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SanFrancisco版 - 【转】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相关主题
一线惊察是有风险的,但是你把风险转嫁给老百姓之后你刚工作愿意在哪方面花钱
港大,港科技大,新加坡国立分列1-3, 北大清华未进前十跪求关于在美国读master的建议!
看那个top 5% 的被berkeley据, 想到的....这里有人在stanford读教育学硕士的没?
会见JoanBuchanan的个人感想 (zt)请问,三番大学怎么样?
作为MSJ居民,我希望大家不要往这挤了儿子在硅谷开公司 和留学生父亲的Interview
作为East Oakland居民,我希望大家不要往这挤了我们要从事实和理论上找到反SCA5的依据
downpay之外还需要reserves ?推荐一下自己办的Summer Camp(Milpitas)
版务提醒 最近盗qq号贴非常猖獗 请小心 (转载)关于湾区买第一栋房子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孩子话题: 父母话题: 士说话题: 徐博话题: 成长
进入SanFrancisco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n*****n
发帖数: 1669
1
武志红: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2015-04-28 武志红 思想聚焦 思想聚焦
作者 | 武志红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的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怎么
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
一上课脑子里就响着她的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爸爸是个工程师,他从不打我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不进步,他一看我
就拉下脸来,整天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才会夸我奖励
我。明年就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一想到爸爸的反应,
就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
迄今为止,我收到了数千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了父母的压力,上面几段话是他
们信中最平常不过的片断了,还有多封信提到这样的话:“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
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对此,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解释说,父母比孩子对学习更着急
,是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就她看来,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
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
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
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
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
双倍的压力。
父母,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家长希望孩子好,但常不知道该怎么做。”徐浩渊博士说:“最常见的是,他们不考
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
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请举一个例子,好吗?”我问道。
听到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问话,50多岁的徐博士突然哽咽起来,她忍着泪花讲了一个“每
次必然让她流泪的真实故事”:
小学生小刚(化名,下同)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对爸爸妈妈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
力都达不到他们的期望,累极了。爸爸妈妈常说,他们对他很失望,他不想让爸爸妈妈
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了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了
爸爸妈妈。他说,他走了,爸爸妈妈不需要那么辛苦了,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
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回忆到这里,徐博士的泪水忍不住流下来。她说,小刚那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
火车,坐坐轮船,你们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这其实是他自己最大的向
往。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事情,自己实现不了了,但希望自己最爱的父母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最希望做一件事情,但自己得不到,就希望最爱的父母得到
。他是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了父母的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
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
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的实现。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徐博士说:“父母们自己的心理需求
得不到满足,却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了,现在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
一开始,董太太还要求蓉蓉做点家务,但蓉蓉只要一拖,做妈妈的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
了。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堆在家里,如果不去洗,董太太会觉得心烦意乱。只有洗
了,心里才会痛快一点。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她这样做给女儿节省了时间去学习。
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时间让她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
是,她又没有勇气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
夺占制高点”,自己也因此产生了成就感。
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
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的身上比较常见。不过,董太太的做法是很普通的,有一些妈
妈的做法就到了一种极致。
譬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讲到了一种
怪现象:在武汉,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除了
工作外,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的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精力去增强
自己的竞争能力。这篇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把他
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走,晚上11时休息
。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
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五年级时长出几根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
来像个小老头……我们担心孩子有病,带儿子看了好多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
的结论是孩子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
少。
每天早上6时,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复习功课。即便上厕所、吃早餐时,妻子也要让儿
子多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时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
汉阳接到武昌,赶6时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
车上解决完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时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
的作业。
并且,这样的妈妈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
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
效果仍不肯停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
子身上使”,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徐博士说:“很多妈妈,自己完全停止成长了,她们能不焦虑吗?但她们不努力让自己
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
己的焦虑。”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前面的转嫁方式中,父母一方停止成长,而将“提高竞争能力”的压力完全转嫁给孩子
。但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并没停止成长,但孩子则成了他们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
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自己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自己
会觉得很丢脸。
著名教育家徐国静说,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
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
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
、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
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
但“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但在很
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的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
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高的压力。
一个妈妈诉苦说,自己听了很多讲座,看了许多教育书籍,希望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
、舞蹈和音乐,所以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子。尽管这套房子格局不好,又很贵。但
上中学以后,她发现女儿成绩变差了,她的“全方位”设计落空了,而且女儿变得特别
不听话。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这位妈妈陷入痛苦之中。
徐国静认为,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
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
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孩子自杀
徐浩渊博士也说,一些高知家庭的父母压力是极其沉重的,她知道有两个家庭,父母都
是教育学教授,孩子却自杀了。
其中一家父母都是某师范大学教师,他们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完美”路线,要求孩子严
格按照路线去发展。孩子小时候还不错,但年龄越大问题越多。第一次高考时,没考上
重点大学。在父母的要求下,他第二年参加了复考。就在考试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因为
担心自己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他跳楼自杀了。令人痛惜的是,成绩公布后,他
的分数超出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徐博士说,这个孩子的父母,作为教育学教授,显然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
”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前者的特征是,“
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当作了自
己实现目标的对象或工具。无论目标是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
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按照这个理论,这两个教育学教授,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因为孩
子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验对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
,但这两个教育学教授,和那些“全陪妈妈”一样,他们都忘记了这一点,他们将自己
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小龙的语文考试不及格,爸爸把他揍了一顿,并且告诉徐博士:“就这么一个孩子,我
们爱得不得了。打他是为了他好,再这样下去,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
怎么办?打是亲,骂是爱,我怎么就不打邻居的孩子啊?”
