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Quant版 - 互联网金融(三):超级账户和征信
相关主题
请大家推荐一本信用风险的书面 DE Shaw
金融民工扯国内(二):政府债务危机、信用体系和房价为什么不[合集] 请问在商业银行里,risk management position 的工作主要包括哪
互联网金融(二):阿里小贷和人人贷们[合集] 请问那些金融机构在西海岸招quant?
杂谈:储蓄者在中国的投资选择国内商业银行的待遇如何
求组各位大神:怎么把下面的三段话翻译成英文?Re: 说说我所知道的矿工
中信证券急招Risk Quant(工作地:北京)以后的银行会不会把重点放在个人和商业银行方面
有credit risk modeler和risk rating想回国的吗HSBC是商业银行还是IB??? (转载)
请求帮助----AMC ,RTCGS和MS转型后还有IB部分吗?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征信话题: 信用话题: 金融话题: 账户话题: 信息
进入Quan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h******u
发帖数: 80
1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大洋彼岸经历美国的购物季,尽管我对购物并不敏感,依然不得
不感叹这里的消费服务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商
店或品牌专卖店会不惜给你较大的优惠,争取你将自己的信息录入他们的系统,成为他
们的会员,尽管成不成为会员似乎与我眼下是否要买一件他家的衣服没什么必然联系。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健身中心,他们记录下来我每次到来和离开的信息,似乎和国内
直接发给我一张标明到期日和照片的年卡没有什么效果上的不同。做到极致的就是信用
卡公司,美国的新信用卡申请好处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人都恨不能申请个十张八张
的,尽管经常使用的只有一两张。
他们在争夺什么?除了看不见抓不着的品牌忠诚度,还有你的账户,记录着信息的
账户。每个互联网公司,现在不会谈一年的利润是多少,张口闭口都是我们一年又增加
了多少账户数量,目前公司活跃的账户有多少。如果说之前风险投资人还纠结于盈利模
式的话,现在看的更明白了:账户本身就是财富,盈利模式可以留待来日慢慢开发。
如果两年前我说我是做金融的,互联网思想我不懂,这说明我放更多的精力在我的
专业领域。但今天,如果我这么说,可能说明我的意识形态已经落伍了。大概从两年前
开始,中国平安搞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平安万里通”,又花大价钱收购了小有名气
的B2C电子商务公司“1号店”,和芒果网进行股权互持的深度战略合作。我和大多数人
一样,觉得这个很无厘头,扔了西瓜捡芝麻,即使是电子商务领域龙头京东商城,一年
的利润也就是平安一个省级分公司的零头,这样的跨界又看不到什么协同效应,难道做
这个东西就是为了给平安几十万员工出差订机票和过年用积分买年货用的?但是2013年
你再看,四大行、招商、光大、中信、民生,无一不开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或是
通过并购的方式)。这些平台跟京东、淘宝和amazon比起来,商户很少,也没有顾客,
但是每一家都乐此不疲,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你就该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了。
“平安一账通”的出现和马明哲“平安要做供应链金融”的口号算是将银行大佬们
的心思公之于众。平安一账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产品,但是已经初具雏形,其未来的形
象被定义为:一个账户,全套金融产品。即你只需去平安银行网点开立一个借记卡账户
,之后针对所有的平安系统金融服务产品(包括证券交易、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基
金等),甚至是电子商务的消费产品和手机话费水电费汽油费等消费品支付账户,都可
以实现快捷的在线开户和账户间的自动挂靠,资金在这些内部账户之间的流转是零时滞
和无费用的。因为平安集团是中国三家全金融牌照的金融集团之一,所以在实现这一步
的时候具有很大优势。但平安的野心不止于此,所谓的“供应链金融”,指的是中国平
安成为金融领域的阿里巴巴,将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汇集在自己的平台上提供给消
费者,中国平安专心做好中间的“链”!
