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k 发帖数: 16989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BusinessNews 讨论区 】
发信人: Cnews (chinanews), 信区: BusinessNews
标 题: [CJJD]北京生活成本高过纽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ul 12 21:58:33 2011, 美东)
美世咨询公司周一公布了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蝉联最贵城市称号。北京排名全球第20位,成为中国大陆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排名高过纽约。
该调查涵盖了全球214个城市,衡量标准包括衣食住行、家庭用品、娱乐等生活各方面。美国纽约被作为基准和其他各个城市比较。
前十大“最贵”的城市中4个位于亚洲,其中日本独中两元,分别是排名第2的东京和第6的大阪。新加坡和香港分居第4和第9。
北京排名比去年下降4位,排名第20位,上海紧随其后。纽约仅排在第32位。广州和深圳也进入全球前50位。
生活成本升高致国人产生无力感(新周刊)
中国有多贵?
贵国真贵!
月收入3000元可称为白领,月收入5000元可称为中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持币100万买不到三居室、身家10个亿进不了百富榜的时代,火速到来。
无论工资是否跑赢了CPI,中国人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消费越来越贵,已是事实。
人民币还是那个人民币,购买力不再是那个购买力。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外贸依赖、货币增发、公共服务垄断、利益链条过长、财富分配失衡、社会保障无力——众人各执一辞。真正的、根本上的原因,你懂的。
中国有多贵?我们按照时价,列举了从1元到1亿元的消费方案。我们在四个国家的六个城市采集生活成本指标,描摹城市人居感受。我们把钱给到各阶层的人手中,观察他们如何消费、能买到什么。
贵,在影响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衍生出焦虑、不安全感和无力感,进而令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感觉挫败。
我们要物价平稳、收入递增、社会安定、生活美好,不要贵。
生活需要购买力
中国为什么这么贵?
中国人在2011年的愿望很朴素——面对普通的生活,他能有足够的购买力。
中国贵吗?深圳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245元,名列全国第一,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划分,深圳人的购买力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国不贵吗?产自东莞的里维斯牛仔裤在中国柜台里的身价是899元人民币,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气焰锐减,标价24.42美元,合人民币166元。贝佐斯动用了什么样的谈判技巧,才可以让同一款商品在穿越半个地球后,价格悄然缩水5.4倍?中国贵不贵,是现实世界中的最大的哥德巴赫猜想,满世界都是推论和答案,你可以亲历和感受,但仍旧不知道其中缘由。
贵中国的焦虑症
好的时代,人期盼未来;坏的时代,人怀念过去。2011年的人动辄寻找2003年的记忆,那时候CPI是生僻的名词,收入仿佛有可持续增长的动力,物价平衡在喜闻乐见的水平,月收入3000元者可以自称白领,月收入5000者梦想跨入中产,有恒产者自有恒心,有恒心者自信能够拥有恒产。步入新十年的起点,你失望地发现,中产者也不是橄榄形社会中最厚实坚韧的那一部分,而是身处金字塔的夹层中,进退维谷,上下不能,收入未必是牛车,但物价绝对是高铁,一路绝尘而去,不给半点追赶的机会。中国人的收入在过去7年间上涨12.76%,2010年的物价只需一个季度就可以不动声色地超越这一数字,让7年勤奋化为乌有。
中国贵不贵,和CPI无关,和基尼系数无关,所有统计数据都抵不过冷酷直白的收支明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贵是一种焦虑,是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欲吐不能,欲咽不得,只能艰难消化。富士康的员工焦虑,经历两次涨薪后的流水线工人月薪冲破2000元,只能购买半部自己亲手组装的iPhone4,全国收入最高的深圳人也焦虑,29245元的人均年收入在19755元/平方米的房产均价前自惭形秽,不够购买一个卫生间。“蒜你狠”和“豆你玩”刷新了中国人对食品价格的敏感度,它们置身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体系之外,由看不见的资本之手操控。有人已经丧失了焦虑的权利,联合国统计,仍有1.5亿中国人依靠每天不足1美元的收入勉力生活。在高高在上的物价之前,所有关于拉动内需的愿景都是浮云,生活的权利也在一分一毫的支出中大伤元气。
2009年年初,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尚有昙花一现的消费券供人饮鸩止渴,进入2010年后的物价飞涨时代,饮鸩止渴也变成奢求。我们给力奥运、给力亚运,却无法给力春运,有力IPO,有力外贸,却无力抑平物价,一切看似吊诡,却是写照。怎样解答焦虑中的疑问,让2011年的经济生活重回正轨,这关乎生活的权利,更关乎生活的尊严。
中国有多贵
