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arenting版 - [转载] 请不要这样指责中国教育! (转载)
相关主题
PA包子--应试教育……
北大哲学教授坦陈己见: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转载)
为什么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欧美教育方式
培养孩子这件事情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咨询一下:没上kindergarten,可不可以上一年级
求助:女儿在daycare咬人了,伤心自责中,到底该怎样教育
养儿好辛苦
关于push
新的爸爸去哪里太让人失望了
德育: 5+2为啥=0?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教育话题: 中国话题: 美国话题: 华裔话题: 学生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x*****i
发帖数: 1329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ducation 讨论区 】
发信人: boy (忘了), 信区: Education
标 题: [转载] 请不要这样指责中国教育!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Thu Apr 15 22:03:29 2004) WWW-POST
有点儿长, 但是觉得有些道理
作者: 陈屹
不久前,有海外媒体发表华裔学者对中国教育的评论,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降低了国民的
创新力,不废除应试教育,中国就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长期居住在海外的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评断,有太多局限。陈屹曾留学美国,毕业后进
入纽约商界,足迹遍及亚欧美众多国家,对欧美教育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他也曾连续数年
花去大量时间自费行走中国,并与教育者和民众进行过交流。他在文章中尖锐指出: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在近十年这样的日新月异。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挑
战,不仅对于中国教育,而且对于中国整体社会都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高高在上指手画脚
指责这,指责那,谁都可以做一做,但是,实实在在地挖掘与开发中国有限的资源才是最
棘手的当务之急。只有当你长期用身心浸透在这片土地上,你才会用血泪叹息:原来中国
人才济济,原来中国不缺你这样的指责,当今中国缺的是具体平和心态的人,执行具体事
情,提供具体资源,用心用爱奉献给千万具体的民众,相对具体的公平机会与权力。”
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得到美国教育成功的信息,往往是华裔父母按照中国文化的理念,套上美国的光环
,以子女成功为典范,这些个性化的故事代表着美国教育的点,数量不多的华裔子女或者
父母走到一起,把点串联起来,充其量不过是一条线,然而,它并非代表美国整体教育的
整体的片。”———作者
不久前,一些海外媒体发表了华裔学者对中国教育的评论,一段结语是:“应试教育要求
学生循规蹈矩,不许创新,这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
。应试教育降低了国民的创新力,不废除应试教育,中国就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如果三年前看到这样的话,我会认同,而今天,我不能再接受这样简单的指责。
是什么让我的反思发生换位?当我连续数年花去大量时间自费行走中国后,当真正零距离
与教育者和民众交流观察后,我发现,长期居住海外的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评断,有太
多局限。
用一种比喻来形容我对这一批评的感受:就好像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是从富裕宽松家庭成
长起来的孩子,突然看到一批由于资源贫瘠,选择单一,高考压力,时空局限的家庭长大
的孩子们,诧异地高喊起来:“幸福家庭是这样的,孩子们啊,该是你们站出来解脱牢笼
的时候,为自己的快乐,脱离现有的家庭吧!”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在近十年这样的日新月异。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挑战
,不仅对于中国教育,而且对于中国整体社会都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指
责这,指责那,谁都可以做一做,但是,实实在在地挖掘与开发中国有限的资源才是最棘
手的当务之急。只有当你长期用身心浸透在这片土地上,你才会用血泪叹息:原来中国人
才济济,原来中国不缺你这样的指责,当今中国缺的是具体平和心态的人,执行具体事情
,提供具体资源,用心用爱奉献给千万具体的民众,相对具体的公平机会与权力。
从几位美国华裔子女说起
如果因为美国华裔子女这样做,而中国孩子没这样做,而认为美国教育比中国优越的话,
其实是片面的
还记得延安时期就决定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中国的美籍专家阳早、寒春夫妇吧!尽管当时环
境艰苦,但意识到自己的农业知识可为中国民众服务时,他们毅然投身到中国,并在这片
土地上生儿育女。今天,莎莎,他们的孙女,美国高中刚刚毕业。这个女孩没有直接上大
学,而是选择到中国山西的一个镇中学学中文教英文。
美国实行中小学12年义务教育,莎莎上的是私立高中,这个私立学校除教学外,学生从做
饭到洗碗,从养牛到种菜都要自己动手,农场、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学生们也要负责,看
起来像是美国父母花钱让孩子去买“罪”受。可结果呢?莎莎放假回到家后说:“爸爸妈
妈,你们两人住这么大的房子,不觉得浪费吗?为何不把空间缩小,把钱用得更有意义呢
?”(请注意:莎莎的父母可是华人社团中肯奉献的人)。不久莎莎又和父母协商:“我不
要立即上大学,我想去一个艰苦的地方磨炼,我希望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正巧此时,
莎莎听说山西有个镇里的中学在招英文老师,她打起背包就上路了。来到山西授课的第一
天,全班同学起立致敬:“老师好!”与学生相差不了几岁的莎莎一时不知所措,但就那
一瞬间起,她已肩负起一份庄严的使命。
玲玲是一位知名的美国社区义务教育辅导员。2002年她大儿子考上美国名校宾州大学时,
曾主动要求拖延一下,原因是要去参加为期一年的基督训练营。因为训练内容比军事训练
更险峻,所有孩子的父母被要求签署生死状。后来,我采访了这位年轻人,他告诉我,支
持他在这次残酷的训练中坚持下来的理念是:“如果现在吃不了苦,未来怎能担负起为人
类服务的重任?”私下心痛落泪的母亲对我说:“这是儿子的选择,我不能说不,唯一能
做的,就是不停地为他祷告。”看完这些,你或许会说美国教育了不起,所以有这样的学
生。但如果因为美国华裔子女这样做,而中国同龄的孩子没这样做,而认为美国教育比中
国优越,这种想法,其实是片面的。
中国高中生的观点让我落泪
如果中国高中生毕业后直接支援边疆,直接进入贫困地区服务,他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吗?
