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arenting版 - 北清在北京上海录取分低和黑人拉丁裔录取受照顾是两回事
相关主题
海龟家庭的孩子上学怎么办?高考文科报小语种好吗,
上海考生心目里的名校 (转载)美国私立高中招生
请有经验的父母前辈们帮忙分析分析既然UCSD亚裔占4成, 请出示一下UCSD成功的ALUMNI
还是决定让娃考考gift program了美国私立高中招生
崩溃了, 请教大家都怎么指出小孩的错误呢?在国内有人争取外地考生和北京上海同样待遇的么?
见过S活不让娃说自己是华人的父母么?私立学府,应该有独立不受约束的招生配额吧
新哈佛,北清 (转载)不填种族可以吗? (转载)
美国名校随便算都有20几所,你们紧张啥?华人应该占大学招生名额20%以上 (转载)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招生话题: 大学话题: 考生话题: 地方话题: 指标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r****z
发帖数: 12020
1
北京上海考生高考录取分数是由于中国的高校分布不均匀,北京上海的生活水准高也是
原因之一。
北大清华在北京录取人数高主要因为北大的地点在北京。其实所有省份的大学都对本省
学生在录取人数上有优惠,只是大多数好学生不愿意在本省读,只想进清华北大。无论
学校是不是国家直接拨款,地点在北京,势必使用北京的资源,再加上北京高校很多,
导致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竞争压力小。北大清华在上海录取名额也不很多,但分数也
低,就是因为上海本土也有不少一流高校,上海考生千里迢迢到北京上大学的动力就小
多了。
根治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么完全取消户口制度,要么改变中国抵御上贫富分化严重的状
况,同时在现在高校少的地方多建一流高校。而这两种方式都不是简单的改一下教育部
的规定就行的。就算能做到,可以肯定的是,到时肯定会有新的优惠制度产生,比如优
惠本校职工子女。
黑人和拉丁裔受到的优惠有点象中国西藏新疆分数低的情况,是由于作为群体的受教育
水平低造成的。社会给予这种优惠也是帮助他们提高整体受教育的程度,从而减轻社会
“负担”。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而且拥护利己的观点很正常。但无论支持哪一方
,认为另外一方缺乏远见也就罢了,但对另外一方上纲上线到道德层面就没意思了。
w********9
发帖数: 8613
2
相似性极强的是:过分照顾某些群体。说多少其它的也去掉不了这个根本。其实国内那
个更过分:照顾条件本来就是最好的地区。而且其中不少学校是国或部属(而非地方)
院校。
f*x
发帖数: 440
3
可是,上海北京的 学生能力不低。那么这里的少数民族那?扶不起的阿斗?
B*********L
发帖数: 700
4
听说外地的考生高二就结课了,然后一年的复习考试时间。我是北京的,当年我们学校
是要求直到高考前一个月还在上新课程的,你说怎么比。
b*******2
发帖数: 2121
5
北京高考那么简单. 学两年直接高考也是分分钟的事啊.
你这正说明了外地考生是多么辛苦. 需要把三年的内容两年上完,再拿出高三一整年复
习.
北京考生请不要得了便宜卖乖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听说外地的考生高二就结课了,然后一年的复习考试时间。我是北京的,当年我们学校
: 是要求直到高考前一个月还在上新课程的,你说怎么比。

L******w
发帖数: 5407
6
不比分数,比比例。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听说外地的考生高二就结课了,然后一年的复习考试时间。我是北京的,当年我们学校
: 是要求直到高考前一个月还在上新课程的,你说怎么比。

s*******x
发帖数: 35
7
这帖子要在猫扑天涯。。。lz就等着被愤怒的网民拍死吧。。。
F*******t
发帖数: 1283
8
美国高校,即便是私立,也会照顾本地(city) 学生, 算是为community 作贡献

【在 r****z 的大作中提到】
: 北京上海考生高考录取分数是由于中国的高校分布不均匀,北京上海的生活水准高也是
: 原因之一。
: 北大清华在北京录取人数高主要因为北大的地点在北京。其实所有省份的大学都对本省
: 学生在录取人数上有优惠,只是大多数好学生不愿意在本省读,只想进清华北大。无论
: 学校是不是国家直接拨款,地点在北京,势必使用北京的资源,再加上北京高校很多,
: 导致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竞争压力小。北大清华在上海录取名额也不很多,但分数也
: 低,就是因为上海本土也有不少一流高校,上海考生千里迢迢到北京上大学的动力就小
: 多了。
: 根治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么完全取消户口制度,要么改变中国抵御上贫富分化严重的状
: 况,同时在现在高校少的地方多建一流高校。而这两种方式都不是简单的改一下教育部

G*****9
发帖数: 3225
9
大公司招人也是近水楼台呀。另外,把一个成绩较好的外地学生放到北京读三年书,恐
怕未必能考出来原来的成绩。
m***6
发帖数: 8479
10
北京孩子还能找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家教呢。
俺们农村小孩有啥?
呵呵。
北京孩子那点可怜的借口,听的耳朵都起老茧了

【在 B*********L 的大作中提到】
: 听说外地的考生高二就结课了,然后一年的复习考试时间。我是北京的,当年我们学校
: 是要求直到高考前一个月还在上新课程的,你说怎么比。

相关主题
见过S活不让娃说自己是华人的父母么?高考文科报小语种好吗,
新哈佛,北清 (转载)美国私立高中招生
美国名校随便算都有20几所,你们紧张啥?既然UCSD亚裔占4成, 请出示一下UCSD成功的ALUMNI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w********9
发帖数: 8613
11
好文共赏。
“”“”“”“”“”“”“”“”“”“”“”“”“”“”“”“”“”“”“”
“”“”“
取消招生指标是众望所归
张千帆
【学科分类】法律社会学
【出处】作者博客
【写作年份】2010年
【中图分类号】0
【正文】

