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RUC版 - 方立天:在佛教哲学天地里仰望崇高
相关主题
人大佛学奠基人方立天逝世 痛哉!习近平万言讲话纪念邓小平:革命理想高于天
RUC Master轻症拖到重症…武汉男病危通知书出现这四字
任继愈相关治疗汇总钱定榕:“现在也可以说了”(六)追悼会以后
任继愈相关治疗汇总让子弹飞隐喻下的自在逻辑,及其危险性 (转载)
北大校友、哲学家任继愈病逝享年93岁雷洋案律师:案子绝不会轻描淡写地过去 (转载)
任继愈相关资料汇总让子弹飞隐喻下的自在逻辑,及其危险性 (转载)
[合集]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zt反对jaff1973当纽约地区(NewYork)版版主 (转载)
雷洋案律师:案子绝不会轻描淡写地过去 (转载)选版主是民心所向的事, 不是在比谁有钱.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方立话题: 佛教话题: 研究话题: 哲学话题: 宗教
进入RUC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k*j
发帖数: 2317
1
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印象里,他是每天端着水杯,背着书包,等候图书馆开门的那位师
长。在学界的评价中,他一系列体大思精的著述,奠定了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基础,一
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被誉为中国佛教哲学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方立天,国际知名
佛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九月天高,在学校为他隆重举办的从教50周年庆
典上,他赢得了各界的崇高赞誉。坐守书斋治学数十载,谈起自己的成就他仍旧谦逊:
“我从一个普通的年轻学子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取得一点成绩,也是与长期以来受惠
于社会的多方面帮助、加持,分不开的。天地人和,因缘际会,成就了我的学术人生,
构成了我的幸运人生。”
1933年3月,方立天出生于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四路口中村。他至今仍记得10岁时随村
里大人半夜起身,走40多里山路去朝拜的情景,还有和他读书的小学校连成一片的佛殿
里摆放的观音和关公塑像。每当他看到这些场景,就有一种异常神奇的感觉涌上心头,
引发出难以名状的超越人生的遐想:佛是什么?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佛?
“早年的生活环境影响使我萌发了了解佛教、探索佛教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大概
也是促使我研究佛教的潜在心理因素吧。”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鼓励
在职青年报考高等院校,方立天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被他视为人生旅途的一大转
折。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对中外哲学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
、任继愈等哲学史界泰斗的接触更使他获益匪浅,“当时我是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课代表
,与冯先生的接触较多。自然我对先生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治学方法,乃至精神气象
,也更多了一层了解。”后来由于政治运动,冯友兰先生的课被停了,但方立天还是自
学了先生的全部讲义。从北大毕业后,方立天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
教研室工作,这被他视为人生旅途最重要的转折点,“我在学术生涯的漫长道路上开始
了艰难的跋涉。”在讨论研究方向时,方立天选择了儒、释、道三教互动融合的魏晋南
北朝隋唐时代作为重点,将长达七百年历史的佛教哲学和世俗哲学结合起来研究,在中
国哲学和中国佛教这两块园地进行“双耕”。“决定研究佛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方立天在自述中提到,研究佛教需要具备语言、文字、宗教、哲学、历史等多学科的
知识,还要对佛教的宗教生活实践有一定的体察和了解,而且,当时的舆论气氛对于佛
教研究十分不利,相关资料匮乏,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往往受到种种制约。对视为畏途的
佛教研究矢志不移,方立天有着自己的思考: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思想体系,涉
及诸多方面的根本问题;佛教在和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对中国文化的各种形
态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从哲学层面研究佛教、以佛教哲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哲学史
,两者相得益彰。彼时佛教研究几乎是一片处女地,方立天遍寻北京高校却发现没有一
处开设佛学课。几经周折,得知在中国佛学院所在地法源寺里还有僧人授课,他便每天
坐公交车到宣武门,再步行到法源寺旁听。“走读”一段时间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周
叔迦允他住在寺院里,并亲自为他拟定阅读书目,叮嘱他定期报告阅读心得。在八个月
晨钟暮鼓的进修中,方立天初步掌握了佛教历史和基本理论知识。回到学校后,方立天
结合中国哲学史教学,开始了佛教思想研究。有别于当时教内的以经解经和流于简单化
的批判,他从哲学视角进行的个案分析引起关注。“文革”前,美国《中国哲学研究》
发表的中国大陆文章仅有三篇,方立天的文章是其中之一。然而,好景不长,“四清”
运动开始了,接着是“文化大革命”,方立天的研究不得不因此中断。1969年到1972年
间,他和人民大学众多教师一道被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劳动。那时,他仍