一两年后他可能再进入大学吗
2002年初,我曾与北大附中几位高一高二的学生交流,他们所谈的观点,让我感动落泪:
“想想如果中国高中生毕业后直接支援边疆,直接进入贫困地区服务,他会得到社会的承
认吗?一两年后他可能再进入大学吗?不是中国孩子不想这么做,而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筛
选残酷,一如一环套一环的齿轮,你必须每一环都死死咬上。”
许多中学老师也发表了与此相近的观点:“不是中国教育不给孩子创造力。想想看,一个
班上50多位学生,只要课堂上每人讲一句话,这个课我就不要上了。谁不知道启发创造力
是好事,但如果因为同学在课堂内外发挥创造力,影响了教学大纲的任务,并由此耽误学
生升学考试时,这样的老师,不仅不会被感激,反而会受到校方、家长、甚至学生的指责
。”这些老师的观点也从侧面得到了验证。虽然中国考试制度相对严格,但无数民众却表
示,即使统考有它这样那样的弊病,但至少它还是中国现实状况下,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
机会。
曾经看到一个小学的三好学生,因父母下岗无法提供学费,她趴在街口一边做着功课,一
边乞求路人施舍,中国有多少乡村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求学机会都没有。而我居住的美
国城镇,每年花在当地中小学一个学生身上的经费就上万美元,这样一笔经费能解决多少
中国孩子最基础的教育!在学生连知识的肚子都没有吃饱的情况下,去要求他们的教育模
式、生活品质如何精细与多元化,实际吗?
海外华裔子女的教育误区
华裔家庭较重视子女毕业于名牌大学,并希望为孩子决定前路,孩子的作为在某种程度上
讲实际上是在实现父母的梦
每年,美国总会有一批华裔子女走进哈佛、耶鲁一类的名校,然后一些媒体上报道这些人
如何教子进名校的故事此起彼伏。其实美国名牌大学不仅仅只有哈佛、耶鲁。有些排在五
十名或一百名内的大学,照样聚集着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因为这些大学具备着美国大学里
单项排行第一的专业。
华裔家庭较重视自己子女毕业于名牌,并希望为孩子决定前路,孩子的作为在某种程度上
说实际上是在实现父母的梦。其实,即使孩子上了哈佛、耶鲁又能怎样呢?那么多哈佛、
耶鲁的华裔子女,当初考取时荣耀,十年、二十年后还有谁再谈起?有多少华裔子女因毕
业于哈佛或耶鲁,而成为主流群体?
其实,国人得到的美国教育成功的信息,更多是华裔父母,以自己子女为典范,按中国文
化的理念,套上美国的光环后传递出去的。仔细回味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故事都只代表
美国教育的一个个“点”,数量不多的华裔子女或父母走到一起,把“点”串联起来,充
其量不过是一条“线”,所以,它绝不代表美国整体教育的“片”。如果以这些局部的“
点”和“线”与中国多维的教育环境相对比,折射出来的误区可想而知!
