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d*****e 发帖数: 7368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lastminute (一篇顶一万篇),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zt眼下崩溃论还很火,说明兔子经济运行良好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Aug 27 13:49:08 2013, 美东)
zt眼下崩溃论还很火,说明兔子经济运行良好 送交者: hebeiman 2013年08月26日08:
56:57 于 [股市财经] 发送悄悄话 zt眼下崩溃论还很火,说明兔子经济运行良好
天涯陈经热贴:大投资
评论1:陈经先生的见解之所以与人不同,在于其视角已经从“经典牛顿力学”跳出到
“爱因斯坦相对论”。而现今主流经济学家大都还在“地球系统”内转圈子。
怪不得这些年一直崩溃不了,让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这不科学呀!”
很有可能某一天,大伙一致看好之时,兔子的经济才会“撞墙”(克鲁格曼语)。
眼下崩溃论还很火,说明兔子经济运行良好。
评论2:按中国人的理论,超前建设就是:“要想富,先修路。”先当了裤子饿着肚子
把基础建设好,后面才会有大发展。
而西方人的理论是:“你都穷的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服了还修什么路,应该向国际
银行贷款来买粮食衣物,优先解决吃饱穿暖的问题再说。”
西方给非洲的大量救济走的就是这个路线,越救济非洲越穷,黑叔叔拼命卖资源还
债,几十年也还不完,西方鼓吹的消费型经济大体也是这么回事,欧美国家人民大举借
债消费,这种拿明天的钱来今天享乐的模式是不会有未来的。
评论3:简单的说,中国的路子是【厚积薄发】,先不惜一切代价夯实好基础,期待未
来的丰厚回报;西方的路子是【寅吃卯粮】,是根本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评论4: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此坚定地回答说:你还是得搞民主社会,搞技术创新。
民主社会才有技术创新机制,这是经济理论证明了的。可惜你没有这些东西,技术创新
不行。你不可持续,只有先崩溃,然后再看了。
仔细一琢磨就知道,这其实是说,现在的状态就是要完蛋,以后的事再说。再多
套些话,人家也不遮掩了。你不民主社会动乱要崩溃、大投资不可持续,我们干脆加把
劲送你上西天,只是现在不方便。。。
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是用来给中国找出路的,而是用来说明中国经济的极端不合
理、预测中国经济的不可持续和崩溃。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
==========================================
就这一段就好了。
支持好文。
有战斗力的制度才是好制度,负责任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土共(我最得意这个土字)对得起执政党3个字。
++++++++++++++++++++++++++++++++++++++++++++++++++
大投资(一) [ 陈经 ] 于:2013-07-29 22:33:49 主题帖
如何看待中国规模庞大史无前例的大投资?不少土洋经济学家快疯了。可以这样
说,如果中国经济不崩溃,现在的经济学理论要重写。
关于投资规模,社会熟知的概念是“投资占GDP的比重”,中国超过了50%,太大
了,“过度投资”了。正常经验数据是,发展中国家20%到30%,发达国家15%到20%
。中国从2005年47%到现在高于50%,常年在所有国家中最高,再没有第二个,接近的
都没有。
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几个国家连年投资占比40%,最
后危机了。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闯出名头靠的是1994年预言了这次危机
。当时亚洲经济发展很好,日本要争第一,四小龙,东南亚小虎。克鲁格曼却说,亚洲
国家搞数量扩张,轻视技术创新,所谓“亚洲奇迹”一定会破灭。值得注意的是,他认
为连日本技术创新都不行。
亚洲(其实特指东亚和东南亚)经济高速增长,显著的特点是高储蓄率、高投资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克鲁格曼等人的研究以及后来日本、东南亚危机的事实,得出了
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依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技术
创新。
这哥们最近又来预言中国经济奇迹破灭了,说法是“撞墙”(Hitting China’s
Wall),算是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会有大危机,甚至盘算中国大危机对世界会有啥影响。
知道来龙去脉就不会奇怪了,这是他思路的自然发展,对中国从来不看好,越看越象东
南亚。就算比东南亚强点,技术创新总强不过日本,中国注定大危机。
吊诡的是,中国政府从言论上看,可以说是这个“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忠
实信徒。政府宣传对“自主创新”无比推崇,常年自认“不可持续”,各种自我检讨。
常见说法有:
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经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盲
目投资、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物价上涨、消费力下降、深层次结构问题、产业结构不
合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投入推动、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科技创新能力差、
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实力不容乐观、差距越来越大、人才匮乏、制造业竞争优势水平低
下、制造业危机四伏。。。
这些真的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常见词汇,不是敌对势力的唱衰,唱衰文一般还整不
出这么多词。这些自我检讨是符合经济学家们的理念的,某些词可能就是他们编的。
但是,让经济学家疯掉的是,检讨到这份上了,却浑身是劲在折腾。中央政府保
八不行就保七,地方政府超级投资计划往外端。“不可持续”好几年了,投资计划越来
越吓人,中央四万亿,湖北五万亿,浙江十万亿。大投资弄得“高储蓄率”都不够了,
货币体系大扩张,M2高速增长,银行贷不动了就搞十万亿“理财产品”绕过监管。搞到
“钱荒”都出来了,还加大投资保经济增长,下限7.5%、底线7%。
一边认真检讨,都承认“不可持续”了,一边却仍然违背经济学常识地瞎折腾,
看来是精神分裂了。
大投资(二) [ 陈经 ] 于:2013-07-30 00:35:19 复:3900583
中国政府在“大投资”问题上的精神分裂,由来以久,不止这一件事。它代表了一
个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哲学问题。
这个哲学问题是这样的。你有一个很好的、所有人都崇拜得五体投地、没人不同
意的理论。然后你有发展经济这样的问题要解决,你把这个理论用上去,发现没有出路
,怎么办?
比如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这个很好、
得大奖、所有人都同意、都崇拜,以此为据轰轰烈烈地自我批评。但是“技术创新”很
难,真的很难。难到只有世界第一的美国人算好,连曾经世界第二的日本人都不行。一
个想发展经济的穷地方怎么办?要不先凑点钱拉些投资瞎搞搞?
这个很好的理论又说,“依靠高储蓄率和高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
”。现在结局很清楚了,穷国发展经济肯定会不可持续。
如果去看克鲁格曼一系列文章,会发现这是的他核心思想。因为技术创新厉害,
美国就是第一,连美联储印钱都比中国央行印得漂亮。
这类“政治经济学理论”还有不少,它们的基本模式差不多都是这样:如果不按
成功的人的方法做,就会象那些失败的人那样失败。N个成功的国家以及M次危机可以证
明。要民主,不民主会失败。要放松政府管制,砍掉所有纠缠在一起的老鼠尾巴,扶持
民营经济。要“科技教育福利”地可持续发展,不要“成本环境消耗”地竞次。要靠技
术创新,不要搞不可持续的大投资。
政府宣传一直说,这些理论很好,我们同意,要民主、要发展民营经济、要科技
教育福利、要技术创新。我们还不民主、政府干涉经济太深、教育落后福利差、技术创
新很差。全都承认,全都认怂。可以一句话总结政府和经济学界都认同的“理论成果”:
不要象中国现在这样搞经济。
但从“不民主技术落后”的现状,怎么发展到“民主社会可持续大搞技术创新”
的神仙境界?有没办法?
