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hotoGear版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相关主题
徕卡的选择 转自电分dxFM真是毒坛。。。
GA645Zi到手,10个包子120相机24种zz
我也来个数码vs胶片的坑吧[WTB] Pentax 67 with 105/2.4
大幅中烧之镜头篇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
能不能支个招,同样价钱的linhof617和XPAN选哪一个我入丐了,内牛满面。。。
zz 来自人人网曹原Contax645 毒啊
全家福我发现6X6还是太方了,拍风景颇受限制,还想弄回一个645的机器
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中副后背毒逾胶片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镜头话题: 电影话题: 相机话题: leica话题: 摄影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w********2
发帖数: 632
1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文:电分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与影友共讨。
对于器材,有些人喜欢听别人谈论,而有些人则对谈论(好)器材者反感。实际上,选
择器材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人的拍摄题材不同,能承受或愿意的开支不同,还有能承受
器材所带来不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上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常想,如果能有那么一机一头,可以风光、建筑、人文、人像、微距、打鸟等通杀,
同时重量不超过1000克,那该多好!这样就不用考虑器材的问题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
这样的器材,而且以后也不会有。因此,喜欢几类拍摄题材的影友不得不需要几套器材
,随之而来的体积和重量很烦人,而如何选择这几套器材更烦人。多听听不同使用者的
意见很有帮助,但最终还是要自己去认真使用后才会知道该器材是否够好及是否适合自
己。发烧之路,必须在广泛听取意见后亲步走,每迈出一步,都应是值得迈出的才好。
“广泛听取意见”需要讲究科学,不能轻易相信摄影杂志上的测评文章,那些都是器材
商付钱请人讲好话的。应该多分析一些对摄影真正迷恋的人的意见。
一、郑重声明: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我已经尽力做到客观。我不是任何一个厂商
的“托”,我不会为任何厂商说话,我只针对器材说话。目的只有一个:提供较全面真
实的参考,能令一部分人少走弯路。
另外,每个人都对自己选择的器材很有感情,都会象自己的孩子般来爱护,包括保护器
材不受破坏及不容他人对自己器材的批评。很遗憾,在谈论器材的时候,我不得不指出
它们的优缺点,有些影友可能会接受不了,如发生这种情况,请原谅我的观点,并请相
信,我没有针对人,只针对器材。
二、彩色风光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就彩色风光摄影而言,选择Linhof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具体选择Linhof4X5
,还是Linhof617或Linhof612,可按需要及个人习惯而定,都能获得顶级的效果。吉尔
德变幅617则是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提供了宽幅、变幅及移轴功能。哈苏、禄来、康太
时、宾德等120系统不大不小,勉强可用。135系统就别用来拍风光了,那怕徕卡都不行。
(一)在数码时代还有必要购买大幅或宽幅相机吗?
许多人质疑这问题,我也曾认真考虑过。
我并不抵触数码,早在1998年就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毕竟数码太方便了,目前还偶而使
用,但从不用于重要的拍摄。象我这样对照片质量吹毛求疵者,用什么器材或附件能取
得最好的效果,我就会去用,不管数码还是胶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数码还无
法达到反转片的质量,反转片通过电分可得到高质量的数码文件,反过来却无法办到,
更何况还少了直接看底片或幻灯的震撼。因此,我仍会继续使用反转片,直到数码的效
果能追上反转片为止。
无论数码或胶片都与大、中幅器材无关。因为大、中幅器材大部份使用后背,能很方便
地实现数码化而无需任何代价。大幅相机的功能及质量是永远不可能被超越的,大幅相
机的最大功能不是大底片,而是移轴,移轴能修正影像变形,能改变清晰平面,能充分
发挥摄影人的创意。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出现4X5、612、617甚至5X7、8X10
面积的数码后背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到时,人们会对这个世纪初大家都在争论要不要购
买全幅135数码相机感到好笑。
目前的612、617相机大部份还不是后背独立结构,不必担心,很快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吉尔德及骑士617相机已经是这一结构,而ALPA12系列更是高瞻远瞩,从设计之初就
考虑到了数码及胶片的通用。大幅相机全部是后背独立结构,向数码转换的代价为零。
(二)大幅、宽幅相机是否操作繁琐、缓慢?
大幅相机确实操作繁琐,也相对缓慢,但可以通过熟练使用器材来克服。拍一张片子一
般需要10分钟,但如果要抢时机,1分钟也可以拍一张,我2004年的最满意照片就是这
样拍下的,当时时机紧迫,我一边支架子一边考虑用哪个镜头及曝光组合,然后飞快地
安装机器及镜头,按常用的方式移轴(少量倾斜镜头),用放大镜确认主要部位的清晰
度后,关闭快门、设光圈速度、上弦、插入片盒、拉出挡板、曝光,整个过程在1分多
钟之内完成。
宽幅没这个问题,可拍得比哈苏更快,因对焦是预设的,直接取景拍摄即可。
(三)选择Linhof真的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
确实是这样,Linhof拥有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4X5双轨机及617、612宽幅相机,但要意
识这一点并不容易。彩色风光是最多人喜欢的摄影题材,但恐怕没有那一位影友买的第
一部相机就是Linhof的,一来初级烧友对大幅知之甚少,二来哪怕他相信Linhof是最好
的,他也不相信自己会需要那么高级的器材,三来大幅器材的操作难度令许多人望而却
步。只有那些对影象质量非常在意,不在乎为此多付出金钱及繁琐的人,才会最终选择
Linhof,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大都会对以前为何买进了那么多“没用”的中小幅
器材而后悔。
为何Linhof是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我不想在这罗列它的功能数据,它的好处,需
要与其它器材比较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我首先购买的大幅机是Linhof2000,一段长
时间内,我都嫌它笨重,并不了解它比其它牌子高级在那里,直到后来有机会接触其它
相机,通过亲手比较,才知道Linhof的笨重、精密甚至它的种种不便,都是为了获得最
高质量的照片而设置的。 Linhof612、617在使用上比较方便,与其它牌子的同类产品
相比,也是重得“过份”,无法,Linhof就是这样,不可能为了减轻重量而牺牲稳定及
精密。如果你对彩色风光照片质量非常在意,那么,终极选择是Linhof。
Linhof相机也并非没有缺陷,我所使用的2000型4X5相机,存在润滑油不够耐低温的缺
点,2005年初我曾用它到坝上拍摄,早晚零下30多度,机器几乎被冻住,轨道紧得难于
推动,要将400毫米镜头推到位置,费尽了力气,手指头受尽折磨!上移摇把也由于低
温而打滑,功能作废,当中午气温上升至零下20度时,机器则完全操作自如。
Linhof2000型相机的个别小零件易损坏,如饰皮脱落、折合对焦器破损、后背勾断裂等
,虽不影响使用,但作为世界顶级品牌,在这些小问题上做不到尽善尽美,确实令人遗
憾。
还有,施耐德著名的72头、90头、400头由于个头太大,在Linhof2000上使用还不算方
便,需要去适应。
(四)吉尔德变幅617是另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款机器全球年产量仅五台左右,由德国吉尔德老先生手工打造,大部份人可能都没见
过实物,我较幸运,有一位影友买了一机三头(47、80、180头),令我有幸把玩使用
几次。其做工达到甚至超过了林哈夫水准,属于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有取景器及机背两
种取景方式,提供了宽幅、变幅(66、69、612、614、617)及移轴功能(前组的上下
、左右、倾斜,后组不能移轴),其移轴功能不如大幅相机强大,对于风光摄影来说,
也基本够用。
功能强大的吉尔德相机,体积比Linhof617大许多,也更加重,不过比起林哈夫4X5加上
617来,还是要轻一些,只是不能拍4X5片,另外移轴功能稍欠。
(五)选择哈苏、禄来则意味着在质量与繁琐中作出妥协。
在职业风光摄影师(包括风光大师)中,哈苏的使用者最多,因为哈苏相对轻巧,出片
快,素质也过得去,用于印刷12寸的画册能满足客户要求。职业风光摄影师并不追求顶
级的质量,而很在乎拍片的效率,在这个前提下,哈苏是最好的选择。我认识一位国家
级风光大师,早期他追求艺术,坚持用Linhof拍摄,后来功成名就,改用哈苏了,我很
迷惑,特意向他请教,答曰:“用Linhof拍片费用太高,拍摄量少,这样赚不了钱,不
如哈苏出片快,成本低,拍起来也不辛苦。”
许多发烧友不明个中原委,看到职业风光摄影师(或风光大师)用哈苏就跟着去买哈苏
,这样就不一定正确了,他们中有一小部分狂热发烧友最终还是会步入大幅或宽幅的行
列。
职业风光摄影师中几乎没有使用禄来的,烧友中则有相当一部分。哈苏的成像是有利于
宽广风光的,禄来则对中近景色及人像的表现较佳,另外,禄来的重量及需充电这一因
素令许多向往禄来的人却步。
(六)关于画幅,是Linhof4X5,还是宽幅Linhof617(或612)?
这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把它们都买下当然最好,但毕竟太贵也太重了。建议选择一个
为主,另一为辅。
如Linhof4X5配3个头(58、150、400),Linhof617配90头;
或Linhof4X5配2个头(150、400),Linhof617配2头(72、180)。
只考虑Linhof4X5的话,就配4个头(72、120、180、400)。
645、66、67、69片幅都不推荐。如果特喜欢看幻灯而对顶级质量没有过高的追求,那
么66或645是不错的选择。
8X10是目前能订到货的最大反转片,但订货渠道非常有限,不一定能按时交货,另外,
国内能冲8X10反转片的图片社太少了,似乎北京才有。
(七)大幅4X5的机身、镜头及附件该如何配置?
1、机身:
Linhof 2000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有2000型及经典型,其中2000方正易携带、能方
便使用47以上的广角、没有联动对焦机构;经典型则体积稍大、可联动对焦、广角头使
用不方便。风光摄影中联动对焦没有用处,而广角头的使用则相当重要。
2、镜头品牌:
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
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
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日产的尼柯尔、富士龙镜头则不必
考虑。
3、镜头焦距与型号:
这是最令人困惑的,初入门者往往满头雾水。我原来有65、90、150、210、300、400六
个镜头,后来发现不需要那么多。在经过几年的使用体会后,我推荐72、120、180、
400的组合,分别相当于135系统的20、32、50、115焦段。 当然各人的焦距喜好不同,
也可改成58、120、210、400等其他组合。大幅镜头中的标准镜及广角镜是其优势,而
长焦是其弱项,另外,拍4X5的人多数喜欢拍宽广的大场面风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
镜头应侧重广角及标头,长焦选一个400头即可。太广的镜头也不建议采用,比如38、
47这两个头,在后背磨砂玻璃上的成像太暗淡了,取景、对焦极为困难,一早一晚几乎
无法使用。
1)施耐德Super Angulon 72/5.6xl。在施耐德所有系列的镜头中,Super Angulon xl
系列的色彩最美,能用在4X5上的有47、58、72、90四个焦距,而其中的72/5.6xl焦距
够广又不过广,像圈覆盖5X7,移轴量不大时可不用中心灰。
2)施耐德Apo symmar L 120/5.6。这是4X5的小广角镜头,出镜率最高,仅200克,52
口径,0号快门,够轻够小,而成像质量令人过目难忘,也够便宜,实在超值。许多人
选择了Super symmar xl 110/5.6,我不主张,效果不如Apo symmar L 120/5.6,而且
价格超出一倍多。Super symmar xl系列,因是不完全对称结构,并采用ASPH非球面镜
片,导致成像过于鲜艳,显得锐利生硬,中间层次欠缺,属日头风格,更适合建筑摄影
而不适合风光摄影。不过,其中深受好评的110xl、80xl的超大像圈及较小的体积重量
很吸引人。
Apo symmar L是完全对称设计,其前后组的口径是相同的,可说是奠定施耐德镜头在风
光摄影中霸主地位的产品,能用在4X5上的有120、150、180、210、240五个焦距,其中
240头不建议采用,又大又重,3号快门,在Linhof上都不好用。
3)施耐德Apo symmar L 180 /5.6。这是4X5的标准镜头,也较常用到,结构与120L完
全一样,成像风格与质量也完全相同,重400克,72口径,1号快门。
4)施耐德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Tele Xenar 系列用在4X5上的有250、
400两个焦距,都比较重,其中400头重达900多克,82口径,3号快门,无限远对焦时皮
腔长度280MM,最近对焦距离达到1.8M,可拍荷花、人像等特写。在坝上、新疆、西藏
等广阔之地,结合612后背,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将大展身手,在其他地
方拍摄时,为减轻重量我一般不带它出门。因是望远型非对称设计,成像质量不如Apo
symmar L系列,但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不认真比较难于察觉。如果施耐德能推出一个
400/9的镜头,重量控制在500克以内,采用1号快门,成像圈有200毫米以上,相信会很
受欢迎。
4、林哈夫特选镜头值得多掏钱去购买吗?
历史上的林选镜头都赫赫有名,代表着最高的质量。
目前施耐德出产的镜头中,凡适合在4X5上使用的,Linhof都按更高的标准进行挑选后
,加打Linhof的标记出售,价格要贵50%左右。我曾使用过林选的150头,镜片异常完美
,镜头中一粒尘都没有,而我当时的另一个镜头中发现在密封的镜片之间有一粒较大的
尘无法去除。至于林选与非林选的成像差异,可说是很小,需要认真比较才能区别。为
了获得获得最高的品质,建议还是多付出50%吧。当然,不要要求回报会达到150%。
5、Linhof4X5的附件:
1)片盒及后背。
费得里提片盒,有两个型号,要选择Linhof指定的Astia那种。建议买7个,5个是不够
的,没得周转,10个又太多了。 5个片盒刚好装一盒10张片,一般来说,拍风光一天拍
不了10张,可能拍了6、7张,这时,因还有2个空片盒,可再装上10张片,第二天开始
就有13、14张片子可用。我一开始就买了10个片盒,结果有3个一直没用过。同时携带5
个以上片盒很重,体积也大,能少带就少带,够用即可。
Linhof原厂612后背。如果不购买Linhof617(或612),那么原厂的Linhof612后背是必
须品,一定要购买,万万少不得,宽幅的构图与4X5不同,可令构图多样化,并可放手
去拍,相应减少4X5胶片的使用量。67后背用不着,因其构图与4X5是一样的,不如直接
拍4X5了,67的像质与哈苏禄来的66相比也没有优势。69后背也用不着,可从612中裁剪
得到(多带一个后背太重,不如多带几卷胶片)或干脆拍4X5算了。
2)脚架及云台。
关于脚架,捷信是不二之选,但我买到第三个才基本满意,第一个是捷信1228,第二个
捷信1410,第三个捷信1325。1228是碳素的,很轻巧,在无风时效果不错,但有风时就
不行了。因此我将之出手买回重达4000克的1410,效果绝对好,纹丝不动,不过重量累
人,加上云台重达10斤以上了,提着它连续走不了一公里,更别说爬山了,连我这样不
怕麻烦的人对它也是又爱又恨。无法,再将之出手,买回1325碳素,轻多了,2000克重
,可吊起我70公斤的体重,提供了很高的“性重比”,这才基本满意。
关于云台,一定要双螺口的三向云台才行,我的选择是捷信云台1570。无论多高档的球
台都不适合大幅相机使用,高档球台虽可牢固锁紧,但无法精密调节,反而会浪费宝贵
的时机。捷信1570结实耐摔打,耐零下40度低温,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非常高的稳定性
及操作的便利性,其唯一不足是体积较大。令人奇怪的是,捷信球台的质量却不行,不
但锁不紧,手感也很差。
3)其它附件。
测光表可选择世光608,功能强大,就是体积大了些,不好携带。
B+W偏振镜及蒂芬玻璃渐变灰(1级和2级),其它的滤镜对于风光摄影来说都是多余的。
快门线,每个镜头各装上一条,以把握拍摄时机。
骑士6倍对焦放大镜,够细够长,最好用。
防静电、不掉毛的暗袋。
(八)宽幅617、612的机身、镜头及附件该如何配置?
1、617的风光片是震撼的,尽管构图不易。Linhof617共有72、90、180、250四个镜头
,没有必要都买进,一来Linhof617镜头太贵了,二来镜头焦距太接近了。买两个就够
了,推荐72+180,当然90+180或90+250甚至72+250也行。Linhof617不能在拍摄中途换
镜头(非要换头则要使用暗袋),因此买两个以上镜头的人不得不考虑是否需要多上一
台机身。
吉尔德617建议配置72xl、180L、400C三个头,只是重量和体积都有点过分,如前往不
需要400头的地方,把它留在家中为好。
2、612的风光片是耐看的,而且构图容易,手持性能优良,可兼顾人文题材,不喜欢
ALPA69片幅的最好选择这个。Linhof612也不便宜,与Linhof617几乎一样的价格,因此
大部分人都冲着617而去了。Linhof612原来只有两个头(58、135),近期新推出5个镜
头:58、80、120、150、180,没必要全买,考虑2个或3个头就够了,推荐58+120+180
或80+150的组合。Linhof612还有垂直移轴功能,对修正变形有用。
3、附件。
脚架:捷信1227。这款比1325小一号,相对容易携带,用来架宽幅机足够了。
云台:雅佳B2或冈仁波齐NB2系列。雅佳B2就不用多说了,是最好的球台,而冈仁波齐
做工之精良,手感之良好,功能之强大,足于跟雅佳看齐,真让人不可思议,甚至可以
用来把玩,我没用过前还真不敢相信国人能做出如此精品,在它面前,捷信球台实在是
太差了,推荐NB2系列,大小、重量很合适。
(九)哈苏、禄来等中幅器材配置建议。
如果确实不想大、宽幅,又喜欢风光摄影,很多人都选择哈苏或禄来的其中一个品牌来
配置完整的系统,其实并不合理。哈苏在超广角及长焦方面占优势,有3个看家头:38
、250SA、350SA,100/3.5也还算较好,其它头距离“好头”还有一段距离。禄来则在
标头及中焦方面相当出色,所以,哈禄双修是最好的组合。考虑到机身最好别重复投资
并减轻重量,或许不得不作出让步,但还是建议采用如下方案:
广角端最好的选择是阿尔帕。如坚持要66篇幅,那就哈苏903、905(如能找到成色好的
swc/m就更好了,玻璃特好)。
标头禄来双反2.8gx/fx,老一代2.8f的镜头也很好。
长焦哈苏250SA+1.4X,注意,是SA级别的。
可能有些影友会觉得上面三个镜头的焦距相距太远。其实应该够了,标头已经可以完成
一半以上的拍摄量,如果能靠近,那么,超广角将派上大用场,如果无法靠近,250SA+
1.4X绝不会令人失望。
三、黑白风光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目前我还没发烧黑白风光摄影,因此无法展开谈论。两年前我欣赏过一张11X14的黑白
照片,一眼就被镇住了,那种质感及层次无法形容,我暗想用林哈夫4X5也拍不出这样
效果。我询问是用什么相机拍的,被告之是11X14相机,原底片直接印像。之后的几天
晚上我一直睡不好,脑海里老浮现出那张黑白照片。
黑白风光摄影对片幅要求是越大越好,对于顶级发烧友来说,基本都是直接印像,他们
对于影调要求非常之高,不可能接受哪怕是一倍的放大,从11X14起步至20X24均可,但
便携性就非常差了。镜头只能在二手里面找老头了,目前生产的镜头中都没有那么大的
成像圈。
8X10勉强可用,因为放大的成本太高而质量又不够顶级,直接印像又太小,玩起来不过
瘾。8X10的机器及镜头都有全新的可买,但拍黑白的效果并不比老镜头好。
四、人文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从leica M起步,ROLLEI双反适中,如能克服使用上的困难,ALPA最好,片幅够大,色
彩纯正,成像结实,但弱光下难于使用。
(一)关于徕卡M。
徕卡的重要性,没必要多说,网上能搜到一大批。我要强调的是,在弱光下徕卡的效果
确实无可比拟。我曾为了买另外的器材而卖出徕卡一机三头,后手头稍松,重新逐步购
回,一去一回,更深地体会到了徕卡的无可替代性。徕卡机身,如此精致、耐用及优美
;徕卡镜头,每一焦距的每一版本都有一堆故事,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没有其他器
材在可玩性上能与徕卡相比,同时,徕卡也是最适合拍摄人文的器材之一。拍人文照片
需要隐蔽,徕卡小巧,低调,快门声音极轻,不容易引起拍摄对象的注意,如果装上广
角头,一边与之交谈,一边放在腰间盲拍,会记录下非常精彩的瞬间。
徕卡有多神,并不需要人去证明的,在它擅长的领域,无人能敌。徕卡最牛的地方,是
弱光下近距离时的效果,准确说,F4以上大光圈,并在4米以内。强光时,徕卡仍然明
显胜出,但与其它135镜头的差距在缩小。
徕卡的快门时滞极短,举起相机后,只要能看到,就能拍到,那怕是飞得极快的蜜蜂。
如果用单反,就来不及了,只能连拍、瞎拍后再挑选了。
但徕卡也非万能,比如拍风光,效果确实不够好,尽管就135的片幅来说,已经是最高
质量了。但这并不是它的错,所有135镜头拍风光都不够好,风光是大幅及宽幅机的天
下,连120机都只是一种妥协的做法,马7、宾67、康645、哈苏、禄来等,拍风光的效
果只能说还过得去。中幅用家可能对我这段话很有意见,但没法子,事实如此。
1、徕卡机身的选择。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选择哪个型号,第二,需要几台机身,第三,需要什么倍率。
1)选择哪个型号?M3、M6、M7还是MP?
选择徕卡机身自然要讲究做工,历史上做工最好的是M3,同时也是最美观的(最难看的
是M5,一看就不象是徕卡,倒象是不成功的模仿品),50年前的M3目前仍可使用,在二
手中仍可买到。不过我倒不建议选择M3,原因有二,其一,M3没有35、28毫米框线,对
于使用广角镜头不便(带眼睛的镜头既不美观,在包里又不好放),其二,M3没有测光
,需另购测光表,毕竟不太方便。如果对测光估计得非常准确并喜欢使用标头或90头,
那么M3是很好的选择。
M6也不建议选用。M6在质量上还不够尽善尽美,将之与M3或MP比较,会发现做工仍有不
足,漆面较差,前脸的红标及商标太显眼,光秃秃的机顶也显简陋,过片扳手塑料感强
,取景器不够明亮,斜向的倒片轮谈不上美观,特别是大盘(速度盘)的M6,明显不够
斯文。目前也只有二手的了。
M7也不建议选用。M7应该是一个对市场妥协的产品,它主要面对那些已经习惯自动曝光
相机的用户。自动曝光虽然方便,但要考虑曝光补偿,反而令使用者要多考虑一件事,
而且不如自己判断曝光来得可靠。M7无电时只有60及125两档快门可用,在弱光下就没
法用了。与M6一样,M7的前脸、机顶、倒片轮及过片扳手不美观、不经典。不过,M7取
景器较M6明亮。徕卡机身还是选择纯机械的MP为好。
MP是不二之选。MP与M3接近的外型,是对M3的深度回归。MP处处体现出经典及完美做工
,取景器明亮,前脸无商标及标记,机顶有漂亮的手写体刻字,全金属的过片扳手很秀
美,取景器异常明亮。拿在手里,很难相信量产的机器能有这样的做工,使用与把玩俱
佳。
2)需要几台机身?白的还是黑的?
如不用75、90头,那么一台机身就够了,如果又喜欢广角(28或35),又喜欢长头,那
可能两台机身方便些。只是两台机身挂在身上很招摇,对拍人文照片不利。
机身颜色许多人喜欢黑的,认为黑机身显得低调、专业,有些人还特喜欢黑机身使用后
露铜的效果。我个人喜欢白机身,黑机身给人专业相机的感觉,反而不低调,相反,白
机身更象个玩意,黑白相间的颜色并不刺眼,还很耐磨,黑白镜头装在白机身都很美观
。有些老头如“八枚玉”似乎只有白色,装在黑机身上会很怪,不好看。
3)需要什么倍率?
如果只买一台机身,0.72倍率最好用,兼顾了35及50头,但28头用起来不太舒服,特喜
欢28头的人只能选0.58了,不过50头用起来又不舒服了。
买两台机身,那就0.58+0.85,长短镜头都好用。
买三台机身,那就0.58+0.72+0.85,但是否有必要?不如多买镜头好用些。
2、徕卡镜头的选择。
任何一只徕卡M系列镜头,几乎没有其他品牌能超过它。本来一机一头就够用的,但徕
卡毒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只镜头(包括同一焦距镜头的不同版本)都各有润味,令人不
试不快。没用心去用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徕卡镜头不可能只买一个就收住手的,虽拍摄时一机一头即可,但不摸透徕卡最著名的
几个头,没有“多头”的经验,又怎能用好一机一头?
1)买新头还是老头?
徕卡90年代以后设计的镜头大量采用ASPH结构,清晰度、色度、锐度比老头进一步提高
,光学指标大为提高,所拍出的照片如青春美少女般明亮动人,但很难说就是好的结果
。“新鲜”的徕卡迷一般会买全新的ASPH镜头,我当时也一样,买的第一个镜头是M35/
1.4asph,它轻易地击败了我当时手中的佳能L头,令我兴奋不已。后来又买了M75/1.4
,一只不新不老的头(1980设计),远没有35/1.4A锐利及鲜艳,但其层次无比丰富,
色彩很雅,总之很耐看。还与影友的90/2AA(最鲜艳锐利的头)比较,就更喜欢老一点
的镜头了,从此对新头不感兴趣。
如果说“新头”是青春美少女令人兴奋,那么“老头”则是高雅丽人令人迷恋,耐人寻
味,久看不厌。
2)先买一头的选择:建议35/2(“八枚玉”或“七枚玉”)。
先买一头不得不考虑人文题材的通用性,虽然任一焦距都可用来拍人文,但最通用的无
疑是35毫米。但问题又来了,35毫米有近10个版本,各版本都能获得极高的质量,而风
格又各异,该选哪个?F1.4还是F2.0?又该买哪一代的?
F1.4还是F2.0?这得看是否常用到F1.4光圈,手持徕卡相机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获得
清晰的片子,因此,1.4光圈基本只在晚上灯光环境下才能大显身手,除非你特别迷恋
F1.4的散景。35/2有更小巧的体积,也就更方便携带也更低调。我推荐35/2的镜头。
该买哪一代的?M35/1.4就在二手中找非ASPH的,体积小巧,价格也合适。M35/2版本较
复杂,其中第一代“八枚玉”无疑是拍黑白的最佳选择,这是一颗层次非常丰富、立体
感非常强的M型镜头,是徕卡全盛时期的倾力之作,被称之为“黑白王”,拍彩色也不
错,风格淡雅,喜欢与否看各人口味,分眼睛版和无眼睛版,分别适合M3及其他M型机
身,拍摄效果基本相同,无眼睛版数量较少,价格较贵。如只拍彩色,那么Pre-Asph版
(“七枚玉”)是最佳选择,被称之为“散景王”,因年份较近,成色好的容易找。
3)第二个镜头该买哪个?建议M50/1.0
在日间包括早晨及傍晚,35/2都够用了,但晚上弱光下怎办,总不能用闪光灯破坏现场
气氛吧,这时,你会需要F1.0的镜头,目前只有一颗M50/1.0。这头最有个性,其分辨
力并不高,但弱光下的层次特别丰富,散景也是梦幻般迷人。用好它需要一个过程,一
旦掌握了它的脾性,它就会完全听命于你,绝不会令你失望。
“八枚玉”或“七枚玉”还可以用其它镜头替代,而50/1是一只无法用其它镜头替代的
镜头,一定要掌握它。
35头与50头视角感觉差得挺远,相互不重复,各有用途。而28与35的视角很接近,选择
一个即可。
4)第三个镜头该买哪个?建议SA21/3.4
已有35、50两头之后,第三个镜头肯定要选择广角,从焦距上来说,21或24都很好用,
不习惯超广角的选择28也行(只是与35太接近了,最后保留一个即可)。实际选择起来
有些困难。徕卡在35及50这两个焦距名镜辈出,28、90焦段也很出色,但超广角非其传
统优势,早期不得不委托施耐德代工21/4、21/3.4镜头及委托蔡丝代工15/8镜头。
建议选择施耐德代工的Super Angulon 21/3.4,成像称雄21MM,而且小巧。这个头后组
太长,装在机身上太靠近焦平面,无法准确测光,使用中稍不方便。这头已停产二十多
年,需要在二手中耐心寻找。
不习惯超广角的建议选择M28/2.8,徕味很浓,层次、反差及清晰度都非常好,虽光圈
稍小,但视角合适,配合M50/1几乎可通杀所有人文题材。
如果喜欢极广角的,有一个好选择,那就是菜丝新出品的德产ZM15/2.8,做工异常精良
,调焦环、光圈环手感特好,配套的取景器明亮得令人吃惊(只是稍有点偏蓝调)。这
头虽是菜丝出品,成像却十足的徕卡风格,其110度的视角可拍出令人过目难忘的照片
。只是这个头太大太重了,与50/1差不多的体积和重量。
目前在产的21/2.8asph、24/2.8asph、28/2asph是非球面设计,过于锐利和生硬,都不
建议考虑。
5)第四个镜头该买哪个?M75/1.4或M90/2(大头九)
作为构建一个完整的M系统,第四个头应该选择中焦了,中焦在人文摄影中使用得很少
,主要是用于肖像,如果不携带645系统出门,那么,M系的中焦还是带上为好。
目前在产的M90/2AA、M75/2A镜头从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都锐利鲜艳无比,并不适合肖
像摄影,用来拍男人都还显得生硬,不建议采用。
推荐M75/1.4。如果觉得与M50/1太接近,那就M90/2(大头九),散景稍没那么美,取
景框更小些不太方便使用,而90焦距用于人像却更合适。M135在旁轴上太长了,对焦取
景都困难,不建议采用。
M75/1.4成像柔美,随光圈缩小而渐锐利,整体画风及焦外迷人,拍肖像、花卉俱佳,
立体感十足,能分辨肤色及花瓣中同一颜色的微妙过渡。大光圈时的暗角很漂亮,明显
而柔和、过度自然,暗角里还包含着丰富的层次。
佳能用户很关心EF85/1.2L与M75/1.4的区别,这两头都是人像头,顺便在这里谈谈。
①从成像质量来说,两头各有特色。EF85/1.2L锐利,感觉很清晰(或过于清晰,脸上
缺陷太明显,需事后磨皮才行),M75/1.4的立体感及层次非常丰富,整个画面显得很
柔美(一般不用磨皮),四周柔和的暗角突出了主体,并增强了现场的气氛(插一句,
我不喜欢完全没有暗角的照片,那种照片的边缘显得很突兀)。M75/1.4虽没EF85/1.2L
的锐利,但也有足够多的细节及清晰度,M75/1.4的清晰度是靠丰富的层次来表达的,
不是通过边缘的强反差来体现的。另外,M75/1.4的暗部比EF85/1.2L丰富。
②大光圈及焦外表现。EF85/1.2L的最大光圈成像偏软,我一般收到F2来用,M75/1.4的
1.4已经很好了,完全可放心使用。焦外表现两头虽味道不同,但都很精彩。
③从用途上来说,M75/1.4比EF85/1.2L多了一个用途,那就是拍花卉等小品,拍出来的
比EF85/1.2L的好看多了,说明M75/1.4的近拍能力比EF85/1.2L强。
④手感。手感无疑是M75/1.4比EF85/1.2L好,M75/1.4调焦阻尼适中,不松不紧,如丝
绸般柔顺,EF85/1.2L的自动对焦速度太慢了,操作起来比徕卡手动对焦要慢,弱光很
容易拉风箱,特别是85头的手动对焦环,不是机械的,是电子驱动的,很松旷,不容易
定位。
⑤可靠性。M75/1.4是纯机械的,自然更可靠,用50年以上是没问题的。至于重量、体
积等方面差异,就不用说了,明摆在那里。
⑥EF85/1.2L也算是非常好的头,在焦距上比M75更适合人像一些,如果有佳能机身,这
头值得拥有。
6)直接一步到位该如何选择?
在买进徕卡头方面,我并不推荐直接一步到位。那些一口气买下三机十头的人固然令人
羡慕,但同时也少了许多琢磨的乐趣。徕卡头可以分批多买几个,使用后不喜欢的就出
掉,即使全新购入二手卖出也不会亏多少钱,二手进二手出就更不可能亏了,或许还可
小赚一笔。大部分影友可能不喜欢这般折腾,那么,可考虑如下方案:
一镜:35/2(黑白“八枚玉”,彩色“七枚玉”)
二镜:28/2.8+50/1
三镜:21/3.4+35/2+50/1(或75/1.4 ),也可以28/2.8+50/1+90/2
四镜?从使用的角度来说,似乎太多了,起了要拥有四个徕卡镜头的念头,那就等于走
上“照单全收”之路,早晚会每个焦段都配齐,然后每个焦段的每一版本也配齐......。
(二)中幅双反:禄来,包括2.8F、2.8gx/fx、4.0fw。
双反相机非常适合人文摄影,而且成像质量非常高。双反相机的腰平取景、快门微小及
体积小巧这三大综合因素决定了很适合人文摄影。
腰平取景可以不干扰拍摄对象,他以为你只是在把玩相机,镜间快门振动微小,连你旁
边的人可能都听不到,而体积小巧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此,你拍了好几张对方都很
难发现,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人文摄影的因素。如果你举起一台单反相机那就不同了
,马上会引起他的警惕,哪怕你能偷拍或抢拍到一张,但同时也会惊动对方,这样,你
就没可能拍到第二张真实自然的照片。
而禄来是最好的双反相机,其成像质量也是异常优秀,就标头来说,把哈苏及禄来单反
都比下去了。我有一影友“长乐”(网名),本是尼康、哈苏用家,在使用过禄来双反
后,利用三把刀来形容尼康、哈苏及禄来(双反)镜头成像的区别,真是到位:
“NIKON的成像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切过去,影象的锐利的同时带有一点干涩;”
“ZEISS(哈苏)的成像如同刀锋浸过油后切过去,影象锐利的同时带有一种油润;”
“ROLLEI的成像如同是一把水做的刀切过去,锐利的影象中带着透明 。”
禄来镜头的成像风格是非常真实而通透,这种风格非常适合人文摄影,许多影友唯一对
禄来不满的是不能换镜头,其实双反的结构决定了不可能方便地交换镜头,同时也没有
必要。对于人文摄影来说,一个标头及一个广角已经足够了。
禄来双反大部分装配标准镜头,但也有装配广角和长焦镜头的禄来双反。目前在产的有
2.8fx、4.0fw两款,分别安装了标头及广角镜头,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如果不准
备买阿尔帕,那么,把它们都买下来是很好的主意。
禄来双反中名气最响的是2.8F,类似徕卡中的M3,做工及镜头都是超级好,唯一不足只
有镀膜不如现代的好,2.8F已经停产几十年了,成色好的不容易找到。刚停产不久的2.
8gx也不错,采用的还是老玻璃,2.8fx、4.0fw这两款则是环保玻璃了。
禄来双反没有独立后背,无法与数码化兼容,这是一大劣势。
(三)中幅旁轴:阿尔帕一机一头。
阿尔帕是最昂贵的量产相机,是最漂亮的相机,也是最简单的相机,更是在69片幅中成
像质量最高的相机。拥有阿尔帕是许多摄影人的终极梦想。
把阿尔帕拿在手上,会对顶级器材的认识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你会发现其它器材在它面
前都显得不够精致。我对阿尔帕的总体感觉是:异常精巧、异常结实、异常漂亮、异常
高质、有些难用。
1、过人之处:
1)、取景器太明亮了,比眼睛直接看到的还明亮整整一档以上!真不知怎么办到的,
而且还是全景深的,能同时看清取景框线、对焦刻度、光圈刻度和120度的场景。
2)、手柄握持手感很好,双手持机感觉很稳定,0号镜间快门振动极轻,手持1/2秒基
本可行,1/4秒十拿九稳,1/8秒以上完全可以放心,1/15秒以上的片子如果不用高倍放
大镜来仔细观看,完全看不出与上脚架有何区别。
3)、阿尔帕后背由林哈夫特制,与其它牌子的后背不同的是,胶平面没有压片板,硬
是靠精密加工将胶片拉直。更绝的是,后背可以水平或垂直安装,取景器也可以水平或
垂直旋转,对于拍摄竖幅画面特方便,不用扭转相机。
4)、阿尔帕选用的镜头有施耐德、罗敦斯德,以前还有蔡丝,现在主要特选施耐德镜
头加装卡口及调焦环,质量比市面的施耐德镜头更好。
5)太漂亮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漂亮的相机。
2、不足及不便之处:
1)、后背太重,上片也麻烦费时。ALPA的机身和镜头都较轻,但后背太重,连续使用
半天觉得较累,希望后背能减重。那个取景器也是沉甸甸的家伙。
2)、取景器桶形失真严重。虽然习惯之后也不影响使用,但总不如无变形来得好。也
许为了达到那种超强的亮度和超广的视角,不得不保留这一缺陷。
3)、调焦环阻尼手感不如徕卡,有点涩。
4)、太漂亮了,不利于人文拍摄。过于漂亮,既是阿尔帕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5)镜头光圈太小,在弱光下徒呼奈何。
6)成像润味不如徕卡、色彩不如蔡丝。这个问题可能要综合分析,徕卡、蔡丝的片幅
较小,如果没有特别的润味或过人的色彩,那就没多少吸引人之处了。阿尔帕的片幅最
大达6X9,因此,其真实厚重的成像风格或许也不是大问题,反而更符合人文拍摄的真
实性。
3、如果能克服使用困难,阿尔帕是拍摄质量最高的人文摄影器材。
1)成像结实、高清晰度的原因。
挑选最好的镜头,选用最好的材料,采用最高的装配精度,成为一部最为精密,公差最
小的相机,其结果是成像结实,丝毫不松散,在中画幅中,其成像质量最高,甚至可以
向4X5相机叫板。我曾将手持阿尔帕1/30秒的片子与林哈夫4X5的片子比较过,都电分
100兆,都出片30英寸,居然看不出有何差别。要知道,阿尔帕只是69片幅,还是手持
的,而林哈夫是4X5片幅,面积是它的2.42倍,并且是上架子的。
2)手持性能优良,加上69的大片幅,适合最高要求的人文摄影。
“手持抓拍”可以说是人文摄影的前提。虽然也有人坚持上脚架并用4X5甚至8X10来拍
人文,但那是一种与对象沟通之后的拍摄,并非“决定性瞬间”。
阿尔帕很合适手持使用,速度1/8秒以上的成像够清晰,可以放心使用,就当它是一台
放大的徕卡相机来用就行了。
3)该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出其作用?
阿尔帕相机的结构最为简单,所有部件之间概不联动,没有自动对焦、没有测光、没有
自动过片、没有防止重拍装置,而且连说明书都没有。要用好它还真需要扎实的摄影基
本功,拍一张片子的简单步骤如下:
(1)曝光预先设置。观察分析要拍摄的场景,用测光表测光或按经验设置光圈、快门。
(2)估计焦点位置。因使用的是广角镜头,一般来说,焦点位置不能超出2米,最好是
1.5米左右,有时候我将焦点设在1米处。
(3)靠近。超广角构图不易,需要走近甚至走进场景中去,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
走近到1.5米之内,这样出来的片子现场感才强烈,才不会觉得画面散乱,才能突出主
体。
(4)认为“决定性瞬间”出现时,立即拍。举起来拍或盲拍均可。
4、该如何配置阿尔帕系统?建议一机一镜即可。
阿尔帕是广角系统,虽也提供了中长焦镜头,但并不会好用。其估焦的操作方式注定了
广角镜头是最好的选择,长焦头装在阿尔帕相机上无法准确对焦,不好操作也不好看,
最重要的是丧失了手持拍摄这一优势。阿尔帕相机配一个广角镜头即可。
1)机身有三款:12SWA,12WA,12TC,该选哪一款?
这个选择也比较困难,12SWA和12WA外观基本相同,都有双木头手柄,不同的是12SWA有
垂直移轴功能,而12WA则没有。12TC的外观明显不同,更小巧些,没有木头手柄,可配
单边塑料手柄。
综合考虑,我建议12WA。三款机身中,我相信12WA是最精密的,12SWA因有移轴装置,
可能对其精度有细微的影响。另外,拍摄人文照片一般不需要移轴,镜头移轴后还要依
靠机背取景才精确,直接看取景器不好判断。
如果需要绝对的低调,那么12TC更好,也相对便宜些,但手持性能下降许多,同时也未
免不够漂亮。
如果还需要拍建筑,那么只有选择12SWA,移轴功能在建筑摄影中必不可少。当然,如
果另有大幅相机那就不必考虑12SWA了。
2)镜头该配哪一个?
建议ALPA Apo-Helvetar 5.6/48mm,施耐德专门为ALPA生产,是目前配套镜头中唯一标
注“ALPA”商标的镜头。相当于135的21毫米镜头,胶片数码俱佳。
从实拍效果来看,每一档光圈都是工作光圈,从F5.6至F32都一样的结实清晰,成像真
实,色彩纯正,较普通的施耐德镜头稍厚重浓郁,其超高的画质令人过目难忘。大光圈
下有明显的暗角,F16开始逐渐改善。
3)后背该配哪一款?
建议还是ALPA / Linhof Super-Rollex 6×9后背吧,120可以拍8张,实际成像面积为
56×84mm 。这款后背又贵又重,但与其他牌子相比,能将胶片拉得最平,还是建议选
用。
4)取景器该选哪一款?
虽然也可以用其它厂家的取景器代替,但ALPA取景器如此明亮,不选择它肯定会后悔。
五、人像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中幅单反最合适高要求的人像摄影,其中,自动对焦的CONTAX645(80/2及140/2.8)对
于抓拍很理想,摆拍则ROLLEI 6008更好(80/2及180/2.8)。135数码单反就别要了,
全幅的都还不行。
(一)抓拍:建议CONTAX645,80/2、140/2.8。
1、Contax645机身:
1)机身功能够多够强:
①顶级135机身(如佳能1V)上的功能它都有,而且更好用。多次曝光、曝光锁定、曝
光补偿、包围曝光,2秒自拍时自动预升反光镜、手动对焦时可用拇指自动对焦等,均
超越了顶级135机身的功能,而且按键布局合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②快门速度最高达1/4000秒,可以在阳光下使用大光圈拍摄,称雄120相机,而且快门
声相当悦耳动听,拍摄时会对拍摄双方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③测光功能非常实用,掌握曝光原理后,机身提供的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及闪光测光
很好用,结合曝光补偿,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曝光值。
2)Contax645机身不足之处:
①自动对焦的速度不如135机器。
②机身做工未够精致,比较塑料化。
③机身右手持机处偏小,建议还是配一个手柄,多了竖拍快门按钮,也多了一套备用电
池,装上后机器的平衡感也改善了。
④较耗电,1个6V锂电池只能拍15卷左右。
2、Contax645的人像镜头:
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Contax645镜头的手感。一般来说,自动对焦镜头为了提高对焦能
力,其手动对焦环操作起来就不会太柔顺,然而Contax645镜头不是这样,即使与哈苏
、禄来镜头相比,手感也丝毫不差,有阻尼而无阻滞。
1)80/2标头。这个标头与135的标头相比,好出太多了,比其它120单反的套机标头也
更为出色。其色彩、层次、焦外成像等都是第一流的,用来拍全身、大半身最佳,即使
拍半身照,变形也难于察觉。
目前120系统中的标头能做到F2.0光圈的只有康泰时和禄来两家(禄来的价格很贵,非
标准配置,需要另购),这款标头最大光圈时成像有点软,但F2.8开始成像质量令人惊
讶,反差自然,色彩润丽,层次丰富,对高光的表现尤其好,能记录下白色的衣服的层
次过渡及细节。
2)140/2.8。相当于135的90毫米,最适合半身人像及胸像的拍摄,是专门为人像摄影
而设计的,大光圈时柔和润丽,小光圈时则渐渐锐利。有这个人像头及标头,用于人像
摄影来说足够了。
3、顺便谈谈其它Contax645镜头:
Contax645镜头共有35/3.5、45/2.8、55/3.5、80/2、120/4、140/2.8、210/4、350/4
、45-90/4.5变焦等9个镜头,还有1个1.4倍镜,可以说每一款都很优秀,其中评价最高
的是35超广角、120微距、350长焦这三个镜头。
1)35/3.5
这是一个90度的超广角(相当于135的21头),可称之为极品镜头,即使最大光圈,也
锐利无比,同时并不显得生硬。暗部表现太突出了,胜过阿尔帕48头。色彩与层次表现
达到了蔡丝最高的水准。综合来说,这个镜头比哈苏、禄来的40头稍更出色,与哈苏
90x系列有得一比,而价格却只有1/4,实在是超值,如果手上没有阿尔帕或哈苏90x系
列,这个镜头值得拥有。
我对它不满意的地方是体积,很大很长,95毫米的口径,为它配一个B+W偏振镜需要
2000大洋。
2)45/2.8
对于不习惯使用超广角的影友,这头很合适,相当于135的28头,能得到自然的广角效
果。与35/3.5相比,这个镜头颜色及清晰度一样出色,但润度及暗部层次稍有不如,不
过体积较小,72口径,滤镜好配。
3)55/3.5
相当于135的35头。这个镜头很少有人购买,可能因为45/2.8头有更大的光圈、更广的
视角,而且55头与标头有点接近,大家都考虑45头去了。
与45头相比,55头的成像一点都不差, 而且从视角来说很适合拍摄人像合影及人文题
材,从这两方面来说,比45头更通用。
4)210/4
这个镜头的焦外成像虚化得比140头还漂亮,可惜太长也太重了,手持拍摄的成功率很
低,上架摆拍才行。
5)350/4
这是康泰时645中最好的三个镜头之一(另两个是35/3.5、120/4),成像足可与哈苏的
350SA相比,而且还大一档光圈。由于这个头太贵太重,购买的人极少。
6)45-90/4.5变焦头
说实话,我还没有见过如此好的变焦镜头,成像质量与定焦镜头很接近,也许就是因为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个镜头不得不做成庞大的体积和惊人的重量,95口径,光圈却只
能做到4.5。这个镜头装上机身后,手持拍摄很快就累。
买这个镜头的多数是习惯了135变焦镜头的,严格的用家一般更愿意用35+80或45+80的
组合来代替这款又贵又重又大的变焦头。
3、Contax645总评
Contax645机身功能强大(但做工仍不够精良),镜头光圈大,成像优秀,与哈苏503、
禄来6008相比只有成像风格的差别,总体成像质量则丝毫不差。Contax645还有多款数
码后背,可方便地实现数码化。
哈苏H1采用的是富士镜头,成像锐利但不润(不过也不算干涩),与Contax645相比仍
显不如。加上超出一倍的价格,我实在想不出购买它的理由。也许只有“除哈苏外概不
考虑”的影友才会下手。
宾德645、玛米亚645则根本无资格与Contax645相比,无论机身还是镜头,都落后一大
截。
尽管Contax645如此优秀,然而,最为遗憾和最要命的是,Contax645已经停产了,这使
得有心下手的人好生为难,毕竟这是一款电子相机,机身和镜头里的电子部分都有使用
寿命,不可能如徕卡那样使用50年以上无故障。
Contax645的原厂家只承诺提供至2015年的维修服务,其后如果出了问题只能找一般维
修店了,并很有可能无法找到零配件。真希望蔡丝能找到好厂家继续生产Contax645。
(二)摆拍:建议ROLLEI 6008(80/2及180/2.8)。
1、6008机身
机身功能在66篇幅中是最强大的了,自动过片、自动曝光,AF版的还是目前唯一实现自
动对焦66篇幅相机,使用起来很方便。
机身的重量及体积仍无法令人满意,使用充电电池也可说是一件利弊并存的事情。
2、6008的人像镜头
6008的镜头有施耐德及蔡丝两个品牌,由于镀膜的不同,与哈苏的蔡丝镜头相比,6008
的镜头(尤其是施耐德镜头)成像更为真实、通透、滑润,很适合人像拍摄。
180/2.8及80/2这两个镜头能满足最挑剔的影友,手持功夫过关的影友能使用80/2抓拍
,但由于重量的原因,180/2.8基本上都只适合摆拍。
3、选择Contax645还是Rollei6008?
如果只选择一套,我推荐Contax645,理由如下:
1)人像经常需要手持抓拍,因此Contax645更合适。
2)645格式比66格式更适合拍摄人像,胶卷利用率也更高。
3)几乎所有MM都喜欢Contax645的润丽风格,而Rollei6008的真实通透风格则未必。
4)一机两头的价格Contax645便宜一半。
六、微距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这里所说的微距摄影特指花卉拍摄等发烧友的微距题材,不含商业产品摄影。
说起微距摄影,许多人立即会想起单轨大画幅相机,确实,单轨大画幅相机移轴功能强
大无比,可精确控制清晰平面,可修正变形,而且可以实现放大拍摄,而中小画幅相机
在不使用延长管时最多实现1:1拍摄,而且一般不可移轴。
不过单轨大画幅相机并不适合发烧友用来拍摄微距,并不仅仅是因为相机庞大或操作繁
琐这一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成像风格的问题,大画幅镜头的风格是真实还原,这
一特性适合产品摄影或风光摄影,但并不适合人像摄影,也不适合花卉等微距摄影。人
像及花卉摄影需要润丽的效果,如果拍出来清晰真实无比,恐怕没有人会喜欢。
135系统由于篇幅太小,自然无法满足高要求的微距摄影发烧友,而120相机中,哈苏
503及禄来6008不用延长管都无法直接1:1拍摄,哈苏503该如何曝光补偿也是一个大问
题。
微距摄影最好用的是CONTAX645,蔡丝专门为全新设计的120/4微距镜头的成像非常好,
比哈苏禄来的微距头都更优秀,而且不加任何配件直接实现1:1原大拍摄,加装延长管
可实现放大拍摄,自动曝光准确,无需考虑曝光补偿问题。我算是用过一些好镜头的人
,第一次接触120/4微距头时,立即被它的做工及手感所打动,其调焦环的手感如丝绸
般柔顺,足与手感最好的徕卡镜头看齐。其成像效果很惊人!那色彩及层次、质感、清
晰度,都太迷人了,有CONTAX645的人不能没有这头。
七、顶级器材配置建议及实用之选。
就算很有钱,也没必要全部买进各类顶级器材,但对于自己最喜欢的题材,一定要选对
器材,并可多配镜头及附件。对于其他题材,可将就用其他器材代替或只要一机一镜。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1、leica MP,28/2.8、50/1.0(或只选择一个35/2的七枚或八枚)
2、CONTAX645,80/2、120/4、140/2.8
3、ROLLEI2.8gx(或fx)
4、ALPA12wa,48/5.6(或哈苏903/905)
5、Linhof617,72/5.6、180/5.6(或只选择一个90/5.6)
6、Linhof2000,120/5.6、180/5.6(或210/5.6)
八、如何选择器材装进摄影包出门拍摄?
摄影人总希望能拥有多一些器材,尤其是涉及多项题材的顶级发烧友,但真正拍摄时又
希望能用尽可能少及尽可能轻的器材来完成。单独考虑一种题材的器材配置相对简单,
而涉及多项题材的配置则令人头痛,这中间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还有重量、体积、操
作习惯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
1、风光:林哈夫2000+林哈夫617,禄来双反
2、风光人文兼顾:林哈夫617+禄来双反+徕卡
3、人文:阿尔帕+禄来双反+徕卡
4、人像:康泰时645,80头+140头
(完)-------------------------------------------------------------------
w********2
发帖数: 632
2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摄影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2、人像(时尚广告):哈苏Hasselblad H4D-60, 645中幅数码相机,卡尔蔡司的哈苏
6x6口或康泰克斯645口镜头(需转接)或哈苏自动对焦镜头。
3、人文(扫街盲拍):徕卡Leica M9,35毫米全幅数码相机,M口50毫米F1最大光圈镜
头。
摄像
阿莱Arri Alexa 3k高清数码电影摄像机,库克Cooke或蔡司Zeiss Ultra or Master
Prime镜头。
新闻体育流媒体影像通吃
佳能Canon 1D X数码摄像摄影两用机,35毫米全幅数码相机,超70毫米Super 70mm 1k
高清数码电影摄像机,28-300毫米L大变焦镜头+85毫米F1.2L大光圈镜头,全套防水防
沙防抖。如果要上影院级大屏幕,可选蔡司ZE 21mm F2.8, 50mm F2 Macro, 100 F2
Macro或徕卡Leica R定焦镜头。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1/12/20/433720.html
T*****y
发帖数: 18592
3
莱卡50/1早停产了
现在是50/0.95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T*****y
发帖数: 18592
4
而且,真要玩大画幅的话
还是别便携式了
单轨的更好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T*****y
发帖数: 18592
5
器材没有最好,只有最贵
还有自己最喜欢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a********l
发帖数: 39524
6
林霍夫,施耐德,阿尔帕。看到文章最后,终于看见个熟悉的,1dx。
d****n
发帖数: 12461
7
听着像50岁的老人在玩摄影。
d***a
发帖数: 13752
8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林霍夫,施耐德,阿尔帕。看到文章最后,终于看见个熟悉的,1dx。
c**n
发帖数: 5275
9
这基本是被玩了
w***n
发帖数: 1613
10
看不明白,为什么leica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获得
清晰的片子,而别的不行。机身防震么?
相关主题
zz 来自人人网曹原FM真是毒坛。。。
全家福120相机24种zz
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WTB] Pentax 67 with 105/2.4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T*****y
发帖数: 18592
11
没有反光板的震动

【在 w***n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不明白,为什么leica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获得
: 清晰的片子,而别的不行。机身防震么?

q******y
发帖数: 227
12
说得太到位了,哈哈
就看看,估计就是钱多得花不完,一般人也不会烧到那个地步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w***n
发帖数: 1613
13
rangefinder都没有啊

【在 T*****y 的大作中提到】
: 没有反光板的震动
t*****r
发帖数: 2542
14
拿leica 50noct扫街,不是装就是二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J*********n
发帖数: 6974
15
28-300毫米L大变焦镜头 都来了,一看就是一个不懂技术只知道烧钱的家伙。
这个镜头画质很一般。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J*********n
发帖数: 6974
16
这个说法好~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w********2
发帖数: 632
17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读音如面粉,故网名“面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数码
单反相机及其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不过新鲜头儿一过,我却觉得没劲了。直到一款老
镜头到手后,我的摄影热情才被彻底点燃—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
随后,自动镜头全出手,遍尝天下老镜头。先是Zeiss、Rollei摄影镜头,而后又烧到
了电影镜头。后来,我的乐趣从单纯的拍摄扩展到了对镜头风格特色的琢磨。于是,摄
影头、航拍头、放大头、投影头、电影头、民用的、工业用的、军用的,五花八门;法
国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荷兰的,各国精品。不论有名气无名气、有
膜的无膜的、单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来玩玩。我天生好奇,爱探个究竟,常常
对同一个型号的镜头,买好几支不同时期的产品来比较,从中找出其最理想者,并总结
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点。所以,我对镜头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积累起来的,
镜头接触多了,欣赏口味也随之改变了。
我原以为,进行比拼之后,留5到6支、配齐焦距段就足矣。可是当我把玩了数十支、上
百支老镜头之后,却越发不可收手了,结果就是钱包永远干瘪,防潮箱永远爆满。对我
来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具有不同风格的镜头,就如同气质迥异的各国美女—后宫
虽无三千,却足数百有余。
镜头与民族性格
遍赏各国“佳丽”之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的镜头都与该国的民族性
格相通,举几个例子:
法国镜头。对于中国人,一提起光学,自然会想起德国,大多不知道法国光学在世界的
地位。法国人在18世纪中叶首创光学玻璃的生产方法,是现代光学玻璃工业的鼻祖。法
国镜头从不缺解像力,例如被誉为当世第一高解像力的Kinoptik,此外还有Angenieux
、Som Berthiot、Boyer、Foca等品牌,在解像力方面也都极为出色。法国镜头的色彩
都很美,体现了法国人丰厚的艺术底蕴,例如被公认的Angenieux。而几乎所有的法国
镜头都具有旋涡状焦外的特殊成像效果,法国人似乎不太在乎这种失真,反而营造出自
由奔放的氛围,这与法兰西民族生性浪漫又不拘小节有关。
英国镜头。某日与一个电影制作基地的老板闲谈,问起他为何用德国的Zeiss镜头而不
用英国Cooke镜头,他说Cooke太贵,用不起。是的,英国镜头也比德国镜头只好不差,
是越看越喜欢、越用越爱用的那种。它不像法国镜头那么热情奔放、明艳照人,而像英
国绅士一样,内敛而不张扬,颜色沉稳厚重,而又实力十足,Cooke电影镜头就具有这
种特点。一如保守怀旧的英国人,许多英国镜头拍出的片子,调子怀旧写意、艺术感极
强。
德国镜头。德国人对光学的贡献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德国能够成为世界光学大国,
与德国人性格严谨仔细、非常合适制造相机与镜头这种精密仪器有关。但是,相比法国
镜头,德国镜头少了点风情和浪漫;相比英国镜头,它又少了点画意和趣味。不过,德
国一些相对弱小的品牌,如Voigtlander、Schneider、Meyer、Kilfitt、Astro Berlin
等早期生产的镜头,比大品牌的产品更有个性和艺术感觉。
有没有最好的镜头?
经常有人问,你玩了那么多镜头了,什么镜头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当
初,我的镜头探索之旅也是为了寻找最好的,可是当我几乎玩遍了各种公认的“牛头”
之后,我却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最好的镜头,例如,色彩最好的
是Angenieux,解像力最好的是Kinoptik,散景最好的是Dallmeyer……而各方面表现都
No.1的镜头却真没有。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个道理适用于世间万物,
包括镜头。举一个例子,无限远锐利、拍风景一流的镜头,其近距离成像就会太硬,拍
人像特写时,皮肤显得像岩石般坚硬而表现不了柔润感;而拍人像非常美的镜头,无限
远的锐度就会比较软。看来十全十美的镜头,只存在于人们的愿望中,现实中是做不出
来的。
评判镜头的好坏,与个人喜好、艺术修养和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入门者眼中的好镜头,
通常是“镜头好锐、好鲜艳、好清晰”等概念,资深人士则关注色彩色调、立体感、层
次过渡、高光控制、暗部细节、焦外特点等等。玩镜头如同喝茶,要懂得如何去品。我
认为,好镜头有三种。为了方便理解,我就用美女或茶来作比喻。
第一种是“萝莉”,天生丽质。骤眼看上去很漂亮,但因没啥文化和内涵,很快会觉得
没劲,一个字:愣。在茶方面与之相应的是茉莉花茶,入口香,味道单薄,不耐品。现
代镜头大多走这个路子,主要体现为三高:反差高、锐度高、饱和度高。这种镜头拍出
来的片子看上去很打眼,直接冲击你的视觉感官,但是很快就会审美疲劳。
第二种是内秀的,俗称心灵美。这如同普洱茶,入口并不太香。这种镜头大多是上世纪
60年代以前出产的老家伙,不是小孩子喜欢的萝莉,咋一看是不来电的,甚至有些缺陷
,例如锐度不足、反差低、色彩不真实、吃逆光严重。但只要你懂得如何驾驭它,却是
越相处越发感觉到魅力无穷,越品味越发现其内涵丰富,醇厚悠远,如一座宝山,时不
时给你惊喜。而你,需要花时间去发掘、去了解,才能喜欢它、爱上它。这种镜头的代
表是英国的Dallmeyer,以及德国Hugo Meyer、Kilfitt、Astro Berlin以及Zeiss、
Schneider早期的一些无膜或单膜镜头等。对于这种镜头,套用一句广告词:越欣赏,
越懂欣赏。
第三种,集性感美貌和高雅气质于一身。这类镜头兼具老镜头的味道和现代头的高解像
力,色彩华丽而不庸俗,具有贵族气质,以及适中的反差,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活泼、
画意盎然的焦外。这类镜头很容易就让入门者踏上不归路,让老玩家倾囊据己有。例如
法国的Angenieux、Kinoptik,英国的Cooke,美国军用镜头General Scientific的
Miltar系列,德国Carl Zeiss的Contarex等。
老镜头与现代镜头的区别
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各国老镜头大都个性独特而张扬,不像现在的镜头那么同质化,它
们常常是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比如最早期的梅耶(Hugo Meyer时期,Plasmat和
Primoplan系列),很吃光、色彩欠,但其散景及反差特点,却独此一家,别无他号。
老镜头普遍的优点是:立体感强,细节丰富,焦外活跃生动;由于反差比现代头低,高
光控制一般都比现代头好。
现代头锐度高,饱和度高,失真小,反差高,抗逆光性能强;缺点是立体感不足,成像
较为生硬,高光控制与细节过渡不如老镜头。
老镜头在当年不是普通商品,甚至可以说是艺术品,多数老镜头在生产上不惜工本。由
于不用考虑自动调焦问题,老镜头的绝大部分成本都搁在与光学有关的地方,其中最注
重的是玻璃,老镜头当中的大“牛头”必然采用了好玻璃。现代头则注重镀膜和电子部
分(比如自动调焦是否更快),为了自动调焦,就要在重量与质量之间找平衡,玻璃再
好,太重了没法做自动调焦就不能采用。
50年之前的老镜头在当时都是贵族的玩意儿,产品生产不用太考虑成本,而且受制于当
年的工艺水平、镀膜技术和设计计算能力(还没计算机辅助设计),好镜头必须实打实
地用昂贵玻璃。现代镜头则主要考虑是否好卖,并且追求MTF检测的高分。有人会说,
MTF曲线检测镜头,是最客观、最科学的方法。其实MTF是通过分析镜头拍摄粗粗细细的
黑白线所得的分数,来告诉你镜头分辨率和反差的函数值,这并不是好镜头的全部构成
因素,例如直接影响视觉美感的色调变化、色彩风格等,这都不是MTF能测得出来的。
电影头与相机头的区别
现在玩电影头已经成了风潮,解像力更高、色彩更棒、味道更好是电影头给人的第一印
象。大家知道,画幅越小,对镜头的分辨率要求越高;画幅越大,分辨率要求越低。例
如,如果120(中画幅)镜头的分辨率是60线,片幅更小的135镜头(下面按大众习惯,
称之为全画幅)需要做到100线,才能同样清晰。因为35毫米电影画幅约是全画幅的一
半,16毫米电影画幅比4/3系统还要小,所以,电影头必须具有比相机头高得多的分辨
率,才能用于电影银幕这种大面积显示。由于电影头是工业品,制造成本允许较高,不
像民用相机头那么抠门,镜头的实际像场常做得比标称画幅大,以截取中央部分的最佳
成像。通常,40mm以上焦距的35毫米电影头,像场几乎都可以覆盖135全画幅;100mm以
上焦距的,像场大多可以覆盖6×6厘米的中画幅。我还测试过不少75mm和85mm焦距的电
影头,其像场居然比许多全画幅的同焦距镜头还大,可以覆盖645画幅。有了较大的像
场和比全画幅高得多的分辨率,这就是电影头具有更高解像力的先天优势所在。
另外,电影头分工非常仔细,焦距段分布比相机头更多更丰富。厂家在做电影镜时,追
求的是其用途定位上的极致,而不是要一支镜头能应付所有用途。有一次,一个影友试
了Kilfitt 40mm f/2.8 A 微距电影头之后,批评说:“这个镜头微距成像很棒,但无
限远很一般,看来电影头不过如此嘛。”这让我无语……
玩电影头,必“ACDK”
Zeiss和Leica是相机镜头的两座巅峰,可是在电影头世界,Leica几乎连影子都找不到
,它仅出产过少量的业余用8毫米电影头;Zeiss则是电影头三大品牌之一,其实真正好
的Zeiss镜头主要集中在电影头领域。即便如此,在电影头发烧友心中,Zeiss的地位还
比不上“ACDK——四大电影镜头各自名称的首个字母”。
A:Angenieux,中文名:爱展能、安琴、爱斩人(因为很贵)。这世上,论色彩,
Angenieux认第二,就无人敢认第一。它的色彩,不能仅用浪漫来形容,那种美,只能
去意会。这家法国第一大镜头厂对自己的色彩非常自信,它出产的镜头,无论高端低端
,都秉承一致的色彩风格,区别只在于技术规格和成像细节上,让你一看就知道是
Angenieux。由于Angenieux的色彩太出色了,使人对它的解像力谈论不多,其实它的解
像力极佳,而且刚柔并济,实为难得。
C:Cooke,中文名:库克。它是英国镜头厂Taylor Hobson旗下的最著名产品,时至今
日,仍与Angenieux、Zeiss并称电影头三大巨头。Cooke还有很多分类,如Speed
Panchro、Kinetal、ivotal、Panchrotal等等,当中以Speed Panchro最佳。其最突出
的特点是大光比时的性能超强,在弱光下不温不火,到了光比巨大的正午大太阳下,无
有能与之匹敌者。其高光控制极好,暗部细节丰富,立体感突显。人们常说,欧美头在
阳光下的表现不如日本头,那是因为他们没见识过Cooke。在颜色方面,Cooke是典型的
英伦风格,比较中性。但是Cooke几个系列镜头的色彩和成像风格差别不小,这一点不
如Angenieux那么统一。
D:Dallmeyer,中文名:倒霉(刀梅)。对于喜欢这个英国镜头的人来说,他的钱包可
就够倒霉的了。由于产量稀少,二手价炒得极高,动辄数万元乃至近十万元。
Dallmeyer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它那印象派风格的焦外散景,尤其是Super Six系列,用别
的镜头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来的——不仅立体感极强,而且色彩独特、气氛怀旧,旋涡焦
外也是它的特点。购买Dallmeyer,要认“DC” 标志(即Dallmeyer Coating,刀梅镀
膜),并且,最昂贵的Super Six系列与其它系列的价格和成像差别都很大,因此不能
只认Dallmeyer的牌子。
K:Kinoptik,中文名:坚无敌。它可以满足初玩顶级电影头的发烧友一切虚荣心:大
名鼎鼎+超高价+超高解像力+超旋焦外。这被认为是世上解像力最高的镜头,它的色彩
在弱光下非常饱和厚重,在阳光下,饱和度却稍下降。Kinoptik是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的镜头,由于它的锐度超高,显得刚劲有余而柔美不足,而且焦距越短,这个现象越明
显。它的成像比较平,立体感不如上述的A、C、D。Kinoptik怕逆光也是出了名的,焦
距越长越怕。与所有小厂一样,Kinoptik的品控不如Angenieux,不同批次的差别很大
,镜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Kinoptik的焦外肆意挥洒,旋转得很厉害,而且它的焦外光
斑呈现一个一个带明亮边缘的椭圆形,香港人管这种独特的圈圈叫“富贵黄金圈”。
说说Zeiss Biotar和Contarex
作为对光学贡献最大的镜头巨匠,Zeiss拥有世上种类最多、系列最丰富、差异性最大
镜头群。由于版面有限,这里挑选国内影友比较关注的两个系列来简述一下。
Biotar。始于1927年,非对称双高斯结构,它在当时以超大光圈而闻名于世。国内影友
最熟悉的是75mm f/1.5和58mm f/2,并管前者叫“大B”,后者叫“小B”。这种叫法问
题来了,Biotar还有很多焦距段,例如25mm f/1.4、 40mm f/1.4、50mm f/1.4、80mm
f/2、105mm f/2、130mm f/2等等,那是不是58mm焦距段以下的,叫“小小B”、“SSSB
”,75mm焦距段以上的叫“大大B”、“XXXB”呢?对于拥趸最多的75mm f/1.5,我曾
经收集齐了它几乎所有的版本,包括二战前的无膜铜壳版(据说产量只有200支),上
世纪50年代的18片光圈叶片铝壳版,以及之后的10片光圈叶片缩水菠萝头,还有非常少
见的黑色铜壳电影头版。Biotar镜头,做工是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代的做工最棒,像手
表般精工细作;第二代改成铝壳之后,也还算好看,但调焦手感差多了,镜头摸多了容
易发黑(被手汗腐蚀氧化);到了第三代,连外形都变丑了,光圈叶片也少了很多,调
焦手感松松垮垮。色彩则是一代比一代浓郁(得益于镀膜技术的完善),不过综合成像
水平依然是一代不如一代。正因如此,我现在留在手里的,只有第一代以及罕见的电影
版。在Zeiss镜头里,Biotar的焦外是比较活泼的,跟法国镜头一样天旋地转,要玩旋
涡焦外又买不起法国镜头的朋友,不妨入手Biotar。
Contarex。因其机身额头上圆眼形测光表窗,而被西人称之为“Bullseye(牛眼)”,
港人则称其为“独眼龙”。严格来说“牛眼”是对于机身而言的,但今日,无论“牛眼
”或“独眼龙”这一外号,均通用于Contarex的镜头上。毫无疑问,Contarex是Zeiss
史上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世纪50~70年代的Contarex,其价格昂贵得令人
咋舌,是当时普通相机的10倍,它是面向一小撮专业人士的。价格太高,使Contarex终
究是昙花一现,在1972年便宣布停产。故此,相比Zeiss的其他镜头,Contarex的产量
实在稀少,成为使用与收藏俱佳的珍品。Contarex的昂贵,在它的做工和成像得到体现
,做工如同艺术品般精致,成像之佳更在Zeiss相机镜头中无出其右,同时期的民主德
国Zeiss(Carl Zeiss Jena)镜头完全没有与它比拼的资格,Contax镜头在它面前更显
俗气。Contarex有早期银色版和较罕见的全黑版,以及后期的黑身银围裙版(调焦筒的
饰环为银色,下称黑版),成像特点有点不同。银版镀膜偏蓝,反差稍低,逆光稍差,
细节过渡非常好,拍中近距效果极佳;黑版的镀膜配方进化了,偏紫色,反差略比银版
高,锐度也随之显得高些,逆光稍好,整体表现比银版更为刚性。我比较倾向于短焦距
且黑版为佳,比如25mm f/2.8,而55mm f/1.4和85mm f/2则以银版成像更细腻。
Contarex是Zeiss相机镜头中古典与现代成像风格结合得最好的,又不计成本,毫无妥
协的产品,尤其是它的广角镜,35mm f/2、25mm f/2.8、21mm f/4.5、18mm f/4,全是
同焦距段内无敌手的利器。
对于入门者,哪个时代的老镜头最值得购买?
上世纪50~60年代是镜头的黄金时代,那时,欧美大大小小的镜头厂相当多,各厂竞相
“放卫星”,搞大光圈竞赛,拼世界纪录,镜头史上的一座又一座丰碑大多在这个时期
出现,很有点我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味道。镜头结构设计在当时接近完善,彩色摄影
也渐成主流,使得这个时期的镜头色彩比上世纪40年代以前产的镜头更好、更艳丽,抗
逆光性能也好得多。当时日本镜头尚未以廉价形式冲击世界,故而那时的镜头制造对成
本不太苛刻,仍采用昂贵的玻璃来拼像质,所以现在购买这个时期出产的镜头是相当超
值的。
最后,感谢影友吧嗒熊对我玩老镜头的支持和理解,并感谢其他几位影友提供了镜头照
片:Iguazu提供了Biotar 40mm f/1.4、75mm f/1.5第三版、105mm f/2、Contarex
250mm f/4第二版照片,Somebody提供了Biotar 50mm f/1.4、80mm f/2、130mm f/2等
照片。
w********2
发帖数: 632
18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10x zoom, esp journalism.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28-300毫米L大变焦镜头 都来了,一看就是一个不懂技术只知道烧钱的家伙。
: 这个镜头画质很一般。
:
: Kodak

