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 发帖数: 33185 | 1 你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吗
作者:方朝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造化之精,
性天之妙,
唯静观者知之,
唯静养者契之,
难与纷扰者道。
——吕坤《呻吟语》
今夜,月光如水。在家写了一天东西,出去散散心,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大公园,看
到一个角落有很多健身器材,众人在那里悠闲地练习,我也走过去,练了起来。抬头望
去,公园里有很多又粗又大的树。在夜风的吹拂下,成片成片的叶子在高高的空中无声
翻卷。远远望去,明月、蔚蓝的夜空、风中摇弋的叶子,构成一幅静谧安详的图画。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整日忙东忙西,忘了户外还有如此美丽的风景;是
否该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总得想办法让自己恢复平静,否则即使再美丽的夜色也
无法欣赏。看来我该恢复静坐了。很长时间以来,静坐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几乎
每天坚持。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一段时间没有静坐,就经常发现自己心乱如麻,魂不
守舍。
让我们来看一则故事:
吴力是一家报纸的从业者,刚刚步入30岁的他感觉自己步入了精英阶层,因为他是
在全国最好的媒体里写着相当不错的新闻。“刚刚才两年多,恐惧和恐慌就袭击了我。
”吴说。
“感到恐慌时,我会把房间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大灯、小灯、厕所的灯,包括鱼缸
的灯。”
“我对阴天变得特别敏感,会无端地发脾气,无名火会腾地一下串上来,喜欢打电
话,爱发电子邮件,想找人倾诉。”
“酷爱打电子游戏,那种和敌人对射的,一次要打100多元的,如果今天打到了最
后一关,觉得一切都畅快了,如果打不到,会很烦。”
“烦的时候就拼命吃冰棍,或者开快车,拐大弯,或者倒车的时候一把倒进去,发
泄,要不然就是想抓住谁暴打一顿。最后受到伤害最重的是身边最亲的亲人、妻子。”
(《南方周末》2005年5月5日)
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忙碌不休、心神不宁、精疲力竭的现代人的形象。尽管
多数人并没有发生像吴先生这样特殊的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状况所代表的某些
精神或心理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是相当有代表性的。近年来,浮躁、急功近利、人
欲横流、精神空虚等术语常被引用来描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亲爱的朋友,你可能没有吴先生那样的状况,但是在工作忙碌之余,你是否有时忽
然觉得自己过得浑浑噩噩,失去了自我?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
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而不能自拔?你是否有时感到,多年来我们盲目地
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时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夜深人静,当我们一觉
醒来,是否有时会发现自己活得太盲目、太被动?有时甚至会质疑,难道我们的一生注
定了就只能这样混下去了吗?难道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吗?难道这就是我多年来
梦寐以求的理想吗?难道当初为自己的一生许下的豪迈愿望,都只是一场空吗…… |
a*****y 发帖数: 33185 | 2 性天之妙,唯静者知之
作者:方朝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造化之精,
性天之妙,
唯静观者知之,
唯静养者契之,
难与纷扰者道。
这段话出自明代学者吕坤的《呻吟语》。“性天”,字面意思指人性和天道。“造
化之精,性天之妙”,泛指人生、社会及宇宙中最神秘、最高深同时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段话的大意是,宇宙人生最深刻的道理,只有安静下来后才能体会;那些纷纷扰扰、
心神不宁的人,一辈子昏昏沉沉、浑浑噩噩,到死都不会明白;正如水只有安静下来才
能映照星月一样,人心不能宁静,岂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对人生获得清醒的认识?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千百年来,古代学者们一直把静坐或静养当作做学问必
不可少的功夫之一。在他们看来,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人,而要做人就不能停留在
书本上,为此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静坐或静养,二是在生活中践履书本上所学的
东西(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实践)。其中静坐或静养在他们看来尤其重要。这种
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礼记》记载,中国人很早就有在祭祀等重要活动之
前沐浴、斋戒的传统。《礼记》中所说的“散斋”、“致斋”,就是一种静养、调心的
过程。孔子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中提到“定、静、安、虑、得”的思想,三国时的诸
葛亮则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箴言。到了唐宋时期,新儒家学者把佛教中的静坐之法
借鉴、吸收并加以改造,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实践,形成了一个日趋成熟的静坐传统
。相传北宋名儒吕大临每日静坐时,将双脚搭在一块石头上,久而久之,石头上竟陷进
