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NKU版 - 南开大学纪念张伯苓诞辰138周年
相关主题
南开,为你的尊严与骄傲【校庆特稿】回望百年峥嵘史,守望南开新起点
饶校离职演说(zz)江沛:蒋介石与张伯苓及南开大学
"我是爱南开的" [转载][转载] (转载)今年国内各主要高校的第一作者单位JACS统计
--【以史为鉴,为南开正名】2011武氏高校排行中南开的位置
【历史上的今天】南开校庆日网上祭奠校父严范孙
南开大学因何从私立变国立南开马蹄湖的故事(还记得那满眼的翠绿)
一所大学的失落与一种精神的缺失——南开大学九十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 --- 张伯苓
《张伯苓全集》在南开大学首发本科教学:高校永恒的主题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伯苓话题: 南开话题: 教育话题: 南开大学话题: 天津
进入NKU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y******n
发帖数: 421
1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张丽 摄影 任永华)4月5日,在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
南开大学举办活动,纪念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始校长张伯苓诞辰138
周年。
当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侨联主席、张伯苓嫡孙张元龙,南开大学副校长
朱光磊,南开校友总会副理事长祝宝钟,以及张伯苓亲属、南开大学和南开中学的师生
、校友代表来到南开大学中心花园,向张伯苓塑像敬献鲜花、鞠躬致敬,缅怀老校长献
身教育事业的伟大一生。
张元龙在发言中说,人的一生能够为后人所记住、所敬仰,凭借的是一种历史穿透
力。伯苓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为国家强盛培养了大量人才,作出了不朽贡献。教
育家是万家之本,在这里要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为国
家、民族作出踏踏实实的贡献。
南开大学1951届校友、商学院教授罗明�说,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张伯苓先
生,一方面是要缅怀他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对于南开的师生校友来
说,这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希望广大南开人能够继承南开传统,弘扬南开精
神,不辜负张伯苓校长的期望,为实现中国梦、南开梦而努力奋斗。
南开大学文学院2011级本科生罗�表示,作为南开学子,我们时刻铭记着伯
苓公“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将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用实际行动来
践行“公能”品格。她在活动现场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让我们共同缅怀张伯苓老校长
,继承和弘扬南开精神,立志走爱国成才之路,在“公能”校训的指引下谱写属于我们
南开人的青春之歌!
对张伯苓先生的崇敬与感恩,也深深根植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校友的心中。来自海内
外的南开校友会、天津同乡会纷纷发来致辞,表达对老校长的怀念之情。
活动最后,在场者齐诵容止格言,齐唱南开校歌,感受张伯苓校长开创的南开精神
和南开文化。之后,大家还来到南开校父严范孙、杰出校友周恩来、数学大师陈省身等
的塑像前,鞠躬献花,缅怀一代代南开人的光辉业绩。
本次纪念活动由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和南开大学学生会共同组织。此前,学生会还
组织南开学子在纪念横幅上签字留言,在信纸上书写寄语。“伯苓精神永远代代相传”
、“秉伯苓志,做南开人”,同学们将自己对张伯苓校长的敬意、对南开精神的领悟,
浓缩为最情真意切的话语书写了下来。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逝于1951年2月23日,历经清末、北洋政府、国民
政府和新中国。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
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
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英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y******n
发帖数: 421
2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7957/11061459.htm?fr=aladdin
张伯苓(中国著名教育家)
编辑
张伯苓(1876年(丙子年)~1951年),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西方戏剧以及
奥运会在东方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
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
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前夕,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
守大陆。
中文名
张伯苓
外文名
Zhang Boling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876年4月5日
逝世日期
1951年2月23日
职 业
教育家
毕业院校
北洋水师学堂
主要成就
创立南开大学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大事
3教育思想
▪ 美育思想 ▪ 戏剧 ▪ 音乐
▪ 环境 ▪ 继续研究 ▪ 公能教育
4奥运因缘
5人物轶事
▪ 亲历败降转交 ▪ 教育救国
▪ “体育校长” ▪ 张伯苓与周恩来 ▪ 张伯苓与张学良 ▪
“化缘和尚” ▪ 国共竞相挽留 ▪ 婉拒门外 ▪ 从容逝去
6遗嘱内容
7南开先生
8百年南开
9相关传记
1
人物简介
编辑
张伯苓(1876~1951),现代教育家,原名寿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
三月十一)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师学堂习驾驶,1897年毕业后服务
于海军,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1904年,张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将家馆改
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
”,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1917
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
开学。1923年,创办南开女子中学。1928年创办实验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
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
过进步师生。
2
生平大事
编辑
杰出的教育家
杰出的教育家
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
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
水师舰队实习。1897年,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
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
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
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
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
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1904年5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
,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从此他
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张伯苓自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育
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
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
