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p****6 发帖数: 10 | 1 记得香港导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上映之后,引发了不少人的怀旧之情。民国时
期的女作家萧红重新浮出水面,作为女性的萧红再一次被关注。她的特立独行,她的情
爱纠葛,在网络时代,成为一时的语言狂欢,成为新媒介的主题谈资。然而对于一位作
家,有她或他的作品存在,便是最好的认识。其它的流言蜚语,不过只是表象而已。
写作即记忆,这句话道出文学的某种真相。对于萧红来说,她的写作与其说是创造
,不如说是记忆。充满浓郁的个人经验主义色彩,萧红的很多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对自我
经验的复写,个人经历与家国之思,情爱纠葛与故乡记忆,以一颗天真热情的心审视苦
难的世界;她的作品站立在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林毫无愧色。
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新近出品的一套萧红作品集,分别为《呼兰河传》
、《后花园》、《白面孔》。《呼兰河传》收录萧红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生死场》与《
呼兰河传》,值得注意的是后两册,短篇小说集《后花园》与散文集《白面孔》;萧红
最好的作品《商市街》就收录在《白面孔》里,只有散文,才是生活的真实面孔,《白
面孔》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萧红。
《商市街》在大众的视线里几乎是不存在的,写的乃是日常生活。《商市街》记录
了萧红和萧军结合后从暂住新城大街欧罗巴旅馆,到筑巢商市街25号铁路局姓汪的庶务
科长家耳房一段穷困潦倒而又快乐的生活。正是这种日常的穷困或快乐的生活在萧红的
笔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写法独特,以介于散文、小说和自传之间的文体书写人性的感
伤与喜悦,见证个人在大时代下的悲与欢。
《后花园》收录了萧红最见才华的几篇短篇小说,譬如《马房之夜》、《桥》、《
后花园》等,极简笔法写尽底层民众人生寂寞、孤苦和苍凉。《马房之夜》写人的孤独
感,英雄迟暮,令人唏嘘。至于《后花园》一篇,朝花夕拾,记忆故乡,文字忧伤清丽
。“后花园五月里就开花的,六月里就结果子,黄瓜、茄子、玉蜀黎、大芸豆、冬瓜、
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这倭瓜秧往往会爬到墙头上去,而后从墙头它出
去了,出到院子外面去了。就向着大街,这倭瓜蔓上开了一朵大黄花。”
说到萧红,免不了提及她与鲁迅的交往。鲁迅先生还为她的第一部中篇《生死场》
作序,誉为“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
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与其他的左翼作家不同,萧红
没有政治参与的热情;正是偏离政治的她反而能够让后世的读者重新审视她的作品。读
她的《生死场》,女性自身的关注与家国的命运纠结在一起,在断裂处反而呈现出奇异
的光芒。
1940年12月完成的《呼兰河传》,已经不在意故事的挖掘,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
甚至没有连贯的故事,仿佛写散文一样,行云流水,信手拈来,抛弃小说写作严密的逻
辑。在寂寞的心境中,写出对自己幼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在书写中,萧红采取一种孩童
的视角,以温暖而浪漫的语调徐徐展开对故乡小城呼兰河的描写:一种充满着诗情画意
的对故乡风物和乡风民俗的描写。故而评论家夏志清说“《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
高度的真实感。”
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萧红难得地偏离了左翼文学的政治化的轨道,义无反顾地
走上了个人性、自我化的写作之路。她的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一种
边缘化的写作,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确立了她在
中国文坛的价值所在。《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小城三
月》中的初春原野等,皆是孩童眼中的世界,区别于传统的世故眼光,天真自然,率性
拙美。
这套萧红作品集,应该说荟萃了萧红最好的小说与散文,足以评判一个作家的写作
价值与存在意义;让我们领略萧红的温暖。黄金时代虽然短暂,但掩不住萧红所绽放的
文学光芒。香港的浅水湾,最终留下了萧红最后的身影,一切人世的恩怨,俱化作历史
的凭吊。本是尘土,归于尘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