就我个人来说,我的支付(包括信用卡)基本仅通过招商银行一家完成,因为它提
供的支付服务最便捷最适合我,当然现在添加了支付宝,两者基本平分我的短期资金。
而我的长期金融资产当中包含了商业保险、股票、债券、信托和P2P网络贷款,分散的
原因是他们的风险和收益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我不得不忍受同时管理我的多个资产账
户(还要加上这些资产对应的托管账户),并时不时将资金在这些账户之间有时滞有费
用的划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我忍受长久的排队在银行柜台办理),因此在保证资金安
全的前提下,我会愿意将所有投资账户整合到一起。对于占有20%社会财富的80%草根用
户来说(包含个人和企业),持有资金的需求无非是支付、投资和保险,或者再简化一
点,分为流动资金(包含类资金)和非流动金融资产,我相信很多朋友也是按照这个逻
辑去管理自己的钱的。由于这两类钱在使用频率上和对安全性的要求上不同,因此同时
管理两个账户(一个管理资金,一个管理金融资产)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甚至在极端的
情况下,如果能有一个账户帮助我们进行良好的内部区分,只管理一个账户也是理想的
。试想一下,如果今天中国的某个金融机构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超级账户”,其
对用户资金的黏性将会何其巨大。
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在上一篇讨论中提及的“闭合回路”是如何帮助账户提供者降低
用户的信用风险的,那么“超级账户”可以被视作一个构建闭合回路的理想范本。对于
一个个人用户,如果他的股票、基金、信托、乃至于每月的工资都在你为他提供的账户
系统中循环,你还会怕他恶意透支你签发的信用卡吗?对于一个企业用户,如果他的流
动资金、销售回款都托管与你,持有的商业票据是你签发,甚至是交易的货物都掌控在
你的物流体系之下,你还会怕他拖欠你的小额贷款吗?
除了增加用户粘性和构建闭合回路以外,收集用户数据是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同
样在上一篇我们探讨过,商业银行几十年的运营下来,掌握着海量用户的数据,但是这
些数据是低活跃性并且片面的。同样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的工资接收账户是工商银行
、平时买东西用的是招商银行信用卡、房贷在中国银行办理、保险在中国人寿办理、股
票债券和信托投资托管行是农业银行,这样一来,我的每一个账户管理者都有我的数据
,但都是偏重在一个方面的,并且活跃性很低。任何一家机构想要对我进行营销或者评
估我的信用风险,都是吃力的。对于企业用户同样如此,甚至除了上述两项之外,掌握
全面的、高活跃性数据将使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商业行为咨询服务(商业信用咨询、财务
规划咨询)成为可能。
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金融行业越来越成为一种数据行业。换言
之,金融经历了从价值配置非身份化、非踪迹化到身份化、踪迹化的过程,是一个从无
记名的财富信息凭证向身份证和个人档案进化的过程。在已经到来的网络经济时代,账
户会成为货币活动的大本营,它将是每一个独立经营着或消费者综合资金管理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账户是用户信息整合的基本单位,一个金融企业拥有有关用户身份和档案信
息越丰富和翔实,它就越有竞争力。一个只能识别、记录钱的信息而不能很好识别人的
信息的金融企业将从金融平台的行列中被淘汰出局。
因此,未来的金融业有没有可能出现平台+产品的产业格局,这个问题我时常会想
一想。梅西百货是线下的超级商场,而Amazon是线上的超级商场,它们卖的可能是
Prada、Sony生产的产品,但它们管理着账户,或者说管理着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
同样,金融机构也会从一股脑经营产品中进行分化。银行网点可能成为未来的线下超级
商场,阿里巴巴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上超级商场的雏形,商业银行们同样在竞争成
为线上超级商场中的一员。而其他的金融机构则会像Prada、Sony那样成为产品生产厂
家,尽管他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卖店,但更大程度上,他们将专注于生产更高质量的
产品。
平台经济具有典型的双向性特点,产品提供者和消费者任何一方质量的增长都将使
平台对另外一方更加具有吸引力。就好像Prada希望进入全世界每一个高端商场,而每
一个高端商场也都需要Prada进驻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商场或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品牌
都是一种高价值的成功。但从眼前来看,我国金融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渠道为
王”的特点很明显(阿里巴巴没有选择基金行业的龙头,只是选择了小兄弟天弘基金,
仍然取得了如此成功),加上掌控这“三流”带来未来业务模式无限拓展可能的诱惑力
还是太大,稍有实力的竞争者还是希望博取成长为超级商场的机会。2012年下半年中国
六家券商联合发表署名文章,呼吁恢复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银行的基础金融功能,重点提
到的是支付、托管和交易功能,而其中支付和托管功能正是获取用户账户的重要基本职
能。国泰君安也在2013年下半年正式加入了中央结算系统,试图赋予股票交易账户支付
功能,并旋即推出了券商版的余额宝——“君弘一户通”。可见,作为金融系统中势力
最弱的证券公司,也不甘只是成为产品提供者,哪怕冲过终点只有理论上的可能,也要
