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j***a 发帖数: 1 | 1 首先要说,电影《无依之地》我是在两或三周以前看的,然后立刻在发朋友圈时推荐:
“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好在哪儿?它托出了一位不落俗套的人物。电影也没
靠剧情悬念煽口味。在此电影获金球奖后,网上涌出许多相关背景文章,看过几篇,就
觉得自己应把先前的想法做深向梳理。
从头说起。这是一部情节简单写实手法的电影。孀居的女主人公弗恩,出于对已逝丈夫
的怀念留在了一荒凉之地的工厂区工作和生活,因工厂关闭她被迫将一辆小货车改作房
车过起了流浪的生活。
一位先前的熟人家庭、妹妹和在流浪团认识的D曾先后邀她来家入住。她全未接受。
这里,细看电影中弗恩在D家的片段,对了解她的心理和性格会颇有帮助。弗恩刚到D家
时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弗恩住的那间落地窗围住的环形寝室里,D将婴儿孙子交到弗恩
手中让她照看一会儿,弗恩双手生疏的架着睡着的婴儿,脸上是不知所措的神情,丝毫
未见女人观看小孩时会有的慈爱柔和,甚至没有好奇。对D的邀请,我见弗恩在犹豫。
几天(?)之后的晚上,弗恩偶见D与儿子共弹钢琴,是那情景散出的亲子气氛令她倍
感局外人的孤独吧,第二天凌晨,在那家人还在熟睡时,弗恩看了看房中散乱在堂屋地
上的婴儿玩具,-凡俗的家味儿-,然后驾着小货车不辞而别。
她回到自己坐落在荒寂中的原住房,处理了断了了一切之后又开着她的货车上了路。
还有剧的结尾,弗恩驶在伸向远处逶迤山脉的路上。空旷的视野内,小货车孤零零但满
负力量的驰骋着。
如前所述,电影的感人之处是女主弗恩超凡脱俗和坚持自我的勇敢。其中最令我动心的
片段是工作中的弗恩。无论是在超市上货装箱、还是擦洗公厕,清理公园绿地,弗恩都
干得专注投入愉快尽职尽责。尤其是,如果想到弗恩曾经的职业是教师。
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不说,看着电影结尾渐渐消失于山边天际的弗恩的小货车,已
潜在心里一会儿的困惑和压抑感忽然就明显有了分量。试想,如果弗恩那辆超公里数的
小货车再需要修理,她还要去向妹妹借钱吗?再次再再次呢?她的车对路上的过车是否
也是危险呢?如果她在大山里遇险?如果她再一次病倒?即便有'同族人'在侧,敏感自
尊的弗恩是否会心存不安,感到自己是别人的累赘呢?最最现实的,如果遇到连续坏天
气,弗恩的全部生活空间就是那一米见方、堆满物什、无法立身的黑洞洞的车厢。
做房车流浪人与借居妹或D家之间弗恩选择了前者,这不难理解,但这里为何就没有第
三条路呢?60多岁的弗恩并不太老,身体健康、喜欢工作,且她对物质所需已低到极限
。在她所居的美国社会怎么会没有成全她起码的独立、自在、尊严的生活的可能呢?
我不在美生活,仅从我所知的几多华人,成年后越洋赴美,没有背景、赤手空拳、举目
无亲,有的甚至从咿呀学语开始,其最原始的条件还不如弗恩,却能在若干年间在异国
他乡打造出一片天地还培养了儿女。诸多这样的实例,以至让我对为人如弗恩处的电影
中那样的境地无法想象。
电影的意思,弗恩的流浪生活起于被迫,在后来的困顿时她也曾自忖“…也许我陷在失
去丈夫悲伤的时间过长了?”(因此错过了重整生活的机会)。但感情上的事不是可以
人为的。只能说是性格所决定的命运使然吧。就如车旅团中其他人生中受过重创的人。
如此,选择“流浪”,不考虑车坏了要不断去借钱、自己的车会给其他路车添危险、会
有陷在深山遇险报警求助这样的事,如果是出于疗伤(这也是一种不得已),那这其中
的‘自我中心’是可以被谅解的。但是踏上流浪以后不回头的生活途经则是弗恩的选择
。就如弗恩对妹妹说的:一旦驶上了这样的路,那种自由,那么容易遇见有意思的人,
就很难再回头。
电影中的真实。首先,是那位晚期癌病患者选择作为旅者以结识自然的方式终结。那样
的实事,我在若干年来听到过不止一次。其次,在弗恩流浪的地带存在一些因包括贫困
和心理问题等房车流浪生活团。如果是出于不得已,这里有社会安排不周的原因。只是
,这样的生活并不比不流浪而打零工间或去旅游(这不仅是可能,是确实存在的)的日
子更独立。因为首先,ta们需要依赖那个流浪者团体。那样的社团活动,偶尔一次尚可
,长久如是,许多人也许不会有问题,但不是敏感自尊独立如弗恩者。故事的结尾,独
自一人驾车驰于荒山孤路之间,那才是弗恩。
我有朋友将弗恩对比三毛。我提醒:三毛的故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几十年中一步步走
过去的,弗恩只是小说-电影中的人物。后者能突然抛掉妨碍故事主题的所有累赘,瞬
间变成一段理想。而这在前者则注定不能。
电影中的弗恩,尤其主角,的表演非常之好。昨天见导演赵婷在访谈中谈到此电影的拍
摄,她说:在好的演员的领引下自然就拍好了(大意)。
非常欣赏这位年轻导演的谦逊。一部电影不会因为不那么实情而缺乏美感。有了真挚便
有了艺术的分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