西方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此坚定地回答说:你还是得搞民主社会,搞技术创新。民
主社会才有技术创新机制,这是经济理论证明了的。可惜你没有这些东西,技术创新不
行。你不可持续,只有先崩溃,然后再看了。
仔细一琢磨就知道,这其实是说,现在的状态就是要完蛋,以后的事再说。再多
套些话,人家也不遮掩了。你不民主社会动乱要崩溃、大投资不可持续,我们干脆加把
劲送你上西天,只是现在不方便。。。
西方经济学理论,不是用来给中国找出路的,而是用来说明中国经济的极端不合
理、预测中国经济的不可持续和崩溃。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
这是政府文宣不同意的。中国经济成就辉煌,会前景光明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政
府工作报告的另一半是在可持续地自吹。还不是放空话,有各种数据与事实说明进展,
也描述了很多具体措施。
取得了“不要象中国现在这样搞经济”这个共识以后,中国与西方经济学理论说
bye-bye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很好,但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而我们一定要解决问题,
要自己想办法,因为中国和西方不一样。
当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想办法。
这些办法就不是经济学家愿意看到的了,历史上想出来的各种办法,基本全是看
上去很邪门的东西。大投资就是一种“办法”。它不是一个经济运行模式,而是解决问
题的“办法”中比较吓人的一种。“办法”会带来更多问题,就又想其它办法去应对。
每一种“办法”看上去都不是办法,弱点明显、不可持续、后患无穷。一计不成
再生二计,没钱了就想招拉钱,银行贷不到就搞“理财产品”。计中计、连环计,中央
地方连年混战。事情弄得很复杂,经常看上去要崩溃。
大投资(三) [ 陈经 ] 于:2013-07-31 23:55:12 复:3900583
大投资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特征,又如何成了崩溃论的主打?
在Hu-Wen第一届任期的时候,中国是比较低调的。投资占GDP比重虽然高,由于当
时GDP不高,和现在印度的规模差不多,投资总额不算大。那时舆论对投资占比就有相
当多的讨论,说不正常,要扩大消费。但这些讨论并不激烈,流行的崩溃论没有说投资
问题的,入世产业崩溃、资本外逃等等,说法比较杂。现在国内外的崩溃论都收敛到“
大投资不可持续”这个焦点了。
直到这时的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多少有些靠天吃饭的意思,标志性产物是“开发
区”。
全国各地一度近7000个开发区,4万平方公里。招商引资,资金、技术、市场都靠
外面,发展办法和第三世界穷国差不多,基建配套好些。外资一年几百亿美元不算少,
但开发区实在太多,各地一分毛都不剩,争抢十分激烈。总体来说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需要治理整顿。2007年清理到剩1500多个,一万平方公里。
那时有批评开发区占用农田荒置的,没有说开发区投资太多受不了的。所以是国
土资源部来清理,不是发改委财政部。一般一个市所有开发区基建投资一年也就十多亿
到几十亿,全国加起来是万亿规模,不算高。投资额如果上去了,还是大好事,说明引
来企业了。就是招不来,投资才上不去。
这种靠天吃饭的开发区算啥?快速三通一平,虽然在世界上算绝活,在中国不算
啥,谁都会。圈一大块地清一下,建筑稀少,大片荒着,机会主义搂草打兔子。也正因
为花不了太多钱,所以闹出近7000个开发区。
当然也有不少很成功的开发区,基数大总会出不少成功的,国家级的就有100多个
。就算不成功,或多或少总有些成绩,在穷国看来就不得了。加在一起,在发达国家看
来都算特大的事,能够改变全球经济。中国的事经常这样,说起来是各种毛病,失败典
型到处都是,宏观上却不得了。一说中国研发就是抄抄抄差差差,到处瞎搞也闹出不小
动静,基数大。穷国看着就是“中国真发达”,一般的发达国家不在话下,需要老牌帝
国主义大牛公司群体出动镇压才服气,继续自我批评。
但中国这么大,要大发展,靠开发区这招行么?或者说靠“招商引资”行么?
对中央政府,是可以的,日子好过了非常多,产业升级口号叫得震天响,实际是
自我吹嘘。对一些东部沿海地方政府,也可以,产业聚集了,搞出了大名堂。一小块开
发区,搞好了真的能创造特大奇迹,可以说没有尽头。出一个大牛公司就可以往千亿上
想,一个硅谷顶一个大国。这条路的障碍就是技术创新,外国人说得是有道理。一个公
司一个楼,想创造超级产值唯一的办法就是搞技术。
但广大中西部地区,就不太行了,招商引资条件相对差。甚至东部地区大部分地
方政府,也不行,做大的开发区不多。不是说当地干部不努力,是有这样的因素。努力
也就那样,考公务员名额有限。大家都去考,都搞开发区。最后就是,“人生的道路啊
,为啥这么窄”。一个国家,厉害的开发区根本不用多,也多不起来。带动搞出城市带
,有一个就是发达国家,有两个就是超级大国,三个只能指望未来的中国。
而且这条路往下走,要靠技术创新。这个理念现在成“经济正确”了,其实从统
计意义上来说,是条风险极大的死路。胡吹技术创新是“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
”,不是那块料的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希望。国家层面上大搞技术创新,是靠本钱大亏
得起有研发基础,需要很多条件。对个人、对公司完全不是这回事,绝大多数混在江湖
的都不是靠技术创新。人家说不定靠的是抄,还抄得挺成功。国家层面要“自主创新”
,可这么要求个人与公司就不对了,要看具体情况。
其实一般人隐约也知道这个道理,口头上崇拜技术,有几个人去看技术书?大行
其道的是“成功学”。李开复的技术书有谁看过?职场成功学到是炒出了很大动静。
经济学理论,有时看上去就是“成功学”。因为“成功”了,所以老子可以出书
,一堆人崇拜地看。一伙西方人就研究经济理论,因为西方经济发达了,所以就装腔作
势搞几个学派,自己都信了。真正发展经济的“技术”,肯定是有,但不是经济学家说
的那一套。和工业技术一样,也是一堆树状的“know-how”。现在搞经济学的人,理论
说起来都是一套套的,很多人最基本的“know-how”估计都不懂。哪个经济学家知道怎
么搞拆迁?
