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k******n 发帖数: 1740 | 1 哪些学校中招了?
------------------------
近日,国内某顶级高校校长会见山寨“罗斯柴尔德”继承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记
者了解到,与“山寨罗”相关的尴尬事件并非个例。2013年以来,这个自称英国著名财
团主要管理人的“奥利弗·罗斯柴尔德”频繁现身多个中国金融及学术机构,蒙着面纱
的他还屡屡成为“座上宾”。
我们送走了“空手套白狼”的“王木匠”,也揭开了“气功大师”王林的神秘面
纱,如今“洋骗子”也来了。在国内外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下,又是何种面纱,能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遮住“山寨罗”的脸?
“山寨罗”现身名校
这所高校官方网站曾有报道称,2月1日校长会见来访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之
一、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资产主要管理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一行,并希望双方未
来能加强合作和交流。
文章中还提到,奥利弗是国际金融投资家、企业战略家,同时也是国际慈善家,
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红十字会等十多家公益基金会和慈善组织机构负责人。曾
于2013年、2014年多次到访中国,出席由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亚洲产业科技创新联
盟主办的国际金融与产业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等活动。
随后,有媒体对奥利弗其人展开调查,查阅位于伦敦的罗斯柴尔德档案馆资料,
竟未发现此人。2月5日,英国罗斯柴尔德集团的代表回应确认,“奥利弗·罗斯柴尔德
”并不是其家族成员,也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
3月23日,这所高校的副校长就此事坦承:“的确存在着甄别方面的疏忽。”另有
该校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校方在甄别国外捐赠人时,仅以其参与国内多种大型活动
和多个头衔为参照依据,对捐赠人的实际身份背景欠缺考虑。未来将会对捐赠人背景加
强甄别。
声音
有人冒充“罗斯柴尔德”一事引发网民热议。网民“5x_c”说:“校长的善意是
希望能够通过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支持,为师生争取捐赠的努力。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
,外国人来华交流、投资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当遇到被赋予‘头衔’和‘标签’的
人或事时,不平等的心态往往导致‘自蒙双眼’的现象发生。” 网民“太一生水”说
:“虽然打脸,但学校表态挺好的。毕竟如果真罗斯柴尔德来了,必须校长亲自会见啊
。现在发现弄错了也敢于承认,这种态度很好。”
该校博士生小陈说:“学校被骗事件反映了校方对来访人员信息审查不严格、确认
不彻底的现象,高等学校作为此类人物的高频接触者,应将此事件作为警示,完善一套
信息审查和认证制度,让这些骗子无处下手。”
企业政府频繁中招
记者调查发现,“中招”的不只是一所名校。2013年起,“山寨罗”的身影频繁
亮相于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其中还包括浙江某名校。
其中,2015年9月是“奥利弗·罗斯柴尔德”最繁忙的月份:9月12日,“奥利弗
·罗斯柴尔德”参观访问了盘古智库·香山书院;9月13日,“奥利弗·罗斯柴尔德”
一行在北京和数位国内企业家,交流探讨企业社会责任;9月16日,“奥利弗·罗斯柴
尔德”一行在淄博市、区领导陪同下考察调研;9月中旬召开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期间,宁夏银川国际会堂贵宾厅展出了国木金丝楠,“奥利弗·罗斯柴尔德”也进入会
展参观并试坐了仿故宫龙椅宝座;同月, “奥利弗·罗斯柴尔德”还出席了在深圳召
开的第四届慈展会主论坛,并作了主题为《企业与商业如何双赢——重塑公益慈善规划
与加强国际协作》的演讲……
此外,2015年10月,由浙江大学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合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承
办的第八届“世界创业论坛”(WEnF)上,“奥利弗·罗斯柴尔德”作为嘉宾出席。
声音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表示,“山寨罗”的招摇撞骗行为能够屡屡得逞,说明
我们盲从的心理严重,还缺乏理性的甄别和质疑态度。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对
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也导致了解一个人、一个组织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过去有公章
作为权威性的证明代表,但是现在各种活动、项目运作信息公开化程度较高,不用找谁
来证明自己,这也造成了交流双方之间的鉴定模糊。”
“此外,‘尊重客人’是我们的传统,从文化上来说,我们的社会有一种对于外国
人的基本信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说,这样一种信任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之
后,就有了“洋骗子”滋生的土壤。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尽快完善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措施。“将信用记录逐步推广到社会各领
域,以‘信用记录’的模式助力健全法制社会。”褚松燕说,国内一旦建立起完善的信
用体系,自然会缩小行骗人钻空子的空间,那么“蒙着面纱”的外国人也就难有行骗机
会。
据新华社
新闻锐评“山寨罗”可恨“缺心眼”更可怕“山寨罗”的招摇撞骗行为固然可恨
,而我们盲从的“缺心眼”就更可怕。
外宾到访,以诚相待也是人之常情。接待假冒的“山寨罗”,并非我们企业家无
知,也不是高校校长无智。心怀鬼胎的“山寨罗”公然利用名人效应,编造诸多头衔实
施公开行骗,失去的是国人的信任。
不过,在谴责“山寨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在国内外互动交流越来越频
繁的当下,我们应改变盲从的媚外心理,树立理性的甄别意识,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异
国他乡的访客。当遇到被赋予多种“头衔”和“标签”的人或事时,应擦亮眼睛,多留
一个心眼,避免“自蒙双眼”的现象再次发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