先站上赛道试一试。
当然,严格的划分超级商场金融和产品金融这样的业态格局有些绝对化,假使有一
天真的会到来,这一天也必然非常遥远。可信度更高的情况是,在这遥远一天到来前的
漫长期间当中,我国银行业将会先以向着全能银行进化的模式踏上这条赛道。更通俗的
讲,有实力的竞争者,谁也不会愿意主动将自己手中的账户财富出让给别人而专心做产
品生产,那就只能是先把商场和产品一肩挑,成为一个全能银行。全能银行化包含三个
层次,一是金融领域和非金融领域的跨界,主要针对支付而言,无论用自建的方式还是
合作的方式,拓展自己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场景;二是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
等之间的跨界经营;三是对第二层次各类业务的整合。目前来看,商业银行的支付职能
基本铺满线下,线上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加上大型商业银行也在着手建立自己的电子
商务平台,第一层次对于大型银行来讲,已经处于中后期。平安、中信、光大三家金融
集团集合了目前国内所有金融牌照,以四大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基本也搭建齐全了
各类金融业务的子公司(只是业务规模比较小),城商行中的前卫者南京银行成立了我
国第一家城商行系的券商子公司(其他较大城商行也都成立了投行业务部),第二层次
的跑道上大型银行同样离开起点有一段距离了。至于第三个层次,需要监管适度的放宽
和金融集团内的顶层设计,目前还基本没有看到效果。当然,上面的描述仅针对大型商
业银行,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而言,连第一个层次都很难谈到。
从近两年的政策口径和领导发言来看,市场监管者也已经意识到金融混业本身并不
是引致系统性风险的罪魁祸首,政策性大方向已经不会成为金融混业的绊脚石,只是需
要时间一步步出台细则。从市场反应来看,每一次金融牌照的放松,随之而来的都是市
场的积极响应,金融机构对于多业务线经营的热情也是高涨的。因此,向着全能银行进
行转型,多家大型金融集团的版图日渐清晰,很多没有资本进行内生发展的金融机构也
会以融入某一块版图的方式继续在这个历史中逐浪。在这一轮信息整合中,像BOA、
Chase、UBS(当然管理水平会有差距,并且参差不齐)这样全能型银行的诞生将是可以
预测的。用户基于自己的账户,能够享受到的金融服务质量和多样性将会发生一次飞跃。
信息行业的发展规律就是不断整合。那么再下一个阶段当中,大吞小、小小联合,
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会形成几个“超级账户”应用于所有常用平台的局面,这些账户
供应商(金融集团)将会拥有海量的高质量的账户信息,也会基于这些账户和多样的金
融手段生产出更多高质量、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我们能够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将会发生又
一次飞跃。至于终究会不会蜕变出“只做平台的金融集团”和“只做产品的金融公司”
,如此遥远的事情在当下进行预测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描绘的“超级账户”,但是我仍然有三个问题想澄清一下:
1、未来的“超级账户”并不一定是商业银行独大。除了商业银行,已经产生规模
效应的互联网公司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移动通讯账户管理巨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
巨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都会出现在这条跑到上,并且基本都已经起跑。
2、并不一定没有细分市场“超级账户”管理者的出现。平台经济的规律注定了小
公司生存艰难,但是仍然有一些中小平台在细分市场打开了一条出路。未来的金融产业
当中有航空母舰,也应该会有细分市场上的账户管理者。比如我国第三方财富管理的领
跑者诺亚财富,虽然业内同胞们了解其种种黑幕,但是仍然为细分市场平台作出了一份
典范。
3、做“超级账户”管理者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现在看来,对于金融体系中的
弱者,比如券商、信托、基金等,还没起跑已经基本失去了成长为“超级账户”管理者
的机会。但是做不成梅西百货,做路易威登也是很好的。退出这场账户资源争夺的大战
,专心做好产品的开发,未来将产品嫁接在成熟的平台上,或是自己开一开“专卖店”
,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一样重要(只不过互联网金融目前阶段重点解
决的是广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全部讨论都更向这一边倾斜,但并不是说深度不重要),
况且未来的金融人才更多是需要市场的深度去消化的,市场的广度可能要被互联网人才
占据了。
到目前为止,如果我们的思路一直是同步的,我相信你已经勾画出一幅图景了。但
我猜测,大多数朋友勾画出的图景中的用户都是一个投资者,而且是一个个人投资者,
在用金融系统解决自己的消费和理财问题。但事实上我在分享这些内容的时候,假象的
用户一直是一个商户或企业经营者,在用“超级账户”解决融资和收款的问题。那我们
不妨先停一停,换位思考一下,看看对于另外一边的用户,这幅图景是否依然是和谐的
。但提醒一下,我们讨论的所有内容,都是以80%低净值用户为假想敌的,对于20%的高
净值群体,是存在比较明显的分散账户管理的需求的。
下面要分享的内容其实我并没有做好准备,但因为跟上面的内容是统一的,实在由
不得我充分整理之后再拿出来说一次了,所以就索性抛砖引玉,希望引出对这个问题有
想法的朋友的高见了。
如果说“超级账户”是符合金融服务的进化规律的话,那么在极端的理想状态下,