大投资(四) [ 陈经 ] 于:2013-08-01 23:49:24 复:3900583
社会舆论、政_府文宣天天疲劳轰炸,说各地搞经济的办法这不行那不行。也确实
困惑,穷地富地想要大发展,眼见的办法都不太灵,达到群众期望难如登天,舆情沸腾
,怨声载道。
中央理论文宣,多年没搞出给力的东西。主推概念和谐社会,听着不错,实践起
来不行。房产卖家买家和谐不了,股市集资套现的和散户越搞越僵,其它就不用提了。
主要经济理念“自主创新”、“结构性转型”、“产业升级”意思差不多,都是要大搞
技术。这个好一些,概念很好,也有不小作用。但没有普适性,风险高需要很多条件。
它更多是一种理论,不是“know-how”,不直接解决问题。
发展目标几百条,报告几百页,没有深入人心的口号。增长前所未有地高,但搞
到哪算哪,看不清未来。调来调去稳这稳那,没有方向。老百姓吃喝闲扯就骂社会,堆
积负能量。没有主意的时候,除了骂是干不了啥。移民、信大师,富了也不感谢社会。
不光是中宣部的事,不是说有好理论宣传不足,首先还是得有好货。货色一般,
用各种花团锦簇的形式鼓吹,只会让人觉得烦。集体领导,胸有成竹统领全局不容易。
但也不是不可能,团结一致对阶段目标有明确的目标与主意,就有门了。很多人内心相
信或者期盼中国有光明的前景,也有不少亮点,地球上最多,要不然不会有“自干五”
这种现象。就是乱轰轰说不清。要是有看得清的好东西,群众还是听的进去的。公知成
天对中国没一句好话,慢慢群众也烦了。中国足球都很有群众基础,偶尔踢场好球就一
片鼓励。重庆折腾了些新气象,一度呼声很高,铁道部出了第一个广受赞扬的贪官。群
众不好忽悠,其实就是讲道理,看上去抱怨很多,想搞茉莉花革命完全没戏。
现在的“中国梦”概念是中央文宣想努力下。要让人看到大的希望,激发信念与
热情。有了信念,就不会折腾那些乌烟瘴气的东西,风气就正。这很困难,让人真信不
容易。需要搞出具体可行的路线图,有说服力地让人有方向感。有方向有信心,不怕困
难,敢付代价。
之前已经说了,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路线,包括结构性转型、产
业升级,宣传力度很足,但不能给人信心。它更多是一种美好期望,如果有是很好,但
不是一个可行的路线图。一个具体的地方,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自主创新”上,得等到
啥年月?就象中国家长重视教育,但对小孩学习有信心的不多,一般是非常没有信心,
到处折腾。
与之相比, “大投资”路线到是有生机勃勃的冲力,很有戏。有群众基础,政_
府也喜欢,就是经济学家挑毛病,学界名声差。它毛病一堆,但潜力无穷,也有了深入
的实践,优势极其突出。
一个地方要开展大投资,说出来就令人兴奋,摩拳插掌大干一场。经济学家来说
丧气话,说要搞技术创新,要发展民营经济,不要大投资,人就很烦。您那“技术创新
”到底要怎么搞?发展民营,好啊,能不能帮拉些民间投资?不能就拉倒吧。大投资很
好懂,谁都能明白。
大投资不是小打小闹搞拉大旗扯虎皮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是气魄宏大地建设“新区”。滨海滨湖滨江新区、东南西北新区,搞好了直接就是
“建成区”,城市规模2倍起、4倍不算多、6倍常见。不是零散的公路、铁路、地铁
建设,是整个未来新城、整个省、全国统一规划的高标准快速大交通系统,世界等级最
高、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系统。不是搂草打兔子地招商引资,是有目地有选
择有配套的产业大规划。不是引进外资讨好真假洋人,是内部操作、自主规划、推进。
大投资是具体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一个个项目看得见摸得着。大投资的必要性
很显然,不投、少投都没戏,只有大投、狠狠地投。大投资是主动的、进取的,不是被
动的靠天吃饭。大投资是普适的,穷地富地都可以投、必须投。大投资是有组织的,可
以高标准提前规划、好好规划。大投资是可操作的,第一步第二步很清楚。大投资激动
人心,有吸引力,有活力。大投资是革命性的,大决战,升级换代,旧貌换新颜。
其实我不描述也一样,大投资天然魅力巨大,不需要宣传。发财致富不需要宣传
。大投资如果能搞起来,就是不可阻挡的。中国进入大投资时代,是因为能搞了,不需
要谁引领方向。经济学家去地方上忽悠阻止大投资,一定是乱棒哄出。
你有什么道理讲得过大投资?发展是硬道理。没条件,只好省吃敛用投资,投资
占比高总量也上不去,小规模投资搞了多年。投这个只好压那个,建了高速公路铁路就
建少了。好不容易混出头了,各种条件具备了,不搞就是神经病。富地发展起来了要大
搞,穷地差距大更要大搞。不大搞是绝对不可能的,问题是怎么搞、搞多大。
大投资不是经济学,任何经济学在它面前都只有靠边站。大投资是简单直接易懂
不可阻止的大道理,经济学的小道理复杂难懂靠忽悠。各级政_府只会盘算大投资怎么
搞,经济学指出的各种毛病都不是关键。不平衡、不协调,so what?大投资就是要把
东西搞出来,平衡、协调是啥意思?不可持续,更是so what,大投资搞成了就大功告
成,早搞成早收益,搞成了就换办法了,要可持续干啥?
从胡温第二届任期开始,不需要宣传,大投资自动成为时代特征。不搞大投资就
是脱离时代,全国各地都动起来。不管增长率是11%还是7%,不管经济数据好坏,美日
欧怎么QE不管,外围环境好坏不管,反正就是要大投资。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要不要
大投资是不用争论的。你就举出100条理由说不能搞,也还是会搞。你只有说搞不下去
了,那才不搞。
对经济学而言,这确实是个很严重的挑战。连续高比例投资这么多年,经济规模
这么大了,还这样大搞投资,搞成了规模更大的大投资,这是史无前例的。不用提腐败
、低效之类的问题,这些是枝节。经济学里最根本的一条,投资生产消费平衡,和大投
资实践是完全冲突的。如果相信经济学原理常识,自然就会抨击大投资决策,预言大投
资搞不下去。
大投资(五) [ 陈经 ] 于:2013-08-04 12:06:52 复:3900583
大投资不是宣传,不是设想,而是一个已经干了多年的事实,只不过以前没那么大
。大投资毛病肯定很多,但它是史无前例的,对此有一些简单的误解。
一个最常见的误解,说大投资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加大政府投资。凯恩斯主义最明
显的特征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靠央行增加货币供应、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投资与
消费。“刺激”(stimulus)这个词2008年以后特别流行,很多国家都搞过多轮“
stimulus package”,中国并不算特别突出。这是把大投资理解成一个托住经济增长的
周期行为。凯恩斯主义的另一面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要紧缩货币加息控制投资消费。
凯恩斯主义的基础是经济有周期。
大投资不是这样的,它规模越来越大,不是周期现象,更象一个“正反馈过程”
。这是我的一个重要结论:
大投资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个数据为例。从1981年的961亿元到2012年的
374676亿元,30年平均年增长率22%。值得注意的是,2001到2012年,年均增长率上行
到了26%,变成10倍。这个增长率未扣除价格因素,但也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长,2001年
到2012年名义GDP“仅”变为4.7倍。
年份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981 961
1982 1200.4
1983 1369.06
1984 1832.87
1985 2543.19
1986 3120.6
1987 3791.69
1988 4753.8
1989 4410.38
1990 4517
1991 5594.5
1992 8080.09
1993 12457.88
1994 16370.33
1995 20019.26
1996 22974.03
1997 24941.11
1998 28406.17
1999 29854.71
2000 32917.73
2001 37213.49
2002 43499.90
2003 55566.60
2004 70477.44
2005 88773.61
2006 109998.16
2007 137323.93
2008 172828.39
2009 224598.8
2010 278140
2011 311022
2012 374676
这个系列数据有几个明显的异常年份:
1. 1989和1990年这两年是30年中前所未有的,投资负增长,对应着仅有的一次社
会动乱。
2. 1984年增长33.8%,1985年增长38.8%。这是改革开放加速推进,有大的想法了。
3. 1992年增长44.4%,1993年增长54.2%,1994年增长31.4%。这次是南巡,全国
疯狂加速推进改开。
4. 2009年增长29.9%(由于物价下降,这个增长其实很高)。这次是全球金融危