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1918年,适逢严修
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
。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
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
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教室,当年秋季落成。 1919年9月5、6日,举行大
学新生人学考试,25日正式上课。
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时北京、上海开创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文、法
、史、地、国学等文、法科,教师抱的是线装书去上课,而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
博士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
这在当时也是十分难得的。
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1923年建立了南
开女中。接着在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
学部。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张伯苓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
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
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
的重庆南开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
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45年当选为中央监
察委员。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6月被迫出任中华
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
并没有被学生忘记,周恩来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1949年11月底重
庆即将解放,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1950
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黄敬曾给
予关照,但在南开校庆典礼时被婉拒参加。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2004年4月10日
在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建立了张伯苓纪念园。
评价
他被称作“南开先生”
他被称作“南开先生”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张伯苓历尽艰辛,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
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并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兴学
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周恩来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张伯苓的办
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他却实实在在
保护过进步师生。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
兴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
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
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3
教育思想
编辑
美育思想
张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方面。
实际工作,成绩显著,但没有从美育心理理论方面分析研究。
戏剧
文学艺术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又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综合艺术,
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等直接面对观众,属直观性艺术,
能引起观众集中注意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成观众心灵感应、震动、净化
和升华,因此戏剧美育功能显著,美育心理效应最深刻。看演焦裕禄、孔繁森的戏剧或
由戏剧构成的电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的效果还好。
在解放前,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最重视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长蔡元培
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学德国时,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国
心理学泰斗冯特的学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
“美育代宗教说”是引起世人重视的,他对美育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张伯苓
在美育理论方面的论著不多,而在实践和效果方面却超过了蔡元培。
张伯苓不是文学家或艺术表演家。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但他体会到“寓教于乐”、“
寓德于乐”的教育心理学道理,所以他自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
剧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话剧(当时称“新剧”,也称“文明戏”)。他和教职
员学生一起创作演出话剧。他曾亲自编剧、导演。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当时周恩
来、曹禺还在天津南天中学读书时,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中
外知名的戏剧文学家。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
。他说:“戏园不只是娱乐场,更是宣讲所、教室,能改革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
”曹禺也曾说:“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剧讲道理,它告
诉我戏是很严肃的,是为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
他还在《回忆我在南开开始的戏剧生话》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张伯苓领导南开新剧团的
宗旨、剧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说:“南开新剧团对我影响很大。”周恩来
在他写的“校闻”中也说:“校中每次周年纪念会,例演新剧,以志庆贺。今年暑假期
问,校长(张伯苓)因每岁稿本,编纂非易;特集同新剧团团员数人,前往高家庄李氏小
学,预先编纂,以冀勿匆忙于临时。……每人均编稿本三、四,而业经校长认可演者有
二。所费手续,计经四次……其中情节,固求能免俗,然悲欢离合,实深合社会心理,
且布景丰富,以之陪衬内容,情节当能益肖。”
根据曹禺的回忆,张伯苓早在1909年就提倡新剧“目的在练习演讲,改良社会”。1916
年他在《舞台、学校和世界》一文中说:“世界者,舞台之大者也。其间之君子、小人
、与夫庸愚、英杰,即其剧中之角色也。欲为其优者、良者,须有预备。学校者其预备
场也。”这也是他重视戏剧教育的观点。 张伯苓说:“从戏剧里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经
验。会演戏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必能做事,戏剧中有小丑、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戏剧中
能扮演什么像什么,将来在社会上也必能应付各种环境。”他说的这些话是已得到了事
实的验证。 张伯苓提倡戏剧,是以戏剧为教育手段。对剧本的编选,非常严格。在他
的提倡影响和扶持下,四十多年来,在天津、昆明和重庆各个时期的南开话剧理论、史