今年“两会”期间,北京大学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和腾讯网合作,就大学招生与考
试制度对350多名网友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网友认同教育机会平等的宪
法理念。取消招生指标、实行统一考试、保障地域平等,已是中国社会众望所归。
招生指标的地区分配是目前中国大学招生制度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
的焦点。指标分配制度直接造成了广为诟病的部属高校招生本地化现象,严重歧视了广
大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北大、清华等在京部属高校对北京考生的招生指
标一般占总指标的百分之十几,录取本地考生的比例是外地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复旦
、浙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京外部属高校更是为本省市的考生保留了百分之三四十
乃至百分之五十的招生指标,录取本地考生的比例是某些外省的几百倍。大学招生地方
保护主义如此严重,自然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众矢之的。在这次网络调查中,绝大多数
网友都认为招生本地化已经发展到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只有0.3%认为不需要治理;相比
之下,18%的网友表示应该由教育部规定部属高校逐年降低本地招生指标,37.2%的网友
要求设计更合理的指标分配方案,而更有42.8%的网友索性要求取消招生指标制度。另
外值得注意的是,高达62.5%的网友认为全国统一录取标准、取消地区指标分配才是应
对“高考移民”等资源浪费现象的根本出路。
对于本地招生照顾,各大高校提供的普遍理由是回报地方政府通过“省部共建”、
土地划拨等方式的财政支持,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考生“综合素质”较高、“知识
结构”全面,因而集中在这些大城市的重点高校似乎理应降低门槛优先录取。然而,广
大网民是如何看待这些理由的呢?即便问卷选项将本地招生比例限制在30%,也只有8.8
%的网友接受地方财政支持是本地照顾的适当理由。至于大城市考生素质高的论点,则
只有2.2%的网友认同。换言之,总共只有11%的网友认为部属高校的招生地方化存在任
何正当理由。当然,任何大学都必然得到地方在财政、土地、水电、治安等方方面面的
照顾,但是这些照顾是否必须通过招生指标这种方式予以回报呢?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6.6%的网友对此持肯定态度。对于大学回报地方支持的适当方式,27.8%的网友
认为是减免本地学生部分学费,16.5%的网友则认为是为本地学生提供奖学金,而更有
45.7%的网友认为大学为所在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已经构成了适当回报。
既然地方支持不足以构成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的正当理由,就有必要从根本上改革目
前中国大学的招生指标制度。当然,目前的招生指标制度不是不可能修修补补,减少地
域歧视程度甚至促进地域平等,譬如中国政法大学就在2006年提出在全国实行同比例招
生的目标。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家仍有必要在原则上按照统一录取标准平等对待不同地
区的考生,让全国各地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对于西藏、新疆、内蒙、宁夏、甘肃
、青海、广西、云南、海南等边远贫困和基础教育落后的地区,则可按全国平均招生比
例实行同比例录取,以体现对于这些地区的特别照顾并促进族群团结和大学校园多元化
。这次网络调查显示,33.8%的网友支持根据各省考生数实行同比例分配招生名额,而
52.7%的网友主张在原则上取消招生指标制度,按全国统一标准招生录取,但是对于上
述特殊地区约占15%人数的考生实行同比例录取。
要在全国各地原则上实行统一招生,显然必须存在统一录取标准,而这正是统一考
试应当发挥的作用。然而,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实行“分省命题”,已经打破了
自古以来的统一考试机制;目前已有16省市自主命题,因而全国实际上是17张考卷,各
地考试和评分标准都不统一。所谓的“统一高考”其实已名存实亡,蜕变为全国“统一
时间”(但不同试卷)的高考,几乎完全丧失了衡量不同地区考生能力的作用。要实行
统一招生、保障各地考生的平等入学机会,首先必须实行统一考试制度,而这一主张也
受到网民的普遍支持。调查结果显示,总共只有22.4%的网友主张维持分省命题的做法
,高达75.4%的网友支持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有人认为,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反而对某些
地区的考生不利,但是只有11.7%的网友赞同这一结论。事实上,我们提出边远贫困地
区实行同比例录取、其余地区按统一标准录取的方案,便已经兼顾了教育落后地区考生
的需要;除非不信任全国大部分地区考生的竞争能力,并没有什么理由在全国范围内继
续维持招生指标和分省命题制度。不奇怪的是,高达83.6%的网友认为应该按统一考试
的成绩平等录取各地考生,只不过有37.2%的网友支持简单实行统一考试、平等录取,
而另有46.4%的网友则认为还应该同时照顾少数族群和贫困地区的考生而已。
实行分省命题以来,各地已经形成了反对统一考试的既得利益集团,其冠冕堂皇的
理由无非是地方多元化和大学自主权。真不知论者究竟是在主张美国的统一考试(SAT)
破坏了美国的地方多元或损害了美国大学自治,还是中国如此“地大物博”,连数理化
或中英文语法也带上了“地方特色”。如果统一考试限于测试考生逻辑推理、数理分析
或语法基本能力,那么“地方特色”显然是扯谈,而将统一考试和大学自主人为对立则
不是出于无知,便是别有用心的混淆。仅从美国SAT或英国A-level等统一考试机制也足
以看出,统一考试并不等于“一考定终身”;统一考试只是要求考试真正全国统一,而
并不排斥多次考试或大学自主考试。正常的自主招生是建立在全国统考基础上的一次附
加考试,由大学自己或和其它同类大学联合对达到一定统考成绩的考生进行标准更高的
统一测试,从中选拔综合素质更优秀的学生。不错,中国目前也有少数重点大学实行全
国统一的自主招生考试,甚至每年都会制造出点“花边新闻”,但由于这种考试是建立
在不统一、不公平的招生制度基础上,并对外地考生甚至本地非重点中学的考生实行更
严重的歧视,现行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已经失去了社会公信力。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
近27%的网友主张彻底取消自主招生,只有11%的网友主张维持目前的自主招生方案,只
有4.3%的网友认为应推广北京大学今年开始实行的“校长推荐制”,而高达55.7%的网
友支持“先进行全国统一考试,超过一定总分的考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方案。
只有在全国实行统一考试,在此基础上平等录取各地考生并适当照顾边远地区考生
,中国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才能符合宪法第33条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也才能承载起公平选拔人才的使命并满足中国公众的期望。
【作者简介】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请注明出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e****y
发帖数: 413
12
北清在上海分可不低,零志愿
w********9
发帖数: 8613
13
http://www.aisixiang.com/keywords/keywords.php?id=21
有更多的文章。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5150.html
”“”“”“”“”“”“”“”“”“”“”“”“”“”“”“”“”“”
张千帆:走向更为公平的大学招生制度——中国问题与世界经验
进入专题: 大学招生 高考 教育公平
● 张千帆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中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探讨了世界其
它主要国家的大学招生与考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无论是国外经验还是中国目前存
在的问题都显示,大学招生及其连带的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要改革中国的招生考
试制度,中央必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由于高校在财政、土地等资源上严重依赖地方
政府,在招生指标分配过程中面临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双重压力,因而不可能主动对全国
各地考生一视同仁。要保护各地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机会,中央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
全国形成并实施公平和统一的录取标准。

  一、引言

教育是决定中华民族兴衰的千年大计,是关系中国长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国家利
益,是宪法要求政府切实履行的基本义务,而受教育机会也是宪法保障公民平等享有的
基本权利。近年来,中国教育在不少方面取得突破,基本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目标,并
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然而,正如温家宝总理今年9月在北
京市第35中学听课后指出,中国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
才培养的要求”。[1]
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大学普遍实行的招生指标制度就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产物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中国在许多领域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但是高等教育的计划体制不
仅没有缓解,而且近年来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加剧。分省招生指标制度造成大学生源的地
方化和录取标准的严重不公,限制了广大地区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使大学
不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使中小学不可能推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使个人得不到正常的
德性和智力发展,使国家得不到适合政治、经济、社会与法治建设的人才。
大学本科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大学招生和考试制度对国家人才培养发挥至关重
要的作用。对于大学教育,招生与考试制度决定了高校可以招收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可以接受什么质量的大学教育并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对于基础教育,招生考试更是
发挥着“指挥棒”作用,引导全国每年千万考生乃至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向。招考
制度改革事关中国每一个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潜力,理应成为国家制
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
本文考察了中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探讨了世界其它主要国家
的大学招生与考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比较研究表明,大学招生及其连带的考试制
度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在大学对当地存在严重财政和资源依附的情况下,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中央的主导作用。只有中央发挥有效作用,才能打破大学
和地方的利益纠葛,有效保护各地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并在全国形成并实施公平和
统一的录取标准。

