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发帖数: 9290 | 1 现在想起来,我们村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所以本村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势力的。
据我考证,我大太公是本县教育局长,曾在杭州师专就读任教,曾被委任为多个县中学
的校长。
在我所在的院子里,有一个国军团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个营级以上干部。其他三院的情
况不太了解。该国军团级干部差点被枪毙,多亏他小老婆,花钱买通牢里老乡,带出去
散散步,然后乘机坐火车南下,逃到香港。家里就剩下大老婆和儿子。后来,我这个堂
叔(伯)或者是堂爷爷(我不清楚辈分),一家(大儿子跟我一样大,女儿比我小,小
时候一起玩的)移民,去了香港。小时候还经常回来住一阵子,因为不在同一个天井,
加上只是回家度假,基本上九不熟悉了。
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国内的遗老遗少们自然遭到了不少坎坷。但是可能我们村主要是宗
族性质,斗得不是特别凶。划分成分的时候,每家划个地主就差不多了。加上我大太公
也是搞教育出身,省长也算是学生,就搞了个“开明乡绅”。也带高帽游街,不过年事
已大,是我爸爸他们抬着游行的。后来文革结束,平反了,补发了工资及退休金。我堂
爷爷拿这笔钱在县里搞了一个奖学金,叫“奋发奖学金”吧(具体我还真不知道,虽然
我居然在高中时候得过一次)。
我们村地理位置很好,有两口很大的池塘,一个在村头,一个在村尾,所以基本上能够
旱涝保收。此外还有大大小小10几口池塘,解决附件农田的供水问题。很多都是荷塘,
夏天经常去摘莲蓬和荷花。
我们村地位也曾经相当的高,也是不太多的具有独立大队的自然村,曾经行政地位是**
片**大队,**片可以下携多个大队及多个自然村。后来“片”的行政地位给了隔壁一个
大村(该村有幼儿园至初中完整的教育体系)。
我们村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碾米厂”,炸糖设施。文革结束初期还有一个“鸡毛掸子
厂”,解决过很多年轻女性的就业问题。每年秋季甘蔗成熟的时候,炸糖哪里就搭起大
棚,炸糖机就从库房里拉出来,安装在固定的工位上。几十口大锅一字排开,安在了两
个大炉上。那几天热火朝天,小孩子们干脆就睡在一捆捆的甘蔗上面,等着新鲜出炉的
红糖。记得最好吃的是把刚出炉的红糖汁还在最后一口锅里的时候,用甘蔗在里面转一
圈,出来一圈糖甘蔗。红糖汁出炉后,不知道是加入什么(可能是小苏打),凉了后就
不结块了)
此外,我们村有幼儿园,村小,解决小孩子就近入学的大难题,一直可以上到4年级。
我们村还有完善的水渠,有独立变压器。在夏天干旱时候,就要到江里买水,然后依靠
村里的大水泵抽到较高的坡上渠道,然后分流到村里的大小池塘。
村里还有水泥篮球场(其实主要是晒场,但是浇筑了两个篮球架,是一个标准的篮球场
)。记得我们还老在周末假期去打篮球。
村里有多个晒场。单干后,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划定的晒场。
就说这些。
因为说道红糖甘蔗,我都留口水了。已经很多很多年没有能够吃到这么fresh,organic
的农产品了 |
l****u 发帖数: 8729 | 2 感觉是江南沿海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想起来,我们村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所以本村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势力的。 : 据我考证,我大太公是本县教育局长,曾在杭州师专就读任教,曾被委任为多个县中学 : 的校长。 : 在我所在的院子里,有一个国军团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个营级以上干部。其他三院的情 : 况不太了解。该国军团级干部差点被枪毙,多亏他小老婆,花钱买通牢里老乡,带出去 : 散散步,然后乘机坐火车南下,逃到香港。家里就剩下大老婆和儿子。后来,我这个堂 : 叔(伯)或者是堂爷爷(我不清楚辈分),一家(大儿子跟我一样大,女儿比我小,小 : 时候一起玩的)移民,去了香港。小时候还经常回来住一阵子,因为不在同一个天井, : 加上只是回家度假,基本上九不熟悉了。
|
h**e 发帖数: 9290 | 3 对了,忘记一个
我村里还有一个砖窑
用白胶泥做成转,晒干,然后烧成
lanzhu:不是沿海 |
l****u 发帖数: 8729 | 4 看到池塘, 荷花, 甘蔗想到是南方或者两湖地区
我们村也有过砖窑, 是邻居家的.小时候还看邻居去窑里, 那时候就想,那里面该多烫啊
. 哈哈..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对了,忘记一个 : 我村里还有一个砖窑 : 用白胶泥做成转,晒干,然后烧成 : lanzhu:不是沿海
|
i******4 发帖数: 20643 | 5 真开心呀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现在想起来,我们村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所以本村在民国时期是很有势力的。 : 据我考证,我大太公是本县教育局长,曾在杭州师专就读任教,曾被委任为多个县中学 : 的校长。 : 在我所在的院子里,有一个国军团级以上干部,还有一个营级以上干部。其他三院的情 : 况不太了解。该国军团级干部差点被枪毙,多亏他小老婆,花钱买通牢里老乡,带出去 : 散散步,然后乘机坐火车南下,逃到香港。家里就剩下大老婆和儿子。后来,我这个堂 : 叔(伯)或者是堂爷爷(我不清楚辈分),一家(大儿子跟我一样大,女儿比我小,小 : 时候一起玩的)移民,去了香港。小时候还经常回来住一阵子,因为不在同一个天井, : 加上只是回家度假,基本上九不熟悉了。
|
i******4 发帖数: 20643 | 6 楼主是浙江的呀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看到池塘, 荷花, 甘蔗想到是南方或者两湖地区 : 我们村也有过砖窑, 是邻居家的.小时候还看邻居去窑里, 那时候就想,那里面该多烫啊 : . 哈哈..
|
l****u 发帖数: 8729 | 7
【在 i******4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是浙江的呀
|
k*****u 发帖数: 14053 | 8 lz是
意思姐姐你是么?