J*********n
发帖数: 6974
19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手动镜头
journalism requires 革命机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10x zoom, esp journalism.
w********2
发帖数: 632
20
you have no experience shooting news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手动镜头
: journalism requires 革命机

相关主题
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我发现6X6还是太方了,拍风景颇受限制,还想弄回一个645的机器
我入丐了,内牛满面。。。中副后背毒逾胶片
Contax645 毒啊contax645 + 80/2 + 35/3.5 = $3500?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J*********n
发帖数: 6974
21
完全扯淡!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读音如面粉,故网名“面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数码
: 单反相机及其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不过新鲜头儿一过,我却觉得没劲了。直到一款老
: 镜头到手后,我的摄影热情才被彻底点燃—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
: 随后,自动镜头全出手,遍尝天下老镜头。先是Zeiss、Rollei摄影镜头,而后又烧到
: 了电影镜头。后来,我的乐趣从单纯的拍摄扩展到了对镜头风格特色的琢磨。于是,摄
: 影头、航拍头、放大头、投影头、电影头、民用的、工业用的、军用的,五花八门;法
: 国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荷兰的,各国精品。不论有名气无名气、有
: 膜的无膜的、单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来玩玩。我天生好奇,爱探个究竟,常常
: 对同一个型号的镜头,买好几支不同时期的产品来比较,从中找出其最理想者,并总结
: 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点。所以,我对镜头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积累起来的,

w********2
发帖数: 632
22
you like “萝莉”, but not everyone is the same to your taste.a lot of pros
go for acdk for a reason.

200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完全扯淡!
: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w********2
发帖数: 632
23
也玩玩电影镜头和改口镜头
http://forum.xitek.com/thread-562304-1-1-1.html
身边几位好友都喜欢玩电影镜头,以及多种改口镜头。呼他们来开贴,他们不开,我就
先代开一下,之后交资深的玩家来接。
电影镜的玩法,不外乎改在单反上或者旁轴上,所以也属于改口镜头的玩法之一。
这里所指的改口,不包括用只用接环转接镜头这种,应该是指改动了镜头卡口,甚至后
组,通过卡口改动或者种镜,将非摄影镜头用在摄影上,又或者将某些系统的镜头改到
自己使用的系统上。只要无限远可以对焦,暗角不大,如果是旁轴的,实际焦点要和黄
点吻合,就算成功。临时改动的,比如加近摄腔代替固定的对焦桶,也不算成功改造。
作为改镜,是摄影上玩法的一种,给予正视,但也不走火入魔,所以不接受任何谁好谁
坏的辩论,没有意义,都是玩法,流派有别而已。在这里,希望看见不同的改镜,不同
的风格,彼此交流心得体会,以及相互交流信息,了解这些改镜的得失,工艺,来源,
行情等,这实际点。适当的PK图片也很好,不等于贬低任何镜头,镜头好坏大家自有明
辨。
先说到这,其余等大家来丰富,贴子是大家的贴子。关于电影镜头改口注意问题,
SONNAR180兄撰稿如下:
============================================================================
前言
更改镜头卡口是为了解决因为不同片幅、不同卡口所产生的不兼容性问题。
我们面对纵横两个问题:
1. 纵向/上下问题:原来片幅/像场及目标片幅/像场;
2. 横向/左右问题:原镜头相面值及目标相机所需要的相面值,或相面差;
当中从上到下(大片幅到小片幅)及由左至右(大相面值镜头至小相面值相机)等情况
,大部分问题可以通过利用转接环来解决。
本文所针对的是从下往上(小片幅到大片幅)及由右至左(小相面值镜头至大相面值相
机)等情况,这需要通过破坏性更改镜头桶和卡口来完成的。
一、出师有名
我们更改镜头卡口是因为市场不同能提供我们理想或需要的镜头,所以我们要通过更改
卡口来让我们去使用这些镜头。因为镜头都需要经过破坏性改造,改过后往往没有回头
路,所以改以前要想清楚。原则上不要为了省钱等经济理由去更改卡口,因为最终成本
不一定比同类产品便宜,要是改得不好,不光毁坏了个好头,最后两头不到岸还得不偿
失。
二、梦工厂之眼:电影镜头
电影镜头之所以质量比一般镜头好是因为这属于顶级职业用镜头,到现在每个电影镜头
新售价还是需要几万块钱一支。可能你会惊叹电影镜头原来这么贵,其实相对一盒电影
胶片成本加冲洗,甚至于一个小角色的片酬,这只是九牛一毛。
电影镜头相对普通摄影镜头来说产量少多,质量管制比较严密,用料上乘。有机会拿过
电影镜头尤其是35mm Arriflex 用镜头的朋友会知道,第一个感觉是:这么沉!想一想
,这些是工作镜头,经常在工作或镜头箱中受到碰碰撞撞的,镜头桶不够硬是不行的。
除了一些给淘汰的8mm、16mm镜头以外,35mm如Arriflex 用甚至于 70mm 电影镜头在二
手市场还是有一定的价值。
三、小片幅带来的问题
电影片幅从来就是比135小很多,因为要容纳声带、带动孔等部分,电影镜头实际所需
像场相对135来说是小多了,做成镜头像场基本上不需要那么大。成像大但需要经得起
大投影时放大率,做成清晰度比需要高及高反差。实际上,用过较新的电影朋友会觉得
迷惑,为什么这些镜头反差跟小日本头一样那么高呢?可是我见到其他朋友好些电影镜
头反差都很好呀!是不是光我这支有问题呢?主要原因是二手市场上能买到的电影镜头
大部分都是给淘汰或退下的器材,一般镜头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及年代问题,镀膜和反差
都变醇了。
另外,大片幅镜头通过接环使用到小片幅相机上时,往往是使用镜头中心最高分辨率的
那部分。反过来,小片幅镜头转到大片幅相机上用,因为有效像场都比较小,镜头需要
用上大量边缘低分辨率部分。如果更改镜头的像场不足会做成边缘成像效果清晰度和光
度大跌,所以选择镜头更改时要小心。
四、镜头设计
除了一些特殊镜头如70mm大电影用的摄影头,一般能改到135全片幅的二战后生产电影
头是用在反射电影摄影机和40mm或以上,这些镜头的结构大多离不开几个设计,其中以
大光圈(f2或以上)的以双高斯占大多数,加上3片镜头或变种等。镜头设计直接影响
成像,因此选择镜头时能注意就事半功倍。
以下是一些镜头设计的一些例子(资料:Photographic Optics by Arthur Cox; A
History of the Photographic Lens by Rudolf Kingslake)
其中采用双高斯的有:
Angenieux: S-Type
Astro Berlin: Gauss Tachar
B&L: Animar, Baltar, Raytar
Boyer: Saphir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Anastigmat, Ivotal, Panchrotal, Deep Field
Panchro, Double Speed Panchro, Speed Panchro,
Dallmeyer: Super Six
Kinoptik: Apochromat
Hugo Meyer: Makro/Kino Plasmat, Plasmat
Schneider: Xenon, Xenogon,
Zeiss: Planar, Biotar
3片类: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Telekinic
Hugo Meyer: Trioplan
Kern: Yvar
Kilfitt: Kilar (150mm)
3片变种/天塞类:
Berthiot: Flor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Apotal, Ental
Dallmeyer: Dalmac, Perfac, Serrac,
Schneider: Xenar
3片变种/Sonnar类:
Angenieux: Y-Type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Serital, Super Comat
Kern: Cine Switar
Zeiss: Sonnar
五、镜头像场
一般镜头设计注定了像场大小(涵盖角度),但真正镜头的像场往往在对焦屏看也不能
得出绝对结论,因为边缘地方清晰度和光度相对中心点有可能掉得很厉害。
片幅的理想标头焦距是篇幅的对角线长度,所以135的理想标头焦距是:43mm(记得宾
德有特别型镜头头是 43mm,至于为什么是50mm,那是后话)、645 是 75mm、6x6 是
80mm、6x9 是 100mm 等如此类推。
摄影光学概念是:标准镜头设计像场是大概等于焦距、广角设计视野角度大于焦距/像
场、长焦设计视野角度小于焦距/像场。
因此一般镜头的实用像场可以用焦距~约等于像场,但往往看镜头设计这个数值都是偏
低或偏高。电影/小片幅头一般能改到135/更大片幅摄影上,焦距/像场/涵盖率要超过
新片幅的对角线。除此之外,同等焦距大光圈头镜头像场往往比小光圈小很多。
你会发现能改的电影头最小都在40mm-50mm以上,也不是每一支 40mm 和 50mm 都够全
幅涵盖135(角到角清晰)。要是你想散景帖主 JT 兄那样,光拍散景,那是另外一回
事。因为电影镜头个别存在手工调整的工艺,另外在漫长的生产期中,厂家往往做出中
期调整,因此造成同厂同款镜头可以有不同像场的分别。以下只是一个快速参考表,实
际情况以量度镜头投影像场和镜头结构能否接受接环更改为准。一般情况下16mm/35mm
反射电影摄影机用镜头接环更改(135/120片幅)可能性快速参考表
备注:个别除了70mm大电影用的摄影头外,一般电影镜头广角类镜头因为采用反焦距设
计(Retro Focus),后组玻璃贴原镜桶后部,较难更改接环使用到定格相机上。另,不
同的短焦距镜头有可能通过接环有效使用到4/3类数码或半格相机上。
六、更改接环
镜头能改到什么接环,主要看镜头桶有多长可以改短,后组玻璃可有可空间可以拿掉造
新接环。一般135单反相面值(镜头接环到胶卷平面)由Alpa 37.8mm /Konica AR 40mm
到 莱卡 47mm/Icarex 48mm 不等。
电影头相面值如下:
Arriflex 52.00mm,
Bolex 23.22mm
Bolex H8RX 15.31mm
C-mount 17.526mm
旁轴
M 27.95mm
L39 28.8mm
Contax 34.85mm
要是原来要更改镜头相面值短,后组玻璃又近,那只能改到旁轴,不然有改到单反的可
能性,但无限远也未必合焦。更重的是,要更改镜头桶有没有足够长度给切短,尤其是
对焦部分结构会否受影响,就是对焦部分受损,可否通过附加伸宿环来更替,这直接影
响这支头能否改到单反或只能用在旁轴相机。说实话,镜头往往要拿到手检查过像场和
结构才能真正知道能怎么改。
例如:不是每一支 Kern Yvar 150/4 都能改到 120,有些例子 645 也不行,我的那支
能涵盖到 6x9。另外,我改过支 Arriflex 蔡斯 Planar 85/2 到 M42 口,无限远不合
焦。
另外一些135改120例子如: 几支长焦距莱卡的 Visoflex 镜头是公认能改到 120 的,
我改了支 Tele-Elmar 200/4.5 到潘6。Icarex Telomar 400/5.5 到 宾德 67上等。要
注意的是,长镜头像场该没有问题,但受镜头桶光道所限,要是尾巴口太小时要扩大,
不然光道受遮挡像场不够。
最后要量力而为,好多好的长焦及变焦电影镜头(如:Kinoptik的300mm、爱展能的变
焦头等)资质量都非常好,但都重得要命,改以前要想清楚是否能背得动。
p*********e
发帖数: 32207
24
完了,看完忍不住惦记50 noctilux了...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w********2
发帖数: 632
25
邪恶毒素——话说电影镜头
http://www.xici.net/d78131640.htm
多图
电影镜头玩赏-英伦水彩 Cooke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09082-1-1-1.html
a*****s
发帖数: 2663
26
你说的这些玩艺儿也就是茶馆里的谈资而已。一般人就算培养一两个hobby也不会照你
这个路数烧。真牛B就秀秀你的作品,给大家膜拜膜拜。
w********2
发帖数: 632
27
these are just for info. my photos have nothing to do these legendary lenses
and cameras. if i use leica m9 and noctilus and get a shit out of it, it
does not mean leica is shit, it just means my skill is shit. hehe.

【在 a*****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这些玩艺儿也就是茶馆里的谈资而已。一般人就算培养一两个hobby也不会照你
: 这个路数烧。真牛B就秀秀你的作品,给大家膜拜膜拜。

a*****s
发帖数: 2663
28
比喻不错,欧就算有钱又有闲也不会玩坦克,实在憋得慌最多就改装升级个悍马。再说
胶片是半截入了土的东西,坦克将来打仗还是有用的。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a*****s
发帖数: 2663
29
一般我想要入个老头,或者改个mount之类,肯定不会参考您老这种说书段子的。俺找
mflenses,photonet,nikongear,Camerapedia,甚至flickr都比这说书强。

lenses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these are just for info. my photos have nothing to do these legendary lenses
: and cameras. if i use leica m9 and noctilus and get a shit out of it, it
: does not mean leica is shit, it just means my skill is shit. hehe.

w********2
发帖数: 632
30
不是传说——细说电影镜头和相机镜头的性格
http://www.filmak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61&extra=
在开始文章之前,首先声明的是:论坛里有像邓大、Perry老师、vv老师这样高
段位的老师们,我的这些感受和总结纯属是在玩乐和使用过程中一点点的总结及体验,
实在是班门弄斧。但看着大家都在热情地为自己喜爱的电影而奋斗的时候,再回看自己
“井底之蛙”的那个时期,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分享欲望。也许当我们真的跳出了纠结
于“佳能24-105”还是“尼康28-105”甚或松下“14-140”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了解到
,电影之于相机、摄像机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不过这一切的目的并不是要打击我们的
热情,反而是想和大家一起跳出那些我们还在缠斗不清的“5D2色彩”PK“GH1锐度”的
争论,站得更加高远一些,那时,我们将离我们的理想更近。
惭愧地说,我玩电影镜头完全起源于“装逼”。
上手MINI35,手工打造、锯末横飞地把本来好好的盒子、CD机全卸吧了之后,我的手里
迅速多了一堆比我小不了几岁的“老尼康铁疙瘩”。“尼康锐”——听别人说的,于是
笃信自己拿了一堆这个世界上最牛逼、最有价值的镜头,心里沉甸甸地坏笑,甚至开始
偷偷藐视那些拿红圈和白炮的朋友——忍不住还要偷偷嘀咕一句:有能耐你手动一个我
瞧瞧。
纯玻璃、纯铁皮、纯力气活儿的尼康也的确很给力,愣扎扎地拍出了一堆很像电影感觉
的录像,尽管那画面上其实噪点更给力。但那一刻,我是陶醉的,恍惚间怀疑希区柯克
再世了。其实,那会儿不过是把DV拍成了相片的感觉,被从来没见过景深市面的孩子奉
为了世界第一等的电影,我从此掉入了镜头控的深渊。
之后的路是漫长、漫长而又漫长的,漫长到我有时间去慢慢了解佳能、了解尼康、了解
蔡司、了解凤凰、了解海鸥、了解太古马和确能善。渐渐地,我开始对每一个还在市面
上保持青春的“老头”们犹生敬佩,其实,没有谁是白吃饭的,谁也不因价廉而下贱,
它们真的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且满足着一大批我这样没见过市面的孩子们天真而绚烂的
梦想……
就在这个时候,我掉进了电影镜头的深渊。
我拿到了第一支安琴10-150镜头,说实在的,在拿到它之前,我还不大确认它是叫“爱
展能”还是叫“爱能展”。为什么会入手呢?——装逼呗。别人说电影镜头锐,毫发毕
现;电影镜头很油腻,腻若缱绻。可到底有多锐?到底什么是“腻”呢?没概念。就觉
得还不算太贵,自己能上手,在可以承受得起的前提下,端个几十岁的老古董上街,必
定有一卷拍婆子的潜质。
入手之后,在第一个拉风感觉的万分之三秒,心理立刻被另外一种感觉迅速占领——真
他妈沉。为了这个头,我配了GH1,为什么配GH1?也是大家这么一说,码流高、锐度高
,说白了,依旧装逼使然。
然而,当我把镜头装在机身上之后,通过极其复杂的对焦操作(这个没有电影镜头使用
经验的难以体会,电影变焦镜头与一般相机的使用习惯截然不同,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焦
距,所以对焦是随着变焦变化的,刻度盘也随之变化),我终于看到了它拍的照片!第
一个感觉——失望!
片子闷得一塌糊涂,我曾经把佳能的镜头形容为“肉逼”,但这个“逼”更肉!整个画
面像罩了一层白雾,朦胧一片。这锐在哪儿了?电影镜头就是这个鸟样?不服气,再把
尼康头上上,哇塞!锐!
心中不觉有些怅然,这才第一次领悟到装逼的悲伤——它的价值等于3520元(镜头加改
口)。庆幸尼康还在,也庆幸自己当初的判断没有走眼。直想把安琴打入冷宫,从此与
伤心一刀两断。
可钱扔出去了,那能忍心吗?仍然忍不住拿出来把玩。再上上去,拍。诶?问题来了,
当你忽然发现,那片朦胧之中,居然让你看着什么东西都很养眼,可养眼在哪儿呢?
于是翻出尼康,再拍。还是尼康锐。上松下14-45,也很锐。但总觉得愣。愣在哪儿呢
?干脆,拍同题,同角度,同画面。
这下再拍完,我顿时傻了!在安琴那层朦胧之下,你居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媳妇额头稀
疏的头发哪根在前、哪根在后,而无论是尼康还是松下,所有头发都直接交叉在一个平
面上。我媳妇说:“人家这电影镜头拍出来的是立体的,照相机镜头拍的都是平面。”
——一个不懂光影的人一句简单的总结让我无地自容。
审视我的过去,一味追求清楚,而对所谓层次和表现力的概念也一如照相机镜头一样,
没有立体的概念。而如今我才不得不钦佩,原来这个世界上镜头真的有自己的性格,而
其性格也有着“喜怒哀乐”,绝非闷锐和鲜艳可以比拟。
后来拍得片子越来越多,又上手了更多的电影镜头,终于发现电影镜头在这个世界上的
使命——它是用来表现世界的,而不是用来记录世界的……
因为自大而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敬畏,最终在你见到一个前所未见之时,顿觉自己渺小
、可笑和龌龊。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世界上,逼是装不得的。
图片对比说端详
所有的测试都是用松下GH1拍摄的,有照片也有视频。
安琴(M42口)16MM是10-150的,最大光圈T2.3,基本相当于F2.0-2.1左右,无极变换
。16MM镜头像场比较小,在10-45端会有比较明显的暗角,但是如果剪裁成2.35:1是基
本可以使用到15端的。因为安琴是反望远镜设计,所以在向长焦端对焦过程中,它的尾
端镜片组像场会向法兰端移动,导致像场会变得更小。建议可以找靠谱的师傅吧后部法
兰取下,重新车一个,让最后一组的内镜片完全凸出来,利用法兰里脱出的一点点空间
扩大像场,广角端就会基本消除暗角了。这个很危险,没有经验的朋友请不要自己尝试。
安琴镜头其实有自己的问题像场小,在大光圈的时候就很容易形成雾状,收小光圈是不
错的选择,到3.5就可以基本消除雾的问题,但超过5.6则暗角就会明显,所以在这个时
候配合ND滤镜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我的转接环是两组——m42/尼康口/M43,尽管42转尼康只有薄薄一片,但我认为可
能是影响了后法兰的微小变化,所以也会导致合焦不够锐的问题,我正准备近期去调整
一下。35mm电影镜头则没有这种情况。
松下14-45,F3.5-5.6,光圈小是这个镜头的短板,但光圈小其实也有自己的好处,那
就是镜头锐度高。
尼康镜头ais 50/1.4,大眼睛经典镜头。不多说了。
松下GH1由于是M43的CMOS,所以镜头焦距折算要*2,所有快门都相同。由于进光有差别
,所以光圈数有时会差一档。对景深会产生影响,但应该不是十分明显。所有图片都没
有经过调色,视频也是一样,均保持了原来的水平。所有极端都是按照标尺调整在45段
和50段(松下最大到45)。由于电影镜头焦段与普通镜头略有差别,因此只能做到基本
相仿。
相关主题
[合集] Contax645 毒啊GA645Zi到手,10个包子
发现版上很多人器材烧到最后貌似都趋向于这个状态我也来个数码vs胶片的坑吧
徕卡的选择 转自电分dx大幅中烧之镜头篇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31
that is just you. why didn't you mention fredmiranda

【在 a*****s 的大作中提到】
: 一般我想要入个老头,或者改个mount之类,肯定不会参考您老这种说书段子的。俺找
: mflenses,photonet,nikongear,Camerapedia,甚至flickr都比这说书强。
:
: lenses

a*****s
发帖数: 2663
32
why should i give you a complete list?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that is just you. why didn't you mention fredmiranda
d******n
发帖数: 3014
33
别的不懂,85L那段纯粹胡扯。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w********2
发帖数: 632
34
i think his experience is pretty fair with 85L, slow focus, sharp in focus,
famous bokeh. i don't know much about 85 L2 and cannot comment.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别的不懂,85L那段纯粹胡扯。
g**********g
发帖数: 18118
35
至少刀的事你说的不对

200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完全扯淡!
: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t*d
发帖数: 1290
36
顶一个
d******n
发帖数: 3014
37
85L再慢也比mf快,
何况85l的对焦行程设置,切换成mf vs 莱卡也不吃亏。

,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i think his experience is pretty fair with 85L, slow focus, sharp in focus,
: famous bokeh. i don't know much about 85 L2 and cannot comment.

T*****y
发帖数: 18592
38
真的?你试过手动的吗?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85L再慢也比mf快,
: 何况85l的对焦行程设置,切换成mf vs 莱卡也不吃亏。
:
: ,

w********2
发帖数: 632
39
the canon l lenses are terrible for mf. short focus distance, no hard stop,
etc.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85L再慢也比mf快,
: 何况85l的对焦行程设置,切换成mf vs 莱卡也不吃亏。
:
: ,

b****r
发帖数: 17995
40
烧到这个地步早进入非正常人类的层次了
相关主题
大幅中烧之镜头篇全家福
能不能支个招,同样价钱的linhof617和XPAN选哪一个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
zz 来自人人网曹原FM真是毒坛。。。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41
many pros are非正常人类, check fm

【在 b****r 的大作中提到】
: 烧到这个地步早进入非正常人类的层次了
a*****s
发帖数: 2663
42
fm 这两年托太多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many pros are非正常人类, check fm
k**o
发帖数: 3006
43
谢谢转帖技术帖~包子送上~~~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w********2
发帖数: 632
44
视频: 国外专业分析各种DSLR以及电影镜头的使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wMjk3OTg0.html
w********2
发帖数: 632
4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9-17 13:36:16)
转载▼
标签:
电影镜头
分类: 摄影
前言:仅以此文献给TGFC热爱摄影的朋友,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研究、分享我所喜爱
的电影镜头们。此文旨在向对电影镜头不甚了解的朋友介绍其基础知识和选购要点,对
于器材的评论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不涉及器材的孰优孰劣,希望多一份交流少一分争
执。
我开始关注和研究电影镜头至今仅有9个月时间,对于这个不同于摄影镜头的庞大领域
依然知之甚少,今天发帖属于斗胆,若有没说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
———————————
今年1月份,我买了人生第一台微单nex3,本是给自己多一个玩物的心理,想不到因为
微单所特有的强大的转接功能无意让我接触到电影镜头这个领域,我开始在各个地方收
集有关电影镜头的资料、史料,想不到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因为国内没有一个论坛有专
门讨论电影镜头的专区,也没有人专门分门别类的详细介绍过他们,尤其是针对某个镜
头的介绍和讨论少之甚少,似乎所有人都在自己玩自己的,这让我一度很迷茫。因为电
影镜头拥有很长的历史,相同的镜头有多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的用料,色彩甚至结构
都不甚相同,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能从js的报价中对比长相来区分所谓的优劣,但我首
先想阐述的一个观点是,没有所谓的优劣,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的镜头,当你明确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风格的镜头的时候,却很有可能买了一个价格较高却不是你喜欢的版本,
而你却没有办法像在器材城里一样一个一个的试,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也是至
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接触试用电影镜头的机会太少了。
一.电影镜头的分类
理一下我的思路,还是从最基本的说起,对于喜爱或者有志于玩电影镜头的朋友,了解
下列知识非常重要。真正的电影镜头分三大类:35MM,16MM,8MM。这个所谓的分类是
根据它们对应的胶片尺寸来定的。
·35MM电影镜头
我们去电影院看的电影都是用35MM的电影胶片拍的(当然还有70MM胶片,但据我了解依
然使用同样的电影头),而这种35MM摄影机所用的镜头就是35MM电影镜头,这些镜头都
是工业化的顶尖产品,在产的蔡司头5枚镜头的套装价格都在百万人民币以上,所以全
新的现代的电影头基本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SONY F65 CineAlta
此文所针对说的,是指至少20年以前的二手镜头,但这些35MM的头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是
天价级别的,因为一款外观老旧,结构相对简单的,完全没有任何自动功能的大光圈(
F2左右)定焦头一般要卖到2-3万元,这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我认为这些价格人为炒
作的成分太多,很多镜头就成像来说完全无法值它的高价,但稀有是其最大的资本。据
我了解,这类头国内玩的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js们乐此不疲的在全球范围内搜罗,垄
断然后标高价囤货,如果你有幸以一个较低的价格收到,那请你屯着,价格还在涨。
·16MM电影镜头
这应该是最能被大众接受的镜头了,这类镜头是使用在16MM电影机的,这种机器主要面
向家庭,小成本电影,实验影片等领域,定位中低端。由于数码摄像机的冲击,这类电
影机现在早已不在产了,他们的定位就相当于现在的索尼VG10,相对的大底外加可换镜
头。当年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市面上最常见的电影头也是这些16MM的,他们拥有不错
的成像素质,相对低廉的价格(2000-5000元)以及不错的体积优势,如果你有兴趣想
玩玩电影镜头,16MM是我最推荐的。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瑞士产16mm Paillard Bolex
·8MM电影镜头
产业链最低端产品,也是纯家庭定位的摄影机使用的镜头,就如同现在很常见的家用数
码摄像机,因为8MM胶片非常小,所以他们使用的镜头的像场也很小,所以大部分都不
能适用在M43以上感光元件的相机上,转接也就失去了意义(pentaxQ和尼康x2.7或许能
用)。这类镜头非常便宜,因为不实用反而不常见,不过也有一些特殊镜头可以用在数
码相机上,比如我有一颗斯坦海尔36/2.8的8MM头,其像场甚至能覆盖c幅!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雅西卡Super-8 25 电影
二.电影镜头品牌介绍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生产电影镜头,就像有些相机品牌出过无数的珍品现在却倒闭
一样,我们不讨论现在哪个公司在产哪个公司关门,我们纵观历史总体的看,英国,法
国,德国,瑞士,美国,前苏都曾是电影镜头的生产大国,有过无数的经典神镜。以我
们现在观点,德国镜头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在电影头领域并非如此,我们比较公认
的世界上最好的品牌是ACDK,也就是Angenieux爱展能,Cooke库克,Dallmeyer刀梅和
kinoptik坚无敌(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公认的中文名),而他们来自于英国和法国,他们
的顶尖镜头都是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品,毫无保留的用了世界上最好的玻璃,他们产量极
少,售价极高,因为只有最顶尖的镜头才有资格拍出最顶尖的电影,每部在你心中至高
无上的电影都是通过这些高贵的眼睛,所以他们毫无疑问必须是高高在上的。
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国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所谓风格是很主观的,我不好说
的太详细,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争论,但法镜浪漫,英头凝重,德头锐利等等确实存在
一些区别,但高级电影头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分辨率都极高,想想对应的电影屏幕有多大
就行了。
除了ACDK比较出名外,其实其他品牌也有很多优秀的镜头,我仅以我有限的知识看看能
不能尽量多介绍几个牌子。
1.英国
除了大名鼎鼎的Cooke库克和Dallmeyer刀梅外我还真了解不多,据我所知还有ROSE,
Taylor & Hobson等,据某位前辈告诉我,英国是镜头设计的鼻祖,功力深厚,比如经
典的三片三组的柯克结构镜头最早也是有库克发明,之后由无数的变种,甚至著名的百
年鹰眼的天塞结构也是从柯克结构改进而来。
2.法国
法国的爱展能是我最喜爱的品牌,爱展能至今还在设计生产电影镜头,虽然他们的定焦
镜头都是天价,但他们的最强项竟是设计变焦镜头,它设计的25-250变焦头曾获得奥斯
卡大奖,有时这些电影镜头品牌为了生存也会生产一些摄影镜头,比如爱展能就曾生产
过24-70/f2.8的佳能口镜头,现在的二手价格和原厂的2470差不多,这颗头对肤色的还
原非常好,也比较好容易找到,在此推荐,还是自动对焦头哦!至于具体怎么区分同品
牌的电影镜头和摄影头我会在下个板块中提及。除了爱展能外还有 kinoptik,这个牌
子我在市面上没见过中端产品,高端品也很少,我了解不多也不敢妄评,只知道他被很
多人推崇。
法镜是我的最爱,所以说的会多一些,除了这2个顶级品牌外,法镜还是有很多的选择
,比如SOM,Boyle,FOCA,他们个个都来头不小。其中我了解比较多的SOM,这个公司
不但生产电影头,还有摄影头,双反相机,电影机等,SOM我有一枚,成像浓郁,焦外
迷人,以至于我一直在寻找其他的SOM头,无奈几个月都没找到好的。
3.德国
德国是镜头超级大国,所以其电影头的实力也非常强大,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品牌和有不
熟悉的,比如蔡司,施奈德,斯坦海尔,Astro Berlin,Kilfitt,Hugo Meyer等等,
这些品牌的镜头市面上都可以买到,价格也不高,个人为人他们的成像风格和各自的摄
影头类似,我没有很刻意的去对比过他们的差别,或许玻璃上有优势,但转接上数码上
应该也很难分辨了。
4.美国
美国因为电影工业发达,电影镜头产业也很大,不过很多公司都会生产电影机,而把镜
头包给其他国家。美国品牌主要有:柯达,BELL&Howell,博士伦,Balter,Wollensak
,Elgeet等,美头风格各异,可能是包给不同国家的关系,美国镜头普遍价格不高,成
像素质也不错,如果想开始玩电影头,又想体会不同于德味的全新味道,美头是很好的
选择,我的第一颗电影头也是美国镜头。
5.前苏联
因为二战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德国镜头设计资料,其光学产业很快建立了起来,中老年
影者对俄头非常了解,我绝不班门弄斧,不过不同的是,俄国做电影头的厂不多,我所
熟悉的也只有LOMO这一个了。LOMO工厂全名是莫斯科光机厂,这和我们所了解的神马
LOMO风完全不同,它不是一个给年轻人做玩具相机的企业,虽然lomo相机确实有此厂生
产,但说到电影头,绝对是可以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的。在上世纪60-80年代,这个厂
生产了大量的35MM电影镜头,更是参与了无数前苏联史诗大片的拍摄,由于种种我们都
知道的原因,俄头从来没卖过高价,LOMO的电影头也是如此,它可能是市面上我们所能
买到的最便宜的35MM电影头了(价格和第一世界国家16MM头相当),LOMO电影头用的肯
定是苏联最好的玻璃,这个毫无疑问,也是最好制作工艺和镜身质量,当然这个是相对
俄头来说的,LOMO风格和德头类似,偏黄,出片也很厚重,如果你迷恋35MM电影头,又
没有很大的预算,我强烈推荐它们。
6.瑞士
我了解实在不多,只知道KERN这一个品牌。不过科恩还是很传奇的,作为世界上最顶尖
的镜头设计公司,它的镜头有多款用在阿尔帕相机上。不过市面上流传较多的都是16MM
的科恩电影头,价格不贵,成像却十分优秀,我有朋友已经快把科恩头焦段收集满了,
口水啊。
7.日本
电影镜头领域,日本属于小弟,因为电影镜头对光学和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日本在这方
面不是很擅长。当然,富士,索尼等都有生产电影镜头,但更多的还是在卖TV头,现在
市面上充斥的超廉价的所谓cctv镜头,甚至被灌上电影头的名字,这些都是js的卑鄙伎
俩,我会在后文中详述。
8.天朝
还是有的,比如江陵,长江。。。我不记得了,基本都是看到就一扫而过,我国光学领
域的建树大家都很清楚,市面上比较多所谓国产电影头其实也不是拍电影用的镜头,而
是电影放映头,这和电影头是有明显区别的,但微妙的是,某些地方和电影头很相似,
这也是我会在后面要详述的一种镜头类型。
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电影镜头
我玩电影头其实就是折腾,我折腾完单反折腾微单,玩腻了微单开始玩转接,转接腻了
摄影头开始接电影头,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烧过来的,因为对摄影有爱,因为对器材着迷
,因为某些盲目的崇古心理,这些都是在玩电影头前所具有的心理。当我真正进入这个
领域后发现,它们还是很有玩头的。我鄙视那些为了炒高电影头价格而一味表扬它们的
人,为了赚钱而赞赏在我看来是非常肮脏的,我不否认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它
们都拥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电影头味道完全不同,这在现代摄影头看来是不可思
议的,因为他们很多天生存在暗角,畸变,边缘分辨率问题,使得它们的成像非常特别
,你可以说它奇怪,但在我眼里却是一种个性的表达。除此之外,电影镜头在立体感和
氛围表达上有特别的优势,好的电影镜头总能把物体的空间距离表现出来,并且油润无
比。而氛围表达更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了,正因为说不清道不明它才更有魅力。当然,
好的电影头的指标和好的摄影头是一样的,除了MTF以外,色彩,焦外和分辨率依然是
辨别他们好坏的重要标准。不过并不是你拿着一个顶级电影头拍出的照片就是电影截图
了,好的照片永远出自镜头后面的那个脑袋。
四.电影镜头的特性与选购
“电影镜头的价值在电影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忽略不计,一部大片动辄1亿美元的成
本,一部电影所使用的镜头成本可能还不如一个配角的片酬。”--某老鸟
“它和我们见过的所有摄影镜头不同,它是工业领域中的产品,其规格,标准,用料都
是顶级的,虽然它没有一点电子设备,无法自动对焦,手动对焦阻尼也因为缺油而僵涩
,但它的成像足以秒杀XXX。”--某资深
“摄影镜头是有价的,因为我们评判一款镜头无非就是分辨率,锐度,畸变,这些都是
数字,数字是有价的。但电影镜头拍出的东西是艺术,而艺术是无价的。”--某前辈
以前我总被这些毒人毒语一次次的毒到,要不是这些毒语我也不会去研究电影镜,但我
知道一个道理,摄影是用眼睛而不是耳朵,有些镜头被人吹的天花乱坠其实也不过如此
,而有些公认的好的镜头,若不符合自己需要,买到也是白搭,所以这一章我将详细介
绍一些电影镜头的特点,我们为什么会玩电影头,它们为什么好,它们好在哪?
首先要说下什么是好坏,就如同我之前说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
特性和适用范围,比如某部影片为了拍摄夜晚场景,所以就委托生产了适合在夜晚拍摄
的镜头,但你拿到它在白天一拍,发现高光表现是一坨shit,那你就会判断它就是一个
垃圾头吗?电影镜头很多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而所谓全能的镜头还真不多,所以
他们大多个性十足,你想要驾驭它除了要有一定功力外也要有一点点耐心,你总能找到
适合它的领域。即使电影头所谓的好的标准再怎么难以确定,但聪明的js们总能从这些
特性中总结一些定价标准,我觉得这些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就来分析一下高级镜头
,中端镜头和低级镜头的差别,但这之前先要了解几个概念。
·像场
高级镜头基本都是35MM的电影镜头,为什么一定是35MM呢?很大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像场
很大,昂贵的镜头其像场必然很大,因为他们至少要覆盖35MM大小的底片(比全副cmos
小一点,比佳能H画幅大一些),也就是可以在全副数码相机上能使用的镜头,而你将
一个像场较小的电影镜转接到全副数码上时,你会发现照片的四周全都是黑的,只有中
间一个圆圈内有实际成像,这就说明这个镜头像场小,无法用在全副,其价值也会大跌
。也有些怪物级的镜头,其像场大到甚至能覆盖6X9的中幅,自然也就卖到天价了。知
道像场概念后还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即成像圈,不过我不才,对这个概念不是特别的确
定,请更清楚的朋友指正。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像场太小导致黑圈效果
·成像圈
成像圈和像场不同,像场指镜头的成像范围,即在其范围之外的地方全是无法成像的区
域,即黑色。而成像圈更像是有效成像范围,在镜头的四周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黑色,而
是分辨率的急剧下降,只有中心是清晰的周围全是糊的。一般来说,成像圈小要比像场
小有价值,比如我们常见的所谓旋转焦外,其实是因为边缘分辨率下降很快,四周的像
素被压扁了。我们伟大的js们却把这种光学缺陷当成了卖点,把旋转郊外变成了噱头以
开高价,这点我实在无法理解。但成像圈小也不是完全的缺点,它能起到突出视觉中心
,并且使照片更加梦幻,善用的话在某些时候还是有点特别的味道的。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四周分辨率急剧下降
·暗角
暗角概念很好理解,和摄影头一样,其出现原因也是因为像场不足。其实暗角就是轻微
版的黑圈,我认为它有改变图像气氛的作用。在视觉习惯中,当一张图片压暗了四周,
视觉中心自然而然会停留在图片的中心,在需要表现特写以及凝重的气氛时,适当的暗
角对图像是起积极作用的。以上论调仅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像很多人那样看到暗角就
说这镜头是垃圾,正印证了电影镜头是为不同的环境特别定制一样,暗角有他存在的意
义。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镜头法兰距
我们都知道相机有法兰距,其实镜头也有,我最近正在研究这个,因为牵扯到镜头改口
,我不敢随便乱说,但镜头法兰距长短直接影响到它是否能转接到单反相机,但这不仅
仅是电影头上的概念,摄影头改口也是如此。
·光圈与焦段的关系
对电影头的焦段和光圈的足够了解可以使你迅速判断一款电影头是否能用在你的相机上
。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镜头的焦段,光圈和售价迅速判断它的像场和法兰距,判断它到
底是能用在单反上还是微单上。这个没有特别的方法,完全是凭经验,至少我是凭经验
看的。一般来说,焦段在75MM光圈2.8以上的电影头更多的可能转接到单反上,40MM-
75MMf2.8以上的镜头可以转接C幅微单,而25MM-40MMf2.8以上的镜头可能只能转接在
M43微单,甚至连M43都会出现黑圈。其次是光圈,一般来说,光圈越小像场越大,比如
一颗25MM/f1.7售价在500以下的镜头基本上现今市面上所有的可换镜头相机用它都会出
现黑圈,因为光圈做的越大像场就越小。知道了这个关系,你面对网上一大堆各种参数
的电影头时就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删选方法。如同我的经验可能会有偏差一样,有很多变
态的电影头也有着变态的参数,当你看到这颗25MM/f1.7挂着2w的售价时,你可以毫无
疑问的确定它的像场足够大到覆盖全副,因为js不傻,而像场就是他们很重要的定价因
素。
·电影头常见的焦段
和摄影头不同,能转接到相机上的电影头可选择焦段其实不多,尤其是那些能接到单反
上的,市面上最多的基本都在50MM-150MM之间,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不过最顶
级的电影头都是50/f2,75/f2,100/f2这些,不轮哪个品牌,这些参数都代表顶级。
·关于卡口
卡口也是判断是否是电影头及其好坏的一个因素,电影镜头的卡口有很多,我知之甚少
,但市面上多见的确是不多,比如35MM电影机专用的Arri口,16MM,8MM甚至是TV头都
用的C口(又叫M25),还有诸如D口,S口等等,如果你看到一个头是Arri口的,那祝贺
你,这不但是电影头,还是35MM的电影头。而C口由于镜头众多,就不太好判断,但也
有些辨别方法,比如是日产c口镜头,那它们多半是监控头,电视头了,还有镜身上的
一些字母也可以判断,如果上面有Anastigmat,cine等字母的也多半是电影头,这些字
母我没考证过,仅是我的经验判断。但我们见到的最多的还是已经改好口的镜头。比如
常见的M42口,看到M42你就知道这类电影头是可以转接在单反上的了,也有一些已经改
好的nex E口,M43口等等。这些改好的头售价会比为改好的贵很多,有些镜头为了增加
微距或者加长镜头法兰距,都会把后部调焦系统拿掉,这时候还会另配一个专用的调焦
桶,否则你就没法对焦啦。并且改口也有好坏,经过名师改口的头售价也会贵一些,如
果你还是无法判断这是不是电影头,还是问一下js吧,多半不会乱说。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经名师一水西来改口的万伦莎63/f2.5
下面说说电影镜头的参数和定价的关系,这也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们面对很多电影
镜头时往往会不知所错,为什么同品牌同参数的电影头差价会那么多?为什么一个顶级
品牌的镜头会卖那么便宜?为什么电影镜头价格差距会是几百到十几万?因为电影头的
定价牵扯的很多条因素,主要影响价格的因素我总结为:品牌,像场大小,镜头法兰距
,分辨率。其次再是色彩,立体感,氛围,用料,结构等。
·品牌决定了身份,就像那高高在上的ACDK,因为他们肯定质量好,用料好,贵也是正
常的。
·像场决定画幅的适用范围,这镜头是能接在大中画幅上,还是全副,还是c幅,还是
M43。能接全幅的必然会更贵,因为好马配好鞍,相机贵相映的镜头也就水涨船高。所
以这里也有个概念,不是因为他像场覆盖全幅了成像就好了。很多16MM的镜头,它们的
色彩,分辨率,氛围都超好,只因像场过小而卖不出高价,所以我会在本章最后介绍一
下什么是性价比高的镜头。
·镜头法兰距决定相机的适用范围,这是指镜头是能接在单反上呢还是微单上。镜头法
兰距是和相机法兰距对应的,为什么nex是万能插座,因为镜头法兰距再短的头都能转
接上去--我只要增加镜筒长度就可以了。而增长容易,缩短就很难,改镜高手们甚至会
改动后镜组结构来缩短镜头法兰,其成本必然上去了。所以那些天生就具有很长法兰距
的相机,比如尼康单反,能接在尼康上的镜头必然会比只能接在nex上的贵,这也是决
定镜头价格的一个因素,同理也适用在摄影镜头上。
·分辨率决定的东西和摄影镜头一样,就不多说了,但随着数码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
高分辨率的镜头就变重要了,想想就要出的nex7,我这一堆电影头不知道哪个能胜任它
的2400w。
下面我来做一个总结,在售价上一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理:能上全幅>仅能上C幅和以下
,能转接到单反>仅能转接到微单,英法德头>美俄日头,没暗角的>有暗角的,光圈越
大像场越大的价格越贵。
入门电影镜头的选择
关于这块我觉得我没资格说,虽然我了解过很多镜头,但真正用过的却没几个,我真是
一个杯具的理论派。我只能根据我自己经历的崎岖道路来推荐几个。
何谓入门,首先要看你用的什么相机,如果是单反,那入门头的价格也会稍高一些,所
以我依然推荐用nex或M43来玩转接。入门镜头的特性一般是锐度高反差大,易掌握,全
天候都可使用,气氛浓烈,光圈较大,市场保有量大,价格平易近人,焦段在50-100之
间,因为低于50好镜头的价格过高,高于100焦距太长难以操控。
LOMO75/f2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网络图片)
这个头是35MM电影头,大光圈,像场很大,单反和微单通吃,分辨率一流,通透,立体
感强,价格以前很便宜,现在有点高了,成色较好的已改好口的要卖到4000左右,如果
能淘到未改口的再找人改会便宜很多。
柯达102/f2.7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这个镜头是我第一个电影头,也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镜头,它氛围感极强,反差大,中
心分辨率很高,颜色浓郁,立体感也很强,它很容易上手,因为在任何光线下都可以拍
出不错的照片(当然这还是和水平有关系的),尤其适合特写,它可以改成M42口,但
只能用在C幅单反上,因为像场小,上全副有黑角。缺点是比较长,俗称银棍,转接到
nex上时容易端不稳,调焦的键程也较长,要绕上好几圈。但我依然觉得它是最适合入
门的电影头,也是最容易发觉电影头和摄影头区别的镜头。它价格不贵,成色较好的在
2200-2500之间。
虽然入门头很多,但我都没用过,实在不敢多介绍了,但一般价格在2000左右的头在素
质上基本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索取样张,或多听取意见。
五.工业镜头
这里要介绍一下那些被js们冠以电影镜头虚名的镜头,比如监控镜头,电视头,我姑且
把他们统称为工业镜头。所谓工业镜头他们的使用范围是除开摄影和电影之外的,他们
最大的特点是对应相对很小的感光元件,并在特殊的环境下使用。监控镜头其实就是我
们在街边抬起头就能看到的监控摄像机用的镜头,他们对应的百万像素级别的ccd,所
以分辨率和像场没必要做多高,当然成像也很差。而电视头可以理解为对应电视节目分
辨率的镜头,也不会有很好的分辨率表现,所以这些镜头普遍素质不高,品牌良莠不齐
且杂牌横行,因为它们大多是C口镜头,所以往往会被js冠以电影镜头的名号,在选择
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免得被忽悠。
世事总无绝对,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一些异类,他们就是工业镜头中的佼佼者,他们
的素质甚至可以战翻很多苗正跟红的电影头,我就来介绍一两类。
·东德蔡司Tevidon(特委顿)系列
上世纪80年代末东德蔡司生产的监控镜头系列,以其极高的光学素质和强大的工艺成为
传奇,更在20多年后的中国被捧为神镜。这批镜头最早来自于美国NASA总部的监控镜头
订单,于是东蔡开始设计和制造这批监控头,并为此倾注全力,制造出具有APO(复消色
差)规格的特委顿系列。说到APO不得不说一下,APO其实是一种标准,就是用3片以上
的低色散玻璃来消除镜头色差,而东蔡在这个标准上创造了一个世界标准,其品控非常
严格,按照网上流传的说法,在这批镜头的制造上甚至超过徕卡的品控。于是传奇就诞
生了。特委顿系列有25,35,50,70,100等5个焦段,其中25只能转接在M43上,而100的镜
头由于素质最高且必须要种镜才能转接上单反,使得其售价最高。但出乎意料的是,即
使js们再怎么神话这批镜头,其售价还是没法抄上天,即使最贵的100/f2,也在5000左
右,大概是因为产量过大的原因。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Tevidon 100/f2.8(网络图片)
·Cosmicar系列
Cosmicar是宾得的子公司生产的电视镜头,也市面上很常见,因为镜头法兰距较短,这
批镜头只能转接到微单上使用,我没有Cosmicar头,无法给出具体评价,但从网上的样
片来看,其素质还是不错的,出片很油润,但对于tv头来说,他们的售价并不便宜。
六.放映头和幻灯头
这两类镜头比工业镜头更接近电影头,因为他们的素质确实不错。放映头就是指电影放
映镜头,就是在电影院的后方,那束投射出的光的位置上用着的镜头,幻灯头同理,只
是它们装在了幻灯机上。这类镜头和我们使用的普通镜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光路方
向是反的。一般的镜头,光线都是从镜头前方进入投射到感光元件上,而放映头幻灯头
的光线则是从镜头后方进来投到屏幕上,因为这个不同,镜头内部在做消光时会有很大
的差别,当我们把它们正接在相机上时,由于消光方向反了,使得这类镜头特别容易被
强光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抗逆光性能差。除了这个弱点之外,放映头还是很强大的,因
为这类镜头都是由电影镜头厂家制造,其用料和结构和同级别的电影镜头无异,所以也
造就了其优秀的素质。我曾有一只爱展能100/f3.5幻灯机镜头,成像极为迷人梦幻,唯
一的缺点是一有强光就起雾,使得其实用价值大大降低。
七.我的部分电影头小片
我的电影头规模和老鸟相比实在是羞于出手,但我还是玩的不亦乐乎,我不敢说自己对
它们的了解和驾驭力到了多高的程度,但它们总能出一些超出我预期的好片子。
头号选手,我最常用的柯达102/f2.7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我的最爱,SOM50/3.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手指般粗的小将,斯坦海尔36/2.8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沙皇的侍从,LOMO 40/2.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新来的鲨鱼,万伦莎63/f2.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优雅的贵族,爱展能100/f3.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写的我很累了,我想今天就告一段落吧。最后不得不重申一下,我所有的观点都是我的
主观感受,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器材PK,更不想因为它而造成摄影头和电影头哪个比较
好的口水战,我旨在普及一些基本知识,好让更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我不想把这种共
享精神变成一种论战。
虽然在这些时间里,我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但对于电影镜头这个庞大世界
我依然知之甚少,我写此文更多在于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巩固所学到的知识,也尽可
能的客观评价我所接触到的每一个镜头,如有我所理解错的概念,请指正。如果想买电
影镜头,别来找我。如果想来找我,请来TGFC摄友群!
w***n
发帖数: 1613
46
废话太多了。千言万语不如上片来看看具体分别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读音如面粉,故网名“面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数码
: 单反相机及其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不过新鲜头儿一过,我却觉得没劲了。直到一款老
: 镜头到手后,我的摄影热情才被彻底点燃—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
: 随后,自动镜头全出手,遍尝天下老镜头。先是Zeiss、Rollei摄影镜头,而后又烧到
: 了电影镜头。后来,我的乐趣从单纯的拍摄扩展到了对镜头风格特色的琢磨。于是,摄
: 影头、航拍头、放大头、投影头、电影头、民用的、工业用的、军用的,五花八门;法
: 国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荷兰的,各国精品。不论有名气无名气、有
: 膜的无膜的、单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来玩玩。我天生好奇,爱探个究竟,常常
: 对同一个型号的镜头,买好几支不同时期的产品来比较,从中找出其最理想者,并总结
: 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点。所以,我对镜头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积累起来的,

N**Y
发帖数: 871
47
So far my favorite is Summicron 35
w********2
发帖数: 632
48
7 or 8?

【在 N**Y 的大作中提到】
: So far my favorite is Summicron 35
w********2
发帖数: 632
49
the best photographer is to take no photo, leaving room for imagination.
hehe.