同时,在华裔大谈美国教育成功的故事时,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几乎所有
华裔子女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与方式。重视教育是中国文
化的特质,为了子女成龙成凤,中国父母不惜牺牲一切,这是西方父母无法与中国父母相
比的。虽然说西方教育方式贯穿了华裔子女的学业进程,然而,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中国文
化与中国教育的熏陶,已深深注入到华裔子女生命中,他们的成功并非是因为他们是西方
人,而是因为他们是中西方结合的人,他们是多元文化、多元教育下的多元产物,而并非
单一由美国教育打造。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并非强与弱的排列,他们各有特点,是不相矛
盾的两个不同国情下的产物。
美籍教授难忘与学生理念冲突
北大2000年EMBA第一周的课堂上,教授与学生在教学理念上的冲突,至今令美籍教授杨壮
难以忘怀
美国的多元社会,给生活在这里的人相对宽松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课堂上你会发现美国学
生可不屑一顾地乱提问,这样的表面现象,会让人们认为美国人很有挑战性,很有创意!
但我要说:中国人同样有创意和挑战,从北大国际EMBA学生身上,你可感受到中国学生的
鲜明个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一点也不逊色于美国人。
谈起2000年第一届EMBA,北大的海闻教授回忆道:“当时学员给我的感觉一方面很自信,
不规范,另一方面喜欢张扬和挑衅,包括那场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台上台下满堂大笑,笑
中带着丝丝自傲,好像在说:我们都是成功人,现在回到学校,你们这些老师绝对没有我
们成功。”
有类似记忆的还有目前北大国际MBA的美方院长美籍教授杨壮:“2000EMBA第一周的课堂
上,教授与学生在教学理念上的冲突,至今令人难忘。”
第一堂“人力管理”课,杨教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首先就提出异议:“老师你讲义
中的西方案例太多,中国的情况呢?”跟着另外四五位同学随声附和。当天杨教授就做了
相应的调整补充,第二天讲课完成了,晚上杨教授就收到一封同学来信,信中写道:“原
以为您的课挑战性很强,但是您只听信寥寥几个人的意见,就擅自更改教学大纲,难道七
八个人的举手发言,就代表一百位同学了吗?”杨教授不禁感叹:“这是压力、是挑战、
更是学习的开始,中国学生给我们拓展了新的思路。”
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有个性?
如果把在海外学习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国留学生,与目前在中国社会闯荡的中流砥柱的群体
比较,你会发现,富于创意、创新、激情与个性的中年人,几乎都在中国.
杨教授告诉笔者,美国上MBA的学生,首先要通过GMAT考试,美国自身200多年来有相对稳
定的社会环境,让人们从小到大在伦理道德上有许多的认同感,各个家庭本身也相对稳定
,相对独立,在这样多少年下来都是大同小异的背景下成长的人,你对他们走进MBA课堂
上所期待的内容也能有所预测。
以北大学生对权威的挑战为背景,举例说明中国学生的个性。也许读者反问:“这些都是
经商的学生,不是普通的大学生。”然而,我要说的是:他们是不是在中国教育下成长起
来的中国学生呢?他们与在校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毕业在社会上多了数年的闯荡?还
是他们的成功带来的自信和经验让他们敢于直言?
其实个性是要在时间和空间等综合氛围下张扬出来的,换句话说,目前中国中小学,甚至
大学课堂里,还没有给学生这样的氛围。如果把在海外学习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国留学生,
与目前在中国社会闯荡的中流砥柱的群体比较,你会发现,富于创意、创新、激情与个性
的中年人,几乎都在中国,而不属于当初的留学精英们!是海外的华人没有创意与个性了
吗?并不全是,而是西方世界的相对成熟,和一环扣一环的人生齿轮与社会节奏,扼杀、
淡漠了曾经忘我追梦的理想主义者们。
与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对话时,他的一段感慨令人深思,“这个时代发生了无数的
大小事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将来回头看。有些事情我
们现在是看不清的,也许要等十年、几十年,或者一个世纪才能看清楚。看清楚不容易,
而评论好做。因为做评论是件最容易的工作,所以今天大家都挑起这件容易的事情先做了
。”如果说,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的个性更强是许多人中美教育比较的结论,这个结论是
否客观?
