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g*******7 发帖数: 36 | 1 家长们对未来没有任何把握,为了在竞争中有一点胜算,在孩子的教育上下注就成为一
种必然的选择。伴随着这种教育竞争白热化的,是家庭教育的逐渐丧失。家长群正在成
为所有一种奇幻的场所。最新一起家长群里发生的“丑事”,是一位开着跑车送孩子的
家长,被群主警告“最好再买一辆普通车送小孩”,他表示不解后,就被踢出了群。
在中国,这事非常有戏剧性。通常来说,人们愿意巴结开豪车的,大家交个朋友,有机
会还可以一起赚钱。但是,由于担心孩子们进行攀比,家长们甚至克服了自己巴结富人
的欲望。
普遍的攀比
这是一场相当微妙的心理戏。这些家长指责开豪车送小孩,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攀比
心理,实际上有一个前提:这些家长率先注意到了跑车和普通车的不同,孩子们的攀比
心理,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
小朋友对车的攀比确实已经相当普遍。有一位朋友今年接待了外地来的朋友,这位
外地朋友还带了读小学的儿子过来。小朋友一进车里,就来了一句:“爸爸,叔叔的车
好像没有我们的好耶。”弄得两位大人都很尴尬。据说,来自上海的这位小朋友,班主
任禁止学生上课带护照过来,因为同学们还会攀比那上面盖的签证章。家长们会认为,
家长群毕竟是成年人的战场,不会影响孩子。但是,家长们在群里的表演,其实和孩子
相差无几。广为流传的一个聊天截图显示,家长们为了竞选家委会,都使出浑身解数,
非常“低调”地介绍自己的实力。不久前福建莆田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和
盘托出了自己家在教育系统的关系网,舆论也一片哗然。
家长们会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即便是莆田那位显示自己实力的小官员,在面对老师
的时候,其实内心也感觉自己是“弱者”。露肌肉,当然是小小的威胁,但是这威胁里
面也有胆怯和不安。毕竟孩子在老师门下,要让老师低头容易,但是要让老师充满爱心
地对待自己家孩子,光靠强制也是不行的。
过度的表演和对权力的服从
家长们的表演,往往都只有一个对象,那就是老师。他们想向老师展示自己的背景
,展示自己的配合甚至服从,展示自己的爱,并不是要谋求特别的优待,大多时候,他
们所谋求的只是一种“平等对待”罢了。
这么看,老师们就是恶魔了。但是现实中,大部分老师依然是我们所认为的“正常
人”。就我接触的一些老师来看,他们都会平等对待自己的学生,这不仅是职业要求,
也是人性使然。特别喜欢几个孩子,或者讨厌一两个捣蛋鬼,这样的事情当然也有,但
这就是教育的常态。
家长们的表演是过度的。在表演的时候,家长自己变成了儿童。他们虚构了一个威
权老师作为观众,而自己则不知不觉成了臣民。这种表演表明,在家长和老师之间,已
经失去了信任。家长把对社会的理解和对权力的膜拜,引入到学校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
中,最终改变了教育环境。
那种传统的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在此刻显得过么美好。在我读小学、中学的时
候,父母根本不管我在学校的学习,如果老师过来告状,父母一定会认为老师是对的。
对老师来说,这种单纯的环境,也让教学工作变得简单。如今,在一群戏精家长中间,
老师也是痛苦万分。
家庭教育的完全丧失
家长们表演得越卖力,说明内心越恐慌。自从100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文
化逐渐演变成一种“孩子优先”的面向未来的文化。鲁迅所呼吁的“救救孩子”,似乎
已经出现了某种异化,一方面,孩子们被应试教育折磨得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在家里
,孩子又是真正的“爷”,家长才是孙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家长的心,聪明的孩
子,完全可以把父母当成奴隶来使唤。
父母几乎把一切都交给了学校,而家庭也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在家里,也要
帮助孩子完成学校的作业。终,父母虽然操碎了心,甚至在“演出”中人格也被分裂,
但是,却没有真正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失去了对孩子人格养成
的主导权。这是一种完全放弃自我的表现,不但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也放弃了对孩子的
教育。换一句话说,父母身上体现的,其实是无助状态下的奴性。
这样的父母,能带出怎样的孩子?孩子从小攀比,甚至厌弃父母,也就是一种必然
。鲁迅那句“救救孩子”,或许应该换一个说法,如果真是为了孩子,那就必须大喊一
声“救救家长”,没有家长的觉醒,孩子就不可能有未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