【在 i******4 的大作中提到】 : 楼主是浙江的呀
|
l****u 发帖数: 8729 | 9 我好象记得是上海
【在 k*****u 的大作中提到】 : lz是 : 意思姐姐你是么?
|
i******4 发帖数: 20643 | 10 no
【在 k*****u 的大作中提到】 : lz是 : 意思姐姐你是么?
|
|
|
i******4 发帖数: 20643 | 11 我们这交情,你居然说好像?哈哈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好象记得是上海
|
l****u 发帖数: 8729 | 12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天生糊涂
【在 i******4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这交情,你居然说好像?哈哈
|
i******4 发帖数: 20643 | 13 和我一样,哈哈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天生糊涂
|
h**e 发帖数: 9290 | 14 我喜欢过上海交大的女生
是湖北的
很可爱
我对上海的印象其实也挺深的
因为上海有个亲戚,去北京的时候经常在上海转火车
第一次到上海,就被扒手偷走一个钱包,里面有火车票,身份证,还有2-3百大钞
那可是我一大笔支出啊 |
e**p 发帖数: 4259 | 15 也想起我太公公曾经在杭州教书,村里的人说有杭州教书先生,后来看到县志上有他的
名字,说是秀才
家里据说有很多藏书,都给了他的小老婆,但文革时基本都烧掉了,我家是大房后裔,
我爸只拿到几本图谱,是那种线状的梅兰竹菊教本,小时候我常常临摹;我出国后,家
里拆迁时老妈居然卖给收购垃圾的 |
T*******e 发帖数: 6425 | 16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
对了,也许你不认识常校长啊,呵呵!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感觉是江南沿海
|
l****u 发帖数: 8729 | 17 还真不认识. 谁是"常校长"? 三多给科普一下吧.
【在 T*******e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跟常校长在同一省”。。。 : 对了,也许你不认识常校长啊,呵呵!
|
m******n 发帖数: 6327 | 18 常荫槐祖籍山东寿光,后迁至吉林,26年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还真不认识. 谁是"常校长"? 三多给科普一下吧.
|
T*******e 发帖数: 6425 | 19 真不知道?呵呵, 这个不应该啊。
这个"常校长"可是有一个很大的典故啊, 这个是清华北大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的一个
里程碑式成果,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简单的说,就是北大毕业、现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在一部学术专著中,在引用外文资料的时候, 将外文资料中蒋介石的韦氏拼音名字(Chiang Kai-shek)翻译成“常凯申”,与当年将孟子翻译成“门修斯”如出一辙,惊呆天下!
该历史教授压根就不知道这个外文文献中的Chiang Kai-shek原来是蒋介石!不知道他的历史巨著是怎么出来的。
从此,历史上就有了常校长,让蒋委员长死不瞑目!
http://baike.baidu.com/view/2501228.html?fromTaglist#sub2501228
王奇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留学后继续在清华大学历
史系任教,这次被人披露错误,清华教育之虚浮,学术科研之薄弱可见一斑,滑天下之
大稽,毁北大清华百年之声誉。
【在 l****u 的大作中提到】 : 还真不认识. 谁是"常校长"? 三多给科普一下吧.
|
T*******e 发帖数: 6425 | 20 呵呵, 你再一打岔, 版大就真的搞不清楚了。
【在 m******n 的大作中提到】 : 常荫槐祖籍山东寿光,后迁至吉林,26年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
|
|
m******n 发帖数: 6327 | 21 厚道人,发个包子表扬。
【在 T*******e 的大作中提到】 : 呵呵, 你再一打岔, 版大就真的搞不清楚了。
|
h**e 发帖数: 9290 | 22 我太太公在县志上也有名字,可能也是秀才
我太公(就是大太公的弟弟)因为老婆套来后生的第一个就是儿子,所以就没有续。
大太公好像逃了好几房,最后的那一房才给他生了2个儿子
据说,大太公找他妈抱怨,说弟弟怎么福气怎么好,一下子就生了几个儿子。
哈
他应该也有很多书,不过我们其实是两家,所以我爸从没有提过他看到过什么书
倒是我记得上海的堂爷爷提起过,说他爸(就是大太公)有本诗集
【在 e**p 的大作中提到】 : 也想起我太公公曾经在杭州教书,村里的人说有杭州教书先生,后来看到县志上有他的 : 名字,说是秀才 : 家里据说有很多藏书,都给了他的小老婆,但文革时基本都烧掉了,我家是大房后裔, : 我爸只拿到几本图谱,是那种线状的梅兰竹菊教本,小时候我常常临摹;我出国后,家 : 里拆迁时老妈居然卖给收购垃圾的
|
m******n 发帖数: 6327 | 23 现在线装书就更值钱了
【在 h**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太太公在县志上也有名字,可能也是秀才 : 我太公(就是大太公的弟弟)因为老婆套来后生的第一个就是儿子,所以就没有续。 : 大太公好像逃了好几房,最后的那一房才给他生了2个儿子 : 据说,大太公找他妈抱怨,说弟弟怎么福气怎么好,一下子就生了几个儿子。 : 哈 : 他应该也有很多书,不过我们其实是两家,所以我爸从没有提过他看到过什么书 : 倒是我记得上海的堂爷爷提起过,说他爸(就是大太公)有本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