机,中央四万亿投资。
除了2009年看上去比较象凯恩斯主义的操作,其它三次异常和凯恩斯主义没有明
显关系,1984年、1992年世界经济没有特别的事,显然是政治因素。到是1998年有亚洲
金融危机,当时也是据说搞了凯恩斯主义,发国债,扩大基建,但从这个数据里却看不
太出来,是增长偏低的年份。凯恩斯主义解释不了30年22%的年增长,更解释不了2000
年以后26%的年增长。难道年年都在搞凯恩斯刺激,年年都是按经济萧条期操作?除了
动乱都在大打鸡血?就算在搞吧,能连搞这么多年?或者30%以上才算鸡血,增长20%就
算“正常”?这都解释不通。
30年来一步步发展到一年30多万亿的大投资,不是经济周期现象,而是一个正反
馈的循环过程。在正反馈过程中,也有波动,是政治性的波动,但不是经济周期。1984
年是改革开放有了相当成效,感觉可以加速推进,力度就上去了。1989和1990年,社会
动乱,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反思改革开放,不敢投了。1992年,东风开来满眼春,死活
就这么干了,出现了最猛的一次增长。2009年,表面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我们之后会
论证,这是地方上各种加速发展的计划压不住了。
当然,如果某一年或者两年搞得太猛了,就会有“后遗症”,接下来就要收几年
了,甚至收到10%-20%的“低增长”。这是投资在持续高增长的基础上,自身的波动。
这个波动会影响经济增长,带来某种经济周期现象。不是说某年经济增长低了,就30%
的投资增长,经济过热了,就搞成10%的投资增长,看不到这个逻辑。可以总结出更简
单的投资增长逻辑:
投资增长率看条件,条件允许就高增长。
这些“条件”里,最重要的是中央政策。只要一放,全国就可以搞出30%以上的增
长。如果中央政策谨慎,就是低增长,比如1990年。另一个可能让人觉得意外的低增长
期,是朱镕基主政的1996-2001年,增长率只有5%-13%,说明朱总理比较注意压投资,
专注于结构性改革。可笑的是,居然有“赤字总理”这样的攻击,说明当时人对中国的
政策搞不懂。
其它条件包括资金来源,比如1992年后几年,银行随便乱贷,增长可以高达30-50
%。2001年以后,银行政策不能算松,甚至有20%以上的超高准备金率,银行贷款利率也
很高。但由于外贸大扩张导致的基础货币大增,资金来源好多了,投资增长率就上行到
年均26%。预计2013年以后固定投资增长率会下行至10-20%区间,因为外汇储备停止高
速增长,还需要盘活社会资金。如果中央政策再收紧,会出现个位数的增长率。
中国的投资是一个优先级最高的政府行为,先天就是超高速增长,比经济增速高
得多。它不是应对经济周期的招数,投资本身的波动带来经济周期。
这个投资行为,它的本质特征是正反馈。投资能力的来源是之前的投资。这是可
以解释得通的,你搞了基础设施、工厂,这些基建和工厂,是将来搞更多基建与工厂的
基础。而以扩大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过程不是正反馈的。你消费得多,后面消费的能
力一般会减少。有时会出现“消费得越多经济增长越好”的假象,这是因为使用了信用
扩张、资产泡沫等金融招数来支持消费,是不可持续的。而且这是被证明了的,除了中
国,所有的国家都已经“不可持续”了。
现在人们的怀疑是,中国的投资增长,也是以“信用扩张、资产泡沫”来支持的
,也是一个泡沫过程。甚至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以扩大消费为主才是可持续的,要转
到靠消费增长为主,在社会上形成了“消费万岁、投资万恶”的舆论气氛。本文将继续
论证,大投资是一个正反馈过程,有自身独特的的支撑力量与发展逻辑,不是泡沫过程。
大投资(六) [ 陈经 ] 于:2013-08-06 03:31:29 复:3900583
上节说,大投资是一个正反馈过程。长期看,实践证明投资能力确实越来越高了,
30年正反馈增长了上百倍,对政府的吸引力特别大,超过任何其它办法。短期看却不是
这样,为了把大投资搞下去要想尽各种办法,麻烦事很多,经常觉得搞不下去了,马上
要出事,把崩溃论都招来了。这就是大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大投资是一个反复短期博弈的过程。
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勾心斗角,不停地费劲心机短期决策,贯穿始
终。地方要与别地争抢资金、项目、市场,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中央与地方互
搞“压力测试”,地方抢上项目、抢拉资金,出了麻烦事就找中央收拾又怕真惹毛了,
中央搞紧缩逼地方过苦日子转型,又怕真弄死了不好收拾。这些博弈看上去复杂而且危
险,有各种边缘试探行为,经常搞出乱子。
正确理解大投资,要看到长期巨大的正面意义,也要看到反复短期博弈的痛苦。
如果最终成功了,那么大投资发生在中国总体是好事,或者是个幸运的事。另一方面,
如果个人或者公司、地方政府在短期博弈中损失惨重,长期的好处可能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整个国家折腾过头翻了船,连长期也不是好事了。
到目前为止,大投资是中国独特的大招,非常有效果。但它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
,反而充满了混乱与痛苦,就是现在都很多人说搞不下去了。大投资的两个特点,是一
个硬币的正反面,互为依托、不可拆分。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好处,中央与地方也没理由
去搞这么混乱的博弈。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大投资也不可能搞得起来,不是搞
乱套了翻船,就是死气沉沉发展缓慢。
这里要搞点哲学讨论。就是在博弈中,什么叫正确错误。从中央来看,地方上的
瞎折腾是错误的,第一节中的大段自我检讨具体描述了这些错误,有更好的办法,就是
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地方之间、地方与中央如果好好配合,是能够把大投资干得更好
的,乱子会少很多。这也是我以前的观点,就是要相信水平更高的中央,一起把宏观调
控搞好,大搞自主创新产业升级。
上半年到各地看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建设大发展,深有感触 。不存在一个“水平更
高”的中央,所谓“水平更高”,是不可检验的,干的是不同的事。众多地方与中央以
及部委,各有各的屁股,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本份。地方与地方之间,干的事差不多
,操作起来有水平高下之别。中央大领导,也有水平区别。
地方干部,以前是感觉土。多年前在合肥听广播,市局推出一大堆1688888之类的
吉利电话号码逐个拼凑谐音郑重介绍卖钱,土得掉渣,也卖不上价。现在真不能这么说
。信息流通很快,干部接触的事多眼界更宽,经常开展学习,进步很快。自称“建设学
习型政府”,在全球来说是个怪事,是真的,不是以前政治学习走过场,各种讨论很开
放,是真有动力去琢磨。地方上推出的各种大投资计划,水平不低,以前是搞不出来的
。为了把计划推进下去,各种操作让人眼花,局外人看都看不懂。
有了一定水平以后,地方上的投资计划就不能简单地说是瞎折腾了。以前是不行
,不少计划象赌博或者骗钱,这也是朱镕基狠压投资的原因之一。我以前写过贵州的一
个硬盘项目,技术创新水平不具备也要硬上,这样的例子不少。而且以前项目少,不合
理的比例高。
现在具体一个个项目名字列出来,看着都比较象样。比如湖北的5万亿投资计划,
刚出来听着很象是大忽悠。但是看具体项目,还比较合理,就是项目多、细。外国说中
国鬼城,拍了照片,宣传成中国到处是鬼城一样。多年来说来说去,也没找到几个。真
正比较象的就只有鄂尔多斯,钱多瞎闹的。其它象郑东新区之类的,地方群众自己清楚
,外地人不了解情况瞎起哄。想折腾出一个鬼城不容易,那么多项目要钱,哪有闲钱去
折腾卖不出去的鬼城,早完蛋了。也有一些不合理的项目,但现在项目这么多了,比例
在改善。这不太好统计,是我的感觉,以前不容易找靠谱的项目,现在各地随便一找就
是一堆群众基础很好的项目。地铁就很多条,哪都是需要的,不然发改委也不可能批。
有时说起来就是大投资坏事,具体到各个项目,地方群众盼着搞的不计其数。
让地方上心怀大局,不要搞,这不是办法。地方与部委就是应该想法搞好自己这
块的大投资。铁道部的搞好铁路投资,省里的把一个省建设好。在其位谋其政,这是正
常的思维,地方群众也是支持的。一些人提起大投资就说是剥削民众、搜刮国家,很无
聊。主要的国家资产还就是大投资弄起来的,民众本来也没有啥钱。与其在血汗工厂里
被外资剥削,还不如给大投资干活增加国家资产。老百姓也明白这个道理,对具体的项
目是支持的,盼拆迁,盼那铁路来到我家乡。甚至一些大麻烦项目,比如新余的光伏,
也不能说当地群众反对,人均GDP一举升至江西省第一,就业收入都有好处,虽然现在
麻烦不小。老百姓围起来把平价大楼盘几天买光,各地经常有。先不说是不是泡沫或者
搜刮,这是对当地的信心,总比北京供应短缺二手房猛涨好吧?
