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n 发帖数: 39 | 1 邪不压正》在古北水镇办了首映礼。长城脚下,姜文搭了个露天影院。
电影开场,龙标闪过,背后是灯火辉煌的长城,无比震撼。140分钟正片结束后,
字幕中出现了原著推荐栏,上面写着:张艾嘉,史航。
史航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华北第一影评人”潘公公,当晚作为主创被邀请上台。
这位公公每部电影都只给五个字的评论。这可能是姜文中对影评人最尖刻讽刺的一
次反击:五个字评论,能把电影怎么着?
另一个推荐者张艾嘉?她似乎和姜文不太搭。
但其实,张艾嘉更适合担当这个推荐者,因为她的叔叔叫张北海,就是电影《邪不
压正》原著《侠隐》的作者。
《邪不压正》立项时就叫《侠隐》,它英文名一直都没改,hidden man。小说授权
改编的合约,是张艾嘉代签的。
张北海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还比不了章北海——后者是《三体》中最刚毅的舰长。
这位旅美张先生的散文集《一瓢纽约》在豆瓣不过7.2分。但在海外,在纽约,大
名如雷贯耳。
张北海早年师从叶嘉莹,七十年代后定居美国,后来在联合国担任了翻译,走遍全
世界,并在香港杂志《七十年代》写专栏,谈纽约的城市传奇,迷倒海外一大批华人。
张北海笔下“纽约通”,胸怀“老北京”,这是文艺圈对他的描述,《侠隐》是老
北京范儿的代表作。
张北海粉丝不多,但名气大得吓人。被国内文化圈描绘得神乎其神百事通的阿城,
自称是张迷;写《纽约琐记》的陈丹青说“张北海是纽约的蛀虫”;陈升特地为张北海
写过一首歌曲《老嬉皮》;侄女张艾嘉对他的描述则是“中国最后一个嬉皮士”。
张北海的粉丝还可以拉出长长的名人名单:王安忆、关锦鹏、张曼玉、罗大佑、张
大春、骆以军……
中国也有嬉皮士吗?其实是有的,但他们不在中国,是那些七八十年代客居美国的
的年轻人们。
他们聚集在纽约的苏荷区。这里有很多后来在文化圈赫赫有名的名字:比如作为反
教育体制一面镜子的陈丹青,以矮大紧自居的高晓松,横跨写作绘画影视三个领域的刘
索拉,真时尚女魔头洪晃等等。
苏荷区的华人们把美国的先进文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转内销,带动一波又一波文化
节奏,这是中国文艺圈一直被忽略的苏荷现象。
张北海倒不否认有这个苏荷现象,但他觉得,和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苏珊桑塔格领
衔的纽约知识分子群体相比,这个圈子还是小了一些。
这些被美国文化或者说美国中文化影响的一代人,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中国的一个
思潮。
刘索拉1985年发表小说《你别无选择》,成为先锋小说的扛旗手,1988年她就出国
了,2003年回国后和闺蜜洪晃一起拍了一部女权电影《无穷动》,客串演员包括章含之。
章含之是人民币头像的英文老师,章士钊的女儿,洪晃的妈妈。是不是很根正苗红
?抱歉,刘索拉更红,她的叔叔叫刘志丹,陕甘宁边区的创始人。
刘索拉还有一位大闺蜜叫查建英,她在十年前出了一本书,光名字就牛得飞起,叫
《八十年代访谈录》,被访问者名单如下 :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
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
八十年代可以被访谈吗?是的,你的通讯录里有了这些名字,你也可以。你家在纽
约客厅的沙发坐过他们,整理一下录音就是本年度十大好书。
大院子弟在国内是”马小军”,是“老炮儿”,出国回来以后很容易成为先锋、大
师、引领者,打的就是信息不对称。
待过大院文工团,还去过纽约,你有大概率在中国近代文化大潮中赶上一波。随便
哪个故友发小给个机会客串、挂名,就有可能一夜之间天下闻名。
木心也是典型的墙外开花墙内红,得力于爱徒陈丹青大力宣介,其效果仿佛叶问之
于李小龙。
出国前的严歌苓只是写写少女故事的小作家,名不见经传。