  二、中国大学招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要在全国范围内振兴教育,必须实现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的公平分配
。然而,目前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仍然极为不均衡,城乡差距尤其显著。在高
等教育领域,广大农村没有一所大学,几乎所有全国知名学府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
城市。更严重的是,部属重点院校对本地考生保留了远超过考生人数比例的招生指标,
形成了严重的大学招生地方化,产生了一系列值得警惕的社会后果。

  1. 违背宪法原则,剥夺平等机会
高等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公共资源,理应按照机会平等原则公平分配给所有公民。
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权利”。这表明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应受到国家的平等保护,而不应该因户籍地等
不相关因素而受到歧视。然而,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
照顾,严重歧视了外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明显违反宪法规定的教育机会平
等原则。众所周知,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中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
北大的机会却要比山东、河南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上海、江苏、浙江
、武汉等地的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高校严重,诸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
重点支持的“985高校”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
50%。
虽然目前已有16个省市实行“自主命题”,不同省份的高考成绩失去可比性,高考
丧失了统一衡量标准的功能,招生指标体制的地域歧视也变得不那么明显,但是地域歧
视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要看看各大高校的招生指标分配,就会发现在所在省市自主命
题前后没有实质差别,因而同一所高校对全国各地考生设置的录取门槛实际上和以前一
样不平等。“自主命题”不仅不可能改变大学招生地方化的事实,而且恶化了招生地域
歧视的性质;如果说统一高考时代仅限于录取分数的不平等,那么现在则已经失去了统
一的衡量标准。
事实上,目前的大学招生体制不仅保护本地考生、歧视外地考生,而且对于外地考
生群体也显示出严重的差别对待。2009年,北京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天津投放的招生指
标为10人,在上海投放的指标为4.8人,但是在山东与河南投放的指标却只有1人,在广
东与安徽投放的指标更是不到0.7人,导致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相差好几倍甚至十
几倍。[2]
同年复旦大学对每万名考生在浙江投放的指标为5.2人,在北京投放的指标为4.2人
,而对河南与内蒙古投放的指标都仅略超过0.4,不同省市的单位招生指标同样相差巨
大。如此显著的差别待遇不仅侵犯了不同省市考生的平等录取机会,而且使招生指标的
地域分配带上人为复杂性和巨大任意性,为大学招生腐败和幕后交易提供了温床,对招
生过程的法治化与公开化则设置了重重障碍。

  2. 加剧“高考移民”,恶化资源分配
除了歧视广大考生的平等权利,大学招生地方化的一个直接但经常被忽视的后果是
加剧中国社会的资源配置失衡。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重点扶持城市工业发展,形成了
高度集中的资源分布格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全方位发
达的中心,内地尤其是广大农村则成为全方位资源匮乏、贫困落后的地方。虽然中国在
许多方面都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桎梏,但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资源配置失衡格局仍然在
起作用,而作为计划经济残余的大学招生地方化和现有的失衡格局相结合,形成了恶性
循环、积重难返的困境。历年来,京、沪等各大城市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教育资源优势,
而这些省市所在的全国知名学府为本地考生降低录取标准,极大增加了这些省市对人才
和资源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资源分配失衡的趋势。
大学招生地方化造成的一个独特现象是“高考移民”。大学对各省分配的不同招生
指标造成不同的录取标准,从而自然产生了考生家庭从高标准地区向低标准地区“移民
”的理性驱动。目前人们普遍关注每年招生过程中发生的“高考移民”现象,尤其是海
南、陕西等录取标准得到优惠的边远省份。其实最大的“移民”对象显然还是北京、上
海这些教育资源集中而本地照顾严重的省市,只不过这些省市对“移民”控制很严、要
求很高,只有高学位、高职位或高投资的“人才”才可能获得在当地落户的指标,从而
使他们的子女享受当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优势。但是这种貌似合法的控制措施只是
提高了高考乃至中小学“移民”的门槛而已,而不可能消除“移民”现象的根源。各行
各业的大量精英为了给子女争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安心留在当地发展,想方设法
、不择手段到京、沪等大城市工作,使这些地方的人才、物资、财富更加集中,使其它
地区的各方面资源更加匮乏。

  3. 阻碍人才流动,扩大城乡差别
大学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直接阻碍了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
别。大学招生地方化本身即意味着当地考生占了大学相当部分的名额,他们毕业后大部
分又留在当地工作,不仅不利于人才流动,而且极大了增加当地的就业压力。如今京、
沪等地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都选择在大学所在地就业,一方面造成这些大城
市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极大,另一方面造成广大急需人才的地区却人才极度匮乏。这两种
看似矛盾的现象之所以并行不悖地共存于同一个国家,无非是因为计划体制长期造成的
地区差异,而保护地方考生的招生指标制度无疑是维持地方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奇怪
的是,不少大学竟以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现象作为招生地方化的理由,而不知道这种
意识恰恰是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从国家层次上考虑,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取决
于是否能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而大学招生地方化显然是人才流动
的障碍。
人才流动不自由的受害者首先是农村。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广大农村已
经成为没有人愿意留驻的全方位落后的地方。虽然中央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倾斜
力度,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支撑,人才和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并没有从根本
上得到扭转。大学招生地方化进一步扩大了原有的城乡差别,重点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
连年滑坡。这种现象是十分自然的,因为诸如山东、河南等农业比重大的省份考生基数
也相当大,因而往往成为京、沪等地大学招生的歧视对象,农业为主的省份得到的招生
指标远低于其考生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再加上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不发达,农村考生
在高考面前本来就处于劣势。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招生指标制度,任由大学招生地方化
发展下去,必然进一步扩大城乡和地区差别。

  4. 增加高考压力,阻碍素质教育
在大学招生过程受歧视的农业地区往往考生人数多,而地方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因
而即便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仍然不足以满足当地的入学需求,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
供需严重失衡,当地考生的高考压力巨大。在山东、河南等考生大省,高中学生起早贪
黑、夜以继日地拼命复习,放弃了文体课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影响了正常的身心和智力
发展,应试教育现象极为严重。面临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任何素质教育措施都无济于
事。事实上,即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正是这些大城
市所在高校实行招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借口之一,但是实际上依然是应试教育盛行,孩子
们和家长们在各种辅导班、补习班、奥数班之间疲于奔命。分省命题和招生地方化不仅
没有兑现素质教育的承诺,反而加剧了针对考生大省(往往也是农业大省)的歧视,至
少使这些省份的应试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
更不用说,大学招生地方化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错误配置,使最好的学生得不到最
好的教育,使师资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大学失去了培养顶尖学生的机会,进而降低大学教
育质量并浪费国家教育资源。

