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g*******a 发帖数: 31586 | 1 [导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摆脱不了的心理障碍走
向了自杀的道路。
商界富豪为何选择不归路
2011年5月23日凌晨,一位老人从23层高楼坠落死亡,人们惊讶地发现,自杀者竟然是
公司刚在深交所上市的万昌科技董事长高庆昌。
距此三天前,浙江商人卢立强在台州临海灵湖公园溺水身亡,卢是台州最大的钢结构生
产企业之一的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
而在一个月的前一天,身家数十亿、极富传奇色彩的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以自焚
的方式结束了44岁的生命。
连续两个月,3位中国企业家留下亿元身家,相继走向了人生的末路,由此产生的诸多
悬念和问题仍然待解,公众开始聚焦企业家群体光鲜表面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
20多年来,中国企业家群体被主流经济文化逐渐认同,被赋予“经济脊梁”特性的他们
,身边总被“精明强悍”、“春风得意”等众多词藻围绕。然而,不少抽样调查表明,
中国企业家群体已成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
公开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摆脱不了的心
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 因为那太阳般的盔甲过于耀眼,人们的目光穿透不了那耀眼的盔甲,抵达不了他们
的心灵。在人们眼里,他们像那盔甲一样的坚硬,直到有一天,那坚硬的躯体轰然倒下
时,人们在震惊之余,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坚硬的身躯会毫无征兆地坍塌。”管理专家、
商业评论家王育琨在著作《强者:企业家的梦想与痴醉》中,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家这一
群体的脆弱心灵。
企业发展困境是直接诱因
中国企业家因不堪心理重负而非正常死亡的现象,近年来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法制周报》记者统计了近10年经媒体报道,颇具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非正常死亡案例
(见图表),其中“自杀死”占11位,“过劳死”占了8位。
令人诧异的是,他们死亡的平均年龄为50.65岁,只有一位年龄超过60岁。他们经历过
商道上多年的摸爬滚打,是企业帝国上的王者,却在物质极度富足的时候,选择极端的
方式告别世界。
在他们死亡的背后,企业的发展困境是悬在企业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外界对于4月13日在奥迪车内点燃自己的金利斌的死因猜测,并没有因警方给出的调查
结果而消弭。警方透露,金利斌在自焚之前留下了一份遗书,部分内容是种种苦衷的倾
诉。
此苦衷,源于其生前已经债台高筑。就在他死后不久,刑警和经侦支队有关人员分别进
驻惠龙集团总部,调查取证,封存账目。
包头市公安局经侦队对此案的调查定性为:金利斌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而自焚。其涉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单位犯罪”。
而同样,浙江台州知名商人、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强的死,也被认
为与错综复杂的债务问题有直接关联。
相关报道显示,虽然身为建设部定点企业,珠光钢构的生意却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样好
,随着钢材原料的大幅上涨,珠光钢构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度被迫停工。由于亏损
严重,卢立强不得不以抵押等多种方式向银行融资,并大量面向社会集资。
在万昌科技上市前夕,高庆昌遭到了实名举报。万昌科技关联公司、山东万昌股份有限
公司股东艾群策向证监会举报,作为董事长的高庆昌涉嫌掏空万昌股份资产,将其转至
即将上市的万昌科技;另一面还遮掩万昌股份的经营业绩、长达6年不开股东会。
更多的案例证实,企业家非正常死亡背后的直接原因,很大程度源自企业的运转状况。
2003年9月7日,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金岭因企业扩张带来极大压力,脑
溢血死亡。
2005年1月1日,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恩龙因欠下4亿债务,在企
业运转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跳楼身亡。
2006年10月31日,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裘祖贻因“欣弗”药品不良事件自
杀……
孤独的王者
“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曾对500多位企业家进行调查,结果证明企业家的健康问题令
人担忧。
调查显示,55%左右的企业家常处于创业竞争的心理重压之下,45%左右的企业家阶段
性感受到心理压力。这种创业竞争的压力,不光给企业家造成情绪和精神上的强大影响
,更直接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
其次,企业家往往因为精力过度集中在企业上,很难抽时间去医院体检,很多人小病拖
成大病,加上生活习惯普遍存在问题,最终影响了身心健康,以至于猝死的悲剧时有发
生。
临床心理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谢家树认为,企业家们往往看
重事业远远超过家庭,生活和工作经常混在一起,不能很好地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些细节被谢家树注意到。