但是爱的结果呢?小龙的语文成绩毫无长进,他还对语文课产生了厌恶感。显然,小龙
消受不了父亲的“爱”。
但是,这真的是爱吗?徐博士说,是,但又不是。在意识上,小龙的父亲是为了爱,但
在潜意识上,通过打孩子,做父亲的可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性情绪。
她说,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
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譬如,小龙的父亲还做过这样一件事:小龙闹着要买一双昂贵的耐克鞋,这要花掉爸爸
半个月的收入,但小龙的父亲咬咬牙还是买了。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邻居家的孩
子脚上穿着一双耐克鞋,如果自己的儿子没有,比不上人家,多丢面子啊?让儿子穿上
名鞋,看似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一些家长,当对孩子的暴力起不到效果时,会将暴力转向自己,做一些自残的极端事情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讲到一个事情:重庆一位“望女成凤”的张先生,为给“
屡教不改”的女儿一点“颜色”看,竟用菜刀剁下自己的左手小指。看到父亲的鲜血,
女儿才慌了手脚,跪在地上使劲打自己的耳光,向父亲认错。这位45岁的父亲说:“女
儿从小娇生惯养,虽然已经16岁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龄可能也不过12岁,打实在不起作
用,我只能这样做。”
父母的转嫁为什么容易成功
在采访中,徐博士几次感叹说:“为什么家长们的忘性这么大?他们难道彻底忘了自己
童年时的愿望、感受?他们难道忘了被父母控制一切的郁闷和痛苦?为什么他们现在做了
父母,给孩子的压力更大?”
她分析说,这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人原因。做父母的在转嫁焦虑,他们担心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
,但自己又缺乏成长空间,于是将成长的压力全放到了孩子身上。
第二,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的确缺乏保障,这严重加大了父母的焦虑。
在一个论坛上,处处可以见到第二种原因。一位母亲说,不逼不行啊,面对激烈的竞争
,要想将来出人头地,只有“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两个原因总是综合在一起的,一位妈妈说,他们两口子都是下岗职工,但仍然咬紧牙
关送孩子培优。从孩子二年级起,就送他上培优班:语、数、外、武术、美术、音乐,
总共有十来个,前后花了2万多元,就是希望他长大后,能有份像样的工作,不会面临
下岗。
以前,我们是大锅饭,不讲竞争。现在,我们是比西方社会还讲竞争,而且升学似乎成
了唯一的竞争路线,绝大多数家庭都将希望寄托在这条路线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最
初,只有高考压力大。后来,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一些地方中考的难度已超过高
考。慢慢地,压力渗透到小学、幼儿园,甚至产前,已经是“竞争从娃娃抓起”。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徐博士在几十所中学做过演讲,每次到最后,她都会问孩子们一句:“你们最希望谁听
我讲课?”孩子们每次都几乎一致地回答“爸爸!”“妈妈!”
教师和父母同为应试教育的两个直接与孩子们打交道的链条,但为什么孩子们几乎只希
望父母去听听心理学家讲教育?
