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NewYork版 - 北京人在纽约》:到美国“洋插队”,很苦的
相关主题
想收集纽约的华人故事。侨报: 机票价水涨船高 游客减少
电视剧《红高粱》真好看和尚上侨报了!
哪里可以知道纽约社区活动的消息和尚又上侨报了 这次是关于怎么得到十万奖学金的报道
侨报: 如何获得便宜大学教科书?快讯:赖昌星已被押上前往中国的航班
首届纽约中国电影节将开锣雇主谈何小宝:硕士毕业打散工 压力大诱发悲剧
zz 华裔女生地铁接电话被喝止 (转载)天气转凉纽约进入供暖季 供暖不足 租户可投诉
麻烦问下,在纽约生活大家还看中文报纸吗?大家好 发伪币请求大家帮个忙提供些LOCAL中文媒体信息
侨报: 春节回中国 机票涨价三成 往返票价目前在1100至1500美元之间侨报: 八大道最大美食中心开张 南区商业前景无可限量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郑晓龙话题: 纽约话题: 侨报话题: 陈道明话题: 美国
进入NewYork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G***Y
发帖数: 9698
1
北京人在纽约》:到美国“洋插队”,很苦的
2013-10-03 22:33:43 来源:侨报网 作者:陈穗桦
【侨报特约记者陈穗桦北京报道】对于爱看国产电视剧的中国观众来说,郑晓龙是一个
绕不过去的名字。1990年,《渴望》播出,万人空巷,这部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剧便出
自他的策划;1993年,他导演的《北京人在纽约》播出,成为第一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
中国剧集,也是姜文唯一主演的电视剧;2011年,他首次执导古装剧《后宫•甄
嬛传》,风靡两岸荧屏,甚至“出口”美国和日本。
第一次接受侨报记者采访时,郑晓龙正在山东高密拍《红高粱》。因为剧组趁高粱正红
的时候赶戏份,因此开放探班的半天时间里,拍摄并没有因为大批媒体到访而停止,郑
晓龙坐在导演棚内,心无旁骛地盯着监视器,嗑出一地瓜子壳,找不到采访机会的记者
们只能草草拍几张照片然后走人。当晚,剧组原本给包括侨报在内的两三家平面媒体安
排了专访,结果正在房间吃盒饭的郑晓龙眼睁睁看见自己的房间里挤进了近二十家媒体。
再次受访时,郑晓龙正在赶拍夜戏,趁着休息的空当,他对侨报记者畅谈了二十年前在
美国拍摄《北京人在纽约》的往事。他坦言,当时中美有不小差距,自己初到美国时觉
得“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但拍摄此剧,是为了如实反映“洋插队”的不容
易。
没想泼冷水,但“王起明的婚必须离”
曾有人这样归纳郑晓龙的作品:“1990年《渴望》播出,犯罪率下降;1993年《北京人
在纽约》播出,出国率下降;2007年《金婚》播出,离婚率下降。”
段子的前两条都有据可查:中国公安部曾表彰优秀剧组,破例颁奖给并非警事题材的《
渴望》,郑晓龙亲自去领的奖,但他也不清楚是小偷被电视剧感化了,还是小偷都去看
电视了。至于“出国率下降”,则是时任中国广电部部长的艾知生在一次会议上亲口说
的。
当时很多媒体都用“《北京人在纽约》给‘出国热’泼冷水”大肆报道这件事,“泼冷
水”是个充满主观故意的词汇,但“拉低出国率”并非郑晓龙的初衷。
最初给郑晓龙灵感的,是时任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龙新民。他向郑晓龙推荐了一本
“特别好”的小说,正是《北京人在纽约》。郑一看完,马上找到曹桂林,花了一万元
(人民币,下同)左右买下了改编权,开始筹备拍摄。
1992年夏,郑晓龙与当时正在美国读书的妻子王小平完婚。几个月后,电视剧正式开拍
,王小平也成了剧组的翻译,并参与编剧。
