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wh 发帖数: 141625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eisureTime 讨论区 】
发信人: wh (wh),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那年夏天】昆明之三:云师大和西南联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y 31 22:06:59 2017, 美东)
上次贴了在昆明的最后一天转悠据说是西南联大地点之一——云南大学的照片: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2080981.html
之二就是云南师范大学,联大的纪念碑、亭都设在这里。那天时间很紧,下午两点二十
分的飞机,朋友建议十二点半开车去机场。而我们离开云南大学已经十二点一刻。幸好
两个学校仅一路之隔。开车路过云大附中时我还掐了个校门:
楚图南我听说过,但能记住这个名字绝对是因为楚昭南……
然后看到云师大的校门,也是毛体字:
右首还有西南联大旧址的题词。
进门但见校舍多为高大的现代建筑,和云大的民国建筑很不一样。倒是很容易就找到联
大纪念碑所在的草坪:
旁边有三座三角亭,分别为北大、清华、南开所建,又叫三校亭。
每座亭子都挂着一样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红匾:
对联则各自撰写。北大联为“滇海笳吹心系中兴业,燕园弦涌胸怀四化图”:
又是四化,又是中兴,最是堂皇。
清华联为“西山苍苍清芬挺秀,南国煦煦华夏增辉”:
最为俊逸。
南开我没拍正面,借张网图:
其联云:
“误国恨愚顽,茅舍土阶,看寇骑纵横,南渡岂甘循覆辙
育才集贤俊,藜羹布褐,讲天下兴亡,北师终已奠神京”
这联最长,慷慨激烈。
查联大历史,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湖南长沙,合
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后再度西迁,于1938年4月抵达昆明,并改称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联大在滇八年,名流辈出,包括:
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
嘉墀);
171-173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还有两个不同统计数
字的不明出入);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4位中国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等);
诸多名教授(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刘文典、
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锺书、
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吴宓、吴晗、叶企孙、饶毓泰、赵忠尧、赵九章、任之恭、
曾昭抡、李楷文、雷海宗、何炳棣);
及著名外籍教授燕卜荪(Sir William Empson)、理查兹(I.A.Richards)等。
抗战结束后,三校于1946年迁回原址。联大师范学院则留在昆明,独立建校,改称国立
昆明师范学院。解放后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云南师范大学。1988年,西南联
大校友于云南师大校园集资建三校亭。
——按以上记载,联大遗址应该只在云师大,而和云南大学无关?云大其时与联大并存
:“抗日战争時期(的云南大学)在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主持下也聚集了大批
学者,如严济慈、彭桓武等。一些知名学者在西南联大与云南大学两校兼职;许多活动
也由两校师生共同参加。”但没找到云大也有西南联大校舍或校园部分的记载。
另外,三校第一次搬迁为什么选择长沙,而不是武汉或其他地方?
已到十二点半,我们只得匆匆往回走。途经闻一多像:
抗战之前闻一多是母校清华大学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授,抗战后在西南联大继续任教。
1945年任民盟云南省负责人,未随清华迁回北京。1946年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行的李公
仆追悼会上做了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被暗杀。这座雕像颇有鲁迅风格。
雕像身后有碧池一潭,上书“砚池”:
查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家杨修品所书。砚池原为联大校园内天然水池之一,经梁
思成、林徽因夫妇重新规划设计,东与图书馆相邻,西与抗战后在日军轰炸的弹坑上修
葺的梅园(由清华校长、联大常委梅贻琦捐资修建)为伴,景色秀丽,堪比昆明的翠湖,
人称“小翠湖”。鹿桥所著的《未央歌》里也对该池有详尽描述。
砚池中心的石雕是无名女教师:
出校门已经十二点四十,飞奔机场,生怕时间不够,还去紧急签票口签票、托运行李。
结果登机后迟迟不飞,然后机长宣布北京天气不好,又有机场控制等原因,推迟两小时
起飞。早知道就在云大和云师大多逛一会儿了。写此文查资料时发现,不仅梅园没看到
,三校亭旁边的那块三角碑也不是联大纪念碑,纪念碑另有所在,应该和南开的那块一
模一样。另外还有一二·一烈士墓等民国遗迹。期待有机会重游补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