【在 w***n 的大作中提到】
: 废话太多了。千言万语不如上片来看看具体分别
w********2
发帖数: 632
50
http://forum.xitek.com/thread-916984-1-1-1.html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沉迷于寒光闪闪的金属色泽。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执着于传统机械工艺的铿锵质感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迷恋人类光学工业波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因为它们是Leica、Zeiss、Voigtlander、Rollei、
Steinheil、Schneider、Rodenstock、Enna、Agfa、ISCO………….
还有两天就要告别单身,步入围城,忙来忙去想来想去还是得写点什么纪念下混迹于色
影的十来年,趁着结婚前,把该玩的玩够吧~
第一组:Leica M/L39系统
如果按照平均价格计算,这可能是白银家族里“含金量”最高的一个系列,当然,也是
整体工艺和光学素质最高的一组,只要一沾上Leica这个魔咒,即使是同款镜,材质和
工艺也比起其他卡口的讲究许多,比方说Nokton,L39口的就比至尊口的外观材质要好
很多……这组俺只有8个,因为它们实在是太费银了~~
Leica M 50/1.4 ASPH Summilux 一哥里的一哥,也是俺的第一颗白银,没啥说的,无
可挑剔,无论哪方面,可能就是实在没啥缺点,所以用的很少
Leica M 50/2 Rigid 经典的老家伙,工艺标杆,色彩很电影,玩的多用的少
Leica M 50/2.8 Elmar 2ver 好玩的缩头,廉价但不失可乐标本色,图体积小纯粹是借
口,就是买来伸缩伸缩搓着玩的
Leica M 35/2 Summicron 7E 比ASPH版小巧好看,不过做工麻麻,买了4年从来没用过
,有点对不起它….
Leica M 40/2.4 Summarit 严格来说这是个钛头,来自于俺第一台相机Minilux,机身
报废后拆了镜头漂洋过海让宫崎桑给改了M口,直到今天仍然是我最信赖的一颗头,老
兵不死,灵魂永在,我相信
Rollei L39 40/2.8 Sonnar 作为一颗传奇复刻头,好看,便宜,大牌,经典,为什么
不买,尽管没空用,反正我还有堆Rollei 35
Steinheil L39 35/4.5 Orthostigmat 米奇头,知道的人估计不多,但说起大画幅里
的寇丽尼亚,估计心里会有数
Steinheil L39 50/2 Quinon 产量只有三位数的老家伙,作为海尔控,不拥有个是说不
过去的,当然了,成像也是海尔家族中的翘楚
第二组:DKL系统
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白银系统,想当初就是着了便宜的道,一个Leica的钱可以买上一
桌子DKL,简直白菜价~看着便宜大碗大牌量又足想一口气收齐,没想到还真是费了不
少精力,差点消化不良,还熬死不少脑细胞,因为上了岁数的老镜,想完美很难很难…
….除了福伦达两款长焦与一款变焦头觉得没什么实用价值没收,几支施耐德不同距离
版本懒得收,麾下一共32只(福伦达12只,罗顿斯德6只,施耐德9只,斯坦海尔3只,
Enna一只,Branu一只),至于实拍效果嘛,可能因为太大众了,还没打算好好拍~~
Voigtlander 35/3.4 Skoparex 0.4m
Voigtlander 35/3.4 Skoparex 1m
Voigtlander 40/2 Skopagon 0.5m
Voigtlander 40/2 Skopagon 0.9m
Voigtlander 50/2.8 Color-Skopar 0.6m
Voigtlander 50/2.8 Color-Skopar 1m
Voigtlander 50/2.8 Color-Lanthar
Voigtlander 50/2 Septon 0.6m
Voigtlander 50/2 Septon 0.9m
Voigtlander 90/3.4 Dynarex
Voigtlander 100/4.8 Dynarex
Voigtlander 135/4 Super-Dynarex
Rodenstock 30/2.8 Eurygon
Rodenstock 35/4 Eurygon
Rodenstock 50/2.8 Ysarex
Rodenstock 50/1.9 Heligon
Rodenstock 85/4 Rotelar
Rodenstock 135/4 Rotelar
Schneider 28/4 Curtagon 1m
Schneider 35/2.8 Curtagon 1m
Schneider 45/2.8 Xenar
Schneider 50/2.8 Xenar 0.9m
Schneider 50/1.9 Xenon 0.6m
Schneider 85/4 Tele-Arton
Schneider 90/4 Tele-Arton
Schneider 135/4 Tele-Xenar
Schneider 200/4.8 Tele-Xenar
Steinheil 50/2.8 Culminar
Steinheil 50/1.9 Quinon Edixa
Steinheil 50/1.9 Quinon Braun
Enna 35/3.5 Lithagon
Braun 50/2.8 Ultralit
第三组:Agfa系统
同样镜间快门单反系列,算是DKL表亲,但是做工堪称豪华直追Leica,但价格堪比白菜
,当然了,收全两种版本11只也小费了点工夫,这个系列,光凭做工和手感就值得回票
了,当然光学也丝毫不逊色,总之,外观好看精美的一定是好头。
Agfa 50/2.8 Color Solinar四片三组类Tessar设计,特性也近似天塞,高反差,边缘
素质下降较快,但收光圈后表现也不错,几乎是所有同时期AGFA产品都会标配的一颗普
及头
Agfa 55/2 Color Solagon六片四组双高斯设计,算是AGFA的王牌头,性能均衡,反差
适中,从人像到风光都能胜任,也可以说是万金油,没什么短板,只是手上这个头出片
有点轻微偏黄偏暖,有关这个镜头的神话很多,但更多的因素可能是因为产量比较少
Agfa 35/3.4 Color Ambion五片反望远设计,短小精悍,定位为风光镜,因此反差比较
高,色彩比较鲜明
Agfa 90/3.4 Color Telinear 五片四组类Sonnar结构,人像头,反差较小,大光圈散
景比较奇异梦幻,层次细腻,色彩表现独特,个性产品,现代的镜头中很难找出类似的
玩意了
Agfa 135/4 Color Telinear 五片四组类Sonnar结构,但与90头不一样的是反差比较大
,应该是定义为风光头,散景也比较生硬,其他方面中规中矩
Agfa 180/4.5 Color Telinear 产量非常少的一颗头,相关结构也没查到资料,厂家资
料早期款也有生产,但我只收集到一颗后期版的,外观比较霸道,除此之外一概不知…
….
第四组:M42系统
白银家族中最庞大人气最高种类最多的系统,没有之一,搜罗全会吐血,因此我只下手
Steinheil系统
Steinheil 40/3.5 Csaaaron VL 白银小饼干,脸都是银面的,工艺造型迷死人
Steinheil 50/2.8 Cassar S 廉价普及头,工艺一般,但风格还是很犀利,总之海尔无
狗头
Steinheil 55/1.9 Quinon 海尔标杆头,性能很均衡,不过别和现代头比什么大光圈和
锐度,耐看就够了
Steinheil 85/2.8 Cuiminar 小巧可爱,够了
Steinheil 135/2.8 Quinar VL 我个人最喜欢的135焦段头,没有之一,色调与散景无
出其右,比Rollei QBM上那支Sonnar HFT更好,外观配上遮光罩更是神作,空前绝后的
白银造型典范,所以M42的藏防潮箱里,另外囤了只EXA的日常用
Steinheil 135/3.5 Tele-Quinar 应该是Cost Down产品,但工艺也不马虎
第五组:EXA系统
曾经声名显赫来头很大的白银系统,可惜后期被DDR不思进取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坑了,
当然也是好头无数,我还是专拣Steinheil
Steinheil 35/2.8 Auto-Quinaron
Steinheil 55/1.9 Quinon
Steinheil 100/3.5 Auto-Quinar
绿圈三剑客,好看,无它
Steinheil 105/3.8 Cassar VL 短小精悍,三片头,廉价不廉质
Steinheil 135/2.8 Quinar VL 心头好,藏M42,用EXA
Steinheil 200/4.5 Tele-Quinar 外观和135那支完全一样,风格应该也近似
Schneider 50/2 Xenon 唯一的一支施耐德,全铜,小巧精致,实力已经在同时期一大
票旁轴上领教过了
第六组:M39系统
Steinheil M39 50/2 Quinon 这组我有且只有一只,和L39那只很像,但价格天差地别
,不过常看到有装糊涂的冒充L39的卖…..严格来说M39系统很杂而且没几个好头,档次
普遍比较低,海尔这只还算不错的了。
第七组:CONTAREX系列
这个系列前两年价格还是挺白菜,今年突然飞飙,其实也算正常,查查资料,每款都只
有几千只而已,当年ZEISS的倾力之作,也算是价值回归,其实自打微单这玩意出来以
后,所有稀奇古怪被人遗忘许久的老头都搭上了转接的顺风车,所以还是庆幸自己下手
早,这系列白银款我有6只,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镜身外层处理有点太软了,很容
易划伤很可惜。
Zeiss 25/2.8 Distagon
Zeiss 50/2.8 Tessar
Zeiss 50/2 Planar
Zeiss 55/1.4 Planar
Zeiss 85/2 Sonnar
Zeiss 135/4 Sonnar
这系列还没好好用,日后再评价吧,那种随便在数码上掐上几张的点评有点糟蹋这种老
家伙,老头所谓玩味,只有耐心的一张张掐胶片方能胜任,转接数码嘛,好比ML戴上很
多T……
第八组:Royal Robot系列
军用背景的Royal Robot素来有“机皇”的绰号,原因不解释,拿到手上就知道了,这
系列镜头的坚固与密度感更是超过Leica,做工之精美也是施耐德代工家族中的NO1,尽
管规格没什么太出彩的,但胜在小巧实用,这系列的白银收全共10只。
Zeiss 50/2 Sonnar 做工最好用料最狠的ZEISS镜之一
Schneider 30/3.5 Xenagon
Schneider 35/2.8 Xenogon 罕见的七片五组反望远设计,专供Royal
Schneider 38/2.8 Xenar
Schneider 40/1.9 Xenon 唯一实拍过的一只小方格标头,很均衡
Schneider 45/2.8 Xenar
Schneider 50/1.9 Xenon 做工比EXA和DKL版强太多了
Schneider 75/3.8 Tele-Xenar
Schneider 75/4 Tele-Xenar
Schneider 90/4 Tele-Arton
第九组:Diax 与Akarex系列
Diax机身是个异类,内置三组取景器,而Akarex更是异想天开,一体的联动测距取景器
绝对是雷人之作,作为50年代德系旁轴代表用头,本身是寻常货色寻常规格,但这几款
头被同时期的西德系旁轴也都用泛滥了,算是挺有代表性
Diax Schneider 50/2.8 Xenar
Diax ISCO 50/3.5 ISCONAR
Diax Schneider 50/2 Xenon 非常均衡表现的典型施耐德头,出片很耐看,其实施耐德
风格都这样,清新但是绝不清淡
Diax Schneider 90/3.5 Tele-Xenar 做工极好
Diax Schneider 135/4 Tele-Xenar
Akarex Schneider 50/2 Xenon
Akarex Schneider 90/3.5 Tele-Xenar
第十组:福伦达Prominent系列
Prominent系列对于福伦达以及用户来说都是件杯具,既不好卖,也不好用,不过这系
列有那么一只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它并且甘愿忍受糟糕的人机工程学设计——Nokton
50/1.5,如果有一天我只能拥有一颗镜头,那么一定是它,至于为什么,拍上几卷就知
道了,至尊口的Nokton收留了两只,L39原口的总是失之交臂,也算是留点想头
Voigtlander 35/3.5 Skoparon
Voigtlander 50/1.5 Nokton
Voigtlander 50/1.5 Nokton Silver
Voigtlander 50/2 Ultron
Voigtlander 50/3.5 Color Skopar
Voigtlander 100/4.5 Dynaron
第十一组:HASSELBLAD 500系列
120规格可交换镜头中白银头不算多,Linhof 69上的那组林选是好东西,不过看到实物
那霸气的外表和骇人的重量我就打消了念头,HASSELBLAD 500系列就可人的多了,写这
篇东西的时候这三个头还在路上,图片后补吧
Zeiss 50/4 Distagon
Zeiss 80/2.8 Planar
Zeiss 150/4 Sonnar
第十二组:福伦达大画幅系列
终极白银系列,也就是它们了,不管是炒作也好,神话也好,Apo Lanthar与Heliar,
总是无可替代与模仿的,更不是东施效颦所能抹杀的,如同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既
然是收藏,那么还是只挑林选版
Voigtlander 105/4.5 Apo Lanthar
Voigtlander 150/4.5 Apo Lanthar
Voigtlander 150/4.5 Heliar
穷极无聊的时候,可以抚摸它们
信马游缰的时候,可以信赖它们
孤单落寞的时候,可以欣赏它们
闲庭信步的时候,可以期待它们
尽管玩白银镜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但也算记录了一路走来的玩物丧志轨迹,林林总总摆
在一起也是很有成就感,总体而言,西德镜的总体水准是凌驾于同时期其他镜群之上,
白银系列更是如此,这点毋庸置疑,闪亮冰冷的Chrom镜身代表着一个工艺至上,追求
完美,个性纷呈的时代,而并非仅仅追求市场占有率或数据上的指标,它们是否拥有辉
煌的身世,傲人的素质,传奇的味道或者不凡的身价已不再重要,在我看来更是一颗颗
可以把玩,可以实用,并且承载着历史的金属与玻璃工艺品,能够记载下平凡生活的点
点滴滴,就足够了,当然啦,生活不仅仅只有白银…..
相关主题
120相机24种zz我入丐了,内牛满面。。。
[WTB] Pentax 67 with 105/2.4Contax645 毒啊
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我发现6X6还是太方了,拍风景颇受限制,还想弄回一个645的机器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w****g
发帖数: 727
52
lz 转的是无忌重磅帖子
N**Y
发帖数: 871
53
我用的是6片的R镜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7 or 8?
w********2
发帖数: 632
54
you don't stay long enough to know who is and who is not.

【在 a*****s 的大作中提到】
: fm 这两年托太多
w********2
发帖数: 632
55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36754-1-1-1.html
第一个电影头是ACDK四大家之一库克的COOKE KINETAL 150 T4 F3.8,虽然不是库克最
顶级的系列,但初试之下还是十分惊艳。目前最中意的有以下几个地方:
1.良好的空间感,特别是在大中场景时;
2.氛围渲染能力,特别是在人文场景时;
3.优雅的英伦色调,与手上另外几个R头的极致夸张不同,色彩中性,但充满英伦贵族
气息;此头与R头的色彩表现相反,对绿色表现极好,但对红色较为敏感,目前是通过
微调白平衡进行适当抑制;
4.超高的解析力,此头能满足8000万像素的机身,我的D700用它实在是高射炮打蚊子-
-大材小用;
5.不是一般的轻巧,感觉不足R180一半重,挂机实在方便,不过过于轻巧,导致手感略
为发飘,对焦难度增大,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6.经改口后的对焦行程极长极长,可以精确对焦,无限远合焦,而且最近对焦距离极近
,不到1米,使得拍摄题材比R180大为拓展。
经两次实用,感觉此头最适合的就是有人的人文场景,其解析力、空间感、氛围渲染能
力都能较好地得以体现,场景越复杂,此头的优势就越能得以彰显。所以以后此头应是
以本人较为喜欢的市井扫街题材为主,其他题材只能兼及了。
在无忌上此头还没有专帖,确实国内此头也较为稀饭,本人初入此头,就赧颜开此专帖
,能尽量展现COOKE电影头的特质,同时也欢迎COOKE及其他各家电影头爱家共同上片交
流,分享心得。
---------------------------->>
附:百度一下cooke(貌似出自老咸鱼)
当今玩老镜头,最受推崇乃ACDK四大厂家,其中C指的就是Cooke。
Cooke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屹立百年的光学公司,今年刚发布第五代Speed Panchro电影镜
头以及全新的超大光圈系列呢。
Cook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William Taylor和Thomas Smithies Taylor兄弟和商
人Mr. Hobson成立了一家光学公司制造电影镜头,取三人的姓Taylor, Taylor &
Hobson为公司名称,简称TTH。
1893年另一位光学设计师H. Dennis Taylor,来自T. Cooke & Sons望远镜公司的光学
经理,发明了经典的三片式Cooke设计,向TTH公司伸出了授权生产的橄榄枝。次年由
TTH开始生产电影镜头,打上Cooke的商标出售。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几乎所有好来坞特色
电影都是用Cooke镜头拍摄的。
1930年TTH被著名电影器材制造公司Bell & Howell收购,二战期间美英等国无法从德国
进口镜头,Cooke镜头占领了所有的电影镜头市场。1946年又被转卖给了Rank公司,后
来逐渐以测量为主业。
1998年Taylor Hobson公司的光学部门出售并成立了新公司Cooke Optics,伴随着一系
列新电影镜头的发布,重新在电影镜头市场站稳了脚跟。
1921年光学天才Horace W. Lee设计了Speed Panchro,这种镜头有着F/2的超大光圈,
并对所有像差都有良好修正。过了几年有声电影开始出现,电影导演比以往任何时间更
需要超大光圈镜头。因为会录下声音,有嘈杂响声的大功率照明灯不能再使用了,拍电
影时的光亮度一下子不够了,只有靠大光圈来补救。
1930年代,Cooke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变焦电影镜头Bell & Howell Cooke Varo 40-
120mm
1940年后更高的解像力的第二代Speed Panchro出现。1946年Deep Field Panchro发布
,有趣的是,后来Taylor Hobson公司去调查好来坞导演们对Deep Field Panchro的反
馈意见,以期改进。结果导演们一致认为Deep Field Panchro太好了,于是Deep Field
Panchro结构和设计都被保留了下来,而同期的Speed Panchro则不断改进到三代、四
代乃至今年刚发布的五代。
无论是Speed Panchro还是Deep Field Panchro,得益于对像差的良好修正,焦内成像
非常清晰,焦外柔和,立体感超强。
---------------------------->>
第二个入手的是瑞士小军刀--Kern-Paillard YVAR 1:2.8 F=75mm电影头,实在很小
,我觉得可称为全幅上的小奶头
瑞士虽然电影不发达,但是生产的电影机和镜头,却很出名,秉承了瑞士工业的精髓,
一如既往的精致,稳定可靠,是千锤百炼的精品,kern(科恩)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镜
头厂家之一,它于1819年成立,1988年被Wild Leitz公司收购,现在算是徕卡旗下公司
了。
kern这个品牌的镜头大一般人不太熟悉,它最早的镜头都是用于瑞士生产的ALPA至尊相
机上,虽然规格不多,但成像菜其优秀,其Kern Macro-Switar 1:1.8/50 (1.9/50)有
天下第一标头的美称(未知真假)由于alpa至尊相机当时的价格非常昂贵,大多是皇室
把玩的相机,国内很少看到。
50年代后科恩开始为当时瑞士的16mm电影机做配套镜头,现在能用在单反上的规格并不
多,据说75/2.5(2.8的早期版)和75/2.8这两个镜头在全副上成像圈稍有不足(我这款
好象能较完整覆盖,人品问题?),还有100/3.3、100/2.8微、150/4、150/3.3微,共
有这6枚镜头(不过感觉它的微距有点儿骗人,不够微。)。kern在台湾和香港的摄友
里几乎都人手都有的镜头。
------------------------->>>
第三个入了的是COOKE KINETAL 100 T2.8 F2.6,与前一款cooke150是同系列的,终于
填补了50焦段与150焦段之间的空白。刚入手,这段时间都是试机阶段。
------------------------->>>
一堆磨镜片
w********2
发帖数: 632
56
写意、散景、老铭镜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42724-1-1-1.html
http://forum.xitek.com/thread-486653-1-1-1.html
http://forum.xitek.com/thread-535838-1-1-1.html
追求影像极致的品质要求,所以........
本是一个Leica的忠实用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涉入了法制的镜王Kinoptik,
用了以後,看到了Kinoptik那种柔調超高解析的照片後,推翻了长久以来心中Leica的神
话,從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饯与精力,开始研究并收藏
起一些优质稀有的老铭镜,基本上Leica的R,M或L39的镜头该玩的全玩过了,
一般大家玩镜不外乎是Leica,Carl Zeiss,Nikon,Canon...等一些常见的品牌,
我常觉的Leica的各個時期的鏡頭在她所創造出的年代都是一個"標準",
玩老鏡是去体會一種味道,例如顏色,層次及散景及她的制造工艺,而非一種光學數據上
的完美,
因沒有一顆鏡頭的光學數據是完美的,老鏡頭通常很難找到鍍膜及鏡片是完美的,
所以在有了充分的心理建後再去玩老鏡才是比較合適的,
我個人願意接受這種光學數據上的不完美而去體會她所創造出的特殊道味,
而這种特殊道味是在現代的鏡頭上所找不到的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有极大部份却是一比较少见的品牌,主要是一些欧洲的镜头,
例如Kinoptik,Angenieux,Som Berthiot,Boyer,Cooke,Dallmeyer,Old Delft,
Kern,Hugo Meyer,Astro Berlin,Voigtlander,Schneider,Rodenstock...等,
在體會出日耳曼民族這種萊卡的標準畫面後再去玩這些不同風格的英,法..等老銘鏡通
常能有一番不同的領悟,
常久以來都是在台灣的Leica Fan Club貼圖,第一次在內地的論坛貼圖,
这个以老铭镜为主题的图会持续一直贴下去并随时会有新的试镜照加入,希望大家多多
支持.
感謝指教.
w********2
发帖数: 632
57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08693-1-1-1.html
此头色彩沉稳厚重,擅长阴天和金属,弱光下的透明油润味道十足
这个镜头的出片,感觉很舒服,和佳能L一对比,一下子C头就轻浮了
缺点是很容易吃光,对霓虹灯光表现出色差较重的情况,肉眼手动对焦要精准不容易
由于是120像场的镜头,解析力相当不错,画面细节丰富
无级光圈,从F2.7到F64,白天都不用减光镜
使用了“双节棍”模式改口,增强近摄能力,最近对焦一米左右
博士伦镜头相关资料:摘录自资深泡菜【老咸鱼】的帖子
Bausch & Lomb(博士伦)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纽约一家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科学仪
器和视光学厂,创始人是德裔移民John Jacob Bausch,三年之后向他的好友Henry
Lomb借了60美元以维持公司运作。用他们的姓组合成为公司名字并开始生产眼镜框、光
学仪器和镜片、镜头,做出了第一片美国制造的光学玻璃,以及拍摄第一张月球卫星照
片所用的镜头,上世纪80年代后主业调整为眼镜和光学测量仪器。
在1880年代,John Jacob Bausch之子Edward访问德国耶拿蔡司工厂并得到了蔡司授权
在美国设计和制造蔡司专利镜头,Baltar和Super Baltar都是典型的双高斯结构镜头。
博士伦电影镜头广泛用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拍摄中,最最出名的当属教父(Godfather
)系列。
博士伦公司因为对电影技术的推动贡献而获得1954年奥斯卡荣誉奖,几位博士伦公司科
研人员还获得了1960年的奥斯卡科学工程奖。
《中国摄影》杂志刊登的面粉王的文章:
电影头与相机头的区别
现在玩电影头已经成了风潮,解像力更高、色彩更棒、味道更好是电影头给人的第一印
象。大家知道,画幅越小,对镜头的分辨率要求越高;画幅越大,分辨率要求越低。例
如,如果120(中画幅)镜头的分辨率是60线,片幅更小的135镜头(下面按大众习惯,
称之为全画幅)需要做到100线,才能同样清晰。因为35毫米电影画幅约是全画幅的一
半,16毫米电影画幅比4/3系统还要小,所以,电影头必须具有比相机头高得多的分辨
率,才能用于电影银幕这种大面积显示。由于电影头是工业品,制造成本允许较高,不
像民用相机头那么抠门,镜头的实际像场常做得比标称画幅大,以截取中央部分的最佳
成像。通常,40mm以上焦距的35毫米电影头,像场几乎都可以覆盖135全画幅;100mm以
上焦距的,像场大多可以覆盖6×6厘米的中画幅。我还测试过不少75mm和85mm焦距的电
影头,其像场居然比许多全画幅的同焦距镜头还大,可以覆盖645画幅。有了较大的像
场和比全画幅高得多的分辨率,这就是电影头具有更高解像力的先天优势所在。
原文章见:
http://manfred.blog.163.com/blog/static/24597852011725112748666
关于《教父》使用博士伦的情况
第一、二集是用到了博士伦,第三集不是
f****i
发帖数: 20252
58
当菜刀用能赢,如果是吊丝碰吊丝,
当剑用不行,现代的不锈钢刀太脆了

200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完全扯淡!
: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w********2
发帖数: 632
59
谢谢丸版的包子,现在还不会收包子,包子有啥用吗?见笑。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转帖技术帖~包子送上~~~
m*****8
发帖数: 1027
60
我觉得是这回事。最后发现iPhone才是摄影神器。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相关主题
中副后背毒逾胶片发现版上很多人器材烧到最后貌似都趋向于这个状态
contax645 + 80/2 + 35/3.5 = $3500?徕卡的选择 转自电分dx
[合集] Contax645 毒啊GA645Zi到手,10个包子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61
Nex-5N,GH1转接各种老镜头,电影镜头的汇总贴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14622-1-1-1.html
电影 ---- 镜头的记忆
http://forum.xitek.com/thread-985696-1-1-2.html
w********2
发帖数: 632
62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Nex-5N,GH1转接各种老镜头,电影镜头的汇总贴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14622-1-1-1.html
: 电影 ---- 镜头的记忆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985696-1-1-2.html

w********2
发帖数: 632
63
http://forum.xitek.com/forum-97-1.html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w********2
发帖数: 632
64
810-----终极的视觉享受
人的身上,长有很多器官,嘴负责吃,不光要咸,辣,酸,还要讲究火候,据说某国总
理吃青菜,到饭桌的时间,要按照秒计算的,超过10秒,要重新做。。。。。。。耳朵
负责听:据说一根电线,要很多大米,也许比MP还贵。。。。。。摄影的其中一大乐趣
,是为了满足眼睛这一器官达到及至。
02年上屋脊,有些年头了,可惜没有什么长进,还停留在6X6里,非常惭愧。我虽不长
进,但身边的同学都在进步,不小心看了他们的作业,尽是些8X10的片子,非常震撼。
和810比起来,我拍的135,实在太小了,为了弥补小,我通常挑选几张放大,放大的意
义在哪里?放大的意义在于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细节,随着细节的提升,视觉神经细胞将
提升出来的大量的视觉信息反馈到大脑中,人脑中自然的反应就是现场感被提升了——
还原现场感,这是视觉享受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观看135的正片,好比手枪对墙打一颗子弹,墙里会有个弹孔,的确,135反转片,色彩
层次都很逼真,可以感受到比较强烈的现场感。观看810的彩色反转片是什么概念呢?
把对墙发射的子弹换成了铅球,并且,铅球获的了与子弹相同的速度,轰然巨响后,是
墙被打穿成洞,810就是在这样震撼你的眼睛。810很简单,就是底片大了很多,非常老
实的把那颗子弹换成了铅球,然后就产生了很大的能量,直观810彩色反转,是那种难
以置信的强烈的现场感,所看到的景象,百分百真实,甚至可以感受到自己身前背后被
一种气场包围。这张纳木措的彩虹,我看过原片,确实有七种颜色,妙在七种颜色之间
的过渡,极度细腻,极度自然,极度平稳,取得这样的效果,非810不可,这种色彩的
细节描绘没有半点取巧,完全是靠丰富像素的堆积(不要和数码的像素相混淆,数码像
素是塑料做的,胶片像素是银子做的),完全真实地还原了那条彩虹,太难了,我没有
见过这样的真实的图片,不禁想用手去触摸这彩虹。。。。。。来验证是否真实。。。
。。。810和西藏大美风光结合的结果,仿佛令我重新来到了拍摄者按动快门的瞬间。
翻动810底片,手很沉重,因为可以感受到这张底片的分量,其一是器材的沉重,单独
一根架子的重量,就使人望而却步,其二是技术的复杂,测光,光圈,快门,对焦,移
轴,插板,换镜头,这些动作,有时要飞快的完成,否则光线就错过了,其三是成本的
昂贵,1张810彩色反转片的成本,是135的50倍,是120的20倍。所有的这一切,体现了
拍摄者对风光的虔诚,自然的敬畏和对完美的追求。
810的用家,由衷令我钦佩。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forum.xitek.com/forum-97-1.html
w********2
发帖数: 632
65
数码像素是塑料做的,胶片像素是银子做的
w********2
发帖数: 632
66
nice pun, hehe. silica-plastic;silver-silver.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数码像素是塑料做的,胶片像素是银子做的
w********2
发帖数: 632
67
超大画幅相机2024 DIY
http://cnc.xitek.com/forum-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112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810-----终极的视觉享受
: 人的身上,长有很多器官,嘴负责吃,不光要咸,辣,酸,还要讲究火候,据说某国总
: 理吃青菜,到饭桌的时间,要按照秒计算的,超过10秒,要重新做。。。。。。。耳朵
: 负责听:据说一根电线,要很多大米,也许比MP还贵。。。。。。摄影的其中一大乐趣
: ,是为了满足眼睛这一器官达到及至。
: 02年上屋脊,有些年头了,可惜没有什么长进,还停留在6X6里,非常惭愧。我虽不长
: 进,但身边的同学都在进步,不小心看了他们的作业,尽是些8X10的片子,非常震撼。
: 和810比起来,我拍的135,实在太小了,为了弥补小,我通常挑选几张放大,放大的意
: 义在哪里?放大的意义在于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细节,随着细节的提升,视觉神经细胞将
: 提升出来的大量的视觉信息反馈到大脑中,人脑中自然的反应就是现场感被提升了——

w********2
发帖数: 632
68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文:电分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与影友共讨。
对于器材,有些人喜欢听别人谈论,而有些人则对谈论(好)器材者反感。实际上,选
择器材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人的拍摄题材不同,能承受或愿意的开支不同,还有能承受
器材所带来不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上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常想,如果能有那么一机一头,可以风光、建筑、人文、人像、微距、打鸟等通杀,
同时重量不超过1000克,那该多好!这样就不用考虑器材的问题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
这样的器材,而且以后也不会有。因此,喜欢几类拍摄题材的影友不得不需要几套器材
,随之而来的体积和重量很烦人,而如何选择这几套器材更烦人。多听听不同使用者的
意见很有帮助,但最终还是要自己去认真使用后才会知道该器材是否够好及是否适合自
己。发烧之路,必须在广泛听取意见后亲步走,每迈出一步,都应是值得迈出的才好。
“广泛听取意见”需要讲究科学,不能轻易相信摄影杂志上的测评文章,那些都是器材
商付钱请人讲好话的。应该多分析一些对摄影真正迷恋的人的意见。
一、郑重声明: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我已经尽力做到客观。我不是任何一个厂商
的“托”,我不会为任何厂商说话,我只针对器材说话。目的只有一个:提供较全面真
实的参考,能令一部分人少走弯路。
另外,每个人都对自己选择的器材很有感情,都会象自己的孩子般来爱护,包括保护器
材不受破坏及不容他人对自己器材的批评。很遗憾,在谈论器材的时候,我不得不指出
它们的优缺点,有些影友可能会接受不了,如发生这种情况,请原谅我的观点,并请相
信,我没有针对人,只针对器材。
二、彩色风光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就彩色风光摄影而言,选择Linhof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具体选择Linhof4X5
,还是Linhof617或Linhof612,可按需要及个人习惯而定,都能获得顶级的效果。吉尔
德变幅617则是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提供了宽幅、变幅及移轴功能。哈苏、禄来、康太
时、宾德等120系统不大不小,勉强可用。135系统就别用来拍风光了,那怕徕卡都不行。
(一)在数码时代还有必要购买大幅或宽幅相机吗?
许多人质疑这问题,我也曾认真考虑过。
我并不抵触数码,早在1998年就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毕竟数码太方便了,目前还偶而使
用,但从不用于重要的拍摄。象我这样对照片质量吹毛求疵者,用什么器材或附件能取
得最好的效果,我就会去用,不管数码还是胶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数码还无
法达到反转片的质量,反转片通过电分可得到高质量的数码文件,反过来却无法办到,
更何况还少了直接看底片或幻灯的震撼。因此,我仍会继续使用反转片,直到数码的效
果能追上反转片为止。
无论数码或胶片都与大、中幅器材无关。因为大、中幅器材大部份使用后背,能很方便
地实现数码化而无需任何代价。大幅相机的功能及质量是永远不可能被超越的,大幅相
机的最大功能不是大底片,而是移轴,移轴能修正影像变形,能改变清晰平面,能充分
发挥摄影人的创意。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出现4X5、612、617甚至5X7、8X10
面积的数码后背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到时,人们会对这个世纪初大家都在争论要不要购
买全幅135数码相机感到好笑。
目前的612、617相机大部份还不是后背独立结构,不必担心,很快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的
,吉尔德及骑士617相机已经是这一结构,而ALPA12系列更是高瞻远瞩,从设计之初就
考虑到了数码及胶片的通用。大幅相机全部是后背独立结构,向数码转换的代价为零。
(二)大幅、宽幅相机是否操作繁琐、缓慢?
大幅相机确实操作繁琐,也相对缓慢,但可以通过熟练使用器材来克服。拍一张片子一
般需要10分钟,但如果要抢时机,1分钟也可以拍一张,我2004年的最满意照片就是这
样拍下的,当时时机紧迫,我一边支架子一边考虑用哪个镜头及曝光组合,然后飞快地
安装机器及镜头,按常用的方式移轴(少量倾斜镜头),用放大镜确认主要部位的清晰
度后,关闭快门、设光圈速度、上弦、插入片盒、拉出挡板、曝光,整个过程在1分多
钟之内完成。
宽幅没这个问题,可拍得比哈苏更快,因对焦是预设的,直接取景拍摄即可。
(三)选择Linhof真的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
确实是这样,Linhof拥有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4X5双轨机及617、612宽幅相机,但要意
识这一点并不容易。彩色风光是最多人喜欢的摄影题材,但恐怕没有那一位影友买的第
一部相机就是Linhof的,一来初级烧友对大幅知之甚少,二来哪怕他相信Linhof是最好
的,他也不相信自己会需要那么高级的器材,三来大幅器材的操作难度令许多人望而却
步。只有那些对影象质量非常在意,不在乎为此多付出金钱及繁琐的人,才会最终选择
Linhof,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大都会对以前为何买进了那么多“没用”的中小幅
器材而后悔。
为何Linhof是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我不想在这罗列它的功能数据,它的好处,需
要与其它器材比较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我首先购买的大幅机是Linhof2000,一段长
时间内,我都嫌它笨重,并不了解它比其它牌子高级在那里,直到后来有机会接触其它
相机,通过亲手比较,才知道Linhof的笨重、精密甚至它的种种不便,都是为了获得最
高质量的照片而设置的。 Linhof612、617在使用上比较方便,与其它牌子的同类产品
相比,也是重得“过份”,无法,Linhof就是这样,不可能为了减轻重量而牺牲稳定及
精密。如果你对彩色风光照片质量非常在意,那么,终极选择是Linhof。
Linhof相机也并非没有缺陷,我所使用的2000型4X5相机,存在润滑油不够耐低温的缺
点,2005年初我曾用它到坝上拍摄,早晚零下30多度,机器几乎被冻住,轨道紧得难于
推动,要将400毫米镜头推到位置,费尽了力气,手指头受尽折磨!上移摇把也由于低
温而打滑,功能作废,当中午气温上升至零下20度时,机器则完全操作自如。
Linhof2000型相机的个别小零件易损坏,如饰皮脱落、折合对焦器破损、后背勾断裂等
,虽不影响使用,但作为世界顶级品牌,在这些小问题上做不到尽善尽美,确实令人遗
憾。
还有,施耐德著名的72头、90头、400头由于个头太大,在Linhof2000上使用还不算方
便,需要去适应。
(四)吉尔德变幅617是另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款机器全球年产量仅五台左右,由德国吉尔德老先生手工打造,大部份人可能都没见
过实物,我较幸运,有一位影友买了一机三头(47、80、180头),令我有幸把玩使用
几次。其做工达到甚至超过了林哈夫水准,属于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有取景器及机背两
种取景方式,提供了宽幅、变幅(66、69、612、614、617)及移轴功能(前组的上下
、左右、倾斜,后组不能移轴),其移轴功能不如大幅相机强大,对于风光摄影来说,
也基本够用。
功能强大的吉尔德相机,体积比Linhof617大许多,也更加重,不过比起林哈夫4X5加上
617来,还是要轻一些,只是不能拍4X5片,另外移轴功能稍欠。
(五)选择哈苏、禄来则意味着在质量与繁琐中作出妥协。
在职业风光摄影师(包括风光大师)中,哈苏的使用者最多,因为哈苏相对轻巧,出片
快,素质也过得去,用于印刷12寸的画册能满足客户要求。职业风光摄影师并不追求顶
级的质量,而很在乎拍片的效率,在这个前提下,哈苏是最好的选择。我认识一位国家
级风光大师,早期他追求艺术,坚持用Linhof拍摄,后来功成名就,改用哈苏了,我很
迷惑,特意向他请教,答曰:“用Linhof拍片费用太高,拍摄量少,这样赚不了钱,不
如哈苏出片快,成本低,拍起来也不辛苦。”
许多发烧友不明个中原委,看到职业风光摄影师(或风光大师)用哈苏就跟着去买哈苏
,这样就不一定正确了,他们中有一小部分狂热发烧友最终还是会步入大幅或宽幅的行
列。
职业风光摄影师中几乎没有使用禄来的,烧友中则有相当一部分。哈苏的成像是有利于
宽广风光的,禄来则对中近景色及人像的表现较佳,另外,禄来的重量及需充电这一因
素令许多向往禄来的人却步。
(六)关于画幅,是Linhof4X5,还是宽幅Linhof617(或612)?
这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把它们都买下当然最好,但毕竟太贵也太重了。建议选择一个
为主,另一为辅。
如Linhof4X5配3个头(58、150、400),Linhof617配90头;
或Linhof4X5配2个头(150、400),Linhof617配2头(72、180)。
只考虑Linhof4X5的话,就配4个头(72、120、180、400)。
645、66、67、69片幅都不推荐。如果特喜欢看幻灯而对顶级质量没有过高的追求,那
么66或645是不错的选择。
8X10是目前能订到货的最大反转片,但订货渠道非常有限,不一定能按时交货,另外,
国内能冲8X10反转片的图片社太少了,似乎北京才有。
(七)大幅4X5的机身、镜头及附件该如何配置?
1、机身:
Linhof 2000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有2000型及经典型,其中2000方正易携带、能方
便使用47以上的广角、没有联动对焦机构;经典型则体积稍大、可联动对焦、广角头使
用不方便。风光摄影中联动对焦没有用处,而广角头的使用则相当重要。
2、镜头品牌:
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
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
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日产的尼柯尔、富士龙镜头则不必
考虑。
3、镜头焦距与型号:
这是最令人困惑的,初入门者往往满头雾水。我原来有65、90、150、210、300、400六
个镜头,后来发现不需要那么多。在经过几年的使用体会后,我推荐72、120、180、
400的组合,分别相当于135系统的20、32、50、115焦段。 当然各人的焦距喜好不同,
也可改成58、120、210、400等其他组合。大幅镜头中的标准镜及广角镜是其优势,而
长焦是其弱项,另外,拍4X5的人多数喜欢拍宽广的大场面风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
镜头应侧重广角及标头,长焦选一个400头即可。太广的镜头也不建议采用,比如38、
47这两个头,在后背磨砂玻璃上的成像太暗淡了,取景、对焦极为困难,一早一晚几乎
无法使用。
1)施耐德Super Angulon 72/5.6xl。在施耐德所有系列的镜头中,Super Angulon xl
系列的色彩最美,能用在4X5上的有47、58、72、90四个焦距,而其中的72/5.6xl焦距
够广又不过广,像圈覆盖5X7,移轴量不大时可不用中心灰。
2)施耐德Apo symmar L 120/5.6。这是4X5的小广角镜头,出镜率最高,仅200克,52
口径,0号快门,够轻够小,而成像质量令人过目难忘,也够便宜,实在超值。许多人
选择了Super symmar xl 110/5.6,我不主张,效果不如Apo symmar L 120/5.6,而且
价格超出一倍多。Super symmar xl系列,因是不完全对称结构,并采用ASPH非球面镜
片,导致成像过于鲜艳,显得锐利生硬,中间层次欠缺,属日头风格,更适合建筑摄影
而不适合风光摄影。不过,其中深受好评的110xl、80xl的超大像圈及较小的体积重量
很吸引人。
Apo symmar L是完全对称设计,其前后组的口径是相同的,可说是奠定施耐德镜头在风
光摄影中霸主地位的产品,能用在4X5上的有120、150、180、210、240五个焦距,其中
240头不建议采用,又大又重,3号快门,在Linhof上都不好用。
3)施耐德Apo symmar L 180 /5.6。这是4X5的标准镜头,也较常用到,结构与120L完
全一样,成像风格与质量也完全相同,重400克,72口径,1号快门。
4)施耐德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Tele Xenar 系列用在4X5上的有250、
400两个焦距,都比较重,其中400头重达900多克,82口径,3号快门,无限远对焦时皮
腔长度280MM,最近对焦距离达到1.8M,可拍荷花、人像等特写。在坝上、新疆、西藏
等广阔之地,结合612后背,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将大展身手,在其他地
方拍摄时,为减轻重量我一般不带它出门。因是望远型非对称设计,成像质量不如Apo
symmar L系列,但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不认真比较难于察觉。如果施耐德能推出一个
400/9的镜头,重量控制在500克以内,采用1号快门,成像圈有200毫米以上,相信会很
受欢迎。
4、林哈夫特选镜头值得多掏钱去购买吗?
历史上的林选镜头都赫赫有名,代表着最高的质量。
目前施耐德出产的镜头中,凡适合在4X5上使用的,Linhof都按更高的标准进行挑选后
,加打Linhof的标记出售,价格要贵50%左右。我曾使用过林选的150头,镜片异常完美
,镜头中一粒尘都没有,而我当时的另一个镜头中发现在密封的镜片之间有一粒较大的
尘无法去除。至于林选与非林选的成像差异,可说是很小,需要认真比较才能区别。为
了获得获得最高的品质,建议还是多付出50%吧。当然,不要要求回报会达到150%。
5、Linhof4X5的附件:
1)片盒及后背。
费得里提片盒,有两个型号,要选择Linhof指定的Astia那种。建议买7个,5个是不够
的,没得周转,10个又太多了。 5个片盒刚好装一盒10张片,一般来说,拍风光一天拍
不了10张,可能拍了6、7张,这时,因还有2个空片盒,可再装上10张片,第二天开始
就有13、14张片子可用。我一开始就买了10个片盒,结果有3个一直没用过。同时携带5
个以上片盒很重,体积也大,能少带就少带,够用即可。
Linhof原厂612后背。如果不购买Linhof617(或612),那么原厂的Linhof612后背是必
须品,一定要购买,万万少不得,宽幅的构图与4X5不同,可令构图多样化,并可放手
去拍,相应减少4X5胶片的使用量。67后背用不着,因其构图与4X5是一样的,不如直接
拍4X5了,67的像质与哈苏禄来的66相比也没有优势。69后背也用不着,可从612中裁剪
得到(多带一个后背太重,不如多带几卷胶片)或干脆拍4X5算了。
2)脚架及云台。
关于脚架,捷信是不二之选,但我买到第三个才基本满意,第一个是捷信1228,第二个
捷信1410,第三个捷信1325。1228是碳素的,很轻巧,在无风时效果不错,但有风时就
不行了。因此我将之出手买回重达4000克的1410,效果绝对好,纹丝不动,不过重量累
人,加上云台重达10斤以上了,提着它连续走不了一公里,更别说爬山了,连我这样不
怕麻烦的人对它也是又爱又恨。无法,再将之出手,买回1325碳素,轻多了,2000克重
,可吊起我70公斤的体重,提供了很高的“性重比”,这才基本满意。
关于云台,一定要双螺口的三向云台才行,我的选择是捷信云台1570。无论多高档的球
台都不适合大幅相机使用,高档球台虽可牢固锁紧,但无法精密调节,反而会浪费宝贵
的时机。捷信1570结实耐摔打,耐零下40度低温,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非常高的稳定性
及操作的便利性,其唯一不足是体积较大。令人奇怪的是,捷信球台的质量却不行,不
但锁不紧,手感也很差。
3)其它附件。
测光表可选择世光608,功能强大,就是体积大了些,不好携带。
B+W偏振镜及蒂芬玻璃渐变灰(1级和2级),其它的滤镜对于风光摄影来说都是多余的。
快门线,每个镜头各装上一条,以把握拍摄时机。
骑士6倍对焦放大镜,够细够长,最好用。
防静电、不掉毛的暗袋。
(八)宽幅617、612的机身、镜头及附件该如何配置?
1、617的风光片是震撼的,尽管构图不易。Linhof617共有72、90、180、250四个镜头
,没有必要都买进,一来Linhof617镜头太贵了,二来镜头焦距太接近了。买两个就够
了,推荐72+180,当然90+180或90+250甚至72+250也行。Linhof617不能在拍摄中途换
镜头(非要换头则要使用暗袋),因此买两个以上镜头的人不得不考虑是否需要多上一
台机身。
吉尔德617建议配置72xl、180L、400C三个头,只是重量和体积都有点过分,如前往不
需要400头的地方,把它留在家中为好。
2、612的风光片是耐看的,而且构图容易,手持性能优良,可兼顾人文题材,不喜欢
ALPA69片幅的最好选择这个。Linhof612也不便宜,与Linhof617几乎一样的价格,因此
大部分人都冲着617而去了。Linhof612原来只有两个头(58、135),近期新推出5个镜
头:58、80、120、150、180,没必要全买,考虑2个或3个头就够了,推荐58+120+180
或80+150的组合。Linhof612还有垂直移轴功能,对修正变形有用。
3、附件。
脚架:捷信1227。这款比1325小一号,相对容易携带,用来架宽幅机足够了。
云台:雅佳B2或冈仁波齐NB2系列。雅佳B2就不用多说了,是最好的球台,而冈仁波齐
做工之精良,手感之良好,功能之强大,足于跟雅佳看齐,真让人不可思议,甚至可以
用来把玩,我没用过前还真不敢相信国人能做出如此精品,在它面前,捷信球台实在是
太差了,推荐NB2系列,大小、重量很合适。
(九)哈苏、禄来等中幅器材配置建议。
如果确实不想大、宽幅,又喜欢风光摄影,很多人都选择哈苏或禄来的其中一个品牌来
配置完整的系统,其实并不合理。哈苏在超广角及长焦方面占优势,有3个看家头:38
、250SA、350SA,100/3.5也还算较好,其它头距离“好头”还有一段距离。禄来则在
标头及中焦方面相当出色,所以,哈禄双修是最好的组合。考虑到机身最好别重复投资
并减轻重量,或许不得不作出让步,但还是建议采用如下方案:
广角端最好的选择是阿尔帕。如坚持要66篇幅,那就哈苏903、905(如能找到成色好的
swc/m就更好了,玻璃特好)。
标头禄来双反2.8gx/fx,老一代2.8f的镜头也很好。
长焦哈苏250SA+1.4X,注意,是SA级别的。
可能有些影友会觉得上面三个镜头的焦距相距太远。其实应该够了,标头已经可以完成
一半以上的拍摄量,如果能靠近,那么,超广角将派上大用场,如果无法靠近,250SA+
1.4X绝不会令人失望。
三、黑白风光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目前我还没发烧黑白风光摄影,因此无法展开谈论。两年前我欣赏过一张11X14的黑白
照片,一眼就被镇住了,那种质感及层次无法形容,我暗想用林哈夫4X5也拍不出这样
效果。我询问是用什么相机拍的,被告之是11X14相机,原底片直接印像。之后的几天
晚上我一直睡不好,脑海里老浮现出那张黑白照片。
黑白风光摄影对片幅要求是越大越好,对于顶级发烧友来说,基本都是直接印像,他们
对于影调要求非常之高,不可能接受哪怕是一倍的放大,从11X14起步至20X24均可,但
便携性就非常差了。镜头只能在二手里面找老头了,目前生产的镜头中都没有那么大的
成像圈。
8X10勉强可用,因为放大的成本太高而质量又不够顶级,直接印像又太小,玩起来不过
瘾。8X10的机器及镜头都有全新的可买,但拍黑白的效果并不比老镜头好。
四、人文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从leica M起步,ROLLEI双反适中,如能克服使用上的困难,ALPA最好,片幅够大,色
彩纯正,成像结实,但弱光下难于使用。
(一)关于徕卡M。
徕卡的重要性,没必要多说,网上能搜到一大批。我要强调的是,在弱光下徕卡的效果
确实无可比拟。我曾为了买另外的器材而卖出徕卡一机三头,后手头稍松,重新逐步购
回,一去一回,更深地体会到了徕卡的无可替代性。徕卡机身,如此精致、耐用及优美
;徕卡镜头,每一焦距的每一版本都有一堆故事,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没有其他器
材在可玩性上能与徕卡相比,同时,徕卡也是最适合拍摄人文的器材之一。拍人文照片
需要隐蔽,徕卡小巧,低调,快门声音极轻,不容易引起拍摄对象的注意,如果装上广
角头,一边与之交谈,一边放在腰间盲拍,会记录下非常精彩的瞬间。
徕卡有多神,并不需要人去证明的,在它擅长的领域,无人能敌。徕卡最牛的地方,是
弱光下近距离时的效果,准确说,F4以上大光圈,并在4米以内。强光时,徕卡仍然明
显胜出,但与其它135镜头的差距在缩小。
徕卡的快门时滞极短,举起相机后,只要能看到,就能拍到,那怕是飞得极快的蜜蜂。
如果用单反,就来不及了,只能连拍、瞎拍后再挑选了。
但徕卡也非万能,比如拍风光,效果确实不够好,尽管就135的片幅来说,已经是最高
质量了。但这并不是它的错,所有135镜头拍风光都不够好,风光是大幅及宽幅机的天
下,连120机都只是一种妥协的做法,马7、宾67、康645、哈苏、禄来等,拍风光的效
果只能说还过得去。中幅用家可能对我这段话很有意见,但没法子,事实如此。
1、徕卡机身的选择。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选择哪个型号,第二,需要几台机身,第三,需要什么倍率。
1)选择哪个型号?M3、M6、M7还是MP?
选择徕卡机身自然要讲究做工,历史上做工最好的是M3,同时也是最美观的(最难看的
是M5,一看就不象是徕卡,倒象是不成功的模仿品),50年前的M3目前仍可使用,在二
手中仍可买到。不过我倒不建议选择M3,原因有二,其一,M3没有35、28毫米框线,对
于使用广角镜头不便(带眼睛的镜头既不美观,在包里又不好放),其二,M3没有测光
,需另购测光表,毕竟不太方便。如果对测光估计得非常准确并喜欢使用标头或90头,
那么M3是很好的选择。
M6也不建议选用。M6在质量上还不够尽善尽美,将之与M3或MP比较,会发现做工仍有不
足,漆面较差,前脸的红标及商标太显眼,光秃秃的机顶也显简陋,过片扳手塑料感强
,取景器不够明亮,斜向的倒片轮谈不上美观,特别是大盘(速度盘)的M6,明显不够
斯文。目前也只有二手的了。
M7也不建议选用。M7应该是一个对市场妥协的产品,它主要面对那些已经习惯自动曝光
相机的用户。自动曝光虽然方便,但要考虑曝光补偿,反而令使用者要多考虑一件事,
而且不如自己判断曝光来得可靠。M7无电时只有60及125两档快门可用,在弱光下就没
法用了。与M6一样,M7的前脸、机顶、倒片轮及过片扳手不美观、不经典。不过,M7取
景器较M6明亮。徕卡机身还是选择纯机械的MP为好。
MP是不二之选。MP与M3接近的外型,是对M3的深度回归。MP处处体现出经典及完美做工
,取景器明亮,前脸无商标及标记,机顶有漂亮的手写体刻字,全金属的过片扳手很秀
美,取景器异常明亮。拿在手里,很难相信量产的机器能有这样的做工,使用与把玩俱
佳。
2)需要几台机身?白的还是黑的?
如不用75、90头,那么一台机身就够了,如果又喜欢广角(28或35),又喜欢长头,那
可能两台机身方便些。只是两台机身挂在身上很招摇,对拍人文照片不利。
机身颜色许多人喜欢黑的,认为黑机身显得低调、专业,有些人还特喜欢黑机身使用后
露铜的效果。我个人喜欢白机身,黑机身给人专业相机的感觉,反而不低调,相反,白
机身更象个玩意,黑白相间的颜色并不刺眼,还很耐磨,黑白镜头装在白机身都很美观
。有些老头如“八枚玉”似乎只有白色,装在黑机身上会很怪,不好看。
3)需要什么倍率?
如果只买一台机身,0.72倍率最好用,兼顾了35及50头,但28头用起来不太舒服,特喜
欢28头的人只能选0.58了,不过50头用起来又不舒服了。
买两台机身,那就0.58+0.85,长短镜头都好用。
买三台机身,那就0.58+0.72+0.85,但是否有必要?不如多买镜头好用些。
2、徕卡镜头的选择。
任何一只徕卡M系列镜头,几乎没有其他品牌能超过它。本来一机一头就够用的,但徕
卡毒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只镜头(包括同一焦距镜头的不同版本)都各有润味,令人不
试不快。没用心去用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徕卡镜头不可能只买一个就收住手的,虽拍摄时一机一头即可,但不摸透徕卡最著名的
几个头,没有“多头”的经验,又怎能用好一机一头?
1)买新头还是老头?
徕卡90年代以后设计的镜头大量采用ASPH结构,清晰度、色度、锐度比老头进一步提高
,光学指标大为提高,所拍出的照片如青春美少女般明亮动人,但很难说就是好的结果
。“新鲜”的徕卡迷一般会买全新的ASPH镜头,我当时也一样,买的第一个镜头是M35/
1.4asph,它轻易地击败了我当时手中的佳能L头,令我兴奋不已。后来又买了M75/1.4
,一只不新不老的头(1980设计),远没有35/1.4A锐利及鲜艳,但其层次无比丰富,
色彩很雅,总之很耐看。还与影友的90/2AA(最鲜艳锐利的头)比较,就更喜欢老一点
的镜头了,从此对新头不感兴趣。
如果说“新头”是青春美少女令人兴奋,那么“老头”则是高雅丽人令人迷恋,耐人寻
味,久看不厌。
2)先买一头的选择:建议35/2(“八枚玉”或“七枚玉”)。
先买一头不得不考虑人文题材的通用性,虽然任一焦距都可用来拍人文,但最通用的无
疑是35毫米。但问题又来了,35毫米有近10个版本,各版本都能获得极高的质量,而风
格又各异,该选哪个?F1.4还是F2.0?又该买哪一代的?
F1.4还是F2.0?这得看是否常用到F1.4光圈,手持徕卡相机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获得
清晰的片子,因此,1.4光圈基本只在晚上灯光环境下才能大显身手,除非你特别迷恋
F1.4的散景。35/2有更小巧的体积,也就更方便携带也更低调。我推荐35/2的镜头。
该买哪一代的?M35/1.4就在二手中找非ASPH的,体积小巧,价格也合适。M35/2版本较
复杂,其中第一代“八枚玉”无疑是拍黑白的最佳选择,这是一颗层次非常丰富、立体
感非常强的M型镜头,是徕卡全盛时期的倾力之作,被称之为“黑白王”,拍彩色也不
错,风格淡雅,喜欢与否看各人口味,分眼睛版和无眼睛版,分别适合M3及其他M型机
身,拍摄效果基本相同,无眼睛版数量较少,价格较贵。如只拍彩色,那么Pre-Asph版
(“七枚玉”)是最佳选择,被称之为“散景王”,因年份较近,成色好的容易找。
3)第二个镜头该买哪个?建议M50/1.0
在日间包括早晨及傍晚,35/2都够用了,但晚上弱光下怎办,总不能用闪光灯破坏现场
气氛吧,这时,你会需要F1.0的镜头,目前只有一颗M50/1.0。这头最有个性,其分辨
力并不高,但弱光下的层次特别丰富,散景也是梦幻般迷人。用好它需要一个过程,一
旦掌握了它的脾性,它就会完全听命于你,绝不会令你失望。
“八枚玉”或“七枚玉”还可以用其它镜头替代,而50/1是一只无法用其它镜头替代的
镜头,一定要掌握它。
35头与50头视角感觉差得挺远,相互不重复,各有用途。而28与35的视角很接近,选择
一个即可。
4)第三个镜头该买哪个?建议SA21/3.4
已有35、50两头之后,第三个镜头肯定要选择广角,从焦距上来说,21或24都很好用,
不习惯超广角的选择28也行(只是与35太接近了,最后保留一个即可)。实际选择起来
有些困难。徕卡在35及50这两个焦距名镜辈出,28、90焦段也很出色,但超广角非其传
统优势,早期不得不委托施耐德代工21/4、21/3.4镜头及委托蔡丝代工15/8镜头。
建议选择施耐德代工的Super Angulon 21/3.4,成像称雄21MM,而且小巧。这个头后组
太长,装在机身上太靠近焦平面,无法准确测光,使用中稍不方便。这头已停产二十多
年,需要在二手中耐心寻找。
不习惯超广角的建议选择M28/2.8,徕味很浓,层次、反差及清晰度都非常好,虽光圈
稍小,但视角合适,配合M50/1几乎可通杀所有人文题材。
如果喜欢极广角的,有一个好选择,那就是菜丝新出品的德产ZM15/2.8,做工异常精良
,调焦环、光圈环手感特好,配套的取景器明亮得令人吃惊(只是稍有点偏蓝调)。这
头虽是菜丝出品,成像却十足的徕卡风格,其110度的视角可拍出令人过目难忘的照片
。只是这个头太大太重了,与50/1差不多的体积和重量。
目前在产的21/2.8asph、24/2.8asph、28/2asph是非球面设计,过于锐利和生硬,都不
建议考虑。
5)第四个镜头该买哪个?M75/1.4或M90/2(大头九)
作为构建一个完整的M系统,第四个头应该选择中焦了,中焦在人文摄影中使用得很少
,主要是用于肖像,如果不携带645系统出门,那么,M系的中焦还是带上为好。
目前在产的M90/2AA、M75/2A镜头从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都锐利鲜艳无比,并不适合肖
像摄影,用来拍男人都还显得生硬,不建议采用。
推荐M75/1.4。如果觉得与M50/1太接近,那就M90/2(大头九),散景稍没那么美,取
景框更小些不太方便使用,而90焦距用于人像却更合适。M135在旁轴上太长了,对焦取
景都困难,不建议采用。
M75/1.4成像柔美,随光圈缩小而渐锐利,整体画风及焦外迷人,拍肖像、花卉俱佳,
立体感十足,能分辨肤色及花瓣中同一颜色的微妙过渡。大光圈时的暗角很漂亮,明显
而柔和、过度自然,暗角里还包含着丰富的层次。
佳能用户很关心EF85/1.2L与M75/1.4的区别,这两头都是人像头,顺便在这里谈谈。
①从成像质量来说,两头各有特色。EF85/1.2L锐利,感觉很清晰(或过于清晰,脸上
缺陷太明显,需事后磨皮才行),M75/1.4的立体感及层次非常丰富,整个画面显得很
柔美(一般不用磨皮),四周柔和的暗角突出了主体,并增强了现场的气氛(插一句,
我不喜欢完全没有暗角的照片,那种照片的边缘显得很突兀)。M75/1.4虽没EF85/1.2L
的锐利,但也有足够多的细节及清晰度,M75/1.4的清晰度是靠丰富的层次来表达的,
不是通过边缘的强反差来体现的。另外,M75/1.4的暗部比EF85/1.2L丰富。
②大光圈及焦外表现。EF85/1.2L的最大光圈成像偏软,我一般收到F2来用,M75/1.4的
1.4已经很好了,完全可放心使用。焦外表现两头虽味道不同,但都很精彩。
③从用途上来说,M75/1.4比EF85/1.2L多了一个用途,那就是拍花卉等小品,拍出来的
比EF85/1.2L的好看多了,说明M75/1.4的近拍能力比EF85/1.2L强。
④手感。手感无疑是M75/1.4比EF85/1.2L好,M75/1.4调焦阻尼适中,不松不紧,如丝
绸般柔顺,EF85/1.2L的自动对焦速度太慢了,操作起来比徕卡手动对焦要慢,弱光很
容易拉风箱,特别是85头的手动对焦环,不是机械的,是电子驱动的,很松旷,不容易
定位。
⑤可靠性。M75/1.4是纯机械的,自然更可靠,用50年以上是没问题的。至于重量、体
积等方面差异,就不用说了,明摆在那里。
⑥EF85/1.2L也算是非常好的头,在焦距上比M75更适合人像一些,如果有佳能机身,这
头值得拥有。
6)直接一步到位该如何选择?
在买进徕卡头方面,我并不推荐直接一步到位。那些一口气买下三机十头的人固然令人
羡慕,但同时也少了许多琢磨的乐趣。徕卡头可以分批多买几个,使用后不喜欢的就出
掉,即使全新购入二手卖出也不会亏多少钱,二手进二手出就更不可能亏了,或许还可
小赚一笔。大部分影友可能不喜欢这般折腾,那么,可考虑如下方案:
一镜:35/2(黑白“八枚玉”,彩色“七枚玉”)
二镜:28/2.8+50/1
三镜:21/3.4+35/2+50/1(或75/1.4 ),也可以28/2.8+50/1+90/2
四镜?从使用的角度来说,似乎太多了,起了要拥有四个徕卡镜头的念头,那就等于走
上“照单全收”之路,早晚会每个焦段都配齐,然后每个焦段的每一版本也配齐......。
(二)中幅双反:禄来,包括2.8F、2.8gx/fx、4.0fw。
双反相机非常适合人文摄影,而且成像质量非常高。双反相机的腰平取景、快门微小及
体积小巧这三大综合因素决定了很适合人文摄影。
腰平取景可以不干扰拍摄对象,他以为你只是在把玩相机,镜间快门振动微小,连你旁
边的人可能都听不到,而体积小巧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因此,你拍了好几张对方都很
难发现,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人文摄影的因素。如果你举起一台单反相机那就不同了
,马上会引起他的警惕,哪怕你能偷拍或抢拍到一张,但同时也会惊动对方,这样,你
就没可能拍到第二张真实自然的照片。
而禄来是最好的双反相机,其成像质量也是异常优秀,就标头来说,把哈苏及禄来单反
都比下去了。我有一影友“长乐”(网名),本是尼康、哈苏用家,在使用过禄来双反
后,利用三把刀来形容尼康、哈苏及禄来(双反)镜头成像的区别,真是到位:
“NIKON的成像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切过去,影象的锐利的同时带有一点干涩;”
“ZEISS(哈苏)的成像如同刀锋浸过油后切过去,影象锐利的同时带有一种油润;”
“ROLLEI的成像如同是一把水做的刀切过去,锐利的影象中带着透明 。”
禄来镜头的成像风格是非常真实而通透,这种风格非常适合人文摄影,许多影友唯一对
禄来不满的是不能换镜头,其实双反的结构决定了不可能方便地交换镜头,同时也没有
必要。对于人文摄影来说,一个标头及一个广角已经足够了。
禄来双反大部分装配标准镜头,但也有装配广角和长焦镜头的禄来双反。目前在产的有
2.8fx、4.0fw两款,分别安装了标头及广角镜头,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如果不准
备买阿尔帕,那么,把它们都买下来是很好的主意。
禄来双反中名气最响的是2.8F,类似徕卡中的M3,做工及镜头都是超级好,唯一不足只
有镀膜不如现代的好,2.8F已经停产几十年了,成色好的不容易找到。刚停产不久的2.
8gx也不错,采用的还是老玻璃,2.8fx、4.0fw这两款则是环保玻璃了。
禄来双反没有独立后背,无法与数码化兼容,这是一大劣势。
(三)中幅旁轴:阿尔帕一机一头。
阿尔帕是最昂贵的量产相机,是最漂亮的相机,也是最简单的相机,更是在69片幅中成
像质量最高的相机。拥有阿尔帕是许多摄影人的终极梦想。
把阿尔帕拿在手上,会对顶级器材的认识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你会发现其它器材在它面
前都显得不够精致。我对阿尔帕的总体感觉是:异常精巧、异常结实、异常漂亮、异常
高质、有些难用。
1、过人之处:
1)、取景器太明亮了,比眼睛直接看到的还明亮整整一档以上!真不知怎么办到的,
而且还是全景深的,能同时看清取景框线、对焦刻度、光圈刻度和120度的场景。
2)、手柄握持手感很好,双手持机感觉很稳定,0号镜间快门振动极轻,手持1/2秒基
本可行,1/4秒十拿九稳,1/8秒以上完全可以放心,1/15秒以上的片子如果不用高倍放
大镜来仔细观看,完全看不出与上脚架有何区别。
3)、阿尔帕后背由林哈夫特制,与其它牌子的后背不同的是,胶平面没有压片板,硬
是靠精密加工将胶片拉直。更绝的是,后背可以水平或垂直安装,取景器也可以水平或
垂直旋转,对于拍摄竖幅画面特方便,不用扭转相机。
4)、阿尔帕选用的镜头有施耐德、罗敦斯德,以前还有蔡丝,现在主要特选施耐德镜
头加装卡口及调焦环,质量比市面的施耐德镜头更好。
5)太漂亮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最漂亮的相机。
2、不足及不便之处:
1)、后背太重,上片也麻烦费时。ALPA的机身和镜头都较轻,但后背太重,连续使用
半天觉得较累,希望后背能减重。那个取景器也是沉甸甸的家伙。
2)、取景器桶形失真严重。虽然习惯之后也不影响使用,但总不如无变形来得好。也
许为了达到那种超强的亮度和超广的视角,不得不保留这一缺陷。
3)、调焦环阻尼手感不如徕卡,有点涩。
4)、太漂亮了,不利于人文拍摄。过于漂亮,既是阿尔帕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
5)镜头光圈太小,在弱光下徒呼奈何。
6)成像润味不如徕卡、色彩不如蔡丝。这个问题可能要综合分析,徕卡、蔡丝的片幅
较小,如果没有特别的润味或过人的色彩,那就没多少吸引人之处了。阿尔帕的片幅最
大达6X9,因此,其真实厚重的成像风格或许也不是大问题,反而更符合人文拍摄的真
实性。
3、如果能克服使用困难,阿尔帕是拍摄质量最高的人文摄影器材。
1)成像结实、高清晰度的原因。
挑选最好的镜头,选用最好的材料,采用最高的装配精度,成为一部最为精密,公差最
小的相机,其结果是成像结实,丝毫不松散,在中画幅中,其成像质量最高,甚至可以
向4X5相机叫板。我曾将手持阿尔帕1/30秒的片子与林哈夫4X5的片子比较过,都电分
100兆,都出片30英寸,居然看不出有何差别。要知道,阿尔帕只是69片幅,还是手持
的,而林哈夫是4X5片幅,面积是它的2.42倍,并且是上架子的。
2)手持性能优良,加上69的大片幅,适合最高要求的人文摄影。
“手持抓拍”可以说是人文摄影的前提。虽然也有人坚持上脚架并用4X5甚至8X10来拍
人文,但那是一种与对象沟通之后的拍摄,并非“决定性瞬间”。
阿尔帕很合适手持使用,速度1/8秒以上的成像够清晰,可以放心使用,就当它是一台
放大的徕卡相机来用就行了。
3)该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出其作用?
阿尔帕相机的结构最为简单,所有部件之间概不联动,没有自动对焦、没有测光、没有
自动过片、没有防止重拍装置,而且连说明书都没有。要用好它还真需要扎实的摄影基
本功,拍一张片子的简单步骤如下:
(1)曝光预先设置。观察分析要拍摄的场景,用测光表测光或按经验设置光圈、快门。
(2)估计焦点位置。因使用的是广角镜头,一般来说,焦点位置不能超出2米,最好是
1.5米左右,有时候我将焦点设在1米处。
(3)靠近。超广角构图不易,需要走近甚至走进场景中去,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
走近到1.5米之内,这样出来的片子现场感才强烈,才不会觉得画面散乱,才能突出主
体。
(4)认为“决定性瞬间”出现时,立即拍。举起来拍或盲拍均可。
4、该如何配置阿尔帕系统?建议一机一镜即可。
阿尔帕是广角系统,虽也提供了中长焦镜头,但并不会好用。其估焦的操作方式注定了
广角镜头是最好的选择,长焦头装在阿尔帕相机上无法准确对焦,不好操作也不好看,
最重要的是丧失了手持拍摄这一优势。阿尔帕相机配一个广角镜头即可。
1)机身有三款:12SWA,12WA,12TC,该选哪一款?
这个选择也比较困难,12SWA和12WA外观基本相同,都有双木头手柄,不同的是12SWA有
垂直移轴功能,而12WA则没有。12TC的外观明显不同,更小巧些,没有木头手柄,可配
单边塑料手柄。
综合考虑,我建议12WA。三款机身中,我相信12WA是最精密的,12SWA因有移轴装置,
可能对其精度有细微的影响。另外,拍摄人文照片一般不需要移轴,镜头移轴后还要依
靠机背取景才精确,直接看取景器不好判断。
如果需要绝对的低调,那么12TC更好,也相对便宜些,但手持性能下降许多,同时也未
免不够漂亮。
如果还需要拍建筑,那么只有选择12SWA,移轴功能在建筑摄影中必不可少。当然,如
果另有大幅相机那就不必考虑12SWA了。
2)镜头该配哪一个?
建议ALPA Apo-Helvetar 5.6/48mm,施耐德专门为ALPA生产,是目前配套镜头中唯一标
注“ALPA”商标的镜头。相当于135的21毫米镜头,胶片数码俱佳。
从实拍效果来看,每一档光圈都是工作光圈,从F5.6至F32都一样的结实清晰,成像真
实,色彩纯正,较普通的施耐德镜头稍厚重浓郁,其超高的画质令人过目难忘。大光圈
下有明显的暗角,F16开始逐渐改善。
3)后背该配哪一款?
建议还是ALPA / Linhof Super-Rollex 6×9后背吧,120可以拍8张,实际成像面积为
56×84mm 。这款后背又贵又重,但与其他牌子相比,能将胶片拉得最平,还是建议选
用。
4)取景器该选哪一款?
虽然也可以用其它厂家的取景器代替,但ALPA取景器如此明亮,不选择它肯定会后悔。
五、人像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中幅单反最合适高要求的人像摄影,其中,自动对焦的CONTAX645(80/2及140/2.8)对
于抓拍很理想,摆拍则ROLLEI 6008更好(80/2及180/2.8)。135数码单反就别要了,
全幅的都还不行。
(一)抓拍:建议CONTAX645,80/2、140/2.8。
1、Contax645机身:
1)机身功能够多够强:
①顶级135机身(如佳能1V)上的功能它都有,而且更好用。多次曝光、曝光锁定、曝
光补偿、包围曝光,2秒自拍时自动预升反光镜、手动对焦时可用拇指自动对焦等,均
超越了顶级135机身的功能,而且按键布局合理,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②快门速度最高达1/4000秒,可以在阳光下使用大光圈拍摄,称雄120相机,而且快门
声相当悦耳动听,拍摄时会对拍摄双方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③测光功能非常实用,掌握曝光原理后,机身提供的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及闪光测光
很好用,结合曝光补偿,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曝光值。
2)Contax645机身不足之处:
①自动对焦的速度不如135机器。
②机身做工未够精致,比较塑料化。
③机身右手持机处偏小,建议还是配一个手柄,多了竖拍快门按钮,也多了一套备用电
池,装上后机器的平衡感也改善了。
④较耗电,1个6V锂电池只能拍15卷左右。
2、Contax645的人像镜头:
在这里我要特别谈谈Contax645镜头的手感。一般来说,自动对焦镜头为了提高对焦能
力,其手动对焦环操作起来就不会太柔顺,然而Contax645镜头不是这样,即使与哈苏
、禄来镜头相比,手感也丝毫不差,有阻尼而无阻滞。
1)80/2标头。这个标头与135的标头相比,好出太多了,比其它120单反的套机标头也
更为出色。其色彩、层次、焦外成像等都是第一流的,用来拍全身、大半身最佳,即使
拍半身照,变形也难于察觉。
目前120系统中的标头能做到F2.0光圈的只有康泰时和禄来两家(禄来的价格很贵,非
标准配置,需要另购),这款标头最大光圈时成像有点软,但F2.8开始成像质量令人惊
讶,反差自然,色彩润丽,层次丰富,对高光的表现尤其好,能记录下白色的衣服的层
次过渡及细节。
2)140/2.8。相当于135的90毫米,最适合半身人像及胸像的拍摄,是专门为人像摄影
而设计的,大光圈时柔和润丽,小光圈时则渐渐锐利。有这个人像头及标头,用于人像
摄影来说足够了。
3、顺便谈谈其它Contax645镜头:
Contax645镜头共有35/3.5、45/2.8、55/3.5、80/2、120/4、140/2.8、210/4、350/4
、45-90/4.5变焦等9个镜头,还有1个1.4倍镜,可以说每一款都很优秀,其中评价最高
的是35超广角、120微距、350长焦这三个镜头。
1)35/3.5
这是一个90度的超广角(相当于135的21头),可称之为极品镜头,即使最大光圈,也
锐利无比,同时并不显得生硬。暗部表现太突出了,胜过阿尔帕48头。色彩与层次表现
达到了蔡丝最高的水准。综合来说,这个镜头比哈苏、禄来的40头稍更出色,与哈苏
90x系列有得一比,而价格却只有1/4,实在是超值,如果手上没有阿尔帕或哈苏90x系
列,这个镜头值得拥有。
我对它不满意的地方是体积,很大很长,95毫米的口径,为它配一个B+W偏振镜需要
2000大洋。
2)45/2.8
对于不习惯使用超广角的影友,这头很合适,相当于135的28头,能得到自然的广角效
果。与35/3.5相比,这个镜头颜色及清晰度一样出色,但润度及暗部层次稍有不如,不
过体积较小,72口径,滤镜好配。
3)55/3.5
相当于135的35头。这个镜头很少有人购买,可能因为45/2.8头有更大的光圈、更广的
视角,而且55头与标头有点接近,大家都考虑45头去了。
与45头相比,55头的成像一点都不差, 而且从视角来说很适合拍摄人像合影及人文题
材,从这两方面来说,比45头更通用。
4)210/4
这个镜头的焦外成像虚化得比140头还漂亮,可惜太长也太重了,手持拍摄的成功率很
低,上架摆拍才行。
5)350/4
这是康泰时645中最好的三个镜头之一(另两个是35/3.5、120/4),成像足可与哈苏的
350SA相比,而且还大一档光圈。由于这个头太贵太重,购买的人极少。
6)45-90/4.5变焦头
说实话,我还没有见过如此好的变焦镜头,成像质量与定焦镜头很接近,也许就是因为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个镜头不得不做成庞大的体积和惊人的重量,95口径,光圈却只
能做到4.5。这个镜头装上机身后,手持拍摄很快就累。
买这个镜头的多数是习惯了135变焦镜头的,严格的用家一般更愿意用35+80或45+80的
组合来代替这款又贵又重又大的变焦头。
3、Contax645总评
Contax645机身功能强大(但做工仍不够精良),镜头光圈大,成像优秀,与哈苏503、
禄来6008相比只有成像风格的差别,总体成像质量则丝毫不差。Contax645还有多款数
码后背,可方便地实现数码化。
哈苏H1采用的是富士镜头,成像锐利但不润(不过也不算干涩),与Contax645相比仍
显不如。加上超出一倍的价格,我实在想不出购买它的理由。也许只有“除哈苏外概不
考虑”的影友才会下手。
宾德645、玛米亚645则根本无资格与Contax645相比,无论机身还是镜头,都落后一大
截。
尽管Contax645如此优秀,然而,最为遗憾和最要命的是,Contax645已经停产了,这使
得有心下手的人好生为难,毕竟这是一款电子相机,机身和镜头里的电子部分都有使用
寿命,不可能如徕卡那样使用50年以上无故障。
Contax645的原厂家只承诺提供至2015年的维修服务,其后如果出了问题只能找一般维
修店了,并很有可能无法找到零配件。真希望蔡丝能找到好厂家继续生产Contax645。
(二)摆拍:建议ROLLEI 6008(80/2及180/2.8)。
1、6008机身
机身功能在66篇幅中是最强大的了,自动过片、自动曝光,AF版的还是目前唯一实现自
动对焦66篇幅相机,使用起来很方便。
机身的重量及体积仍无法令人满意,使用充电电池也可说是一件利弊并存的事情。
2、6008的人像镜头
6008的镜头有施耐德及蔡丝两个品牌,由于镀膜的不同,与哈苏的蔡丝镜头相比,6008
的镜头(尤其是施耐德镜头)成像更为真实、通透、滑润,很适合人像拍摄。
180/2.8及80/2这两个镜头能满足最挑剔的影友,手持功夫过关的影友能使用80/2抓拍
,但由于重量的原因,180/2.8基本上都只适合摆拍。
3、选择Contax645还是Rollei6008?
如果只选择一套,我推荐Contax645,理由如下:
1)人像经常需要手持抓拍,因此Contax645更合适。
2)645格式比66格式更适合拍摄人像,胶卷利用率也更高。
3)几乎所有MM都喜欢Contax645的润丽风格,而Rollei6008的真实通透风格则未必。
4)一机两头的价格Contax645便宜一半。
六、微距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这里所说的微距摄影特指花卉拍摄等发烧友的微距题材,不含商业产品摄影。
说起微距摄影,许多人立即会想起单轨大画幅相机,确实,单轨大画幅相机移轴功能强
大无比,可精确控制清晰平面,可修正变形,而且可以实现放大拍摄,而中小画幅相机
在不使用延长管时最多实现1:1拍摄,而且一般不可移轴。
不过单轨大画幅相机并不适合发烧友用来拍摄微距,并不仅仅是因为相机庞大或操作繁
琐这一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成像风格的问题,大画幅镜头的风格是真实还原,这
一特性适合产品摄影或风光摄影,但并不适合人像摄影,也不适合花卉等微距摄影。人
像及花卉摄影需要润丽的效果,如果拍出来清晰真实无比,恐怕没有人会喜欢。
135系统由于篇幅太小,自然无法满足高要求的微距摄影发烧友,而120相机中,哈苏
503及禄来6008不用延长管都无法直接1:1拍摄,哈苏503该如何曝光补偿也是一个大问
题。
微距摄影最好用的是CONTAX645,蔡丝专门为全新设计的120/4微距镜头的成像非常好,
比哈苏禄来的微距头都更优秀,而且不加任何配件直接实现1:1原大拍摄,加装延长管
可实现放大拍摄,自动曝光准确,无需考虑曝光补偿问题。我算是用过一些好镜头的人
,第一次接触120/4微距头时,立即被它的做工及手感所打动,其调焦环的手感如丝绸
般柔顺,足与手感最好的徕卡镜头看齐。其成像效果很惊人!那色彩及层次、质感、清
晰度,都太迷人了,有CONTAX645的人不能没有这头。
七、顶级器材配置建议及实用之选。
就算很有钱,也没必要全部买进各类顶级器材,但对于自己最喜欢的题材,一定要选对
器材,并可多配镜头及附件。对于其他题材,可将就用其他器材代替或只要一机一镜。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1、leica MP,28/2.8、50/1.0(或只选择一个35/2的七枚或八枚)
2、CONTAX645,80/2、120/4、140/2.8
3、ROLLEI2.8gx(或fx)
4、ALPA12wa,48/5.6(或哈苏903/905)
5、Linhof617,72/5.6、180/5.6(或只选择一个90/5.6)
6、Linhof2000,120/5.6、180/5.6(或210/5.6)
八、如何选择器材装进摄影包出门拍摄?
摄影人总希望能拥有多一些器材,尤其是涉及多项题材的顶级发烧友,但真正拍摄时又
希望能用尽可能少及尽可能轻的器材来完成。单独考虑一种题材的器材配置相对简单,
而涉及多项题材的配置则令人头痛,这中间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还有重量、体积、操
作习惯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
1、风光:林哈夫2000+林哈夫617,禄来双反
2、风光人文兼顾:林哈夫617+禄来双反+徕卡
3、人文:阿尔帕+禄来双反+徕卡
4、人像:康泰时645,80头+140头
(完)-------------------------------------------------------------------
w********2
发帖数: 632
69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摄影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2、人像(时尚广告):哈苏Hasselblad H4D-60, 645中幅数码相机,卡尔蔡司的哈苏
6x6口或康泰克斯645口镜头(需转接)或哈苏自动对焦镜头。
3、人文(扫街盲拍):徕卡Leica M9,35毫米全幅数码相机,M口50毫米F1最大光圈镜
头。
摄像
阿莱Arri Alexa 3k高清数码电影摄像机,库克Cooke或蔡司Zeiss Ultra or Master
Prime镜头。
新闻体育流媒体影像通吃
佳能Canon 1D X数码摄像摄影两用机,35毫米全幅数码相机,超70毫米Super 70mm 1k
高清数码电影摄像机,28-300毫米L大变焦镜头+85毫米F1.2L大光圈镜头,全套防水防
沙防抖。如果要上影院级大屏幕,可选蔡司ZE 21mm F2.8, 50mm F2 Macro, 100 F2
Macro或徕卡Leica R定焦镜头。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1/12/20/433720.html
T*****y
发帖数: 18592
70
莱卡50/1早停产了
现在是50/0.95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相关主题
GA645Zi到手,10个包子能不能支个招,同样价钱的linhof617和XPAN选哪一个
我也来个数码vs胶片的坑吧zz 来自人人网曹原
大幅中烧之镜头篇全家福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T*****y
发帖数: 18592
71
而且,真要玩大画幅的话
还是别便携式了
单轨的更好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T*****y
发帖数: 18592
72
器材没有最好,只有最贵
还有自己最喜欢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a********l
发帖数: 39524
73
林霍夫,施耐德,阿尔帕。看到文章最后,终于看见个熟悉的,1dx。
d****n
发帖数: 12461
74
听着像50岁的老人在玩摄影。
d***a
发帖数: 13752
75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林霍夫,施耐德,阿尔帕。看到文章最后,终于看见个熟悉的,1dx。
c**n
发帖数: 5275
76
这基本是被玩了
w***n
发帖数: 1613
77
看不明白,为什么leica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获得
清晰的片子,而别的不行。机身防震么?
T*****y
发帖数: 18592
78
没有反光板的震动