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终极的“超级账户”呢?如同我们的身份证件一样,管理并记录着我
们一切的货币活动,包括个人信息、缴费、商业收付行为、银行贷款行为、诉讼行为等
等,对法人也是同样。事实上,在学术界早有人提出过货币活动档案化的学说,而在实
践领域,能够部分实现上述假说的系统,我们叫它征信系统。
有关征信的理论意义,全世界基本上是共识的,我不想啰嗦太多,一句话概括一下
:在如何建立信用社会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前,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不是唯一,但是被认
为是解决该难题两个核心要素中的一个(另外一个是法律法规对于债权人权益保护的力
度)。大家大部分都生活在欧美国家,信用评分肯定是生活当中接触很多的一个要素,
也感受到了信用评分体系给金融行为带来的方便,我也不班门弄斧,还是总结一下:在
美国、欧洲,乃至巴西、墨西哥、台湾、印度等次发达地区,基本上都建成了公共征信
机构加私营征信机构的构架。公共征信机构依靠法律强制从金融机构、行政机构、法律
机构和企业等方面收集全方面的信用信息并进行基础整理,并以低廉的成本开放共享。
私营征信机构多是商业银行联合出资成立,从公共征信机构外加金融机构补充采集数据
,并为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以收费的形式提供基础数据服务以及基于此开发的多种信
用风险管理服务。世界上三大私营征信巨头是艾克飞(Equifax)、益百利(Experian
)和全联(Trans Union),以与各国当地征信公司合并或战略合作的方式几乎进驻了
所有市场,每年营业收入以百亿美元计。信用评分是征信产业最为核心的产品,通行的
基准信用评分是由费埃哲公司出品的FICO评分,但大型金融机构也会参考FICO评分,建
立自己的信用评分体系。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赶英超美,但是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
。从1997年中央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到2006年全面改建成为
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我国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已经全面实现
了对所有企业和个人信息的共享,并且是在一个集中的数据库中,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
有的。考虑到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一切国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而来,对信用体系建设
的轻视显而易见,这一过程中的艰辛和硕果更值得称赞。但既然要站在市场经济的舞台
上,跟发达经济体同台竞技,总结功绩就没什么意思,我们距离一个初步成型的信用社
会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第一,对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差。我在上一篇帖子当中说过,国际上采用信
贷人权益保护指数对一国法律法规保护债权人权益力度进行衡量,满分是7分,我国得
分是2分,处于世界的末端水平,甚至不如很多经济实力远远落后的国家。我参与过企
业破产清算的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产和企业主个人财产的权属不清极大的
影响了清算的质量,所以放贷人只能要求保障程度更高的财产抵质押。但多重抵质押的
现象也是司空见惯,担保法在这个环节也是存在瑕疵,债权人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武器
并不多样。
第二,征信信息全面性差。上面说的实现了对于企业和个人信息的共享,就信息的
内来看基本局限于银行贷款信息。从世界经验来看,我们还需要更多。
1、财务信息不透明
欧美各国法律基本都明确要求企业有义务向工商登记机构报送财务报告,工商登记
机构也有义务向社会公众公开这些财务信息。而在我国,企业定期报送的要求是有的,
但并没有法律要求工商管理部门有义务向社会公众披露企业的注册和财务信息,造成大
量的信息沉淀于工商管理部门。反过来,因为工商、税务、银行系统之间信息也是不流
通的,我国中小企业形成了应对工商、税务、银行三套数据不同财务报告的惯例,降低
了财务报告的质量。更有甚者,由于我国工商登记部门不是垂直管理体系,省级工商登
记部门归口省政府直接领导(省级以下部分垂直管理,市一级和县一级机构都归省工商
管辖),造成了各省之间工商登记部门信息的割裂。
2、商业信用起步艰难
商业信用是存在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用行为(比如赊销、赊购),也是信用体系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信用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票据化,通过本票、汇票、支票等的
使用对商业信用起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作用。
仍然是国际经验看,商业信用比银行信用发展更早,规模更大。从商业企业采集的
信用信息是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票据化发展起来之后,由于具有全国
范围的票据登记部门和票据交易中心,因此直接从这两个机构处采集商业信用信息更为
高效。
反观我国,是跳过商业信用直接从银行信用发展起来,商业信用占交易比重低、信用期
限长、信用风险高、票据化水平低、企业商业信用意识差,这些都影响了征信机构对于