话、纪事、演出剧目(近200个),创作及改译的剧目(近100个)剧评等。
音乐
南开的音乐、美术教育虽然没有体育和戏剧教育那么突出,但比同时代的普通中学和普
通高校更为重视,成绩也较显著。这与张伯苓重视美育有密切有关。张伯苓是提倡戏剧
美育的先驱。戏剧是综合艺术,戏剧的演出也离不开音乐、美术多方面的配合。
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亲张久庵先生在晚清放弃科举仕途,着
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尤其擅长琵琶,天津人誉为“琵琶张”。久庵公对音乐的执着笃
学精神,耳濡目染,对张伯苓由爱好、欣赏音乐到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这表现在
天津南开中学、大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方面。
张伯苓很重视音乐教师的遴选。如徐剑生、陈子诚、阮北英、李抱忱等音乐教师,都是
当代有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把《诗经》解释为“达情之歌”非常恰切。张伯苓重视音
乐教育也是源远流长的,并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1938级老校友李世在《忆南开的音乐
教育》一文中说:“回忆起来,南开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学一
般欣赏点音乐,还造就了不少人才,如现在的沈汀、李孚生学史都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
声乐家。”
环境
南开中学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整洁、美观,秩序井然,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在旧中国
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环境里,南开学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园地了。1934年诗人柳亚
子初到南开大学赋诗赞美:汽车飞驶抵南开,水影林光互抱环。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
浊世隔尘埃。
张伯苓深悟此理,在南开大、中、小学都重视环境美的教育,而且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
美育之中,这位教育家的苦心孤诣,感人肺腑。 张伯苓深知学校建筑除使用功能外,
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就是建筑的第二属性,是交化属性,即美育心理功能。
在大学校长中,亲自领导,参与设计,甚至亲自拉线测查建筑面积的,张伯苓可算得前
无古人了。张伯苓创建南开大学初期,经费十分困难,但他不主张因陋就简,他注重建
筑为教学服务的基本功能,同时也非常重视建筑艺术的美育功能。他没有发表过建筑艺
术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领导学校建筑的实践中证明他有建筑术和美化校园的美育心
理思想。
张伯苓也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即建筑物的艺术性与周围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结合
。有的设施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寓德育于美育的原则。 张伯苓重视学
校建筑美和校园环境美的措施,是为了影响学生的心灵美。他认识到,创造美的学校环
境,进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
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的确,赏心悦目、整
洁卫生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恰,促使人乐观奋进。反之,杂乱、肮脏、丑
恶环境,会使人心烦意乱、精神萎靡,导致言行失常。
环境美能影响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创造环境美、维护环境美。张伯苓提倡的“镜箴自
鉴”和“考美”也是一种美育措施。所谓镜箴就是在教学大楼和办公楼面对正门,竖一
大镜,镜框镌有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
,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要求师生,对镜自
鉴,实际是对自己容貌美、心灵美、言行美的要求。启发自觉遵守纪律,自我完善自己
的心理品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的考核。南开教育重视全校
的美化。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整洁卫生、美观尤为重视。
我曾多次听张伯苓校长讲过:紫白是代表南开的校色。“紫”是象征“高尚”的颜色,
他还风趣地说:“满朝朱紫冠,尽是读书人。” “白”是象征“纯洁、廉洁”的颜色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生活环境中的颜色,对人的情绪是有影响的,以紫白的颜色象
征性地要求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洁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
继续研究
从张伯苓的教育主体和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证明他非常重视美育,而且有丰富的美育
心理思想。他在美育方面的贡献,用当前教育方针衡量,也是完全吻合的。
美育的感染力量,就如杜甫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默默地培养了学生的
高尚情操,增强了学习奋进的力量。数以万计的南开校友都肯定,南开教育非常严谨,
但学生能精力充沛地学习,学习成绩好也与南开视重美育有关。以美育促智育、德育、
体育、劳动教育是有效的,心理学家的美育心理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种观点。而且已体现
在多数南开人的心灵美、言行美和环境美中。但是,张伯苓在这方面的贡献长期被人忽
略,本文也是初次探索,难免挂一漏万。今后当继续学习研究,并希望有更多的校友,
集思广益,使之日臻完善。
公能教育
张伯苓大学的理念
张伯苓大学的理念
张伯苓教育的真谛是“公”“能”教育。他说:南开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间,居然能由默
默无闻的一个私立学校,而终至于誉满中外,是自有其独特的教育精神的。这一种精神
可以从几方面去看: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民主教育,实用教育,或者说是科学教
育。但是在本质上,这几个名词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先生毕生
所倡导的“公”“能”教育。
“公”“能”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
会道德的培养,而后者则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因此它的宗旨是:不仅要求受教者能
充实个体,同时它还进一步的要求个体的充实。“不为己用,而应该是为公为国,为人
群服务。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责政治风气贪污腐化,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了解
贪污的由来,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无“能”。如果我们以往的教育都能
切实注意到“公”“能”,并重观念的培养,那么,或许社会上贪污腐化的风气,将可
日见肃清。
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对于教育的方法曾不断改进。在校政的措施上,
也都本着这个原则去努力。他特别注意那些优秀贫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对象
应该是不分贫富的,只要我们能给以受教育的机会和适当的训练,每个青年都不难成为
社会上有用的人。在平时,他希望他的学生都养成独立不移的人格,并且是合群服公者
,他勉励他们求学戒空谈,而希望学校教育不致与社会脱节。基于这一个观念,所以先
生在校政上的若干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学校不尽相同。南开学校的科学图书仪器及体育
器具特别完备,这都是因为先生注重科学教育,提倡体育的缘故。譬如说,为了使学生
在校的时候就能了解社会的组织,因此南开的学生每年都有参观视察的活动。为了培养
民主政治的基础,学校里更特别注重学生们对集会组织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
神,他从不肯为他们轻易地写一封谋事的介绍信。以上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