然争取机会读书,在允许的范围内,阅读了马列毛的著作,读遍了《鲁迅全集》。方立
天认为这是他终生为之遗憾的一段时期,但后来别人对他“冷峻严肃”的气质评价或许
就是在这段蛰伏期得到强化。“宗教问题特别重要,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在1995年全国
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方立天以《佛教哲学》获一等奖。这本问世于1986
年的书作当年即获中国图书荣誉奖,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佛教普及读物之一。“文革
”后,方立天继续着佛教研究工作,并历经了“拓展时期”和“专攻时期”。约自1987
年,他开始集中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历时15年持续的专攻、研究、撰写,最终于
2002年出版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90多万字的著作阐述了中国佛教哲
学的形成、演变和思想体系,从“人生论” 、“心性论”、“宇宙论”、“实践论”
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从历史比较和实证的方法与角度对中国佛教哲学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和概括。“宗教不是社会上的孤立现象,也不是文化领域中的绝缘形态,对于宗教必须
与影响它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显现其独特的本质与价值。”对于佛教研
究,方立天秉持“中国本位”和“心性体会”两条原则。关于“中国本位”,即坚持基
于中国人对待外来佛教的根本立场而形成的治学原则,他认为:“外来佛教只有适应中
国环境,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际相结合、相适应,接受中国环境的影响和
改造,才能在中国产生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正如汤用彤先生的观点,即佛教作
为宗教文化同时包含宗教与哲学两个方面,他认为,作为宗教,佛教具有深邃的哲学思
想;作为哲学,佛教具有强烈的宗教情绪。因此,对佛教宗教方面的研究,必须具有“
同情的默应”;对佛教哲学方面的研究,应该具有“心性的体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方立天把学术视野拓展到了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宗教理论。“我着重探求中华文化的
传统和核心问题,提出对中华文化三大传统(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解脱主义)的看法
,并认为,人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中国国学之魂,自强不息是
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在中国宗教理论领域,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正确研究和总
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传统宗教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特殊重要的意
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认为,方立天教授不仅阐发了宗教学
知识,而且在中国宗教认识和理解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为后学推动中国当代宗教
的认知、深入发展中国特色宗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成为新时代宗教开拓创新的典范。他
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上有着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对当今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具有重
要启迪意义。纵览方立天50年著述,其间一条主线就是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对此,他说:“为构建当代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今日我们宗教学者的重要责任
。”“我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特殊因缘,是我学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
馆库本阅览室,专门备有一张桌子,一名工作人员说:“自从我在库本阅览室工作,他
就一直在这儿!”当年,因为看到方立天教授每天早早等候开馆直至晚间闭馆方才离开
,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安排了专属的座位。伏案写作,无间寒暑,方立天在2006年以前发
表的著作基本都在这里完成。“五十年来,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中国人民大学为我提
供了良好的教学与研究的条件和环境,使我个人的作用得以发挥。”方立天如是感慨。
在工作之初,学校领导就以开放的心态支持他到中国佛学院旁听、进修;几十年来,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五部专著和六卷本《方立天文集》;学校于2000年成
立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后又相继成立宗
教学系和宗教高等研究院,他在其间承担了创建工作并履所长、院长之职……“我工作
了5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宗教学研究重镇。是学校为我提供
了研究的机会。”方立天回忆道,早在“文化大革命”前,有关领导对他的佛教研究价
值就有深刻体认,1964年中国科学院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创立世界宗教研究所,并在
全国选调人才,时任所长任继愈曾提出选调他过去工作,但学校领导极力挽留了他。半