商业信用的采集,而商业信用信息不全又反作用于自身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破题的突破口不在于这个循环链中,而在于人为可以直接改变的地方。一是加强商
业信用拒付的处分力度。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拒付处分制度,对于空头支票也仅限于罚款
,基本不会留下案底。二是建立全国范围的票据登记中心和交易中心。目前我国仅有各
个地方央行牵头组建的同城票据交换系统,需要将票据登记和交易全国化,为征信机构
征集商业信用信息提供效率。三是公共征信系统应该对商业企业开放,我们在第三点中
详细说明。
3、行政处罚信息和司法判决信息不流通
我国属于强权政府,因此尽管法律条文规定公开,但目前的行政处罚信息和司法判
决信息并未做到实质披露,并且和工商登记信息一样,分散在各个执行机构当中,并不
联网。相应的,征信机构也没有办法采集这一类信息。但目前可以看到央行在这一方面
的动作,正在逐步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将执法信息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当中。
第三,征信信息共享性差。这一点与墨西哥征信体系相似,征信基础数据库基本仅
从商业银行采集数据,又仅向商业银行开放,辅之以谨慎的添加小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
,比如融资租赁公司(我国的信用卡发卡机构就是商业银行,故没有这部分参与者)。
近期,中央银行与信息产业部配合,由央行为电信运营商建立公共系统,共享个人支付
公用事业费用信息,并对商业银行开放共享,但是电信企业却不能共享商业银行征信数
据库中的信贷信息,就是一个佐证。将企业隔绝在信用信息系统的大门之外,严重影响
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也影响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的形成。
2013年3月,央行征信中心向江苏、四川和重庆三地的个人试点开放,可以通过互
联网查询本人的信用报告,并于10月扩大试点范围至北京、山东、辽宁、湖南、广西、
广东六地,全国铺开只是时间问题,堪称征信系统开放的一大进步。
第四,法律缺失。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关于征信方面的专门立法,规定征信流
程,征信信息及征信责任等,制度建设严重落后。不仅是征信,我国的信息产业立法严
重落后于市场实践,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责任人却得不到有效的惩罚,增加了
社会公民和企业对于信息收集的不信任感。随着征信行业的发展,必然会爆发数次严重
的信息滥用事件,相信这也是监管层在开放数据库方面如此如履薄冰的原因。但愿随着
风险的曝露,相关的法制建设也能在重压之下有所完善。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的征信体系,或者更广义的讲,我们的信用记录体系的建设水
平高于我们现在实际所处阶段的话,我们的金融机构本来没有必要如此紧迫的进入互联
网金融的大发展当中。“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思想,如果我们将线下+互联网
社区(线上)用户的商业行为记录定义为“大数据”,而将用户在银行的信贷记录(即
目前中国征信系统中收录的数据)定义为“小数据”的话,那么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
信用体系就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中数据”处理体系。三个概念的递进,无非是数据规模
和全面性的量变引起的风险定价方法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质变,在每一层次向上递进的过
程当中,上一个层次的数据量和方法体系就成为了支撑继续向上的基础设施。这个概念
不是单方面针对于金融企业的,同样针对金融服务的用户。作为用户,你的金融信息被
收集到哪个层级,你就相应能够享受哪个层级上的金融服务,当然,随着层级的攀升,
你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定价更为合理(不一定是更低),也更为多样。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金融机构在由“中数据”体系往“大数据”体系攀登,并且
由于他们已经在这个层级积累了几十年,因此攀登的很稳重。中国的金融机构是由“小
数据”体系直接往“大数据”体系攀登,并且比较着急。(再次强调一下,我描述的这
些都是针对后80%用户的金融服务,对于金融信息高度公开的大型企业,这样去进行归
类比较牵强)。
这样的跨越式发展会不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或者会带来什么问题?我没法武断的给
出任何预测。只有一点我比较有把握,如同上面提到过的,在我国的信息安全立法还停
留在“小数据”时代,甚至无法满足“中数据”体系运行要求的情况下,用户的金融信
息被更深入收集的必然结果就是被更深入的滥用。只有在数次信息安全危机的严重爆发
之后,法制建设才会迎头赶上,“大数据”金融才会真正进入发展的轨道。因此,冲高
——回落——再冲高——再回落,“大数据”金融的发展也一定是波浪式前行的,这是
我唯一比较有把握的事情。
不做无谓的预测,我想跟大家探讨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商业银行刚刚开始
着手推进巴塞尔II的时候,巴塞尔III出台了,我们采用的做法是同步推进巴塞尔II和
巴塞尔III。那么在我们应该进入“中数据”金融的时候,“大数据”金融不期而至,
其概念是如此迷人,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必要从征信做起,同步推进跟终极目标的方法体
系不太相同的“中数据”呢?
