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o 发帖数: 1 | 1 试想,如果苏明玉始终停留在自怨自艾的状态里,除了能得到一些廉价的同情心之外,
又有多少可爱之处呢?所以,我们或许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完全拥有选择人生道路的
权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权利。
豆瓣评分超高,公众讨论超热,开年第一部爆款剧的名头,《都挺好》当之无愧。这部
剧怎么就火了?答案很简单,它确确实实击中了社会痛点。母亲偏心、父亲自私、大哥
愚孝、二哥妈宝,唯有三妹自信能干,却不幸沦为家庭中的“受害者”。如此写实的剧
情,怎能不让屏幕前的观众感同身受?一时间,“原生家庭论”以及其衍生出的“重男
轻女”“父母皆祸害”等话题再度成为舆论场的焦点。
那么,原生家庭当真像《都挺好》所表现的那样,能决定个人的一生?广大观众的“怨
气”,到底从何而来?
原生家庭论,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乍听之下,原生家庭论是极具说服力的。《都挺好》引发的相关讨论,也不是第一次。
很多人都在谈原生家庭是如何决定人的情绪、人格和行为模式,一些新闻中的主角的原
生家庭,也会被拿出来品评一番。很多人也认可这种分析,认为原生家庭正是自己人格
缺陷的根源。
原生家庭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客观地说,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不可能完全摆脱原生家庭
的影响。放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对这一点的感受可能更深。也是在去年
,一部《狗十三》让不少观众在走出影院时眼泛泪光。影片中少女李玩的遭遇,不能说
不具备典型性。强行锻造“听话”人格,打压自由个性,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中仍然是普
遍现象。
在《都挺好》里,二儿子苏明成的“不靠谱”,也和其从小受母亲溺爱不无关系。这个
在婚后仍将依靠父母视为理所当然,精神上没有断奶的妈宝男,似乎正是原生家庭论的
明证。
但另一方面,原生家庭论也缺乏充足的科学依据支撑。现实情况是,原生家庭理论从来
就不是一个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对象。如果我们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不难发现,与原
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文献并不多,被引数也极少。至于原生家庭论的祖师爷——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法,如今更不被主流心理学家所待见。
我们在专题《“原生家庭”为什么会成为流行病?》也曾列举过不少实例。比如,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加梅齐和鲁特通过对儿童抗逆力的追踪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
素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隆胜曾经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因素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随年
龄的增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因素占据了绝对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后。
可见,原生家庭论更像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它既没有办法被证实,也没有办法被证
伪。毋宁说,原生家庭论中的某些合理部分被过分夸大,导致以偏概全,将其演化为原
生家庭“决定”论。这种对生活的过度简化,很难站得住脚。
既然如此,为何对原生家庭论深信不疑者仍然为数众多?或许是它为所有处于迷茫、困
惑状态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简单易懂的答案。为什么生活不如意?为什么我并不完美?
这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够好,对我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但是,这种思维模式并不会
帮助任何人改善境遇、完善自我。《都挺好》中的三女儿苏明玉之所以让人心疼,不仅
是因为她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更因为她能干、自强,从不自暴自弃。试想,如果她始
终停留在自怨自艾的状态里,除了能得到一些廉价的同情心之外,又有多少可爱之处呢
?所以,我们或许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完全拥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这是任何人都
无法剥夺的权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