就是说,我们对地方上努力想搞成的那些大投资项目,要有理解与同情,特别是
很多以前混得不太好的地区。不要一说就是当地官员瞎折腾捞钱,这是公知以偏盖全的
手法。要看具体的项目,好的支持,坏的批评,当地群众更清楚。好的项目不计其数,
这也是大投资必须要搞的原因。地方上想尽办法搞好项目,多搞项目,这都是可以理解
的。博弈起来就应该这么行动,难道去为别地着想?
中央在博弈里面,也不能说是错的。即使各地的项目都是正当的,都猛上,就会
过热、过剩、钱紧,必须控制,经济学家说得很多了。这是中央应该干的事,不是说地
方上应该自觉,不然要中央调控干啥?博弈就是这么进行的,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各
有利益诉求。以前宣传说的“统一思想”是不可能的,违反人性,谁真听中央的谁倒霉
。你不投人家投更多,你等天上掉下来自主创新,人家拉来企业占了市场再说。
要注意, 这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这就有意思了。博弈论里,一次博弈,
双方各自为自己的利益短期决策,囚犯都揭发对方,结果全局上吃亏都吃牢饭,达不到
最佳结果。但是反复博弈,人的决策就会进步,“学习型政府”在学习。地方上慢慢就
学会了,多弄些自主创新型的大项目,多搞靠谱的好项目,不要瞎折腾钱,能从中央捞
到更多支持。中央也学会了,不能大收大放大转向弄得下面无所适从,不能一刀切。真
浪费的项目坚决砍,楼堂馆所五年不许建,好的项目要大力支持,加大铁路投资让群众
开心。博弈要这么玩,地方与中央一起不断进步,虽然有时是痛苦的。不进步,就白痛
苦了。要是老不进步,那就不好办的,群众都会很有意见,也看得出来。现在一个流行
词“倒逼”有点这个意思。博弈中痛苦的一方就会想新招,办法是人想的,改革是逼出
来的。你以为中国要完蛋了,其实很多人在想招。
以上是对大投资的框架性描述,差不多了。结论是:
大投资是一个长期正反馈、短期反复博弈的过程。大投资要在反复博弈中不断进
步、不断发展,才能实现长期正反馈的效果。
看了文章前面部分的读者对大投资有很多误解,完整的理解请务必参照这一节。
大投资(七) [ 陈经 ] 于:2013-08-08 00:46:41 复:3900583
前面介绍了大投资的分析框架,那么现在的情况是什么?
投资规模是真的惊天动地了,2013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高达43万亿,而GDP会
是56万亿左右,居然很接近了。不少人就说,这是“边际效应递减”,投资拉动GDP的
效果“越来越差”。某种统计说,90年初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带动GDP有5.2万元,2000
年是3.8万元,2010年只有1.5万元了。我不知道这是怎么算的,但这种计算在大投资的
背景下肯定是越来越低,不是大发现。因为这十年投资增速是26%,如果投资拉动GDP的
能力不降,GDP增速会高成什么样?这么大的规模,GDP增速常年世界最高了,还要怎么
样?之所以边际效应递减,是因为投资增速太快。这也说明了中国政府更关注投资,不
是GDP。李克强说得很对,GDP就是瞎凑数据。不少国家人均GDP上万美元,在国际经济
里屁也不是,人也穷中国人都不正眼瞧的。投资不是为了拉动GDP,是为了完成各种复
杂的发展目标。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穷地能以全球最低价最快速度建成一条大公路,你要不要?
那肯定是要的。车流不会这么快来,所以就是投资多,GDP少。有种去让人不要建,被
县里老乡打死请自己收尸。牢里的某人有论述,要趁收地建设等各种成本低的时候大干
快上铁路投资,以后成本高就搞不起来了。超前建设,多好的道理,某人也创造了贪官
还一堆粉丝的奇迹。大投资发展到了很逆天的阶段,是个特别NB的事。这是我的重要结
论:
现在大投资的发展阶段是超前建设。
超前建设啊,非常厉害的,千万不能不当回事。在中国看惯了容易以为这是印钱
放贷就能搞定的事,完全错误。印钱放贷是最容易的,超前建设是中国的绝活,全球独
一份,无比光荣的事,值得大吹特吹。最近我老盯着印度卢比看,这几天对人民币终于
跌破了10。说起来是全球经济增长第二还要超第一,金砖四国潜力无穷,五年过去对美
元汇率掉了50%,央行行长刚撤了,和中国差距大得连印度大吹都不好意思说了。巴西
,过去两年经济增长没法看了,联合会杯足球赛变成大抗议。都是基础设施太落后,投
资建设能力太差了,跟不上经济发展,通账贬值一起来,不好混了。印度巴西是民众上
街的通胀,中国的“通胀”很多情况是“怎么民工都要这么多钱了”。人没印钱么?印
度的广义货币2001年是13万亿卢比,2011年是65万亿卢比,十年翻五倍,和中国同期的
六倍可比。美国欧洲都在印钱,修出了什么不?