去了两个凹槽,与他的脚印一模一样。不仅儒家,道家同样注重静养。老子的《道德经
》就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之说,认为人要延年益寿,就必须戒欲、处
静、养神。庄子也极为推崇“虚静”,声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
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他还认为圣人之心正是通过虚静,才达到了像明镜
一样洞察秋毫的境地,照彻宇宙。
我们今天阅读宋明理学家的作品,发现当时的学者们已经非常普遍地把静坐当作最
重要的修养功夫之一。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静坐的方法,提出了诸如“静中养出端倪”
,“于静时观未发之中气象”等等种种说法,还形成了“主静”、“养静”、宁静”、
“虚静”、“静定”、“静修”、“清静”、“处静”、“守静”等一系列术语。有时
师生们在一起,“终日相对静坐”,不发一语。北宋儒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在其著名的
《太极图说》中就提出了“圣人主静”的思想。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李侗一生倡导
主静,动辄教人静坐;后来朱熹跟他学习静坐,并有“半日读书,半日打坐”之说,在
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王阳明是明代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他在谈及为学方法时曾提到
,对于初学者,往往要先使其静坐,静坐到一定时候,俟其心意稍定,再教他“省察克
治”(《传习录》)。曾国藩是我们熟知的清代大儒,他把“静坐”当作修身的主要条
款之一,并提倡“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他还说,静坐到极致处,就能体验“一
阳来复”的境界。他甚至在遗嘱中向家人提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的修身
要求。 |
a*****y 发帖数: 33185 | 3 静而后能安
作者:方朝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直以来,我们沉浸在生活的喧闹里,内心安宁不下来,所以也没有时间去思考。
即使有空闲,也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自己显得很匆忙,甚至忘了什么才
是自己想要的,不去面对现实。
有时候也很想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但是当真正的去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又不想
去面对,总是在逃避。即便是在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一旦去面对那些本质性的问题的
时候,脑袋里就很乱很乱,或者说是一片空白。
很多很多的问题,积累已久,一直没空好好面对。有时隐隐意识到目前的生活方式
有问题,心里不踏实,但是并不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也无法再下定决心去改变现状
;有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性格有问题,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又不能静下来
严肃认真地去想它,痛下决心去改正。
在我给清华大学学生开设的《儒家经典导读》课上,每次上课一开始,我让大家集
体静坐5分钟。虽只是短短的5分钟,也让参加者收益颇丰。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这是儒家经典《大学》的豪迈宣言。“静、安、虑、得”,代表了修养的若干过程。
静坐使人安下心来,分析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是
有目标的忙吗?是有意义的忙吗?还是在荒废自己的生命?我们很忙,也很“盲”。我
们是否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主张?
静坐让我们平静下来,在自己的心里驻足一观。我们要认真地思考自己人生的坐标
,我们不仅要看到别人,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
?不要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也不要一味地跟着别人走。
静坐不仅仅是简单地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地呆坐。选择一点向内用力,针对自己的
弱点思考、剖析,才是要义。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们的
心是否感到孤独、无助,是否觉得过得如此的盲目,我们可以这样问问自己吗?
静坐,有时是强迫自己静下心去正视一些平时被搁置、以种种理由不去想或者佯装
不在乎而回避的问题。忘却自己的性格问题,暂时自我麻醉一下总是可以的。但是,问
题总有一天会以无法抵挡的方式再次涌现。与其一再回避求得暂时安稳,不如主动去接
触它、解决它。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时间去思考和处理自
己的问题。静坐也许就是一种补救吧!抛开手中的事务,静心冥想,集中注意力,干净
彻底地给自己一个交待吧。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
不禁悲从中来。可是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想,是生活匆匆,还是我们受了生活的挟持而
变得匆匆?是闹市喧嚣,还是我们受了闹市的影响而内心喧嚣?
其实,真正还是生活成了我们的主人,而不是我们是生活的主人。这就是我们不幸
的根源。要摆脱这种不幸,做自己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就得学会安身立命的功夫—
—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
境界,不就是这种生命哲学的生动体现吗?