个世纪以来,方立天躬耕于人大校园,相继开设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问题、佛
典选读、佛教概论、佛教哲学、佛教与中国文化、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课程;发表著
作17部,文章370余篇,培养国内外博硕士研究生40余名。 其中,他参与编辑的《中国
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出版),为佛教学科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他主编
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卷是国际公认的了解中国宗教学科研究现状的权
威刊物;他主编出版的《宗教研究》年刊成为反映国内宗教研究最高成果的园地;他相
继担任教育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统战部“马
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等多项重大课题的首席专家……躬耕于佛教哲
学领域,为方立天陆续赢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等诸多荣誉,
也陶冶固化了他静心专一、不畏困难的治学态度和立身有道、追求崇高的为人准绳。“
他没有大学者的派头,不尚空谈,他总是那样谦逊,对了解实际情况充满兴趣,有了新
的观点还特别要听一听我们这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的意见。从方先生的身上,让我感受
到什么叫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可贵精神,什么叫立身有道、温润无华的人格魅力。”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对方立天的治学态度与为人之道十分钦佩。中国人民大学纪宝
成老校长评价方立天教授是“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典范,是抵制诱惑、拒绝平庸、摒弃
浮躁、静心读书、潜心治学的楷模,值得广大中青年教师学习。在方立天教授从教50周
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说,年轻人需要恒心和定力,才能成就
大学问大事业,青年学生在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都要向方立天教授学习。不是佛教的信
徒,而是理性和客观的研究者,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方立
天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我的工作、事业
取儒家的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则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
顺其自然,淡然处之。”虽然2006年后学校为每位教授专设了工作室,方立天依然对泡
图书馆念念不忘,“人大教师中,也许我是在图书馆呆的时间最长的,我现在连手机都
不会用,就是希望能够专心致志。”埋首图书馆写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的15年,正
是中国经济生活迅猛突进的时代,也是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时期,但方立天以静心专一
严格度己。当交出鸿篇巨著之时,他也以不争而争之志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首届
中华文化优秀著作一等奖等荣誉。“追求理想境界,追求崇高精神,这是我著作的宗旨
,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佛学自古号称难治,方立天说,正是由于有难度和不利条件
,研究才会更有意义;哲学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方立天说,要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
起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曾有评价说,方立天是“新中国培育的能够矗立在学术史
上的学者”,他用实际行动为这句话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t*****g
发帖数: 5141
2
说实话, 方就是占了文革后学界断层的光,就他一个人在搞佛教那会,水到渠成, 暴得大
名的<佛教哲学>现在看来也比较通泛. 不过先生真是比较勤勉,70了还学英文看英文学
术,力求接轨. 我上人大那会每次去图书馆,必见他早到晚走. 让人惨愧
k*j
发帖数: 2317
3
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印象里,他是每天端着水杯,背着书包,等候图书馆开门的那位师
长。在学界的评价中,他一系列体大思精的著述,奠定了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基础,一
部《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被誉为中国佛教哲学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方立天,国际知名
佛教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宗教学家。九月天高,在学校为他隆重举办的从教50周年庆
典上,他赢得了各界的崇高赞誉。坐守书斋治学数十载,谈起自己的成就他仍旧谦逊:
“我从一个普通的年轻学子成长为一名大学教师,取得一点成绩,也是与长期以来受惠
于社会的多方面帮助、加持,分不开的。天地人和,因缘际会,成就了我的学术人生,
构成了我的幸运人生。”
1933年3月,方立天出生于浙江省中部的永康市四路口中村。他至今仍记得10岁时随村
里大人半夜起身,走40多里山路去朝拜的情景,还有和他读书的小学校连成一片的佛殿
里摆放的观音和关公塑像。每当他看到这些场景,就有一种异常神奇的感觉涌上心头,
引发出难以名状的超越人生的遐想:佛是什么?为什么要拜佛?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佛?