相对中国自己过去,超前建设也是非常NB的境界。以往只有不足,哪有可能超前
建设?车一多,全国多地堵车,说要扩大消费却要限购车,说明以前是投资不足。大挖
地铁,都开搞了,其实搞晚了。不是说不想,以前没这个实力。有能力搞超前建设,你
搞不搞?砸锅卖钱也搞啊,这还用犹豫?这个道理不用和我争,请自行去说服各地政府。
我在各地看的,确实是在大搞超前建设,越落后的越超前。规划实现了,直接就
是发达国家的基建水平,甚至超过。人均GDP差很远,基建敢和任何国家叫板。新区规
划时,地铁先就上了,合肥第一条地铁就是从滨湖新区拉的。城市定位,都志存高远,
省会向国际大都市看齐。
这是很好的发展思路,要敢于超前。这不是中央宣传的,中央一直说发展中国家
,都低调啊。这是地方、部委自己主动弄的,中央东瞧西看,选择性地支持。最昏头的
是经济学家,怎么可能,历史上教科书上没有啊?这不全乱套了么?美国历史上大搞凯
恩斯,投资占比也才30%,中国这是瞎搞啊。
历史上是没见过这么大规模的超前建设,小片地区有过,整个国家这么搞没有。
所以投资占比才这么高,比别国的高峰期还高得多,确实不可想象。在这种数据面前,
一般人不懂,继续正常生活,经济学家懂,就疯掉了。
为什么超前建设搞得起来?因为生产力到了。各种技术齐了,产能也够,钢铁厂
还过剩,主要行业都过剩。现在各地的建设,没有说因为短缺搞不下去的,有全球一半
以上的产能。要在以前推出投资计划,其实也没多大,通胀就高了去了,经常说“过热
”。现在通胀说破天,也主要是人力成本上涨,PPI还下降。就是说,产能终于是够了
,这么大的建设规模PPI还降,说明一般会是过剩。这又是一个重要结论:
大投资的产能已经足够了,长期过剩。
过剩虽然不是好事,但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对于超前建设,也不是
坏事,钢铁水泥价格猛涨,很多就干不下去了。过剩是大投资的支撑。一些人以为大投
资就是上产能,更加过剩。不是这样的,市场会自动引导,发改委也在盯着,地方上也
会学习。缺产能的时候,大投资会更注意上产能,上到过剩为止,有些没搞好节奏的产
能投资就亏大了。但情况会变,产能够了,大投资就会更注意搞条件有利的超前建设,
钢厂不上了,上地铁项目。一些人看见过剩,就说大投资完蛋了,都干出过剩了,要坏
账要完蛋。这都是阶段现象。六七年前有新闻,说钢铁业“产能过剩,日子不错”,钢
铁股利润高股价猛涨。这其实是超前建设慢慢开始了,说过剩其实需求更多。现在产能
实在太高了,是真过剩了。
其实过剩也不是多可怕的事,不是全行业淘汰,是淘汰过剩产能。大投资还在大
搞,钢铁水泥仍然有大量需求。所以钢铁厂也不会太惨,维持没有问题,要压产能。有
些行业就不是过剩的事了,技术创新一来,整个完蛋。比如电商的冲击,iphone对手机
行业的影响。过剩是相对容易应对的。
现在说大投资干不下去,主要还是说没钱。这很自然,超前建设,当然对资金的
需求也就超前了。你不超前,在闹市建个商业街大收税,当然财政健康得很。这也是相
当多人的思路,就是不要超前,要稳健,投资先看收益。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收益好
的投资早就上了,都弄出过剩了。但群众的期望不是这样,都要大发展,不能比邻省邻
市慢,慢就是无能。
七八年前的中国崩溃论,是太扯蛋了。明明中国政府的财政无比健康,还说要完
。因为那时不超前建设,福利负担也轻,建出来的房子人都急需,搞什么建设赚钱都容
易。迹象太明显,一些国外经济学家都发现了,就反水了,变成中国经济的粉丝。那时
中国显得发展势头非常好。
现在的崩溃论危机论听上去要靠谱些了,其实就是政府财政没那么健康了,到处
超前建设嗷嗷叫要钱。这是主要原因,全球经济危机有影响,但没那么大,中国出口仍
然是情况最好的。还有搞阶级分析的,贫富分化,屌丝混不出头,马克思资本论,人民
没钱消费自己生产的东西。在大投资面前,这都不是主要问题。近年来因为大投资,其
实下层民众收入上升了不少,吉尼系数都有所改善,没哪个国家收入上升比中国普通民
众快,建筑民工、快递员月收入上万不是神话。主要问题还是政府财政,超前建设要找
钱。
要钱,要钱,怎么要钱?要不到钱就崩溃?
大投资(八) [ 陈经 ] 于:2013-08-15 00:42:30 复:3900583
大投资是超前建设,借钱发展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原理,也没啥不好意思的,总比借
钱消费强。相当多人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以为政_府借钱太多了,其实空间还有
不少。
中央政_府财政令人震惊地极其健康,财政赤字不到万亿可忽略,国债不到10万亿
,按别的国家流行的国债占GDP比例估计,大约有40万亿以上的发债空间,GDP还在增长
。还有3.5万亿美元外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在收益,如占据30%的外储份额,估计
在20万亿。中央政_府在全球、国内都“财务自由 ”了,这种土财主的作风简直不可想
象。什么时候都不要小看这一点,再大的乱子到中央这都不是大事了,很多唱衰做空搞
不动往往就卡在这,实在没招了。不少地方时常大吐苦水说混不下去了,还请媒体造势
,搞得象要局部崩溃,其实是想让中央把担子接过去。
也就是说,政_府还有相当的余力去应对各种乱子,这种实力在全球真没第二个了
,在实体经济领域已经超过了美联储的影响力。世界各国有相当的呼声,要TG出头引领
世界经济增长。很多国家发现,求中国管用,美国佬害人。这不是自吹,是低调还藏不
住。
中央政_府不靠借钱发展,还居然搞下来了,这是令人发指的发展策略,也对地方
财政无形中提出了过高的标准。这是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也赶上了全球化的好
时候,捞来的钱多,办的事总量看上去很巨大,其实不是花钱的大头。地方上要办的事
多,收的钱少,情况就困难多了,只有借钱发展。从情理上看,不好指责地方借钱发展
,地方上还可以再多要求中央财政支持。
现在地方债被说得很可怕,成了万恶之源,但它的规模还不算特别大。审计署认
为是15-18万亿,我认为这个估计比较合理。2011年的数字是刚过10万亿,增速很快。
官方新闻似乎认为这个数字已经够“吓人”了,就以此为基础写了相当多的讨伐文,什
么“地方债超全国财政收入”、“黑洞”、“只有靠房地产还债”、“上届的债本届不
管”、“掀起审计风暴”,非常的热闹,唯恐人不知道中国地方债要出事。但10来万亿
真不算太大的事,几乎可以说是很健康了,所以才敢这么大肆张扬。退一万步说,假设
有10万亿地方债立刻就要违约,中央政_府要解决也不难。用美联储发明的大招,零利
息借钱给地方先把10万亿清掉,地方政_府的利息负担就没有了,欠中央的大钱不着急
,有钱时再说,多半也能象接受救助的美国公司那样陆续还上了。真要出事的肯定远远
小于地方债总额,出不了多大的事,我可以肯定用不上,地方上反而盼着中央放大招过
上幸福生活。审计署说地方政_府债务优良率在95%-98%,小招都不用,随手就对付过去
了。这么多年,也没具体听到哪个地方政_府债务违约了,估计接下来也不易见到,只
有“偿债高峰到来”的说法。
这个数字不能“令人满意”,就有其它各种估计,40万亿到上百万亿的狂野猜测
都有。或者换概念,不算地方债了,把其它债务塞进来算总负债,说得比危机国家还惨
。从货币数据来看,还是15-18万亿比较合理。因为M2“只有”100万亿,基础货币约25
万亿,货币乘数4,这都是很确定的数字。特别是货币乘数,一直就是4左右,没有啥大
变化。如果忽然多出来一项10万亿以上甚至几十万亿的债务,这很难隐藏,货币乘数会
有显著的上升。银行体系的贷款一共也才70万亿,谁贷的都有记录,居民户、金融机构
、企业都占去不少,算到地方债头上的也就10万亿。我可以断言,在银行体系内部地方
债就只能算出这个数,上万亿的钱不是开玩笑的,要连这都算不清就别搞经济了,号称
全球最佳的银监会可以自杀了。一般唱衰的都不在这上面找了。
之所以审计署说是15-18万亿,最近还要搞地方债审计,并不是银行体系内算不清
楚,而是有“影子银行”。说得好象很可怕,其实基本是合法的,不是地下黑店,只是
不在M2统计范围内,也有相关统计数据。就是实体经济,除了向商业银行借钱以外,还
想别的招。在全球也是常见现象,美欧的已经超过或者接近商业银行体系规模。中国影
子银行规模相对比较小,多种估计都认为在25-30万亿,只占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四分