【在 w***n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不明白,为什么leica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获得
: 清晰的片子,而别的不行。机身防震么?

q******y
发帖数: 227
79
说得太到位了,哈哈
就看看,估计就是钱多得花不完,一般人也不会烧到那个地步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w***n
发帖数: 1613
80
rangefinder都没有啊

【在 T*****y 的大作中提到】
: 没有反光板的震动
相关主题
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WTB] Pentax 67 with 105/2.4
FM真是毒坛。。。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
120相机24种zz我入丐了,内牛满面。。。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t*****r
发帖数: 2542
81
拿leica 50noct扫街,不是装就是二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J*********n
发帖数: 6974
82
28-300毫米L大变焦镜头 都来了,一看就是一个不懂技术只知道烧钱的家伙。
这个镜头画质很一般。

Kodak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2012版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
: 截至2012年,骨灰级发烧友顶级摄影摄像器材配置建议如下:
: 摄影
: 大部分影友都喜欢风光、人文和人像这三大题材,如果不考虑价格,我建议这样配置:
: 1、风光:新的菲利普斯(Philips)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二手可以是Kodak Master或
: 迪尔多夫Deordoff 8X10便携机。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
: 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
: 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
: 彩色胶片可以选富士Fuji Velvia 50或柯达Kodak E100VS, 黑白胶片可以选柯达Kodak
: Tri-X或依尔福Ilford Delta100。

J*********n
发帖数: 6974
83
这个说法好~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w********2
发帖数: 632
84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读音如面粉,故网名“面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数码
单反相机及其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不过新鲜头儿一过,我却觉得没劲了。直到一款老
镜头到手后,我的摄影热情才被彻底点燃—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
随后,自动镜头全出手,遍尝天下老镜头。先是Zeiss、Rollei摄影镜头,而后又烧到
了电影镜头。后来,我的乐趣从单纯的拍摄扩展到了对镜头风格特色的琢磨。于是,摄
影头、航拍头、放大头、投影头、电影头、民用的、工业用的、军用的,五花八门;法
国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荷兰的,各国精品。不论有名气无名气、有
膜的无膜的、单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来玩玩。我天生好奇,爱探个究竟,常常
对同一个型号的镜头,买好几支不同时期的产品来比较,从中找出其最理想者,并总结
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点。所以,我对镜头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积累起来的,
镜头接触多了,欣赏口味也随之改变了。
我原以为,进行比拼之后,留5到6支、配齐焦距段就足矣。可是当我把玩了数十支、上
百支老镜头之后,却越发不可收手了,结果就是钱包永远干瘪,防潮箱永远爆满。对我
来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域、具有不同风格的镜头,就如同气质迥异的各国美女—后宫
虽无三千,却足数百有余。
镜头与民族性格
遍赏各国“佳丽”之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的镜头都与该国的民族性
格相通,举几个例子:
法国镜头。对于中国人,一提起光学,自然会想起德国,大多不知道法国光学在世界的
地位。法国人在18世纪中叶首创光学玻璃的生产方法,是现代光学玻璃工业的鼻祖。法
国镜头从不缺解像力,例如被誉为当世第一高解像力的Kinoptik,此外还有Angenieux
、Som Berthiot、Boyer、Foca等品牌,在解像力方面也都极为出色。法国镜头的色彩
都很美,体现了法国人丰厚的艺术底蕴,例如被公认的Angenieux。而几乎所有的法国
镜头都具有旋涡状焦外的特殊成像效果,法国人似乎不太在乎这种失真,反而营造出自
由奔放的氛围,这与法兰西民族生性浪漫又不拘小节有关。
英国镜头。某日与一个电影制作基地的老板闲谈,问起他为何用德国的Zeiss镜头而不
用英国Cooke镜头,他说Cooke太贵,用不起。是的,英国镜头也比德国镜头只好不差,
是越看越喜欢、越用越爱用的那种。它不像法国镜头那么热情奔放、明艳照人,而像英
国绅士一样,内敛而不张扬,颜色沉稳厚重,而又实力十足,Cooke电影镜头就具有这
种特点。一如保守怀旧的英国人,许多英国镜头拍出的片子,调子怀旧写意、艺术感极
强。
德国镜头。德国人对光学的贡献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德国能够成为世界光学大国,
与德国人性格严谨仔细、非常合适制造相机与镜头这种精密仪器有关。但是,相比法国
镜头,德国镜头少了点风情和浪漫;相比英国镜头,它又少了点画意和趣味。不过,德
国一些相对弱小的品牌,如Voigtlander、Schneider、Meyer、Kilfitt、Astro Berlin
等早期生产的镜头,比大品牌的产品更有个性和艺术感觉。
有没有最好的镜头?
经常有人问,你玩了那么多镜头了,什么镜头才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当
初,我的镜头探索之旅也是为了寻找最好的,可是当我几乎玩遍了各种公认的“牛头”
之后,我却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某一项或某几项指标最好的镜头,例如,色彩最好的
是Angenieux,解像力最好的是Kinoptik,散景最好的是Dallmeyer……而各方面表现都
No.1的镜头却真没有。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得必有所失,这个道理适用于世间万物,
包括镜头。举一个例子,无限远锐利、拍风景一流的镜头,其近距离成像就会太硬,拍
人像特写时,皮肤显得像岩石般坚硬而表现不了柔润感;而拍人像非常美的镜头,无限
远的锐度就会比较软。看来十全十美的镜头,只存在于人们的愿望中,现实中是做不出
来的。
评判镜头的好坏,与个人喜好、艺术修养和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入门者眼中的好镜头,
通常是“镜头好锐、好鲜艳、好清晰”等概念,资深人士则关注色彩色调、立体感、层
次过渡、高光控制、暗部细节、焦外特点等等。玩镜头如同喝茶,要懂得如何去品。我
认为,好镜头有三种。为了方便理解,我就用美女或茶来作比喻。
第一种是“萝莉”,天生丽质。骤眼看上去很漂亮,但因没啥文化和内涵,很快会觉得
没劲,一个字:愣。在茶方面与之相应的是茉莉花茶,入口香,味道单薄,不耐品。现
代镜头大多走这个路子,主要体现为三高:反差高、锐度高、饱和度高。这种镜头拍出
来的片子看上去很打眼,直接冲击你的视觉感官,但是很快就会审美疲劳。
第二种是内秀的,俗称心灵美。这如同普洱茶,入口并不太香。这种镜头大多是上世纪
60年代以前出产的老家伙,不是小孩子喜欢的萝莉,咋一看是不来电的,甚至有些缺陷
,例如锐度不足、反差低、色彩不真实、吃逆光严重。但只要你懂得如何驾驭它,却是
越相处越发感觉到魅力无穷,越品味越发现其内涵丰富,醇厚悠远,如一座宝山,时不
时给你惊喜。而你,需要花时间去发掘、去了解,才能喜欢它、爱上它。这种镜头的代
表是英国的Dallmeyer,以及德国Hugo Meyer、Kilfitt、Astro Berlin以及Zeiss、
Schneider早期的一些无膜或单膜镜头等。对于这种镜头,套用一句广告词:越欣赏,
越懂欣赏。
第三种,集性感美貌和高雅气质于一身。这类镜头兼具老镜头的味道和现代头的高解像
力,色彩华丽而不庸俗,具有贵族气质,以及适中的反差,强烈的立体感和生动活泼、
画意盎然的焦外。这类镜头很容易就让入门者踏上不归路,让老玩家倾囊据己有。例如
法国的Angenieux、Kinoptik,英国的Cooke,美国军用镜头General Scientific的
Miltar系列,德国Carl Zeiss的Contarex等。
老镜头与现代镜头的区别
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各国老镜头大都个性独特而张扬,不像现在的镜头那么同质化,它
们常常是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比如最早期的梅耶(Hugo Meyer时期,Plasmat和
Primoplan系列),很吃光、色彩欠,但其散景及反差特点,却独此一家,别无他号。
老镜头普遍的优点是:立体感强,细节丰富,焦外活跃生动;由于反差比现代头低,高
光控制一般都比现代头好。
现代头锐度高,饱和度高,失真小,反差高,抗逆光性能强;缺点是立体感不足,成像
较为生硬,高光控制与细节过渡不如老镜头。
老镜头在当年不是普通商品,甚至可以说是艺术品,多数老镜头在生产上不惜工本。由
于不用考虑自动调焦问题,老镜头的绝大部分成本都搁在与光学有关的地方,其中最注
重的是玻璃,老镜头当中的大“牛头”必然采用了好玻璃。现代头则注重镀膜和电子部
分(比如自动调焦是否更快),为了自动调焦,就要在重量与质量之间找平衡,玻璃再
好,太重了没法做自动调焦就不能采用。
50年之前的老镜头在当时都是贵族的玩意儿,产品生产不用太考虑成本,而且受制于当
年的工艺水平、镀膜技术和设计计算能力(还没计算机辅助设计),好镜头必须实打实
地用昂贵玻璃。现代镜头则主要考虑是否好卖,并且追求MTF检测的高分。有人会说,
MTF曲线检测镜头,是最客观、最科学的方法。其实MTF是通过分析镜头拍摄粗粗细细的
黑白线所得的分数,来告诉你镜头分辨率和反差的函数值,这并不是好镜头的全部构成
因素,例如直接影响视觉美感的色调变化、色彩风格等,这都不是MTF能测得出来的。
电影头与相机头的区别
现在玩电影头已经成了风潮,解像力更高、色彩更棒、味道更好是电影头给人的第一印
象。大家知道,画幅越小,对镜头的分辨率要求越高;画幅越大,分辨率要求越低。例
如,如果120(中画幅)镜头的分辨率是60线,片幅更小的135镜头(下面按大众习惯,
称之为全画幅)需要做到100线,才能同样清晰。因为35毫米电影画幅约是全画幅的一
半,16毫米电影画幅比4/3系统还要小,所以,电影头必须具有比相机头高得多的分辨
率,才能用于电影银幕这种大面积显示。由于电影头是工业品,制造成本允许较高,不
像民用相机头那么抠门,镜头的实际像场常做得比标称画幅大,以截取中央部分的最佳
成像。通常,40mm以上焦距的35毫米电影头,像场几乎都可以覆盖135全画幅;100mm以
上焦距的,像场大多可以覆盖6×6厘米的中画幅。我还测试过不少75mm和85mm焦距的电
影头,其像场居然比许多全画幅的同焦距镜头还大,可以覆盖645画幅。有了较大的像
场和比全画幅高得多的分辨率,这就是电影头具有更高解像力的先天优势所在。
另外,电影头分工非常仔细,焦距段分布比相机头更多更丰富。厂家在做电影镜时,追
求的是其用途定位上的极致,而不是要一支镜头能应付所有用途。有一次,一个影友试
了Kilfitt 40mm f/2.8 A 微距电影头之后,批评说:“这个镜头微距成像很棒,但无
限远很一般,看来电影头不过如此嘛。”这让我无语……
玩电影头,必“ACDK”
Zeiss和Leica是相机镜头的两座巅峰,可是在电影头世界,Leica几乎连影子都找不到
,它仅出产过少量的业余用8毫米电影头;Zeiss则是电影头三大品牌之一,其实真正好
的Zeiss镜头主要集中在电影头领域。即便如此,在电影头发烧友心中,Zeiss的地位还
比不上“ACDK——四大电影镜头各自名称的首个字母”。
A:Angenieux,中文名:爱展能、安琴、爱斩人(因为很贵)。这世上,论色彩,
Angenieux认第二,就无人敢认第一。它的色彩,不能仅用浪漫来形容,那种美,只能
去意会。这家法国第一大镜头厂对自己的色彩非常自信,它出产的镜头,无论高端低端
,都秉承一致的色彩风格,区别只在于技术规格和成像细节上,让你一看就知道是
Angenieux。由于Angenieux的色彩太出色了,使人对它的解像力谈论不多,其实它的解
像力极佳,而且刚柔并济,实为难得。
C:Cooke,中文名:库克。它是英国镜头厂Taylor Hobson旗下的最著名产品,时至今
日,仍与Angenieux、Zeiss并称电影头三大巨头。Cooke还有很多分类,如Speed
Panchro、Kinetal、ivotal、Panchrotal等等,当中以Speed Panchro最佳。其最突出
的特点是大光比时的性能超强,在弱光下不温不火,到了光比巨大的正午大太阳下,无
有能与之匹敌者。其高光控制极好,暗部细节丰富,立体感突显。人们常说,欧美头在
阳光下的表现不如日本头,那是因为他们没见识过Cooke。在颜色方面,Cooke是典型的
英伦风格,比较中性。但是Cooke几个系列镜头的色彩和成像风格差别不小,这一点不
如Angenieux那么统一。
D:Dallmeyer,中文名:倒霉(刀梅)。对于喜欢这个英国镜头的人来说,他的钱包可
就够倒霉的了。由于产量稀少,二手价炒得极高,动辄数万元乃至近十万元。
Dallmeyer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它那印象派风格的焦外散景,尤其是Super Six系列,用别
的镜头无论如何都拍不出来的——不仅立体感极强,而且色彩独特、气氛怀旧,旋涡焦
外也是它的特点。购买Dallmeyer,要认“DC” 标志(即Dallmeyer Coating,刀梅镀
膜),并且,最昂贵的Super Six系列与其它系列的价格和成像差别都很大,因此不能
只认Dallmeyer的牌子。
K:Kinoptik,中文名:坚无敌。它可以满足初玩顶级电影头的发烧友一切虚荣心:大
名鼎鼎+超高价+超高解像力+超旋焦外。这被认为是世上解像力最高的镜头,它的色彩
在弱光下非常饱和厚重,在阳光下,饱和度却稍下降。Kinoptik是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的镜头,由于它的锐度超高,显得刚劲有余而柔美不足,而且焦距越短,这个现象越明
显。它的成像比较平,立体感不如上述的A、C、D。Kinoptik怕逆光也是出了名的,焦
距越长越怕。与所有小厂一样,Kinoptik的品控不如Angenieux,不同批次的差别很大
,镜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Kinoptik的焦外肆意挥洒,旋转得很厉害,而且它的焦外光
斑呈现一个一个带明亮边缘的椭圆形,香港人管这种独特的圈圈叫“富贵黄金圈”。
说说Zeiss Biotar和Contarex
作为对光学贡献最大的镜头巨匠,Zeiss拥有世上种类最多、系列最丰富、差异性最大
镜头群。由于版面有限,这里挑选国内影友比较关注的两个系列来简述一下。
Biotar。始于1927年,非对称双高斯结构,它在当时以超大光圈而闻名于世。国内影友
最熟悉的是75mm f/1.5和58mm f/2,并管前者叫“大B”,后者叫“小B”。这种叫法问
题来了,Biotar还有很多焦距段,例如25mm f/1.4、 40mm f/1.4、50mm f/1.4、80mm
f/2、105mm f/2、130mm f/2等等,那是不是58mm焦距段以下的,叫“小小B”、“SSSB
”,75mm焦距段以上的叫“大大B”、“XXXB”呢?对于拥趸最多的75mm f/1.5,我曾
经收集齐了它几乎所有的版本,包括二战前的无膜铜壳版(据说产量只有200支),上
世纪50年代的18片光圈叶片铝壳版,以及之后的10片光圈叶片缩水菠萝头,还有非常少
见的黑色铜壳电影头版。Biotar镜头,做工是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代的做工最棒,像手
表般精工细作;第二代改成铝壳之后,也还算好看,但调焦手感差多了,镜头摸多了容
易发黑(被手汗腐蚀氧化);到了第三代,连外形都变丑了,光圈叶片也少了很多,调
焦手感松松垮垮。色彩则是一代比一代浓郁(得益于镀膜技术的完善),不过综合成像
水平依然是一代不如一代。正因如此,我现在留在手里的,只有第一代以及罕见的电影
版。在Zeiss镜头里,Biotar的焦外是比较活泼的,跟法国镜头一样天旋地转,要玩旋
涡焦外又买不起法国镜头的朋友,不妨入手Biotar。
Contarex。因其机身额头上圆眼形测光表窗,而被西人称之为“Bullseye(牛眼)”,
港人则称其为“独眼龙”。严格来说“牛眼”是对于机身而言的,但今日,无论“牛眼
”或“独眼龙”这一外号,均通用于Contarex的镜头上。毫无疑问,Contarex是Zeiss
史上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世纪50~70年代的Contarex,其价格昂贵得令人
咋舌,是当时普通相机的10倍,它是面向一小撮专业人士的。价格太高,使Contarex终
究是昙花一现,在1972年便宣布停产。故此,相比Zeiss的其他镜头,Contarex的产量
实在稀少,成为使用与收藏俱佳的珍品。Contarex的昂贵,在它的做工和成像得到体现
,做工如同艺术品般精致,成像之佳更在Zeiss相机镜头中无出其右,同时期的民主德
国Zeiss(Carl Zeiss Jena)镜头完全没有与它比拼的资格,Contax镜头在它面前更显
俗气。Contarex有早期银色版和较罕见的全黑版,以及后期的黑身银围裙版(调焦筒的
饰环为银色,下称黑版),成像特点有点不同。银版镀膜偏蓝,反差稍低,逆光稍差,
细节过渡非常好,拍中近距效果极佳;黑版的镀膜配方进化了,偏紫色,反差略比银版
高,锐度也随之显得高些,逆光稍好,整体表现比银版更为刚性。我比较倾向于短焦距
且黑版为佳,比如25mm f/2.8,而55mm f/1.4和85mm f/2则以银版成像更细腻。
Contarex是Zeiss相机镜头中古典与现代成像风格结合得最好的,又不计成本,毫无妥
协的产品,尤其是它的广角镜,35mm f/2、25mm f/2.8、21mm f/4.5、18mm f/4,全是
同焦距段内无敌手的利器。
对于入门者,哪个时代的老镜头最值得购买?
上世纪50~60年代是镜头的黄金时代,那时,欧美大大小小的镜头厂相当多,各厂竞相
“放卫星”,搞大光圈竞赛,拼世界纪录,镜头史上的一座又一座丰碑大多在这个时期
出现,很有点我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味道。镜头结构设计在当时接近完善,彩色摄影
也渐成主流,使得这个时期的镜头色彩比上世纪40年代以前产的镜头更好、更艳丽,抗
逆光性能也好得多。当时日本镜头尚未以廉价形式冲击世界,故而那时的镜头制造对成
本不太苛刻,仍采用昂贵的玻璃来拼像质,所以现在购买这个时期出产的镜头是相当超
值的。
最后,感谢影友吧嗒熊对我玩老镜头的支持和理解,并感谢其他几位影友提供了镜头照
片:Iguazu提供了Biotar 40mm f/1.4、75mm f/1.5第三版、105mm f/2、Contarex
250mm f/4第二版照片,Somebody提供了Biotar 50mm f/1.4、80mm f/2、130mm f/2等
照片。
w********2
发帖数: 632
85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10x zoom, esp journalism.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28-300毫米L大变焦镜头 都来了,一看就是一个不懂技术只知道烧钱的家伙。
: 这个镜头画质很一般。
:
: Kodak

J*********n
发帖数: 6974
86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手动镜头
journalism requires 革命机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10x zoom, esp journalism.
w********2
发帖数: 632
87
you have no experience shooting news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video shooting requires 手动镜头
: journalism requires 革命机

J*********n
发帖数: 6974
88
完全扯淡!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读音如面粉,故网名“面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数码
: 单反相机及其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不过新鲜头儿一过,我却觉得没劲了。直到一款老
: 镜头到手后,我的摄影热情才被彻底点燃—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
: 随后,自动镜头全出手,遍尝天下老镜头。先是Zeiss、Rollei摄影镜头,而后又烧到
: 了电影镜头。后来,我的乐趣从单纯的拍摄扩展到了对镜头风格特色的琢磨。于是,摄
: 影头、航拍头、放大头、投影头、电影头、民用的、工业用的、军用的,五花八门;法
: 国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荷兰的,各国精品。不论有名气无名气、有
: 膜的无膜的、单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来玩玩。我天生好奇,爱探个究竟,常常
: 对同一个型号的镜头,买好几支不同时期的产品来比较,从中找出其最理想者,并总结
: 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点。所以,我对镜头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积累起来的,

w********2
发帖数: 632
89
you like “萝莉”, but not everyone is the same to your taste.a lot of pros
go for acdk for a reason.

200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完全扯淡!
: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w********2
发帖数: 632
90
也玩玩电影镜头和改口镜头
http://forum.xitek.com/thread-562304-1-1-1.html
身边几位好友都喜欢玩电影镜头,以及多种改口镜头。呼他们来开贴,他们不开,我就
先代开一下,之后交资深的玩家来接。
电影镜的玩法,不外乎改在单反上或者旁轴上,所以也属于改口镜头的玩法之一。
这里所指的改口,不包括用只用接环转接镜头这种,应该是指改动了镜头卡口,甚至后
组,通过卡口改动或者种镜,将非摄影镜头用在摄影上,又或者将某些系统的镜头改到
自己使用的系统上。只要无限远可以对焦,暗角不大,如果是旁轴的,实际焦点要和黄
点吻合,就算成功。临时改动的,比如加近摄腔代替固定的对焦桶,也不算成功改造。
作为改镜,是摄影上玩法的一种,给予正视,但也不走火入魔,所以不接受任何谁好谁
坏的辩论,没有意义,都是玩法,流派有别而已。在这里,希望看见不同的改镜,不同
的风格,彼此交流心得体会,以及相互交流信息,了解这些改镜的得失,工艺,来源,
行情等,这实际点。适当的PK图片也很好,不等于贬低任何镜头,镜头好坏大家自有明
辨。
先说到这,其余等大家来丰富,贴子是大家的贴子。关于电影镜头改口注意问题,
SONNAR180兄撰稿如下:
============================================================================
前言
更改镜头卡口是为了解决因为不同片幅、不同卡口所产生的不兼容性问题。
我们面对纵横两个问题:
1. 纵向/上下问题:原来片幅/像场及目标片幅/像场;
2. 横向/左右问题:原镜头相面值及目标相机所需要的相面值,或相面差;
当中从上到下(大片幅到小片幅)及由左至右(大相面值镜头至小相面值相机)等情况
,大部分问题可以通过利用转接环来解决。
本文所针对的是从下往上(小片幅到大片幅)及由右至左(小相面值镜头至大相面值相
机)等情况,这需要通过破坏性更改镜头桶和卡口来完成的。
一、出师有名
我们更改镜头卡口是因为市场不同能提供我们理想或需要的镜头,所以我们要通过更改
卡口来让我们去使用这些镜头。因为镜头都需要经过破坏性改造,改过后往往没有回头
路,所以改以前要想清楚。原则上不要为了省钱等经济理由去更改卡口,因为最终成本
不一定比同类产品便宜,要是改得不好,不光毁坏了个好头,最后两头不到岸还得不偿
失。
二、梦工厂之眼:电影镜头
电影镜头之所以质量比一般镜头好是因为这属于顶级职业用镜头,到现在每个电影镜头
新售价还是需要几万块钱一支。可能你会惊叹电影镜头原来这么贵,其实相对一盒电影
胶片成本加冲洗,甚至于一个小角色的片酬,这只是九牛一毛。
电影镜头相对普通摄影镜头来说产量少多,质量管制比较严密,用料上乘。有机会拿过
电影镜头尤其是35mm Arriflex 用镜头的朋友会知道,第一个感觉是:这么沉!想一想
,这些是工作镜头,经常在工作或镜头箱中受到碰碰撞撞的,镜头桶不够硬是不行的。
除了一些给淘汰的8mm、16mm镜头以外,35mm如Arriflex 用甚至于 70mm 电影镜头在二
手市场还是有一定的价值。
三、小片幅带来的问题
电影片幅从来就是比135小很多,因为要容纳声带、带动孔等部分,电影镜头实际所需
像场相对135来说是小多了,做成镜头像场基本上不需要那么大。成像大但需要经得起
大投影时放大率,做成清晰度比需要高及高反差。实际上,用过较新的电影朋友会觉得
迷惑,为什么这些镜头反差跟小日本头一样那么高呢?可是我见到其他朋友好些电影镜
头反差都很好呀!是不是光我这支有问题呢?主要原因是二手市场上能买到的电影镜头
大部分都是给淘汰或退下的器材,一般镜头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及年代问题,镀膜和反差
都变醇了。
另外,大片幅镜头通过接环使用到小片幅相机上时,往往是使用镜头中心最高分辨率的
那部分。反过来,小片幅镜头转到大片幅相机上用,因为有效像场都比较小,镜头需要
用上大量边缘低分辨率部分。如果更改镜头的像场不足会做成边缘成像效果清晰度和光
度大跌,所以选择镜头更改时要小心。
四、镜头设计
除了一些特殊镜头如70mm大电影用的摄影头,一般能改到135全片幅的二战后生产电影
头是用在反射电影摄影机和40mm或以上,这些镜头的结构大多离不开几个设计,其中以
大光圈(f2或以上)的以双高斯占大多数,加上3片镜头或变种等。镜头设计直接影响
成像,因此选择镜头时能注意就事半功倍。
以下是一些镜头设计的一些例子(资料:Photographic Optics by Arthur Cox; A
History of the Photographic Lens by Rudolf Kingslake)
其中采用双高斯的有:
Angenieux: S-Type
Astro Berlin: Gauss Tachar
B&L: Animar, Baltar, Raytar
Boyer: Saphir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Anastigmat, Ivotal, Panchrotal, Deep Field
Panchro, Double Speed Panchro, Speed Panchro,
Dallmeyer: Super Six
Kinoptik: Apochromat
Hugo Meyer: Makro/Kino Plasmat, Plasmat
Schneider: Xenon, Xenogon,
Zeiss: Planar, Biotar
3片类: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Telekinic
Hugo Meyer: Trioplan
Kern: Yvar
Kilfitt: Kilar (150mm)
3片变种/天塞类:
Berthiot: Flor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Apotal, Ental
Dallmeyer: Dalmac, Perfac, Serrac,
Schneider: Xenar
3片变种/Sonnar类:
Angenieux: Y-Type
Cooke Taylor Taylor Hobson(TTH): Serital, Super Comat
Kern: Cine Switar
Zeiss: Sonnar
五、镜头像场
一般镜头设计注定了像场大小(涵盖角度),但真正镜头的像场往往在对焦屏看也不能
得出绝对结论,因为边缘地方清晰度和光度相对中心点有可能掉得很厉害。
片幅的理想标头焦距是篇幅的对角线长度,所以135的理想标头焦距是:43mm(记得宾
德有特别型镜头头是 43mm,至于为什么是50mm,那是后话)、645 是 75mm、6x6 是
80mm、6x9 是 100mm 等如此类推。
摄影光学概念是:标准镜头设计像场是大概等于焦距、广角设计视野角度大于焦距/像
场、长焦设计视野角度小于焦距/像场。
因此一般镜头的实用像场可以用焦距~约等于像场,但往往看镜头设计这个数值都是偏
低或偏高。电影/小片幅头一般能改到135/更大片幅摄影上,焦距/像场/涵盖率要超过
新片幅的对角线。除此之外,同等焦距大光圈头镜头像场往往比小光圈小很多。
你会发现能改的电影头最小都在40mm-50mm以上,也不是每一支 40mm 和 50mm 都够全
幅涵盖135(角到角清晰)。要是你想散景帖主 JT 兄那样,光拍散景,那是另外一回
事。因为电影镜头个别存在手工调整的工艺,另外在漫长的生产期中,厂家往往做出中
期调整,因此造成同厂同款镜头可以有不同像场的分别。以下只是一个快速参考表,实
际情况以量度镜头投影像场和镜头结构能否接受接环更改为准。一般情况下16mm/35mm
反射电影摄影机用镜头接环更改(135/120片幅)可能性快速参考表
备注:个别除了70mm大电影用的摄影头外,一般电影镜头广角类镜头因为采用反焦距设
计(Retro Focus),后组玻璃贴原镜桶后部,较难更改接环使用到定格相机上。另,不
同的短焦距镜头有可能通过接环有效使用到4/3类数码或半格相机上。
六、更改接环
镜头能改到什么接环,主要看镜头桶有多长可以改短,后组玻璃可有可空间可以拿掉造
新接环。一般135单反相面值(镜头接环到胶卷平面)由Alpa 37.8mm /Konica AR 40mm
到 莱卡 47mm/Icarex 48mm 不等。
电影头相面值如下:
Arriflex 52.00mm,
Bolex 23.22mm
Bolex H8RX 15.31mm
C-mount 17.526mm
旁轴
M 27.95mm
L39 28.8mm
Contax 34.85mm
要是原来要更改镜头相面值短,后组玻璃又近,那只能改到旁轴,不然有改到单反的可
能性,但无限远也未必合焦。更重的是,要更改镜头桶有没有足够长度给切短,尤其是
对焦部分结构会否受影响,就是对焦部分受损,可否通过附加伸宿环来更替,这直接影
响这支头能否改到单反或只能用在旁轴相机。说实话,镜头往往要拿到手检查过像场和
结构才能真正知道能怎么改。
例如:不是每一支 Kern Yvar 150/4 都能改到 120,有些例子 645 也不行,我的那支
能涵盖到 6x9。另外,我改过支 Arriflex 蔡斯 Planar 85/2 到 M42 口,无限远不合
焦。
另外一些135改120例子如: 几支长焦距莱卡的 Visoflex 镜头是公认能改到 120 的,
我改了支 Tele-Elmar 200/4.5 到潘6。Icarex Telomar 400/5.5 到 宾德 67上等。要
注意的是,长镜头像场该没有问题,但受镜头桶光道所限,要是尾巴口太小时要扩大,
不然光道受遮挡像场不够。
最后要量力而为,好多好的长焦及变焦电影镜头(如:Kinoptik的300mm、爱展能的变
焦头等)资质量都非常好,但都重得要命,改以前要想清楚是否能背得动。
相关主题
Contax645 毒啊contax645 + 80/2 + 35/3.5 = $3500?
我发现6X6还是太方了,拍风景颇受限制,还想弄回一个645的机器[合集] Contax645 毒啊
中副后背毒逾胶片发现版上很多人器材烧到最后貌似都趋向于这个状态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p*********e
发帖数: 32207
91
完了,看完忍不住惦记50 noctilux了...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w********2
发帖数: 632
92
邪恶毒素——话说电影镜头
http://www.xici.net/d78131640.htm
多图
电影镜头玩赏-英伦水彩 Cooke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09082-1-1-1.html
a*****s
发帖数: 2663
93
你说的这些玩艺儿也就是茶馆里的谈资而已。一般人就算培养一两个hobby也不会照你
这个路数烧。真牛B就秀秀你的作品,给大家膜拜膜拜。
w********2
发帖数: 632
94
these are just for info. my photos have nothing to do these legendary lenses
and cameras. if i use leica m9 and noctilus and get a shit out of it, it
does not mean leica is shit, it just means my skill is shit. hehe.

【在 a*****s 的大作中提到】
: 你说的这些玩艺儿也就是茶馆里的谈资而已。一般人就算培养一两个hobby也不会照你
: 这个路数烧。真牛B就秀秀你的作品,给大家膜拜膜拜。

a*****s
发帖数: 2663
95
比喻不错,欧就算有钱又有闲也不会玩坦克,实在憋得慌最多就改装升级个悍马。再说
胶片是半截入了土的东西,坦克将来打仗还是有用的。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a*****s
发帖数: 2663
96
一般我想要入个老头,或者改个mount之类,肯定不会参考您老这种说书段子的。俺找
mflenses,photonet,nikongear,Camerapedia,甚至flickr都比这说书强。

lenses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these are just for info. my photos have nothing to do these legendary lenses
: and cameras. if i use leica m9 and noctilus and get a shit out of it, it
: does not mean leica is shit, it just means my skill is shit. hehe.

w********2
发帖数: 632
97
不是传说——细说电影镜头和相机镜头的性格
http://www.filmaker.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61&extra=
在开始文章之前,首先声明的是:论坛里有像邓大、Perry老师、vv老师这样高
段位的老师们,我的这些感受和总结纯属是在玩乐和使用过程中一点点的总结及体验,
实在是班门弄斧。但看着大家都在热情地为自己喜爱的电影而奋斗的时候,再回看自己
“井底之蛙”的那个时期,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分享欲望。也许当我们真的跳出了纠结
于“佳能24-105”还是“尼康28-105”甚或松下“14-140”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了解到
,电影之于相机、摄像机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不过这一切的目的并不是要打击我们的
热情,反而是想和大家一起跳出那些我们还在缠斗不清的“5D2色彩”PK“GH1锐度”的
争论,站得更加高远一些,那时,我们将离我们的理想更近。
惭愧地说,我玩电影镜头完全起源于“装逼”。
上手MINI35,手工打造、锯末横飞地把本来好好的盒子、CD机全卸吧了之后,我的手里
迅速多了一堆比我小不了几岁的“老尼康铁疙瘩”。“尼康锐”——听别人说的,于是
笃信自己拿了一堆这个世界上最牛逼、最有价值的镜头,心里沉甸甸地坏笑,甚至开始
偷偷藐视那些拿红圈和白炮的朋友——忍不住还要偷偷嘀咕一句:有能耐你手动一个我
瞧瞧。
纯玻璃、纯铁皮、纯力气活儿的尼康也的确很给力,愣扎扎地拍出了一堆很像电影感觉
的录像,尽管那画面上其实噪点更给力。但那一刻,我是陶醉的,恍惚间怀疑希区柯克
再世了。其实,那会儿不过是把DV拍成了相片的感觉,被从来没见过景深市面的孩子奉
为了世界第一等的电影,我从此掉入了镜头控的深渊。
之后的路是漫长、漫长而又漫长的,漫长到我有时间去慢慢了解佳能、了解尼康、了解
蔡司、了解凤凰、了解海鸥、了解太古马和确能善。渐渐地,我开始对每一个还在市面
上保持青春的“老头”们犹生敬佩,其实,没有谁是白吃饭的,谁也不因价廉而下贱,
它们真的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且满足着一大批我这样没见过市面的孩子们天真而绚烂的
梦想……
就在这个时候,我掉进了电影镜头的深渊。
我拿到了第一支安琴10-150镜头,说实在的,在拿到它之前,我还不大确认它是叫“爱
展能”还是叫“爱能展”。为什么会入手呢?——装逼呗。别人说电影镜头锐,毫发毕
现;电影镜头很油腻,腻若缱绻。可到底有多锐?到底什么是“腻”呢?没概念。就觉
得还不算太贵,自己能上手,在可以承受得起的前提下,端个几十岁的老古董上街,必
定有一卷拍婆子的潜质。
入手之后,在第一个拉风感觉的万分之三秒,心理立刻被另外一种感觉迅速占领——真
他妈沉。为了这个头,我配了GH1,为什么配GH1?也是大家这么一说,码流高、锐度高
,说白了,依旧装逼使然。
然而,当我把镜头装在机身上之后,通过极其复杂的对焦操作(这个没有电影镜头使用
经验的难以体会,电影变焦镜头与一般相机的使用习惯截然不同,它没有一个固定的焦
距,所以对焦是随着变焦变化的,刻度盘也随之变化),我终于看到了它拍的照片!第
一个感觉——失望!
片子闷得一塌糊涂,我曾经把佳能的镜头形容为“肉逼”,但这个“逼”更肉!整个画
面像罩了一层白雾,朦胧一片。这锐在哪儿了?电影镜头就是这个鸟样?不服气,再把
尼康头上上,哇塞!锐!
心中不觉有些怅然,这才第一次领悟到装逼的悲伤——它的价值等于3520元(镜头加改
口)。庆幸尼康还在,也庆幸自己当初的判断没有走眼。直想把安琴打入冷宫,从此与
伤心一刀两断。
可钱扔出去了,那能忍心吗?仍然忍不住拿出来把玩。再上上去,拍。诶?问题来了,
当你忽然发现,那片朦胧之中,居然让你看着什么东西都很养眼,可养眼在哪儿呢?
于是翻出尼康,再拍。还是尼康锐。上松下14-45,也很锐。但总觉得愣。愣在哪儿呢
?干脆,拍同题,同角度,同画面。
这下再拍完,我顿时傻了!在安琴那层朦胧之下,你居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媳妇额头稀
疏的头发哪根在前、哪根在后,而无论是尼康还是松下,所有头发都直接交叉在一个平
面上。我媳妇说:“人家这电影镜头拍出来的是立体的,照相机镜头拍的都是平面。”
——一个不懂光影的人一句简单的总结让我无地自容。
审视我的过去,一味追求清楚,而对所谓层次和表现力的概念也一如照相机镜头一样,
没有立体的概念。而如今我才不得不钦佩,原来这个世界上镜头真的有自己的性格,而
其性格也有着“喜怒哀乐”,绝非闷锐和鲜艳可以比拟。
后来拍得片子越来越多,又上手了更多的电影镜头,终于发现电影镜头在这个世界上的
使命——它是用来表现世界的,而不是用来记录世界的……
因为自大而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敬畏,最终在你见到一个前所未见之时,顿觉自己渺小
、可笑和龌龊。
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世界上,逼是装不得的。
图片对比说端详
所有的测试都是用松下GH1拍摄的,有照片也有视频。
安琴(M42口)16MM是10-150的,最大光圈T2.3,基本相当于F2.0-2.1左右,无极变换
。16MM镜头像场比较小,在10-45端会有比较明显的暗角,但是如果剪裁成2.35:1是基
本可以使用到15端的。因为安琴是反望远镜设计,所以在向长焦端对焦过程中,它的尾
端镜片组像场会向法兰端移动,导致像场会变得更小。建议可以找靠谱的师傅吧后部法
兰取下,重新车一个,让最后一组的内镜片完全凸出来,利用法兰里脱出的一点点空间
扩大像场,广角端就会基本消除暗角了。这个很危险,没有经验的朋友请不要自己尝试。
安琴镜头其实有自己的问题像场小,在大光圈的时候就很容易形成雾状,收小光圈是不
错的选择,到3.5就可以基本消除雾的问题,但超过5.6则暗角就会明显,所以在这个时
候配合ND滤镜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我的转接环是两组——m42/尼康口/M43,尽管42转尼康只有薄薄一片,但我认为可
能是影响了后法兰的微小变化,所以也会导致合焦不够锐的问题,我正准备近期去调整
一下。35mm电影镜头则没有这种情况。
松下14-45,F3.5-5.6,光圈小是这个镜头的短板,但光圈小其实也有自己的好处,那
就是镜头锐度高。
尼康镜头ais 50/1.4,大眼睛经典镜头。不多说了。
松下GH1由于是M43的CMOS,所以镜头焦距折算要*2,所有快门都相同。由于进光有差别
,所以光圈数有时会差一档。对景深会产生影响,但应该不是十分明显。所有图片都没
有经过调色,视频也是一样,均保持了原来的水平。所有极端都是按照标尺调整在45段
和50段(松下最大到45)。由于电影镜头焦段与普通镜头略有差别,因此只能做到基本
相仿。
w********2
发帖数: 632
98
that is just you. why didn't you mention fredmiranda

【在 a*****s 的大作中提到】
: 一般我想要入个老头,或者改个mount之类,肯定不会参考您老这种说书段子的。俺找
: mflenses,photonet,nikongear,Camerapedia,甚至flickr都比这说书强。
:
: lenses

a*****s
发帖数: 2663
99
why should i give you a complete list?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that is just you. why didn't you mention fredmiranda
d******n
发帖数: 3014
100
别的不懂,85L那段纯粹胡扯。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相关主题
徕卡的选择 转自电分dx大幅中烧之镜头篇
GA645Zi到手,10个包子能不能支个招,同样价钱的linhof617和XPAN选哪一个
我也来个数码vs胶片的坑吧zz 来自人人网曹原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01
i think his experience is pretty fair with 85L, slow focus, sharp in focus,
famous bokeh. i don't know much about 85 L2 and cannot comment.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别的不懂,85L那段纯粹胡扯。
g**********g
发帖数: 18118
102
至少刀的事你说的不对

200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完全扯淡!
: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t*d
发帖数: 1290
103
顶一个
d******n
发帖数: 3014
104
85L再慢也比mf快,
何况85l的对焦行程设置,切换成mf vs 莱卡也不吃亏。

,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i think his experience is pretty fair with 85L, slow focus, sharp in focus,
: famous bokeh. i don't know much about 85 L2 and cannot comment.

T*****y
发帖数: 18592
105
真的?你试过手动的吗?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85L再慢也比mf快,
: 何况85l的对焦行程设置,切换成mf vs 莱卡也不吃亏。
:
: ,

w********2
发帖数: 632
106
the canon l lenses are terrible for mf. short focus distance, no hard stop,
etc.