我的看法是肯定的。我有三个理由。第一,“大数据”对大多数中国金融消费者来说属
于奢侈品。如同上面提到的,数据收集对金融消费者是有门槛的,即使十年之后,也很
难想象消费者中超过50%的群体都能够被纳入“大数据”的服务体系。那么对于剩下的
群体,将其先纳入“小数据” 和“中数据”当中是非常必要的,即基于信用的金融服
务必将是多层次的。第二,“大数据”并未完全涵盖“中数据”,二者存在非重叠部分
,而“中数据”所独占的信息是对于“大数据”很好的补充。第三,在很长时间内,“
大数据”将会被其所有者视为核心竞争力,出让或者共享数据将会是账户经营者最为谨
慎的选择,因此“大数据”具有排他性。而“中数据”和基于其上的产品将会转化为基
础设施,具有公共性或部分公共性,这就很好弥合了单个“大数据”经营者数据方面的
不足。
更进一步的,我认为未来十年有可能成为我国信用风险服务业快速推进的十年,高
于金融行业平均的成长速度。过去的十年,是政府机构和重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拉
动经济发展的十年,是货币政策宽松流动性充裕的十年,也是几个主流金融市场刚刚开
放的十年。金融机构面对的是一片市场的荒芜,跑马圈地开发大客户是必然的选择。大
客户信用状况公开性好、具有政府背书,充裕的流动性进一步延后了信用风险的显露,
因此金融市场轻视征信发展可以理解。但今天,所有金融业领袖都强调我们处于十年未
遇的深刻变革当中。变革在哪些方面?居民消费代替固定资产投资将成为下一个十年当
中最快的增长点,高净值客户被初步瓜分完毕,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先驱的金融机构开
始迅速向低净值客户转型;以廉价资金为特点的流动性充裕时代一去不返,流动性风险
开始暴露在市场的每个角落,而作为流动性风险的孪生兄弟,信用风险的大面积暴露近
在眼前。这都为监管者和参与者推进征信体系前进提供了动力。当然,作为征信体系的
基础设施,信息安全法制建设的不足桎梏了征信发展的速度,并且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没
有看到实质性的改善。但综合来看,在十年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内,我依然认为段首的推
断是具有很大概率的。
如果我们的目光再狭隘一点,那么就可以忽视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因为从
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这一块只能是由央行征信中心来推动建设了,发展的再好,对于
市场参与者也没什么赚头。我们要关注的,是信用服务产业下游的发展机会——中高端
信用服务行业和不良资产管理行业。
如果说针对国内资本市场的信用服务机构——四大或者五大信用评级公司我们还能
够信手拈来的话,那么针对国内非公开市场的信用服务机构,我们可能就没有那么熟悉
了。事实上,邓白氏、益百利和台湾的中华征信局都以合资的方式在大陆设立了业务机
构,而本土信用服务机构中的佼佼者有上海资信、深圳鹏元和宜信。之所以我们感到陌
生,是因为他们发展的都太不如意,缺乏信用基础数据库,也缺乏市场需求,完全没有
欧美市场当中征信局在高端信用服务市场上的风光。当然,我不能预测中国市场上的他
们能够重走美国市场上的辉煌老路,因为中国并没有形成如FICO一样广为接受的行业标
准,大型金融机构完全可能更倾向于直接将基础数据库嫁接在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上,
这导致征信局们无法像在美国那样卖出去那么多份信用报告。商业信用(企业与企业之
间的直接或间接信用)市场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征信局的发家之地,在如何提升企业自
身信用形象、如何建设企业对其他企业授信标准、如何利用商业票据提升企业现金周转
速度和如何对非票据化的应收账款进行更好的处理等方面,成为实业企业们管理商业信
用的好帮手。
中国的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处于典型的蓝海当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四大资产
管理公司之一)在香港上市后倍受追捧,从正面看是利润率高、收购的不良资产质优价
廉,从侧面也可以解读为市场上并没有足够有竞争力机构的出现。我国除去中央统一设
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批量收购不良贷款,就剩下各省自行建立的一个坏账
银行,余下的不良资产全部在各金融机构内部自行消化,而企业之间产生的不良资产也
只能内部消化。部分地方性的资产交易中心也提供不良资产转让服务,但是鲜有成交。
其中有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与否的顾忌,但更多的是缺乏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有能力
对不良资产进行定价和处理。我曾经接触过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案例
,无论是三角债或是四角债,合作商业银行均是在风险暴露伊始便大力抽回资金甚至是
提前收回贷款,任由企业破产、资产便宜变卖,不仅不考虑该企业是否仍然具有救助价
值,反而加速企业资金流的枯竭,也增加了破产企业合作企业的负担,产生了新的不良
资产。其对待不良资产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可见一斑。一言以蔽之,我国不良资产的批
发市场是存在的,但是竞争不激烈,不良资产的零售市场严重匮乏,不少较优的不良资
产由于处理不当产生巨大浪费。