之一。一般认为还需要大发展,比如企业要大发债券。
审计署的意思是,考虑影子银行,就多估5-8万亿。比较狂野的会说,影子银行大
头跑到地方债去了。如果算一半,也只能把地方债总额推上20万亿,也没多太多。其实
各种急着要钱的人很多,地产商就是影子银行的大客户,银行看不上的中小企业也是。
央行报告有“社会融资规模”这样一个增量数据,列表如下:
时期 社会融资 人民币贷款 外币贷款 委托贷款 信托贷款 承兑汇票 企业债券
股票融资
2002 年 20112 18475 731 175 — -695 367 628
2003 年 34113 27652 2285 601 — 2010 499 559
2004 年 28629 22673 1381 3118 — -290 467 673
2005 年 30008 23544 1415 1961 — 24 2010 339
2006 年 42696 31523 1459 2695 825 1500 2310 1536
2007 年 59663 36323 3864 3371 1702 6701 2284 4333
2008 年 69802 49041 1947 4262 3144 1064 5523 3324
2009 年 139104 95942 9265 6780 4364 4606 12367 3350
2010 年 140191 79451 4855 8748 3865 23346 11063 5786
2011 年 128286 74715 5712 12962 2034 10271 13658 4377
2012 年 157631 82038 9163 12838 12845 10499 22551 2508
2013 年1季度 61567 27551 4453 5235 8230 6704 7520 617
单位都是亿,它的意思是算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新增资金规模,第一项“社
会融资”是后面各项的总和。可以看出,以前各项中的大头是“人民币贷款”,就是商
业银行的新增贷款,2009年是顶峰。后来中央控制贷款规模,其它办法慢慢顶上来了,
特别是2013年1季度,已经超过一半了。这说明影子银行增速高,但问题规模还不算大
,发现得早。这方面不是没数据,用不着瞎估。
其实地方政_府投固定资产,还不如民间投得多,统计局2011年就指出了这一点。
地方政_府一般只是去搞道路之类的工程,一个片区的各种楼主要还是民间投资搞起来
的。不能说一年30多万亿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地方政_府干的,中央投资一部分,民间投
资一部分,土地价值算一部分,地方政_府借债投的只是小头。结合以上数据,很难想
象地方政_府会在影子银行中占大头。地方政_府说到底也不是谁家的,搞不下去了可以
哭穷要中央救,不搞了停工也死不了,根本犯不着借高利贷,有种你来逼死它。地产商
、中小民营没钱显然更惨,会更积极地找钱。我认为审计署的估计比较合理,地方债就
是不到20万亿的规模,多种数据可以印证。当然它的增速是比较高,也是个大事。
人们往往因为不了解而害怕,地方债就是这样。其实不是洪水猛兽,干的事都看
得见。资金来源也不是“黑洞”,有数据可以查,可以审计。因为这方面知识不太普及
,所以各种说法比较混乱,往大里吹也属正常。事情真相就是地方债发展势头猛,但
总量还没上去,大规模折腾也没几年。
资本市场骗子多得是,地方债算是很安全的了,有实体工程、借方永不跑路、实
在不行还有牛爹包底,银行甚至想把地方债列为优良资产多放些,基本没人真认为地方
债会完蛋。现在气氛弄得中央地方成了仇人一样,大投资弄成大博弈,其实不都是TG?
大投资(九) [ 陈经 ] 于:2013-08-17 23:47:34 复:3900583
现在说大投资不可持续,说地方还不上债了,自然搞不动了。其实这并不新鲜,之
前有几次都说要出事。
2011年中有一个“滇公路千亿贷款”风波,2012年又有一个“云南城投债”风波
。说得都很严重,可无声无息事件就平息了。这里有一个技术处理,就是“滚转”。如
果地方政_府到期无法偿还贷款本金,那银行就延后债务的到期日,以免出现违约。本
金压力有办法了,利息就问题不大了,多少总能整点钱回来。这个处理是符合各方利益
的,也说得过去,都是混政_府的,没事闹啥违约,谁有好处?甚至不用中央政_府出头
,银行自己就会这么干,真大张旗鼓说违约了,银行也不愿意。
有这种“滚转”的展期操作,短期内是不可能出现违约的,总能无声无息地就没
事了。这是地方债的大头,60%以上。所以凡是看新闻里炒作说地方债要“违约”,肯
定就是没事。说不定还是地方请媒体来炒的,说要出大事,快给我展期。而且地方债理
论上主要是干公益性的基建投资,不给展期是说不过去。
当然中长期地方债越滚越多,增速很快,这是一个麻烦。而且是不是干“公益性
”投资,不好说,往大里干的“新区”就说不清了。中央也知道,就搞总量控制,新增
贷款就是8万亿左右,没额度你总折腾不了。所以地方得去找影子银行,不然银行贷款
这么爽的事谁不愿意,就是贷不着了。影子银行是社会资金,只知道到期要利息要本金
,没银行这么好说话,出事了更麻烦。
所以,真有说法的公益性投资,银行会管,不会有事。“经营城市”的新区大投
资,就成商业行为了,要靠地产商大展神威。一个城市开一大片新区,敢先进来的地产
商低价拿地,把片区做熟,居民买房势头起来,地价翻个十倍,就开发成功了。片区地
价起来了,买房的进来了,那各种问题都解决了,银行的钱也就跟进来了,地方政_府
意气风发总结艰苦开拓史。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各地的经验,新区房价不用炒到多高,就可以搞起来了。贵
阳的经验是,房价3000-4000可以搞“超级大盘”,上千万平米一个。长沙、武汉、合
肥这些地方的新盘,5000-7000,也不高。这是因为开的是“新区”,拆迁成本低,提
前规划超前建设,还有产能过剩省成本。通算下来,搞平价房就可以了,地价翻十倍也
还是不高。一线城市人来得多需求极大可以往高里炒着卖,二三线城市,往往是这种新
区的搞法最流行。比如一个叫“世纪金源”的集团,最善于在二三线城市新区造城。长
沙开福新区、合肥滨湖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都有“世纪城”,合肥滨湖新区的官员说
“世纪金源从我们这赚了120个亿走了”。
仔细观察,这和媒体经常说的“地产泡沫”还真不一样。这是大规模增加供应的
工业化搞法,炒作成份相对少。这些新区房子,3000-7000,从价格来说很有诚意,利
润丰厚也是靠走量。当地居民或者外地迁入的,这个价格购房压力真的不大。80平米的
首套,有个10-20万首付,30年月供2000左右就可以了。要说这个价格是泡沫,怎么也
算不出来,因为是居民购买力可承受的,风险不大。这个价格,就可以支撑一大片新区
的发展,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事?它是要炒作,但主要是炒作新区的美好前景,这也是
天经地义的,当然得往好里说。只要不炒作价格,房价跟着居民收入往上涨点,是可以
接受的。这些低价房,当地居民冲去买,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供应充足,也炒不起来
,不会价格泡沫。
搞了多年的房地产调控,在一线城市是失败了,反复被打脸,极大地损害了政_府
公信力。其实不少地方上,房价涨得不多。但不是调控的结果,而是大投资的成果。因
为超前建设大投资,才有这么多设施良好的低价盘供应,有效地抑制了房价。一线城市
调控失败,原因是供给不足,讲啥都是虚的。一线城市炒地条件好,控制供地吊着卖来
钱多,高价拆迁也不怕,用不着大开新区。这其实是投资不足,却在舆论中造成了“房
价只涨不跌”的神话。不少地方对房地产调控很抵触,以前会觉得是“地产利益集团”
,但看细节,有时会发现是调控政策一刀切闹的。
一线城市比二三线城市还有相当的优势,所以是一线城市房价持续暴涨。一些中
部省会城市,房价和北京要差上10倍了。从全世界来看,北京房价也解释得过去,一些
发展中国家首都也是这个价,人都挤到首都去讨生活。但中国有大投资,全国有充足的
房产供应,如果地方上建设好了,何必去挤?地方上的规划都是要大发展的,就是要走