电视剧按照原著的脉络拍到第四集,郑晓龙便改了情节走向。小说里,王起明和郭燕没
离婚,但他让姜文和严晓频在戏里离婚了。因为现实中出国的夫妻分手并不罕见。“很
多人不适应全新的环境,在美国要奋斗,要受苦,这个过程中会丢失很多东西,甚至包
括家庭。”郑晓龙解释,从戏剧冲突的角度,这个婚也必须离,“王起明的媳妇儿被人
抢走了,中国人那个‘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是不是?故事得往下走啊”。
中国人讲衣锦还乡 报喜不报忧
1991年,郑晓龙来美国“体验生活”。时任纽约总领馆文化领事的丁伟找了很多当地的
留学生和华人,和郑晓龙一起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听来的故事有好有坏,有过得不错的,也有“一辈子在餐馆打工的”。
但更多人的经历,不能用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来美国后,得与失有时只在
一念间。“你在国内对社会的认知不管用了,你得学人家的认知,重新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初,在生活水准的层面上,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很明显。“那会儿大陆连超
市都没有,更别说什么私人房屋、汽车了,当时美国的物质条件真的比中国大陆强很多
。” 郑晓龙对侨报记者说。
但是,即使土地丰饶,也不是随便撒一把种子就能有收成的。
“当时大家都认为到国外可以很容易地生存下来,还可以活得不错。其实就算生存下来
,很多人也掉了一层皮。另外还有心灵上的折磨——被人看不起、受歧视,不会英文、
话说不清楚,等等等等。实际上《北京人在纽约》讲的是这些事,讲这些新移民到美国
的艰辛。”
包括后来拍《甄嬛传》,郑晓龙拍电视剧的态度近似一个新闻人,他喜欢客观,尽量还
原事实,好坏对错,留给看官们去评说。“我想真实地反映出国的这些人。”他说。
但他心中也有自己的评判:“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出远门的人,有两个特别大的毛病—
—第一是‘报喜不报忧’,这是中国的传统;第二个是要‘衣锦还乡’。所以,留在国
内的家人,大多数并不知道出国的那些人苦,他们在国外省吃俭用,然后买点东西拿回
国,国内人就觉得‘啊这么有钱’,这就算衣锦还乡了。他向国内只报他好的那一面,
不报难受的那一面。这两个,就不是很客观地反映中国人在国外的实际生活。”
中国人在国外的实际生活是怎样的?
“你到那‘洋插队’,很苦的。”郑晓龙说。
主角原本是陈道明 “姜文哪像个知识分子”
2009年,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曾辞演《北京人在纽约》,很多人这时才知道
,原来王起明原本应该是陈道明,而郭燕原本是陈道明的妻子、曾是央视主播的杜宪。
联想到陈道明在1990年的《围城》中成功塑造的方鸿渐一角,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开始会
选中他。1992年,剧组刚到纽约不久,陈道明还与杜宪住进了剧组,杜宪和其他人轮流
做饭,陈道明给剧组当司机,杜宪后来出书回忆,陈道明“在纽约开车的特点:一是哪
都敢去,二是不问路,也不让别人问路,坚决跟着感觉走”。
但“跟着感觉走”的结果就是经常迷路。杜宪在《我在美国的106天》一书中提到:“
有一次,我从外地打电话到剧组,剧组的人说陈道明拉着导演、编剧去机场接人了。我
问应该什么时候回来,对方回答说不知道,因为被接的人已经回来了,不知他们的车开
向了何方。”
融洽相处了短暂时间后,尽管两人已经与剧组签了合同,陈道明和杜宪还是一起辞演了。
王起明的角色由姜文顶上,不少人表示反对,理由是“姜文不像知识分子”。
郑晓龙不同意:“难道知识分子就非得戴眼镜、文绉绉啊?”