  5. 引发公众不满,影响社会和谐
目前,高考招生歧视引发的地区利益冲突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缘由。大学招
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侵犯了全国大多数地区的考生利益,理所当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
。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腾讯网联合举办了针对
高校招生制度的网络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4的网友认为现有的高校招生政策对全
国各地的考生不公平,同样比例的网友认为部属高校按省份投放招生名额的做法不公平
。对于某些高校以“学校的历史传统”、“往年招生历来如此”等作为向不同省份分配
录取名额的理由,3/4的网友表示不能接受,其中高达46%的网友强烈表示“完全不能接
受”。[3]
由此可见,高校招生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众矢之的,不仅引起了许多网民的不
满,而且也容易激化不同地区的矛盾。
为了保障各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遏制普遍盛行的大学招生歧视、促进
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和自由流动、构建和谐社会秩序,中国大学招生和考试制度改革已
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在提出针对中国现状的改革方案之前,有必要适当参照和借
鉴其它主要国家的相关经验。高等教育和招生考试存在一定的普适规律,任何国家的教
育制度都应该符合各国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律。如果中国大学的招生指标制度偏离了
世界主要国家的招生考试模式,那么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就更值得怀疑了,而世
界各国的主流模式也为中国招考制度的改革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为了借鉴和比较世界主要国家,我们调查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德国、
法国、印度、日本等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不同国家具有大同小异的高等教育体系。简言
之,可以根据大学的性质将世界各国的大学分为三类:国立大学、地方公立大学和私立
大学。国立大学类似于中国的“部属高校”,由中央政府设立并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维持
;地方公立大学则是由州、省或其它层次的地方政府设立,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维持;[4
]
私立大学相当于国内的“民办院校”,由私人创办并主要依靠学费、私人捐赠等民
间资源维持。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招生制度,不难发现以下普遍规律:一是根据宪法或法律
规定,国立大学有义务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考生一视同仁,对本地和外地考生在原则上采
取平等的录取标准;二是地方公立大学可以照顾当地考生,对本地和外地考生实行不同
的录取标准,但是如以下德国宪法判例显示,即便地方公立大学对当地考生的照顾在有
些国家也存在宪法上的限度;三是私立大学一般遵循因材施教、择优录取的原则,没有
义务也没有动力对本地考生给予任何特殊照顾。对不同国家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高
度一致的:除了某些国家的地方院校之外,所有这些国家的大学招生政策都没有地方保
护主义,更没有设置地区指标制度。

  1. 国立大学——机会平等不容许地域歧视
在我们所考察的国家中,凡是国立大学都在宪法或法律上有义务对所有地区的考生
一视同仁,不得在招生标准上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当然,并非所有国家都有“国立大学
”;尤其是联邦国家强调地方自治,因而公立大学往往是由州或地方政府设置的,譬如
美国没有一所大学可以被定性为“国立大学”,但是某些更偏向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仍
有“国立大学”。譬如实行联邦制的印度和中国同样都是人口大国,经济和教育发展水
平也大致相当,但是印度的公立大学招生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地域歧视问题。从
1947年印度独立到最近几十年,印度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是公立大学。公立大学可以自主
制定招生政策,但是为了确保学生的多样性和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印度大学的招生政策
并没有地域或其它方面的限制。
单一制国家一般规模较小,中央集权特征也更为明显,公立大学往往都是国立大学
,而这些大学无一例外都必须遵循宪法平等原则,不得在招生过程中实行地域歧视。例
如实行单一制的英国历来强调地方自治,因而“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ies)
实际上具有相当程度的地方性,但是并不能在招生过程对本地考生给予任何特殊照顾。
譬如布里斯托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招生活动确实主要针对本地学生,如与本地中学建立
合作关系、进行招生宣传并鼓励本地学生报考,但是这几所大学的招生负责人均表示这
些活动只是一种便利的招生策略,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和主要的潜在申请人建立联系,而
并不意味着本地申请人在录取机会上获得任何优势。因此,英国大学的主要招生标准是
学术兴趣和能力,而非家庭所在地等不相关因素。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的普遍原则是国立大学招生不得实施地方歧视,更不能人为设
置大学在各个地区的招生指标。招生指标制度不仅意味着大学招生对本地考生的偏袒、
对外地考生的歧视,而且也导致对不同省份之间的任意区别对待。无论是招生地方保护
主义还是各省指标分配的任意性,都不符合宪法要求国立大学履行的机会平等义务。
有人认为,上述普适经验未必适用中国的“国立”(部属)大学,因为中国的部属
高校名义直属中央,实际上接受一定的地方财政支持,因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国立”
大学。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的“省部共建”模式要求地方对于中央财政投入给予配套资金
支持,譬如“985工程”保证全国39所重点高校每年一定的经费,由中央和所在省市各
承担一半。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通过土地划拨等方式给予大学各种支持,而大学理应
通过划拨更多的招生指标对地方支持予以一定回报。然而,地方支持虽然构成招生地方
保护主义的动力和原因,却并不足以为其提供足够的正当性。在土地国有的宪法体制下
,大学所在的城市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地方政府只有管理权而非所有权,即便地方居民
也在原则上和全国人民一样共同享有大学所在的土地,因而土地划拨并非地方有权赠送
大学的“礼物”,而是拿着属于全国的财产“借花献佛”,因而也谈不上大学的“回报
”。事实上,即便大学和所在地方确实存在利益互惠关系,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本
身也通过为城市培养和输送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城市治理出谋划策、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乃至作为旅游景观做出诸多贡献;换言之,地方对大学的投资并非只是付出,在某种意
义上也是对自己的投入。况且即便大学有必要对地方财政支持有所回报,最合理的报答
方式也显然不是损害教育资源配置的招生地方化,而是不损害宪法平等或影响因材施教
的减免本地学生学费等方式。因此,地方财政支持并不能为部属大学招生地方化提供适
当理由。