向发达,就是中央一直低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要支持大投资,而不是搞马太效应。
这么看来,“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这个说法,要重新解读。如果是一线城市这
样供应不足价格泡沫,那是不好。但不少地方上大投资房地产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居
民购买力跟得上,这是好事。搞经济很大成份就是搞房地产,广大群众要住上好房。从
理论上看,地方上也确实只有靠房地产,为居民们提供升级的房地产服务,回收资金实
现大发展。甚至有点过剩,也不可怕,过剩正好让居民便宜买房。不少地方是哀叹房价
涨得太慢,羡慕一线涨得快,可是真想买房自住的肯定高兴。实业是要搞,但是自住的
房地产就是最大的实业。地方上房地产这个实业正常发展,大投资也就搞得下去,新区
地价上涨是正常的好事。我预计,各地房地产平稳发展,再加上地方债银行展期滚转,
大规模的地方债务危机不会发生。局部出问题是可能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这样,来
钱容易弄过头了,现在当地政_府正在想办法,开店不要租金拉人气。但出事的真没几
个,容易解决。
最近看中央地方的舆论,有变化,在往支持大投资的方向发展。有些经济学家认
识到了投资的本质意义,调子在变,林毅夫这样的坚定投资派声势看涨。房地产调控,
调门放低了,感觉是在重新审视。前一段时间使劲炒作地方债危机,一些人说崩溃就是
现在,克鲁格曼也是这么出来的。现在中央说要稳定经济增长,搞了些投资计划,好象
又没啥事了。几条高铁线路眼看要大赚钱,铁路投资势头看好。国内外新闻炒作地方上
的“鬼城”,地方上一一反驳。我认为,中央实际只搞了些小调整,继续支持大投资。
比如说五年不许建楼堂馆所,这是小调整,也确实不应该搞,人民用不上。各种投资计
划,没见有收手的,社会效益显著的,应该上的就上。
中国的大投资在理论上一直被诅咒的情况下,顽强发展,以实际成绩为依托,反
过来对理论提出了巨大冲击,现在搞成了大决战的态势。实践上,地方上会把大投资坚
定不移地干下去,中央也会支持。即使有些局部紧缩,也肯定还是在继续大投资,投资
一年增长20%是大搞,降到10%增速也还是大搞。国内外舆论会继续预测中国经济崩溃,
但是也会想为啥就是不崩,其实这也搞了好多轮了。以前说中国政治崩溃,后来说社会
崩溃,再后来说经济崩溃。现在到底怎么经济崩溃也说不清,退成“不可持续”,到底
是啥意思不知道。
我预计,经济学界会对投资的作用重新评估,至少上升到比较平衡的观点。按发
改委的说法,就是“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要解读的话,这其
实是说投资更重要,这也正是地方政_府实践中发现的真理。有消费自然好,没消费就
要靠投资来发展,消费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按许多地方上的规划,到2020年左右,中国会有一大片地区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
水平。也许人的名义收入没那么高,但实质生活水平是可比的,房子、车子、吃喝都不
差,这完全可以想象。比如合肥,生活水平赶上香港是必然的,人口差不多,现在私家
车数量已经可比了,住房明显要好,普通民众的生活再上一个档次就差不多了。估计全
国会有20个城市赶上香港的GDP,不少在中部。那时说中国是发达国家也可以,除了地
方上房价低点,也没什么比不上的,落后的地区能看到希望。
这样的快速发达过程,不是靠消费,不是靠自主创新,而是靠实打实的大投资。
中国各级政_府正在组织大投资,目标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坚定。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
地方的大发展,这只是开始。
(完)
大投资(后记) [ 陈经 ] 于:2013-08-19 03:46:10 复:3900583
近来出行,印象最深的是武汉和合肥。
武汉的高铁站,名字就叫“武汉站”,非常独特,因为全国各地的高铁站通常是
地名加上“东南西北”。从武汉高铁站里出来,站牌上显示一天有80多趟高铁动车出发
到达,以后会有多少?武汉的天,永远是灰蒙蒙的,到处在挖。
晚上飞机到合肥,忽然发现巢湖边上出现了一大片横平竖直的区块。整个城市和
以前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以前骑个车猛一点半个小时就能穿过的城区,现在开了一个半
小时的车还没找到地。知道中国在变化,但变化这么大,未曾料想到。这是看投资数据
看不出来的,必须自己实地去感受。
也许可以说武汉光谷、合肥高新园之类的“高科技自主创新”进步很大,京东方
、格力到合肥来投资了。但能感觉到更深层的东西:城市的气质变了。这虽然是很主观
的东西,却让人思考,发生了什么事?
中西部地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大量农村城市贫苦百姓,跑到广
东混生活,多年来都看熟了。这些外来的人口资源,在广东混到了什么?异乡人,谁会
为你考虑?广东政府只会掠夺式地占有劳动,压低人力成本。稍有风吹草动,就抱怨“
政策不好”、“人力成本上升”、“要崩溃”。广东,不是外来人口的福地,找不到幸
福生活。
为什么长三角、珠三角能够这样掠夺占有宝贵的劳力资源?也许长三角对外来人
口好些,但实质就是地区剥削。
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气质。广东人、浙江人,就是想自己当老板。四川、湖南、
湖北人就是来广东打工,一火车的人都是。不改变人的气质,一直就会这样。怎样改变
气质?改变要从政府开始。新中国与民国政府的气质,差异有多大?
落后地区的政府,必须看得起自己,相信自己也能发展起来。当一线城市居民们
不再锐意进取,忙于炒高房价,机会其实就送上门来了。把大投资计划拿出来,哪怕加
上些吹嘘,要表明你是认真的,是有很大希望的。当人们相信了这种希望,就会加入你
的事业,为你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因为这是值得的。
我看到了这种气质的转变。也许贫苦百姓们比我或者城市小白们,更早发现这种
转变,因为在掠夺外乡人劳动的地方是毫无希望的。
也许大投资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许会有低潮。但我相信,中西部地区的气质会
因此不一样了。他们知道方向在哪里,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自主地发展。
人们也许仍然觉得地方官员们很可笑,天天一堆烂事。从经济学家到记者,媒体
里天天是对他们的批评,似乎做的全是错的。但我觉得他们已经干了一段时间的大投资
,让人刮目相看。有些招数,都说不清楚,硬是干成了。重庆的黄奇帆,合肥的孙金龙
,怎么操作的外人弄不清,只能看到各种成果出来了。
我没有渠道也没有精力去获取各种财经数据,论证大投资会如何成功。但我知道
,这些地方的人已经不一样了,哪怕是有再大的困难,他们也必须去面对去解决,因为
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开弓没有回头箭。其它地区,或者中央,和他们竞争、博弈。这回
他们是心态平等的玩家,我支持并祝福他们。 - See more at: http://bbs.creaders.net/stock/bbsviewer.php?trd_id=887134#sthash.9j0zGWIR.dpuf | r*******n 发帖数: 1739 | | d*****e 发帖数: 7368 | | x****o 发帖数: 29677 | 4
。
这文章也太没水准了
中国过度投资的效应现在已经在显现,08年4万亿还没消化干净呢,再几十万亿的上
?最后泡沫破裂摔的更狠
银行几十万亿理财产品这哥们觉得很健康?货币都在金融体系和房地产里转圈,最终恶
果是全社会买单
中国没有爆发危机不等于没有泡沫,不等于不该控制过度投资和挤泡沫
【在 d*****e 的大作中提到】 : 这篇文章很好,大家可以读一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