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 发帖数: 11227 | 1 发信人: access05(), 信区: Money
标题: 从“高薪难撑娃暑假”看孩子未来不能靠“烧钱”
发信站: BBS未名空间站(Fri Aug 4 11:23:04 2017,GMT)
“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余温还未散去,一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
”又成为朋友圈热文,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
一位母亲抱怨,暑假期间,去掉给孩子去美国游学的费用、请保姆的费用、孩子钢琴考
级的费用、游泳班的费用等,3万的月薪所剩无几。对此,有人共鸣,认为这位母亲说
出了不少家庭的心声;有人则批判:与其说是在抱怨,不如说是在炫富。其实假期补课
的讨论绝非新话题,每每放假之际,有关游学、夏令营、补习班的讨论总能成为家长们
热议的焦点,这次也不例外,只是困惑从普通收入家庭逐渐延展至富裕家庭,并被置于
睽睽目光之下,作为公共议题讨论而已。笔者以为,从“高薪难撑娃暑假”,可以看到
孩子的未来不能靠“烧钱”。
毋庸置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个愿望,许多
家长从小就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据报道,3年前,武汉一妈妈砸了12万元为小孩培
优,5岁的儿子报了17项培优班。
然而,3年过去了,当时自信的妈妈如今在朋友圈哀叹,当初的“特优”儿子竟变成了
落后生!曾经有人在网上提问:我实在不明白,身为父母的不应该考虑自己孩子的未来
吗?舍得给孩子花钱,关心孩子,懂得教育孩子的吗?有人曾经这样回答:不是所有父
母都有这个心,有这个心也不一定做得到,做得到也不一定就适合孩子,适合孩子孩子
也不一定听,听了也不一定听的进去,听进去了也不一定会做到!……显然,因爱之名
,为孩子提供各种历练、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本无可厚非,但这里面也有很多的误区
值得家长们警惕。
“所买即所得”这一经济学的维度未必适用于教育。对于家长来说,不能简单以金钱的
投入来衡量教育的成效,也不能简单地将教育服务购买力等同于对孩子的爱。换言之,
家长在教育上投入多,孩子未必收获大。
前文提到的Jerry,从半岁到5岁,已经受过英语、数学、识字、声乐、钢琴、围棋、画
画、表演等17项培训,5岁的他已经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全部课程。每周只有半天休息
,每晚都到9时才回家。他的妈妈徐女士算了一笔账,5年来,累计投入了近12万元培优
费。
在培优机构组织的小托福考试中,Jerry得了全国前三名。Jerry的妈妈徐女士特别骄傲
,“我的辛苦没有白费。”然而,倾注全部心血的结果并不像她预想得那样美好。顶着
“特优”的光环,儿子升上了小学。一开始,Jerry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可是渐渐的
,Jerry学习成绩开始慢慢下降,从前的尖子生变成了中等生。而之前那些花费天价培
养出来的兴趣,也都渐渐荒废了。
孩子的未来不能靠“烧钱”。教育是极其特殊的“服务”。不少家长陷入“高投入、高
产出”的认识误区,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谛,而是在物质投入过程中寻找
获得感,或通过购买教育服务来逃避本该对孩子有效陪伴的责任。“烧钱式”教育的背
后既有培训班的炒作,更有家长的焦虑。其实真的没必要为孩子的学习如此烧钱,想想
哪些个贫困孩子,一样能进名牌,你就知道孩子成才不光靠金钱才会成功。培养孩子自
觉学习,热爱学习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这不仅需要整个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用人观,需要更多的学校坚守科学的育人理念
,更需要家长们能够坚持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一些“短期功利
”,多一些“风物长宜”。暑假是孩子夏天的假期,是他们休息玩耍的时间。假期应该
让孩子们回归自己的时间,该玩的时候好好玩,该学的时候才能好好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