教育的种种措施。黄钰生认为,张伯苓有许多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借鉴。如重体育、重道
德教育、重科学实验,还重视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他把办学的宗旨概
括为“公、能”二字。“公”,就是为公不为私,“能”,就是知识、技能、本领。南
开确实培养了大批办事公正的人才。
4
奥运因缘
编辑
奥运三问
张伯苓先生珍贵照片集
张伯苓先生珍贵照片集(10张)
一百年前,有个人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一位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
候能派一支队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一百年后,三问
皆有答案,奥运今朝梦圆。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
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张伯苓,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
也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
贡献六个第一
张伯苓是我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是著名的奥林
匹克教育家。1928年,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代表出席观摩
了第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1945年抗战胜利,他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
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当时张老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
是我中华腾飞之时!”他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六大贡献,堪称六个第一。
最早提出:中国要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梁吉生谈到,张伯苓先生最早提出了中国应当关注奥林匹克运动,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大
家庭。早在100年前,即1907年10月24日,他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发表
演说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充满
了希望。”“我国应立即成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1909年春天,赴欧考察归来
的张伯苓又用幻灯机给大学生放映了第4届奥运会的照片。“奥林匹克”一词开始在中
国流传。
最早参与:创建和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
张伯苓先生最早参与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后改称远东运动会)的创建和组织工作
。张伯苓是远东体协成员之一,参加过第2、3、5、8、9届远东运动会,担任过第2、3
、9届远东运动会的中国领队和第3、5届远东运动会的大会总裁判。远东运动会于1920
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是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的区域性体育组织。
最早提倡:奥林匹克教育入课本
张伯苓先生最早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学校课程,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校园体育课
程建设。他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
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这体现奥林匹克与素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尤其应当注意的
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张伯苓就率先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了体育科学教学大纲中。
1929年10月印行的《天津私立南开中学一览》中“体育学科”教学大纲的“高级中学”
部分就明确写明要讲授“西洋体育史纲要”和“世界,远东,全国,华北运动会之历史
及组织法”。
最早创建: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张伯苓先生最早发起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长期担任该会的领导。中华体育协进
会努力推进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积极参加国际体育组织,先后加入了国际足球协会、
国际游泳协会、国际草地网球协会、国际技巧协会等,并选派观察员出席在荷兰阿姆斯
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团体会
成员,这标志了中国从此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
最早促成:中国奥运健儿参赛
张伯苓先生最早促成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与奥运会的项目比赛。1932年,张伯苓与张学
良及体育协进会领导一起,积极主持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并
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最终促成中国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如愿与会,
代表中国出征,参加短跑比赛。兴奋之余,张伯苓悬腕提笔,激动写下:“智力竞新,
强国之鉴”。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百米比赛项目,从而开启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加奥运会
比赛的历史。
最早发起:中国举办奥运会
张伯苓最早参与发起了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活动。1945年9月7日,张伯苓主持抗战胜利后
第一次中华体育协进会常务理事会议,会议一致同意邀请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中国举
行。张伯苓还负责“向政府商洽”此事。[1]
5
人物轶事
编辑
亲历败降转交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像一群饿狼扑向中国,鲸吞瓜分,肆无忌惮。1898年7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正在占据威海卫的日军,按约应当撤
出,以便清政府接受之后,再行转让给英国。这一交接仪式定于在威海卫举行。张伯苓
所在通济舰护送清廷大员前往。风在呜咽,浪在怒吼,乌云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滚过。
交接仪式开始了,先是取下日本的太阳旗,挂起清朝的龙旗,这算是清政府从日军手中
收回了失地,然后再是拱手让给英国人。这一拱让比从日本手中接受更令人凄怆。但见
清兵一字排开,每人穿一件破旧坎肩,衣前写一个“兵”字,背后写一个“勇”字,而
衣服更是杂七杂八,不是过于长大,就是过于短小,士兵个个面黄肌瘦,精神萎靡。他
们除了手中的大刀,多半还怀揣烟枪。降旗的清兵更是不堪入目:蓬头垢面,两肩高耸
,慢吞吞走出来,降下挂起不久的龙旗……而英军恰恰相反,一个个身材魁伟,穿戴威
严,列队行进,步伐整齐,神采飞扬地升起英国地米字旗,那神情就像在战场上接受乞
降者签字画押。鲜明地对照,强烈地印象。张伯苓亲眼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话剧,
悲愤交集。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怎能忍受如此奇耻大辱!张伯苓不禁自问:国家积弱
到这种地步,中华民族何以自立于世界?以这样的官兵对阵外敌,怎能不一败涂地,任
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凝视苍茫的大海,耳听海浪冲击岸石的轰鸣,眼里射出坚毅的
光,他斩钉截铁地说:“海军救不了中国!”经过新地思索,张伯苓得出这样地结论:
“要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须有强健地国民。欲培养健全地国民,必须创办新式学校
,造就一代新人,我乃决定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不久,张伯苓愤然脱离海军,回到
天津从事教育。
教育救国
从“物力救国”幻想的破灭,到“教育救国”信念的确立,张伯苓的思想经历了曲折发