【在 d******n 的大作中提到】
: 85L再慢也比mf快,
: 何况85l的对焦行程设置,切换成mf vs 莱卡也不吃亏。
:
: ,

b****r
发帖数: 17995
107
烧到这个地步早进入非正常人类的层次了
w********2
发帖数: 632
108
many pros are非正常人类, check fm

【在 b****r 的大作中提到】
: 烧到这个地步早进入非正常人类的层次了
a*****s
发帖数: 2663
109
fm 这两年托太多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many pros are非正常人类, check fm
k**o
发帖数: 3006
110
谢谢转帖技术帖~包子送上~~~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 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
: ,与影友共讨。

相关主题
zz 来自人人网曹原FM真是毒坛。。。
全家福120相机24种zz
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WTB] Pentax 67 with 105/2.4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11
视频: 国外专业分析各种DSLR以及电影镜头的使用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wMjk3OTg0.html
w********2
发帖数: 632
112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1-09-17 13:36:16)
转载▼
标签:
电影镜头
分类: 摄影
前言:仅以此文献给TGFC热爱摄影的朋友,希望大家更多的关注、研究、分享我所喜爱
的电影镜头们。此文旨在向对电影镜头不甚了解的朋友介绍其基础知识和选购要点,对
于器材的评论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不涉及器材的孰优孰劣,希望多一份交流少一分争
执。
我开始关注和研究电影镜头至今仅有9个月时间,对于这个不同于摄影镜头的庞大领域
依然知之甚少,今天发帖属于斗胆,若有没说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
———————————
今年1月份,我买了人生第一台微单nex3,本是给自己多一个玩物的心理,想不到因为
微单所特有的强大的转接功能无意让我接触到电影镜头这个领域,我开始在各个地方收
集有关电影镜头的资料、史料,想不到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因为国内没有一个论坛有专
门讨论电影镜头的专区,也没有人专门分门别类的详细介绍过他们,尤其是针对某个镜
头的介绍和讨论少之甚少,似乎所有人都在自己玩自己的,这让我一度很迷茫。因为电
影镜头拥有很长的历史,相同的镜头有多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的用料,色彩甚至结构
都不甚相同,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能从js的报价中对比长相来区分所谓的优劣,但我首
先想阐述的一个观点是,没有所谓的优劣,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的镜头,当你明确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风格的镜头的时候,却很有可能买了一个价格较高却不是你喜欢的版本,
而你却没有办法像在器材城里一样一个一个的试,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也是至
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接触试用电影镜头的机会太少了。
一.电影镜头的分类
理一下我的思路,还是从最基本的说起,对于喜爱或者有志于玩电影镜头的朋友,了解
下列知识非常重要。真正的电影镜头分三大类:35MM,16MM,8MM。这个所谓的分类是
根据它们对应的胶片尺寸来定的。
·35MM电影镜头
我们去电影院看的电影都是用35MM的电影胶片拍的(当然还有70MM胶片,但据我了解依
然使用同样的电影头),而这种35MM摄影机所用的镜头就是35MM电影镜头,这些镜头都
是工业化的顶尖产品,在产的蔡司头5枚镜头的套装价格都在百万人民币以上,所以全
新的现代的电影头基本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SONY F65 CineAlta
此文所针对说的,是指至少20年以前的二手镜头,但这些35MM的头对普通人来说依然是
天价级别的,因为一款外观老旧,结构相对简单的,完全没有任何自动功能的大光圈(
F2左右)定焦头一般要卖到2-3万元,这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我认为这些价格人为炒
作的成分太多,很多镜头就成像来说完全无法值它的高价,但稀有是其最大的资本。据
我了解,这类头国内玩的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js们乐此不疲的在全球范围内搜罗,垄
断然后标高价囤货,如果你有幸以一个较低的价格收到,那请你屯着,价格还在涨。
·16MM电影镜头
这应该是最能被大众接受的镜头了,这类镜头是使用在16MM电影机的,这种机器主要面
向家庭,小成本电影,实验影片等领域,定位中低端。由于数码摄像机的冲击,这类电
影机现在早已不在产了,他们的定位就相当于现在的索尼VG10,相对的大底外加可换镜
头。当年这个市场还是很大的,市面上最常见的电影头也是这些16MM的,他们拥有不错
的成像素质,相对低廉的价格(2000-5000元)以及不错的体积优势,如果你有兴趣想
玩玩电影镜头,16MM是我最推荐的。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瑞士产16mm Paillard Bolex
·8MM电影镜头
产业链最低端产品,也是纯家庭定位的摄影机使用的镜头,就如同现在很常见的家用数
码摄像机,因为8MM胶片非常小,所以他们使用的镜头的像场也很小,所以大部分都不
能适用在M43以上感光元件的相机上,转接也就失去了意义(pentaxQ和尼康x2.7或许能
用)。这类镜头非常便宜,因为不实用反而不常见,不过也有一些特殊镜头可以用在数
码相机上,比如我有一颗斯坦海尔36/2.8的8MM头,其像场甚至能覆盖c幅!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雅西卡Super-8 25 电影
二.电影镜头品牌介绍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生产电影镜头,就像有些相机品牌出过无数的珍品现在却倒闭
一样,我们不讨论现在哪个公司在产哪个公司关门,我们纵观历史总体的看,英国,法
国,德国,瑞士,美国,前苏都曾是电影镜头的生产大国,有过无数的经典神镜。以我
们现在观点,德国镜头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在电影头领域并非如此,我们比较公认
的世界上最好的品牌是ACDK,也就是Angenieux爱展能,Cooke库克,Dallmeyer刀梅和
kinoptik坚无敌(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公认的中文名),而他们来自于英国和法国,他们
的顶尖镜头都是一个个完美的艺术品,毫无保留的用了世界上最好的玻璃,他们产量极
少,售价极高,因为只有最顶尖的镜头才有资格拍出最顶尖的电影,每部在你心中至高
无上的电影都是通过这些高贵的眼睛,所以他们毫无疑问必须是高高在上的。
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国家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种所谓风格是很主观的,我不好说
的太详细,因为这会造成很大的争论,但法镜浪漫,英头凝重,德头锐利等等确实存在
一些区别,但高级电影头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分辨率都极高,想想对应的电影屏幕有多大
就行了。
除了ACDK比较出名外,其实其他品牌也有很多优秀的镜头,我仅以我有限的知识看看能
不能尽量多介绍几个牌子。
1.英国
除了大名鼎鼎的Cooke库克和Dallmeyer刀梅外我还真了解不多,据我所知还有ROSE,
Taylor & Hobson等,据某位前辈告诉我,英国是镜头设计的鼻祖,功力深厚,比如经
典的三片三组的柯克结构镜头最早也是有库克发明,之后由无数的变种,甚至著名的百
年鹰眼的天塞结构也是从柯克结构改进而来。
2.法国
法国的爱展能是我最喜爱的品牌,爱展能至今还在设计生产电影镜头,虽然他们的定焦
镜头都是天价,但他们的最强项竟是设计变焦镜头,它设计的25-250变焦头曾获得奥斯
卡大奖,有时这些电影镜头品牌为了生存也会生产一些摄影镜头,比如爱展能就曾生产
过24-70/f2.8的佳能口镜头,现在的二手价格和原厂的2470差不多,这颗头对肤色的还
原非常好,也比较好容易找到,在此推荐,还是自动对焦头哦!至于具体怎么区分同品
牌的电影镜头和摄影头我会在下个板块中提及。除了爱展能外还有 kinoptik,这个牌
子我在市面上没见过中端产品,高端品也很少,我了解不多也不敢妄评,只知道他被很
多人推崇。
法镜是我的最爱,所以说的会多一些,除了这2个顶级品牌外,法镜还是有很多的选择
,比如SOM,Boyle,FOCA,他们个个都来头不小。其中我了解比较多的SOM,这个公司
不但生产电影头,还有摄影头,双反相机,电影机等,SOM我有一枚,成像浓郁,焦外
迷人,以至于我一直在寻找其他的SOM头,无奈几个月都没找到好的。
3.德国
德国是镜头超级大国,所以其电影头的实力也非常强大,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品牌和有不
熟悉的,比如蔡司,施奈德,斯坦海尔,Astro Berlin,Kilfitt,Hugo Meyer等等,
这些品牌的镜头市面上都可以买到,价格也不高,个人为人他们的成像风格和各自的摄
影头类似,我没有很刻意的去对比过他们的差别,或许玻璃上有优势,但转接上数码上
应该也很难分辨了。
4.美国
美国因为电影工业发达,电影镜头产业也很大,不过很多公司都会生产电影机,而把镜
头包给其他国家。美国品牌主要有:柯达,BELL&Howell,博士伦,Balter,Wollensak
,Elgeet等,美头风格各异,可能是包给不同国家的关系,美国镜头普遍价格不高,成
像素质也不错,如果想开始玩电影头,又想体会不同于德味的全新味道,美头是很好的
选择,我的第一颗电影头也是美国镜头。
5.前苏联
因为二战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德国镜头设计资料,其光学产业很快建立了起来,中老年
影者对俄头非常了解,我绝不班门弄斧,不过不同的是,俄国做电影头的厂不多,我所
熟悉的也只有LOMO这一个了。LOMO工厂全名是莫斯科光机厂,这和我们所了解的神马
LOMO风完全不同,它不是一个给年轻人做玩具相机的企业,虽然lomo相机确实有此厂生
产,但说到电影头,绝对是可以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的。在上世纪60-80年代,这个厂
生产了大量的35MM电影镜头,更是参与了无数前苏联史诗大片的拍摄,由于种种我们都
知道的原因,俄头从来没卖过高价,LOMO的电影头也是如此,它可能是市面上我们所能
买到的最便宜的35MM电影头了(价格和第一世界国家16MM头相当),LOMO电影头用的肯
定是苏联最好的玻璃,这个毫无疑问,也是最好制作工艺和镜身质量,当然这个是相对
俄头来说的,LOMO风格和德头类似,偏黄,出片也很厚重,如果你迷恋35MM电影头,又
没有很大的预算,我强烈推荐它们。
6.瑞士
我了解实在不多,只知道KERN这一个品牌。不过科恩还是很传奇的,作为世界上最顶尖
的镜头设计公司,它的镜头有多款用在阿尔帕相机上。不过市面上流传较多的都是16MM
的科恩电影头,价格不贵,成像却十分优秀,我有朋友已经快把科恩头焦段收集满了,
口水啊。
7.日本
电影镜头领域,日本属于小弟,因为电影镜头对光学和材料有很高的要求,日本在这方
面不是很擅长。当然,富士,索尼等都有生产电影镜头,但更多的还是在卖TV头,现在
市面上充斥的超廉价的所谓cctv镜头,甚至被灌上电影头的名字,这些都是js的卑鄙伎
俩,我会在后文中详述。
8.天朝
还是有的,比如江陵,长江。。。我不记得了,基本都是看到就一扫而过,我国光学领
域的建树大家都很清楚,市面上比较多所谓国产电影头其实也不是拍电影用的镜头,而
是电影放映头,这和电影头是有明显区别的,但微妙的是,某些地方和电影头很相似,
这也是我会在后面要详述的一种镜头类型。
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电影镜头
我玩电影头其实就是折腾,我折腾完单反折腾微单,玩腻了微单开始玩转接,转接腻了
摄影头开始接电影头,就是这么一步一步烧过来的,因为对摄影有爱,因为对器材着迷
,因为某些盲目的崇古心理,这些都是在玩电影头前所具有的心理。当我真正进入这个
领域后发现,它们还是很有玩头的。我鄙视那些为了炒高电影头价格而一味表扬它们的
人,为了赚钱而赞赏在我看来是非常肮脏的,我不否认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它
们都拥有非常鲜明的个性,不同的电影头味道完全不同,这在现代摄影头看来是不可思
议的,因为他们很多天生存在暗角,畸变,边缘分辨率问题,使得它们的成像非常特别
,你可以说它奇怪,但在我眼里却是一种个性的表达。除此之外,电影镜头在立体感和
氛围表达上有特别的优势,好的电影镜头总能把物体的空间距离表现出来,并且油润无
比。而氛围表达更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了,正因为说不清道不明它才更有魅力。当然,
好的电影头的指标和好的摄影头是一样的,除了MTF以外,色彩,焦外和分辨率依然是
辨别他们好坏的重要标准。不过并不是你拿着一个顶级电影头拍出的照片就是电影截图
了,好的照片永远出自镜头后面的那个脑袋。
四.电影镜头的特性与选购
“电影镜头的价值在电影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忽略不计,一部大片动辄1亿美元的成
本,一部电影所使用的镜头成本可能还不如一个配角的片酬。”--某老鸟
“它和我们见过的所有摄影镜头不同,它是工业领域中的产品,其规格,标准,用料都
是顶级的,虽然它没有一点电子设备,无法自动对焦,手动对焦阻尼也因为缺油而僵涩
,但它的成像足以秒杀XXX。”--某资深
“摄影镜头是有价的,因为我们评判一款镜头无非就是分辨率,锐度,畸变,这些都是
数字,数字是有价的。但电影镜头拍出的东西是艺术,而艺术是无价的。”--某前辈
以前我总被这些毒人毒语一次次的毒到,要不是这些毒语我也不会去研究电影镜,但我
知道一个道理,摄影是用眼睛而不是耳朵,有些镜头被人吹的天花乱坠其实也不过如此
,而有些公认的好的镜头,若不符合自己需要,买到也是白搭,所以这一章我将详细介
绍一些电影镜头的特点,我们为什么会玩电影头,它们为什么好,它们好在哪?
首先要说下什么是好坏,就如同我之前说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每个镜头都有自己的
特性和适用范围,比如某部影片为了拍摄夜晚场景,所以就委托生产了适合在夜晚拍摄
的镜头,但你拿到它在白天一拍,发现高光表现是一坨shit,那你就会判断它就是一个
垃圾头吗?电影镜头很多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而所谓全能的镜头还真不多,所以
他们大多个性十足,你想要驾驭它除了要有一定功力外也要有一点点耐心,你总能找到
适合它的领域。即使电影头所谓的好的标准再怎么难以确定,但聪明的js们总能从这些
特性中总结一些定价标准,我觉得这些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就来分析一下高级镜头
,中端镜头和低级镜头的差别,但这之前先要了解几个概念。
·像场
高级镜头基本都是35MM的电影镜头,为什么一定是35MM呢?很大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像场
很大,昂贵的镜头其像场必然很大,因为他们至少要覆盖35MM大小的底片(比全副cmos
小一点,比佳能H画幅大一些),也就是可以在全副数码相机上能使用的镜头,而你将
一个像场较小的电影镜转接到全副数码上时,你会发现照片的四周全都是黑的,只有中
间一个圆圈内有实际成像,这就说明这个镜头像场小,无法用在全副,其价值也会大跌
。也有些怪物级的镜头,其像场大到甚至能覆盖6X9的中幅,自然也就卖到天价了。知
道像场概念后还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即成像圈,不过我不才,对这个概念不是特别的确
定,请更清楚的朋友指正。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像场太小导致黑圈效果
·成像圈
成像圈和像场不同,像场指镜头的成像范围,即在其范围之外的地方全是无法成像的区
域,即黑色。而成像圈更像是有效成像范围,在镜头的四周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黑色,而
是分辨率的急剧下降,只有中心是清晰的周围全是糊的。一般来说,成像圈小要比像场
小有价值,比如我们常见的所谓旋转焦外,其实是因为边缘分辨率下降很快,四周的像
素被压扁了。我们伟大的js们却把这种光学缺陷当成了卖点,把旋转郊外变成了噱头以
开高价,这点我实在无法理解。但成像圈小也不是完全的缺点,它能起到突出视觉中心
,并且使照片更加梦幻,善用的话在某些时候还是有点特别的味道的。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四周分辨率急剧下降
·暗角
暗角概念很好理解,和摄影头一样,其出现原因也是因为像场不足。其实暗角就是轻微
版的黑圈,我认为它有改变图像气氛的作用。在视觉习惯中,当一张图片压暗了四周,
视觉中心自然而然会停留在图片的中心,在需要表现特写以及凝重的气氛时,适当的暗
角对图像是起积极作用的。以上论调仅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像很多人那样看到暗角就
说这镜头是垃圾,正印证了电影镜头是为不同的环境特别定制一样,暗角有他存在的意
义。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镜头法兰距
我们都知道相机有法兰距,其实镜头也有,我最近正在研究这个,因为牵扯到镜头改口
,我不敢随便乱说,但镜头法兰距长短直接影响到它是否能转接到单反相机,但这不仅
仅是电影头上的概念,摄影头改口也是如此。
·光圈与焦段的关系
对电影头的焦段和光圈的足够了解可以使你迅速判断一款电影头是否能用在你的相机上
。有经验的人可以根据镜头的焦段,光圈和售价迅速判断它的像场和法兰距,判断它到
底是能用在单反上还是微单上。这个没有特别的方法,完全是凭经验,至少我是凭经验
看的。一般来说,焦段在75MM光圈2.8以上的电影头更多的可能转接到单反上,40MM-
75MMf2.8以上的镜头可以转接C幅微单,而25MM-40MMf2.8以上的镜头可能只能转接在
M43微单,甚至连M43都会出现黑圈。其次是光圈,一般来说,光圈越小像场越大,比如
一颗25MM/f1.7售价在500以下的镜头基本上现今市面上所有的可换镜头相机用它都会出
现黑圈,因为光圈做的越大像场就越小。知道了这个关系,你面对网上一大堆各种参数
的电影头时就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删选方法。如同我的经验可能会有偏差一样,有很多变
态的电影头也有着变态的参数,当你看到这颗25MM/f1.7挂着2w的售价时,你可以毫无
疑问的确定它的像场足够大到覆盖全副,因为js不傻,而像场就是他们很重要的定价因
素。
·电影头常见的焦段
和摄影头不同,能转接到相机上的电影头可选择焦段其实不多,尤其是那些能接到单反
上的,市面上最多的基本都在50MM-150MM之间,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不过最顶
级的电影头都是50/f2,75/f2,100/f2这些,不轮哪个品牌,这些参数都代表顶级。
·关于卡口
卡口也是判断是否是电影头及其好坏的一个因素,电影镜头的卡口有很多,我知之甚少
,但市面上多见的确是不多,比如35MM电影机专用的Arri口,16MM,8MM甚至是TV头都
用的C口(又叫M25),还有诸如D口,S口等等,如果你看到一个头是Arri口的,那祝贺
你,这不但是电影头,还是35MM的电影头。而C口由于镜头众多,就不太好判断,但也
有些辨别方法,比如是日产c口镜头,那它们多半是监控头,电视头了,还有镜身上的
一些字母也可以判断,如果上面有Anastigmat,cine等字母的也多半是电影头,这些字
母我没考证过,仅是我的经验判断。但我们见到的最多的还是已经改好口的镜头。比如
常见的M42口,看到M42你就知道这类电影头是可以转接在单反上的了,也有一些已经改
好的nex E口,M43口等等。这些改好的头售价会比为改好的贵很多,有些镜头为了增加
微距或者加长镜头法兰距,都会把后部调焦系统拿掉,这时候还会另配一个专用的调焦
桶,否则你就没法对焦啦。并且改口也有好坏,经过名师改口的头售价也会贵一些,如
果你还是无法判断这是不是电影头,还是问一下js吧,多半不会乱说。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经名师一水西来改口的万伦莎63/f2.5
下面说说电影镜头的参数和定价的关系,这也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们面对很多电影
镜头时往往会不知所错,为什么同品牌同参数的电影头差价会那么多?为什么一个顶级
品牌的镜头会卖那么便宜?为什么电影镜头价格差距会是几百到十几万?因为电影头的
定价牵扯的很多条因素,主要影响价格的因素我总结为:品牌,像场大小,镜头法兰距
,分辨率。其次再是色彩,立体感,氛围,用料,结构等。
·品牌决定了身份,就像那高高在上的ACDK,因为他们肯定质量好,用料好,贵也是正
常的。
·像场决定画幅的适用范围,这镜头是能接在大中画幅上,还是全副,还是c幅,还是
M43。能接全幅的必然会更贵,因为好马配好鞍,相机贵相映的镜头也就水涨船高。所
以这里也有个概念,不是因为他像场覆盖全幅了成像就好了。很多16MM的镜头,它们的
色彩,分辨率,氛围都超好,只因像场过小而卖不出高价,所以我会在本章最后介绍一
下什么是性价比高的镜头。
·镜头法兰距决定相机的适用范围,这是指镜头是能接在单反上呢还是微单上。镜头法
兰距是和相机法兰距对应的,为什么nex是万能插座,因为镜头法兰距再短的头都能转
接上去--我只要增加镜筒长度就可以了。而增长容易,缩短就很难,改镜高手们甚至会
改动后镜组结构来缩短镜头法兰,其成本必然上去了。所以那些天生就具有很长法兰距
的相机,比如尼康单反,能接在尼康上的镜头必然会比只能接在nex上的贵,这也是决
定镜头价格的一个因素,同理也适用在摄影镜头上。
·分辨率决定的东西和摄影镜头一样,就不多说了,但随着数码相机的像素越来越高,
高分辨率的镜头就变重要了,想想就要出的nex7,我这一堆电影头不知道哪个能胜任它
的2400w。
下面我来做一个总结,在售价上一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理:能上全幅>仅能上C幅和以下
,能转接到单反>仅能转接到微单,英法德头>美俄日头,没暗角的>有暗角的,光圈越
大像场越大的价格越贵。
入门电影镜头的选择
关于这块我觉得我没资格说,虽然我了解过很多镜头,但真正用过的却没几个,我真是
一个杯具的理论派。我只能根据我自己经历的崎岖道路来推荐几个。
何谓入门,首先要看你用的什么相机,如果是单反,那入门头的价格也会稍高一些,所
以我依然推荐用nex或M43来玩转接。入门镜头的特性一般是锐度高反差大,易掌握,全
天候都可使用,气氛浓烈,光圈较大,市场保有量大,价格平易近人,焦段在50-100之
间,因为低于50好镜头的价格过高,高于100焦距太长难以操控。
LOMO75/f2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网络图片)
这个头是35MM电影头,大光圈,像场很大,单反和微单通吃,分辨率一流,通透,立体
感强,价格以前很便宜,现在有点高了,成色较好的已改好口的要卖到4000左右,如果
能淘到未改口的再找人改会便宜很多。
柯达102/f2.7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这个镜头是我第一个电影头,也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镜头,它氛围感极强,反差大,中
心分辨率很高,颜色浓郁,立体感也很强,它很容易上手,因为在任何光线下都可以拍
出不错的照片(当然这还是和水平有关系的),尤其适合特写,它可以改成M42口,但
只能用在C幅单反上,因为像场小,上全副有黑角。缺点是比较长,俗称银棍,转接到
nex上时容易端不稳,调焦的键程也较长,要绕上好几圈。但我依然觉得它是最适合入
门的电影头,也是最容易发觉电影头和摄影头区别的镜头。它价格不贵,成色较好的在
2200-2500之间。
虽然入门头很多,但我都没用过,实在不敢多介绍了,但一般价格在2000左右的头在素
质上基本都是可以接受的,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索取样张,或多听取意见。
五.工业镜头
这里要介绍一下那些被js们冠以电影镜头虚名的镜头,比如监控镜头,电视头,我姑且
把他们统称为工业镜头。所谓工业镜头他们的使用范围是除开摄影和电影之外的,他们
最大的特点是对应相对很小的感光元件,并在特殊的环境下使用。监控镜头其实就是我
们在街边抬起头就能看到的监控摄像机用的镜头,他们对应的百万像素级别的ccd,所
以分辨率和像场没必要做多高,当然成像也很差。而电视头可以理解为对应电视节目分
辨率的镜头,也不会有很好的分辨率表现,所以这些镜头普遍素质不高,品牌良莠不齐
且杂牌横行,因为它们大多是C口镜头,所以往往会被js冠以电影镜头的名号,在选择
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免得被忽悠。
世事总无绝对,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存在一些异类,他们就是工业镜头中的佼佼者,他们
的素质甚至可以战翻很多苗正跟红的电影头,我就来介绍一两类。
·东德蔡司Tevidon(特委顿)系列
上世纪80年代末东德蔡司生产的监控镜头系列,以其极高的光学素质和强大的工艺成为
传奇,更在20多年后的中国被捧为神镜。这批镜头最早来自于美国NASA总部的监控镜头
订单,于是东蔡开始设计和制造这批监控头,并为此倾注全力,制造出具有APO(复消色
差)规格的特委顿系列。说到APO不得不说一下,APO其实是一种标准,就是用3片以上
的低色散玻璃来消除镜头色差,而东蔡在这个标准上创造了一个世界标准,其品控非常
严格,按照网上流传的说法,在这批镜头的制造上甚至超过徕卡的品控。于是传奇就诞
生了。特委顿系列有25,35,50,70,100等5个焦段,其中25只能转接在M43上,而100的镜
头由于素质最高且必须要种镜才能转接上单反,使得其售价最高。但出乎意料的是,即
使js们再怎么神话这批镜头,其售价还是没法抄上天,即使最贵的100/f2,也在5000左
右,大概是因为产量过大的原因。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Tevidon 100/f2.8(网络图片)
·Cosmicar系列
Cosmicar是宾得的子公司生产的电视镜头,也市面上很常见,因为镜头法兰距较短,这
批镜头只能转接到微单上使用,我没有Cosmicar头,无法给出具体评价,但从网上的样
片来看,其素质还是不错的,出片很油润,但对于tv头来说,他们的售价并不便宜。
六.放映头和幻灯头
这两类镜头比工业镜头更接近电影头,因为他们的素质确实不错。放映头就是指电影放
映镜头,就是在电影院的后方,那束投射出的光的位置上用着的镜头,幻灯头同理,只
是它们装在了幻灯机上。这类镜头和我们使用的普通镜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光路方
向是反的。一般的镜头,光线都是从镜头前方进入投射到感光元件上,而放映头幻灯头
的光线则是从镜头后方进来投到屏幕上,因为这个不同,镜头内部在做消光时会有很大
的差别,当我们把它们正接在相机上时,由于消光方向反了,使得这类镜头特别容易被
强光影响,也就是所谓的抗逆光性能差。除了这个弱点之外,放映头还是很强大的,因
为这类镜头都是由电影镜头厂家制造,其用料和结构和同级别的电影镜头无异,所以也
造就了其优秀的素质。我曾有一只爱展能100/f3.5幻灯机镜头,成像极为迷人梦幻,唯
一的缺点是一有强光就起雾,使得其实用价值大大降低。
七.我的部分电影头小片
我的电影头规模和老鸟相比实在是羞于出手,但我还是玩的不亦乐乎,我不敢说自己对
它们的了解和驾驭力到了多高的程度,但它们总能出一些超出我预期的好片子。
头号选手,我最常用的柯达102/f2.7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我的最爱,SOM50/3.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手指般粗的小将,斯坦海尔36/2.8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沙皇的侍从,LOMO 40/2.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新来的鲨鱼,万伦莎63/f2.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优雅的贵族,爱展能100/f3.5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电影镜头】不完全指南,入行9个月呕心沥血大集合
写的我很累了,我想今天就告一段落吧。最后不得不重申一下,我所有的观点都是我的
主观感受,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器材PK,更不想因为它而造成摄影头和电影头哪个比较
好的口水战,我旨在普及一些基本知识,好让更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我不想把这种共
享精神变成一种论战。
虽然在这些时间里,我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但对于电影镜头这个庞大世界
我依然知之甚少,我写此文更多在于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巩固所学到的知识,也尽可
能的客观评价我所接触到的每一个镜头,如有我所理解错的概念,请指正。如果想买电
影镜头,别来找我。如果想来找我,请来TGFC摄友群!
w***n
发帖数: 1613
113
废话太多了。千言万语不如上片来看看具体分别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本人姓王,因洋名Manfred读音如面粉,故网名“面粉王”。2005年,我上了一套数码
: 单反相机及其配套的自动调焦镜头,不过新鲜头儿一过,我却觉得没劲了。直到一款老
: 镜头到手后,我的摄影热情才被彻底点燃—这才是我梦寐以求的感觉。
: 随后,自动镜头全出手,遍尝天下老镜头。先是Zeiss、Rollei摄影镜头,而后又烧到
: 了电影镜头。后来,我的乐趣从单纯的拍摄扩展到了对镜头风格特色的琢磨。于是,摄
: 影头、航拍头、放大头、投影头、电影头、民用的、工业用的、军用的,五花八门;法
: 国的、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瑞士的、荷兰的,各国精品。不论有名气无名气、有
: 膜的无膜的、单膜的多膜的,我都想法子弄回来玩玩。我天生好奇,爱探个究竟,常常
: 对同一个型号的镜头,买好几支不同时期的产品来比较,从中找出其最理想者,并总结
: 出不同批次的成像特点。所以,我对镜头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积累起来的,

N**Y
发帖数: 871
114
So far my favorite is Summicron 35
w********2
发帖数: 632
115
7 or 8?

【在 N**Y 的大作中提到】
: So far my favorite is Summicron 35
w********2
发帖数: 632
116
the best photographer is to take no photo, leaving room for imagination.
hehe.

【在 w***n 的大作中提到】
: 废话太多了。千言万语不如上片来看看具体分别
w********2
发帖数: 632
117
http://forum.xitek.com/thread-916984-1-1-1.html
白银帝国——我的100支西德Silver镜头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沉迷于寒光闪闪的金属色泽。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执着于传统机械工艺的铿锵质感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迷恋人类光学工业波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为什么玩白银,无它,就是因为它们是Leica、Zeiss、Voigtlander、Rollei、
Steinheil、Schneider、Rodenstock、Enna、Agfa、ISCO………….
还有两天就要告别单身,步入围城,忙来忙去想来想去还是得写点什么纪念下混迹于色
影的十来年,趁着结婚前,把该玩的玩够吧~
第一组:Leica M/L39系统
如果按照平均价格计算,这可能是白银家族里“含金量”最高的一个系列,当然,也是
整体工艺和光学素质最高的一组,只要一沾上Leica这个魔咒,即使是同款镜,材质和
工艺也比起其他卡口的讲究许多,比方说Nokton,L39口的就比至尊口的外观材质要好
很多……这组俺只有8个,因为它们实在是太费银了~~
Leica M 50/1.4 ASPH Summilux 一哥里的一哥,也是俺的第一颗白银,没啥说的,无
可挑剔,无论哪方面,可能就是实在没啥缺点,所以用的很少
Leica M 50/2 Rigid 经典的老家伙,工艺标杆,色彩很电影,玩的多用的少
Leica M 50/2.8 Elmar 2ver 好玩的缩头,廉价但不失可乐标本色,图体积小纯粹是借
口,就是买来伸缩伸缩搓着玩的
Leica M 35/2 Summicron 7E 比ASPH版小巧好看,不过做工麻麻,买了4年从来没用过
,有点对不起它….
Leica M 40/2.4 Summarit 严格来说这是个钛头,来自于俺第一台相机Minilux,机身
报废后拆了镜头漂洋过海让宫崎桑给改了M口,直到今天仍然是我最信赖的一颗头,老
兵不死,灵魂永在,我相信
Rollei L39 40/2.8 Sonnar 作为一颗传奇复刻头,好看,便宜,大牌,经典,为什么
不买,尽管没空用,反正我还有堆Rollei 35
Steinheil L39 35/4.5 Orthostigmat 米奇头,知道的人估计不多,但说起大画幅里
的寇丽尼亚,估计心里会有数
Steinheil L39 50/2 Quinon 产量只有三位数的老家伙,作为海尔控,不拥有个是说不
过去的,当然了,成像也是海尔家族中的翘楚
第二组:DKL系统
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白银系统,想当初就是着了便宜的道,一个Leica的钱可以买上一
桌子DKL,简直白菜价~看着便宜大碗大牌量又足想一口气收齐,没想到还真是费了不
少精力,差点消化不良,还熬死不少脑细胞,因为上了岁数的老镜,想完美很难很难…
….除了福伦达两款长焦与一款变焦头觉得没什么实用价值没收,几支施耐德不同距离
版本懒得收,麾下一共32只(福伦达12只,罗顿斯德6只,施耐德9只,斯坦海尔3只,
Enna一只,Branu一只),至于实拍效果嘛,可能因为太大众了,还没打算好好拍~~
Voigtlander 35/3.4 Skoparex 0.4m
Voigtlander 35/3.4 Skoparex 1m
Voigtlander 40/2 Skopagon 0.5m
Voigtlander 40/2 Skopagon 0.9m
Voigtlander 50/2.8 Color-Skopar 0.6m
Voigtlander 50/2.8 Color-Skopar 1m
Voigtlander 50/2.8 Color-Lanthar
Voigtlander 50/2 Septon 0.6m
Voigtlander 50/2 Septon 0.9m
Voigtlander 90/3.4 Dynarex
Voigtlander 100/4.8 Dynarex
Voigtlander 135/4 Super-Dynarex
Rodenstock 30/2.8 Eurygon
Rodenstock 35/4 Eurygon
Rodenstock 50/2.8 Ysarex
Rodenstock 50/1.9 Heligon
Rodenstock 85/4 Rotelar
Rodenstock 135/4 Rotelar
Schneider 28/4 Curtagon 1m
Schneider 35/2.8 Curtagon 1m
Schneider 45/2.8 Xenar
Schneider 50/2.8 Xenar 0.9m
Schneider 50/1.9 Xenon 0.6m
Schneider 85/4 Tele-Arton
Schneider 90/4 Tele-Arton
Schneider 135/4 Tele-Xenar
Schneider 200/4.8 Tele-Xenar
Steinheil 50/2.8 Culminar
Steinheil 50/1.9 Quinon Edixa
Steinheil 50/1.9 Quinon Braun
Enna 35/3.5 Lithagon
Braun 50/2.8 Ultralit
第三组:Agfa系统
同样镜间快门单反系列,算是DKL表亲,但是做工堪称豪华直追Leica,但价格堪比白菜
,当然了,收全两种版本11只也小费了点工夫,这个系列,光凭做工和手感就值得回票
了,当然光学也丝毫不逊色,总之,外观好看精美的一定是好头。
Agfa 50/2.8 Color Solinar四片三组类Tessar设计,特性也近似天塞,高反差,边缘
素质下降较快,但收光圈后表现也不错,几乎是所有同时期AGFA产品都会标配的一颗普
及头
Agfa 55/2 Color Solagon六片四组双高斯设计,算是AGFA的王牌头,性能均衡,反差
适中,从人像到风光都能胜任,也可以说是万金油,没什么短板,只是手上这个头出片
有点轻微偏黄偏暖,有关这个镜头的神话很多,但更多的因素可能是因为产量比较少
Agfa 35/3.4 Color Ambion五片反望远设计,短小精悍,定位为风光镜,因此反差比较
高,色彩比较鲜明
Agfa 90/3.4 Color Telinear 五片四组类Sonnar结构,人像头,反差较小,大光圈散
景比较奇异梦幻,层次细腻,色彩表现独特,个性产品,现代的镜头中很难找出类似的
玩意了
Agfa 135/4 Color Telinear 五片四组类Sonnar结构,但与90头不一样的是反差比较大
,应该是定义为风光头,散景也比较生硬,其他方面中规中矩
Agfa 180/4.5 Color Telinear 产量非常少的一颗头,相关结构也没查到资料,厂家资
料早期款也有生产,但我只收集到一颗后期版的,外观比较霸道,除此之外一概不知…
….
第四组:M42系统
白银家族中最庞大人气最高种类最多的系统,没有之一,搜罗全会吐血,因此我只下手
Steinheil系统
Steinheil 40/3.5 Csaaaron VL 白银小饼干,脸都是银面的,工艺造型迷死人
Steinheil 50/2.8 Cassar S 廉价普及头,工艺一般,但风格还是很犀利,总之海尔无
狗头
Steinheil 55/1.9 Quinon 海尔标杆头,性能很均衡,不过别和现代头比什么大光圈和
锐度,耐看就够了
Steinheil 85/2.8 Cuiminar 小巧可爱,够了
Steinheil 135/2.8 Quinar VL 我个人最喜欢的135焦段头,没有之一,色调与散景无
出其右,比Rollei QBM上那支Sonnar HFT更好,外观配上遮光罩更是神作,空前绝后的
白银造型典范,所以M42的藏防潮箱里,另外囤了只EXA的日常用
Steinheil 135/3.5 Tele-Quinar 应该是Cost Down产品,但工艺也不马虎
第五组:EXA系统
曾经声名显赫来头很大的白银系统,可惜后期被DDR不思进取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坑了,
当然也是好头无数,我还是专拣Steinheil
Steinheil 35/2.8 Auto-Quinaron
Steinheil 55/1.9 Quinon
Steinheil 100/3.5 Auto-Quinar
绿圈三剑客,好看,无它
Steinheil 105/3.8 Cassar VL 短小精悍,三片头,廉价不廉质
Steinheil 135/2.8 Quinar VL 心头好,藏M42,用EXA
Steinheil 200/4.5 Tele-Quinar 外观和135那支完全一样,风格应该也近似
Schneider 50/2 Xenon 唯一的一支施耐德,全铜,小巧精致,实力已经在同时期一大
票旁轴上领教过了
第六组:M39系统
Steinheil M39 50/2 Quinon 这组我有且只有一只,和L39那只很像,但价格天差地别
,不过常看到有装糊涂的冒充L39的卖…..严格来说M39系统很杂而且没几个好头,档次
普遍比较低,海尔这只还算不错的了。
第七组:CONTAREX系列
这个系列前两年价格还是挺白菜,今年突然飞飙,其实也算正常,查查资料,每款都只
有几千只而已,当年ZEISS的倾力之作,也算是价值回归,其实自打微单这玩意出来以
后,所有稀奇古怪被人遗忘许久的老头都搭上了转接的顺风车,所以还是庆幸自己下手
早,这系列白银款我有6只,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镜身外层处理有点太软了,很容
易划伤很可惜。
Zeiss 25/2.8 Distagon
Zeiss 50/2.8 Tessar
Zeiss 50/2 Planar
Zeiss 55/1.4 Planar
Zeiss 85/2 Sonnar
Zeiss 135/4 Sonnar
这系列还没好好用,日后再评价吧,那种随便在数码上掐上几张的点评有点糟蹋这种老
家伙,老头所谓玩味,只有耐心的一张张掐胶片方能胜任,转接数码嘛,好比ML戴上很
多T……
第八组:Royal Robot系列
军用背景的Royal Robot素来有“机皇”的绰号,原因不解释,拿到手上就知道了,这
系列镜头的坚固与密度感更是超过Leica,做工之精美也是施耐德代工家族中的NO1,尽
管规格没什么太出彩的,但胜在小巧实用,这系列的白银收全共10只。
Zeiss 50/2 Sonnar 做工最好用料最狠的ZEISS镜之一
Schneider 30/3.5 Xenagon
Schneider 35/2.8 Xenogon 罕见的七片五组反望远设计,专供Royal
Schneider 38/2.8 Xenar
Schneider 40/1.9 Xenon 唯一实拍过的一只小方格标头,很均衡
Schneider 45/2.8 Xenar
Schneider 50/1.9 Xenon 做工比EXA和DKL版强太多了
Schneider 75/3.8 Tele-Xenar
Schneider 75/4 Tele-Xenar
Schneider 90/4 Tele-Arton
第九组:Diax 与Akarex系列
Diax机身是个异类,内置三组取景器,而Akarex更是异想天开,一体的联动测距取景器
绝对是雷人之作,作为50年代德系旁轴代表用头,本身是寻常货色寻常规格,但这几款
头被同时期的西德系旁轴也都用泛滥了,算是挺有代表性
Diax Schneider 50/2.8 Xenar
Diax ISCO 50/3.5 ISCONAR
Diax Schneider 50/2 Xenon 非常均衡表现的典型施耐德头,出片很耐看,其实施耐德
风格都这样,清新但是绝不清淡
Diax Schneider 90/3.5 Tele-Xenar 做工极好
Diax Schneider 135/4 Tele-Xenar
Akarex Schneider 50/2 Xenon
Akarex Schneider 90/3.5 Tele-Xenar
第十组:福伦达Prominent系列
Prominent系列对于福伦达以及用户来说都是件杯具,既不好卖,也不好用,不过这系
列有那么一只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它并且甘愿忍受糟糕的人机工程学设计——Nokton
50/1.5,如果有一天我只能拥有一颗镜头,那么一定是它,至于为什么,拍上几卷就知
道了,至尊口的Nokton收留了两只,L39原口的总是失之交臂,也算是留点想头
Voigtlander 35/3.5 Skoparon
Voigtlander 50/1.5 Nokton
Voigtlander 50/1.5 Nokton Silver
Voigtlander 50/2 Ultron
Voigtlander 50/3.5 Color Skopar
Voigtlander 100/4.5 Dynaron
第十一组:HASSELBLAD 500系列
120规格可交换镜头中白银头不算多,Linhof 69上的那组林选是好东西,不过看到实物
那霸气的外表和骇人的重量我就打消了念头,HASSELBLAD 500系列就可人的多了,写这
篇东西的时候这三个头还在路上,图片后补吧
Zeiss 50/4 Distagon
Zeiss 80/2.8 Planar
Zeiss 150/4 Sonnar
第十二组:福伦达大画幅系列
终极白银系列,也就是它们了,不管是炒作也好,神话也好,Apo Lanthar与Heliar,
总是无可替代与模仿的,更不是东施效颦所能抹杀的,如同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既
然是收藏,那么还是只挑林选版
Voigtlander 105/4.5 Apo Lanthar
Voigtlander 150/4.5 Apo Lanthar
Voigtlander 150/4.5 Heliar
穷极无聊的时候,可以抚摸它们
信马游缰的时候,可以信赖它们
孤单落寞的时候,可以欣赏它们
闲庭信步的时候,可以期待它们
尽管玩白银镜也就是这两年的事,但也算记录了一路走来的玩物丧志轨迹,林林总总摆
在一起也是很有成就感,总体而言,西德镜的总体水准是凌驾于同时期其他镜群之上,
白银系列更是如此,这点毋庸置疑,闪亮冰冷的Chrom镜身代表着一个工艺至上,追求
完美,个性纷呈的时代,而并非仅仅追求市场占有率或数据上的指标,它们是否拥有辉
煌的身世,傲人的素质,传奇的味道或者不凡的身价已不再重要,在我看来更是一颗颗
可以把玩,可以实用,并且承载着历史的金属与玻璃工艺品,能够记载下平凡生活的点
点滴滴,就足够了,当然啦,生活不仅仅只有白银…..
w********2
发帖数: 632
w****g
发帖数: 727
119
lz 转的是无忌重磅忽悠帖子
N**Y
发帖数: 871
120
我用的是6片的R镜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7 or 8?
相关主题
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我发现6X6还是太方了,拍风景颇受限制,还想弄回一个645的机器
我入丐了,内牛满面。。。中副后背毒逾胶片
Contax645 毒啊contax645 + 80/2 + 35/3.5 = $3500?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21
you don't stay long enough to know who is and who is not.

【在 a*****s 的大作中提到】
: fm 这两年托太多
w********2
发帖数: 632
122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36754-1-1-1.html
第一个电影头是ACDK四大家之一库克的COOKE KINETAL 150 T4 F3.8,虽然不是库克最
顶级的系列,但初试之下还是十分惊艳。目前最中意的有以下几个地方:
1.良好的空间感,特别是在大中场景时;
2.氛围渲染能力,特别是在人文场景时;
3.优雅的英伦色调,与手上另外几个R头的极致夸张不同,色彩中性,但充满英伦贵族
气息;此头与R头的色彩表现相反,对绿色表现极好,但对红色较为敏感,目前是通过
微调白平衡进行适当抑制;
4.超高的解析力,此头能满足8000万像素的机身,我的D700用它实在是高射炮打蚊子-
-大材小用;
5.不是一般的轻巧,感觉不足R180一半重,挂机实在方便,不过过于轻巧,导致手感略
为发飘,对焦难度增大,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6.经改口后的对焦行程极长极长,可以精确对焦,无限远合焦,而且最近对焦距离极近
,不到1米,使得拍摄题材比R180大为拓展。
经两次实用,感觉此头最适合的就是有人的人文场景,其解析力、空间感、氛围渲染能
力都能较好地得以体现,场景越复杂,此头的优势就越能得以彰显。所以以后此头应是
以本人较为喜欢的市井扫街题材为主,其他题材只能兼及了。
在无忌上此头还没有专帖,确实国内此头也较为稀饭,本人初入此头,就赧颜开此专帖
,能尽量展现COOKE电影头的特质,同时也欢迎COOKE及其他各家电影头爱家共同上片交
流,分享心得。
---------------------------->>
附:百度一下cooke(貌似出自老咸鱼)
当今玩老镜头,最受推崇乃ACDK四大厂家,其中C指的就是Cooke。
Cooke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屹立百年的光学公司,今年刚发布第五代Speed Panchro电影镜
头以及全新的超大光圈系列呢。
Cooke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William Taylor和Thomas Smithies Taylor兄弟和商
人Mr. Hobson成立了一家光学公司制造电影镜头,取三人的姓Taylor, Taylor &
Hobson为公司名称,简称TTH。
1893年另一位光学设计师H. Dennis Taylor,来自T. Cooke & Sons望远镜公司的光学
经理,发明了经典的三片式Cooke设计,向TTH公司伸出了授权生产的橄榄枝。次年由
TTH开始生产电影镜头,打上Cooke的商标出售。接下来的五十年里几乎所有好来坞特色
电影都是用Cooke镜头拍摄的。
1930年TTH被著名电影器材制造公司Bell & Howell收购,二战期间美英等国无法从德国
进口镜头,Cooke镜头占领了所有的电影镜头市场。1946年又被转卖给了Rank公司,后
来逐渐以测量为主业。
1998年Taylor Hobson公司的光学部门出售并成立了新公司Cooke Optics,伴随着一系
列新电影镜头的发布,重新在电影镜头市场站稳了脚跟。
1921年光学天才Horace W. Lee设计了Speed Panchro,这种镜头有着F/2的超大光圈,
并对所有像差都有良好修正。过了几年有声电影开始出现,电影导演比以往任何时间更
需要超大光圈镜头。因为会录下声音,有嘈杂响声的大功率照明灯不能再使用了,拍电
影时的光亮度一下子不够了,只有靠大光圈来补救。
1930年代,Cooke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变焦电影镜头Bell & Howell Cooke Varo 40-
120mm
1940年后更高的解像力的第二代Speed Panchro出现。1946年Deep Field Panchro发布
,有趣的是,后来Taylor Hobson公司去调查好来坞导演们对Deep Field Panchro的反
馈意见,以期改进。结果导演们一致认为Deep Field Panchro太好了,于是Deep Field
Panchro结构和设计都被保留了下来,而同期的Speed Panchro则不断改进到三代、四
代乃至今年刚发布的五代。
无论是Speed Panchro还是Deep Field Panchro,得益于对像差的良好修正,焦内成像
非常清晰,焦外柔和,立体感超强。
---------------------------->>
第二个入手的是瑞士小军刀--Kern-Paillard YVAR 1:2.8 F=75mm电影头,实在很小
,我觉得可称为全幅上的小奶头
瑞士虽然电影不发达,但是生产的电影机和镜头,却很出名,秉承了瑞士工业的精髓,
一如既往的精致,稳定可靠,是千锤百炼的精品,kern(科恩)就是其中最为有名的镜
头厂家之一,它于1819年成立,1988年被Wild Leitz公司收购,现在算是徕卡旗下公司
了。
kern这个品牌的镜头大一般人不太熟悉,它最早的镜头都是用于瑞士生产的ALPA至尊相
机上,虽然规格不多,但成像菜其优秀,其Kern Macro-Switar 1:1.8/50 (1.9/50)有
天下第一标头的美称(未知真假)由于alpa至尊相机当时的价格非常昂贵,大多是皇室
把玩的相机,国内很少看到。
50年代后科恩开始为当时瑞士的16mm电影机做配套镜头,现在能用在单反上的规格并不
多,据说75/2.5(2.8的早期版)和75/2.8这两个镜头在全副上成像圈稍有不足(我这款
好象能较完整覆盖,人品问题?),还有100/3.3、100/2.8微、150/4、150/3.3微,共
有这6枚镜头(不过感觉它的微距有点儿骗人,不够微。)。kern在台湾和香港的摄友
里几乎都人手都有的镜头。
------------------------->>>
第三个入了的是COOKE KINETAL 100 T2.8 F2.6,与前一款cooke150是同系列的,终于
填补了50焦段与150焦段之间的空白。刚入手,这段时间都是试机阶段。
------------------------->>>
一堆磨镜片
w********2
发帖数: 632
123
写意、散景、老铭镜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42724-1-1-1.html
http://forum.xitek.com/thread-486653-1-1-1.html
http://forum.xitek.com/thread-535838-1-1-1.html
追求影像极致的品质要求,所以........
本是一个Leica的忠实用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涉入了法制的镜王Kinoptik,
用了以後,看到了Kinoptik那种柔調超高解析的照片後,推翻了长久以来心中Leica的神
话,從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饯与精力,开始研究并收藏
起一些优质稀有的老铭镜,基本上Leica的R,M或L39的镜头该玩的全玩过了,
一般大家玩镜不外乎是Leica,Carl Zeiss,Nikon,Canon...等一些常见的品牌,
我常觉的Leica的各個時期的鏡頭在她所創造出的年代都是一個"標準",
玩老鏡是去体會一種味道,例如顏色,層次及散景及她的制造工艺,而非一種光學數據上
的完美,
因沒有一顆鏡頭的光學數據是完美的,老鏡頭通常很難找到鍍膜及鏡片是完美的,
所以在有了充分的心理建後再去玩老鏡才是比較合適的,
我個人願意接受這種光學數據上的不完美而去體會她所創造出的特殊道味,
而這种特殊道味是在現代的鏡頭上所找不到的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有极大部份却是一比较少见的品牌,主要是一些欧洲的镜头,
例如Kinoptik,Angenieux,Som Berthiot,Boyer,Cooke,Dallmeyer,Old Delft,
Kern,Hugo Meyer,Astro Berlin,Voigtlander,Schneider,Rodenstock...等,
在體會出日耳曼民族這種萊卡的標準畫面後再去玩這些不同風格的英,法..等老銘鏡通
常能有一番不同的領悟,
常久以來都是在台灣的Leica Fan Club貼圖,第一次在內地的論坛貼圖,
这个以老铭镜为主题的图会持续一直贴下去并随时会有新的试镜照加入,希望大家多多
支持.
感謝指教.
w********2
发帖数: 632
124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08693-1-1-1.html
此头色彩沉稳厚重,擅长阴天和金属,弱光下的透明油润味道十足
这个镜头的出片,感觉很舒服,和佳能L一对比,一下子C头就轻浮了
缺点是很容易吃光,对霓虹灯光表现出色差较重的情况,肉眼手动对焦要精准不容易
由于是120像场的镜头,解析力相当不错,画面细节丰富
无级光圈,从F2.7到F64,白天都不用减光镜
使用了“双节棍”模式改口,增强近摄能力,最近对焦一米左右
博士伦镜头相关资料:摘录自资深泡菜【老咸鱼】的帖子
Bausch & Lomb(博士伦)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纽约一家有150多年历史的老牌科学仪
器和视光学厂,创始人是德裔移民John Jacob Bausch,三年之后向他的好友Henry
Lomb借了60美元以维持公司运作。用他们的姓组合成为公司名字并开始生产眼镜框、光
学仪器和镜片、镜头,做出了第一片美国制造的光学玻璃,以及拍摄第一张月球卫星照
片所用的镜头,上世纪80年代后主业调整为眼镜和光学测量仪器。
在1880年代,John Jacob Bausch之子Edward访问德国耶拿蔡司工厂并得到了蔡司授权
在美国设计和制造蔡司专利镜头,Baltar和Super Baltar都是典型的双高斯结构镜头。
博士伦电影镜头广泛用于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拍摄中,最最出名的当属教父(Godfather
)系列。
博士伦公司因为对电影技术的推动贡献而获得1954年奥斯卡荣誉奖,几位博士伦公司科
研人员还获得了1960年的奥斯卡科学工程奖。
《中国摄影》杂志刊登的面粉王的文章:
电影头与相机头的区别
现在玩电影头已经成了风潮,解像力更高、色彩更棒、味道更好是电影头给人的第一印
象。大家知道,画幅越小,对镜头的分辨率要求越高;画幅越大,分辨率要求越低。例
如,如果120(中画幅)镜头的分辨率是60线,片幅更小的135镜头(下面按大众习惯,
称之为全画幅)需要做到100线,才能同样清晰。因为35毫米电影画幅约是全画幅的一
半,16毫米电影画幅比4/3系统还要小,所以,电影头必须具有比相机头高得多的分辨
率,才能用于电影银幕这种大面积显示。由于电影头是工业品,制造成本允许较高,不
像民用相机头那么抠门,镜头的实际像场常做得比标称画幅大,以截取中央部分的最佳
成像。通常,40mm以上焦距的35毫米电影头,像场几乎都可以覆盖135全画幅;100mm以
上焦距的,像场大多可以覆盖6×6厘米的中画幅。我还测试过不少75mm和85mm焦距的电
影头,其像场居然比许多全画幅的同焦距镜头还大,可以覆盖645画幅。有了较大的像
场和比全画幅高得多的分辨率,这就是电影头具有更高解像力的先天优势所在。
原文章见:
http://manfred.blog.163.com/blog/static/24597852011725112748666
关于《教父》使用博士伦的情况
第一、二集是用到了博士伦,第三集不是
f****i
发帖数: 20252
125
当菜刀用能赢,如果是吊丝碰吊丝,
当剑用不行,现代的不锈钢刀太脆了

200

【在 J*********n 的大作中提到】
: 完全扯淡!
: 确切地说,技术是在进步的。现代冶炼工艺和热处理制造出来的菜刀(亚马逊上卖的200
: 美元左右的)基本上胜过古代的那些所谓的宝刀宝剑。

w********2
发帖数: 632
126
谢谢丸版的包子,现在还不会收包子,包子有啥用吗?见笑。

【在 k**o 的大作中提到】
: 谢谢转帖技术帖~包子送上~~~
m*****8
发帖数: 1027
127
我觉得是这回事。最后发现iPhone才是摄影神器。

【在 d***a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大伙正在说该开什么样的车,来一高手,详细解说最好的几种坦克
: ,最后附带点评了一下悍马。

w********2
发帖数: 632
128
Nex-5N,GH1转接各种老镜头,电影镜头的汇总贴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014622-1-1-1.html
电影 ---- 镜头的记忆
http://forum.xitek.com/thread-985696-1-1-2.html
w********2
发帖数: 632
129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w********2
发帖数: 632
130
http://forum.xitek.com/forum-97-1.html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相关主题
[合集] Contax645 毒啊GA645Zi到手,10个包子
发现版上很多人器材烧到最后貌似都趋向于这个状态我也来个数码vs胶片的坑吧
徕卡的选择 转自电分dx大幅中烧之镜头篇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31
810-----终极的视觉享受
人的身上,长有很多器官,嘴负责吃,不光要咸,辣,酸,还要讲究火候,据说某国总
理吃青菜,到饭桌的时间,要按照秒计算的,超过10秒,要重新做。。。。。。。耳朵
负责听:据说一根电线,要很多大米,也许比MP还贵。。。。。。摄影的其中一大乐趣
,是为了满足眼睛这一器官达到及至。
02年上屋脊,有些年头了,可惜没有什么长进,还停留在6X6里,非常惭愧。我虽不长
进,但身边的同学都在进步,不小心看了他们的作业,尽是些8X10的片子,非常震撼。
和810比起来,我拍的135,实在太小了,为了弥补小,我通常挑选几张放大,放大的意
义在哪里?放大的意义在于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细节,随着细节的提升,视觉神经细胞将
提升出来的大量的视觉信息反馈到大脑中,人脑中自然的反应就是现场感被提升了——
还原现场感,这是视觉享受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观看135的正片,好比手枪对墙打一颗子弹,墙里会有个弹孔,的确,135反转片,色彩
层次都很逼真,可以感受到比较强烈的现场感。观看810的彩色反转片是什么概念呢?
把对墙发射的子弹换成了铅球,并且,铅球获的了与子弹相同的速度,轰然巨响后,是
墙被打穿成洞,810就是在这样震撼你的眼睛。810很简单,就是底片大了很多,非常老
实的把那颗子弹换成了铅球,然后就产生了很大的能量,直观810彩色反转,是那种难
以置信的强烈的现场感,所看到的景象,百分百真实,甚至可以感受到自己身前背后被
一种气场包围。这张纳木措的彩虹,我看过原片,确实有七种颜色,妙在七种颜色之间
的过渡,极度细腻,极度自然,极度平稳,取得这样的效果,非810不可,这种色彩的
细节描绘没有半点取巧,完全是靠丰富像素的堆积(不要和数码的像素相混淆,数码像
素是塑料做的,胶片像素是银子做的),完全真实地还原了那条彩虹,太难了,我没有
见过这样的真实的图片,不禁想用手去触摸这彩虹。。。。。。来验证是否真实。。。
。。。810和西藏大美风光结合的结果,仿佛令我重新来到了拍摄者按动快门的瞬间。
翻动810底片,手很沉重,因为可以感受到这张底片的分量,其一是器材的沉重,单独
一根架子的重量,就使人望而却步,其二是技术的复杂,测光,光圈,快门,对焦,移
轴,插板,换镜头,这些动作,有时要飞快的完成,否则光线就错过了,其三是成本的
昂贵,1张810彩色反转片的成本,是135的50倍,是120的20倍。所有的这一切,体现了
拍摄者对风光的虔诚,自然的敬畏和对完美的追求。
810的用家,由衷令我钦佩。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forum.xitek.com/forum-97-1.html
w********2
发帖数: 632
132
数码像素是塑料做的,胶片像素是银子做的
w********2
发帖数: 632
133
nice pun, hehe. silica-plastic;silver-silver.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数码像素是塑料做的,胶片像素是银子做的
w********2
发帖数: 632
134
超大画幅相机2024 DIY
http://cnc.xitek.com/forum-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112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810-----终极的视觉享受
: 人的身上,长有很多器官,嘴负责吃,不光要咸,辣,酸,还要讲究火候,据说某国总
: 理吃青菜,到饭桌的时间,要按照秒计算的,超过10秒,要重新做。。。。。。。耳朵
: 负责听:据说一根电线,要很多大米,也许比MP还贵。。。。。。摄影的其中一大乐趣
: ,是为了满足眼睛这一器官达到及至。
: 02年上屋脊,有些年头了,可惜没有什么长进,还停留在6X6里,非常惭愧。我虽不长
: 进,但身边的同学都在进步,不小心看了他们的作业,尽是些8X10的片子,非常震撼。
: 和810比起来,我拍的135,实在太小了,为了弥补小,我通常挑选几张放大,放大的意
: 义在哪里?放大的意义在于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细节,随着细节的提升,视觉神经细胞将
: 提升出来的大量的视觉信息反馈到大脑中,人脑中自然的反应就是现场感被提升了——

w********2
发帖数: 632
135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超大画幅相机2024 DIY
: http://cnc.xitek.com/forum-viewthread-action-printable-tid-1112

w********2
发帖数: 632
136
模特张钰 林哈夫8×10相机,福伦达Universal Heliar 300mm f/4.5人像镜头,依尔福
胶片 f/11,1/50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810-----终极的视觉享受
: 人的身上,长有很多器官,嘴负责吃,不光要咸,辣,酸,还要讲究火候,据说某国总
: 理吃青菜,到饭桌的时间,要按照秒计算的,超过10秒,要重新做。。。。。。。耳朵
: 负责听:据说一根电线,要很多大米,也许比MP还贵。。。。。。摄影的其中一大乐趣
: ,是为了满足眼睛这一器官达到及至。
: 02年上屋脊,有些年头了,可惜没有什么长进,还停留在6X6里,非常惭愧。我虽不长
: 进,但身边的同学都在进步,不小心看了他们的作业,尽是些8X10的片子,非常震撼。
: 和810比起来,我拍的135,实在太小了,为了弥补小,我通常挑选几张放大,放大的意
: 义在哪里?放大的意义在于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细节,随着细节的提升,视觉神经细胞将
: 提升出来的大量的视觉信息反馈到大脑中,人脑中自然的反应就是现场感被提升了——

i**e
发帖数: 6810
137
为啥?我见过很好的0.95的片

【在 t*****r 的大作中提到】
: 拿leica 50noct扫街,不是装就是二
:
: Kodak

w********2
发帖数: 632
138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w********2
发帖数: 632
139
大画幅镜头中的Petzval,可谓真正的老头,现在大部分都是19世纪的遗存了,虽然历
经百年,然而在今天,她独特的韵味依然无可匹敌!
在下厚颜开此贴,以求喜爱Petzval的朋友们一起交流。
Petzval(匹兹伐)镜头简介:

Joseph Petzval教授
Petzval镜头是由维也纳大学的数学教授Joseph Petzval教授在1840年发明的,在那个
年代,还没有现在的胶片,采用的还是湿板技术,在Petzval镜头出来以前,拍一张照
片,即便是在阳光下,曝光时间都要10分钟左右,如果用来拍摄风光之类的“死东西”
,似乎问题还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要叫人10分钟保持不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
对于人像摄影的需要却始终都很强烈的,这和我们现在并无太大不同。而当时的镜头光
圈都比较小,速度很慢,加上湿板的原因,想快速拍张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在这个时候,Petzval教授的天才发明,给摄影术带来了巨大的进步,Petzval研究出
的镜头光圈是F3.6,而当时最快的镜头光圈是F5.6,而且画面中心的成像质量比当时其
他镜头要好得多,就像现在Leica的Noctilux50f0.95一样,不仅有超大的光圈,还有极
好的全开成像效果,这注定它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光学成就。有尽可能大的光圈才有可
能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其实,也就是从Petzval开始,人像摄影才有了一个真正的开始
。所以,称其为Portrait Lens是有两层含义的,其一是它的成像特点非常适合人像摄
影,其二,它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人像镜头。
但是这个天才的发明竟然没有专利保护,所以立刻就被世界各地的镜头生产厂家所采用
,并迅速形成批量生产,这样的厂家中就有著名的福伦达公司。时过境迁,我们现在无
法去体会Petzval镜头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事实,1880年是
Petzval镜头的40岁生日,在这之前,全世界所有的照片中,超过90%是由Petzval结构
的镜头拍摄的。我确实不知道这之后还有那一个光学设计有过这么辉煌的成就。
Petzval是4片2组的简单结构,因为产生于湿板年代,所以不带快门,光圈控制以插片
为主,就是在镜头的中部有个插槽,插片上有个圆孔,每个插片上的空的大小不同,通
过插入不同的插片来改变光圈大小。到了后期,开始有了类似现代镜头的叶片光圈,摄
影师不用再为保管那一堆小金属片而费心了。调焦是通过调焦轮来进行的。镜筒基本都
是以黄铜为材料,通过镜筒上的法兰盘与机身或者镜头板相连。
Petzval有很厉害的球差,只有焦点处是真正清晰的,而且非常清晰,其余部分随着远
离焦点而逐渐模糊,拍摄出的照片,主体非常突出,画面的效果很有戏剧性,特别适合
人像,静物小品,或者追求朦胧意境的风光。它对高光的表现非常杰出,反差柔和,层
次无比细腻,主体似乎是逐渐融化到背景中去了。我不愿意过分去宣扬某个镜头如何的
好,其实,镜头只是摄影师的工具而已,关键是看它是否适合你要拍摄的题材,善用一
个狗头比滥用十个牛头要好得多。Petzval是否是你喜欢的类型,是否适合你拍摄的东
西,还是让你自己的眼睛来决定吧。
如果你是用来拍摄湿板照片,那使用Petzval很方便,无需多言;如果你是用来拍摄胶
片或者接数码后背,那就要面临一个如何安装快门的问题,这是Petzval在目前遇到的
最大的问题,3号和3号以下的快门还比较好找到,超过3号得快门就比较难搞了,对于
有些大铜炮,只能安装前置的气动快门,所以在你选择购买Petzval镜头时,一定要考
虑好你准备安装什么快门,不要一味的追求超级大光圈,导致于最后拿回来没法用。如
果你有办法加工转接环,可以通过转接环把镜头柠到快门上去,这是最方便的,如果你
有超级加工技术,你可以重新做一个镜筒,把快门安装到镜筒中间,这样就简直太完美
了,我有一个这样的镜头,就是上一任的主人自己加工了镜筒并安装快门,做工和精度
非常好,实拍的效果相当理想。如果你这些办法都没有,但是又想用,那还有一个土办
法可行的,就是用低速胶片,再上减光镜,然后用你的冠布当快门吧。
还有一个大家都很想了解的事情是,哪个牌子的Petzval最好,我确实无法回答,
Petzval的生产年代跨度大,厂家多,我只是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找了几个来用,我
觉得每个都挺好的,当然,对于资深的Petzval玩家来说,我这样太不讲究了,确实感
到惭愧啊,俺只是想用个镜头来拍照,只要能满足我的要求就可以了,确实没有认真去
研究那些眼花缭乱的厂牌和编号型号什么的。我这里也只是向那些喜欢Petzval镜头效
果的朋友做个简单的介绍,更多的东西,你可以向资深们请教或者在自己的使用中体会
和摸索。
为什么要用Petzval这种古董镜头?
现在喜欢Petzval镜头的朋友越来越多了,要搞到一个心仪的好Petzval镜头也不再像以
前那么容易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热爱它?难道这么多的人都是些疯狂的焦外控吗?
我想绝非尽然。
毋庸讳言,Petzval镜头那无与伦比的柔美焦外效果确实迷倒了无数的人,但是在目前
这个数码相机大行其道的时候,一个19世纪的老古董却却在被人重新认识,这个现象本
身就是很有趣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数码摄影与传统的非数码摄影的关系吧,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真是
让人惊叹,本人就拥有飞思的IQ180数码后背和相机,也有数个代表当前最高光学成就
的罗顿斯特的HR高清数码镜头,用它们拍摄的照片,在物理层面上确实已经接近了完美
,惊人的宽容度和分辨率甚至在接近和超过人眼的极限。正因为如此,数码取代胶片或
者数码不如胶片的争论可谓此起彼伏。不过在我看来,正因为数码摄影技术的提高,才
真正使数码摄影和非数码摄影逐渐分道扬镳了,我们正在见证这两种介质各奔东西的历
史时刻。它们谁也取代不了谁,谁也不能说自己高人一等了。正如当年绘画没有把摄影
扼杀于摇篮,摄影没有最终取代绘画一样,数码和非数码摄影注定将并存下去。
数码摄影就不去展开说了,说说非数码摄影吧,非数码摄影包括胶片,湿版,干版。。
。。等等非数码介质的摄影活动,这种传统的摄影技术虽然在物理层面上,在很多方面
被数码摄影超越了,但是不要忘记,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心理层面的因素注定要高于物
理层面的,传统摄影介质所特有的气质和表现形式也许可以被模仿,但是很难被超越。
这种传统摄影介质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作品的唯一性,使它先天就具备艺术及
收藏的潜质。在艺术面前,没有不好的介质,只有不好的作品!
非数码介质的摄影师们,不要再去纠结和数码摄影的高低问题吧,既然你选择了这种介
质,就如同画家选择了一种画布和颜料,去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种介质的特殊能力,把这
种介质的特点和你的奇思妙想结合起来,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那才是正路。
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在认识到这个道理,所以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老工具自然也就会被重新
认识和使用,那种个性鲜明,气质独特的摄影镜头被慧眼独具的摄影师们所追捧也就是
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象Petzval这样的古董镜头,在目前都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了,对它们的需求会越来越
多,而现实的存世量只会日渐稀少,我们越早认识到他们的宝贵,就会越早珍惜和保护
他们。如果现在还有人视文物建筑如破砖烂瓦,那是完全没有文化的表现,如果一个摄
影师视这种古董镜头为废铁烂玻璃,那又是什么呢?古今中外,艺无定式,这些曾经记
录了无数历史画面的古董镜头,必将在现在乃至未来继续记录着它身边发生的一件件事
一个个人,不要因为我们的短视而让它们的生命终止在我们这个时代。
a********l
发帖数: 39524
140
说说中大幅相机的画面感跟小幅的有什么区别?这几张看上去区别不大。
相关主题
大幅中烧之镜头篇全家福
能不能支个招,同样价钱的linhof617和XPAN选哪一个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
zz 来自人人网曹原FM真是毒坛。。。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41
8x10 can do bw and color contact print, no need for enlarging. it is the
standard for art gallery print. 11x14 and 20x24 can do bw contact print, for
billboard.computer screens don't have enough resolution to see the
difference, but you still can see the nice tonality and color fidelity.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说说中大幅相机的画面感跟小幅的有什么区别?这几张看上去区别不大。
G**Y
发帖数: 33224
142
用了几十万的东西以后留下一件,也叫“一机一镜”?
国内这些人不吹点NB,忽悠忽悠,能淡定吗?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a********l
发帖数: 39524
143
颜色是一方面,我指的是画面里不同物体的相对比例和感觉,比如用1.6残幅和50毫米
,跟用全幅加80毫米,抛开色彩虚化锐度等,出来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for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8x10 can do bw and color contact print, no need for enlarging. it is the
: standard for art gallery print. 11x14 and 20x24 can do bw contact print, for
: billboard.computer screens don't have enough resolution to see the
: difference, but you still can see the nice tonality and color fidelity.

w********2
发帖数: 632
144
as far as i know, the field of angle should be the same.but lf has much
shallower dof, requires either light, or ts movement.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颜色是一方面,我指的是画面里不同物体的相对比例和感觉,比如用1.6残幅和50毫米
: ,跟用全幅加80毫米,抛开色彩虚化锐度等,出来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
: for

w********2
发帖数: 632
145
Depth of field. Large format compared to 35mm.
http://photo.net/large-format-photography-forum/00CJNP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as far as i know, the field of angle should be the same.but lf has much
: shallower dof, requires either light, or ts movement.

w********2
发帖数: 632
146
如果要追求大,当然可以考虑更大的篇幅,如16x20, 20x24之类的,和朋友聊天的时候
多次谈起和讨论,最终明确8x10对我比较适合,拍黑白直接接触印像可以自己操作,不
会暗房设备太大无法摆放,拍反转可以直接当成灯箱片,在家里的一面墙上内嵌简单的
背光就好,经常可以也方便换片子,要放大就到外面花钱让人做,反正也不会经常放的
,如果有非常喜欢又非要放很大的,就多花钱好了,反正乐意。8X10上还可以接624后
背,叶片不够时或要宽幅时,624应该可以了。4X5不是不好,而是喜欢8X10,想要8X10
,直接上吧,否则将来还是要上去的。
最大的触动应该是在上海美术馆看新疆的大幅片展览,确实不错和向往,我又喜欢去类
似的地方,就是它了吧。
反正是要上的,就要想好现在开始的准备工作:
1. 135还是会留着的。反正只有一个F80+50/1.4和一个24-120VR,不再添置任何东西了
,最后上8x10之前把F80换成D200或D2Xs或N的更新机,拍些人文小品到此一游等等,没
有真的不行,镜头就算了,继续用着吧,也没什么特别不好,什么时候上?等觉得D200
价格到合理水平,目前心里价位=9.5K;
2. 4A-107要换了,卖掉换成禄莱2.8FX,二手没什么经验,还是买新的吧,贵就贵点但
应该省心一点。人文风景都可以兼顾一下,到底不是什么地方都会带上8X10的;
3. Canon 9900F也留着吧,透扫幅面大,120的片子总是要扫描的,有好片子的时候,
就送出去处理,花钱多些但应该很值得,自己慢慢玩也值得,以后也可以扫扫8X10上网
交流或看看黑白叶片效果等;
4. 要把以前黑白暗房的手艺找回来了,自己冲卷和接触印像吧,先多练练手,好准备
迎接8X10;
5. 要准备去直接感受4x5的机器的感觉了,毕竟从来没有摸过技术机,有人愿免费让我
玩几天最好,没有就想办法租用几次,感觉一下,在最终购买8x10前先确定能够操控它
,也多玩一下各个焦段,以使后面的实际购买不会走太多弯路;
6. 8X10应该我是背不动的,要先买车,买车前呢?那当然多挣钱,能挣到嘛?当然没
问题,没信心做什么男人。什么时候买?先别太急,生活中不只是有摄影,还有其他的
东西。
7. 其他附件等等缺的多了,什么测光表、脚架等,看到合适就买,反正要买的。
8. 什么时候上8X10?应该在1~2年以内吧,人生还长,有些事情没有必要那么急,现
在上了也没什么空出去拍。买什么牌子型号?不急,可以慢慢再研究,多听多看自然就
知道了。
以上目标和途径明确了,心里反倒是没有了太多的想法,安心拍自己手中器材适合的东
西吧,开心就好了。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Depth of field. Large format compared to 35mm.
: http://photo.net/large-format-photography-forum/00CJNP

w********2
发帖数: 632
147
有个朋友,之前什么相机都没用过。一上就8x10。拍出来的片子另具魅力。开始时置了
一大套家伙。头150广角到1200长焦重量可观配置可算齐全。近日放弃所有旧爱,重组
配置,改金属机身至木头相机。拍的是更加起劲了。
记得很久前当我还用4x5的时候,提起8x10曾肯定的说这一辈子肯定不会用这么大及无聊
的相机4x5已经足够了。但今日我的16x20即将到手开拍。这中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过程
。累计了不少的经验及教训。同时又体会了不少乐趣与失落。

8X10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如果要追求大,当然可以考虑更大的篇幅,如16x20, 20x24之类的,和朋友聊天的时候
: 多次谈起和讨论,最终明确8x10对我比较适合,拍黑白直接接触印像可以自己操作,不
: 会暗房设备太大无法摆放,拍反转可以直接当成灯箱片,在家里的一面墙上内嵌简单的
: 背光就好,经常可以也方便换片子,要放大就到外面花钱让人做,反正也不会经常放的
: ,如果有非常喜欢又非要放很大的,就多花钱好了,反正乐意。8X10上还可以接624后
: 背,叶片不够时或要宽幅时,624应该可以了。4X5不是不好,而是喜欢8X10,想要8X10
: ,直接上吧,否则将来还是要上去的。
: 最大的触动应该是在上海美术馆看新疆的大幅片展览,确实不错和向往,我又喜欢去类
: 似的地方,就是它了吧。
: 反正是要上的,就要想好现在开始的准备工作:

w********2
发帖数: 632
148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77018-4-1-1.html
拍了两张8x10,冲出一看几乎晕倒,从前的6x9,4x5统统白搞了.明天再带两张片去拍门神
,看看一双大木门有多少细节质感可以留在这张怪物般的大底片上吧.震撼和冲动之后我
忽然迷惑,这种东西到底应该拿来做什么?总不会一个"玩"字应付过去吧?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有个朋友,之前什么相机都没用过。一上就8x10。拍出来的片子另具魅力。开始时置了
: 一大套家伙。头150广角到1200长焦重量可观配置可算齐全。近日放弃所有旧爱,重组
: 配置,改金属机身至木头相机。拍的是更加起劲了。
: 记得很久前当我还用4x5的时候,提起8x10曾肯定的说这一辈子肯定不会用这么大及无聊
: 的相机4x5已经足够了。但今日我的16x20即将到手开拍。这中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过程
: 。累计了不少的经验及教训。同时又体会了不少乐趣与失落。
:
: 8X10

w********2
发帖数: 632
149
摄影有不同形式,也有不同流派,更有不同理解,拍什么很重要,怎么拍也很重要,围绕目
的与过程会有无穷尽的讨论.
超大片幅(8x10以上)的存在理由就是追求影像的极端品质.(也还有特殊工艺等其他原因
)小相机放大的照片总有颗粒,这是放大倍率的原因,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是不会产生颗粒
的.(如果产生了,属于视网膜疾病).而我们看照片有颗粒,我们可以接受这个颗粒,也可
以放大这个颗粒,还可以消除这个颗粒,接受是被动的,放大与消除是主动的.往往后者也
可以理解成是一个艺术的创作表现。一个120底片,如果冲的没问题,直接印象得到的东
西也没颗粒,放大就有.使用超大画幅印象得到极高品质的照片本身就是被艺术界接受了
的一种摄影方式,而且属于原生态的摄影.一般说这种照片的价格也反映了这种形式的魅
力.
当然,小相机拍的题材与超大画幅拍的题材不会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用Leica拍一张感动
人的照片,同样我们也能用超大画幅拍一张令人震撼的照片.二者不矛盾,都有价值.我们
决不因喜欢一种艺术形式就排斥另一种艺术形式。
超大画幅使用木头机的原因是轻便,说实话,没人收藏这种机器,也没人烧这类器材。买
这种相机的人只是为摄影,相反烧器材的都爱烧小机器,抱着占有欲去烧.
超大底片扫描打印得到的质量也是极喜人的,数码背是无法比的.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77018-4-1-1.html
: 拍了两张8x10,冲出一看几乎晕倒,从前的6x9,4x5统统白搞了.明天再带两张片去拍门神
: ,看看一双大木门有多少细节质感可以留在这张怪物般的大底片上吧.震撼和冲动之后我
: 忽然迷惑,这种东西到底应该拿来做什么?总不会一个"玩"字应付过去吧?

w********2
发帖数: 632
150
大画幅是对摄影有了更进一步理解的时候产生的需要,当你拍了一个阶段的135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一种不想拍的感觉,这时候你就应该上大画幅了,因为它提供给了你另一
种新的摄影理念,而且是不需要多拍片子,而需要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恩。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摄影有不同形式,也有不同流派,更有不同理解,拍什么很重要,怎么拍也很重要,围绕目
: 的与过程会有无穷尽的讨论.
: 超大片幅(8x10以上)的存在理由就是追求影像的极端品质.(也还有特殊工艺等其他原因
: )小相机放大的照片总有颗粒,这是放大倍率的原因,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是不会产生颗粒
: 的.(如果产生了,属于视网膜疾病).而我们看照片有颗粒,我们可以接受这个颗粒,也可
: 以放大这个颗粒,还可以消除这个颗粒,接受是被动的,放大与消除是主动的.往往后者也
: 可以理解成是一个艺术的创作表现。一个120底片,如果冲的没问题,直接印象得到的东
: 西也没颗粒,放大就有.使用超大画幅印象得到极高品质的照片本身就是被艺术界接受了
: 的一种摄影方式,而且属于原生态的摄影.一般说这种照片的价格也反映了这种形式的魅
: 力.