  2. 地方公立大学——招生地方化或有宪法限度
地方公立大学由州(省)或地方政府设立,主要靠地方税收维持,因而被认为理所
当然可以对当地居民有所照顾。譬如美国没有“国立”(national)大学,公立大学全部
是地方性的“州立大学”或社区学院。虽然某些州立大学也是全美乃至世界知名学府(
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学等),但是由于它们是由州政府设置并主要依靠州
财政维持,州的纳税人对于其运营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无论是录取还是学费都可以对
州内和州外居民采取双重标准。有的州立大学甚至将90%以上的名额保留给本州,而美
国法院似乎并不认为这种招生“地方化”违背平等原则,因为州立大学本身就是“地方
化”高校。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法院之所以认可州立大学的地方化招生政策,是因为联邦对
州立大学的投入和州相比很小。在澳大利亚,虽然公立大学也是地方政府设立的大学,
但是由于联邦投资比重相当大,联邦政府控制着地方政府的财政命脉,因而公立大学顾
忌联邦制裁而不敢在招生标准上倾斜本地。事实上,联邦资助决定了澳大利亚公立大学
并不是标准的地方公立大学,而是“准国立大学”;既然公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自全国
纳税人的贡献,招生过程理应平等对待不同地区。
即便真正意义的地方公立大学也未必可以随便照顾当地考生。在印度,只有完全以
邦自己的财政建立和管理的医学类或技术类教育机构才会在招生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地域
因素,并在录取标准上偏向本地学生,但是即便如此,地域也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联邦德国则更是通过宪法审查制度控制州立大学对本地居民的优惠。和美国不同,德国
宪政法院对地方公立大学的招生平等实行更严格的控制。例如巴伐利亚州的《大学入学
许可法》第3条曾规定,如果入学申请者居住在巴伐利亚州并获得该州或邻州的大学前
教育结业证明,那么应在大学录取过程中获得优待;如果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申请就读离
其住所最近的巴州境内大学,就可以获得加分。在慕尼黑大学医科专业的申请人挑战这
一条款的合宪性之后,联邦宪政法院判决其违反了《基本法》的一般平等原则、社会国
体原则和第12条保障的择业自由。法院认为,国家机关受宪法原则限制,不得在界定受
益范围过程中将部分国民排除在外,进而限制择业自由并造成国家对职业的操控;单方
面优待本州居民,必将对其它州的居民造成不公待遇。只有保证入学机会不受任何州的
出生地限制,才能实现自由选择学校和职业的权利。[5]
我们认为,德国和印度的相关经验更值得借鉴,因为德国和印度体制和中国更为接
近。同为联邦国家,德国、印度和美国对地方公立大学的招生地方化之所以采取不同措
施,是因为德国和印度的中央化程度更高,因而即便地方公立大学也有义务遵循联邦宪
法原则。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国只有一部宪法,宪法平等原则和受教育权同样适用于各
级政府和各类公立大学;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部属还是地方院校,都同样有义务
遵循宪法平等原则。因此,即便地方院校的本地照顾也应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地方院
校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师资强、待遇高、设施好的地方院校
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财政实力雄厚的发达省市,而这种格局并非天然形成的,
而是整个国家长期推行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结果。既然这些省市曾经是中央集权体制的
最大受益者,今天也理应履行一定程度的全国义务,让来自其它地方的考生也能平等分
享全国共同创造的地方优势教育资源;否则,如果任由地方院校照顾本地居民、排斥外
来考生,只能加剧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3. 私立大学——推动招生平等的楷模
如果说美国的州立大学是招生地方化的典型,那么私立大学则成为招生平等的楷模
。和州立大学等地方公立大学相比,美国私立大学招生呈现出高得多的国家化甚至国际
化程度。由于私立大学在财政上并不依附于各州,州法显然也没有正当理由要求私立大
学录取标准向本州倾斜,私立大学也没有理由为了照顾所在州而牺牲自己的生源质量,
因而几乎没有例外都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录取的首要考虑因素。例如常年排名第一
的哈佛大学在招生政策中没有提到任何地区照顾,当然也不存在任何地区招生指标。事
实上,哈佛招生政策明确表示不对任何特定的学校、社区、州或国家设置配额。在高级
中学的学业成就很重要,但录取委员会也考虑很多其它的标准,如社会参与(
community involvement)、在课外活动中的领导才能和荣誉以及工作经历。
和美国相比,英国的私立办学的传统更加悠久,自牛津、剑桥开始至今已有上千年
的历史。英国私立大学也同样是招生平等的典范,牛津、剑桥、伦敦等世界一流大学不
实行任何地域指标分配制度。政府对高校招生也没有提出过任何名额分配要求,因为具
体的招生决策完全取决于各个高校本身,政府的职责在于监管而非直接插手大学招生政
策。譬如作为面向全球的私立大学,牛津大学的录取标准非常明确,即考生的学术能力
与潜质,包括考生的学习能力、学术兴趣以及以往经历与所申请专业的契合程度。
英美私立大学的发展经验表明,民间完全有能力创办和管理世界最好的大学,而私
立大学也完全有动力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因材施教、择优录取,打破地域等人为设置的
障碍,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中国行政主管部门放开对私立大学的管制,
允许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平等竞争,那么私立大学完全可以成为打破
招生指标体制的主导力量。

  4. 考试制度——多元而统一的评价机制
一旦确立了大学招生的平等原则,考试制度也就相对明确了。综观世界各主要国家
的考试制度,共性是极其明显的:在绝大多数国家,考试可以是多元的,但是任何一种
考试都是全国统一的。这是因为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招生提供评价标准,而不同类型的大
学当然适合不同类型的考试,但是对于任何一种考试而言,考试又是全国统一的,否则
就无法在全国形成统一的招生标准,形形色色的招生歧视也就屡见不鲜了。为了保证高
等教育的机会平等,考试可以多种或多次,但是任何考试都必须具备全国统一的标准。
英国的考试制度相当复杂,但是要进入研究型的高等院校,考生一般都要通过全国
统一的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考试。有些大学(如公立的朴茨茅斯大学)
只要求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有些大学则还要求第二轮考试。譬如在通过全国统考和纸面
材料审核之后,牛津大学还对筛选出来的申请者进行面试,以测评申请人解决问题的能
力、接受新思想和信息的能力、智力的灵活性和分析推理能力。牛津的面试包括笔试和
口试,竞争十分激烈,每年录取率都在10%以下。[6]
邻国日本和中国同属东方文化,两国注重教育的国民心态和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可
比性,因而日本招生考试经验对于中国具有显然的借鉴意义。然而,日本的考试招生制
度却和中国大相径庭,日本国立大学并没有地区性招生指标。和英国类似,申请日本的
高层次大学需要通过两次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由大学入试中心组织统一考试;通过“
中心考试”后,大学还可以设置自己的学力考试。例如东京大学就有两次入学考试,但
无论是全国统考还是大学自主考试,对日本国内不同地区的考生都是原则上平等的。
当然,也有个别国家并不实行统一考试,譬如澳大利亚就没有全国统考,大学主要
根据申请人的中学成绩和省会考成绩决定是否录取。但是经过历年招生实践,澳大利亚
对于不同地方的中学成绩和会考成绩还是形成了一套比较准确的折合标准,从而形成相
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于中国来说,澳大利亚的经验未必适用,因为实行分省自主命题
之后,各省高考成绩之间的折算很难找到一个客观准确的公式,因而难以为大学招生提
供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世界主要国家的国立大学受宪法和法律约束,不得偏袒所在地区的考生
;私立大学则为了保证生源质量,不愿意降低标准录取本地学生;即便地方公立大学可
以照顾,但在某些国家还是受到宪法限制。事实上,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招生政策
都没有规定地区指标,也很难发现与此相关的立法规定、司法判决或一般社会讨论,因
而这个问题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是问题;许多外国学者听到中国大学的招生指标制度,
都忍不住表示好奇和吃惊。然而,大学招生指标分配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全社会关心并已
造成诸多后果的热点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大学招生实行的地域指标制度可以说是
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中的一个异数。这套制度固然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或需要,但是发展
到今天已经不符合教育一般规律和中国社会需要,也不符合宪法平等要求,因而亟需改
进。