有些人不合适指责中国教育
距离给人误区,给人假象。忽视距离差,质问中国教育为何不套用西方的教育制度的看法
是武断的
目前,海外华裔对西方与中方教育的比较研究,很多是从正在接受美国教育的儿女身上感
悟到的,而这些父母很多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的留学群体。许多人从中国
大学到美国深造,享受了国家巨大的公费资助。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国全民收入水平离世
界标准差距甚大,一个公费留学生在美国一年的学杂费,相当于国内上万农民一年的收入

曾看到一位八十年代从一个偏远大学选拔出来的公派生,拿了博士,获得了美国身份,十
几年后衣锦还乡,被请到大学母校视察演讲,他表现得毫无感激之心,看这看那都不顺眼
,一切与美国大学比较,最后给母校留下一串奚落。其实,人们忘却了,即使海外留学取
得成就,也不能完全归功于美国教育,因为许多到美国读大学的人,知识大厦里钢筋水泥
构架的打造,都来自于中国教育。许多人今天能在中西方名利双收,多少离不开故土早期
给予的无偿资助。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留学人,只是中西教育的受益者,而非打造西方教育
的先驱,所以不合适去指责中国教育。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没有站在那片土地上,没有
与他们喝着相同的水,吸着相同的空气,迈着相同的步伐,感受着相同的气息,你怎么会
触摸到他们的心声?我想说的是,距离就是距离,距离给人误区,给人假象。忽视距离差
,而质问中国教育为何不套用西方的教育制度的看法是武断的。
帮助中国教育需要真情与理性
大谈西方教育如何优异的华裔同胞,请不要忘却自己大树的根基来自何方
中国这些年来,一直谈论着教育改革,普及素质教育等问题,而我却认为:不要急着谈改
,而应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再回问为什么。近年中国素质教育谈论得很多,而
美国教育中从未公开涉及过素质教育的主题,然而,你会发现素质教育无处不在,为什么
?中国把素质教育翻译成英文的“教育质量”,而我说素质教育应是英文的“character
”———品性、品格,是人一生一世打造的内涵。素质注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就如踏实、
执著、刚毅、善良、诚信一样。大谈西方教育如何优异的华裔同胞,请不要忘却自己大树
的根基来自何方。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教育永远是当务之急,任何国家的教育制度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如
果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资源贫乏,那么西方的教育问题,特别是美国的教育问题则在于
资源的巨大浪费与青少年自由度的放纵。中国的教育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学生来自不同背景与信仰,学校除知识的教育外,
一般不愿涉及学生的德育教育。做中美教育比较时,如果忽视两个国度上的大背景差异,
就会带来误区。中国教育要不断提高,离不开批评与忠告,但给出具体的措施与方案,远
比单纯的指责贴切得多。其实,中国当今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单靠教育部、单靠老师与父
母自身完成;更不可能靠海外华裔把西方教育的天窗打开,就能摸索到改革路。
如果必须淘汰旧形式,那么新的替代内容在哪里?是的,一个能适应时代变革,符合中国
国情的教育新模式的建立,需要靠所有掌握权力、掌握资源的人、靠所有能做出奉献和耕
耘的人,凭良心、爱心,凭强烈的使命感,一步一步,群策群力,十年百年共同打造。请
用真情、理性帮助中国教育,请不要简单、片面、高高在上地指责中国教育。
d**********h
发帖数: 2795
2
某些海外华裔指责中国教育
这位陈兄指责这些华裔
后来人(我?)再挑剔他 : 说实话,我看到他在战斗,但是却没有看到他眼中的中国
教育是啥,那么你又如何捍卫中国教育呢?
后来人再挑剔后来人(我)
。。。。。。

民的
后进
数年

【在 x*****i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Education 讨论区 】
: 发信人: boy (忘了), 信区: Education
: 标 题: [转载] 请不要这样指责中国教育!
: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Thu Apr 15 22:03:29 2004) WWW-POST
: 有点儿长, 但是觉得有些道理
: 作者: 陈屹
: 不久前,有海外媒体发表华裔学者对中国教育的评论,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降低了国民的
: 创新力,不废除应试教育,中国就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 长期居住在海外的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评断,有太多局限。陈屹曾留学美国,毕业后进
: 入纽约商界,足迹遍及亚欧美众多国家,对欧美教育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他也曾连续数年

x*****i
发帖数: 1329
3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却没有看到他眼中的中国教育是啥,那么你又如何捍卫中国教育呢?”---
赞思考深刻。

【在 d**********h 的大作中提到】
: 某些海外华裔指责中国教育
: 这位陈兄指责这些华裔
: 后来人(我?)再挑剔他 : 说实话,我看到他在战斗,但是却没有看到他眼中的中国
: 教育是啥,那么你又如何捍卫中国教育呢?
: 后来人再挑剔后来人(我)
: 。。。。。。
:
: 民的
: 后进
: 数年

1 (共1页)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德育: 5+2为啥=0?
归属感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痴迷不悟
提高孩子阅读能力之方法 (ZT) (转载)
瞧如今国内的幼儿园试题:居然要动用多元方程式(转载)
中美教育之差别
我不认为美国中小学教学大纲覆盖的比中国少
拯救“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6大可操作路径
真心求教:关于preschool的教学方式 ,放养?
科大的少年班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怪胎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教育话题: 中国话题: 美国话题: 华裔话题: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