相关主题
120相机24种zz我入丐了,内牛满面。。。
[WTB] Pentax 67 with 105/2.4Contax645 毒啊
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我发现6X6还是太方了,拍风景颇受限制,还想弄回一个645的机器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51
超大画幅这边一定要走一遭的,不然没办法体会那边的美妙!但最终靠哪个画幅的岸就要
看个人的看法和喜爱了.没走过而只是道听途说的话,怎么能知道自己适合哪个画幅呢?
如果想省钱的话我看就压根不要上大画幅这艘船啦!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大画幅是对摄影有了更进一步理解的时候产生的需要,当你拍了一个阶段的135的时候
: ,往往会产生一种不想拍的感觉,这时候你就应该上大画幅了,因为它提供给了你另一
: 种新的摄影理念,而且是不需要多拍片子,而需要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恩。

m**i
发帖数: 9848
152
我的理解大幅机的好处是因为使用散页片,每张底片单独处理,所以有大量的后期的空
间(和由此带来的技巧),这是用胶卷达不到的。

【在 a********l 的大作中提到】
: 颜色是一方面,我指的是画面里不同物体的相对比例和感觉,比如用1.6残幅和50毫米
: ,跟用全幅加80毫米,抛开色彩虚化锐度等,出来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
: for

w********2
发帖数: 632
153
感受8x10大画幅便携相机
http://www.secretchina.com/news/12/04/23/433694.html
透过橱窗的展示,我看中了那架8×10英寸照相机,并把它请了回来。从那以后,它伴
我重游万里长城。在数码相机的时代里,我选用8×10,无疑显得格外原始和落伍。不
真实性,与其他常用胶片相比,8×10 底片却有一个能使 摄影师产生强烈刺激的参数
比,一张8×10画面的大小相当于4×5画面的4倍,是一整卷120胶卷的有效画面的11倍
,比一卷36张的135胶卷画面总和更大。
8×10显得有些超级,体积是超级的,重量也是超级的,机身、镜头、散页片盒 、三脚
架、测光表、滤色片、放大镜、水平仪、遮光布这些起码的器材和必要的附件加起来足
有百数来斤,好在我有一辆吉普车,还是那辆往返西藏的北京吉普车。路途中我能把这
些器材放在车体内。但是我要拍摄的内容往往是在远离交通和人烟的地段,那里山高崖
险,灌木丛生,两个人背着这些器材行过十分困难。汗水经常把背在背上的背包湿透,
使相机取景屏的双层磨砂玻璃模糊不清,到达了拍摄点也不能马上工作。每当大雾扑来
时,水汽把镜头的前后镜全部雾化,使你无法看到清晰的影像。等到镜头水汽化完,前
面的景象却已是云消雾散了。接着大风刮来,只好收起相机下山岗,等下次再来。拍8
×10也真太难为我了。郊野外摄影,换胶卷是一件极为头痛的事,我曾试图用黑布蒙住
吉普车在夜间进行,但星光和月光偶尔会伴着清风掀开蒙布悄悄溜过来,使你过后啼笑
皆非。我又试图在农民的菜窖进口处不中一米见方,上面用几层黑布一盖,里面便成了
一个巨大的暗室,不用说星光和月光,就是太阳也休想入内。不过也不必高兴太早,当
你打开手电时会使 你大吃一惊,电筒光束里的灰尘就像水中的浮游生物,自由自在地
四处漫游。然而。在这个土暗房里风却悟出了一个"土"字的真正含义。
传统而笨拙的操作方式,几乎是所有的大型照相无法摆脱的缺陷。然而,在缺陷中我双
找到了两大快感,一是装片时的手感,二是冲片后的视觉感。8×10散页片装片方式是
在全黑中进行的,拉开挡板,插上胶片,关上挡板,漆黑中的几个简单动作,却形成了
鲜明的节奏,多次反复进行,象是奏响了拍摄前的小序曲。那些即将要拍摄的景物不断
涌与在自己的脑海里,影像也似乎已经呈现在这些胶片上。熟练的摄影师装好一张片子
仅用几秒钟,不过有时不顺手时也会憋得心烦意乱、满头大汗,甚至干脆就把胶片扔掉
重来,性情急躁的摄影师还可能会把暗盒砸得粉碎。
视觉上的快感是指在胶片拍完冲洗后,自已第一眼看到的那种心情,你要知道,呈现在
你眼前的不是一个胶卷,也不是一条胶片,而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一个看不到颗粒、更
看不到网点的画面,它用不着放大镜,也用不着幻灯机。质感、立体感、真实感等摄影
技术语言顷刻之间滔滔不绝,不过拍摄过程中的任何不足之处在胶片上也就暴露无遗了。
拍8×10,有苦有乐,有悲有欢,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没有什么关系
,我曾对我的朋友说:拍8×10是我对传统摄影的一种体验和感受。为了这个,我计划
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拍摄5-10幅长城作品,传达我20多年来用中小型相机拍摄长城时难
以表达的情感。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超大画幅这边一定要走一遭的,不然没办法体会那边的美妙!但最终靠哪个画幅的岸就要
: 看个人的看法和喜爱了.没走过而只是道听途说的话,怎么能知道自己适合哪个画幅呢?
: 如果想省钱的话我看就压根不要上大画幅这艘船啦!

w********2
发帖数: 632
154
right. ps movement is unique in lf. also contact print is unique in lf.film
is like raw. also film has gold standard of color fidelity, not like beyer
digital sensor. even sigma faveon sensor is not comparable to film.

【在 m**i 的大作中提到】
: 我的理解大幅机的好处是因为使用散页片,每张底片单独处理,所以有大量的后期的空
: 间(和由此带来的技巧),这是用胶卷达不到的。

a********l
发帖数: 39524
155
不妨贴一些高质的大幅照片,让大伙感受一下。
m**i
发帖数: 9848
156
我倒觉得色彩是很主观的东西,谈不上谁是gold standard.
大画幅比较吸引我的就是亚当斯那套压缩、扩张影调的技巧,也是玩的成分多,出货儿
的成分少,当然我也是纸上谈兵……

film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right. ps movement is unique in lf. also contact print is unique in lf.film
: is like raw. also film has gold standard of color fidelity, not like beyer
: digital sensor. even sigma faveon sensor is not comparable to film.

s*****n
发帖数: 10890
157
我也想看大幅的片~~~ 有推荐的flirck id 吗?
w********2
发帖数: 632
158
到了超大画幅,不会有人玩器材、烧器材,就是玩810也很少烧器材什么的。对这些
大机器每个人都在稳定、重量、银子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机器。
810、特别是810以上的画幅,由于重量和操作性的限制,不太可能抓拍,等拍和摆
拍用的比较多。如果对精度要求不高,还是不要染指这些大家伙,确实费时费工。用大
家伙玩记实,观察的时间比拍摄的时间多的多,有的场景还要安排摆拍。电影基本都是
摆拍,“摆”也是一种艺术。
网上810以上的贴图不多,好的就更少,主要是目前我们显示器还不够大、精度也
不够高,大家的PP基本都是沙龙性的交流,对于名家的东西更只有在大型影展才能看见
。由于网上和杂志见到大机器的PP不多,好的就更难,有人会误以为这些人拍不出质量
和内容能兼顾的PP,其实能玩到这么大的画幅,能看的PP总还是有几张,如果能到这些
DX的展室或者家里,就会明白。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77018-6-1-1.html
w********2
发帖数: 632
159
art gallery or dx's homes.
s*******1
发帖数: 3820
160
怎么证明是王家卫所写?
相关主题
中副后背毒逾胶片发现版上很多人器材烧到最后貌似都趋向于这个状态
contax645 + 80/2 + 35/3.5 = $3500?徕卡的选择 转自电分dx
[合集] Contax645 毒啊GA645Zi到手,10个包子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61
hehe, i borrowed his pattern and gave him the credit.

【在 s*******1 的大作中提到】
: 怎么证明是王家卫所写?
w********2
发帖数: 632
162
http://forum.xitek.com/thread-252610-1-1-1.html
老镜头一直是我所喜好。当中人为的喜好占了决定性因素。没有什么好坏,全凭个人兴
趣。使用多年稍有心得。曾在杂志上断断续续的发过几篇文字。但因个人能力时间有限
无由而止。后得知数处转载,感觉惭愧。现集录如下。供大家指正。
老镜头并非常规使用之利器,当先熟其脾性而后与之。贸然听言非善举!我之文字疏漏
甚多,还望拍砖言讨。
(一)镜之启-Protar
很多年来,在我的镜头群中普罗塔(Protar)镜头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记得多年前,我
为自己的一套4×5单轨相机,配备了当时最新款的多只XL级广角与APO镜头。实际拍摄
下来,总感觉与之前用过的哈苏,徕佧镜头在影调和韵味有着很多的差距。虽然功能调
整与清晰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影像整体的色彩,影调毫无精彩之处,甚至只能用“
夸张”来形容拍摄的影像。就好像是一盘放了大量味精的海鲜饭。人眼所看到的真实感
,在喧嚣的艳丽彩色下荡然无存。环顾市场,当时的目之所及确实没有更好的东西了。
只能接受现实。在遗憾中,还会不时带上Leica 50mm f/3.5 Elmar镜头来拍摄,以便能
够回味那种独特的影像韵味。
在一个盛夏季节,约朋于到水库拍片,其时正值瓢泼大雨。也许是因为避雨时无聊,自
然而然地说起了镜头,我便嘲笑起他的老掉牙的古董来。我虽然知道他一直在用大片幅
相机和老镜头拍摄,然而一直没有留意过他拍摄的照片,况且我对那些毫不起眼的“铜
纽扣”也确实不屑一顾。雨后的山谷中光线阴暗,反差也较大。我架起了相机准备拍摄
,回头一看朋友也在慢条斯理地摆弄他的大相机。为了表示我对老镜头的蔑视,我对他
说:“如果你实在喜欢今天的景色,我可以帮你多拍一张照片聊解眼馋,如何?”稍顷
,朋友建议比试一下,两人各自在相同的焦距,光圈以及快门时间条件下实拍了数张底
片。
待底片冲洗之后,我的底片在放大镜下观察,清晰度及反差全部达标。朋友仔细地看
过之后还是摇了摇头。接着他把自己刚冲洗地底片推到我面前。我用放大镜一看才如梦
方醒,之前使用各种新款镜头留下的遗憾全部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当时使用的时柯达GPX彩色负片,在底片上山谷丛林中的落叶清晰可鉴。水库泄洪口
水柱上的高光也同样留有丰富的纹理。随即请暗房师赶紧分别将两人拍摄的底片各印制
一张照片。及至此时才开始打量这支不起眼的“铜纽扣”。这是一支焦距为85mm的普罗
塔Protar V系列镜头。估计重量只有20克左右,直径也绝不会超过30mm。从外观上来看
虽然很精巧,但绝对没有APO镜头的霸气。类似绿豆大小的镜片更是令人觉得寒酸,在
灯光下仔细观看镜头竟然连镀膜都没有。再一打听最大光圈还是F/18的。这在当时的我
时很难理解的。难道就是这个再磨砂玻璃上几乎连影像看不清楚的”铜纽扣“拍出了刚
才的一张底片?!这时,暗房师也将照片印好了,不用细看都可以感觉到两只镜头的分
别。我的照片大红大绿,色彩浓艳,夸张且黑白分明。普罗塔镜头拍摄的影像则沉实厚
重,高贵大方。相比之下,我的照片就像刚中了彩票的爆发户,而朋友的用普罗塔拍摄
的照片就像是三代状元的名门望族。。。今天,我对古董镜头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但这
并没有促使我马上卖掉自己的新款镜头。原因有二:第一,是因为我还对老镜头抱有一
定的疑虑。第二,我也知道这种普罗塔镜头也不是很容易找得到的。半年后,才找到我
的第一只普罗塔212mm f/18镜头。装好了快门后进行了对比拍摄。得出的答案与之前的
比试结果相同。从那时起,我逐渐用自己喜欢的老镜头替换了原先的新款镜头。
普罗塔的产生要追索到蔡司公司于1890年开始生产的Anastigmats正光对称式消色差系
列镜头。镜头规格图标如下:
由于Anastigmats镜头名称与其他厂家的镜头名称类似,为避免混淆,蔡司公司于19世
纪初把其生产的Anastigmats系列镜头注册专利并命名为Protar(普罗塔)系列,并对
它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了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Protar(Anastigmats)系列可以
说是现代光学设计的基石。它奠定了当时乃至现代一切光学设计的根本。普罗塔镜头的
名字本身也有着“开始“的含义。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普罗塔镜头不只是开始,而
更像是终结。当年的蔡司公司用自己最顶级的光学玻璃来校正普罗塔镜头的色差,据说
,当时蔡司利用了公司内存储备超过20年的光学玻璃,在切割成块后人工独立研磨(这
与今日的模具冲压成型镜片有着本质的区别)且每枚玻璃镜片的研磨成功率在严格的产
品质量控制下仅为11%。因此这系列镜头产量非常稀少。即便是出厂价格也是天文数字
。我曾经就有关人士研磨镜片与机械加工镜片的疑问请教过不少专家,当中包括了光学
设计师与镜头制造厂工程师,得出的答案是绝对的。当时人工研磨光学镜头的工艺根本
无法配合现在市场运营的模式。因此,在现代社会除了极少数特别订制及价格无法衡量
的镜头外,我们今天只能向社会商品化妥协拉。
在整个普罗塔系列中,我最偏爱的还是V系列(Series V)的普罗塔镜头,它是一只拥
有110度像场涵盖的超广角对称式消色差镜头,在它之后,至今没有任何一只镜头有着
如此巨大的像场涵盖角并同时拥有超小的体积。曾经有数家光学工厂在蔡司专利授权下
生产普罗塔V系列镜头。现在市场上能够找得到的多为美国生产的普罗塔V系列镜头。具
体详见商标:
美国-博士伦(B&L )
德国-蔡司(Carl Zeiss)
英国-罗斯(Ross)
法国-依考司 (E,Krauss)
注:之前误认为Protar V 2+2的超广角设计只是上列之厂家生产。但随后所收藏的镜头
证实了实际数量远超此数。
左起上排:
Bausch & Lomb Protar V 210mm F18
Ross Wide angle Anastigmat 112mm F16
Zeiss Protar V 140mm F18
Koristka Milano Protar V 141mm F18
E.krauss protar V 182mm F18
Voigtlander Anastigmat V 141mm F18
左起中排:
H. Duplouich Wide angle 160mm F15
Danforth Perfection Wide Angle 180mm F16
Stenheil 180mm F18
Rodenstock Perigon 140mm F12
Berthiot Perigraphe 120mm F14
左起下排:
Busch Aplanat 212mm F15
Mullett Bro 210mm F16
Hermagis 90mm F18
Beck Wide angle 112mm F16
Schneider Wide Anastigmat 90mm F12.5
虽然各工厂采用同样的光学设计,然而根据每个工厂所使用光学玻璃的不同。它们之间
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最终的影像风格,确实有着不同的韵味,也许这也正是各款普
罗塔的可爱之处吧。当年由于对Series V镜头的偏好,使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忽略了
其它系列中的普罗塔镜头。直至数年后,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一台带有两只同规格
Protar 120mmf/9 Series Ⅲa镜头的立体相机,才令我对其他系列中的普罗塔有了更深
一步的认识。由于沿袭了最初对小光圈镜头的适应性及使用莱卡旁轴相机的经验,令我
对大光圈镜头带有一定的偏见性。于是,对这支所谓的大光圈Protar 120mmf/9 Series
Ⅲa镜头没有抱有太大的期望。然而从实际拍摄的结果来看,它与V系列的普罗塔镜头
确实无分高下。从那时开始,我又对普罗塔整个镜头系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如前所
述,极低的产量也使得能找到普罗塔镜头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近年中国国内超
大片幅用户的猛增,使得这类镜头呈现供不应求的市场趋势。在国外的摄影器材商店与
国际拍卖网上普罗塔镜头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产品了。现在比较容易找到的普罗塔镜
头,多位美国-博士伦生产的V系列,焦距为140-180mm的镜头。博士伦的镜头质量参
差不齐时好时坏,因此在购买时要格外小心,也需要一些运气。在其他工厂生产的普罗
塔镜头中,尤以法国-依考司(E-Krauss)生产的质量最为稳定,只要玻璃没有毛病
尽可以放心使用。
早在1894年,也就是在生产并设计出Anastigmats(Protar)的四年后,蔡司公司就已经
研制出改进型的两组八片4+4双正光对称式消色差Dopple-Anastigmats镜头,可是蔡司
公司对这只后来被命名为Protarlinse的镜头一直秘而不宣。虽然它的对手们如高兹(
Goerz)福伦达(Voigtlander)等等都已经推出各自的 Dopple-Anastigmats双正光对
称式消色差镜头。但是蔡司公司认为自己系统庞大的Protar系列足以与对手们分庭抗礼
。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至关重要的生产成本,要知道仅是普罗塔镜头
,在当时的销售价格已经是天价了。一支用在8×10英寸相机上的标准镜头,在1901年
的销售价格已经相当于那是欧洲普通家庭一年的总收入了。
最终批量生产的Protarlinse镜头,还是在对手的市场压力下与用户见面了。真可谓千
呼万唤始出来。当然,蔡司公司也确实对得起购买Protarlinse镜头的客户,每一支出
厂的镜头都是精品。当时配对出厂的Protarlinse镜头都是首先生产前组镜片,在制成
后严格检验它的品质和影像缺陷,之后再生产出相对应的后镜组来校正前镜组的不足,
因此前后组的序列号相互关联,小号在前,大号在后(早期为前后相同号)。现在市面
上经常可以见到前后组相差很多号码的镜头,这应该是后来用户或商家的误配。
实际上Protarlinse镜头就是两只单独的SeriesⅣ F/12.5 Protar镜头,在设计上,
为了减少空气面折射等问题,把原来的2+2变成单独的4片单镜组,在配对后利用后镜
组校正各种光学缺陷。所以Protarlinse镜头的单镜组都可以单独成像。当然,影象质
量远比前后镜组校正后的Protarlinse镜头要差。另外,蔡司公司还生产过通过更换不
同镜组的Protarlinse镜头,来实现一支镜头有多种焦距的组合,我以为那只是一种商
业变通而已。虽然说双正光对称式消色差镜头的Protarlinse比起普罗塔在整体光学校
正上要好,但是它的体积和像场涵盖还是相差不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世界上超大画幅
用户们大多对老型号的普罗塔情有独钟的原因了。
多年前,看到过一张哈勃望远镜在制造中的工作图片,画面中。几个研磨技师在硕大的
镜片前手工研磨巨大的光学镜片,那样的景象令人至今难忘。
E.krauss Protar 212mm F18
(二)福伦达-寇丽尼亚镜头
翻开任何一本有关福伦达镜头生产历史的书籍,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中几乎无一例
外的提到寇丽尼亚(Collinear)镜头.它的德国版标注为Kollinear.它被众多的专家们一
直推举为”福伦达经典镜头中的旗舰.”福伦达是一家著名的相机和镜头的生产厂商.它
生产各种类型镜头,其中最擅长的还是制造标准镜头.寇丽尼亚最初也是作为标准镜头面
世的.
以下是福伦达各款著名标准镜头的生产年表:
1886年Eurvscpo镜头;
1895年Collinear镜头;
1896年APO-Lanthar, Skopa镜头;
1900年Heliar镜头;
1912年Helomar镜头;
1925年Voigtar镜头;
1927年Radiar镜头;
1928年Lanthar Vaskar镜头;
1953年Ultron镜头;
1953年Nokton;
1951年Septon,
早在1890年卡尔.蔡司设计出它的Anastigmat正光镜头2+2之前,福伦达公司就已经设计
出一只六片两组3+3的双正光镜头.但是由于与德国Steinheil厂在注册专利上的争执,这
支被命名为Collinear的镜头在五年后才与对手达成协议后推出市场.福伦达对这一系列
镜头将面对的市场可以说是雄心万丈.因此在这个系列中又衍生出四个支系,它们是:
SeriesⅠ(光圈f/5.6,视角85°)
SeriesⅡ(光圈f/5.4, f/6.3 视角80°) ;
SeriesⅢ(光圈f/6.8, f/7.7 视角90°)
SeriesⅣ(光圈f/12.5, 视角100°).
有人经过使用寇丽尼亚镜头后得出结论,认为各个系列中的寇丽尼亚镜头成像水平参差
不齐.然而根据我多年来使用寇丽尼亚的经验以及对它的了解,我以为事实不像有些人说
的那样.福伦达当初为了将寇丽尼亚打造成一个全能的镜头系列,运用了多年以后才在世
界工业界广泛运用的模块化设计体系.它在一个光学设计平台上,根据不同的拍摄用途衍
生了各具特色的镜头系列.比如,光圈为F/5.4的镜头,虽然在风光摄影方面的表现差强人
意,可它是柔润,细腻的成像特点,令它具备了一支顶级人像镜头的全部素质;Ⅳ系列的寇
丽尼亚具备的100镀的巨大像场涵盖,早已跨越了作为技术相机使用的标准镜头的技术要
求,它完全有资格以超大像场涵盖的广角镜头身份存在.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也助
长了寇丽尼亚成为”经典中的旗舰”这个神话的延续,那就是Collinear是供应给德国以
外市场所采用的名称.在德国本土销售的镜头被成为Kollinear.因此,在收藏者和用家中
间就有着C头与K头之分,又因为K头的生产数量要远远低于C头,因此也就加剧了这种K头
好于C头的心理因素.这也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6年初,在与朋友们闲聊镜头品质和成像素质时,自然而然的把话题扯到了福伦达
生产的寇丽尼亚镜头上,在看过我用寇丽尼亚镜头拍摄的照片之后,朋友提出了想试一试
这只镜头的要求,我于是就借了一支310MM的寇丽尼亚镜头给他.几天后,他打来电话,叙
述中的语气充满了惊奇.他在中午的烈日强光,大反差的条件下用这支寇丽尼亚拍摄了一
张照片.本以为作为主体的汽车高光部分在保留暗部细节的前提下,会超出底片对高光区
的宽容度,无法呈现出影响细节.然而,冲出来的底片显示,高光部分依然保留了丰富的影
像细节.傍晚,在疑虑的心情下又在原地重拍了一张,其时天近黄昏,照度低,.测光时就知
道反差非常低,冲出来的底片暗部与亮部表现依然像中午拍摄的那张照片一样优秀.丝毫
感觉不到低反差照片中那种常有的平淡调子.好像寇丽尼亚镜头能够辨别被摄物体的反
差,自动调整了被摄物体的反差,仅就这一点便不得不使人惊叹这只镜头对于反差的控制
能力.
朋友中有位某照相机厂的工程师,听说他们工厂中有一套专门测试镜头分辨率的光具座
设备.我便将一支寇丽尼亚镜头拿给他,请他帮忙做了一次镜头测试.两天后,他把镜头送
了回来,进门后的第一句话就问:”这支镜头是干什么用的?我告诉他,这支寇丽尼亚镜头
原来是放在老式干板相机上(full plate,大概等于现在8×10英寸片幅)照相用的,他听
后大吃一惊,根据他得到的测试结果,这支30年代生产的寇丽尼亚镜头中心光学分辨率达
到了300lp/mm,这已远远超越了现代摄影镜头的需要.要知道,现在大多数高级的135镜头
的光学分辨率也只能达到这支镜头的2/3的水平.更不要说是大画幅镜头了.现在市场上
销售的大片幅镜头多数也只能勉强达到它1/3的光学分辨率水平.后来又把这支镜头与其
他同类镜头进行了实拍比较.为获得一个相对全面和可靠的测试结果.测试中使用了五支
焦距在300mm左右的镜头在8×10相机上拍摄.参加测试的五支镜头分别为:
Schneider300mm f/5.6 Apo SymmarL,Cooke 311mm f/6.8 SeriseXva,Fujinon 300mm f
/5.6 ,Commercial Ektar 300mm f/6.3 ,Voigtlander Collinear310mm f/6.8.
最终的测试结果验证了寇丽尼亚镜头确有过人之处.无论再分辨率,暗部层次,反差及影
调过渡方面,寇丽尼亚都以压倒性的成绩领先于其它镜头,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叹二战前福
伦达生产镜头的技术和工艺的精湛.
记得多年前与朋友去东北长白山拍摄,到了长白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连下三天,开
车上了一趟山没到天池就掉头回来,心有不甘之余,又冒着大雨走到树林里察看,只见寂
静的树林中,光线非常的柔和,本以为阴暗的林中光线会很暗,但是没想到水滴在树叶山
的反光把整个树林反射的非常明亮.雨滴敲打树叶的声音把环境营造得像仙境一般.倾倒
得朽木山开着各种不知名得小花,地面上是厚厚的腐叶枯枝,脚踩上去发出各种碎裂的回
声.这是一片没有人类涉足的原始地带.千百年来她静静地躺在这里呼吸着大自然地气息
…但是大雨中根本没有办法架起相机拍摄,最后只好带着失望下山了.按照这样糟糕的天
气发展下去,本来计划第四天打道回府了.可是转天凌晨透过窗子看到了满天的繁星.便
临时取消计划.马上赶紧准备器材上山,拍摄.清早,到餐厅吃了早点准备出发时,熟悉的
服务员告诉我们今天最好不要上山,因为雨后的山上肯定雾气弥漫,我们只好先去了附近
的十五道沟拍摄一整天.第二天一大早直接开车上天池,拍摄后心中还是念念之前察看得
仙境一样得那片原始森林.于是,在下山时特意找到了那片森林,但是进去一看森林全变
了,那种雨中得柔美情调全都不见了,代之以强烈的反差调子.刺目的阳光照射到每一棵
树干上形成巨大的反差,测量到的反差指数达到十级以上.这时,我想可能只有寇丽尼亚
Ⅳ系105mm f/12.5镜头可以胜任这种大反差的画面,测完光后增加半档曝光(之后减一档
冲洗)冲出来的反转片高光部位细节丰富,地面上阴暗的地方同样纤毫毕现.以今天的术
语来说就是这支镜头的宽容度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不管所拍摄的景物反差如何,
寇丽尼亚镜头都会按照它的演绎方式从容还原在底片上.关于这一点我和很多朋友探讨
过,这支镜头的表现能力,即便十对于光学镜头设计师来说也是一个难解之谜,这可能就
是寇丽尼亚成为”神话”的主要原因吧.
现在可以找到的寇丽尼亚镜头,除了后期带快门的版本外基本上全是裸镜,也就是说只有
镜筒,光圈及前后两组镜片.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配上快门才可以用来正常拍摄.配
快门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前.后两个独立镜组配上套圈后,再分别固定在匹配的快门上.这种方式的好
处就是可以选择更可靠的新式快门,而且改制后的镜头比较漂亮.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的.首先,这种方式破坏了原有镜头的完整性;其次,匹配套圈的精度也令人怀疑.我曾经
找一个专业改制镜头的技术人员做过这样的尝试.因为知道改制精度对最终成像质量的
影响.所以在提改制要求的时候,对技术人员叮嘱再三,请他万分小心,一定要按照我要求
的精度去做.镜头改制完成后,技术人员声称改制精度误差在0.01mm以内,一听这话我就
含糊了,因为我知道他的测量工具就是误差为0.02mm的游标卡尺,因此改制精度保证0.
01mm以内基本就属于无稽之谈.我仔细测量了改制后镜头两组之间的距离,发现没有问题
.但是镜组间光圈的位置误差却达到0.4mm,没说的,只好重新只作.来来回回改动了四次,
才算做到我自己测量不出来的误差.之后,实际拍摄的结果依然不尽人意.与之前用裸镜,
拿镜头盖来控制曝光拍摄的照片品质有天壤之别.后来分析是后配的套圈与镜组的光轴
偏差所致.但这已是无法验证的事情了.便放弃了这种改制方式.直至后来去看了加工车
间看到了作为工作母机的车床,才知道那根本就不可能做出符合我要求的配件.在美国也
有一家名为S.K.Grimes的著名车间,专门改制镜头.我见过他们利用此种方式改制的镜头
,效果同样不怎么理想.因此现在看来,用这种方式改制镜头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案.
第二种方式就是把原来的镜筒整组的通过配好的套圈固定在快门的前面,这种方式要比
第一种简单,精确很多,累计误差也小得多.因为镜头本身得制造精度没有被改动过,只不
过是在后组加上了控制曝光时间的快门机构,光圈还在原来镜筒的位置上,需要注意的是
选配的快门要足够大才行,大到快门本身的开孔不会阻挡影像投射到胶片为准.另外,由
于现代生产的快门中,直径最大也就是3号快门,因此对于某些大像场的镜头匹配亏阿门
形成了限制.当然,我们可以选用一些老式的大号快门,例如:Compound5 Ⅲex5 ,Alphax5
Betax5及新款的Sinar机械快门.如此快门本身的体积也限制了应用相机的型号.虽然,
绝大部分的老式镜头还都是可以经过精细加工的套圈.很好地装配在各种快门上,在今天
的相机上大放异彩.
从光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设计图纸上也诞生了很多完美的光学镜
头,但是能够制造出来的完美镜头就不多啦.至于说到商品化的完美镜头就更是凤毛麟角
了,这其中主要受工艺,技术水平和材质的限制.所以我们要善待这些保存至今的完美老
镜头.好好享受它们带给我们的那一份美好.
(三)福伦达-海丽亚
在1995年,香港举办了一场古典老相机交易会,那个时候,我才刚刚开始涉足古典摄影
器材领域,抱着学习与寻宝得心情,一大早我就约上几个朋友一起直奔展场。一进门,
就被大厅正当中悬挂的一张巨幅照片所吸引。图片的影调细腻柔和,层次过渡平滑,真
可谓刚中带柔,柔中有刚。一打听原来是用宾得(Pentax)67相机加一只福伦达海丽亚
(Voigtlander Heliar)镜头拍摄的。再一看实物的个头,着实吓了一跳。它的体形和
我当时用的相机相比可算是“巨无霸”了
初次见到海丽亚镜头就给我留下了如此之深的印象,随后那段时间对它拍摄的影像仍
然念念不忘。以至于我一咬牙,一跺脚,下狠心买了套仙娜(Sinar)P2座机,又托美
国的朋友找到了一只林哈夫特选的240mm海丽亚镜头,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体验一下海
丽亚的魅力。那期间翻查了不少相关资料,始知这支镜头可是大有来头的。
2006年,适逢德国福伦达(Voigtlander A.G.Brunswick Germany)建厂250周年。在它
生产的众多镜头中海丽亚应该说是最脍炙人口的,也是生产时间最长的一只镜头。由
1900年开始生产直至二战之后,这款镜头在几十年间所生产的数量不可计量。光学结构
为三组五片校色差正光设计的海丽亚由汉斯.哈汀博士(DR.Hans Harting)所设计,它
具有50°的涵盖角,因此,调校片幅限制了它在技术相机上的使用,但若将它作为标准
镜头使用的话,还是非常好用的。早期的镜头全部为铜制裸镜,稍后期的产品则在铜镜
表面烤了一层黑漆。直至1940年前后才有配置Compound(康庞)气压快门及Compur(康
普)Dial Set快门的镜头版本。我也曾经有过一只配了美国Llex(伊莱克斯)快门的镜
头。在快门上还印有“Voigtlander”字样。估计是出口美国的版本。海丽亚镜头的镜
片在1930年代前后所生产的应该为没有镀膜的,之后为浅蓝,深蓝,琥珀镀膜。但是早
期的白镜(没有镀膜)经常会有一层发蓝的氧化膜在前组第一片镜头上,经过拍摄没有
发现对影像有什么影响。海丽亚曾经生产过四个半不同的版本以配合不同的用途。
1、 标准型:不同焦距f/4.5口径的海丽亚镜头。
2、 宇宙海丽亚(Universal Heliar):前组带有一个可调校镜片的调节环,这个
调节环可调整柔光程度。主要用途就是为了人像拍摄的不同要求。
3、 特别版:口径为f/2.8的海丽亚,没有批量生产过。
4、 彩色海丽亚(Color Heliar):主要配备在贝萨(Bessa)Ⅱ型相机上焦距为
105mmf/3。5.
5、 APO-兰塔(APO -Lanthar):虽然名字不同,但是在光学设计与海丽亚属同
一结构。只不过是使用了不同的光学玻璃,因此也算是半个海丽亚。
二战之后直到1960年代20年内,是海丽亚镜头的黄金时代。其后,由于中小片幅相机的
异军突起,令海丽亚这支名噪一时的镜头逐渐地被边缘化了。那之后,除了供应给林哈
夫(Linhof)与欧洲地几家独立品牌相机之外,福伦达的海丽亚镜头基本上只供应给商
业照相馆作为大片幅人像镜头使用了。由于它本身地光学设计不适应镜头反光相机上使
用,加上福伦达精益求精的生产模式没有办法跟上商业时代的运营节奏。因此,也注定
了它渐渐退出市场的命运。虽然福伦达在1951年推出的贝萨(Bessa)Ⅱ型相机上使用
了新型的 Color-Heliar镜头,但是由于做工精密使得售价颇为昂贵。在当时一款配备
海丽亚镜头的Bessa Ⅱ型相机的售价足可以购买一辆家用轿车了。在中国则能购买一套
四合院,因此可以相见它当年的奢侈程度。当然,在当时那个年代相机本身就是一种奢
侈品。
现在的Heliar镜头已经不像往昔那样奢侈了。一般在二手市场也很容易找到。裸镜的价
格最为低廉的(Universal Heliar除外)一只300mm的镜头在国际市场上的正常价格也
就在200-300美元之间。短焦距的海丽亚镜头当时大多数是配备在福伦达Bergheil叶片
相机上。这类相机在欧洲还有很多捧场客。在其他国家大都是把镜头直接拆下来使用。
这类镜头全部是带快门的设计。因此在使用上也非常方便。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快门的准
确程度。大多数配备的Compur-Dial-Set都存在慢速快门段不准的现象。找个懂行的维
修师傅清理擦油就行了。除非自己懂行,否则前不可自己试图用什么机油之类的润滑油
清洗。这与自行车链条不一样。直接上油反而会越弄越槽。现在,价格比较昂贵的海丽
亚应属林哈夫特选镜头了。在镜头的前圈会有明显的印记打着红色“Technika”字样。
另外在镜头及快门上也会有“Linhof”的标记。这款海丽亚全部带有蓝色或琥珀色的加
膜。拍摄影像的反差要比白头大一些。可是味道基本相同。我个人的使用感觉,海丽亚
是一只不可多得的极品人像镜头。用它拍摄的人物面部皮肤柔和细腻像丝绸一样顺滑,
却又不失细节。它不同现代的柔焦镜头那样,拍摄图片中会出现高光溢出。尤其是它在
大光圈时的显现。其焦外成像犹如抹了一层牛油般滋润。细细体会,慢慢品尝,您将会
发现它更多迷人的地方。
(四)林哈夫特选蔡司镜头
多年前,在欧洲的一个跳蚤市场闲逛时,看到一个摊子上孤零零的摆着一台林哈夫69Ⅳ
型相机,粗略看了看,感觉成色有九成新以上,要价只有450马克(当时约折合人民币
两千多元)。听到如此便宜的价格,不由得令人怀疑这台相机是不是有问题。拿在手里
上下左右仔细地察看后,发现相机后组地磨砂调焦屏装反了,这台相机可能就是因此拍
不清晰地影像而出让的。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400马克成交。其时,心中不禁暗自窃喜
,生怕卖家后悔,正欲抱着相机马上离开摊位时,只听得后面传来一阵轻声呼唤,寻声
望去见是一位老妇人正在向我打招呼,问我是否喜欢收藏这种类型的林哈夫相机,当时
我已收藏了不少型号的林哈夫相机,但还有个别型号无法找到,因此,连忙问她有什么
相机可以让给我,随后的交谈中得知,她先生也是一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不久前去世
了,留下了一套林哈夫45相机,然而,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型号并且相机还是留在她瑞士
的家中。分手时,我们互相留下了各自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回家后很快就收到了她寄来的照片,照片显示那是一套Technika45Ⅳ型相机和三支原厂
特选的蔡司镜头。款汇出后的两个礼拜就收到了邮局让领取包裹的通知,那个包裹相当
重,还要拆了外包装才能提起里面的箱子。往日感觉没多远的路,歇了好几次才回到家
。真不敢想象远在地球那边的老人是如何把这箱东西抬到邮局的。回到家,打开箱子看
到75mmf/4.5Biogon,135mm f/4.5Planar 及250mmf/4.5Sonnar
三支崭新的镜头展现在面前,心情真是无比激动。要知道,我以前一直都在收藏各种型
号的林哈夫相机,可是除了普通原厂镜头和福伦达的镜头外,我一直都在有意无意地回
避着蔡司这几支镜头,最主要地原因是它们太有名了,不敢对它们抱有任何的奢望。时
间久了,反而生出一种陌生感来,而且要一次将三支镜头配齐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记得曾经有一位熟识的摄影师在香港二手器材商手中花了17万元才凑齐了这三支镜头,
现在看来,这样的价钱虽说是天价,但的确也说明了它们的难得。
一直以来,我都在使用哈苏的,SWC(38毫米Biogon)作为抓拍用途。因此对于刚刚到
手的这只75mm f/4.5 Biogon镜头非常感兴趣。这是一只5组8片结构设计,各种光学误
差,色散,畸变校正良好的镜头,边缘的畸变校正尤为出色,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边缘光
学畸变最小的广角镜头。
蔡司厂曾经生产的Biogon镜头有:
⊙21mm(ContaxRF,Contrex SLR,ContaxG卡口)135用;
⊙28mm(Contax G卡口)135用
⊙35mm(Contax RF卡口)135用
⊙38mm(SWA/905,Alpa卡口)6×6,6×4.5cm
⊙45mm(Linhof 69卡口)6×7厘米
⊙53mm(Linhof )6×9用
⊙75mm f/4.5(Linhof,USA aerial)4×5英寸
手里的这只林哈夫特选75mm镜头堪称是Biogon镜头中的“老大”了。想想如果拿着4×5
英寸的SWC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啊!
“林选”蔡司镜头也分不同时期的版本,二战前,蔡司公司并不太热衷与林哈夫合作,
因次产量很小。直至二战后的1955开始,两家的合作关系才日渐成熟。早期生产的蔡司
镜头镜筒为银色,快门也电镀得银光闪闪。二战后,因为商标归属权问题,再联邦德国
(也称西德)生产的镜头,最初只能标注Opton,而没有Carl Zeiss的标记;镜头名称
也一律简化,甚至镜头编号也蚀刻为零。后期才在生产的镜头黑色快门上刻印了Carl
Zeiss的标记。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所谓的“林选”镜头尤其是蔡司镜头,基本上都是
林哈夫所独有的。不论是镜头还是快门,都是欧洲著名的合作厂商为其精心量身订造的
,甚至有些“林选”镜头的焦距都是特殊的。因此这些经过层层挑选的镜头售价也就可
想而知啦。从瑞士寄来的这支镜头根据资料记载是林哈夫后期产品,镜头表面只有一层
淡淡的不易察觉的镀膜,这与早期镜头表面的深蓝色镀膜有很大区别。有传闻,在二战
期间,由于蔡司工厂印在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加之西德新厂的设立,使得原本就供
不应求的光学玻璃库存便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于是,蔡司在收购了百年老厂福伦达后
,利用自己的光学设计配合福伦达库存的光学玻璃生产出了这些后期的“林选”经典镜
头。由于使用了福伦达库存的顶级玻璃,之前设计的镜头镀膜反而显得多余了,这就是
后期镜头表面镀膜变淡的原因。这些镜头吸收了两家顶级光学工厂的技术精华,再经过
林哈夫之手为后人演绎了一个难以再现的“光学神话”。我曾将这支镜头拍摄的彩色负
片手工放大到一米,所有的影调都显得那么从容自然,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凝聚了百
年的目光,仿佛早已洞穿了世间万物,胶片上的每一颗银盐都已被它感动。。。。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验证手里的75mmf/4.5 Biogon镜头的分辨率,专门做了一个测试。首
先用4×5拍了一个全景,之后又用135毫米的尼康微距镜头拍了一个局部。之后把4×5
上的局部裁成135胶片的原大与之对比。结果是75mm f/4.5 Biogon的分辨率还在其之上
。这对于一只大片幅镜头来讲应该是非常难得的。
被称为光学之父的保罗.鲁道夫再1896年就设计出一只注册为Planar的三组五片镜头。
对于这只镜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它生产历史悠久,但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
广泛的应用在不同品牌的相机上。今天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是配备在禄来(
Rolleiflex)双反及哈苏单反相机上的标准镜头,蔡司公司反而对这支极受追捧的镜头
不那么感兴趣。的确,早期的Planar镜头在全开光圈时,有严重的“重影”,“鬼影”
等弊端。我也曾经尝试用一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生产的铜制Planar镜头,改装后安装在
单反相机上使用,在大光圈拍摄状态下,经常有所谓的“鬼影”出现,这种现象一直到
光圈缩小至f/11以后才消失。1950年代后,蔡司公司对Planar镜头进行了大幅度的技术
改良。因此林哈夫选用的Planar镜头应该是改良后的产品。历史上蔡司曾经有无数支以
Planar命名的镜头。到底有多少支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可是供应给林哈夫的只有三
支:
⊙80mm(Technika 69 ,Press70)
⊙100mm(echnika 69 ,PressV)
⊙135MM F/3.5(Technika 45)
在林哈夫4×5上的这支135mm f/3.5Planar是一支超大光圈的镜头。所以在相机的磨砂
玻璃上看到的影像远比那些小光圈的镜头要来的明亮,清晰。在蔡司供应林哈夫镜头的
同时,另一家德国著名的镜头厂商施奈德也在为林哈夫生产镜头。可是事实上,施奈德
的镜头一直被蔡司打压着,这种现象一直令施奈德公司愤愤不平,总想有朝一日能够与
蔡司在镜头方面一争高下。于是,在为林哈夫生产135mm f/3.5 Xenotar之后有生产了
一只150mmF2.8 Xenotar超大光圈镜头。面对施奈德的挑战,蔡司没有丝毫反应,也许
是出于不屑,但可能更多的还是觉得这样的竞争没有意义吧。最终,这个挑战以无人应
答的结局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也不知道,施奈德当时的感受是庆幸还是失落。
三支镜头中,结构最为简洁,也是最重量级的就是250mm f/4.5Sonnar.每一个见到这支
镜头的人都会无一例外地发出赞叹声。的确,哪怕是在今天,也没有哪一支镜头能做得
如此地漂亮,完美。考究地黑漆镜筒加上带有拉丝网纹地银色电镀层,还有镜头前圈配
上了一体化设计的康班快门。都显得那么的浑然一体。镜头前后压铸着蔡司的印记。金
属镜头盖在蓝色丝绒的配合下感觉是那么的和谐。令你不由得感觉到它们的配合简直就
是天成。幽深的镜片,令你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渊深不见底的潭水。不由使人产生了溶化
进去的感觉。
林哈夫一共推出过两个焦距段的Sonnar镜头,它们分别是180毫米(Technika69.Press
Ⅴ,Press70)和250mm(Technika 45)。这两个焦距段分别配备给6×9厘米与4×5英寸得
林哈夫使用。根据我使用Sonnar的感觉。早期金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层次丰富,反
差适中。调子稍微柔和,后期的琥珀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成像晶莹剔透,锐利。我曾
经将用于林哈夫6×9相机的180毫米镜头与现在专用于哈苏的180mmSonnar做过实拍测试
比较。为了公平起见,我将那支用于林哈夫6×9幅面的镜头改为哈苏接口,用同一台哈
苏相机拍摄6×6片幅的胶片,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支为林哈夫6×9设计的180毫米镜
头胜出。
我想,林哈夫应该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论证,同时考虑了无数种镜头焦距组合的可能性。
最终才选择了这三个镜头焦距作为配备给双轨座机的镜头。蔡司镜头,再加上林哈夫的
经验及镜头甄选标准还有康班快门,把德国在光学和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严谨和精细发挥
得淋漓尽致。75mmf/4.5Biogon 135mmf/4.5Plannar 250mm f/4.5 Sonnar这三支镜头从
广角支标准再到中焦,配合Technika机身的全部功能将制造照相机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
致。可以肯定的是,林哈夫在Ⅳ型相机后的重大改变完全是为了顺应这三支镜头的整体
设计。从前导轨后缩到前组俯仰,从镜头前的开孔直径尺寸(以75毫米Biogon后组为依
据)到135毫米Planar的凹版设计(带标头时可折合机器)。无不显现出三个工厂间的
巧妙工艺配合,现在,这三支镜头连同林哈夫Technika相机已经成为现代光学工业设计
,制作的典范。
(五)六片四组中的被遗忘者
二战后,各国的光学制造厂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的”纷乱”年代.许多曾经征战多年的
老厂逐渐被商业化的黄沙掩去了昔日耀眼的光芒.这期间,很多曾经的经典随着时间的流
逝已经被人们渐渐的淡忘了.例如,很多光学工厂都曾经生产过4组6片结构的双高斯镜头
,也有人将这种镜头和达格尔镜头都叫做”六枚玉”镜头,这是沿袭日本玩家的提法.很
多日本的玩家把一些经典的6片结构的镜头统称为”六枚玉”,并不专指这种4组6片结构
的镜头.有些不为用家熟悉的”六枚玉”也都有各自独到的光学表现,为后人留下了不可
估量的”经典”财富,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诉说着往昔的璀璨.
很多年以前,在欧洲二手器材的邮购目录里,发现了几支自己梦寐以求的经典镜头,由
于当时还没有今天便捷的网络,只能通过传真互相联系。于是,就把希望购买的镜头规
格名单传了过去,等了一天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这和以往欧洲商人做生意的反应大不
相同。第二天一早按捺不住之际,就又一个电话打了过去。向卖家说明大致原意后,发
现对方闪烁其词,最后我被告知,我要的镜头还没有到货,万分不解之下挂断了电话。
始终想不明白为何没有到货的镜头怎么会出现在邮购目录上。
下午与几个朋友聊起此事,有位经常通过邮购买东西的老手告诉我。对方不肯卖给我镜
头,是因为我所挑选的几支镜头是整个目录里的精品,如果卖家真的把我要的镜头卖给
我,那么剩下的镜头肯定将无人问津。恍然大悟后马上又根据上述情况重新发了一封传
真,这次除了自己最先看中的那四支镜头之外,又随机挑选了五支无关紧要的镜头。告
诉欧洲的卖家我要的货到达之后请他代为安排。话语尽量显得漫不经心,轻描淡写。其
实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生怕买不到喜欢的那几支镜头。又思忖着是不是自己要的垃
圾头太少了卖家还不满意?就这样在自我折磨中挨到了第三天终于收到了对方确认的传
真。传真中说要的镜头两天后就到货。他将在收款后尽快发货。一个多星期后,特快专
递终于将我要的镜头送来了,打开包裹后仔细摆弄了一番自己喜欢的四支镜头,但是对
于那五只陪嫁的镜头根本就没有想法,遂放置一边,也懒得将它们放到防潮箱里。
光阴荏苒,日子一晃又是数年。当时正钟情于烧福伦达的寇丽尼亚(Collinear)镜头
。可是由于此类镜头生产量不大加上爱好者众多,在二手店里只要一出现就会马上被人
买走,连一些有瑕疵的镜头都非常抢手。无奈之下只得打电话向一位熟识多年的德国收
藏家求救。明知他手里的东西价格比较贵,但还是不甘心要试一试。他告诉我,他目前
手上没有多余的寇丽尼亚镜头可以出让。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德国朋友感觉到之后
,便建议我可以找一支施滕海尔(Stenheil)产的镜头试试。他认为这支镜头的表现要
比我所找的寇丽尼亚镜头还要好。可惜我当时的心思根本就没有在那上面。他的话也就
没有听进去。之后的几年里费了很大力气尝试了各式各样的镜头,慢慢的也开始关注了
这些镜头的由来。
我从最初的盲目购买到后来的有系统的收藏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老镜头并非像有些人
推崇的那样,只要老就是好镜头。老镜头面对的是一个很大的受众群体。自十八世界以
来,众多厂家生过上千种不同类型及不同系列的光学镜头。在众多的镜头中,能称得上
精品的也就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种设计。然而,不同厂家生产过的经典镜头又有着很多
的共性。因此在了解了镜头光学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对不同厂商制造的经典镜头又有了
更深一层的体会,最主要的体会,就是在实际使用中你才能发现它们的真正的特性。由
于搬家的原因,我得以系统的整理了一下多年的收藏。猛然发现之前德国朋友提到过的
施滕海尔镜头。就出现在我的陪嫁镜头群中。
这是一支200mm f/12 Orthostigmat(尔托斯蒂格玛特)镜头,结构为六片四组设计,涵
盖角度为100°。设计师是鲁道夫.施泰因海尔(Rudolph Steinheil)。它在1896年完
成这个设计之后才发现,同一结构设计的镜头在几个星期前已被高斯.达格尔(Goerz
Dagor)抢先注册了,而且福伦达厂的寇丽尼亚镜头也准备为其刚设计的相似结构镜头
注册专利。于是,两家公司在协商后达成共同分享专利的决定。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
了解到,当时德国光学公司的生产与设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存在着
互相间的合作。而且当时的高端光学设计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呈一面倒的形式被大厂
所垄断。一些中小型的光学工厂也同样可以研制出为人称道的经典镜头。虽然在某一类
型光学设计结构相似,但是由于不同厂家在制造镜头的时候,采用了各个独特的光学玻
璃和制造工艺。因此结构类似的镜头在成像特性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
以这支200mm f/12尔托斯蒂格玛特为例,它在强光下对高光部位的还原要比寇丽尼亚差
。可是在拍摄反转片时,它的色彩饱和度与反差要比寇丽尼亚表现更好,之后又在阴天
及低反差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发觉用肉眼无法分辨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由于这次的对比所产生的差异,使我对这种前三后三镜组设计的镜头产生了兴趣。因此
把手里的这种结构的镜头重新整理了一番。发现这种被称为双高斯(Guass)的镜组设
计几乎垄断了当时的光学市场。虽然有些厂家也将这种镜头设计成为超大涵盖像场的镜
头(大于90度涵盖角)。但如果把它们视为完美的标准镜头设计可能更恰当一些。在这
种结构的设计中,镜头的前组镜片结构组合已经达到了基本的成像要求。镜头后组的三
片镜头在最大限度上校正了前组的各种光学误差,由现时德日两大光学制造国所设计生
产德镜头名录中我们不难发现双高斯的设计(6片4组对称型正光镜头)还大量的被应
用在今天的镜头设计中。
记得多年前曾经迷恋法国生产的100mmf/2Kinoptic Apochromat镜头。花费了很长时间
才找到了一支。由于是ALPA卡口的,于是请人将卡口改为Canon FD,用在佳能新F1相机
上,拍出来的照片实在是不敢恭维,失望之余还是有些不甘心。又找了一支Leica APO
Elmarit 100mm f/2.8 ,Contax Makro Planar 100mmf/2.8及一支据称有浓烈德国味道
Nikkor Nippon Kogaku 10.5cm f/2.5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比较了一番。结果是,
无法看到可以量化的差异。带着这种疑虑找到专家询问原因,被告知,这支Kinoptic镜
头是一只非常有个性的镜头。只有在某种特定的光线下才能发挥出它与众不同的镜头特
性,在标准环境中常规使用时,这支镜头的表现与一般镜头无异。他打了一个比方,如
果比赛开拖拉机的话,舒马赫不见得赢得了村里的吴老二,因此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的确,每支镜头都有着自己的光学特性。因此在统一条件下测试出来的结果,并一定
能真正的反映每只镜头的光学特性。
虽然很多厂商都在生产6片4组的双高斯结构镜头,但是在实际拍摄中也遇到了截然不同
的结果。以高兹厂生产的Dagor(6/2)镜头为例,早期在德国生产与后期美国生产的镜
头,虽然有着同样的光学设计及成像结果,但是在影调还原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反倒是
在另外一个德国生产的Mayer Aristostigmat镜头在影调上更加接近与早期的Dagor镜头
。镜头的成像能用很多科学方式衡量,但是与肉眼的观察结果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在
数据,曲线方面表现好的镜头并不见得是最优秀的镜头。我们经常提到的镜头“德国味
”就是一个无法用数据来证实的感觉。
我曾请一个光学技术人员,帮我在仪器上将一支德国早期为8×10干板相机设计的双
高斯镜头做过一次测试。发现这支镜头的中心像场光学分辨率达到了300,LP/MM,而这
支镜头当时是为了使用在8×10玻璃干板相机上的要知道当时的胶片乃至相机精密度根
本就匹配不上这支镜头。而且在这么大的片幅上300LP/MM的分辨率基本上没有实际的意
义。但是摆在我们眼前正式这种超乎想象的结果。这种结果体现出当时光学科技领域里
为求极至而不惜代价的品质追求。另外,在同一工厂生产的同系列镜头因为生产年份的
不同,拍摄时也会呈现不同的影调风格。我认为,这种风格是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光学玻
璃而衍生出的不同影调趋向。也正是这种相同设计但不同影调风格的结果使得爱好收藏
的人们至今乐此不疲。
了解各种镜头之间互相关联的光学设计,就会对今后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镜头结构衍变有
更深一步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生产的最新镜头的设计来源,虽然现代镜头在生产
的程序上经历了数代改良。但基本的结构设计还是保留了上世纪初的原始状态。
我以为近50年来,光学结构设计原则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各个生产厂家在现
代市场环境中,以加工工艺为调节手段,在光学成像品质与商业需求之间不断地做着妥
协。
(六)高兹.达葛尔镜头
高兹(C.P.Goerz Berlin)作为一家著名的德国镜头生产商,曾经设计并生产了无数只著
名的光学摄影镜头.如达尔葛(Dagor),海普冈(Hypergon)等.创始人Carl Paul Goerz(卡
尔.保罗.高兹)是一位著名的光学设计师.他年轻时曾在著名的德国镜头制造商E.Busch
处工作.
达葛尔镜头的诞生
1888年在柏林他开始经营自己的制作工厂,那是定级的光学镜头多为Anastigmat正光消
色差设计.对此高兹把它进行了改良.在1892年高兹公司推出了六片两组的Double-
Anastigmat双正光消色差镜头.这只后来被命名为Dagor达葛尔的镜头可是说是现代摄影
光学的开端.它比蔡司引以为豪的天塞(Tessar)镜头足足早了十年.
达葛尔镜头由1892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足足生产了七十年,可以说是一只高产量的镜
头.当中经历不少坎坷,早在1892年达葛尔镜头推出市场的时候,Goerz公司就在美国设立
了他们的营销公司C.P Goerz American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国母公司的萧条,高兹
把一部分生产线转移到了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 Goerz American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了
镜头制造商,而留在德国的一部分生产线,后来被蔡司公司兼并,生产了一批数量不多的
带有蔡司印记的达葛尔镜头. Goerz American的辉煌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之后的惨淡
经营,使得Goerz American不得不将公司转让于当时扶摇直上的施奈德(Schneider)公司
,由于施奈德与瑞士的Kern镜头制造商(著名的电影镜头制造商)有着密切的关系A.M的版
本才有镀膜的达葛尔镜头出现.现在,大家都特别重视老镜头的镀膜.在很多人中流行着
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认为没有镀膜的白头,拍出来的照片无法和有镀膜的镜头相比.
但是持这种看法的人恰恰忽略了,镜头镀膜的目的就是为了省俭采用不同光学镜片通过
校正来达到的色彩均衡的光学拍摄效果.更有人认为”白头”根本就不能拍彩色胶片.
要知道,当初的光学设计师并不是要设计一款只能拍摄黑胶胶片的”黑白头”,而是要设
计一款能达到”最佳光学还原能力”的镜头,知道这一点至关重要.设计师在设计镜头时
.只会考虑如何还原由第一片镜头的入射光,同时由于每一种胶片的各自的偏色倾向,镜
头设计师在设计镜头时,并不考虑使用什么样的胶片而是”光学还原”,请记住是”光学
还原.”无论是1800年代的镜头设计或2000年代的镜头设计全是以次为依据.光线从第一
片镜头进来后再从后镜片出来而生成的影像为”光学还原”这与彩色黑白没有关系.厂
商之间所竞争的就是在自己不同镜头设计商达到最大的光学还原.我认为起码在1800年
代—1930年代设计镜头者是这样的.当时的光学公司,如我国的春秋战国般,互相较劲,互
相较真,但是,白头的缺点就是镜片失光大(每个暴露在空气中的面平均为0.4%)因此才会
使使用胶合的设计来减少失光.所以老镜头根本不能够生产出如Biogon般多矫正镜片或
者现代的变焦镜头.在1936年单层镀膜的出现弥补了超镜头广角的缺陷.从而引申出变化
繁多的变焦镜头..
早期在这只镜头海没有被命名为达葛尔之前,它一直被列为高兹的3系列镜头(SerⅢF/7.
7)由于当时还没有真空镀膜技术,因此在设计中遵循着,镜片与空气的接触面越少镜头的
透光率就会越高这一原则.为Dagor的镜头设计胶合了三片镜头,使得总共六片的设计只
有两个镜片组四个空气面.
镜片之间的胶合技术使得设计者可以利用不同的光学玻璃来达到更好的色散校正.但是,
这种胶合的做法也因为当时工艺技术的不稳定导致了后来镜头因为这种原因造成开胶现
象的产生.这也是在挑选这种二手镜头时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普遍现象.
记得几年前,曾经购买了一只前组五片,后组五片结构的美国产胶合的Tuner-Reich老镜
头,发现这种镜头大部分都有开胶的现象.当时感觉反正这种镜头价格便宜,正好买下来
研究一下.拿到这支镜头之后,将各个镜组小心的拆开,分离之后发现,有的镜片很重,感
觉比金属还重,也有的镜片非常轻,感觉甚至比纸张还要轻.在拆卸过程中确实感觉这样
的设计非常怪异…在将镜片重新组装,胶合装回镜筒之后,发现成像质量大不如前,整体
品质和之前相比下降很多.当然,这全在拆卸镜头作业之前的预料之中.因为当时没有专
用的检测.校正仪器,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
那之后,就将这只镜头丢在了一旁.半年后,再看这支镜头的时候,发现胶合好的镜头又重
新开胶了.细一琢磨才恍然大悟.这是因为不同材质的光学玻璃内部应力不同,它们在受
到温差变化时,产生的内应力自动分离了胶合的镜片结合面.因此,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使用这种不同材质光学玻璃胶合的镜头,很容易出现镜片之间开胶的现象.当然,现在的
技术条件可以保证,这样的开胶问题不会出现了.镜头轻微的开胶,尤其是当开胶部位在
镜片边缘时,一般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成像质量.
有个朋友喜欢收集福伦达的单反相机,在最初曾经得到一只Sptron的标准镜头.买的时候
发现,镜头的边角有轻微的开胶现象.但用这支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却非常的迷人.于是当
即买下,之后左思右想,浮想联翩.觉得连镜头边缘开胶的Sptron标准镜头尚且如此,那么
一切完好且镜头不开胶的Sptron标准镜头岂不是更好?于是乎,照方抓药又去想方设法的
淘了一只品相完美的Sptron标准镜头.但事与愿违,经过实拍比较这支完美的Sptron标准
镜头还不如当初的那只边缘开胶的呢!!这虽然是个有着喜剧效果的极端例子,但是也说
明了一个问题,很多古老的镜头拍摄的图片不仅有当时的设计和制造痕迹,也留下了很多
岁月的痕迹,很多喜欢老镜头的摄影师,也正是因为看重这些老镜头光学玻璃和岁月留下
的这些的”原汁原味”的影像…因此,经常戏称这些利用光学玻璃来校正各种像差和色
彩差的老镜头为”纯金镜头”,而将现代利用真空镀膜技术来校正色差的镜头成为”镀
金镜头”
达葛尔镜头大家族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版本的Dagor镜头:
Goerz Berlin Double Anastigmaet SerⅢf/7.7(裸镜铜制大前口设计,也就是受玩家追
捧的柏林版);
Berlin Goerz DagorF/7.7;
Goerz Dagor f/6.8(美国版);
Goerz Zeiss Dagor f/6.8 f/9(德国蔡司版);
Goerz A.M.Doagor f/6.8 f/7.7(美国版)’
GoerzA.M.Golden Golden Gold RIM Dagor f/6.8 f/8(金圈美国版);
Goerz.Schneider Gold dot Gagor f/6.8(金点瑞士版)
以我使用过的达葛尔镜头的经历来看,镜头的成像风格与设计者及其所在的国家的审美
观有着无法分割的关联.因此不同厂家所在的国家生产的镜头依其偏好各显所好.每一个
年代,不同厂商生产过的镜头都是独具韵味的好镜头,所以都无法舍弃,也无法判断孰优
孰劣.早期的德国版:影像细腻,含蓄,还原真实;早期的美国版:解像霸道,细节丰富;后期
的蔡司版:清淡明亮,像场涵盖大;后期的美国版:成像硬朗,锋利无比;后期的瑞士版:反
差浓郁,颜色鲜艳.
由于早期的达葛尔多位裸镜设计,因此很多希望使用它的人都望而却步.但是经过改接在
新式快门上同样能正常使用.而后期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在市场上看见的美国版多带有Ⅲ
ex快门,我改装的目的是在不破坏原有镜筒的前提下,做一个镜头接环把它固定在快门上
面,这样即可使用原有的光圈装置又可以进行准确曝光
待续.......
题外话:
随着更多的人对大画幅兴趣的提高,及对设备的认识。很多用家也开始尝试使用二手镜
头。我这里所说的不光指老镜头还包括了70年代到80年代生产乃至最新的镜头。这些经
过人使用的镜头由于之前用家的使用习惯,呵护程度,保存条件,维护水平.....都会
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判别一只二手(老镜头可能是N手)好坏是需要有一定的认知以
及经验的。
我接触过不少使用老境头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上过当吃过亏。尤其是在经验不足的
情况下买到成像不好的镜头,这时往往会对所购买的镜头产生怀疑,以为这个镜头的不
行。但是结果可能时自己手里的这只镜头不行,而并非这个系列的镜头问题。
之前遇到过一位朋友,他很喜欢老镜头拍片子的效果。下手买了两只Dagor。拍完片以
后影像焦点不是那么实,之后又拍了几张皆是如此。我与他并不认识,后来在一个聚会
上听到他的结果提出看看他买的镜头。过了一段时间他来到我的工作室,从包里拿出了
两只镜头。这两只皆为 Berlin Dop-Ang也就是第一代柏林正光镜头(后来的dagor)。
这镜头基本上应该是裸镜铜桶,但是他拿来的镜头已经分前后组改在快门上了。我用我
自己的方法看了一下这两只镜头,我感觉没有清晰的焦点,影像发虚。告诉他这样的镜
头通过后期的改动破坏了镜头的成像结果。以我使用镜头的经验这种把老镜头改快门的
方式是不可取的。我曾就这种镜头改法做过很多次的尝试,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我没
有得到过与原头相同的满意结果。我拿了一只没有改动过的同样镜头给这位朋友做了一
番拍摄比较。结果与他之前的镜头大相径庭。
使用过的镜头在整体上都会带有同期的使用痕迹。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只镜片很新的但
是镜桶破旧的,又或者看到镜片一般但快门很新的情况。这种情况我建议放弃。带有任
何怀疑性问题的二手器材我建议避而远之。
二手镜头的玻璃由于使用的程度有的镜片上会带有擦痕,划伤,(有镀膜的镜头还存在
镀膜脱落发霉)的现象。这些我认为都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就好像开了10万公里的车
一样。只要损伤并不影像成像,一般这种镜头从使用的角度及价格上是可以接受的。判
别这只镜头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拍,
我改镜头到快门上:
从长远来讲应该找个尽量大的快门来改头,这样为以后其它镜头留了变动量。一头一快
门重量大,花费多。
我开始是用Alphax,这快门的尺寸界乎于1号与3号之间。是唯一一个可被Linhof69相机
容纳的最大快门。好处是整体薄(这样可用短焦距镜头),快门自上弦。但是老美的东
西就是糙。如果自己不会修这个门会比较麻烦。(我现在练的是不能说闭眼但也差不多
了)。
如果想一劳永逸,那就弄个Compur 3。这快门与其它任何快门不是一个档次,唯一靠边
就是Prontor,但是Prontor的双线控制还是算了吧。
老头(新头也一样),遮光罩是不可少的,我用金属做成罩长期拧在镜头上,既是保护
又不会忘掉。我把它们前口全部统一成一个口径(我的头都不大)。套上Cokin架子。
w********2
发帖数: 632
163
在网上窥视这个坛子,已经有很久了。用窥视这个词,是因为我在国外,而且用的是苹
果的机器,没有中文系统,只能看,不能说。有时见大家说的热闹,也想灌水试试,无
奈不能写中文。写英文一来不便,二来恐遭人反感。现在借到朋友的一台电脑,就讲讲
自己的部分经历吧。我懂的都是从坛子里学来的,肯定比不上各位大虾,但和我有类似
经历的,恐怕就没有几个了。
俺上路纯粹是受了一位朋友的骗,把俺骗上了佳能这个贼船。朋友是发烧友,一次和他
一起逛一家器材店。看到一台二手的EOS-1n,朋友一通吹嘘,怂恿俺买了下来。后来,
边照边买,又添了数只镜头和两个机身,附件就更别提了。那篇漫漫器材发烧路,我除
了中画幅一步跳过以外,已经走了一遍了。可技术仍然不怎麽样,想来十分惭愧。
在朋友中摄影有了一点小名气后,有一天,一位朋友遇到我时说‘一家影楼正在招工,
你那摩喜欢摄影,干什麽不去试试’,我的日语很烂,一想到作摄影师要和顾客充分交
流,我就萌生了退念。在那位朋友的一再鼓励下,我才答应去试试,现在想来,对那位
朋友仍是充满感激。
影楼的考试并不难,通过后我把拉我上船的那个朋友也介绍到了那里。摄影师的主要任
务是给顾客排婚礼场面。拍摄内容主要是抓拍,没有摆好姿势的摆拍。为保留现场感,
全部禁用闪光灯。器材由影楼提供,器材人手一套,每套内容如下。
1机身两台,两台Nikon F3或两台Nikon FM2或两台 Nikon FM3A
2 镜头两只,Nikon MF24mmF2, Nikon MF85mmF1.4, 分别装在两个机身上。
3 使用副食400负片,偶尔也用正片和黑白。
我想各位看了以后一定很惊讶,我刚开始也是非常吃惊。抓拍居然用手动?抓拍居然用
定焦镜头?居然不用闪光灯?和国内的流行观念格格不入。
我向上司提出这几个疑问,他的解释我和我的那位朋友根本不信,但事实胜过雄辩,不
久后我们两个就服气了,解释如下。
1. 相机自动对焦虽然快速精准,但因为拍摄时重在一个抓字。自动对焦后的
重新构图即使只花零点几秒,也经常贻误战机。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暗处,自动对
焦常常罢工。所以我现在即使工作时用自己的EOS相机,也改成手动对焦。
2. 环境光线不够,又不让用闪灯,镜头的光圈就格外重要,正是因为光圈的
原因,才不用变焦而用定焦头。两只定焦一只用来拍大场面,一只用来拍特写。
3. 手动机身过片不一定慢,那位上司随手抄过身边的一只相机,装上胶卷,
让我从门口用正常步速走到墙角。在我走的大约4秒间,他给我拍了5张,然后马上冲洗
,张张不虚!这可是过片,对焦,按快门一气呵成。只听啪,啪,啪。。。
干了一段时间,说说感想。
1. 国内的冲洗水平真是。。。坛子里可能有些大虾在冲洗店干,我就不往下
讲了。这点给我印象最深。
2. 尼康的那款85mmF1.4真是太棒了,我简直找不出合适的用词来赞美它。即
使自己用着Canon的L镜,它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其它值得提的事情还很多,要是写成流水账,几千字也不止,就先谈这些吧。希望能对
大家有一点帮助,更欢迎有经验的大虾排砖,多交流。
[2005-06-28 09:55 补充如下]
赵老师:别客气,大家多交流吧。
DCFAN:我确实想上些片子,但是因为涉及到肖像权问题,咱又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
不得不小心一些。但我想上些风光,静物之类的是没问题的。
我并没有鼓吹手动的意思,只是觉得手动与自动在特定的场合下各有各的优势。我的工
作就是给人拍摄婚礼,大约几个月前坛子里讨论过拍婚礼的话题,大家基本一致认为自
动对焦,变焦镜头,闪灯是标准装备。可我感到自动对焦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不便,比如
暗处的对焦。谁都知道变焦好用,但因为不能用闪灯,不得不用大光圈的定焦。
大家好像对那位日本朋友的过片速度很感兴趣,其实我很不赞赏他的粗暴操作。他哪里
是使用相机,简直是在糟蹋相机。他的左手并不是托住机身,而是直接攥住镜头。左手
拇指,食指和中指紧紧握住镜头接近相机接口的地方,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配合对焦,
右手过片。他的左手一定握的很紧,因为即使右手快速过片,相机也丝毫不见晃动,紧
紧跟着被摄主体。在过完片子之后,对焦也完成了。确实很迅速,但相机要足够结实才
行。我曾想过,这种粗暴操作要是换了国产两鸟。。。影楼的器材虽好,但是磨损也较
严重。
[2005-06-28 09:58 补充如下]
继续灌水:简单谈一谈日本人的结婚仪式。
日本人的结婚仪式日语叫“结婚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做“举式”,第二部
分叫做“披露宴”。
举式也就是仪式的意思,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传统的仪式,叫做“神前结婚式”
,另一种是西方传来的在教会举行的仪式。
教会的结婚仪式大家比较熟悉了,婚纱,红地毯,鲜花,牧师等等。我比较喜欢这种仪
式,看着新人笑容满面,不仅客人,连我们这些摄影师的心情都挺舒畅。
神前结婚式就不同了。一个挺喜气洋洋的场合,被弄得庄严肃穆,甚至有些阴森。大厅
正中供起一座神龛模样的东西,前面还摆上供桌,放满五谷,水果等等各色祭品。让一
个道士模样的人在前面挥着拂尘装神弄鬼,念念有词,洒酒祭拜天地等等。如果没有新
人在场,你肯定以为是在祭祖。因为有“神”在场,规矩甚多,场中极其安静,连摄影
师都不能走动,客人更是大气也不敢出。我拍过若干次神前结婚式,心情都十分压抑。
以前日本都是神前结婚式,但近些年,教会式越来越多,已经占了大约六,七成。
披露宴就是一个大宴会,内容千篇一律,只不过是新人和客人不同而已,拍过几次之后
,就知道都有哪些安排,下一步都是什莫了。
总的来说,日本的结婚仪式十分单调机械,只要拍上几次,马上就轻车熟路了。
[2005-06-28 10:01 补充如下]
相机,尤其是好相机,在我们眼里还是很娇嫩的东西,但在这儿的这帮日本人眼里,简
直是些玩具。尤其是机身,碰得丁丁当当的还不当一回事。更有甚者。。。我刚开始时
都看得直傻眼,后来可能因为干久了,也没什么了。NikonFM2与F3质量明显分出高下,
我和我的那位朋友已经发现了数台有机械故障的FM2,但至今我们还没发现F3有什么大
毛病,连外表的磕碰痕迹都比FM2少得多。
我在来这个影楼之前,没摸过手动机器,干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手动机的巨大魅力,(
俺可不是什莫托儿)。我曾经问过老板,影楼退役下来的那些机身镜头都做何处理,我
有购买意向。他笑了笑说,你还是买新的吧。我的那位发烧友朋友私下对我讲,这帮人
用机都很狠,好多机器伤痕累累,真不如买新的。我也就作罢了。说实话,我想上尼康
手动,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款ais85mm f1.4, 我尽管说了很多个“好”字来夸赞,仍
然还要再讲几个:太爽了,太爽了,太爽了,我哪一天弄到一台尼康机身,第一个就去
买它!
[2005-06-28 10:04 补充如下]
Hawk:我在这里读书,resiniferatoxin是我研究的一个化合物的名字,顺手拿来做网
名。
灯光的条件确实不好,很多时候用1.4的光圈,快门也只不过是15,30分之一秒的样子
,有时还要更慢。我们通过第一次考核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内容之一就是练习
手的稳定度,有几次晚上7,8点钟,在影楼临街的院子里,放上一张桌子,上面点上一
根蜡烛。每个人都拍上十来张,只拍蜡烛,最后讲评。蜡烛的火苗让风吹的摇摇摆摆,
用最大光圈也不过1/4,1/8秒,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拍(结果你可想而知,就算拍清
楚了蜡烛,也拍不清楚火苗)。大光圈景深很浅,但也没有办法,一旦不小心前后挪动
一点儿,主体就看不清了。
这里结婚式现场极少用日光灯,而用大功率白炽灯,射灯的场合比较多。洗出来的片子
不是发绿,而是发黄色,就是那种电灯泡的光线的颜色。他们并不调节(能不能调节这
我就不知道了),任其自然。
这个影楼里,我们只管拍摄。冲洗、放大、裁片、制成相册这一类的工作由女性职员来
做。顾客付钱给我们,最后拿到的是一本本制作精美的大影集。
另外,还有问题想请教:扫描仪扫出来的图片都大的出奇,怎么也有几个M大。而这里
上图要求小于100k,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谢谢。
[2005-06-28 10:06 补充如下]
以前我也曾经怀疑400的颗粒太粗,但实际上并不明显,几乎看不出和100的有什么差别。
有几次,因为现场光线实在太弱,我们用的是800的胶卷,效果一样挺不错。
这里用的负片统统都是富士,正片和黑白有时候用柯达,富士胶片的包装是白色的,市
场上极少见。不知是从哪里弄来的。
[2005-06-28 10:12 补充如下]
hawk兄:谢谢指教。如果“树脂”这个名字大家用着方便,就用它吧。我在注册时试了
两个名字都不能用,一着急才用了这个绕嘴的名字。resiniferatoxin是一种来源于胡
椒的化合物,辛辣程度比泰国胡椒强数十亿倍。
我们在绝大多数场合,用的都是普通负片,我曾经见过我的搭档用过灯光片,但也就是
三,四卷而已。因为没有亲眼见到冲片,不敢妄言,但我想,应该是没有调节。
我其实是C家的铁杆,在进这个影楼打工之前,从没用过的N的手动机,面试时心里十分
惴惴。好在通过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给了我一段时间去适应。记得那时白天做完
实验,傍晚时分赶到影楼,指导我的老师递过摄影包说:先去找点儿有意思的东西拍吧
!我就背上两台相机,在霓虹灯闪烁的大街上逛。。。
我从上路以来,一直很喜欢风光摄影,对抓拍几乎一窍不通。日本人对我宣传“手动机
对焦快”我只是感到惊奇。我的那位发烧友朋友就不同了,他玩摄影已有多年,脑子里
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日本人的那套理论简直是嗤之以鼻,牢骚不断(好在日本人听不懂
中文),后来才渐渐有所转变。
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人出门拍片,两人到商定地点见面后才发现因为工作人员疏忽,没
有把我的器材拿出。我就自作主张,拿了自己的佳能去拍。从那以后,我经常用自己的
器材拍片了,效果也挺理想的。
我并不主张把手动机无限制的抬高,说说感受,欢迎大家拍砖!
自动:优点---对焦精准,速度快,我用佳能,感觉曝光补偿也比较迅速方便,退片比
手动迅速。缺点—-在暗处的自动对焦前后犹豫,常要迫使你改用手动对焦,容易误事
,另外,对焦后一般都要重新构图,也容易误事。
手动:优点—-对焦随心所欲,不再受限于那几个对焦点;不受光线强弱影响。缺点—-
对焦在匆忙时容易失焦,而且连拍速度不行(我是以我的技术来看,和那位日本朋友当
然差远了)。
我再补充一点:我们是在抓拍,强调的第一点就是把该拍的都拍下来,动作不麻利一点
绝对不行,而恰恰拍摄的环境又比较暗。正是在上述标准下,才有“自动不如手动”之
类的结论出现,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日本人,他和我一样,喜爱风光摄影,他就用两台
EOS-1。
[2005-06-28 10:14 补充如下]
noctor兄过奖了,好帖子可绝对不敢当,我只不过想聊聊自己的一些经历体会,响应“
大家共同建设无忌”的号召。(好像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影楼当然也用120相机,这时就是摆拍了,机身用Mamiya RB67和Fuji69(恕小弟才疏学
浅,就是那个有点儿像大个儿傻瓜的),镜头就用标头。也带广角镜头,不过极少用到。
不知沧海桑田兄所说的一套照片指什麽?是指我们做得婚礼抓拍,还是婚纱照?这里有
不同的course,价格差别很大。
135兄说的很对,因为两国习惯不同,决定了拍摄器材、时机、内容等都不太一样。坛
子里有不少DX在日本,或者是长时间在这里呆过,不用我多说了。
[2005-06-28 10:16 补充如下]
几年前,我在国内的时候,还不懂摄影,玩过的唯一“专业”的机器是凤凰205,那时
候用国产傻瓜拍照片,送到楼下的小卖部冲洗,那冲洗结果当然好不了。
出来后,见到这里的洗像才吓了一跳,(原因可能是我学摄影以后,对照片的颜色开始
注意了)。洗出来的照片和国内带出来的照片一比较,真有质的区别,开始我以为是自
己带出来的照片褪色(确实有褪色),但是看看朋友刚从国内带回来的照片,也是差不
多一个样子。
我对比过两种照片,国内的色彩不饱和、偏色、曝光校正的不好这些也就罢了,最显眼
的是照片短一截,难道是两国度量衡不一样?
Cltiger兄,建议读一读怡泓网站的一篇文章,叫“京城洗像业怎么了”。
[2005-06-28 10:20 补充如下]
寻常百姓兄,我的手动过片并不快,也没什莫好方法,就是多练多拍。正像楼下说的那
样,有时候干脆把焦距调好守株待兔,成功率倒是不低。
noctor兄,我看了你在另一个帖子的发言,老兄太客气了,很高兴和老兄交个朋友。
另外,有几句话想说。
在老兄眼里,这份工作很不错,“利用自己的兴趣来赚钱”听起来倒是很吸引人,但是
兴趣和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摄影当做兴趣,想拍什么拍什么,不想拍的就不拍。工作
呢,让你拍什么,你能不拍吗?日本人总的来说很有礼貌,但是胡搅蛮缠的主儿,我也
见过两个。每出去拍一次,累得要死,而且影楼的那帮人真正喜欢摄影的并不太多(也
许是日本人以另外一种我不懂的方式去玩摄影)。我和我的那位朋友干的时间也不算短
了,有时和他聊聊,虽然玩到了想玩的器材,也长了不少见识,但是摄影的热情,受了
不小的冲击。
[2005-06-28 10:24 补充如下]
回东东羊及其他DX:
这篇帖子的目的实际上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没有别的意思。前些日子在无忌里面看到
了一些有关如何拍摄婚礼的讨论,大家的结论大部分都是自动相机、变焦镜头、闪光灯
等等,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讲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我觉得器材的不同正应
了一句话:最能适用于自己的器材就是好器材。
我有时也用自己的佳能相机去拍婚礼,感觉不比影楼的器材差,两者可以说各有优劣,
我感觉自动相机此时的最大优点一是自动过片,另一个是迅速的曝光补偿(机背转轮)。
但是,自动对焦镜头的手动对焦环一般都很窄,而且转动行程短,精细调节上总有不方
便,这些东西虽然慢慢拍时不会困扰你,但是紧急时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你成败与否的关
键因素。
影楼的那帮人为什么死要抱紧手动机不放,我也搞不清楚,我和经理聊过两回,曾经问
及过这点,他还是那个回答,什么光圈大啦,对焦快啦,等等。我注意到影楼的很多高
层人员都有至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职业摄影经历,比干过记者等等。这可能要谈到
尼康的历史上去了,十几年前,尼康可是行内老大(据说当时记者用的几乎全是尼康相
机),十几年一路干过来,这份感情就不浅了,而且上了岁数的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
总要固执一点,这好理解。
我只是想谈谈自己的经历,并不想得出什么大而全的结论。影楼的选择,有其合理之处
,因为这是在光线较暗的室内的抓拍,光线条件比较苛刻,所以也就不足为怪了。大家
平时拍片,无论风光还是人像,时间上总不会太紧张,没必要非要跟自己过不去。我喜
爱拍风光,时间上允许慢慢构图和对焦,这时候自动和手动对我来说,差别实在就很有
限了,如果视力并不太如意,那还是自动相机更能与人方便。
一点拙见,愿与大家多交流。
[2005-07-03 23:53 补充如下]
回复饭团:
对你说的我也深有体会,但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相机的快门声和退片的声音有时候的
确比较讨厌,这方面机械相机要好多了。婚礼的有些场合要求现场要非常安静(尤其是
该死的神前结婚式),这时相机在退片时“吱吱”的叫声就特别刺耳,有时候能吸引不
少人的目光,非常尴尬。
我的办法也不过是注意拍摄进度,避免在要求安静的场合出现退片更换胶卷。
如果经常拍摄安静场合,现场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你的拍摄和发挥,就需要考虑一下降噪
了。日本有个摄影家叫立木义浩,他因为经常拍摄舞台,就自己用木板制作了一个小箱
子(比相机大不了多少),把相机放在里面,周围塞满海绵。箱子的3个面上各开一个
圆洞,左右的两个用来伸进双手操纵相机,前面的用来取景。根据演示效果看,非常不
错。
当噪声影响到你的拍摄的时候,哪里还能顾及到外观是否漂亮?出片才是第一位的。
[2005-07-03 23:56 补充如下]
和大家说说收费以及整个操作流程,我只在日本这一家影楼工作过,有些东西可能不具
有代表性,大家做个参考吧。
拍摄一天,包括仪式、宴会(披露宴),出2位摄影师,收费约在20万日元(人民币1万
4千)左右。有些客人要求从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开始拍摄,还要更贵一些,大约30万日
元以内吧。在影楼拍摄的婚纱照还要更贵,包括租用婚纱和礼服,有的大概要几十万日
元上下。
我几年前和女友(就是现在的LP)回国办婚礼,亲身经历了一次国内婚礼的全过程,当
然也注意到了国内外的差别,我觉得真正的差别还不是在价钱上,而是服务的质量上面。
上面说的20-30万日元包括:
1.胶片15-20卷,用富士400负片,另外加一些灯光片、黑白备用。两名摄影师根据场合
决定胶片在两个人之间如何分配。
2.冲洗,全部在影楼冲洗。
3.裁片,制成相册。大约1/3的照片被制成数本相册,有些需要放大、剪裁。剩余的所
有照片和底片,连同相册一起交给顾客。
4.摄影师的费用。
[2007-07-01 12:18 补充如下]
再多说几句。
很多人对那个日本人的过片速度感兴趣,这是我亲眼所见,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楼下
有一位讲到,当你不把胶片当东西的时候,就练出来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培训
的时候,每次到影楼,先把自己的那一套器材领出来,然后听老师给布置任务,那时候
影楼的工作人员就会送来整盒整盒的胶片放在桌上(每盒10卷),用多少随便拿。培训
了不长时间,就把相机玩的非常熟练(我在这之前对手动机基本一窍不通),玩上十几
年,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我相信我的那位上司没有刻意去追求速度,而且我也发现他对于他自己的这种“速度”
没有什么自豪感,对他来说,这种被很多人视作“绝技”的熟练程度只不过是他从事摄
影十几年的一个副产品。
[2007-07-01 22:30 补充如下]
再多说几句。
很多人对那个日本人的过片速度感兴趣,这是我亲眼所见,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楼下
有一位讲到,当你不把胶片当东西的时候,就练出来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培训
的时候,每次到影楼,先把自己的那一套器材领出来,然后听老师给布置任务,那时候
影楼的工作人员就会送来整盒整盒的胶片放在桌上(每盒10卷),用多少随便拿。培训
了不长时间,就把相机玩的非常熟练(我在这之前对手动机基本一窍不通),玩上十几
年,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我相信我的那位上司没有刻意去追求速度,而且我也发现他对于他自己的这种“速度”
没有什么自豪感,对他来说,这种被很多人视作“绝技”的熟练程度只不过是他从事摄
影十几年的一个副产品。
[2007-07-01 22:32 补充如下]
没想到这个帖子又被翻出来了,你的两个帖子一起回吧。
你说的这些定焦的不便大家都知道,可我又不是影楼老板,他做的决定我也没办法,何
况这也不是我的生意。
看来你在国内做婚庆的摄影,我再多说两句。
我们的影楼规定:必须提前两个小时到仪式现场。日本人的婚礼“举式”一般在10点左
右开始,那么我们就必须早上8点到。赶到后先去找酒店的主管介绍一下自己,亮明身
份,请对方带领我们在结婚式场内和周围介绍一下,务求熟悉现场情况。随后,两名摄
影师在外面拍摄会场外景、按照场地情况商量当天的拍摄计划。有时候新人交换的戒指
会在会场前台摆放,要抓紧时间拍几张(一会儿就要收起来),没有的话,还要和会场
方面商量,请他们取出来...两个小时并不富裕,刚开始觉得影楼这个规定吃饱了撑的
,害得我有时天黑就要起来,后来才明白影楼的良苦用心。
日本治安很好,尤其是结婚式场这种地方,根本不用担心器材,何况摄影包也太大。我
们的摄影包都放在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大厅的帘幕后、墙角的桌子下面等处,有时候有
专门为摄影师提供的房间,那再好不过,需要什么东西随时去取,但基本所有的胶片都
带在身上。当然,两台相机一左一右背在身上难免磕碰,但日本人都不在乎,我在乎什
么?
[2007-07-03 10:13 补充如下]
再说几句,前面我说到国内和日本比起来拍摄婚礼服务质量的差别,现在具体谈谈,给
大家做参考。我自认为还是有些发言权,因为我的婚礼就是回国办的,我的家乡那里是
个中等城市,有些东西可能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日本人的特点,是正规、细致、一丝不苟,有时候又特死板。
在我们影楼拍摄婚礼,要提前至少两个月预约,签署协议书。随后,影楼会向顾客提供
一份非常详细的表格,里面列出了一个正规婚礼仪式的所有细节,大概有几十项,比如
:新人入场、牧师的宣讲、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等。顾客经过和酒店协商,标出所有当
天会发生的项目,例如:在所有的五十项中,当天会发生四十五项。
在这四十五项中,顾客需要进一步标出哪些项需要着重拍摄,比如入场、宣誓等。有些
格外重要的场合,还可以进一步强调。顾客可以添加新的项目。
这份表格敲定、签署后,一式三份,影楼、顾客、摄影师各一份,拍摄当天,两位摄影
师去取器材时,这份表格就已经由工作人员放到摄影包里面了。
影楼规定:两位摄影师每人一套器材,分乘两辆车去婚礼现场,有的时候会场挺远,要
开两三个小时的路,再加上要提前两个小时到,害得我天不亮就要爬起来。
总之,一切成双,两个人,两辆车,两套器材,每套两只相机,不为别的,只因天有不
测风云,一人出了意外,另一人仍可以完成任务,人家结婚可是一辈子一次。付了钱你
当时不到可是要吃官司的,影楼受不了。
到达后,会场主持人会给摄影师一份当天的安排表,内容详尽,摄影师要和自己的拍摄
清单对照,筹划如何安排胶片,16-20只胶片两人商量怎么分(我从来都是尽量少拿)
,另外,还要商量入场时谁在前,谁在后;宣誓时谁在左,谁在右......实际上,多拍
几场后,两人已经配合默契。影楼规定:摄影师不能出现在拍摄的照片里,所以要躲开
自己的搭档,也要注意为搭档让路。
影楼规定:仪式进行中,在场内摄影师不能交谈,不能当着顾客和亲属的面翻看当天的
安排表,不能......规矩甚多。
有一项规定:不能收客人红包。我第一次谢绝客人时,对方似有不悦,从那以后,我再
也没有遵守过这项规定,红包照单全收,嘿嘿。
......
回到影楼,还要填写一堆表格,写当天的拍摄报告,交还器材。拍完的胶片写上编号、
标上日期、顾客姓名、摄影师姓名、拍摄的大致内容......放到专用的信封里,封口,
交给影楼工作人员。
国内我们那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写下来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在电话里商量一
下,口头约定,没有细节的讨论,一切都很模糊,随心所欲,随机应变。也许这就是为
什么国内我的那家婚庆公司摄影收费二百,日本那里要贵出将近一百倍。
[2007-07-03 10:21 补充如下]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w********2
发帖数: 632
164
胶片时代 中画幅大画幅相机可以玩F64 135相机可以F32成像 目前的电子影像感应
器在小光圈下的画质会成像会严重下降,所以还需要在技术上有根本性的突破!全画幅
数码单反相机一般来讲最小成像光圈也就是F22 小卡片机能够F11成像就很不错了,实
际上也就是F8到头了。因此有人说手机秒微单,完全是没有经过深入思考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w********2
发帖数: 632
165
实际上很多相机的广告宣传页上发的片子内容很不全面,很多人往往以一两张彩页
上的好片,就认定某款相机画质强,这实在是另外一种误导宣传。一般来说一台画质表
现良好的数码相机应该发这么几张直出的片子:
1 大光比下的风光影像;
2 低感之下的弱光影像记录能力低调;
3 中性影调的片子
4 浓重色调的片子
5 冷淡色调的片子
6 大光比下的人像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胶片时代 中画幅大画幅相机可以玩F64 135相机可以F32成像 目前的电子影像感应
: 器在小光圈下的画质会成像会严重下降,所以还需要在技术上有根本性的突破!全画幅
: 数码单反相机一般来讲最小成像光圈也就是F22 小卡片机能够F11成像就很不错了,实
: 际上也就是F8到头了。因此有人说手机秒微单,完全是没有经过深入思考