展的过程。从此,张伯苓以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先行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舞台
上。
张伯苓的教育生涯是从受聘于严范孙的家馆开始的。严范孙是天津著名教育家,主张变
革封建教育,开办新式学堂。严、张二人思想主张一致,对教育救国、培育新人同具热
心。1904年他们在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创办南开中学。后来这所中学越办越好,成为中
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各地学子包括美国、南洋的华侨子弟都慕名而来。张伯苓成为声
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张伯苓、严范孙决心创办大学。本世纪10年代中期他们就开始酝
酿。为此,张伯苓去美国学习、考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了一年多的教育理论,有了
更充分的思想准备。1918年末由美国回到天津后,就开始筹募办学资金。1919年春开始
起建大学校舍。9月初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录取周恩来、马骏等96名学生,分文、理、
商三科,25日开学,私立南开大学宣告诞生。
“体育校长”
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张小辫爬竿最快”,连校长严复都知道;后来成为南
开大学创始校长,张伯苓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他创立了多支足
球、篮球队,同学生一起踢球,带学生骑自行车,给学生制造器材,为学生聘请名家,
率南开足球队胜天津租界队,被誉“体育校长”。
当南开的校友们回忆起张伯苓校长时,总会不约而同地提及他那高大挺拔的身材和刚毅
洪亮的天津腔。而在老一辈南开人心目中更为重要的,则是校长在体育这片广阔天地中
活跃的形象,这便是巍巍南开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张
伯苓,在刘公岛上亲眼目睹了英国士兵身体强健而中国士兵体质羸弱所形成的强烈反差
。1929年,他在美国考察教育时,又看到很多原本强壮的矿科毕业学生,在美国福特汽
车厂做工时,竟然身体和工作效率都比不上外国人。赤诚的爱国之心,使张伯苓暗下决
心:“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投身教育事业之后,张伯苓便将这样的理念带
入南开学校,使更多的有志青年受其泽被。
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张伯苓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当晚清的知识分子还是一袭长袍马褂、
一步三摇时,张伯苓就要求严馆的学生进行跳高、跳远、踢球、赛跑等各项体育锻炼。
那时没有体育设施,他就在院子里放两张木椅,上面架一个鸡毛掸子的长竹杆,作为跳
高的横杆,让学生把长辫子盘在头上,撩起长袍的衣襟,学跳高。这在当时却是令人耳
目一新的罕见之举。
南开学校创办后,他更强调:“南开学生的体质,决不能象现在一般人那样虚弱,要健
壮起来”。于是体育教育便在南开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各年级每周都有二个小时以上
的体育课。张伯苓还言传身教,经常与学生一起踢足球,不时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比赛。
1935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和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在参加“爱罗鼎杯”比赛中,连
续挫败在天津的英国队、俄国队和世界队等,获得冠军,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
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张伯苓高兴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西洋人嘲笑我
们是“一盘散沙”,做事是“五分钟热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
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强奋战,才能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以此来克
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的时间长,紧张而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
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与周恩来
周恩来与张伯苓交往近四十年,于私,是师生情谊;于公,属团结统战范畴。周恩来
1913年暑假考入南开中学。在校时,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又很有社会活动能力。对
于这样一个学生,不能不在校长张伯苓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当时那种世态炎凉的
社会里,张伯苓不因周恩来的清贫而漠然视之,相反,他很赏识、关怀周恩来。他免去
了周恩来的学费、书费、宿费,让周恩来业余帮助学校做些抄写、刻字的杂事。周恩来
常到他家中去,师生俩经常进行长时间谈话,内容涉及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
周恩来于1917年6月中学毕业后,在日本留学一年多。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他接触了
新思潮。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周恩来回到天津。他开始用新的宇宙观观察中国和
世界问题。他对于南开教育,对于张伯苓虽然一如既往的热爱和敬重,但他不赞成张伯
苓当时为办南开大学向北洋政府的官僚政客陪笑乞援,反对拉曹汝霖、杨以德之流充任
校董,他在给南开留日同学会的信中公开批评张伯苓的上述做法,公开批评南开教育的
弊端。后来张伯苓通过对外国教育的考察、研究,也深感南开教育需要革新,他积极创
办大学也意在摸索中国教育的道路。1919年9月南开大学成立,张伯苓准予周恩来免试
入文科学习。12月,张伯苓委托周恩来在修身班上向全校师生宣布改革大纲。这是张伯
苓对周恩来的最大信任,也是周恩来对张伯苓办教育的有力支持。
30年代,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这个时期,周恩来与张伯苓的接触,远远超出了师生之
谊,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关系也更为复杂。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周恩来以共
产党代表的资格与国民党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初步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
条件。南开大学为此召开了庆祝大会,张伯苓在会上说:“‘西安事变’这么解决好,
咱们的校友周恩来起了很大作用,立了大功。”1938年7月,张伯苓担任第一届国民参
政副议长,常驻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重庆南开中学)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津南村
一时成了当时社交活动中心。同年底,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重庆,也把重庆南
开中学作为巩固和发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阵地之一。周恩来经常以校友身份去学校,
或以师生关系到津南村拜访张伯苓;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抗战形势宣传,揭穿蒋介石借抗
战之名,拼凑反革命武装力量的阴谋。南开师生于1940年春抵制了蒋介石鼓吹的“从军
”运动。
张伯苓晚年曾经出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替蒋介石“跑龙套”(张伯苓语)。1948年
冬,张伯苓离开南京考试院,避居重庆。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不久,北平和平
解放。张伯苓的老朋友傅作义担心张伯苓在重庆的安全,便找到周恩来。周恩来正要想
办法透露消息给张伯苓,不让他去台湾。随后,辗转托香港的南开校友,以“无名氏”
署名的信件,向张伯苓传达了上述信息。张伯苓知道这是他的学生周恩来对他的关照和
爱护,顿觉豁然,下决心婉言拒绝蒋介石、蒋经国之邀。当周恩来听了傅作义报告的“
张伯苓没有走、希望北归”的消息后,很高兴。周恩来请邓小平给予协助,并给重庆军
管会打了电报。1950年5月3日,张伯苓夫妇乘飞机北归。北京有关部门按照周恩来的指
示妥善接待。周恩来当天匆匆赶到傅作义家,问候校长和师母。张伯苓在北京生活了4
个月,周恩来常去看望他。秋天,张伯苓回天津前,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为