面对即将到来的信用危机,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为首的不良资产规模将会迅速膨胀
,这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专家的普遍预期,更遑论持有更多也更劣质资产的其他金融机
构和商业企业,甚至是居民了。不良资产的定价能力、处理质量和处理速度将会是中国
度过信用危机的生命线。光靠已有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形同虚设的地方坏账银行,很
难想象能够消化如此规模巨大并且层次较多的不良资产。因此,更多采用市场化经营模
式的零售型不良资产处理机构出现在大陆市场上将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和所有的金融
模式一样,优秀的信用产品定价能力和雄厚的资本金将是这个行业拼到最后比拼的东西
。但在此之前,如何将互联网思想注入这个行业,让形形色色的竞争者先出现在中国大
地上,更是值得我们思索的事情。
c********l
发帖数: 8138
2
写得不错,尤其是“超级银行”那一段,
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跨平台建设已经领先于美国,而且是远远领先。
至于征信等问题,我还是那个观点:
你说的问题全是在国内存在的,但无法证明或说明中国在这一块比美国落后。
比如官僚,比如政府部门之间数据不流通,比如赖账不受法律惩处……
这些问题,美国都有。
连我这个外行都接触到很多,更别提金融内行们所了解的情况了
另外,ranking低不代表真的落后。尤其在金融界。犹太人最善长互相抬轿子
但对于千夫所指的中国,自然尽最大可能抹黑。
比如美国使馆,一直在指责中国污染了亚太区的空气。
只字不提印度的空气比中国更糟糕
就是一个其它行业的证明。

【在 h******u 的大作中提到】
: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大洋彼岸经历美国的购物季,尽管我对购物并不敏感,依然不得
: 不感叹这里的消费服务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商
: 店或品牌专卖店会不惜给你较大的优惠,争取你将自己的信息录入他们的系统,成为他
: 们的会员,尽管成不成为会员似乎与我眼下是否要买一件他家的衣服没什么必然联系。
: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健身中心,他们记录下来我每次到来和离开的信息,似乎和国内
: 直接发给我一张标明到期日和照片的年卡没有什么效果上的不同。做到极致的就是信用
: 卡公司,美国的新信用卡申请好处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每个人都恨不能申请个十张八张
: 的,尽管经常使用的只有一两张。
: 他们在争夺什么?除了看不见抓不着的品牌忠诚度,还有你的账户,记录着信息的
: 账户。每个互联网公司,现在不会谈一年的利润是多少,张口闭口都是我们一年又增加

h******u
发帖数: 80
3
嗯,你说的很对。
中国商业银行向电子商务的渗透可能是强于美国银行的,但是在全能化和一账户式解决
方案的方向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至于评分的那个问题,你说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肯定是存在主观的成分,但是也不能
因为主观成分的存在就忽视客观的差距。
当然,这块并不是我的主业,我也是在接触学习的过程当中,我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偏颇
的。所以才希望抛砖引玉,吸引其他人的观点。

【在 c********l 的大作中提到】
: 写得不错,尤其是“超级银行”那一段,
: 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跨平台建设已经领先于美国,而且是远远领先。
: 至于征信等问题,我还是那个观点:
: 你说的问题全是在国内存在的,但无法证明或说明中国在这一块比美国落后。
: 比如官僚,比如政府部门之间数据不流通,比如赖账不受法律惩处……
: 这些问题,美国都有。
: 连我这个外行都接触到很多,更别提金融内行们所了解的情况了
: 另外,ranking低不代表真的落后。尤其在金融界。犹太人最善长互相抬轿子
: 但对于千夫所指的中国,自然尽最大可能抹黑。
: 比如美国使馆,一直在指责中国污染了亚太区的空气。

K*******g
发帖数: 9
4
好长,果然像另外一个帖子说的,能码字:)
不良资产处理国内好像还只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做吧,其他人想进入市场没戏吧
超级账户那部分还是很认同的

【在 h******u 的大作中提到】
: 嗯,你说的很对。
: 中国商业银行向电子商务的渗透可能是强于美国银行的,但是在全能化和一账户式解决
: 方案的方向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 至于评分的那个问题,你说的现象肯定是存在的,肯定是存在主观的成分,但是也不能
: 因为主观成分的存在就忽视客观的差距。
: 当然,这块并不是我的主业,我也是在接触学习的过程当中,我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偏颇
: 的。所以才希望抛砖引玉,吸引其他人的观点。

h******u
发帖数: 80
5
对于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批量引入不良资产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全国层面只
