的自由”的精英群体。
2012年值得关注的思潮还有“儒家宪政”的话题,这一派人士认为,儒家思想可以与现
代价值相兼容,中国若要走向民主宪政,需要重新发掘儒家思想资源,在此基础上形成
宪政的框架。这一流派的思想主张缺乏跟现实的对话性,最终可能只能停留在作为一个
“思潮”的层面。值得深思的是“儒家宪政”说当中流露的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这可
能是它得到一些精英分子同情和支持的主要原因。
2012年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思想和文化主张,不能一一提及。这一年思想文化领域的是
是非非,萦绕着中国最大的焦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自由,贵族的还是平民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精英的还是大众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权贵的还是普惠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