w********2
发帖数: 632
166
每次看到135数码已经完胜135胶片.......只有大画幅还有优势......中画副也岌岌可
危.......的言论就感到好笑!
摄影是个视觉艺术,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是工具,各自用各自的18般武艺把这个艺术展
示;对现场环境作各自的数字、模拟记录,然后各自又以数模、模数转换把现场环境呈
现各位LLM的眼球,既然是视觉艺术,比的应该是视觉艺术的相对真实性,这个视觉艺
术的真实性是通过细节、色彩、层次、反差等来表现的,不是胶片面积的大小像素的多
寡(放大到多少是另一层面的事)。从色彩和层次来看,这是有眼有珠的都看得出来数
码和胶片的区别!数码的瓶颈在于此,不知道啥时突破?但因为成像的原因也难以突破。
大画幅的优势在于风光片、某些人文片等等的完美记录(细节!色彩!层次等等不遗余
力!),小邮票就汗颜了,但在抓拍人文方面,135的便携性胜出!
数码的优势在于新闻摄影、体育摄影的抓拍,更大的优势在于快捷,在现代信息社会,
数码的优势是胶片比不上的!
想玩摄影的话,你随便胶片、数码,想学摄影的话,建议最好不要玩数码,不光他的色
彩、层次是不尽人意,还因为它太傻了,傻到你抬头咔咔咔,埋头咔咔咔!你就会很少
去了解摄影的最基础的常识,像这样的傻瓜相机,胶片时代几乎家家都有!作到此一游
的记录呢!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实际上很多相机的广告宣传页上发的片子内容很不全面,很多人往往以一两张彩页
: 上的好片,就认定某款相机画质强,这实在是另外一种误导宣传。一般来说一台画质表
: 现良好的数码相机应该发这么几张直出的片子:
: 1 大光比下的风光影像;
: 2 低感之下的弱光影像记录能力低调;
: 3 中性影调的片子
: 4 浓重色调的片子
: 5 冷淡色调的片子
: 6 大光比下的人像

w********2
发帖数: 632
167
我倒是发现高质量胶片不会像数码,高质量数码有点像胶片才是真的。
色彩关系正确 和 合适的灰阶表现是才是首要问题,是高质量的首要条件,饱和度只是
底片自身特性。这两点,一般数码做不到,光全局加饱和算法就已经在照片色彩关系上
留下麻烦了,这充分说明,目前的数码技术远远不成熟,貌似就sigema那个技术+程序
勉强过得去。
自己冲洗胶片,干净这关极容易过的,倒是数码要搞对色彩关系,难,尤其是要突破屏
幕(低密度输出设备)更难,输出到纸上对于玩家来说,消耗太高,和胶片输出的一比
,会更让人抓狂。
仅仅幻灯片一出动,什么屏幕上的数码都得退避。

破。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每次看到135数码已经完胜135胶片.......只有大画幅还有优势......中画副也岌岌可
: 危.......的言论就感到好笑!
: 摄影是个视觉艺术,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是工具,各自用各自的18般武艺把这个艺术展
: 示;对现场环境作各自的数字、模拟记录,然后各自又以数模、模数转换把现场环境呈
: 现各位LLM的眼球,既然是视觉艺术,比的应该是视觉艺术的相对真实性,这个视觉艺
: 术的真实性是通过细节、色彩、层次、反差等来表现的,不是胶片面积的大小像素的多
: 寡(放大到多少是另一层面的事)。从色彩和层次来看,这是有眼有珠的都看得出来数
: 码和胶片的区别!数码的瓶颈在于此,不知道啥时突破?但因为成像的原因也难以突破。
: 大画幅的优势在于风光片、某些人文片等等的完美记录(细节!色彩!层次等等不遗余
: 力!),小邮票就汗颜了,但在抓拍人文方面,135的便携性胜出!

w****g
发帖数: 727
168
printer is very cheap now, for example pro9000 at about $100 sometime,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倒是发现高质量胶片不会像数码,高质量数码有点像胶片才是真的。
: 色彩关系正确 和 合适的灰阶表现是才是首要问题,是高质量的首要条件,饱和度只是
: 底片自身特性。这两点,一般数码做不到,光全局加饱和算法就已经在照片色彩关系上
: 留下麻烦了,这充分说明,目前的数码技术远远不成熟,貌似就sigema那个技术+程序
: 勉强过得去。
: 自己冲洗胶片,干净这关极容易过的,倒是数码要搞对色彩关系,难,尤其是要突破屏
: 幕(低密度输出设备)更难,输出到纸上对于玩家来说,消耗太高,和胶片输出的一比
: ,会更让人抓狂。
: 仅仅幻灯片一出动,什么屏幕上的数码都得退避。
:

w********2
发帖数: 632
169
数码在其拍摄、传输、出版等各方面有它过人的优势是共识!但基于专业角度去分析,
其缺陷确实一大堆,玩玩无所谓如果真较真章去专业角度比什么画质、色彩等等;数码
就等于放弃它在拍摄便捷、传输、出版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因为这些在专业摄影角度来
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胶卷因其自身的成像原理,其能在目前科技手段下利用镜头的最大分辨率在银盐上进行
光学成像,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不是眼前科技条件下软插值的成像结果所能比拟的,请
不要因你利用现有条件看不见就直接忽视掉它!(这个特点我相信也是柯达公司一直坚
守胶片这么多年的原因)
从数码相机早期推广卡片机时所提出的光学变焦与数字变焦,到现阶段数码单反机(乃
至数码后背)所申明的有效像素,其实都在说明一客观的问题!数码相机的高像素是真
实的吗?(为什么有的卡片机比单反机的像素还高,却没有与之相提并论的画质?)
数码相机的高速发展是真实有效的吗?如果揭开这个迷团,还有多少朋友愿意去购买数
码产品?
本人的验证贴
胶卷相机从自身拍摄的易用性上来说,并不比数码机差;稍微了解点胶卷机的朋友都知
道,无论是哪个相机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自动对焦的胶卷相机产品,也有方便快捷的
民用低端自动产品;从用户拍摄的角度上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只是在中国缺少后
期处理的机构而己,如果现在还大量存在胶卷冲洗、扫描的公司,对于用户来说从拍摄
到数字相片到手中,与你用数码相机会有多大的区别?会让你感觉到有多少不便?
最后在中国(因为我只认为这种现像存在于中国)价格上的差异,价格上的差异很大程
度,使购买数码相机的朋友认为玩胶片贵于数码,而实际即使在现在国内JS横行的情况
下,综合比较相同档次的数码与胶卷单反相机(卡片机确实比不了)的价格比(含相机
购置、胶卷购置、冲洗、扫描的费用)玩胶卷的价格也只是相同档次数码相机的一半左
右;换句话说,拍的少的朋友拍胶卷十年所付出的总花费也只不过是相同档次数码单反
机一半多点!拍的多的朋友,综合数码相机在此过程中的保养、维修价格,胶卷机的花
费甚至会低于其一半的价格!(这里我做过比较详尽的计算)
而中国人买东西,会比较相信商家(专家)的评论!(玩股票的朋友应当深有体会,我
的一位老领导说过这么一句话:谎话说千遍即成真理!)而片面的听信商家推销时提出
的证据,从不自己进行验证!(日本人就是清楚这点,满足某些中国人的利益需要,使
其达到中国人骗中国人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各条,我均亲身做过验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回贴索要相关验证贴!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w********2
发帖数: 632
170
让我们来谈谈大幅相机的选择, 使用和实际拍摄
进入摄影论坛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大多见到的是选C还是N? 选单反还是旁轴? 选数
码还是银盐? 甚至于还有问选单反还是傻瓜? 这让俺想起了小时候放学回家的第一句话
就是: "妈, 今晚是吃干饭还是吃稀饭?" 想起来是那么可爱. 突然有一天她告诉我: "
今天我们吃年糕!".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年糕"的虽说做起来很费时间, 而其制作过程
却没有什么难的, 要在锅里蒸上3个小时, 我坐在炉旁等待都等着睡着了, 一觉醒来,
哈哈, 年糕做好了! 这个美味呀, 以前还不知道有这种美味. 我想, 多亏醒来了能吃上
, 虽然等待了很久, 却感到非常值得. 现在看来, 用大幅机摄影也有相同的乐趣!
为什么使用大幅机拍摄? 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胶片面积大, 约为135胶片的13倍以上,
影像质量有优势; 其二是拍摄过程有"品"头. 我已经不太习惯于连发消耗135胶片了,
也不爱拍会动的东西, 发现花上十几分钟拍上一张4x5胶片, 体验每一个细小的操作很
有乐趣. 这个所谓"品"的过程就像俺听音乐和喝葡萄酒那样, 乐趣更主要在于操作过程
, 而不在于结果.
在为自己确定了上大幅相机的理由以后, 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始筹划系统的构成和分
配了. 这里谈谈几个人认为重要的构成因素, 分别为机身, 镜头, 三脚架, 测光和附件
, 胶片, 移动工具等等.
(一) 机身的选择:
很多人都知道大幅相机大体分为View Camera和 Field Camera两种, 在结构上前者为单
轨式, 在使用长焦镜头和移轴方面有优势, 适合于室内广告和室外的建筑摄影, 不过大
都比较重, 一般轻量型也有3公斤以上, 一般在5到7公斤的居多. 后者为双轨折叠式,
具有适当的移轴功能和重量轻的优点, 便捷明快的操作方式特别适合野外摄影. 机身选
择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要明确自己拍摄的目的, 使用的主要场所, 习惯运用的镜头焦距等
等, 由此决定相机机身. 因为在这个程度上不论相机还是附件一套的重量都相当可观,
不可能象选择小片幅胶片相机那样具有机动性和灵活性, 贪多或者追求功能完全都是不
可取的.
在此仅仅谈论一下Field Camera的选择. 虽说在美国比较流行5x7片幅的大幅机, 但是
亚洲相对使用4x5的比较多, 胶片规格也是4x5的在市场上流通多一些. 一般的机身常见
的都为铝合金骨架机身, 现在还在生产的代表有日产TOYO Field45AII, Horseman45FA,
德制Linhof Master Technika45, 价格也随顺序增加, 而机身重量以Horseman45FA较
为轻巧, 为2.0公斤; 其他两种都约为2.6公斤. 其中Horseman还有一些简易版本可供用
户选择. 先对比较而言, 三者皮囊最长距离分别为324mm, 272mm和400mm, 这表明TOYO
和Linhof可以使用Tele型望远镜头, 而后者甚至能够使用Nikkor ED500mm/11和Fujinon
T600mm/12的镜头实现无穷远对焦. 喜欢使用望远镜头的可别万忘记了这一点. 至移轴
指标方面, 除了TOYO在前镜头板摆动角度(Swing)为8度稍微低一些以外, 在其他诸如前
倾角度(Tilt), 上下移轴(Rise)和左右移轴(Shift)等反方面相差不大, 不过Linhof在
各方面都是最大级的. 一般来说野外拍摄风光以上机种都可以胜任, 不过一定要注意的
是后部取景器一定要能够具有摆动功能的, 因为在实际拍摄中修正图像变形时相当有用
, 特别在使用广角到标准镜头这个焦段范围内. 很遗憾在一些简易版本相机上省略了这
个机能.
注意一点这三种相机的镜头板尺寸不同, Horseman的最小为80x80mm, 影响大口径镜头
的使用, 不过在野外拍摄风光大都使用小光圈镜头, 可以不必介意. 其他两种相当. 三
种之间原则上不能简单的互换使用. 不过TOYO销售一种变换板, 可以容易地将镶有
Linhof板的镜头装在TOYO的机身上使用.
几种机身使用的结果, 操作性能相差不大, 不过TOYO采用前镜头板以底部为轴前倾的方
式, 采用Tilt对焦要反复几次才能搞定, 其实习惯了也没问题. 对此, Horseman和
Linhof采用中心为轴的方式, 相对便捷一些. 说了半天, 最最重要的是机身各个关节的
精度和刚度, 因为它直接影响对焦精度, 防震动能力, 特别在使用长焦镜头时是龙还是
熊立竿见影. 结果到底还是制作精度和机身的重量将它们分出了高低. 德国的老枪不服
不行, 你不得不为德国精湛的工艺所折服! 优劣顺序为L>T>H. 其实如果你以广角为主
的话, 也没有必要介意.
其他机身还有Horseman45HD(重量为1.7公斤)的轻量型. 其他类型还有木制机身可供选
择, 不过个人以为除非特别强调机身的轻量, 否则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考虑它. 因为调节
精度和刚度相对来说不太理想.
个人以为, 如果打算经常并且长期使用的话, 还是选择Linhof的机身比较好. 虽然一般
来说大幅摄影镜头比机身更为重要.
(二) 镜头的选择:
镜头的选择不外乎从几个方面入手: 焦距, 光圈, 像场直径(Image Circle Diameter)
和风格. 个人以为没有必要一下子买进几只镜头, 最好先搞一只标准镜头拍上半年一年
的, 150mm, 180mm, 210mm其中的任何一只都行. 因为大幅相机取景视野习惯和一般的
135不太相同, 等到你找到感觉以后自然会知道下一步需要多大的广角镜头和望远镜头.
在选择镜头光圈方面, 一般相同焦距镜头都会有开放光圈为F5.6和F8以上两种规格, 前
者俗称快速镜头, 后者为慢速镜头. 当然光圈越大, 那么意味着磨沙玻璃明亮, 取景比
较轻松; 反之比较累眼睛. 虽然都知道大光圈镜头的优点, 但是应该注意从整体上来看
, 像135镜头那样强调大光圈的倾向在大幅相机镜头上意义相对没有那么大. 原因一是
大幅镜头的景深本来就极浅, F5.6和F8相差不大; 二是大幅相机的拍摄习惯大都收缩到
小光圈拍摄的多. 还有一个特性为光圈大一级在镜头结构上往往表现为镜片数量增加,
虽说对提高画质有一定的益处, 不过会增加镜头重量和大大降低抗眩光的能力. 而这些
都会对野外拍摄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因此选择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考虑. 一般
来说各厂在标准焦距附近的镜头都做到了光圈F5.6, 而在广角端和望远端一般有以上两
种选择, 个人以为在广角端的选择最好慎重一些, 这一点和下面谈到的内容有关.
与一般镜头不同的是大幅镜头必须注意像场直径的选择. 顾名思义, 它标志着该镜头的
成像能够涵盖多大的直径范围, 它越大显然有利于移轴等操作, 在磨沙玻璃上的成像即
使偏离镜头的光轴, 也有很大的余地保证在4x5胶片的直径约为150mm成像范围落在镜头
的涵盖范围内. 这个像场直径一般和镜头的结构特性和焦距有关.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镜
头结构, 通常在标准镜头焦距以上都采用6枚镜片的双高斯结构, 该类镜头像场直径随
着焦距增加而增加. 而例外也有采用3组4枚的天塞结构, 像场直径也比较大; 但是采用
Tele型结构的虽然焦距不短, 可是像场直径并非很大, 但是也可以应付较小范围内的移
轴操作.
问题在于广角端, 一般它的像场直径都比较小, 而且遵循焦距越小像场直径也越小的规
律. 现在广角端都是采用Biogon结构, 即前后镜片为凹面镜片的接近对称结构. 通常6
枚结构能够获得一般的像场直径特性. 另外各厂也都推出扩展型的8枚(或者7枚)结构以
获得更大的像场直径. 比如Nikkor的SW系列和Fujinon的SWD系列; 也有采用变形6枚结
构的, 如Schneider的Super Symmar XL系列和HM系列. 虽然它们的像场直径增加了不少
, 可是由于结构上的限制, 不少镜头的暗角现象更为严重, 边缘画质特性也急剧下降,
最终结果在4x5胶片的直径约为150mm成像范围内的, 镜头的MTF指标和暗角现象和常规
镜头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改善. 确切地说对这一类镜头主要的贡献在于移轴操作上的大力
改善. 它可以说对于拍摄建筑类非常有用, 但是对于移轴操作量不太大的野外风光拍摄
来说, 能力过剩.
关于暗角现象在大幅广角镜头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像在135旁轴镜头里倍受指责的暗角
问题在此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起因于Biogon的结构. 实在对此在意的可以使用中灰滤镜
, 不过价格不菲. 不过我个人以为大多数情况下不必介意这种暗角, 相反, 对于广角所
扑捉的具有非常大信息量的影像来说, 暗角的存在有利于吸引视线突出中心需要表达的
主体, 加强冲击力和印象. 不知道这种看法是否为谬误之一?
最后说说镜头风格. 镜头的牌子常见的有Schneider, Rodestock, Sinar, Nikkor,
Fujinon等等, 大都采用日本Copal产快门, 在价格上前两种约高30%左右. 好像在使用
大幅镜头的领域里, 大家都比较心平气和, 没有日德镜头大战之现象. 可能用家的比较
清楚自己的拍摄题材的种类, 在选择何种风格镜头上心中比较明确方向. 不好一概而论
何种镜头最适合什么题材, 因为用户的个人喜好因素也起很大作用, 作为一种倾向, 拍
摄建筑的使用Nikkor和Sinar多一些, 可能在表现骨骼和线条上Nikkor有它的优势吧.
而室内广告拍摄比较混杂, 但是还是能看出Schneider, Rodestock, Sinar, Nikkor多
一些. 相反, 在野外风光上基本都是使用Schneider, Fujinon, Nikkor. 就个人使用感
觉, Schneider色彩稍微偏丽, 线条细腻, 整体表现比较平衡; 而Fujinon的色彩比较温
厚, 但是轮廓感表现不太理想, 基本属于软基调的. 有时光线条件不佳时会有很"肉"的
感觉, 但是光线好的时候色彩表现自然, 尤其画面内的阴影感表现非常出色.对比而言,
Nikkor在光线阴暗的条件下轮廓和立体感很好, 各有千秋. 其实各种镜头的色彩再现
受光线和胶片种类影响非常之大, 虽然说各种镜头特性有一些上述倾向, 但是实际情况
的表现没有那么绝对化. 仅仅作为选择镜头的一点点参考罢了.
顺便介绍几只比较受好评的镜头.
(1) Nikkor M300mm/9: 该镜头采用Tessar的3组4枚镜片结构, 其优点在于像场直径比
较大, 达到325mm(f22), 重量轻仅仅290克. 虽说这种结构比较老, 在135镜头中其画质
上方面受到一些指责. 但是它中心部分的画质仍然是比较高的, 对于移轴量不太大的风
光拍摄能够保证在胶片的150mm成像范围内获得足够好的影像质量, 很受野外摄影者的
欢迎, 几乎到了人手一只的程度.
(2) Schneider Symmar-S210mm/5.6: 该镜头采用比较成熟的双高斯结构的6枚镜片设计
, 具有偏高水平的像场直径, 在一般的移轴处理时都能保证150mm直径的成像范围落在
镜头的平坦MTF曲线以内. 也可能它具有微弱的望远视角特征, 比较受风光摄影者的喜
爱. 我比较过现在的APO-Symmar版本, 基本性格相似, 但是还是
比较喜欢老款的表现, 色彩对比稍微强烈一些. 当然这些都是个人喜好, 不能说有普遍
性.
(3) Fujinon T400mm/8: 这是望远型结构, 相比较它的焦距来说, 像场直径不算大, 做
移轴处理时要小心谨慎, 不过通常望远镜头的移轴使用量都很小, 能够满足需要. 它的
优点在于成像不错, 相对于这种规格镜头来说价格低廉, 比如相同焦距的Schneider
APO-Tele-Xenar HM400/5.6价格是它的5倍, 看过我的一位友人用它拍的同一景物照片,
在色彩对比上好过Fujinon, 但是线条和解析力的表现两者相当. 想想两者价格的巨大
差异, 感到物有所值.
(三) 三脚架的选择:
虽然明明知道三角架的重要性, 可是我在当初还是使用135用三脚架拍过一段时间. 当
然遇到一些可耻的下场, 浪费一些胶片. 不过这些经验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 知道一般
三脚架在使用范围上的界限, 也知道三脚架的瓶颈在哪儿. 如果几乎使用标准镜头一下
焦距的镜头, 那么使用一般的三脚架只要注意一些细节和下一番功夫都是可以应付的.
如果你还有使用210mm以上焦距镜头的习惯, 那么很有必要考虑三脚架的事情了. 个人
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为三脚架的重量和云台的接触面. 个人比较看重Gitzo的Studex的3
系列, 中轴为伸缩式, 最好为3节式的. 理由为重量适中为3.2公斤上下, 并且云台的接
触面积比较大, 刚度比较好. 至于云台比较看重1370和1570的平板式云台, 都是3维调
节式. 两者都具有双螺丝结构, 很适合Field Camera的双螺丝孔结构, 不过前者螺丝间
距比较短, 一般不可能同时使用2个螺丝孔固定. 即使这样它的接触面积大这一优点是
很多云台所没有的. 退一步来说, 1371和1571的3维式云台也可以, 具有通用性, 可以
方便地兼用于一般的135和120相机. 1370和1570的平板式云台用于一般相机时操作会有
很多不便之处.
其他的一些云台也可以用于大幅相机的拍摄, 不过如果使用大于200mm的镜头, 那么请
最大限度地使用Field Camera的双螺丝孔固定. 因为机身和镜头合计的长度很容易超过
250mm, 在野外微风中拍摄经常使用达1/4秒
的速度, 看到颤抖不停的皮囊, 你会迟迟按不下快门线的. 时下碳素三脚架很流行, 不
过我不太主张使用它. 因为大幅相机拍摄的特点决定您必须使用很"金属"味的三脚架.
云台上的重量很容易超过3.5公斤, 即使结识结实的碳素三脚架很难改变头重脚轻的状
况. 我的几位年纪大的朋友也都拥有碳素三脚架, 几个回合下来又改回原来的金属脚架
了. 谁都知道三脚架的重量很让摄友们伤脑筋, 关于这一点好像没有什么妥协余地的.
摄影这个玩艺可是个力气活, 个人感性的好坏决定了能否出作品, 但是体力则为最基本
的要素.
总之, 对于大幅相机而言, 头重脚轻的三脚架是禁物.
(四) 附件:
大幅相机拍摄一个特点就是附件的数量比较多, 基本上都是必须的, 一些可以不携带在
身边. 大体有片合, 手持测光表, 冠布, 暗袋, 机械快门线, 取景放大镜, 水平仪等等
. 一般的片合可以正反两面个装一张胶片, 事先在家中使用暗袋安装好, 通常有5-10个
就可以了. 它一般在不同的相机上可以通用. 至于120胶片的后背有6x7, 6x9, 6x12cm
几种规格, 大都为120胶片和220胶片专用, 由于压板间距不能调节, 所以不能混用. 个
人喜欢220规格的, 可以拍摄120规格的2倍, 比较解尝恨. 一般来说这种后背只要是国
际规格的话, 都可以通用于不同机身, 但是要注意Horseman生产的某些后背仅仅能用于
它的机身. 还有Sinar有一种多功能后背, 可以在同一个后背上更换不同片幅, 不过过
于价格昂贵. 机械快门线最好选择那些外套质地柔软, 在冬天不易硬化, 又具有一定刚
度的. 长度不宜过长, 以50cm左右较为合适. 因为太长的话在野外容易受风影响, 虽然
操作方便, 但是不利于镜头部的防振动. 取景放大镜的倍数以6倍左右位为佳. 因为过
大容易使磨沙玻璃的颗粒过于明显, 影响干扰对焦过程. 长度上选择10cm以上的为佳,
因为在一些光线昏暗的条件下可以不使用冠布直接用放大镜进行对焦. 这些附件再加上
测光表, 重量往往达到2公斤左右, 对于徒步者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
(五) 胶片的选择:
通常风光使用的胶片为富士的RVP,RDP. 过去科达的EPR(Ektachrome64)的使用者很多,
虽然按现在的眼光看它的颗粒有一些偏粗, 但是它在晴天下的表现有时异常出色, 一些
摄影爱好者还是迷念着它. 一般来说在大幅胶片上颗粒不是主要问题, 相比而言胶片的
平整度和色彩特性才是最受人们关注的. 通常市面上的包装规格为10cps和50cps两种,
价格上大体为同类135x36胶片的3倍和12倍左右.
固然使用大幅相机拍摄是个体力活, 器材也比较多, 但是在移动过程中还是借助于汽车
为佳. 为了保护器材的运输, 强烈建议使用铝合金器材箱. 它的好处还有在可以携带的
地方用它作为垫脚石, 以实现高位置的拍摄, 作用往往令人意想不到. 大幅相机拍摄的
过程很多书上介绍的比这里详细, 可以参考.
虽然使用大幅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差事, 不过当你兴冲冲地从冲印店取回4x5反转胶片在
灯箱上仅凭肉眼观看的话, 你会笑的合不上嘴的; 当你用10倍放大镜考察胶片上的每一
个细节的时候, 你会觉得你的下巴真碍事!!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相关主题
GA645Zi到手,10个包子能不能支个招,同样价钱的linhof617和XPAN选哪一个
我也来个数码vs胶片的坑吧zz 来自人人网曹原
大幅中烧之镜头篇全家福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s*****n
发帖数: 10890
171
大师您有空其实可以去这里玩~~
http://bbsmit.org/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34
您说的东西着实内容丰富,但初级玩家消化不了啊:)
G*******g
发帖数: 3729
172
大师,上两张大幅片子看看吧, 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啊.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让我们来谈谈大幅相机的选择, 使用和实际拍摄
: 进入摄影论坛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大多见到的是选C还是N? 选单反还是旁轴? 选数
: 码还是银盐? 甚至于还有问选单反还是傻瓜? 这让俺想起了小时候放学回家的第一句话
: 就是: "妈, 今晚是吃干饭还是吃稀饭?" 想起来是那么可爱. 突然有一天她告诉我: "
: 今天我们吃年糕!".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年糕"的虽说做起来很费时间, 而其制作过程
: 却没有什么难的, 要在锅里蒸上3个小时, 我坐在炉旁等待都等着睡着了, 一觉醒来,
: 哈哈, 年糕做好了! 这个美味呀, 以前还不知道有这种美味. 我想, 多亏醒来了能吃上
: , 虽然等待了很久, 却感到非常值得. 现在看来, 用大幅机摄影也有相同的乐趣!
: 为什么使用大幅机拍摄? 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胶片面积大, 约为135胶片的13倍以上,
: 影像质量有优势; 其二是拍摄过程有"品"头. 我已经不太习惯于连发消耗135胶片了,

y*********e
发帖数: 7269
173
刚意识到这是大师自己在写宏文,chapter by chapter,
敬仰啊
G*******g
发帖数: 3729
174
怎马觉得这大师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希望大师上几张片子,把偶们震撼一下。光说不
练,难以服众啊...
大师对于摄影器材的描述,看上去就是两个字 - 复杂。 要知道消费者对复杂技术有讨
厌和畏惧心理,这种复杂技术的产品,市场注定不会成功,最后就剩下几个极端发烧友
玩玩罢了。
偶想象着大师抱着风箱爬山的情景,一定很酷吧。

【在 y*********e 的大作中提到】
: 刚意识到这是大师自己在写宏文,chapter by chapter,
: 敬仰啊

s*****n
发帖数: 10890
175
有的 发了链接。不过大幅拍的片子 网上看肯定没了那种震撼感

【在 G*******g 的大作中提到】
: 怎马觉得这大师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希望大师上几张片子,把偶们震撼一下。光说不
: 练,难以服众啊...
: 大师对于摄影器材的描述,看上去就是两个字 - 复杂。 要知道消费者对复杂技术有讨
: 厌和畏惧心理,这种复杂技术的产品,市场注定不会成功,最后就剩下几个极端发烧友
: 玩玩罢了。
: 偶想象着大师抱着风箱爬山的情景,一定很酷吧。

G*******g
发帖数: 3729
176
搁哪啊?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有的 发了链接。不过大幅拍的片子 网上看肯定没了那种震撼感
s*****n
发帖数: 10890
177
爬楼吧 我记得有

【在 G*******g 的大作中提到】
: 搁哪啊?
G*******g
发帖数: 3729
178
有链接,没照片。

【在 s*****n 的大作中提到】
: 爬楼吧 我记得有
k*****a
发帖数: 610
179
没落!
f****i
发帖数: 20252
180
一条大师道走到黑

