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O*******s 发帖数: 269 | 1 8月25日,在一个影视论坛上,导演尤小刚、刘江等痛斥演员天价片酬。8月26日,央视
新闻频道播出明星天价片酬专题新闻,进行了点评批评。8月27日,关于广电总局要向
天价片酬开刀的新闻传遍业界……熟悉影视行业管制性质新闻传播规律的人,敏感地发
现了山雨欲来的味道。
遏制天价片酬的消息,源自广电总局发布的一条公示,公示内容谈了很多,涉及到遏制
天价片酬的表述,所占篇幅极小,但偏偏是这极小篇幅的表态,引起了行业震动,这起
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广电总局的公示中,遏制天价片酬是最大的“新闻点”,这个“
新闻点”,牵扯到行业的方方面面,有可能给行业带来不小变化。
针对这条消息,行业内以及网民舆论呈现出两极观点。一方观点认为,广电总局干得漂
亮,明星畸高的片酬,已经影响到了行业的正常发展,应该进行遏制。另一方观点则认
为,明星片酬应该交于市场自行调节,管理部门干预于事无补。但整体上看,支持对明
星片酬进行限制的声音,还是占了多数。
即便对广电总局遏制天价片酬做法不赞同的人,也觉得这几年明星的个人收入,的确在
影视剧制作成本中所占比例太高。以《如懿传》为例,男女两位主角的片酬加在一起合
计1.5亿元,这是令人咋舌的数字。而影视圈内几个当红小生的片酬,一部戏多达8000
万到1.2亿。明星片酬的过高,导致制作资金倾向于明星,严重影响了编剧、布景、配
音等其他工种的经费。
对比韩国与好莱坞明星片酬通常只占总预算20%——30%,国内演员的片酬多达50%——
80%的比例,已经让制作者苦不堪言,天价片酬成为阻挡影视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影视业对此的抱怨已非一天两天,但主要的决策者,在抱怨完之后,依然得无奈地加入
到高价抢明星的行列中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恶心循环。
明星天价片酬,从大里看,是整个娱乐消费环境导致的:主流观众喜爱看一线明星,凡
是一线明星出演的影视剧,票房和收视率都会不错,这导致电影投资机构和各地卫视,
不敢冒险启用新人,以及播出没有一线明星参与的剧作。而主流观众审美趣味的形成,
又和娱乐公司的包装有很大关系,娱乐公司成功地把握住了受众心理,借助高明的包装
技巧,将明星“打扮”成紧俏、畅销的消费对象,引领了消费潮流,明星与娱乐公司,
成为明星天价片酬的单一获利者。
从小里看,明星天价片酬,也是行业内无力纠正影视产品畸形发展的结果。这本来应该
是行业内可以自主解决的事情。比如最有发言权的资本,能否牺牲眼前利益,放眼长远
,多培养一些演员后备阵容,不断为行业输血?比如制作单位,能否自觉抵制天价片酬
的明星,拥有更多的谈判条件,把明星身价降下来?比如播出机构,能否不“唯票房论
”,不追求收视率,把眼光放在优质作品的发掘上?
事实上,行业内的哪个环节,都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携手共同来修正行业
风气,在遇到投资压力大、制作资金紧张的时候,抱怨的声音多,建设性的行动没有。
可以说,影视行业已经失去了自主调整天价片酬的机会,导致近两年明星片酬火箭上升
的,是行业自酿的苦果。
广电总局的遏制,是行业呼唤的结果,也是舆论支持的结果。正是因为行业内无法解决
这个难题,广电总局才“应邀出手”。对于广电总局发布的这个信号,可以等同于前段
时间所谓的“限韩令”看待,它更多是一种指导层面的意见,暂时并不是行政命令式的
正式文件。事实上,明星身价究竟多少合适,这也不是行政命令所能详细规范的,广电
的这个信号,只是为行业内自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氛围。归根结底,还
是要行业内各个环节坐到一起,商量最终的解决办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