他饯行。饭后,周恩来关切地问张伯苓回天津还有什么困难,并说要写信给天津,说明
是我们把校长接回来的。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黄敬曾给予关照。
张伯苓与张学良
1990年解除幽禁之初,张学良和夫人暂时留住在台北寓所休养,是年8月中在寓所接受
了日本NHK广播协会记者的专访。在采访当中,日本记者突然向张将军提问:“先生在
年轻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张将军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张伯苓先生!”接着张将军
回忆了早在1916年他还是一位年仅16岁翩翩少年的时候,在故乡沈阳聆听了张伯苓先生
的一次讲演,张伯苓的讲话十分感人,使他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1916年10月底,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应沈阳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来到沈阳讲学,
在沈阳青年会对青年教友作了一次讲演。讲题是“中国之希望”。这时张伯苓年届40,
正当壮年,办学有成,他创办南开中学已满12周年,积累了丰富的对青年进行教育的经
验。以他口若悬河的天津话和善于鼓动的激情,打开了青年听众的心扉,掌声一次又一
次地震撼了讲演大厅。
鬼使神差,谁也不知道在台下听众席中有一位显赫人家的子弟,东北三省督军大帅张作
霖的16岁公子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正是一位享受优越生活无所作为的富家纨绔子弟,
前来听讲只是由于慕名张伯苓的办学业绩,同为基督教教友,抱着好奇心来猎奇的。但
在他当时的二八年华,正是青年人憧憬未来征程,为国家和社会的前途踌躇苦闷、思想
多变的时期。张伯苓讲到国民对国家的责任时讲出了一句语惊四座的话:“中国不亡吾
辈在!”在张学良的头脑中引起了震撼。张校长讲道:“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人人有
了自我,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
念!”这几句话对张学良竟然丝丝入扣,震撼心弦,对他起到了拨雾指迷的作用。张学
良听了张伯苓的讲演词,认识到自己不应该继续沉湎于游乐、做父亲和家庭庇护下的公
子哥儿,而是男儿当立志,应该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些有益的事业。张伯苓的声影在张学
良的头脑中深深打下了难忘的印记。
“化缘和尚”
张伯苓出于复兴中华爱国心在天津创办了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第二南开女中,又在重
庆创办了南开中学。他白手起家创办这4所学校,其经费是从社会上一点点募捐而来,
由此他得了个绰号:“化缘和尚”,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实践,矗起教育家丰碑,社
会各界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纷纷慷慨相助,使得张伯苓募集了数百万资金,他自
己分毫不沾,捐款一一登记建账,账目完全公开化。
所有的钱都投入到学校,使得学校资产增长较快,员工们的工资一涨再涨,最高的月工
资已升至300元,然而已成为有名望大校长的张伯苓的工资却一直锁定在100元。尽管他
为多所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也从不多拿工资,如果领南开中学工资,就不再收南开大
学工资,始终坚持一份工资的待遇,过着清贫如水的生活。因公出差,也是坐三等车厢
。在市内开会时,张伯苓常常是步行前往。一次散会出来,服务员望着小轿车如云的停
车场问他车号时,张伯苓答曰:“11号”。服务员一脸诧异,直到张伯苓走远了,服务
员才明白过来。住最便宜的旅店,乃至出门必带臭虫药,那是由于他下榻的简陋馆舍臭
虫多之故。张学良将军乘车拜访津门名人,转来转去怎么也寻不到张伯苓住所,几经寻
找才在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陋巷中找到张伯苓的简陋平房,张学良万万没想
到功绩卓著的张伯苓竟住在贫苦市民当中,深表敬佩。张伯苓退休后,与仅有的一份工
资也“拜拜”了,晚年完全靠3个儿子赡养。去世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亦无存款,
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国共竞相挽留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不久,傅作义将军给当时住在北平的张伯苓长子张希陆打电话。
张希陆到傅作义家后,傅兴奋地说:“周副主席告诉我,过几天邓小平来再作商谈,现
在要想办法透消息给张校长,不要让他去台湾。”恰好中孚银行总经理孙先生要去香港
,于是商量请他到港后找金城银行南京行经理王恩东(张伯苓的学生),请王设法将周恩
来的挽留之意告知张伯苓,就说“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飞飞”是周恩来在南
开上学时使用的笔名。不久,张伯苓收到了从香港寄来的这封信。他读罢书信,顿觉豁
然,领悟到这是学生周恩来对他的爱护。于是他下决心拒绝了蒋介石多次劝他与蒋同机
飞赴台湾的要求。
1949年11月21日,下午3点左右,张伯苓在重庆的家中午休,蒋介石突然到访。蒋虽身
着军装,但没有了往日的气派与神采,门口没有前呼后拥的军队,只有两辆小汽车。蒋
介石满面笑容进入客厅,来意很明显:因重庆局势紧张,请张伯苓立即起程去台湾。张
伯苓说:“您抬爱我了。”
张伯苓的夫人出来解围,以坚决而严肃的口吻说:“蒋先生,他老了,身体也不好,他
离不开南开学校和学生们,也离不开3个儿子,他们都在北平、天津。他不能去台湾,
更不能去美国。”蒋介石当时被噎住了,沉吟了一会儿,只会说:“啊……嗯……”慢
慢起身告别。张伯苓把蒋介石送到门口时,两人并立在台阶上,沉默无言,眺望远方。
沉默了约1分钟,蒋下台阶走向汽车,可能一时气糊涂了,没有低头上车,只听“咚”
的一声,一头碰在车门上,张伯苓忙上前扶住,问“怎么了”,蒋介石忙说:“没事,
没事。”这才低头上车,悻悻而去。
婉拒门外
张伯苓作为南开的创始人之一,一生对南开中学怀有特殊感情,但在他的晚年,却被婉
拒参加南开的校庆典礼,这几乎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1950年10月16日晚,南开中
学的一位老师到大理道张伯苓家找张的三子谈话,大意是不要让校长去参加第二天的校
庆。转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细雨,张伯苓穿起雨衣要去南开中学。三子张锡祚说:“外
面下雨了,爸爸您还是别去了,他们不太欢迎您去。”张伯苓听出话中意思,立即脱下
雨衣说:“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吧!”张伯苓为此内心痛苦极了,但外表依旧保
持着镇定,一点儿也看不出颓唐的样子,在家中依旧谈笑风生。
但张伯苓还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暗暗感伤。一天清晨,儿媳瞿安贵端着一杯热茶给张伯
苓送过去,还没进客厅就听见张伯苓面对着大落地窗长长地吸一口气,又重重地叹了一
口气“唉……”瞿安贵在门外等了一会儿才进去,张伯苓立刻转身,非常慈祥地对她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张伯苓把自己内心的苦闷埋藏得很深,家人谁也不愿意让他意
识到,他刻意隐藏的失意和痛心已经悄悄地表露了。
从容逝去
1951年2月17日,那天天气特别寒冷。晚饭后,卢开瑗(南开校友,卢木斋之子)来拜访
张伯苓,说是听到小道消息,中央决定任命张伯苓为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听后非常高兴
,终于有机会为国效劳了。所以卢临走时,他坚持要送卢下楼到大门口。瞿安贵觉得天
气太冷,就送一杯热茶给张伯苓,只见老人口歪眼斜,已经不能言语。专家会诊后,一
致认为是脑溢血。黄钰生(张伯苓的学生)执笔写了一份遗嘱,坐在张伯苓的床边,逐字
逐句念给他听。张伯苓边听边点头,全篇念完的时候,他竖起右手大拇指,想说“好”
,但已经发不出声音了。2月23日下午,张伯苓去世。
周恩来特意从北京赶到张伯苓家中吊唁,并由他领衔组成治丧委员会。他同校友们见面
时说:“很遗憾没有早点来,没能见到张校长。本来他身体一直很好,从四川回来想让
他多休息一下,再做安排,没想到突然故去了。”总理还说:“看一个人应当依据他的
历史背景和条件,万不可用现在的标准去评论过去的人。张校长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
,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我们原打算让张校长休息一段再做安
排,为国家做更多的工作,没想到他去了,很可惜。”
6
遗嘱内容
编辑
1951年2月14日,张校长中风不语,生命危在旦夕。南开校友会会长阎子亨提议为校长
写一遗嘱,大家公推和张校长最接近、相处时间较长的黄钰生起草。遗嘱的内容,关于
教育部分是根据张伯苓先生50年来一贯的教育思想写的;关于大局,是根据他离开南京
到重庆及回到北方后和许多学生讲话概括而写的。那时,他虽然不能说话,但听力还好
,心里也清楚。黄钰生一段段念,他一段段点头表示同意。当时在场的还有王夫人,校
长的子、媳三人。张锡年的爱人最后还大声问老先生:“您说写得行不行?”张伯苓挑
起大拇指来表示赞赏。这个遗嘱有以下几段:
“余致力于教育事业垂五十年。凡余所致力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而力有未
逮者,今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见诸实施。” “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
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众将在人民政府之下日益发达。”
“今日之人民政府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的政府。其发展生产,友好苏联之政策,实为
高瞻远瞩之政策。凡我同学,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拥护人民政府,以建设富强康乐
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九泉以待之。”
7
南开先生
编辑
张伯苓先生纪念园
张伯苓先生纪念园
张伯苓一生根基系于南开系列学校,被称作“南开先生”。在世的七十五年中,他大部
分时间为南开学校而喜而忧,殚精竭虑,从无保留。不过在他最后的几年,却由于社会
政治的原因,使这位教育家添加了复杂成分,以至由喜而悲,进退维谷,处境尴尬,最
终在南开校园视之如“瘟疫”,自感“一生事业全遭否定”的黯然心绪下抑郁而死。
在新中国,他只逗留了短短一年两个月又二十余天。其间他先后两次中风,第一次在
1950年1月的重庆,幸而经治疗恢复过来;第二次在1951年2月的天津,发病九天后去世。
张伯苓纪念园。纪念园的建立让更多的人在缅怀张伯苓先生的同时,将缅怀之情化为一
种爱国热忱,在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上影响人、唤醒人、教育人。
8
百年南开
编辑
重庆南开中学
重庆南开中学
“百年南开”系列学校,即南开体系,包括南开大学,天津南开中学,天津第二南开中
学(原南开女中)、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南开融侨中学、自贡蜀光中学、南开大学滨海
学院、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南开大学附属小学、南开翔宇学校、原南开小学(被日军炸
毁,后未复校)和重庆南开小学,这些学校都起源于张伯苓和严修创办的私立南开学校
,并有着相同的校歌和校训。
9
相关传记
编辑
《百年家族:张伯苓》作者:侯杰、秦方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43456341
《重读张伯苓》 作者:沈卫星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2062313
《中国奥运先驱者——张伯苓》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伯苓在重庆》主编:宋璞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7-5366-6874-0
b**********e
发帖数: 672
3
老校长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伟人。。。
y******n
发帖数: 421
4
张伯苓
纪念建筑
天津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公园张伯苓纪念园
语言
英语、汉语
民族
汉族
政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程度
大学
母校
北洋水师学堂
哥伦比亚大学
职业
教育家
活跃时期
1894年 - 1951年
机构
南开学校教育系统
宗教信仰
天主教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名寿春,字伯苓,以字行。直隶省天津府
天津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教育家、体育活动家、政治家,南开大学创建人、校长。上
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1]
目录 [隐藏]
1 生平 1.1 海军生涯
1.2 创办南开中学
1.3 创办南开大学
1.4 体育活动家
1.5 抗战时期
1.6 晚年生涯
2 家庭
3 影视作品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链接
生平[编辑]
着清军军服的张伯苓
海军生涯[编辑]
光绪二年(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6岁入私塾读书。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
水师学堂学习驾驶。在学习期间,1894年,张伯苓等18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
师实习,随舰队参加了甲午战争,目睹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此后,由于无军舰进行
实习,张伯苓只好回家等候派遣。1895年九月,张伯苓自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
业。1896年,他被派赴通济舰服务。1896年的二月二十一日,奉父母之命,张伯苓与王
淑贞结婚。1898年,继日本之后,英国强租威海卫,清廷派大员乘通济舰赴山东办理接
收及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该舰前往。该舰到达威海卫的第一天,降下日本国旗,升起中
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国旗。张伯苓目睹此次“国帜三
易”的接收及转让仪式,感觉丧权辱国。自威海卫归来后,张伯苓认为海军报国无望,
乃决定退役。[1]
创办南开中学[编辑]
天津市南开中学校园内的张伯苓塑像
此时,适逢天津绅士严修倡办新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严修聘张伯苓主持严氏
家塾,是谓“严馆”。张伯苓在严馆任教期间,除教学生学习英文、数学及理化外,还
提倡体育,让学生学跳高。1901年(光绪27年),天津绅商王奎章(王益德)也聘请张
伯苓教家馆,教育其子侄,是谓“王馆”。此后,张伯苓在“严馆”、“王馆”之间奔
波,在两馆的教学方法大体相同,附读的学生逐年增多,教法及设备尚不完备。[1]
1921年的张伯苓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严修(1903年被袁世凯任命为直隶学校司督办)、王奎章
的支持下,张伯苓乘暑假赴日本,考察日本的教育。1904年5月,张伯苓和严修再度赴
日本考察,四个月后回国,决定成立中学。他们遂以严馆、王馆为基础,于1904年10月
17日在严修家的偏院成立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该学堂监督。该学堂收有原严馆、王馆
的学生,并从社会上招收了梅贻琦、金邦正、喻传鉴等学生。1904年底,按照严修的意
见,张伯苓将学堂更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取“肃敬受业”之意。一年之后,因按
照清政府的规定,学堂名称必须表明其资金来源及性质,该学堂又更名为“私立第一中
学堂”。后来,天津士绅郑菊如将自己在天津城南水闸旁的一块十余亩的土地捐给私立
第一中学堂,以扩建校舍。 [1][2][3]
1911年,清华学校代理总办颜惠庆聘请张伯苓到北京出任清华学校教务长。由此,张伯
苓开始往返于天津、北京两地,兼顾北京的清华学校与天津的私立第一中学堂。对此张
伯苓曾说:“我是个保姆,同时抚养两个小孩儿。”在清华学校任职约半年后,张伯苓
辞去了清华学校教务长一职。此次在清华学校任职期间,张伯苓对清华学校推行的美国
教育方式印象深刻,此后他尝试将美式教育引入私立第一中学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1911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饬令将天津客籍学堂和长芦中学堂并入私立第一中学堂。由
此,原本拨给前两所学堂的经费也一并拨给私立第一中学堂。由于接受公款,私立第一
中学堂遂更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一是表明资金来源的改变,二是表明学堂的所在
地,“南开”含有位于天津城西南的一块洼地的意思。[2]
创办南开大学[编辑]
《中国名人录(第三版)》中的张伯苓照片
1917年(民国6年)8月,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在校期间
向约翰·杜威、桑代克、克伯屈(Willian Heard Kicpatrick)等人学习教育学等。张
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比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2
][3]
1918年冬,张伯苓归国后,组织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并为南开大学的筹建而奔走。
1919年(民国8年)秋,南开大学正式开校。1923年(民国12年),南开女子中学开校
。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立天津南开小学。由此形成了南开系列学校。1927年,张伯
苓创办南开经济研究所,1932年创办南开应用化学研究所。[2][3][1]