让我们从静坐开始,从静心开始。
一位同学说得好:
只有静,才能在喧嚣的尘世中,不断反省自己,做到内观其心,外观其表;只有静
,才能不断地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不至于因为世俗的诱惑,偏离目标太远。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
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
”的境界。这种境界中,没有急功近利的追逐,没有勾心斗角的竞争,没有庸俗可笑的
闲聊,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审问。
修身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
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如果不能将自己融入“静”中,怎能反
躬自省,不断地完善自身呢? |
a*****y 发帖数: 33185 | 4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作者:方朝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有人说:“我恐怕不适合于静坐,我发现自己总是静不下来。每次一投入静坐就思
虑混乱,心神不宁。”大概是多年养成的习惯吧,一下子难以克服。静坐时要把握好一
根弦: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毅力,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考
验。培养人格毅力的方式很多,静坐是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位同学在网上说:
追求内心的平静,并非一定要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要不断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淡
定。少有人会像亨利?戴维一样独居于森林的小木屋里多年,然后把心镜中所反映的世
界写成《瓦尔登湖》,幻化作一缕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清新长风。也许世人皆会在高
山流水间忘却烦恼,但却不能在尘世间超脱,这也是修身的必要之所在。在浑浊的生活
中静得下心,便可脱凡入圣。
另一位同学则说:
静坐时,我把心放飞到大自然中去,或仰望蓝天白云,或俯瞰大地山川,或眺望远
山,或享受花草的芬芳,将自己陶醉在大地的博大与宽广之中,这样使自己放松心情,
敞开心胸。此时此刻,那些生活中的烦心事,或者一些让我沉湎的东西,都会变得淡薄
飘渺。以这时候的心情做事,就不会急功近利,因而会让自己感觉到非常顺畅。淡薄很
多世事,也许比拼命克制更好。
可见不同的人静坐体会不同,静坐时自我调节的方式也不必拘同。
宋代学者程颐说“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近思录》),明代学者吴与弼
则说“淡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康斋集》卷十一)。可见古人在静坐方
面的体会是很深的。
静坐能历练人的气质:一种处乱不惊的气质,一种娴静沉着的气质,一种淡泊宁静
的气质,一种善于自我剖析的气质,一种巧辨是非的气质,一种睿智理智的气质。这些
气质都是一个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必要的。而这些与外界都无关,只是自身心智的磨炼,
所以不必对环境的要求太苛刻。夜静风清,固然有助于人静心,但是,一个想历练自己
定力的人,身处喧嚣却独自保有一种宁静的作风,耳充噪声却坚守自己的一份清静,则
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在讨论浮躁的问题,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确实
久已染上了浮躁之病。但是,明知自己浮躁,就是无法真正改变它。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安静不下来,因为我们不肯花专门功夫来面对它。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面
对这一问题的。清人金胜兰编的《格言联璧》中有言: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
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
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
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
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
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儒家倡导的静坐之法,常被人与佛教、道教、瑜伽等的静坐修炼混为一谈。有的人
只要一提到静坐,就想到“气从丹田而出”,想到气功、太极中的练功之法,把静坐说
得玄乎又玄,仿佛神秘得不得了。这是完全不对的。儒家所说的静坐,乃是非常简易的
身心调节手段,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心活动,与太极、气功、瑜伽中的功法迥然不同。
当然,这不是说儒家的静坐思想与佛家、道家无关,应该说儒家的静坐之法也是受到了
后者的启发,宋明以来形成的儒家静坐传统受惠于佛、道良多,儒、道、释的静坐思想
常息息相通。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古人相传数千年而不息的修身和做人传统,特别是其中的静
坐、静养之法,已经在现代人功利思潮的熏陶下丢弃殆尽。他们把古书按照现代西方知
识的范畴和体系重新编排,结果讲解古人思想的人根本不需要付诸亲身实践,就可以成
为大学教授、知名学者等。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遗憾,也是我们今天重谈静坐的主要原
因。
养成一个良好习惯,不管如何繁忙,每天腾出一段时间静坐。哪怕只有5分钟,都
会有所收获,只要你认真。 |
a*****y 发帖数: 33185 | 5 至静以宁其神
作者:方朝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静坐,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从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
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平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也
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
