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PDA版 - 科普贴:关于充电的小常识
相关主题
谁能科普一下电池技术的进展?手机充电的次数
为了电池应该怎么充电?三星的板子不能充电开机了
TP+CM7 休眠后电池消耗怎么样?Re: 苹果6的电池也有问题,电量显示不稳 (转载)
ZTE电池不行苹果故意限制旧iPhone性能!众多用户联合上诉:太坑
安卓手机电池呀~~zz iPad天冷无法充电 客服回应:捂在被子里充
HTC one X 的电池很给力啊锂电池充电记忆效应是
hot 阿, 手机充电电池无线充电 快速充电的危害性
LD对Mate 2很满意发现苹果比Rim更会做宣传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电池话题: 充电话题: 谣言话题: 手机话题: wi
进入PDA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c*****g
发帖数: 70
1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手机彻夜充电对电池有害,笔记本电脑也不例外。关
于充电方式,怎样充电才不会影响电池质量,存在很多或真或假、半真半假的传言。今
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谣言,看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捏造的,并告诉大家一些给
手机充电的正确方式和存放电池的建议。
要想破除谣言,就得先了解谣言。
谣言1:手机要先耗完电再充电
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此类充电准则,只对能产生记忆效应的镍镉电池、老化的镍
氢电池适用。而对于现在采用锂离子电池的新型手机,情况正好相反,锂离子电池周期
性充电效果比耗尽电量后再充电效果更好。
谣言2:整夜充电会加剧电池的损耗
这个同样已被证伪,相比把手机电量耗完再充电,手机不过分充电对电池寿命更好。(
现在的电池自带防过充功能,充满电就会停止输入电能。)
谣言3:关闭应用程序可延长电池寿命
很多人都认可这种观点,但这只是个谣言。事实上关闭应用程序并不会延长电池寿命。
更有趣的是,关闭应用程序之后,重新启动应用程序比点击已经打开的应用程序要耗费
更多的能量。关闭应用程序推送的通知才是延长电池寿命的更佳方法。
谣言4:手机充电必须用原装充电器
另一个值得揭穿的谣言,制造商们会“强烈建议”使用原装充电器。但只要不使用一些
低档的充电器,第三方充电器并不会影响电池寿命,顶多会影响手机充电所需时间长短。
谣言5:禁用Wi-Fi或蓝牙对电池有好处
这也是谣言。虽然Wi-Fi和蓝牙需要大量的电力,但是软件技术足够发达,能够保证Wi-
Fi和蓝牙对电池寿命的影响微乎其微。为了节省一点电量,开启和关闭这些应用程序肯
定是不值得的。
谣言6:充电时关掉Wi-Fi或蓝牙
还是假的,Wi-Fi和蓝牙的确挺耗电的,但在软件技术的更新下,电池受到的影响已经
微乎其微了。所以为了省电来来回回开关Wi-Fi和蓝牙真的不值得。
谣言7:充电时不能使用手机
得知这是个谣言,大多数手机用户应该会很高兴吧。的确,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充电时一
定不能使用手机。反正手机也不会着火,也不会关机,通话质量也不会受影响。你的耳
朵贴近手机时可能会有点发热,但对电池来说完全没问题。
谣言8:首次使用手机前需要先充电
买了新手机,真的没必要一拿到家就开始充电,因为绝对不会影响电池寿命。制造商们
往往有另一种说法,手机充满电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电量校准。基于现在大多数手机都
可以自动校准,真的没有必要给新手机充满电。
谣言9:把电池存放在冰箱里对电池好
这已经不再局限在谣言的范围了,当你这么做的时候,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电池处于极端的温度中并没有什么好处。安置电池最好的方式是把它们放在标准的室温
下。这样就能拥有长达10年的保质期。
谣言10:笔记本电脑一直插着电源电池损伤更快
最后一个,许多人认为是常识但还是谣言的观点:笔记本电脑一直插着充电会损伤电池
。我们真的该相信现代技术。现在的电池非常聪明,一旦充满就停止输入电能。所以如
果你离开家忘记拔下笔记本电脑的充电头时,放轻松呼吸吧,因为真的没关系。
1 (共1页)
进入PDA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坑爹的samsung chromebook 2电池是2-cell安卓手机电池呀~~
三丧机的电池为啥比别的机器容易挂掉?HTC one X 的电池很给力啊
博士论文研究电池爆炸的进来科普一下!!!!!!!!!!!!!!!!!!!!!!!!!!!!!!!!!!!!!!hot 阿, 手机充电电池
华为称新石墨烯电池性能秒杀市场大部分锂电池LD对Mate 2很满意
谁能科普一下电池技术的进展?手机充电的次数
为了电池应该怎么充电?三星的板子不能充电开机了
TP+CM7 休眠后电池消耗怎么样?Re: 苹果6的电池也有问题,电量显示不稳 (转载)
ZTE电池不行苹果故意限制旧iPhone性能!众多用户联合上诉:太坑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电池话题: 充电话题: 谣言话题: 手机话题: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