徐博士说,因为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
。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家长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学习,而孩子们
知道,成绩与爱是画上等号的。
在记者收到的信件中,许多中学生都提到,“我只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才会夸我。”“
只有我学习好,父母才会给我好脸色。”孩子们是将学习与爱之间画上了等号,他们知
道,只有学习好,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不仅如此,孩子们也疼爱父母。像文中最初提到的自杀的小学生,他是多么的爱爸爸妈
妈。徐博士说,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
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
着父母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一名男大学生,在徐博士网站上发帖子说,他现在“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如果去做了
,不但父母不高兴,我也不会开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徐博士的网上咨询中,他说
出了这源自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情。当时,他想去爬泰山旁边的一座荒山,但父母激烈反
对,他做了长时间的工作,父母最后同意了。他爬山玩得非常快乐,也毫发无损地回到
家里。但回来后,他发现,父母仍然不高兴,一句关心的话都不问。从此以后,他发誓
再也不做让父母不高兴的事,譬如他本来不愿意上这所大学,但这是父母的意愿,为了
让父母高兴,他就来了。
孩子的学习乐趣被“转嫁”
用转嫁压力的方式,父母们控制住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如
愿以偿了,但是,徐博士说,这会引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第一,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一名高三班主任说,她的毕业班的学生说,他们在大学
中最怕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并且,孩子们承受的不只是双倍或三倍的压力。因为,父母
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
容易失去控制。像那位“全陪妈妈”,她在施加压力时已经失控了。
第二,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徐博士说,在父母“严密监视”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缺
乏心理疆界的概念,成人后要么容易依赖别人,要么容易去控制别人,父母不尊重他们
的个人空间,他们也学不会尊重自己和别人的个人空间。
第三,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
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别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
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徐博士说,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
会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成了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机。但被外在评价系统控制
的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他们的学习会过
于在乎别人的赞誉,过于在乎考试成绩,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把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局面,对孩子的危害很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
不容易心存感激,很多家长觉得很伤心,抱怨孩子不感激。怎么改变这种“双输”局面
呢?徐博士建议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给孩子空间。
徐博士说,她特别不爱听孩子们说“我是个孝顺的孩子”。什么是孝顺呢?一方面,孝
顺意味着尊重父母。但很多情况下,孝顺的意思是“什么都听父母的”。
但父母的意见就很对,很成熟吗?徐博士不这么认为。她说,其实,父母怄起气来常和
孩子一样,缺乏理性,总是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要求,但他们“要么提的要求根本不
合理,不合时代。要么就常常只是为了捍卫父母的权威。”
徐博士说,如果父母包办孩子的成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学不会自己
做决定,就学不会果断和思考。父母只有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个人空间,孩子才会发展出
完整的独立人格。
二、自我成长。
徐博士说,很多父母其实在按照自己的理想自我在塑造孩子,但如果自己的现实自我和
理想自我相差太远的话,孩子长大以后,就容易出现强烈的叛逆心,因为他会发现,父
母其实是“说一套做一套”。
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
感。并且,如果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一个做了多年学生心理咨询的心理老师说,如果只是孩子的成长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
。但如果孩子问题的背后是父母的问题,那就很难解决,除非父母们先做改变。他还断
言,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寻求怎么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的话,孩子
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所以,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最好的办法。
徐博士说,家长们应该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
到相关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三、进化爱的方式。
徐博士说,以前,物质匮乏,生存很容易出问题,所以父母之爱的集中表现方式就是,
牺牲自己的物质,保证孩子的物质生存条件。但现在,物质匮乏已经居于次要地位,父
母应该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
长和心理需求。
最后,徐博士再次强调,她希望父母们在着急的时候反省一下:
“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 END -
文章摘自《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武志红著。
1 (共1页)
进入SanFrancisco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关于湾区买第一栋房子作为MSJ居民,我希望大家不要往这挤了
今天晚上我家狗很反常作为East Oakland居民,我希望大家不要往这挤了
9号落地三藩downpay之外还需要reserves ?
dublin的房子appraisal出来低了4万5版务提醒 最近盗qq号贴非常猖獗 请小心 (转载)
一线惊察是有风险的,但是你把风险转嫁给老百姓之后你刚工作愿意在哪方面花钱
港大,港科技大,新加坡国立分列1-3, 北大清华未进前十跪求关于在美国读master的建议!
看那个top 5% 的被berkeley据, 想到的....这里有人在stanford读教育学硕士的没?
会见JoanBuchanan的个人感想 (zt)请问,三番大学怎么样?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孩子话题: 父母话题: 士说话题: 徐博话题: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