1992年结婚随夫出国后,杀入海外华人圈子,纽约的客厅里走动的都是未来的大导
演、大制片人、传媒大鳄。
李安购买了她的《少女小渔》版权,她也顺势做了职业编剧,随后交出的作品是《
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归来》,以及被另一个末流大院子弟拍出来的《芳华》。
所以,当洪晃在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客串演出,丝毫不要惊讶,大家都是一个
大院滚过铁环的发小。
王朔也是大院子弟,他的小说在文学史自成一派,在影视圈更是硬通货。
他被改编成电影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是什么?答案是《动物凶猛》,改编者是正是姜
文,他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讲的就是大院的那些事。
现在提到大院文化、文工团话语、四九城顽主,首先想到的是正和崔永元撕得昏天
暗地的冯裤子,他最近作品是《芳华》《老炮儿》。
但是冯裤子怎么比得了姜文呢?《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还只是个课堂上被捉弄
瘦老师,姜文用作品和王朔谈笑风生了,拿此片角逐威尼斯,一片封神。
一年后,王朔才把《永失我爱》的本子交给冯小刚,作为他的电影处女作。
大院子弟们爱拍电影,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接触电影至少早十年,这是审美锻炼前置。
十年前,要拍《侠隐》的不止姜文,还有另一个大佬高晓松,最后版权方面没争过
,只好作罢。
《邪不压正》片子出来后,高晓松被邀请做了这部电影的第一个观众。看完片子友
情互吹了一番后,他问姜文:老北京的乡愁和余韵哪里去了?姜文显然感受到同行的逼
问,只好说,留给别人拍吧,这部电影我拍给自己儿子。
高晓松心心念念的乡愁余韵是什么?用张北海自己的话来说,老北京是“有钱有财
人的乐园,平民百姓的清平世界”,是庙堂和江湖两个生活彼此平行、地理交织的复杂
世界。
哈佛大学文学研究权威王德威的评价是,“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
力量。除了怀旧,他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这样的纯文学评语给了一部武侠小说。
《邪不压正》还原了老北京了吗?至少关于北京的第一个镜头京城之雪十分震撼,
“北京一下雪就变成了北平”,不到影院大银幕上,感受不到这份韵味。
除此之外,姜文镜头下更多是屋顶上的北京,贵族的北京,蓝先生是个末代名流。
至于胡同、小吃、门牌楼、吃穿用度,这些细腻的细节在有家国情怀、复仇主题的
电影里,本来不会占据太大篇幅。这里有草蛇灰线的政治隐喻,冰山之下暗流的权谋,
而清平世界,太难看到了。
富人的超级乐园,穷人的清平世界,其实这个评论非常适用于中国整个文化圈,整
个文艺圈。
格格关晓彤走红的时候,有人开扒所谓京圈,仿佛发现了中国的郇山隐修会。
其实整个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大潮流走向,打抵发凡于这个更大的京圈,京圈的总
部当然在北京,还有一个声名赫赫的纽约办事处。纽约和北京,就是中国文化的双城记。
而在《邪不压正》中,姜文也有这种双城叙事:生于北平的主角李天然师父一家被
师兄杀害,逃亡出来的他发迹之地就在美国。十五年后,他带着一身功夫回到北平复仇
。这电影就是一代文化人的现实隐喻。
不过,看完这部电影的崔永元不这么认为。
现场被姜文cue到后,他直接说,电影真好!讲的就是一个十五年前被侮辱的人,
十五年后报仇的故事!对方已经上市了,自己还是一个人。彭于晏演的就是我!但我相
信,邪不压正。
崔永元显然不是大院子弟,他不会看懂双城记这一层,一心查税反华谊的他之看到
了《手机》里的自己。
当晚另一个肯定能看懂的大院子弟,和姜文合作过《北京人在纽约》的冯小刚,并
没有到场。估计他忙着在家写《十问崔永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