  四、中国大学招生改革何去何从

无论是国外经验还是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都显示,大学招生及其连带的考试制度改
革势在必行。而要改革中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中央必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目前各地
高校招生之所以存在普遍的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央主管部门在教育机
会平等方面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监管义务,因而高校录取标准的决定过程处于中央监管失
序的状态。由于高校在财政、土地等资源上严重依赖地方政府,在招生指标分配过程中
面临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双重压力,因而不可能主动对全国各地考生一视同仁。要保护各
地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机会,中央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全国形成并实施公平和统一的
录取标准。
本栏目的以下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国内外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国
招生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未来改革路径。朱应平的文章从德国宪法判例出发,论证高校招
生地方保护主义的宪法限度。德国判例向我们展示,即便中国意义上的“地方院校”照
顾本地居民也存在宪法上的限度,更不用我们的“部属高校”。杨世建的论文进一步考
察了大学招生地方化的可能理由,最后得出否定的结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其
实是经不起推敲的,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足以为部属高校招生地方化开脱的正当理由。
熊文钊的文章则探讨了实现招生平等的途径,认为统一高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要保证
全国各地考生的机会平等,首先必须存在统一的评价机制,而统一考试的功能正在于此

当然,广而言之,招生考试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
从根本上改变招生考试的传统模式,而且也要求国家法律制度乃至组织形态作出相应调
整。只有建立适当的司法审查机制,并改革中央与地方对招生考试的权力分配,才能从
根本上打破大学招生指标制度,有效保障全国各地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
问题超越了本栏目的范围和篇幅,权且作为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注释:
[1] “温家宝听课笔记刊发:教育需大胆改革”,《新京报》2009年10月12日。
[2]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校本部)2009年招生来源计划,见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4/22/content.
[3]参见“众议高考地域歧视是否存在”,《法制日报》2009年3月20日,投票结果
http://vote.qq.com/survey_project_stat/21368_true.shtml.
[4]当然,个别国家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例如澳大利亚的某些大学是由省或地方
政府设立,却主要由联邦政府资助,因而名义上属于地方公立,实质上是“准国立大学
”。
[5] 详见本栏目朱应平教授的文章。
[6] 参见王立科:《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研究》,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论文
,2007年。
T******H
发帖数: 629
14
北京上海有國內一流和國內一流的生源這個是不爭的事情
舉個例子,江浙一帶尊師重教,出了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高昆都是原籍江浙
的人,
但是,國際上的排名,HKU,CUHK竟然能秒殺清北很多,絕對是個笑話,無論從科研水平
和生源素質來說,清北在亞洲也就比東京大學,NUS稍差一點而已
接觸過HKU的本科local,平均智商,可以說,連國內20-30之類的本科生都不如
m*******1
发帖数: 2194
15
大老, 大学排名靠研究水平, 不靠本科生源.
P*********0
发帖数: 4321
16
照顾的理由根本不充分。
如果要照顾的话,也只能在学费上照顾一些。
对了。和美国照顾黑人一个道理。

【在 r****z 的大作中提到】
: 北京上海考生高考录取分数是由于中国的高校分布不均匀,北京上海的生活水准高也是
: 原因之一。
: 北大清华在北京录取人数高主要因为北大的地点在北京。其实所有省份的大学都对本省
: 学生在录取人数上有优惠,只是大多数好学生不愿意在本省读,只想进清华北大。无论
: 学校是不是国家直接拨款,地点在北京,势必使用北京的资源,再加上北京高校很多,
: 导致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竞争压力小。北大清华在上海录取名额也不很多,但分数也
: 低,就是因为上海本土也有不少一流高校,上海考生千里迢迢到北京上大学的动力就小
: 多了。
: 根治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么完全取消户口制度,要么改变中国抵御上贫富分化严重的状
: 况,同时在现在高校少的地方多建一流高校。而这两种方式都不是简单的改一下教育部

r**y
发帖数: 853
17
我们当时大学里学习垫底的全是北京上海的,及格都困难。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 中文网站浏览器

【在 r****z 的大作中提到】
: 北京上海考生高考录取分数是由于中国的高校分布不均匀,北京上海的生活水准高也是
: 原因之一。
: 北大清华在北京录取人数高主要因为北大的地点在北京。其实所有省份的大学都对本省
: 学生在录取人数上有优惠,只是大多数好学生不愿意在本省读,只想进清华北大。无论
: 学校是不是国家直接拨款,地点在北京,势必使用北京的资源,再加上北京高校很多,
: 导致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竞争压力小。北大清华在上海录取名额也不很多,但分数也
: 低,就是因为上海本土也有不少一流高校,上海考生千里迢迢到北京上大学的动力就小
: 多了。
: 根治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么完全取消户口制度,要么改变中国抵御上贫富分化严重的状
: 况,同时在现在高校少的地方多建一流高校。而这两种方式都不是简单的改一下教育部

m******p
发帖数: 174
18
我们当时大学里逃课,作弊,请人替考,最后被劝退,开除的全是外地人。综合素质没
得比。另外宿舍里最脏,最乱,抽烟,吐痰,从不打扫卫生,大小便不放水冲,几个月
不洗澡的也全是外地人。高考那点分数能代表什么?

我们当时大学里学习垫底的全是北京上海的,及格都困难。
★ Sent from iPhone App: iReader Mitbbs Lite 7.56

【在 r**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当时大学里学习垫底的全是北京上海的,及格都困难。
: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 中文网站浏览器

w******t
发帖数: 16937
19
看了上面的讨论,再次证明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贪婪性和自私性。拼爹拼妈不是坏词
,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本质。
★ Sent from iPhone App: iReader Mitbbs Lite 7.56
O*********h
发帖数: 4674
20
听到这句话,我笑了。。。。。。

【在 e****y 的大作中提到】
: 北清在上海分可不低,零志愿
相关主题
美国私立高中招生不填种族可以吗? (转载)
在国内有人争取外地考生和北京上海同样待遇的么?华人应该占大学招生名额20%以上 (转载)
私立学府,应该有独立不受约束的招生配额吧上滕校的真正秘诀。。。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b******r
发帖数: 1137
21
说到北清,为什么总是要扯上上海?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北清在上海反正招不到像样的
人,要么不招人,要么分很低但是人也很少很少。之后,上海考生开始愿意去北京了,
北清开始增加名额,但这是愿打愿挨的,北清又不是上海的学校。说句实话,北清明年
在上海停招都不会有多大的反响,反正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地方。北清在上海招生,市
场实际上是在考生这边。发达地区学生素质高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愿意多招是有原因的
。除了招生名额分配上需要改革,从国家的角度说努力缩小地区教育差异才是最根本的
办法。放在美国,情况也是一样的。
d****t
发帖数: 372
22
如果真要取消户籍制度, 那北京就更挤的没法住了. 要不就迁都, 要不就迁各大部味,
大机构, 大专院校, 分散全国.
另外, 外地考高分, 并不代表能力也高.
c******g
发帖数: 2323
23
这个现象永远也改不了了,中国是不会取消户籍制度的,说了也没用。
L*****s
发帖数: 24744
24
户口制度不可能取消,一旦取消,农村都会包围城市,整个国家就完蛋..
d*g
发帖数: 16592
25
那只能说有些人的祖辈父辈没有搏命进北京城,
这些人也没有投胎技巧,
所以只能是说是命不好。
自己命不好,就别怨天怨地,嫉妒命好的,
还是赶紧别让自己后代再埋怨自己没搏命了吧。