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已达GDP的30%,这一数字不经意间已经和北欧的丹麦、挪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同之处在于,北欧诸国是全球福利最好的国家,国民均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社会保障。在经济总量迅速膨胀,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仍是世界上福利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教育产业化、住房商品化后,连带医疗、养老等大部分社会保障均要国民自己负担。物价之所以贵,在于从产品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链条的利益环环相扣,生活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社会保障无力,付出大于所得,造就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现状。
环比世界,中国之贵,外国人也感同身受。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在调查中惊异地发现,从中国内地运货到美国的运费,竟然比从广州运货到北京还便宜,前者价格是后者的一半。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总是在利益之手的操控下环环上涨——由于中国铁路货运超负荷,物流公司要想申请一个车皮的指标,运费之外的额外费用竟然高达5000到5万元之间,这些费用流向何处不得而知,但来源却再清楚不过——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
物价飞升是发生在经济领域内的事情,但经济学却无法解释一切,正如它无法解释在一个急需振兴国内消费的国家,居民为什么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中国人自己明白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在微薄的利息和狂飙的物价之间,消费或是存储其实都无关紧要,两种选择都不是好选择,那么不如选让自己觉得有安全感的那个。
世界上90%的打火机由中国制造,75%的DVD播放机由中国制造,60%的牛仔裤由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蔓延全球的大背景下,催生出另一个吊诡——同款商品,国内价格高过国外。人民币和美元的博弈每每都在外贸交易中展开,中国每出口1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照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比增发相应数量的人民币以平衡国内市场,这些由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了普通人身上,造成货币购买力大幅度贬值,物价相应大幅度上涨。中国工人生产商品,美国人收获商品;中国政府得到美元,中国公民收获贬值的人民币——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国外,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了中国,不断稀释着人们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外贸和内需本应是经济发展中并行的两只脚,内需不振,经济必定偏瘫。偏瘫式的经济最终造就不可理喻的物价,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有房地产依赖症,还有外贸依赖症。这是不是中国这么贵的理由——因为不依赖国内需求,所以放任让物价飞?
让生活有购买力
阶梯电价、水费上涨,公共服务的价格也在2010年启动了上扬的发条。中石油2010年全年纯利润为1676亿元,换算成天,这家巨无霸垄断企业每天尽赚4.59亿元,但它仍旧孜孜不倦地申请财政补贴,甚至谋求天然气涨价。
公共服务不全然是商品,却比商品更能左右你的生活,但对于这些生活必备资源,我们没有定价权。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于公共服务的涨价,中国开始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其余制度一样,它很快显露出难以言喻的中国特色,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十多年来,中国的每一次听证会都以通过涨价方案作为最终定论,参加听证会的市民代表似乎都是那20%掌握了80%社会财富的高端人士,而非你我身边平凡的升斗小民。或许正因为平凡,所以被遗忘。
贵中国当然不是这个国家应有的面目,它是中国在强国进程中遇到的一个坎坷。这个因物价而焦虑的时代称不上坏,只是让人不安。有安方能乐,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皆因它能尊重并实现每个公民渺小而又简单的愿望。中国人在2011年的愿望很朴素,不奢求创业和彩票致富,只求凭工作所得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或者,至少让他看到这种可能性——面对普通的生活,他拥有足够的购买力。奥运让世界欢腾,亚运让近邻赞叹,中国的毅力、韧力、执行力、创造力不应该只在举世盛会的时候才呈现出来。
普通人如何应对通胀?
黄亚生除了房子,没什么可囤积的
黄亚生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教授,其著作《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曾获评《经济学人》年度书籍。
今天情况和上世纪80年代不太一样,那时候人们收入的增速比GDP增速更快,这意味着政府让利给老百姓,但今天情况是刚好相反的。
通胀是一个政治问题
《新周刊》:横向来看,现在金砖四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通胀的危险,对于发展中的国家而言,通胀是普遍现象还是特殊现象?