一切都起于默默,源于默默。也许我们的确是应该学会默默地去思考、去怀想。
静坐,是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
的境界。
境由心生。静坐之静,来自于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静坐之时,一切于己无益、
于人无用的事情,统统放到一边。唯此,才能获得心静、心净、心境。
静坐到一定程度,会发现那潺潺的水声,那动人的鸟鸣,那鲜花的清香,那温柔的
风儿,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谐。将那些自然之美铭记于心并成为我们永远的感动吧,自
然与本真,本来就是密不可分。
有位学生在谈自己的静坐经历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初静坐时,感觉思绪万千,但是每条思绪,当接近内心的时候,又似乎静止在那里
,让我感觉不到它到底是什么,感觉像是自己在伸手向万丈深渊抓一个正在落体的小球
,怎么也抓不到,大约过了3分钟,突然想起了自己从开学以来的一些行为,好懒散,
好堕落,和上半学年的自己完全不同,突然很惭愧,之后又想到马上期中考试,还没做
复习云云,想起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了,之后又是一片空白,大约过了几十秒,闹钟响了
,睁开眼,又是新的世界。
这位同学对静坐的反省相当细致,不过显然,他思绪太乱,还没有找到感觉。古人
云:
至道之要,
至静以宁其神,
精思以彻其感,
斋戒以应其真,
慈惠以成其功,
卑柔以存其诚。
(宋白玉蟾《海琼白真人语录》)
这段话的大意是:真正的安静,是指灵魂从根本上得到了安宁。有了这种安静,方
可对生命的本质作深刻的思索,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事理,对人事的感
觉能力大大增强。一直以来,由于没有安静下来,浑浑噩噩,仿佛失去了自我。通过斋
戒和静坐,终于体验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故曰“斋戒以应其真”。发心为善,肯为他人
付出关怀和爱,唯此方能成就真正的事业,故曰“慈惠以成其功”。待人接物时,永远
保持谦卑;把自己放在比较低的位置,而不是咄咄逼人,甚至盛气凌人,故曰“卑柔以
存其诚”。
按照古人的一种思想,“静”代表生命的本源,“动”好比是本源的延伸。因此,
静坐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状态。老子《道德经》上有“归根曰静”的说法。
《周易?系辞》中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乾坤变化的本质特征,北宋学者周敦颐把这
一思想作了更精辟的发挥。他在《太极图说》中把宇宙的起源说成是一个无极→太极→
阴阳→……→万物的衍生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太极的动静来实现的,即所谓“动
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过程。正因为,他从动静与宇
宙衍化的关系出发,得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主静”,可以说是
以静为生命之本。
从生命本源的角度来理解静坐的意义,并不是说只要回归寂静就够了。而且,这也
不符合《周易?系辞》以及《太极图说》所讲的动静关系的辩证法。上面说,正是通过
太极、阴阳、乾坤的动静关系,才衍生了宇宙万物。如果只有静,没有动,那就没有变
化,没有生命的繁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成天忙碌不休,只有动、没有静,忘记了生命
之本,当然更不行。
显然,静坐不是静心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泡一杯茶,冲一杯咖啡,听一曲悠扬的
音乐,使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暂时把一切烦恼抑或是喜悦抛在脑后,静静地享受眼前的
清茶、浓浓的咖啡、悠扬的曲子,这个时候你也许觉得全世界都静了下来,自己全身心
都放松下来了,简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你也许喜欢在运动和锻炼的时候使自己放松下
来,跑步、健身的时候,可以戴上耳机,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音乐,使自己的心从平时
的繁忙中解脱出来,给心灵一个安静的空间,难道这不也是一种享受吗?甚至不排除,
累了、烦了的时候去打一场球,虽然大汗淋漓,但是心灵得到了最大的放松,球场上只
有篮球、篮筐、队友、对手,一切俗事界抛诸脑外,那也是一种“静”,于“动”中体
验到的“静”。 |
q**y 发帖数: 2964 | |
m*n 发帖数: 36 | 7 儒道佛都讲究静。
道家。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意思就是静到了极点,就明。
儒家。夫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王阳明说:“初学时心
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佛教的止观,依我看修止就是修静。圆觉经中说: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
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感觉上儒道佛说的都是一回事。其目的都是证到一个所谓的本体,或者说是形而上的东
西。说的最彻底的还是佛教。不仅指出了那个形而上的东西,还林林总总地给出了证道
的方法。
扯点和雀版有关的。女生都喜欢成熟稳重的。圣男们,修静能让人稳重。 |
a*****y 发帖数: 33185 | 8 对于俗人而言,还是先从基础的坐起吧,能够有直接的效果的,做了就好。
【在 m*n 的大作中提到】 : 儒道佛都讲究静。 : 道家。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 知常曰明。意思就是静到了极点,就明。 : 儒家。夫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王阳明说:“初学时心 : 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 佛教的止观,依我看修止就是修静。圆觉经中说: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 : 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 感觉上儒道佛说的都是一回事。其目的都是证到一个所谓的本体,或者说是形而上的东 : 西。说的最彻底的还是佛教。不仅指出了那个形而上的东西,还林林总总地给出了证道 : 的方法。
|
A*****2 发帖数: 143 | 9 这位如果是我认识的方老师,那他讲课风格和码字风格迥异啊~~
他可是化工出身然后研究哲学,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