【在 m***6 的大作中提到】
: 北京孩子还能找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家教呢。
: 俺们农村小孩有啥?
: 呵呵。
: 北京孩子那点可怜的借口,听的耳朵都起老茧了

w********9
发帖数: 8613
26

极端自私和麻木不仁。将来小孩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被欺负了,也许有的人会自我反省


【在 w******t 的大作中提到】
: 看了上面的讨论,再次证明了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贪婪性和自私性。拼爹拼妈不是坏词
: ,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本质。
: ★ Sent from iPhone App: iReader Mitbbs Lite 7.56

k******b
发帖数: 4501
27
中国的政策有很强的倾斜性,政治挂帅。
比如来洪水时,牺牲小城市保大城市, 国家政策长期牺牲农民的利益。根本无公正可
讲。 有啥好比的。
d*g
发帖数: 16592
28
说说看你们什么大学?

【在 r**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当时大学里学习垫底的全是北京上海的,及格都困难。
: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 中文网站浏览器

m**n
发帖数: 9010
29
海淀走读大学.....
都是北京的, 垫底的自然也是.

【在 d*g 的大作中提到】
: 说说看你们什么大学?
b****7
发帖数: 38
30
发达,又有高考竞争压力的地区的学生考上名校才叫实力,这些学生在大学里一般都是很
出色的.
相关主题
AA及大学招生亚裔被歧视:抛砖引玉上海考生心目里的名校 (转载)
转贴一个爬藤成功的贴子请有经验的父母前辈们帮忙分析分析
海龟家庭的孩子上学怎么办?还是决定让娃考考gift program了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o*******y
发帖数: 1498
31
lz逻辑实在欠缺,外加不了解情况,脑子一拍就出了这么些个搞笑的观点。。。估计是
在低分数线的地方考的大学
l*****a
发帖数: 22
32
话说,这只是纯粹招生的问题,其实教育体系整个问题不要太大。
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全部奔文凭,本科去,至于学到什么东西,能否学以致用则完全
不在考虑之列。
本科教育界与工业界和社会几乎完全脱节,还在不停无限扩张,职业教育则是完全被社
会一致轻视。
大学只顾发展扩张,臃肿的官僚和低效的行政系统,去行政化只是空头口号。中央放手
让地方财政共建大学,种种地方资源的供给必然要求大学有所回报,导致大学招生的地
方性倾斜,以及种种文凭泛滥和腐败。
学生家长的角度来说,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一般是两种截然不同
的模式:素质教育和填鸭应试教育。前者不以高考为人生转折,后者则徘徊于高考与务
农务工二者必择其一的深渊中。
推究起来,这种选择的单一性,一是与当地的经济发达状况息息相关,二则是与基础教
育行业从业的教师素质和个人能力有关:自己都不会赚钱,又怎能告诉学生背书之外的
做人和谋生之道呢?成功学等传销伎俩的蔓延也是一个明证。
总结一下:招生一件事,只凭舆论想扭转种种不公的现状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做到绝
对的公平。但是我们除了制造舆论以外还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首先需要改动的是基础教育体系,读书之外皆下品的观念亟需改变,了解多元的社会体
系和生存之道和价值应当是基础教育的组成之一。
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均衡,以及良性循环,取之于斯,回馈于斯。
高等教育阶段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一直轻视职业教育,眼高手低的本科生不
需要这么多的。舆论和成见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当然,这些也都是表面,再往深涉及,如果每种正当职业都能稳定地有各自生存的保障
和优势,大家也就没有必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然后一路向东南,一直变成第三种人和
各种的理科WSN了。
一家之言,缺点多多,欢迎指正。
f******k
发帖数: 5329
33
跟你们说吧,高考非选择题阅卷水份很大很大!
我在美国认识的一个以前的师范生亲口讲的,他们98年到2002年之间每年夏天都参加阅卷
各直辖巿是全巿统一阅卷,其他地方连全省统一阅卷都做不到的,很多偏远地方的考卷
你以为会运出来多远?不过是老师们疼惜自己家乡的孩子们罢了
考场纪律,水份也很大.刚还看到水版上有人回忆高考说什么旁边考生抢他答题目卡,还
有一个人说后面同学在交卷前问他答案,这个在我们这里那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
是再胆大的学生,打死也不敢的.
我们那时候统一命题而不统一阅卷,公平性根本没保障.我觉得高考应该全部标准化试题
,想GRE那样.当然,标准化试题出题难度更大.可以增加选项数量,多出多选题,不定项
选择题等减少猜中概率
我是98级的,说的主要是那个时期的情况,现在是怎么样了,我已经完全不了解了
l********g
发帖数: 5070
34
唉,吵来吵去的有啥意思,考上北清生物系,来美国做千老,光宗耀祖了?我看到的是
,牛人在哪里都是牛人,最后成功的根本不需要在乎哪里毕业的,搓子,去了北清,也
就是颗螺丝钉,最后成为打工仔时,运气好的时候起薪比别人高一点
l*****l
发帖数: 4691
35
我记得高一时候学校接受了湖北黄冈的四个优秀老区学生,他们一开始学习很用功,成
绩很出众,后来参加的集体活动越来越多,成绩也慢慢没那么出众,但也都算是好学生
。可惜高考还是要回湖北考,走之前4个人都信誓旦旦说一定要考回北京,结果后来一
个都没考上。

【在 G*****9 的大作中提到】
: 大公司招人也是近水楼台呀。另外,把一个成绩较好的外地学生放到北京读三年书,恐
: 怕未必能考出来原来的成绩。

l*****l
发帖数: 4691
36
我大学时候成绩好的都是北京的,不过主要因为成绩好的都是女生,男生根本不学习,
主业打球打牌打游戏打工赚钱。我们班13个女生,其中10个是北京的。另外17个男生里
有2个北京的,这2个人后来都推研了,全班一共有3个男生推上研,另一个是江苏的。

【在 r**y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当时大学里学习垫底的全是北京上海的,及格都困难。
:
: ★ 发自iPhone App: ChineseWeb - 中文网站浏览器

S*******s
发帖数: 13043
37
当年我们班北京的录取份不算低,算是中间吧。最低的是天津的,比西部偏远省份的还
j****p
发帖数: 3197
38
我那届招生的时候,复旦和上交在上海招生都是1000+
北清在北京找200+,当然北京高校选择比上海多。

【在 b******r 的大作中提到】
: 说到北清,为什么总是要扯上上海?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北清在上海反正招不到像样的
: 人,要么不招人,要么分很低但是人也很少很少。之后,上海考生开始愿意去北京了,
: 北清开始增加名额,但这是愿打愿挨的,北清又不是上海的学校。说句实话,北清明年
: 在上海停招都不会有多大的反响,反正也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地方。北清在上海招生,市
: 场实际上是在考生这边。发达地区学生素质高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愿意多招是有原因的
: 。除了招生名额分配上需要改革,从国家的角度说努力缩小地区教育差异才是最根本的
: 办法。放在美国,情况也是一样的。

V*******C
发帖数: 36
39
这不是那位在白人面前"自轻自贱"的主么?按您老这两处的逻辑,您应该整天在怨您
的"祖父辈没有搏命进"美国,怨自己"也没有投胎技巧,只能说是命不好"?