黄亚生:通胀分几种,一种叫温和型通胀,一种叫高通货膨胀。温和型通胀在很多国家出现过,韩国有,现在的印度也有,没有太多反常的地方,高通货膨胀就是另外一回事。通货膨胀考虑的,其实不是价格本身的高度,而是它增长的速度。像拉美在80年代碰到的情况就是通货膨胀控制不住了,并不是价格有多高,而是价格上扬的速度非常快。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每年增长3%、4%左右,都是可以控制的。而增长15%,甚至20%以上就是高通货膨胀,它们甚至能发展到100%,200%,1000%甚至10000%。
通货膨胀很多时候是政治上的问题。比如印度不是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但它整个社会的价格都很明晰,政策响应速度比较快。印度人对收入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期比较协调,所以不会造成政治问题。中国最近是3%,这种程度上,老百姓就接受不了了,这说明老百姓的预期不是很乐观。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新周刊》:有相当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国定量宽松政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资本流入是这一轮通胀的主要成因,是这样吗?
黄亚生:我不太认同中国此轮通货膨胀是“输入型通胀”的看法,通货膨胀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从其他途径进口资金,资本账户也不会100%天衣无缝。但中国资本账户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因为它可以进行严格的资本管控措施。像过去90年代,东南亚确实出现过问题,就是日本经济衰退,造成资金留到东南亚,那是日本资本账户的自由度比中国高。中国情况和日本不同,所以我觉得肯定有输入的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因素。
中国式的资本通胀
《新周刊》:你以前写文章谈过很多关于中国模式的东西,可否简要谈谈,“注重投资出口却不注重居民消费”的中国模式和这一轮通货膨胀之间的关联?
黄亚生:老百姓收入增长不快,实际是过去十多年中国通货膨胀没有变得很严重的原因。
中国通货膨胀是出现在资本市场上,比如煤、钢铁这些东西,价格增长非常快,这使煤老板收入增长特别快。
把价格分成两边,一边是生产者的价格,一边是消费者的价格,可以看出过去消费者价格并没有增长很快,因为人们收入低,所以购买力不强。某种意义上,生产一方和消费一方在抵消。但最近一年出现了新的情况,比如劳动力工资的上涨等,这种要求在过去是被压制的。现在允许一定程度的工资上扬,所以工资增加的速度特别快。但现在农民工的工资以30%的速度上扬,和以往农民工的工资被压抑一样,都不是市场的结果。
最近发生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过去压抑通货膨胀的这方面的力量,过去是负的,现在是正的。我是这样的解释,可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政策压抑了通货膨胀。你看上世纪90年代,不光没有通货膨胀,而且消费者价格指数是负的。而农民的收入也没有怎么增长。“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是这种现实下的被动选择结果,因为国内的消费太弱。
《新周刊》: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经济稳定对中国而言可能更重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你认为哪些经济政策能缓解类似通胀等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
黄亚生:央行出台了各种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但没有很强的动作,只是一些轻微的加息等等。这里面有政治的考量。一方面是必须考虑地方政府和国企,因为它们都是投资的主力,如果收紧资金,会增加它们的融资成本,影响GDP。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对社会的伤害。这其实是一个两难困境。但真正有用的措施,必须是要排除那些不相干的因素。
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对银行失去信任
《新周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出现过好几波通胀,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90年代初期和最近这一轮,在你看来,前两波通胀的成因和这一轮有什么不同?
黄亚生:上世纪80年代的通胀,其实和今天有很大不同,甚至不能称为通货膨胀。那时候是转轨期,因为价格改革,物价一下子就涨上去,今天则是一点一点往上走。
《新周刊》: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而言,面对通货膨胀的威胁时能做什么?
黄亚生:这真的很难说。80年代人们可以囤积那些商品,今天可以囤积什么?好像只有房子了。
《新周刊》:现在能够预想得到的后果是什么?
黄亚生:通货膨胀会使人们对银行失去信任,出现挤兑的问题。今天情况和80年代不太一样,那时候人们收入的增速是比GDP更高的,这意味着政府让利给老百姓,但今天情况是刚好相反的,GDP、政府财政收入和国企的收入增速都很快,在银行的储蓄当中,企业和政府储蓄占了绝大多数,家庭的储蓄反倒很少。现在很多人仍然在看好中国经济,但数据能说明问题。前几年,流入中国的钱比流出中国的钱多,但现在也反了过来。
东南亚金融风暴的时候,有人说是外资撤出,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外资也是看到这些国家的富人转移资本之后才这么干的。
《新周刊》:通货膨胀对中国的出口有什么影响?