2005年1月1日,西安金花集团副总徐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据知情人介绍,徐凯大约在
当晚7时左右走进酒店客房,在1月4日下午5时,他被发现自缢于客房之中,经法医鉴定
为自杀。
吴金花集团董事长、金花股份董事长吴一坚认为,徐凯之死与其10多年一直住宾馆、生
活不太正常有关。金花集团为徐凯生活方便,长期在宾馆为其包房。
“这说明,徐凯缺乏来自家庭、情感上的支撑,这样的生活环境会使人变得孤僻。”谢
家树分析。
2007年8月11日,由于在轰动全球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中“身败名裂”,佛山利达玩具
厂老板张树鸿在自己的厂房上吊自杀。近50岁的张树鸿因一心扑在事业上尚未成家立室。
“他们不允许自己软弱,争强好胜,也不愿意让人看到内心的软弱。特别是情感上的缺
乏,使他们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找不到心灵的港湾。”谢家树对记者说。
被隐藏的“累”
一位企业家改编的歌词或许更能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企业家的生活:“起得最早的人是我
,睡得最晚的人是我;应酬最多的人是我,休息最少的人是我……”
2004年底,某机构对温州地区87名著名企业家进行健康体检时发现,按世界卫生组织的
标准,完全意义上的健康者几无一例。
在熟悉浙商的人士看来,“太少休息和放松,事业心太强”也许是这一代民营企业家的
通病。经历了第一桶金的积累,民企开始第二次创业,行业竞争压力巨大。不进则退,
使得很多企业家紧绷神经。“不少民营企业家只顾埋头创造财富,等到花开结果时却可
能无法享受了。”
2004年,《中国企业家》向50多位企业家开展“中国企业家工作、健康及快乐问卷调查
”时发现,尽管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但仍有高达75.9%的企业家觉得“快
乐”。
不愿意说累,似乎是中国企业家的通病。
2001年,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裁彭作义,在游泳时突发心肌梗塞意外去世,年仅56岁。
那时青啤正在全国上演轰轰烈烈的收购大战。
分别于2004年3月初、4月初去世的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胡凯和爱立信中国公司总裁杨迈
,死于同一个病因——心脏病,但谁都明白,杀死他们的幕后真凶是长期巨大压力下的
“过度疲劳”。他们谁都没有在死前透露过自己对于疲劳的感觉,他们甚至可能不知道
自己已经很累了,或者即使知道了也不愿说。
资料表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每年有1万多人因过劳猝死。在1995年1年内,
日本著名的精工公司、川崎制铁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相继突然
去世,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医学家调查的结果是“积劳成疾,过劳猝死”。“企业家
不容易说‘累’,一方面来自他们自身的疏忽,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工作职位的原因,与
普通人有一定的距离,加之商业竞争的规则,不轻易袒露心迹。”谢家树说。
企业家自身要学会疏导和宽容
复杂的生存环境,是困扰企业家并可能导致其健康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家用在会议、社交、商务旅行方面的时间,占其全部工作时间
的84.8%,其中企业家每周花费在交际、应酬等纯粹社交工作上的时间约为7小时,这还
不包括大量与此性质类似的旅行及会议。
《认识你的职业性格》的作者、管理学者陈鸿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企业家是工
作狂,特别是事业心非常强的企业家,他们的工作确实是超负荷的,但他认为企业家们
更多的时候“其实只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有个公司老总高中还没毕业,公司搞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办内部报纸,老总从文章到版
式,都要一一亲自参与,结果使新闻专业背景的员工只好当哑巴。”陈鸿毅对记者说,
“一个老板要是真懂得授权,适当作茧自缚,明晰管理职能,‘过劳死’就是天方夜谭
。”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分析企业、企业家非正常死亡死法时呼吁,除了政府、政策环境
的松绑,解决市场公平准入、融资难、创造和谐环境等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企业家
自身的强体健身,弄清楚什么是有为和无为,学会疏导和宽容,拥有大局观和归属感。
大而强固然好,小而强也是不错的目标,不必去硬争大而强。勉强把企业做大,未必能
够抗风险。否则,“病死”、“拖死”、“找死”、“压死”、“憋死”、“老死”等
等都是灾难。
“以死为始,以生为终。不在巨富中死去,也不在浅薄和无知的非正常中消逝。”媒体
专栏作家于清教曾在博客中写道。 | e*********n 发帖数: 4599 | 2 巨额欠债,还有压力
【在 g*******a 的大作中提到】 : [导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摆脱不了的心理障碍走 : 向了自杀的道路。 : 商界富豪为何选择不归路 : 2011年5月23日凌晨,一位老人从23层高楼坠落死亡,人们惊讶地发现,自杀者竟然是 : 公司刚在深交所上市的万昌科技董事长高庆昌。 : 距此三天前,浙江商人卢立强在台州临海灵湖公园溺水身亡,卢是台州最大的钢结构生 : 产企业之一的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 : 而在一个月的前一天,身家数十亿、极富传奇色彩的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以自焚 : 的方式结束了44岁的生命。 : 连续两个月,3位中国企业家留下亿元身家,相继走向了人生的末路,由此产生的诸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