【在 d*g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只能说有些人的祖辈父辈没有搏命进北京城,
: 这些人也没有投胎技巧,
: 所以只能是说是命不好。
: 自己命不好,就别怨天怨地,嫉妒命好的,
: 还是赶紧别让自己后代再埋怨自己没搏命了吧。

B******1
发帖数: 9094
40
It seems that you missed the last two sentences of dpg's post.

【在 V*******C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那位在白人面前"自轻自贱"的主么?按您老这两处的逻辑,您应该整天在怨您
: 的"祖父辈没有搏命进"美国,怨自己"也没有投胎技巧,只能说是命不好"?

相关主题
还是决定让娃考考gift program了新哈佛,北清 (转载)
崩溃了, 请教大家都怎么指出小孩的错误呢?美国名校随便算都有20几所,你们紧张啥?
见过S活不让娃说自己是华人的父母么?高考文科报小语种好吗,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d*g
发帖数: 16592
41
我根本没抱怨美国公民比中国公民受到什么特殊待遇让我觉得不公平,我有啥可抱怨我
祖父辈的呢?
不过不好意思,我爷爷还真是早年就到美国创业,最后死在美国的。
我感谢老天把我投胎在我家还来不及,干嘛要抱怨?
最后,举报一下这个贴PA。

【在 V*******C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不是那位在白人面前"自轻自贱"的主么?按您老这两处的逻辑,您应该整天在怨您
: 的"祖父辈没有搏命进"美国,怨自己"也没有投胎技巧,只能说是命不好"?

V*******C
发帖数: 36
42
我就顺着您自己的逻辑推理一下,怎么就PA了呢?除非您承认打自己的嘴巴。
没错,您的出生占尽天时地利,说不定还有祥光缭绕。 可惜按你的逻辑,只要没换张
白皮就还得怨投错胎,因为将来你的娃按您的担心和白皮不一样,有可能会没有教授教
, 岂不还是“命不好”?。

【在 d*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根本没抱怨美国公民比中国公民受到什么特殊待遇让我觉得不公平,我有啥可抱怨我
: 祖父辈的呢?
: 不过不好意思,我爷爷还真是早年就到美国创业,最后死在美国的。
: 我感谢老天把我投胎在我家还来不及,干嘛要抱怨?
: 最后,举报一下这个贴PA。

z****0
发帖数: 3942
43
真佩服您老能说出这样的话!
不过想想你都能说出“80%亚裔的班人家教授不愿意教”,俺又淡定了。

【在 d*g 的大作中提到】
: 那只能说有些人的祖辈父辈没有搏命进北京城,
: 这些人也没有投胎技巧,
: 所以只能是说是命不好。
: 自己命不好,就别怨天怨地,嫉妒命好的,
: 还是赶紧别让自己后代再埋怨自己没搏命了吧。

z****0
发帖数: 3942
44
同意!

【在 w********9 的大作中提到】
:
: 极端自私和麻木不仁。将来小孩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被欺负了,也许有的人会自我反省
: 。

c*********0
发帖数: 1676
45
别叽歪了,北京的学生要怎样才算能力低。你是不怕被别人笑掉大牙。

【在 f*x 的大作中提到】
: 可是,上海北京的 学生能力不低。那么这里的少数民族那?扶不起的阿斗?
y******n
发帖数: 8667
46
有什么两回事的,都是一回事。
i*****k
发帖数: 2576
47
原因不同,但都是不公平啊。没看出有什么好辩解的。
北京上海分数低也有办法改啊,只不过愿意不愿意了。比如可以要求所有大学在各地招
生名额按照人口比例来,不管城市级别。或者要求所有大学用同一个分数线。反正用不
着一定要取消户口制度和改变贫富分化。

【在 r****z 的大作中提到】
: 北京上海考生高考录取分数是由于中国的高校分布不均匀,北京上海的生活水准高也是
: 原因之一。
: 北大清华在北京录取人数高主要因为北大的地点在北京。其实所有省份的大学都对本省
: 学生在录取人数上有优惠,只是大多数好学生不愿意在本省读,只想进清华北大。无论
: 学校是不是国家直接拨款,地点在北京,势必使用北京的资源,再加上北京高校很多,
: 导致北京考生上北大清华的竞争压力小。北大清华在上海录取名额也不很多,但分数也
: 低,就是因为上海本土也有不少一流高校,上海考生千里迢迢到北京上大学的动力就小
: 多了。
: 根治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么完全取消户口制度,要么改变中国抵御上贫富分化严重的状
: 况,同时在现在高校少的地方多建一流高校。而这两种方式都不是简单的改一下教育部

y****i
发帖数: 12114
48
想让既得利益者改变他们自己制定的政策体系?那叫与虎谋皮,可以实现,前提是老虎
死了。
i*****k
发帖数: 2576
49
终于找到意见分歧的原因了。
怪不得DPG要说怪那些人命不好。因为自己是命好的被嫉妒的。
自己的处境决定看法。DPG和大多数第一代移民不一样,更接近美国人,没必要和她争。

【在 d*g 的大作中提到】
: 我根本没抱怨美国公民比中国公民受到什么特殊待遇让我觉得不公平,我有啥可抱怨我
: 祖父辈的呢?
: 不过不好意思,我爷爷还真是早年就到美国创业,最后死在美国的。
: 我感谢老天把我投胎在我家还来不及,干嘛要抱怨?
: 最后,举报一下这个贴PA。

1 (共1页)
进入Parenting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华人应该占大学招生名额20%以上 (转载)崩溃了, 请教大家都怎么指出小孩的错误呢?
上滕校的真正秘诀。。。见过S活不让娃说自己是华人的父母么?
AA及大学招生亚裔被歧视:抛砖引玉新哈佛,北清 (转载)
转贴一个爬藤成功的贴子美国名校随便算都有20几所,你们紧张啥?
海龟家庭的孩子上学怎么办?高考文科报小语种好吗,
上海考生心目里的名校 (转载)美国私立高中招生
请有经验的父母前辈们帮忙分析分析既然UCSD亚裔占4成, 请出示一下UCSD成功的ALUMNI
还是决定让娃考考gift program了美国私立高中招生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招生话题: 大学话题: 考生话题: 地方话题: 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