黄亚生:如果再过一段时间,中国的通货膨胀影响成本,劳动成本上升,材料成本上升,必然要反映到产品的价格方面。如果中国出口情况不好,那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地步。外国人希望你升值,但你自己是希望贬值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
外国人之所以觉得你还要升值,是因为中国出口外贸的竞争力非常强,虽然盈余在缩小。对他们来说,你还是盈余,他还是需要你升值的,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提高出口竞争力是要贬值的啊。那个时候就非常尴尬了。现在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的问题在于一个要升值,一个不升。如果以后真变成一个要升值,另一个要贬值,那就更加尖锐了。
美华裔晒生活成本:美国其实也没那么好
安居才能乐业。
这个安居的条件,也不大,在美国和加拿大买个40万美金的房子,对一个四口之家,已经非常宽敞,小日子非常好过了。
要达到这个安居乐业的条件,你需要这样走的。
首先,你在国内要考托福、GRE,一般人,没有准备1-2年,是做不下来的。然后去美国了。加拿大你别想,它没有几所像样的大学。
去美国,没有奖学金,别想签证。而美国发奖学金的,都是本国孩子不愿读的,读出来了也是找不到工作的,比如:天文、地理,都是非常偏的专业,但学校有经费,要保持这个专业,所以,都发给中国和印度人,只给一半,这些人当然抢啦。
读研究生,起码要2年,博士生要5年,所以,北美的大学里充满了中国人和印度人,像上海某夜大,高声用中国话吆喝,只是多了些印度人。而一落地,钱不多的,勉强维生,因为学校就给你一半的钱,但二个人给一个教授干活,师傅好爽,写出论文当然他老人家要第一署名的。
北美从来不承认学校是啥象牙塔、高等学府,学校也就是生意,收学费,赚利润,和工厂一样。
留学生法律上来说不能打工,打工也就是黑工,收入只有人家的一半。他没有钱换将来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比如:医生、律师、电脑。这种专业,不可能拿奖学金的。所以,前2-3年就是在烂专业里泡着,其中另外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要利用现在的烂专业把配偶接出国。
美国和加拿大的使馆是不会给你配偶签证滴,他们把捏到一定程度,慢慢熬你,你就忍受吧。配偶到了,夫妇俩个就搞起了十五的月亮。我先掩护你,我去打工,你去读将来能找到饭碗的专业;然后,你读出来再掩护我,这个过程,需要5年。
然后,夫妇俩就有年薪收入10万美金了。注意,这个时间段是5年,其间家里存不下来钱的。
美国华裔晒生活成本
好容易走上了小康,一看岁数不小了,哎呀,该怀孕生孩子啦,要生,那就一步到位吧,3年生2个,一男一女,让大陆人羡慕,俺们这里没有啥计划生育哦,呵呵。
现在是4口之家了,不见得再住唐人街了,得买房子。要买就一步到位,买个40万的,首付就是25%,那就是10万美金。
小两口才工作没几年,哪里来积蓄?和国内一样,管他呢,东拼西凑,现在多好,有次贷,没有钱没问题,只要有工作,银行就贷款,就是利息高一点,不怕,贷款期都放到30年了。
房子买了,住进新房了,这往后的10年还是没有积蓄哎。
北美的华人买房子,外面看上去都崭新,里面却没有家具,几把沙发加个餐桌,就当上了地主。
算一笔帐:年薪收入10万,交税29%,实到手71000美金;30万的房贷+地税+维护,要3000/月;二辆车,400,吃饭:800[只能在家里吃哦];汽油:300,娱乐:500,好,口袋里还剩1000大洋/月。
每二年总要回家看看爹娘吧?4口之家,回去一次,机票加礼物,总要1.2万人民币/人,摊下来就是300美金/月,那口袋里真的只有700美金了。
想像一下,如果一个男人口袋里每月只有350元人民币[老婆也要350呀],身上扛着30万房贷,多牛!