“早年的生活环境影响使我萌发了了解佛教、探索佛教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大概
也是促使我研究佛教的潜在心理因素吧。”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鼓励
在职青年报考高等院校,方立天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被他视为人生旅途的一大转
折。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对中外哲学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冯友兰、汤用彤、张岱年
、任继愈等哲学史界泰斗的接触更使他获益匪浅,“当时我是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课代表
,与冯先生的接触较多。自然我对先生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治学方法,乃至精神气象
,也更多了一层了解。”后来由于政治运动,冯友兰先生的课被停了,但方立天还是自
学了先生的全部讲义。从北大毕业后,方立天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
教研室工作,这被他视为人生旅途最重要的转折点,“我在学术生涯的漫长道路上开始
了艰难的跋涉。”在讨论研究方向时,方立天选择了儒、释、道三教互动融合的魏晋南
北朝隋唐时代作为重点,将长达七百年历史的佛教哲学和世俗哲学结合起来研究,在中
国哲学和中国佛教这两块园地进行“双耕”。“决定研究佛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方立天在自述中提到,研究佛教需要具备语言、文字、宗教、哲学、历史等多学科的
知识,还要对佛教的宗教生活实践有一定的体察和了解,而且,当时的舆论气氛对于佛
教研究十分不利,相关资料匮乏,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往往受到种种制约。对视为畏途的
佛教研究矢志不移,方立天有着自己的思考:佛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思想体系,涉
及诸多方面的根本问题;佛教在和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对中国文化的各种形
态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从哲学层面研究佛教、以佛教哲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哲学史
,两者相得益彰。彼时佛教研究几乎是一片处女地,方立天遍寻北京高校却发现没有一
处开设佛学课。几经周折,得知在中国佛学院所在地法源寺里还有僧人授课,他便每天
坐公交车到宣武门,再步行到法源寺旁听。“走读”一段时间后,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周
叔迦允他住在寺院里,并亲自为他拟定阅读书目,叮嘱他定期报告阅读心得。在八个月
晨钟暮鼓的进修中,方立天初步掌握了佛教历史和基本理论知识。回到学校后,方立天
结合中国哲学史教学,开始了佛教思想研究。有别于当时教内的以经解经和流于简单化
的批判,他从哲学视角进行的个案分析引起关注。“文革”前,美国《中国哲学研究》
发表的中国大陆文章仅有三篇,方立天的文章是其中之一。然而,好景不长,“四清”
运动开始了,接着是“文化大革命”,方立天的研究不得不因此中断。1969年到1972年
间,他和人民大学众多教师一道被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劳动。那时,他仍
然争取机会读书,在允许的范围内,阅读了马列毛的著作,读遍了《鲁迅全集》。方立
天认为这是他终生为之遗憾的一段时期,但后来别人对他“冷峻严肃”的气质评价或许
就是在这段蛰伏期得到强化。“宗教问题特别重要,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在1995年全国
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方立天以《佛教哲学》获一等奖。这本问世于1986
年的书作当年即获中国图书荣誉奖,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佛教普及读物之一。“文革
”后,方立天继续着佛教研究工作,并历经了“拓展时期”和“专攻时期”。约自1987
年,他开始集中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历时15年持续的专攻、研究、撰写,最终于
2002年出版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90多万字的著作阐述了中国佛教哲
学的形成、演变和思想体系,从“人生论” 、“心性论”、“宇宙论”、“实践论”
几个方面作了论述,从历史比较和实证的方法与角度对中国佛教哲学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和概括。“宗教不是社会上的孤立现象,也不是文化领域中的绝缘形态,对于宗教必须
与影响它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显现其独特的本质与价值。”对于佛教研
究,方立天秉持“中国本位”和“心性体会”两条原则。关于“中国本位”,即坚持基
于中国人对待外来佛教的根本立场而形成的治学原则,他认为:“外来佛教只有适应中
国环境,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际相结合、相适应,接受中国环境的影响和
改造,才能在中国产生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正如汤用彤先生的观点,即佛教作
为宗教文化同时包含宗教与哲学两个方面,他认为,作为宗教,佛教具有深邃的哲学思
想;作为哲学,佛教具有强烈的宗教情绪。因此,对佛教宗教方面的研究,必须具有“
同情的默应”;对佛教哲学方面的研究,应该具有“心性的体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方立天把学术视野拓展到了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宗教理论。“我着重探求中华文化的
传统和核心问题,提出对中华文化三大传统(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解脱主义)的看法
,并认为,人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中国国学之魂,自强不息是
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在中国宗教理论领域,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正确研究和总
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传统宗教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有着特殊重要的意
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认为,方立天教授不仅阐发了宗教学
知识,而且在中国宗教认识和理解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为后学推动中国当代宗教
的认知、深入发展中国特色宗教学起到引领作用,成为新时代宗教开拓创新的典范。他
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上有着引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对当今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具有重