事实证明,换角很成功。1995年,陈道明出演了被称为“《北京人在纽约》姐妹篇”的
《上海人在东京》,珠玉在前,后来者的题材格局并无新意,反响平平。
植入香烟广告 第一部赚钱的电视剧
《北京人在纽约》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第一部启用“责任制”拍摄的电视剧,责任制意
味着郑晓龙得自筹经费。第一次在海外排片就得全程“自费”,压力不言而喻,拉亲戚
朋友的赞助、贷款、植入广告……投资一共达150万美元。让郑晓龙得意的是,这部剧
成了中心第一部赚钱的电视剧。
史无前例也后无来者的是,剧中出现了三五香烟的广告。剧组的制片主任刘沙饰演了一
个小角色,郑晓龙特意给他设计了一个情节,让他手拿两条烟分发给朋友,台词是:“
哥们儿在三五公司谋点职,给你们带了点三五香烟,分分。”抽烟时,镜头给他个大特
写,“从嘴上拉开”,郑晓龙笑道。
被称为“拓荒者”的郑晓龙,勇于尝试各种“第一次”,想法新潮,手法也很变通,但
有些东西他却决不妥协,很“认死理”。
郑晓龙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起拍《甄嬛传》时,“四爷”念念不忘的纯元皇后有一小段
亮相,尽管事后很多观众也不大记得这一段,但郑晓龙遵循的剧情逻辑是:“能让皇帝
记着一辈子,必然不能比孙俪差。”他千挑万选找到一名女演员,结果到拍摄时,这个
角色不知为何被“调包”了。郑当时气得大骂:“你们他妈的当我傻呢!”
对话郑晓龙
《侨报》:第一次去美国是什么时候?
郑晓龙:1991年,我去美国,为办公司(华艺影视录像节目有限公司)考察,还为拍《
北京人在纽约》体验生活。纽约领馆的小丁,丁伟(时任纽约总领馆文化领事),他帮
我开了好几个座谈会,找当地的留学生、华人,跟他们座谈,跟当地的中国人接触,了
解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情况。
《侨报》:公司经营得如何?
郑晓龙:1992年正式开办公司,在纽约、洛杉矶,推销中国大陆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
我们当时代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20多家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我们通过
版权的方式,把录像带的销售权卖给各个代理公司,代理公司再卖给华人电视台和录像
带店。
《侨报》:《渴望》是不是算最好卖的?
郑晓龙: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凡是在国内好卖的,在国外都好卖。凡是在国内播得
火的电视节目或电视剧,在美国也火。因为华人都一样,在中国爱看的,在美国也爱看。
《侨报》:听说《渴望》的版权当时卖到一分钟2美元,一部电视剧几千美元?
郑晓龙:那会儿一分钟1美元,2美元都算多的。
一开始我们还以为可以卖得比较多,没想到美国华人经济非常小,他们的电视台几乎没
有什么太多的广告,这是其一。其二是中国大陆的影视剧节目在美国盗版非常严重,录
像带店里多数都是盗版,他根本不买版权的。但我们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拿这些
节目注册版权。注册版权后,再卖给这些录像带店。他们都没有版权,就必须得买。
《侨报》:当时只针对华人市场,没有试图卖给美国主流市场?
郑晓龙:如果针对主流去,你得有投资啊。我们那次去办公司,总共只花了19美元,不
光注册费用,还包括去考察往返的机票、在美国的食宿——办公司的整个费用,我们中
心一共就花了19美元,这19块钱还是在洛杉矶一次什么行李的出关费。机票是跟我们合
作的那一方掏的钱。我们自己一分钱都没掏,而且我们也没钱掏,当时中国,哪有钱啊
?当时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哪有钱啊?当时中心恨不得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哪有
钱干这个呀。
《侨报》:你不是已经在中心拍了几部有影响力的电视剧了吗?
郑晓龙:我们拍的那几部都是赔的。《渴望》投资102万元,收回50几万元;《编辑部
的故事》投了150多万元,收回90多万元。全是赔的。
《侨报》:你第一次去美国时,对美国有什么印象?
郑晓龙: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
1 (共1页)
进入NewYork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侨报: 八大道最大美食中心开张 南区商业前景无可限量首届纽约中国电影节将开锣
警方建议: 防iPhone被抢 注册定位服务zz 华裔女生地铁接电话被喝止 (转载)
生命在希望就不熄 八旬慈母坚守渐冻女儿十年麻烦问下,在纽约生活大家还看中文报纸吗?
过年忙 美中往返机票抢手侨报: 春节回中国 机票涨价三成 往返票价目前在1100至1500美元之间
想收集纽约的华人故事。侨报: 机票价水涨船高 游客减少
电视剧《红高粱》真好看和尚上侨报了!
哪里可以知道纽约社区活动的消息和尚又上侨报了 这次是关于怎么得到十万奖学金的报道
侨报: 如何获得便宜大学教科书?快讯:赖昌星已被押上前往中国的航班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郑晓龙话题: 纽约话题: 侨报话题: 陈道明话题: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