在张伯苓的主持下,南开大学的资产及人才储备逐渐丰厚。南开大学实行校董事会下的
校长负责制。1932年,校董事会的董事为严智怡、颜惠庆、陶孟和、胡适、李组绅、李
琴湘、卞俶成、王秉喆、丁文江等九人。到1934年,整个南开学校的校产总值约为三百
多万银元。在同期的二十所私立大学中,南开大学接受国家补助的金额仅次于中法大学
,排名第二。南开大学接受的社会捐助也位居私立大学前列。[2]
体育活动家[编辑]
1927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年刊(第一期)》中的张伯苓照片
1902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与教会学校人士发起组织天津体育运动会,此后多年,天津
基督教青年会保持着在天津体育界的领导地位。后来,张伯苓促成了南开学校与天津基
督教青年会合办天津第五届年度运动会。1907年10月24日,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
会闭幕,在颁奖仪式上,张伯苓以奥林匹克为题,发表演说称: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
我对吾国选手不久将参加奥运会充满希望。同时,他还建议中国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
取及早参加奥运会。1908年8月,张伯苓奉派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四次世界渔业大会。
会后,他顺道考察了欧美教育,时值英国伦敦举办第四届奥运会,张伯苓乃观看此次大
会。回国后,他在1908年10月23日举行的天津第6届田径运动会的颁奖仪式上,使用投
影机放映了第四届奥运会的幻灯片,向在场的运动员及观众们展示奥运会的情景。[4]
张伯苓
1922年,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创立,张伯苓出任会长,一直任至1924年该会同中华体育
协会合并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5][6]
1924年,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与中华体育协会合并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1年被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为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中代表中国者[7]),张伯苓被推选为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会长,王正廷为主席董事,沈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1933年,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张伯苓继续当选为名誉会长,王正廷为主席
董事,沈嗣良为名誉主任干事。1935年,该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取消会长一职,主
任干事改为总干事,张伯苓、王正廷、沈嗣良继续担任负责人。1948年,该会召开第四
次代表大会,董事会改为理事会,王正廷当选该会理事长,江良规当选总干事(未就任
,改由郝更生担任总干事)。[8]
抗战时期[编辑]
重庆南开中学行政楼前的张伯苓塑像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日益受到日本威胁。1935年,张伯苓亲赴重庆考察后,决定在重庆
建立南开中学。1936年夏,校舍落成,定名“南渝中学”,并于同年9月开学。[1]
1937年,张伯苓接办了位于今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的蜀光中学,张伯苓出任董事长,
张伯苓手下号称南开“四大金刚”之一的喻传鉴兼任蜀光中学校长。[9]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民国27年)1月,教育机关迁至昆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张伯苓出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此外,他还担任
迁往重庆的南开中学校长。同年,他出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积极支持蒋介石。[3]
晚年生涯[编辑]
1945年(民国3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伯苓当选为中央监察委
员。1946年,张伯苓获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1948年(民国37年)6月,张伯苓被任
命为中华民国考试院院长。[2][3]由于当时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校长不能同
时兼职,故张伯苓不得不辞去了国立南开大学校长的职务。随后,1948年9月,张伯苓
获聘为国立南开大学名誉校长,改派何廉为校长。[10]1948年7月,张伯苓到南京就职
后,见政治糜烂,心情很不愉快。1948年末,张伯苓以“体弱需静养”为借口,离开了
南京的考试院,回到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老寓所,深居简出。[1]1949年,周恩来捎
信给张伯苓,请其不要离开中国大陆。1949年11月21日,张伯苓在重庆拒绝了蒋介石当
面提出的请其赴台湾要求,选择留在了中国大陆。[11]11月27日,蒋经国随蒋介石访张
伯苓于沙坪坝南开中学。[12]
1946年张伯苓获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
1950年10月,南开校庆来临之际,张伯苓早早准备前去参加有关活动,但南开中学不允
许他进入,而南开大学也只安排他在相关活动中坐一般席位。[13]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因突发脑溢血而在天津病逝,享年75岁。[3]
在张伯苓生命垂危之际,南开校友会会长阎子亨提议代张伯苓立遗嘱。黄钰生获大家公
推代笔,遗嘱经黄钰生草就之后,由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清常润色并定稿。遗嘱全文
如下:[14]
一八九七年,余愤于帝国主义之侵略,因严范孙先生之启发,从事教育,五十年来,矢
志未渝。凡余所致力而未逮之科学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与我同学共勉者,今将在人民政府之下,一一付诸实施。余所尝效力之南开大学、南
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在人民政府之下,亦将积极改造,迅速发展。今日之人民政府
为中国前所未有之廉洁良好政府,其发展生产、友好苏联之政策,实为高瞻远瞩,英明
正确之政策。凡我友好同学,尤宜竭尽所能,合群团结,为公为国,拥护人民改府,以
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无限光明远景,余将含笑待之。友好同学,务共努力。
张伯苓逝世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吊唁了张伯苓。[14]但除《天津日
报》对张伯苓的逝世进行过简短报道外,此后数十年中,中国大陆报刊对张伯苓几乎毫
无报道。1951年2月27日,得知张伯苓病逝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痛悼无已”的字
句。同年3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在台北为张伯苓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蒋介石亲写挽联“守正不屈,多士所宗”。台湾的南开校友纷纷通过纪念集、悼文等
形式纪念张伯苓。以后,每到张伯苓逢十华诞纪念日,台湾都举办纪念会。改革开放后
,中国大陆对张伯苓的纪念和研究也逐步兴起。[10]
家庭[编辑]
祖父:张虔,国学生,因屡试不第而致疯狂病逝,享年38岁。[1]
父:张云藻,为独生子,兼继承五门,酷爱音乐及骑射,精通各种乐器,尤擅弹奏琵琶
,天津人称“琵琶张”。[1]
妻:王淑贞
影视作品[编辑]
2005年8月,电视连续剧《张伯苓》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8播出。
1 (共1页)
进入NKU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本科教学:高校永恒的主题 【历史上的今天】南开校庆日
网上祭奠老校长张伯苓南开大学因何从私立变国立
[转载] 南开侯校长请教张伯苓一所大学的失落与一种精神的缺失——南开大学九十年
南开为什么叫南开啊?《张伯苓全集》在南开大学首发
南开,为你的尊严与骄傲【校庆特稿】回望百年峥嵘史,守望南开新起点
饶校离职演说(zz)江沛:蒋介石与张伯苓及南开大学
"我是爱南开的" [转载][转载] (转载)今年国内各主要高校的第一作者单位JACS统计
--【以史为鉴,为南开正名】2011武氏高校排行中南开的位置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张伯苓话题: 南开话题: 教育话题: 南开大学话题: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