【在 G*******g 的大作中提到】
: 怎马觉得这大师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希望大师上几张片子,把偶们震撼一下。光说不
: 练,难以服众啊...
: 大师对于摄影器材的描述,看上去就是两个字 - 复杂。 要知道消费者对复杂技术有讨
: 厌和畏惧心理,这种复杂技术的产品,市场注定不会成功,最后就剩下几个极端发烧友
: 玩玩罢了。
: 偶想象着大师抱着风箱爬山的情景,一定很酷吧。

相关主题
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WTB] Pentax 67 with 105/2.4
FM真是毒坛。。。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
120相机24种zz我入丐了,内牛满面。。。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l*****h
发帖数: 13
181
re

【在 T*****y 的大作中提到】
: 器材没有最好,只有最贵
: 还有自己最喜欢

w********2
发帖数: 632
182
未来经典
克里·塔曼
嗨,朋友们:
我着手写这篇文章,既是我早年的一些想法,也受到了伯尼斯·路易(Bernice Loui)
在网上贴出的对她手中一款Schneider 110mm Super Symmar XL镜头做出的高度评价所
启发。
我曾这样想过:究竟有哪几款正在生产或近期即将问世的大片幅镜头,在若干年后已经
停产时,会变成人们追求的经典呢?我们都知道Dagor镜头,虽然早已停产,但依旧在
赢得人们高度的赞誉,特别是那些产品序列号在770xxx以上的(据说这些产品已采用了
单层镀膜-译注),还有Gold Dot Dagor和Wide Angle Dagor镜头。同样,现在人们对
Red Dot Artar镜头仍然赞赏有加,在长焦距大片幅镜头市场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柯达
公司的Commercial Ektar和Wide Field Ektar这两款老镜头照样令人赞不绝口。而伏伦
达公司的APO Lanthar镜头在市场上的价格简直让人大跌眼镜(这令我感到十分困惑)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优秀的老镜头,但上述这些镜头无疑是它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经典?你看,这些老镜头在许多场合中为我们展现了即便在现代为数
不多的大片幅镜头制造厂商的产品线中也难以见到的优势。有的镜头外形尺寸很小却可
以产生超大的影像圈(比如Dagor镜头和Wide Field Ektar镜头);有的与现代对手相
比虽价格低廉但成像优异(比如Commercial Ektar镜头);有的则可以提供现代产品中
已经消失的长焦焦段(比如长焦的Artar镜头)。关键在于,这些老镜头满足了我们的
某种需要,非常适合于一些特定的拍摄要求。例如,在超大片幅和宴会场景拍摄时我们
需要大影像圈和长焦距,在野外拍摄时我们又要求镜头非常轻巧。
考虑到这些因素,有哪些现代镜头您认为会成为未来经典呢?现在我来抛砖引玉吧!
目前我通常使用反转片拍摄4X5和6X17片幅的风光照片,那么很明显,拍摄12X20片幅黑
白照片的朋友肯定会与我的观点相左。因此,这篇文章只有在你具有非常明确的拍摄需
求时才会对你有所帮助。
90mm f8 Nikkor SW (355g, 67mm, 235mm)-见图2。
这是从著名的Biogon结构派生出的、在现代大片幅90mm多层镀膜广角镜头中重量最轻的
一款。该镜头的表现非常出众,采用先进的NIC型多层镀膜。相对较小的尺寸和较轻的
重量(与390g重的90mm Super Angulon、407g重的90mm f8 Fujinon SW和460g重的90mm
f6.8 Grandagon-N镜头相比)使其成为4X5片幅户外摄影的最佳选择。与其他对手相比
,它还具有更大的影像圈(与Super Angulon和Fujinon SW的216mm、Grandagon-N的
221mm相比)。
110mm f5.6 Schneider Super Symmar XL (430g, 67mm –前部, 52mm –后部, 288mm)
-见图2
这就是启发我写这篇文章的那个镜头!虽然我还得再等七个月的时间才能拥有这个镜头
,但这个等待是值得的。这是一支极为优秀的镜头,镜头边缘的锐利表现令人惊异,透
过毛玻璃屏观察到的影像是明亮和光度均匀的。我发现110mm的焦距在我的主要拍摄工
作中是一个用起来感觉很舒服的中度广角焦段,我现在几乎不再用我的90mm广角镜头了
。这个视角为105度的镜头并不算小,但与视角为100度的120mm f8 Super Angulon(
700g,82mm,288mm)相比,它可以说是非常小巧了,而且拥有更大的光圈。可以做个对
比参考,与现代典型的210mm f/5.6对称型镜头相比,该镜头都要更小一些,更轻一些
。它的后镜组镜片很小,有52mm口径的螺丝口供安装滤镜(对我来说这显得非常方便,
因为我已经把52mm口径的滤镜当作我摄影包中的“标准”滤镜了)。
相对较小的尺寸、较轻的重量,加上较大的影像圈和令人吃惊的成像质量,无疑使这款
镜头成为当然的经典之选,当然它也是我使用过的大片幅镜头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款
。它还能胜任作为5X7片幅的超广角镜头来使用。现在,就希望施耐德公司为它再生产
一个“小弟弟”(它已经有了一个“妈妈”——150mm Super Symmar XL和一个大个头
的“爸爸”——210mm Super Symmar XL),一款85mm Super Symmar XL镜头相信将是
4X5片幅的“终极”广角!
120mm f5.6 Schneider Super Symmar HM (390g, 67mm, 211mm)-见图2
这是我感觉注定将成为另一款经典的4X5片幅镜头。它是现代120mm焦段镜头中唯一值得
拥有的、最具实用价值的镜头。与它类似的产品,像120mm APO Symmar (190g, 49mm,
179mm)镜头的影像圈太小,而115mm Grandagon-N (740g, 82mm, 291mm)和120mm
Nikkor SW (610g, 77mm, 312mm) 以及已经停产的120mm Super Angulon (700g, 82mm,
288mm)镜头实际上都是5X7片幅的广角镜头,它们的体积和重量都远大于它。
这款镜头也不算小,但其重量只是115mm Grandagon-N镜头重量的大约1/2。它也许会因
为110mm Super Symmar XL的存在而被挤入冷宫,因为虽然后者更应当算是一款5X7片幅
的广角镜头,但它的小巧令许多4X5片幅摄影师爱不释手。顺便说一句,我个人非常喜
欢用这款镜头拍摄6X17的片幅,现在我自制的一台6X17相机上安装的就是这款镜头。
注:在我最初写本文时,我不知道富士公司已经推出了125mm f5.6 Fujinon CM-W (
265g, 67mm, 204mm)镜头。富士的这款镜头在焦距上比120mm f5.6 Schneider Super
Symmar HM的焦距要稍微长一些,成像的锐利程度相近,但影像圈要稍微小一点。它的
外形尺寸较小,而且非常轻,价格也比较便宜。考虑到富士的这款镜头在实际表现上只
比施耐德的镜头好那么一点点,但在影像圈上的损失却相对较大,所以我仍然把施耐德
的镜头做为此焦段的首选。但富士的镜头也值得你认真地去考虑,或者说对于预算比较
紧张的用户来说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现在,由于110mm Super Symmar XL镜头在市场上的货源比较充足,因此二手的120mm
Super Symmar HM镜头价格已经有所滑落了。这或许会使后者成为那些想再拥有一款
Super Symmar镜头,但又不需要110mm Super Symmar XL那么大影像圈的朋友们的选择。
135mm f3.5 Carl Zeiss Planar T* (565g, 67mm, 180mm)见图3
是的,我承认,这款镜头在许多方面的表现与我筛选“经典”镜头时的标准恰恰相反。
它的影像圈仅为180mm,比目前所有的135mm对称型镜头的影像圈(介于195mm-208mm之
间)都要小很多。而且它的体积更大(配用Compur 1号快门的滤镜口径为67mm),也更
重(565g),这两项指标也都超过了目前所有的135mm对称型镜头,它与典型的210mm对
称型镜头在体积和重量上大致相仿。那么我到底为什么把它补充进来了?
嗯,当然有几个理由了。排在第一位而且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它非常稀有并且鲜为人知
。这是一款极为罕见的镜头,已经成为收藏家极力搜寻的目标(你可以看看它现在的价
格,如果你能找到这个价格!)。我不清楚这款镜头总共生产了多少,但我确信总数不
会超过1000枚(我曾经听说其产量在150-850枚之间)。因此,它远比在1950和1960年
代生产的伏伦达APO Lanthar镜头更为罕见。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只能说135mm
Planar T*镜头的价值会更高,追寻者也会更多。
这款镜头是蔡司公司生产的一枚采用T*多层镀膜的普通大片幅镜头。正因为如此,除了
它的产量非常有限外,它还披上了一件“蔡司”的神秘外衣(通常人们对“蔡司”神秘
外衣的了解,就像你声称有一个哈苏生产的4X5片幅镜头一样,你不但是一个镜头的假
内行,还是一个片幅的假内行)。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是的,实际上它并不是一款具有
很高实用价值的镜头),在其有限的影像圈内,这个镜头的表现还是非常出色的,在获
得锐利和高反差图像的同时达到了令人愉悦的色彩平衡。虽然拍摄时我喜欢所有的景物
都锐利清晰,我还是注意到这款镜头在焦内和焦外成像之间的过渡非常的平滑。尽管对
这个镜头我不是行家,但我相信“这个镜头的焦外成像非常漂亮”的说法。
最后还要说的,就是f/3.5的最大光圈使得取景时毛玻璃上的成像非常精细和明亮。我
第一次用这款镜头拍摄是在奥林匹克热带雨林,当时天空的云层非常厚,曝光时间在15
-30秒之间。在光线如此昏暗的条件下,用这款镜头进行构图和调焦明显比使用我的f/5
.6镜头要容易得多。
所以,如果你有这个稀有的宝贝,那么就要小心地保护好以免降低其收藏价值,但不是
让你把它锁起来,一定要使用它。在出行时我把我的这个镜头放在一个加装了厚实衬垫
的袋子里背在身后。平常不使用时我也会为其安装上一块滤镜,就是为了保护它的镜片
。我不会将它曝露于一些极度环境中,比如有盐雾或者有风沙等。但我一直在使用它,
并享受它带来的乐趣!
150mm f5.6 Rodenstock APO Sironar-S (230g, 49mm, 231mm)-见图4
135mm f5.6 Rodenstock APO Sironar-S (215g, 49mm, 208mm)-见图3
这是一款漂亮的小型镜头,结构紧凑,重量轻,与其他4X5片幅的150mm镜头相比,它
231mm的影像圈更大一些(我认为把个头更大的150mm APO Sironar-W镜头和150mm
Super Symmar HM镜头用来拍摄4X5片幅的风光片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它们更适于
拍摄5X7的片幅——见后)。它使用了ED镜片,即使在大光圈下从中心到边缘的成像都
出奇地锐利(我发现这个镜头即使将光圈全开成像锐度也非常好,而且我至少读过一篇
关于它的测试报告,表明在f/5.6光圈时它获得了最高的LPM值。这至少在理论上说明该
镜头的锐度是最高的,但在实际运用当中并非绝对如此)。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但
它的成像确实锐利得不可想象,具有非凡的“景深”感。我用过很多4X5片幅的镜头,
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古老的,恕我直言,这款镜头可以将它们全部击败!在我所有的镜头
当中,它会是最后一个离开我的(你只能从我逐渐僵冷的手中拿走它,呵呵,一只手中
是110mm Super Symmar XL,另一只手中就是它)。
一般来说,上述对这款镜头的评价同样适用于135mm APO Sironar-S镜头(如果你更喜
欢135mm的焦距)。135mm APO Sironar-S镜头拥有208mm的影像圈,比其他目前流行的
135mm镜头的影像圈都要稍大一些。它就像它的同族150mm APO Sironar-S镜头一样,也
具有锐利、小巧和轻便的优点。
150mm f5.6 Schneider Super Symmar HM (740g, 77mm, 254mm)-见图4
虽然我非常喜欢150mm APO Sironar-S镜头用在4X5片幅上那种小巧轻便的感觉,但用在
5X7片幅上时,150mm Super Symmar HM镜头比前者具有视角宽5度的优势。150mm Super
Symmar HM镜头视角为80度,影像圈为254mm。与之相比150mm APO Sironar-S镜头的视
角为75度,影像圈为231mm。尽管将APO Sironar-S镜头用在5X7片幅上时它也有足够的
影像圈空间可以进行适度的移轴调节,但我认为150mm Super Symmar HM提供更大的影
像圈更具有实际价值。当然了,如果你想在5X7片幅上进行相对自由的移轴调节,还有
一款能提供386mm超大影像圈的150mm Super Symmar XL供你选择。正如我的分析一样,
Super Symmar XL系列产品突出的实用性导致了二手市场上Super Symmar HM镜头售价的
降低。这也许会是一个暂时的市场现象,但现在确实有很多便宜货在那儿等着你。
240mm f9 Fujinon A (245g, 52mm, 336mm)-见图5
我的朋友,这个镜头可绝对是个小宝贝儿。它是使用0号快门的所有非远摄型结构长焦
镜头中焦距最长的一款,它的影像圈可以覆盖8X10片幅,而且还有那么一点儿富余。作
为一款采用了复消色差工艺的对称型镜头,它的表现不会令你失望,在拍摄近距离景物
时尤其出色。我曾用它拍摄过很多远景照片,表现同样很优秀。尽管与通常的210mm f/
5.6的对称型镜头相比,它的最大光圈要小了一档以上,但其轻盈小巧的特点还是让我
把它作为背在身上出门徒步旅行时的优先之选。遗憾的是,富士公司已于1998年夏天宣
布停止生产这款镜头了。在写这篇文章时,一些零售商的库存中该镜头还有极少量的全
新品。如果幸运的话,我劝你一看到它就买下来,否则只好到二手市场去寻找了。
300mm f9 Nikkor M (270g, 52mm, 325mm)-见图5
这是另一款精致的小型镜头,总体特点是小巧、锐利、高反差,对于可以拍摄4X5片幅
的户外用长焦镜头,你还能再要求什么呢?该镜头的结构是Tessar的变种,但采用了现
代多层镀膜技术和Copal快门。作为该镜头的竞争对手,富士公司还有一款300mm f/8.5
Fujinon C(250g, 52mm, 380mm)镜头。富士的产品在大小和重量上与尼康的这款镜
头相似,但富士镜头提供了更大的影像圈(有些人认为尼康这款镜头实际影像圈比厂家
公布的要大不少)。我没有使用过富士的那款产品,但考虑到它的设计与结构和它的“
大哥” 450mm f/12.5 Fujinon C(见后)相仿,所以我感觉它也应该是一款不错的镜
头。
360mm f8/500mm f11 Nikkor T-ED (805g, 67mm, 210mm – 500mm的后镜组重量185g)-
见图6
这款镜头可以说是用“一个半镜头”为您提供两个长焦距。它采用了ED玻璃,而且是真
正的远摄型结构设计。作为远摄型镜头,它的成像是超级锐利的,绝不输于绝大多数按
照“通常标准”设计的长焦镜头。360mm焦距时可以在皮腔较短(约为12英寸)的外拍
机上使用,组合成500mm焦距时可以使用16英寸的皮腔。如果你需要超长焦的话,可以
选购后镜组组合成720mm焦距的镜头,用在像Wisner或者Canham这样的超长皮腔单轨或
外拍机上。在二手市场上它也已经成为抢手货,想象一下停产二三十年后它会怎么样吧!
360mm f10 Fujinon A (475g,前组58mm,后组52mm, 504mm)见图6
我几乎把这款镜头排除在我的选择之外!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它让我有
点儿“两可之间”的感觉!虽然相对于它的焦距和可提供的影像圈来说,该镜头也可以
称得上“紧凑”和“轻型”,但与300mm Nikkor M(或者300mm Fujinon C)和450mm
Fujinon C镜头相比,它就是很重、很大了。那么为什么我还在名单中保留了它呢?第
一,该镜头于1990年代初(也许是1980年代末)就已经停产了,当时富士公司在北美还
没有正式代理商。等到后来一些公司通过非正式渠道开始向北美市场供应Fujinon大片
幅镜头的时候,这款镜头早已停产。因此,在北美市场上,该镜头是300-450mm焦段中
最为稀缺的一款产品。第二,它是唯一的一款配用1号快门的360mm焦距非远摄型结构镜
头,其他相同或者相近焦镜头的镜头都采用了较大的3号快门。360mm Nikkor T-ED镜头
虽然采用了1号快门,但它是一款采用远摄型结构设计的镜头,而且它比360mm Fujinon
A镜头重了近70%,影像圈也小了很多。第三,仍有少数几种型号的轻型外拍机的皮腔
长度允许使用这款镜头,但450mm Fujinon C镜头就没任何机会了。对于拥有这种轻型
外拍机的用户来说,360mm Fujinon A是可以使用的焦距最长的、重量和体积相对可以
接受的一款镜头。最后一个原因,是它的影像圈如此之大,足以在8X10(甚至是11X14
和7X17)片幅的外拍机上使用,在现代的多层镀膜大片幅镜头中,体积与之相似能提供
如此超大影像圈的产品并不多见。
450mm f12.5 Fujinon C (285g, 52mm, 486mm)见图5
请再回头看看上面的参数——这绝对是一个将长焦距、轻重量、小尺寸和大影像圈完美
集成在一起的镜头,此外,它的成像表现也非常棒!该镜头的焦距是采用1号快门的非
远摄型结构镜头中最长的一款,价格也相对便宜。重量轻、尺寸小和影像圈大这三个特
点结合,使该镜头成为最符合我的“未来经典”定义的一款产品。看看下面这些比值吧
:焦距/重量=1.58mm/g;影像圈/重量=1.71mm/g。在我考虑过的适于背在身上走四方的
众多镜头当中,我还没发现有哪一款镜头上述两个比值其中一个超过1.00的,更不用说
两者都大大超过1.00了。这里给出一些镜头的比值供参考:150mm APO Sironar-S - 0.
65, 1.00; 240mm Fujinon A - 0.98, 1.37; 300mm Nikkor M - 1.11, 1.20; 360mm
Fujinon A - 0.76, 1.06。由于该镜头的影像圈很大,它也受到了8X10、11X14和7X17
片幅摄影师的青睐。唯一妨碍其成为普遍适用镜头的因素就是多数轻型的4X5外拍机都
没有那么长的皮腔!这真是糟透了,我还想不出能有哪一款比它更好的长焦镜头可以配
合轻型外拍机在野外使用!
以上就是我的选择!因为我没有用过施耐德的110mm XL镜头,所以我打算让别人来评价
它。还有,在我钟爱的210mm焦距上,我没有推荐任何镜头。我用过210mm Nikkor W镜
头,也很喜欢它,但对于它是否比目前施耐德公司和罗敦司得公司提供的210mm产品更
有优势我实在是没有把握。我现在正在使用的是施耐德公司的210mm APO Symmar镜头,
它确实很优秀,但我同样也没发现有什么特点能使其成为“未来经典”。我从未用过
210mm APO Sironar-S镜头,但丝毫不怀疑它是一款出色的镜头。它所提供的影像圈为
316mm,只比APO Symmar的305mm、Nikkor W的295mm和Fujinon CM-W的309mm大那么一丁
点儿,所以它与这些镜头应该还是同一等级的(这些镜头的影像圈都完全覆盖了4X5片
幅,甚至是5X7片幅,但都不足以覆盖8X10的片幅)。它们都算是十分出色的镜头,但
彼此之间的差距都很小(除非你喜欢拍摄8X10或者11X14的片幅,那么可供你选择的只
有210mm Super Symmar HM和新型的210mm Super Symmar XL这两款镜头)。
施耐德公司比较有名气的Super Angulon XL系列超广角镜头也不在我的选择名单里。我
对该系列镜头所提供的巨大影像圈和涵盖的视角范围印象非常深刻,但是,作为一名专
注于野外风光的摄影师,超大的影像圈对我来说是“牛刀”,而且它巨大的体积、昂贵
的价格以及超大的滤镜口径都让我感到厌烦!当然,那些中意于4X5片幅建筑摄影的人
会有不同的意见。尽管我不是一个超广角镜头的爱好者,但我还是要承认,作为4X5片
幅焦距最短的镜头,具有120度视角的47mm Super Angulon XL已经具备了成为“未来经
典”的所有要素。而5X7片幅中焦距最短的72mm Super Angulon XL(也可以用在4X5片
幅上提供极限移轴能力)也同样如此,尽管它的体积和滤镜口径都要更大一些。另外,
除了偶尔拍摄6X17的风光片以外,我从不使用胶卷拍摄。但对于那些喜欢使用胶卷和广
角镜头的摄影师来说,35mm APO Grandagon镜头可以拍摄6X12的片幅,或者在拍摄6X7
和6X9片幅时提供移轴调节功能。
因此,如果不考虑我自己的偏好,选择可以成为“未来经典”的超广镜头的话,上述三
款镜头无疑就是我的选择。
谁会知道究竟哪一款镜头会成为继Gold Dot Dagor和APO Lanthar镜头之后成为人们顶
礼摩拜的神话般的经典呢?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我没有水晶球,不能预测未来。
我只不过是根据我个人对大片幅摄影的首选偏好来确定我的选择………(略)
**************************
2000年6月8日对本文的更新:我最终又对我的《未来经典》进行了补充。除了在本网站
其他页面我最后补充的240mm Fujinon A、450mm Fujinon C和110mm Super Symmar XL
这三款镜头以外,我还在“未来经典”镜头中增加了其他一些产品,其中有一款可能会
令你惊喜的135mm Planar T*镜头。拍摄4X5片幅的照片目前仍是我谋取生计的最主要工
作,但最近我已经开始尝试拍摄5X7的片子了。我选择的4X5片幅“未来经典”镜头中有
许多可以胜任拍摄5X7的片幅,其中包括90mm f8 Nikkor SW、110mm f5.6 Super
Symmar XL,、150mm f5.6 APO Sironar-S、240mm f9 Fujinon A、300mm Nikkor-M、
360mm Fujinon A和450mm f12.5 Fujinon C等等,有的甚至可以拍摄8X10的片幅,比如
上述镜头中的240 A、300 M、360 A和450 C等。在5X7片幅镜头中我唯一特别进行推荐
的就是150mm f5.6 Supper Symmar HM镜头,并为其增补了包括重量(以我自己拥有的
一只去掉镜头盖进行称重)、滤镜口径和厂家公布的影像圈直径等在内的有关参数。为
了让本文的视觉效果更好,并且让你有真切的感观认识,我把上述镜头的照片也都加了
进来。
本文中目前四大主要大片幅镜头制造商的产品都有,其中与包括目前不再生产大片幅镜
头的蔡司公司的老产品(在中片幅镜头和35毫米照相机镜头制造领域蔡司依旧赢得了尊
重)。尼康公司的产品包括广角端的90mm f8 Nikkor SW和长焦端的300mm f9 Nikkor M
以及360/500mm f8/11 Nikkor T-ED三款镜头。施耐德公司的产品都是Super Symmar系
列的,包括4X5片幅的110mm f5.6 Super Symmar XL和120mm f5.6 Super Symmar HM镜
头,以及5X7片幅的150mm f5.6 Super Symmar HM镜头。施耐德的Super Symmar系列产
品中使用了“Super”一词决不是一种夸张的广告宣传,从其革命性的设计理念、超大
的影像圈和令人惊异的锐度表现来看,它都配得上“Super”一词。罗敦司得公司的产
品是该公司引以为荣的APO Sironar-S系列,包括135mm f5.6 APO Sironar-S和150mm
APO Sironar-S两款。在我最初写这篇文章时,很难找到富士公司的大片幅镜头。拜
Badger Graphic Sales公司所赐,富士大片幅镜头现在很容易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富士
大片幅镜头最突出的特点是集小巧的外形尺寸、超大的影像圈和出色的成像质量于一身
,我这次对文章的补充将其A系列中的240mm f9 Fujinon A和360mm f10 Fujinon A以及
C系列中的450mm f12.5 Fujinon C三款镜头增加进来。传奇般的蔡司135mm f3.5
Planar T*大片幅镜头的加入使用这篇文章趋于完美。
我之所以选择这些镜头,主要是因为在它们身上集成了与同焦段的其他镜头相比非常突
出的优点。对某些特殊系列产品的评价通常也适用于同系列的其他镜头(比如施耐德的
Super Symmar XL和HM系列以及罗敦司得的APO Sironar-S系列等),特别是那些中长焦
距的镜头,比如5X7片幅的180mm和210mm APO Sironar-S镜头、8X10片幅的240mm APO
Sironar-S和 150mm Super Symmar XL以及210mm Super Symmar HM镜头等,更是如此。

【在 w********2 的大作中提到】
: "别跟我谈相机原理多深奥,用光构图多巧妙,摄影流派多前卫,好器材才能出
: 好片,没有好器材就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话。你说是不是?”-王家卫笔记
: 关于“顶级”摄影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 http://forum.xitek.com/thread-354908-1-1-1.html
: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
: 文:电分
: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
: 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
: 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
: 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

w********2
发帖数: 632
183
Rodenstock(德)公司具有很长的生产大幅镜头的历史,其中放大镜头以优质而闻名。
2000年Rodenstock镜头部门卖给了Linos公司,目前用于大幅胶片的有5个系列镜头。
1。 2。 3。 4。 5。
1。具有110度视角的超广角,Apochromat设计8片结构的APO-Grandgon系列,使用了ED
玻璃,计35mm, 45mm, 55mm 三款;
2。具有100度视角的广角,8片结构的Grandgon-N系列,计65mm, 75mm, 90mm f/4.5 三
款,以及6片结构的 90mm f/6.8一款;
3。具有72度标准视角Apochromat设计6片结构的APO-Sironar-N系列,计150mm和210mm
两款;
4。具有75度标准视角,采用ED玻璃Apochromat设计6片结构的APO-Sironar-S系列,计
100mm至360mm达八款;
5。具有60度视角,Apochromat设计的APO-Makro-Sironar系列,适合于1:5到2:1的近距
离摄影,计两款。
罗敦斯德历史上还有不少已经停产的镜头非常不错。如80度视角的APO-Sironar-W标头
系列,Imagon 柔焦头系列等等。
【注解】
1、Caltar-IIN就是Rodenstock生产的。Caltar-IIN对应于Grandgon-N和Apo-sironar-N
两个系列,总共6个头;
2、Sinaron也是Rodenstock生产的,分别由Sinaron-W(Grandgon-N),Sinaron-S(Apo-
sironar-N)(这个一定要注意,我曾经买过一支Sironar-S拿到手一看是Sinaron-S,后
来卖家给退了货),Sinaron-SE(Apo-sironar-S);
3、Apo-sironar-N目前只有两款镜头150mm 210mm,其余的线都已经停产;
4、Grandgon-N 原先有很多一直到155mm是810上的广角,现在停产到90mm。但是市场上
全新的155mm还有,不过是仙选的。
罗敦斯德大幅镜头部分序列号对照表
1910 50.000
1920 200.000
1930 400.000
1935 700.000
1938 900.000
1940 950.000
1945 2.000.000
1952 2.500.000
1954 3.000.000
1957 4.000.000
1960 4.500.000
1961 5.000.000
1963 5.300.000
1966 6.000.000
1969 6.500.000
1971 7.000.000
1972 7.500.000
1973 8.000.000
1974 9.000.000
1976 9.300.000
1977 9.500.000
1979 10.000.000
1981 10.300.000
1984 10.500.000
1986 10.750.000
1989 10.950.000
1991 11.000.000
1993 11.150.000
1994 11.231.713
1995 11.294.073
1996 11.358.165
1997 11.407.513
1998 11.468.541
1999 11.521.123
2000 11.588.264
2001 11.649.679
2002 11.678.274
2003 11.724.136
2004 11.767.376
2005 11.805.455
2006 11.860.241
2007 11.926.199
2008 11.944.338
w********2
发帖数: 632
184
长期以来都认为4X5、8X10都是些大机器,拍摄有诸多的不便,虽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画
质,但总认为实际的用处不大。但最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有了尝试这种机器的欲
望,于是购入了WISTA 4X5,Schneider Super-Symmar XL Aspheric 150 5.6,
Rodenstock Grandagon-N 75 6.8及EPSON V700扫描仪,开始了这个4X5的历程,真是不
拍则已,一拍就不可收拾,那种和数码拍摄完全不同的体验深深地吸引了我,当你在闹
市里架起机器专心对焦时你可以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你掀开黑布时旁边却多了几个
好奇的人在注视着你,这种虚荣感觉让你发疯,把片子送到冲洗店那种漫长的等待又让
你的心恢复平静,拿到片子迫不急待地拿出来朝天空看看自己的成果,其中的懊悔和兴
奋无法用言语表达,回到家把片子放入扫描仪经过半小时的等候再用电脑打开结果,眼
前那种超越肉眼的细节、让人激动的色彩就会想:我的1DS在4X5前面充当测光表一点也
不过分!
http://forum.xitek.com/thread-455281-1-1-1.html
w********2
发帖数: 632
185
我也很喜欢大画幅相机,当然并不是说小的不好,只是完全不同的拍摄题材,不同的风
格。大画幅相机我更喜欢它的“process”(拍摄处理过程)。因为它用起来很慢,每
一张拍摄的照片都是慢慢接近主题(而且它是强迫你这么做,因为你就得慢,根本没法
快),在最后看照片的时候,通过反解图像的含义,也能看出思考的过程。尤其是在构
图的时候,后面的格子里好像每个代表不同的元素,取舍都是要经过慢慢谨慎思考的,
而小相机很难有这种过程,当然,这过程也直接影响了最后的图片。
我最近刚开始接触彩色摄影,还要多多学习呀。
w********2
发帖数: 632
186
其实对大画幅的追求我认为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摄影真谛的探寻,数码影像固然有着无可
比拟的快捷,但也正是因此使得绝大多数数码使用者丧失了对摄影艺术的严肃追求,仅
仅把摄影当做了取材。我很早就注意到,在数码+PS的模式下摄影已经屈从于绘画,从
而使摄影偏离了坚守已久的正确之路——精确和真实地再现。
w********2
发帖数: 632
187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在一天聊天,谈到大画幅摄影的发展。
17bit说:胶片到最后就是2条路,一个是消失,或者说是转向数码。一个是归宗
,归于最原始的传统摄影,也就是在没有胶片的时期使用的湿版,也叫火绵板摄影。
也许是比较悲观,说得大家一下子比较低调。
也许现在就是一个传统在逐步消亡的年代。
按照现在的发展,胶片的生产商最终会停产的。这点是大家一直赞同的。当然自己是不
能生产胶片的,从技术和成本上来讲都是不现实的。
市场上没有胶片,那怎么办呢,如果继续想玩,那就只好自己动手了。
这样一来,大画幅摄影的成本会越来越高,技术也会越来越难,那么使用大画幅的人也
会越来越少。
我们是否能坚守下去。
回家后,晚上一直想这个事情,几乎到了失眠的地步。
想起很多年前我遇到一个英国的绅士,其实他是贵族,但是我习惯一直称呼他是绅士,
他的家族在英国依然保留着受封的爵位,依然有庄园,依然有贵族的待遇,依然有自己
的家族企业。
他和我说,什么是贵族,贵族并不意味着有多少财产,而是他有没有可以传承的经典。
贵族在于创造和传承经典。
是呀,可传承的经典。
当拍摄一张45的胶片的成本是1000元时,大画幅摄影已经变成了一项贵族的爱好。
那么我们是否有可以传承的经典的作品呢?
w********2
发帖数: 632
188
但趋势不是现实,现实是,如果现在买一台数码机和一台大画幅,应该比较能肯定的是
:你买的数码机一定比你的大画幅先被淘汰。发展中的东西,都是靠鼓吹趋势之类的,
让人不加思考的盲目跟随,其结果是让大家当垫背的,推动日本和西方的经济发展而已
w********2
发帖数: 632
189
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数码机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胶片带来无数新的用户,看看二手
市场的胶片机器销量即可见一斑。
象我这样的,由卡片数码开始拍照,然后在几年后发展到现在一年拍几百个胶卷的人多
了去了。
目前我只是玩到了69画幅,估计不出两年,我就会用810的。
w********2
发帖数: 632
190
关于胶片消亡这事,和朋友们探讨多次,
一种认为是胶片不会消亡,有需求就有市场,以后的胶片摄影,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会
逐渐淡出,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会长期存在。
二是认为一些年之后胶片会停产的,但这事解决起来也似乎可以渡过去,买3个冰柜,
存10w块钱的胶卷,基本可以玩过有生之年了,只是以后玩正片,冲洗会相当费劲,所
以,时不我待,趁着现在一切都方便,别想别的,多拍吧,多拍些正片~~~。
相关主题
Contax645 毒啊contax645 + 80/2 + 35/3.5 = $3500?
我发现6X6还是太方了,拍风景颇受限制,还想弄回一个645的机器[合集] Contax645 毒啊
中副后背毒逾胶片发现版上很多人器材烧到最后貌似都趋向于这个状态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w********2
发帖数: 632
191
关于LEICA M系列的历史,如果从照相机的结构上来进行断代的话,可以分成2个时期
:1是A型历史、2是M型历史。
从字面也许就能看出如此分叫的依据,自1925年LEICA推出了A型机,也就是我们常说
的BARNACK Model LEICA,止1957年的LEICA IIIG,但1954年的M3给此系列算是打上了
终止符号。由于本文主要是探讨M系列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关于BARNACK Model我们就没
有必要更加深入的探讨下去了。
1954年M3的出场开始了M型的发展史,2002年LEICA更是推出了集M型LEICA大成的M7。从
M3到M7的M系列究竟是如何变迁的?又是如何被评价的?我们通过抓点带面来探讨一下M
系列的发展过程。
大家都知道国际照相器材博览会是每个厂家发布新产品的重要机会,所以每到开会时大
家都翘首以待。如果要说博览会上的重大事件,怎么也绕不开1954年M3发布时的博览会
的。M3可以说是改变了照相机历史的一部机器,如此说可能会招来足够盖座大仓库的砖
头,但如果大家仔细想想,也许会认为我说的多少是有点道理的。
LEITZ公司当年将M3的推广活动搞的非常壮观,而且发布当日在博览会举办地柏林的照
相机店中和世界各地主要LEICA代理商处就能买到M3,这种现象在照材博览会的历史上
可是不多见的现象。
● 1954—1968 引发“M3冲击波”的新型LEICA M3出场
M3是台单眼式内装距离计、取景器倍率大约0.91、在M系列中有着最长基线68.5的旁
轴照相机。距离计像场清晰、不仅和以往的旁轴一样能够左右合焦而且还可以上下合焦
,测距精度大力提升。而且和测距是连动式,视野框可以自动因镜头转换,采用了像差
自动修正功能。取景器中平常表示的是50MM的取景框,由于和镜头交换连动,当换上90
或是135镜头时会自动出现变化。
镜头卡口也由从前的旋入式L口,改进成了更易于更换的带4爪的插刀式。而且L口的
所有镜头可以通过转接环用在M3上。
快门转盘也由BARNACK Model的2轴回转式变成了1轴固定式。快门速度标记变成了等
间隔式,不用每次调整快门时再提起转盘来调了。这种改变对现在来说好像是理所当然
的,但在当时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快门转盘的此凡改进为外置测光表和快门同
步奠定了基础(LEICA M测光计)。过片也从旋钮式改为把柄式。对装片也进行了大幅
度改良,不用再剪掉135胶卷的引出部分就可装入胶卷了。
由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就可看出,M3是完全不同于BARNACK Mode的新型LEICA机器。
据说之所以取名M3,是取自德语中MEHR(英语的MORE),意指操作起来比以往的机器
更迅速、更简便、可靠性更高。虽然机身看起来比BARNACK Mode的个头更大,但这却没
有被看成是缺点。原因就在于取景器、快门、卷片等功能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这些变
化使M3得到了全世界的摄影爱好者的好评,但也使各个国家的照相机厂家受到了空前的
冲击。特别是日本厂家,这也是后来人们称之为“M3冲击波”的起源。因为日本厂家当
年举起的是“赶超LEICA”的大旗,来提高和发展旁轴照相机的。但是当已经达到顶峰
水平的M3出现在日本厂家面前时,焦躁感马上在这些厂家中爆发了。日本光学开发出SP
打算用来和M3对抗、千代田精工也终止幻想着手开发MINOLTA SKY、CANON也开始销售VT
、VI L等照相机。不过,结局是由于谁也无法开发出能够超越M3的旁轴照相机而绝望,
将目标转向了当时尚处于开发阶段的单反照相机。可以说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单反照
相机王国”,全是因M3冲击波促成的。
● 1957—1970 重视广角的M2和不被人识的M1
比M3晚4年,1958年M2登场。虽然基本沿袭了M3,但围绕取景器等还是出现了一些
变化。
视野框取消了135MM,取而代之的是增加了35MM。而且35、50、90MM视野框在变换镜
头时自动随之变化。35MM视野框的增加是LEITZ公司在听取了用户意见的基础上增加的
,大家都抱怨M3上用广角时需加外置取景器的种种不方便。由于35MM视野框的增加,没
有办法,M2的取景倍率降低到0.75倍,导致的结果是有效基线长变短。因此将会影响到
测距精度,但由于上限是90MM,所以影响不是很大。另外关于望远镜头的使用,自
BARNACK Modl时代起就采用了单反照相机接环样的“眼镜”架来使用望远镜头,最长镜
头可以用到400MM也没有问题。这在某个方面反映出了LEITZ公司的方针就是着力旁轴。
除了上述的改进之外,视野窗的采光窗也进行了简化(采用竖状带波纹的塑料制品)
、卷片为一次式(M3的初期型是2次过片式,后期也改成了一次式)。另外,作为内部
重大的改进之处增加了快门刹车机构,此机构的增加减轻了过片间隙不稳的现象。如此
机械装置的的进步,M2就着上了M3简略版的色彩,但没有M3那样受人们的喜爱。
后来在1969年,推出采用M4的装片机构,安装可进行微距摄影50MMF2的M2-R限定生产
2000台。
M2登场一年后,以59年的M2为基础,省略了测距计的M1登场。这属于聚焦不须依靠测距
计靠目测来完成,或者说摄影距离是固定的是专为科技摄影等而开发的机种。取景视野
框只有35MM和50MM,测距计的取景窗被堵上,外观上和M2大不相同。同时也省略了自拍
机构。此M1是后来陆续出场的MD、MDa等照相机的先驱机,但由于这些机器的产量都很
小(不足10000台)出名度当然就很低了。
另外,1963年推出了完全拿掉了取景器部分的MD。MD的D就是documentation,就是记录
的意思,MD真是机如其名,是用来拍摄手稿等特殊用途的照相机。
1966年又推出了MD的改良型号MDa,装片机构采用的是1967年要发布的M4的装片机构。
更进一步的是1980年LEICA将M4-2的距离计、取景器略掉命名为MD-2。和MDa最大的区别
是附件插座改成了带X接点的热靴。
由于M1、MD、MDa、MD-2都是用做特殊目的,所以生产的数量很少,收藏的意义大于实
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作为LEITZ公司一方面当然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和单反照相机
对抗,另外就是能极大发挥自己显微镜系统性能,所以才推出的这些照相机,但无论怎
么看,都说不上是很成功。
●1967—1975 改变了LEICA M族的M4
1967年M4开始发售。将M4可以看成是在M2的视野框上追加了135MM,取景器中表示有35
、50、90、135 4种取景框而来的。和M2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就上述这点,最大的不同是
采用了花辫型固定装胶卷机构,后来的M族基本延续了此种结构。此种结构使得大家抱
怨LEICA M族的装片难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时将过去那种旋钮式的回片改成了转
轴式,为了不干涉取景器部分,设计成了斜坡式,除了M5和CL没有继承外,其他都沿用
了M4开创的此种外形。而且在过片柄的尾部加装了黑色塑料套柄。
由于上述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将M4说成是M2的改良品种还是有点道理的。以装胶卷为
中心的各项改良措施,使得LEICA M族变得更加易于使用了。也许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LEICA M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因为我们从后来几款机器继承M4的诸多改良之处,是
不是可以如此理解?
1978年将M4的自拍功能省略、在附件插座上加装X接点热靴,推出命名为M4-2的新型号
。另,黑色机身并非涂成而是采用电镀工艺而成。
1981年推出在M4-2的基础上增加了28、75MM取景框的M4-P。由于28MM取景框的追加,取
景器倍率降低到0.75。M4-2、M4-P都是由加拿大LEITZ制造。加拿大LEITZ公司设立于
1952年,从BARNACK Model开始就已经生产了,是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公司。
● 1971—1975 M5
● 1973-1976 CL 评价二极分化严重、内装了TTL测光计的M5和CL
1971年M型LEICA历史上应该说出现大革新的机种发布了,那就是内装了TTL测光表的
LEICA M5。一上片快门幕帘前方装有cdS测光元件的测光板就会立起,当快门释放,此
测光板就会自动收入机身底部的仓中。测光方式为点测,大约相当于90MM镜头的画角。
测光表示取景器中有指针和追针方式。而且,为了使快门速度选择时变得更迅速,快门
速度盘采用了大型化设计。有闪光灯热靴、回卷柄放在了机身底部。但取景窗部分基本
沿袭了M4的设计。
M5出场的时机正是恰到好处,因为当时正是单反照相机采用TTL测光方式风起云涌的时
候。由于TTL部分的安装,M5机身变大、变重,日本的LEICA迷更是将M5形容为“快餐盒
”。并且由于M5的外观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机种,对M5评价出现了严重的2极分化。
说不好的在当年占上风,但比较有意思的是,由于市场不看好M5,当停止生产后反倒是
评价出奇的好,特别是最近出现了再评价的风潮。还有由于M5的产量比较少,在2手市
场上价格表现很出色,这可能是出乎厂家和LEICA迷意料的。
是否因为考虑了用户反对M5的大型化的因素还是其他,只是推测,1973年推出了M5的小
型版,和日本MINOLTA进行技术合作的LEICA CL(日本叫LEITZ MINOLTA CL)。
由于大幅度进行小型化的缘故,快门转盘改在了前脸顶部、回片旋钮在机身底部等,据
说设计时可是费了工夫了。TTL测光表和M5近似,为点测方式。测光表示采用的是取景
器中OK亮灯式。但小型化带来的各项指标的下降还是很明显的,距离基线长为31.5、取
景器倍率为0.6、取景框只有40、50、90MM3种,而且一部分镜头还无法使用。尽管有这
些种种不足,但由于其个头确实很小,当时也是很引人注目的。
后来MINOLTA自己继续努力将M口的CL制造成光圈优先AE,推出了CLE,但距离计部分还
是在LEICA公司的技术帮助之下完成的。
● 1984—1998 M6
● 1998-2003 M6TTL 回归过去的M6和M6TTL
M5、CL尽管是LEICA实现了装备内装式测光表的机种,但由于机身比以前的机种增大和
变重,可以说是得失相抵。特别是外形变化,令世界各地LEICA迷大为不满,据说当时
世界各地LEICA迷的抗议书搞得LEICA公司一筹莫展。因此到了M6又开始回归原点,以M3
—M4之间的机身大小作为设计标准,将TTL测光装进去。最后选择了M4-P的作为母体,
设计出了新的装有TTL测光计的M6。
1984年开始销售的M6,采用SPD测光元件直接测量快门幕帘中央贴有的白色圆,这是一
种新方式的TTL测光计。测光表示不是指针式,用LED来表示。除此之外,其他的是以M4
-P为基准,取景框和M4-P的一样。
德国制造的M6受到用户的极度期待,后来不同倍率的M6也陆续登场。
1998年,LEICA又紧锣密鼓的推出了装备有TTL自动控制闪光功能的M6TTL。取景器倍率
从此也丰富多样了,有0.58、0.72、0.85三种。0.58没有135MM取景框,0.85没有28MM
取景框。看来要选全能的话就只有0.72了。
是不是可以说,正是M6TTL给M7开辟了推出的通途?
● 2002--- ????引发再度评价LEICA的M7出场
在2002年美国的PMA博览会上,LEICA公司用M7掀开了LEICA M系列历史上的新的一
页。有光圈优先AE功能、TTL闪光同步达到1/1000秒高速的M7展现在我们面前。有时侯
觉得LEICA真是3年不鸣,一鸣则要惊人。其实M口的AE机,KONICA RF推出的很早,但轰
动效应只有LEICA能做到。
实际上自1984年M6的出场到1988年的M6TTL的开售,LEICA迷们一直在等待后续的新机出
现.谁也没有预料到等来的是一反LEICA传统的首台电子快门机M7.
M7除了引人注目的AE曝光功能外,其他的和M6没有太大的不同.不过LEICA还是为摄影者
设想到万一没有电池时不影响拍摄的办法,保留了二档机械快门:1/60,1/125秒.测光联
动范围也比较广,最长曝光时间可以达到32秒.
就我个人的感受,从实用的角度看,KINOCA RF也许更好一些,不过遗憾的是RF已经停产。
其基本和M6 TTL相同,只是在其中装备了新的功能而已.
有很多人感叹的说LEICA终于走向光圈优先AE了,但也有的人说LEICA不能如此干的。其
实如果我们回眸LEICA M族的发展史就会发现,LEICA采用的是不紧不慢的渐进主义。
LEICA这么多年来,在如何能将旁轴照相机的特色发挥到极致上进行了不懈的摸索和实
践,那么出现错误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是摸着石头过河吗!
但M7的推出,作为旁轴照相机的代表将会引发我们对旁轴照相机来个重新认识是毫无
疑问的。
● 2003年4月MP上市--- 是复古还是念旧的全机械MP?
LEICA的行事方法向来是出人意料,自1954年M3以后,世界各地的LEICA迷的喜怒哀乐几乎
被LEICA的每一款新品所左右.当然LEICA的新品开发也被LEICA迷们所反制.
回看胶片照相机发展变化,基本上是曝光AE化,快门电子化,聚焦AF化的过程,M7就是在这
种背景下像个蹒跚的老人缓缓向我们走来的.那么在胶片机大势一去不复返的现在,
LEICA推出MP究竟是何用意?是为了复古?还是为了怀念M6?
从MP的命名来看,MP是为满足专业人的需要所准备?另外一个意思是”完美无缺的机械式
”(Mechanical in Perfection).机身轻便,采用了铝合金冲压件,顶盖采用了耐压的铜
合金等,坚持和继承了M系一直以来的用料和工艺风格.
机身尺寸可以理解为是M6的传承者,高度比M7,M6低了2.5MM左右.过片,回片机构和M3的
相同,机身正面的LOGO消失,简洁的 机身给人一种好像是从M2变形而来一样.
MP2005年又出了一种自由组合版本,实际上就是客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组合,但其他并没
有多大的变化,如同M系的其他机种的各种纪念版本一样.
MP在2004年6月还出过一款专门针对日本市场的M系上市50周年MP纪念机,只出了600台而
已.
2005年11月的天价MP3全球也只是限量生产了1000台限量版.
总体而言,MP是为了满足那些喜欢机械式.全手动一族的产品.
LEICA在胶片机上还能走多远,任何人都无法预言.究竟有无胶片的M8?我们只能等待了.
但数码占位M8是不是可以说,LEICA也打算抛弃胶片?要不要把M8补充到全传里,我自己也
不知道如何是好?
引用一句歌词完结此文: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w********2
发帖数: 632
192
LEICA的 R系列全传
现在正是日本的梅雨季节,屋外雨声不断,虽然是周六但也没有办法出外拍照,就只
好写这篇东西了。(头是在日本起的,后边的陆续是在国内继续的.)
有些人好意或是心怀恶意(?),不断暗示,我的东西大多是翻译而成。其实如果是原
文翻译,没有自己的观点我就会注明是翻译,如果是由很多资料汇总而成,以我自己的
观点为主线,当然就是我自己的东西了。
就我在坛中一系列的遭遇本想罢手,但一想到今年3月在北京和有些兄弟见面时,看到
他们比较喜欢这些资料性的东西,所以就是想停手也没有办法停下来。但是,请大家注
意如此说并不是指我就是专家,只是由于我有便利的条件,可以买到很多国内无法见到
的原版资料。再就是与其看有些蹩脚的翻译,还不如我自己翻译引述,按自己的观点编
给大家看。
可能如此的大力提倡LEICA的单反R系列未必是件好事,也不会得到太多人赞同.更何
况谈LEICA在无忌上是个雷区,搞不好会触雷身亡,连XITEK也哀叹:LEICA不是我等可谈的
(大意).
但我认为围绕LEICA的很多东西还是有必要澄清的。例如有的人说LEICA的R系列不如M系
列,R系列的镜头比M系列差,机身做的不如日系好等等。我以前也人云亦云的如此说,
但自R8到手后才发现自己的鹦鹉学舌比较可笑.
最近读一些书感到很有意思,原来日本摄影界也有砖头。日本有位专注于器材,著作比
较多的摄影家赤城耕一,在他的关于R9和R8比较的文章中就很无奈的说,在日本倡导R
系就会被人扁死的。由此可见,在日本LEICA只=M系列的偏执者还是比较多的,那么我
国的情况如何?没有具体的数据,无法作出判断,但仅就从有名的网络摄影网站—<色
影无忌>上的言论看我国的状况大同小异。
还有很有意思的说法,日本自称”LEICA铁人”的著述很丰的专家田中长德在他的书中说
,就连打开LEICA和日本产照相机包装后,新机弥散出的味道都不一样,LEICA的是香槟味,
而日产机的则是烂草味.
介绍这些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外国发烧友的一些情况,看来烧糊了的不仅仅我们中国有.就
如同老托尔斯泰说的那句名言,改一改的话就是:爱好摄影的人那个国家都是相同,爱好
到发烧的程度理由各不相同.
对LEICA,我以前也只看到M系列。虽说编写过几篇关于M系的文章,其实我也只有M3和
50MM,135MM 2只头。而且这台M3的快门还有点小毛病,本是为验证LEICA神话而上的
LEICA的M系,但逐步被其镜头和机身的操作流畅的风格所吸引。
LEICA的镜头风格令我着迷,但在选择继续上旁轴还是SLR的时候我确实有些犹豫.旁轴的
便利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但其局限性也是一半对一半.特别是使用了M3后感触很深,最近
距离太长,加上望远镜头准确聚焦比较艰难,望远最大才到135MM等等.加上M系列由于拥
泵者太多,镜头价格比较高.想来想去,最后选择了R8.但R系列的镜头也不便宜,一只标头
的价格就是别家的3-4倍,更不用说其他的头.
但我选头都选的是德国版,其他家的OEM版是绝对不选.虽说ROM镜头是最匹配R8的,但此
头中SIGMA为LEICA OEM的比较多,所以我选了过去几款3卡式德国版.也许这本身就是一
种迷信的行为.
可爱好摄影的谁又没有迷信思想呢?
此篇主要是想对R系列的全部做一个简单的盘点,文章中的观点属于我信口开河.
LEICA的名气源自旁轴,单反系列属于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产品.
日本厂家自追随M3失败后转向了SLR的开发和销售,就在日本各家用SLR大举进攻之前,
LEICA每年向美国市场出口1万台照相机,那时候的1万台可是不小的数目.甚至有人将
LEICA称为宝石级的照相机.
LEICA内部的有识之士已经提出抓紧时间开发SLR.但当时的LEICA领导并没有完全听取此
意见.美国的LEICA经销商已经感受到了危机,日本产的SLR价廉物美,LEICA的市场份额不
断丢失,于是美国的LEICA经销商拿着NIKON F问LEICA能不能做出如此的照相机.当时的
LEICA高层并没有重视经销商反馈回来的信息,而是对此问题进行市场调查,比较有意思
的受调查的对象都是喜爱使用LEICA旁轴的各报社的摄影记者或是专业人员,他们当然不
会说令LEICA不高兴的话了.于是传回来的信息是大家还是喜欢LEICA旁轴,结果此建议就
被束之高阁了.直到后来报社记者纷纷换用NIKON F等SLR,LEICA市场份额大幅减少时,
LEICA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于1965推出了LEICA的第一架SLR LEICAFLEX(在1964
年的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展示,正式销售则是始于1965年),这比NIKON推出F已经晚了6年时
间.
但说LEICA的SLR时,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位LEICA的设计师—WiLLi Wiessner,国外有文称
他是LEICA R系的缔造者.在LEICA还没有制造R系计划的时候,他自己就已经将SLR作为自
己的私人研究项目进行了好长时间.当后来正式开始SLR项目后,他就是主要负责人并发
挥了重要作用.
如果详细说此过程就太长了,所以捡主要的说说而已.
从R系的树看,总共有10个机种,18个规格,至于详细的东西,下边慢慢的进行介绍.
1. 初级阶段:LEITZ公司自行的设计SLR
● LEICAFLEX(1965年出品)---Leicaflex Mark I AND Leicaflex Mark II
这是第一台LEICA迷们期望已久的SLR,做工和后处理虽然秉承了LEICA的一贯作风细
腻漂亮,但在技术规格上比日本制的机器落后了一代.当时日本机器已经普遍采用了测定
镜头通过光的TTL测光方式,而LEICA还采用的是老式外部测光方式.在这顺便说点题外话
,TTL的语源应该是Through The Lens,但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语序,这是日本人创造的日
式英语.只是后来随着日本的产品出口,被英语圈的接受并广泛使用了.还有Cost Down,
降低成本也是日本式英语.
取景器模仿了M3,但和完成度已经很高的NIKON F比较起来,虽说1/2000秒的高速快门
很突出,但其他就属不提也罢了无新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快门声安静,反光板冲击小,
充分体现了LEICA工作精度的高超.
虽说有不完善之处,但明亮的取景器可以和M系的媲美.
Leicaflex Mark I
制造年月:chrome 1964—1968(black 1965--)
总生产台数:37500台(Mark I. Mark II合计)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外部测光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820G
将过片柄设计成测光表开关.
Leicaflex Mark II
制造年月:chrome 1965—1968(black 1965--)
总生产台数:37500台(Mark I. Mark II合计)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外部测光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820G
在Leicaflex时,聚焦范围只限于7mm的微棱镜.等到了SL聚焦板全部可以进行合焦变成了
可能,而且还采用了点测光模式.同时一改过去的落后的外部测光方式,内装了TTL方式的
测光计.过去在Leicaflex上进行微距及望远摄影比较困难的局面得以改善,可以自如进
行.
TTL5%点测光范围为7mm的直径圆.
★ 世界上首台采用TTL机内测光计的35MM单反照相机是出品于1963年TOPOGON
RE Super,由于测量的是通过摄影镜头的通过光,所以可以得到适合所装镜头画角的正确
的测光值.这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延续至今35MM的主流测光方式.但是作为此方式的缺点,
如果不考虑被摄体的反射率的话,就无法得出正确的测光值.这也是反射式测光表的宿命.
●Leicaflex SL, Leicaflex SL-MOT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68—1974
总生产台数:70995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水银电池1.35V X 1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770G
机身和SL相同.加马达后1秒可以拍3—4张,36张装胶卷可以用10秒拍完,但加马达后的重
量就到1.7KG了.
Leicaflex SL-MOT
制造年月:blak1972—1974
总生产台数:1080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马达情况
电池:5号1.5V电池X 10
WXHXD(mm):152X97X51
重量:300G(未装电池时)
测光范围向低照度扩张2阶,指示测光值指针部追加照明装置.
产品制造成本高涨,业绩不振2大问题在6·70年代一直困扰LEITZ公司,虽说也进行了降
低成本的种种尝试性挑战,但效果非常不明显.结果SL2就成了LEITZ公司最后一款LEICA
的单反照相机.
●Leicaflex SL2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74--1976
总生产台数:24555台
快门:机械式横走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HD 1.35V X 2个
W X H X D(MM):148X97X57
重量:770G
马达和SL-MOT使用的是相同型号.
●Leicaflex SL2--MOT
制造年月:blak 1975--1976
总生产台数:1020台
2. 中级阶段:被逼无奈和日本MINOLTA全面合作
在当时德国人工费高涨和日本机性能超群,价格低廉的双重压力下,持续的业绩不振导致
LEITZ公司自行设计的系统陷入崩溃,为了活下去,只有放弃自己一惯标榜的高价极品思
想和MINOLTA进行全面合作.合作的结果就出现了止于R8以前的这些机种.
LEITZ格调的MINOLTA XE
采用点测/中央重点可以选择的2种测光方式.可以说是MINOLTA XE的翻版,保持了LEITZ
公司风格的是军舰部的外壳,机身顶盖·底盖采用的是黄铜制造.
★ 在35MM单反照相机上装备光圈优先AE功能的首台应该是PENTAX(当年叫做
ASAHI PENTAX)的ES.在此之前,大多机器的主流AE(当时叫做EE)方式是速度优先方式.由
于光圈优先对构图可以产生影响,所以特别适合风光摄影,速度优先则适合抓拍及体育摄
影,当年日本的摄影爱好者们还为谁比谁好发生过多次论战.但厂家选择何种方式最终的
决定好像是朝着根据照相机和镜头的接口来区分的方向发展的.
● Leica R3 Electronic, Leica R3--MOT Electronic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76--1979
总生产台数:45750台
快门:电子式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4—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9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48X96.5X64.5
重量:780G
取景窗中表示测光模式,加马达后2幅/秒.
● Leica R3--MOT Electronic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78--1979
总生产台数:25500台
快门:电子式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4—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M
闪光同步速度:1/9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48X96.5X64.5
重量:780G
直到R7的外形决定版--便携式设计
R4给是采用光圈优先还是速度优先打上终止符的是采用MINOLTA的XD系统,这也是自
R3的外形以来整个型号出现了变化的划时代的型号.直到R8登场,这是LEICA单反形态的
始祖.全面测光上的程序曝光/光圈优先/速度优先,点测光上也有光圈优先/手动可选,采
用5种类型的多区测光.
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双优先.
★ 世界首台可以进行双优先的AE单反照相机按厂家最初公布的应该是
ROLLEIFLEX SL2000F,但等到正式销售时不知是何原因规格做了大幅度的简化,只保留了
光圈优先.如此以来能够实现双优先的首台照相机就成了MINOLTA XD.快门速度的变化吸
收光圈的连动误差的微处理器控制系统,更进一步增强了实用性.由于这种方式的采用,
LEICA R4不用改变镜头接口使程序AE曝光变成了可能.
● Leica R4
制造年月:blak/chrome 1980--1986
总生产台数:85665台(R4-MOT Electronic在内合计)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8—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自动程序P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8.1X62.2
重量:630G
只采用了3种模式的R4的廉价版—R4S
被称之为R4的廉价版的R4S,是省略了R4测光功能的型号.测光方式方面,全面测光上只有
光圈优先,和点测光上的光圈优先/手动2种模式合计是3种方式.除了曝光模式以外的其
他规格和R4是相同的.
● Leica R4S
制造年月:blak1983--1985
总生产台数:19000台
Leica R5 速度提高到1/2000秒,装备Leitz公司初次开发的TTL闪光控制装置.
将R4的快门速度范围扩大到15—1/2000秒,装备了Leitz公司初次开发的TTL闪光控制装
置.在进化到程序曝光摄影的同时,增加了尊重摄影者曝光意图的B门.
● Leica R5
制造年月:blak 1987—1992(chrome 1988--)
总生产台数:13577台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5—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自动程序P/B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8.1X62.2
重量:625G
只有3模式测光的R5的廉价版—LEICA R-E
E就是Economy的意思,是R5省略了部分功能的简化版.R5的5种测光模式省掉了2种,只保
留了全面测光方式上的光圈优先,点测光方式上的光圈优先/手动3种模式.
●Leica R-E
制造年月:blak 1990—1994
总生产台数:不详(LEICA公司出于商业保密的原则,进入70年代后期,就不再公布自己的
生产情况了.)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5—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8.1X62.2
重量:625G
SL2生产中止11年后出场的机械快门机—Leica R6.
这是自LEICAFLEX SL2以来再次采用机械式快门的第一台机.从SL2停产到重新开始已经
过了11年.机械式快门控制组件是LEICA公司自行开发的.采用了反光板预升机构.外观设
计上,快门拨盘高度提高.
● Leica R6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88—1992
总生产台数:不详
快门:机械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1/1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9.1X63.5
重量:625G
将R6的快门速度提高到1/2000秒的机械快门照相机-- Leica R6.2
由于机械快门厂家不再供货,只好停产.
● Leica R6.2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92—2002
快门:机械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2个
W X H X D(MM):138.5X89.1X63.5
重量:625G
R4家族由R5进一步发展了的最后一机—LEICA R7
R7发表于1992年,是R4发售以来经历了16年的R4家族的最后一款机.使R5的TTL闪光控制
发展到对应全部模式.并且,首次装备了胶卷感光度从ISO25—5000的自动化识别功能.
●Leica R7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92
总生产台数:不详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2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
电池:SR44电池1.55V X 4个或是CR-1/3NX2个
W X H X D(MM):138.5X94.8X62.2
重量:670G
3. 现行阶段:重返自主开发
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全新的R型,而且没有采用自动对焦的—Leica R8
R8发表于1996年的世界照相器材博览会上,外观设计上是一个全新R型Leica.在以往的部
分测光(点测),中央重点测光的基础上追加了5分区测光.曝光模式计有:光圈优先/速度
优先/无阶可变程序/手动/预闪光测光5种模式.R8一个独特的功能就是在预闪光测光模
式上,和光圈调整环并用就具有可测闪光表的功能.快门速度16—1/8000秒.包围曝光可
以以1/2EV和1EV为阶段自由任选拍摄3张(但必须是在和马达连动的状态下才可以实现此
功能,仅有机身是不可以的).
●Leica R8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1996--2002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8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5分区多区测光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250秒
电池:CR-2电池3V X 2个
W X H X D(MM):158X101X62
重量:890G
R9实际上是在听取了客户对R8的意见后的改进版.机身用料改变,使得机器整体重量减少
了100G..多分区测光状态下也可进行±0.7(以0.1为段)进行设定,R8则不可.AEL功能,R8
只在点测时可以,R9增加了在中央重点也可.同时R9改进了曝光模式拨盘,增加了锁定开
关.其他规格完全和R8相同.
●Leica R9
制造年月:blak /chrome 2002—至今
快门:电子金属纵走式快门
快门速度:B·16—1/8000秒
曝光模式:手动/光圈优先AE/速度优先AE/程序AE
测光方式:TTL
测光模式:点测/全面/5分区多区测光
闪光接口:X
闪光同步速度:1/250秒
电池:CR-2电池3V X 2个
W X H X D(MM):158X101X62
重量:790G
1 (共1页)
进入PhotoGear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中副后背毒逾胶片能不能支个招,同样价钱的linhof617和XPAN选哪一个
contax645 + 80/2 + 35/3.5 = $3500?zz 来自人人网曹原
[合集] Contax645 毒啊全家福
发现版上很多人器材烧到最后貌似都趋向于这个状态Steinheil Munchen Auto-Quinon 1:1.9 f=55mm
徕卡的选择 转自电分dxFM真是毒坛。。。
GA645Zi到手,10个包子120相机24种zz
我也来个数码vs胶片的坑吧[WTB] Pentax 67 with 105/2.4
大幅中烧之镜头篇上了脚架 镜间快门和平面快门区别大么?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镜头话题: 电影话题: 相机话题: leica话题: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