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能够涉足,现在各个省都设立了一个坏账银行,文件规定只有这一
省一家的坏账银行能够去拿当地银行当中的不良资产。
但是从不良资产的在处理角度来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有60%左右的不良资产都是通过
再出售的途径处理掉的,而省里面设立的坏账银行目前刚刚起步,管理方法和人才都没
有储备,因此不良资产的处理是极为粗糙的,我接触过的两个省份的坏账银行都是直接
充当再转让平台的作用。因此,不良资产的零售市场或者说再处理市场还是存在一定的
空间的。
信用危机时代为这个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就目前看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不
良资产处理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性较高的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尤其如此,因此也并不
是说这个领域就将是一本万利的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想要在这个领域当中
做出成绩希望并不大,更有可能是原来一直在市场外的外企投行以合资的专注以不良资
产为标的的信托或私募基金将会在下一个阶段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 K*******g 的大作中提到】
: 好长,果然像另外一个帖子说的,能码字:)
: 不良资产处理国内好像还只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做吧,其他人想进入市场没戏吧
: 超级账户那部分还是很认同的

K*******g
发帖数: 9
6
可是即使是从零售市场拿不良资产,出售给民营和外资是不是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价格拿高了又肯定亏钱,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吧。
看到民生银行开始做余额宝了,但是最近的舆论大多都在骂余额宝啊。
h******u
发帖数: 80
7
肯定会涉及到法律和政治层面的复杂问题,所以也只能是夹缝中求生存,打人情牌、领
导公关是必不可少的。但从我接触到的两个案例来看,由于市场定价机制几乎没有,加
上这类不良资产很多情况下不会引起上级领导和中央考察组的注意,因此出让价都不会
高,接盘机构的利润率还是非常可观的。
至于余额宝的问题,我也注意到了。我的看法是,只能说他没有前段时间舆论宣传的那
么好,也没有现在舆论宣传的那么差。没有那么好是指它仍然只是一个初级的结构,解
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尤其是金融覆盖广度的问题,但是还有更大部分的问题是它没有解
决的,要未来的金融去解决的,包括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拓展深度的问题。余额宝和理财
通也很难真正撼动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如果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渠道的应用
的话,那就太缺乏深度了。没有那么坏是指目前的很多抨击是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认
为是余额宝们抬升了市场资金的价格,并把这个高昂的资金价格加之于资金需求者头上
,但这是利率市场化必须要跨越的一步,余额宝不做其他人也终究会做。另外一些抨击
在于货币基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错配,认为可能会导致风险,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证监会
也在积极准备出台相关的规定。

【在 K*******g 的大作中提到】
: 可是即使是从零售市场拿不良资产,出售给民营和外资是不是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 价格拿高了又肯定亏钱,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吧。
: 看到民生银行开始做余额宝了,但是最近的舆论大多都在骂余额宝啊。

1 (共1页)
进入Quan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GS和MS转型后还有IB部分吗?求组各位大神:怎么把下面的三段话翻译成英文?
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10月11日播出)中信证券急招Risk Quant(工作地:北京)
奥巴马将宣布大萧条以来最进取的金融体制改革有credit risk modeler和risk rating想回国的吗
纽约州公布报告:华尔街9巨头分红50亿请求帮助----AMC ,RTC
请大家推荐一本信用风险的书面 DE Shaw
金融民工扯国内(二):政府债务危机、信用体系和房价为什么不[合集] 请问在商业银行里,risk management position 的工作主要包括哪
互联网金融(二):阿里小贷和人人贷们[合集] 请问那些金融机构在西海岸招quant?
杂谈:储蓄者在中国的投资选择国内商业银行的待遇如何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征信话题: 信用话题: 金融话题: 账户话题: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