要启迪意义。纵览方立天50年著述,其间一条主线就是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对此,他说:“为构建当代世界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是今日我们宗教学者的重要责任
。”“我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特殊因缘,是我学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
馆库本阅览室,专门备有一张桌子,一名工作人员说:“自从我在库本阅览室工作,他
就一直在这儿!”当年,因为看到方立天教授每天早早等候开馆直至晚间闭馆方才离开
,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安排了专属的座位。伏案写作,无间寒暑,方立天在2006年以前发
表的著作基本都在这里完成。“五十年来,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中国人民大学为我提
供了良好的教学与研究的条件和环境,使我个人的作用得以发挥。”方立天如是感慨。
在工作之初,学校领导就以开放的心态支持他到中国佛学院旁听、进修;几十年来,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五部专著和六卷本《方立天文集》;学校于2000年成
立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后又相继成立宗
教学系和宗教高等研究院,他在其间承担了创建工作并履所长、院长之职……“我工作
了5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宗教学研究重镇。是学校为我提供
了研究的机会。”方立天回忆道,早在“文化大革命”前,有关领导对他的佛教研究价
值就有深刻体认,1964年中国科学院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创立世界宗教研究所,并在
全国选调人才,时任所长任继愈曾提出选调他过去工作,但学校领导极力挽留了他。半
个世纪以来,方立天躬耕于人大校园,相继开设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哲学问题、佛
典选读、佛教概论、佛教哲学、佛教与中国文化、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课程;发表著
作17部,文章370余篇,培养国内外博硕士研究生40余名。 其中,他参与编辑的《中国
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出版),为佛教学科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他主编
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宗教》卷是国际公认的了解中国宗教学科研究现状的权
威刊物;他主编出版的《宗教研究》年刊成为反映国内宗教研究最高成果的园地;他相
继担任教育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统战部“马
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等多项重大课题的首席专家……躬耕于佛教哲
学领域,为方立天陆续赢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等诸多荣誉,
也陶冶固化了他静心专一、不畏困难的治学态度和立身有道、追求崇高的为人准绳。“
他没有大学者的派头,不尚空谈,他总是那样谦逊,对了解实际情况充满兴趣,有了新
的观点还特别要听一听我们这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的意见。从方先生的身上,让我感受
到什么叫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可贵精神,什么叫立身有道、温润无华的人格魅力。”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对方立天的治学态度与为人之道十分钦佩。中国人民大学纪宝
成老校长评价方立天教授是“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典范,是抵制诱惑、拒绝平庸、摒弃
浮躁、静心读书、潜心治学的楷模,值得广大中青年教师学习。在方立天教授从教50周
年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说,年轻人需要恒心和定力,才能成就
大学问大事业,青年学生在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都要向方立天教授学习。不是佛教的信
徒,而是理性和客观的研究者,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我身上都能体现出来!”方立
天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己安身立命和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很大,“我的工作、事业
取儒家的态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生活上、名利上则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
顺其自然,淡然处之。”虽然2006年后学校为每位教授专设了工作室,方立天依然对泡
图书馆念念不忘,“人大教师中,也许我是在图书馆呆的时间最长的,我现在连手机都
不会用,就是希望能够专心致志。”埋首图书馆写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的15年,正
是中国经济生活迅猛突进的时代,也是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时期,但方立天以静心专一
严格度己。当交出鸿篇巨著之时,他也以不争而争之志获得了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首届
中华文化优秀著作一等奖等荣誉。“追求理想境界,追求崇高精神,这是我著作的宗旨
,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佛学自古号称难治,方立天说,正是由于有难度和不利条件
,研究才会更有意义;哲学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方立天说,要把做人和做学问结合
起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曾有评价说,方立天是“新中国培育的能够矗立在学术史
上的学者”,他用实际行动为这句话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t*****g
发帖数: 5141
4
说实话, 方就是占了文革后学界断层的光,就他一个人在搞佛教那会,水到渠成, 暴得大
名的<佛教哲学>现在看来也比较通泛. 不过先生真是比较勤勉,70了还学英文看英文学
术,力求接轨. 我上人大那会每次去图书馆,必见他早到晚走. 让人惨愧
1 (共1页)
进入RUC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选版主是民心所向的事, 不是在比谁有钱.北大校友、哲学家任继愈病逝享年93岁
<<疯狂的赛车>>和<<高兴>>任继愈相关资料汇总
让子弹飞隐喻下的自在逻辑,及其危险性[合集] 原始佛教教义的沦亡zt
让子弹飞隐喻下的自在逻辑,及其危险性 (转载)雷洋案律师:案子绝不会轻描淡写地过去 (转载)
人大佛学奠基人方立天逝世 痛哉!习近平万言讲话纪念邓小平:革命理想高于天
RUC Master轻症拖到重症…武汉男病危通知书出现这四字
任继愈相关治疗汇总钱定榕:“现在也可以说了”(六)追悼会以后
任继愈相关治疗汇总让子弹飞隐喻下的自在逻辑,及其危险性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方立话题: 佛教话题: 研究话题: 哲学话题: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