所以,我老妈在美国编了一个顺口溜:一元二元随便花;三元四元可以花;五元六元想想花;七元八元心疼花;九元十元不敢花。
所以,在国内的兄弟姐妹们,不要怪国外回来的人小气不买单,实在是手拙。
15年过去了,省吃俭用,可能提前把房贷付清了;可二个孩子长大啦,要上大学了,又是20万的贷款,你让俺们生的美国孩子去和我们一样吃自己带的便当、住唐人街?玩笑开大了吧?你们这个美国人的爹妈怎么当的?
到了30年后,状况还是一个样。
这可是在美国拿了正规当地硕士以上学位的哥们之幸福生活。本科别想找工作,加拿大工作机会几乎没有。
去加拿大只能干体力活。
有人说加拿大的工人比中国的工人过得好,这是事实,没有什么可反驳的。
如果中国的农民和下岗工人来加拿大了,一定会很满足。但加拿大要他们吗,加拿大政府不是傻子,按照移民法,只有具备研究生学历和四年专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会有可能、有资格移民加拿大。
美国、加拿大拥有世界上学历最高的洗碗工、搬运工、卡车司机。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企业家、艺术家,都乐呵呵地为人家干起了体力活。
说美国、加拿大好的,都是在国内赚了一票走人的。身上带个200万美金,去了,立马买一个房子,找不到工作,还不用报税,吃低保拿救济。干个体力活,也不必拼命,想干就干,不干,就开个车,整天玩,爽心悦目的很。
华裔晒美国生活成本: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好
若是读书或技术移民出来,那就没有好日子过啦,三天打架,二天离婚,鸡犬不宁的。
过去出国的人,你如果问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他们就会说,这里生活倒是不错,就是感到孤独、寂寞,不能融入西方的文化生活。我们就在地球的那一头会安慰说,慢慢就好了。
当初出国,就是为了美金。现在的移民有钱多了,直接就是为了奔精神生活来的。首先说语言,就算是英语再好,有汉语好吗?就算是能用英语应付工作和日常生活,能用英语天南海北的聊天、打情骂趣吗?能够象引用汉语中的成语、古文、俚语、黑话那样自如的引用英语中的有关词汇吗?能象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那样了解美国和加拿大吗?
语言不好,能交到当地人做朋友吗?更何况人家本来就自大。
还有人说在国内就是受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在国外简单。其实,老外也勾心斗角,俺们那个级别,谁和你斗。
一个人如果只是在公司做一个最底层的制图员,你也就不会整天琢磨、拉帮结派着去争那个总经理的位子了。你以前在大陆被税务局、工商局欺负,要正常报企业所得税,你不平衡,一气之下移民了,现在好了,你在这里给人家擦车,无求则无欲,无欲则刚,心态好得不得了。
美国、加拿大是不是真的就比我们好上那么多,让人羡慕?有人说,不管干什么,只要自己高兴就行了,根本不用管别人怎么说。
如果这样说,生活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理因素,和客观条件无关,那在国内就老老实实在本岗位上待着,不就没事了?
我问那些来了几年还一直干体力活的兄弟,你就真的那么高兴快乐吗?他们说哥都成行尸走肉了,啥都不想了。一个人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每天都为基本的生活忙碌也就没有精力想太多了。
在这边有很多朋友信了教,从那里寻找一种安慰。认为一切都是神安排的,也就渐渐的麻木了。和他们聊天,眼睛没神,东张西望,宛如乡下来的亲戚。
我们有一个同学网,在上面大家聊天。大陆这一派都是聊经济、时局、股票、碳排放。。。。北美那一拨都是在聊吃的,一种红烧肉的做法,他们可以发帖几周,一个美的牌电饭煲,他们可以说上三个月。
还有就是说出国就是为了孩子的良好教育,殊不知自己本来不深入了解北美文化,将来孩子的教育以及代沟问题大的很,其实孩子长大后就是当地人,我们自己只是一个外国民工,当地人怎么会看得起你?何况大陆民工起码还能用普通话来沟通,在国外,小兔崽子长大,你那破英文,谁甩你?你的根就断掉了,你含辛茹苦,培养小老外干吗?
我不是瞎吹,我是看那些比我们早来30年的香港人、台湾人的结局。
如果你不相信大陆的发展,喜欢投票,而且口袋里有100万人民币,那你就兑换成美金加币,然后等上二年,你就可以去加拿大端盘子、擦车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