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c*********d 发帖数: 9770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962:进击的明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30 09:41:04 2018, 美东)
邹思聪 金庸江湖网 微信号 jinyongjianghu
功能介绍
江湖不小,金庸不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邹思聪的新闻笔记
在1962年,创刊不到三年的明报,突然成为香港报刊的一时之选。
在此之前,金庸创办的明报只是一份小报,从1959年创刊以来,明报一直靠金庸的武侠
小说以及独有的精彩马经,狗经,明星的轶闻艳史来招徕读者。
彼时,明报日销量已上升到22000份,比之于许多小报,成绩堪称优秀。然而,这远不
是金庸的理想。
一年之前,明报已经决定转型。1961年7月16日,金庸发表社评《本报进行加强国际新
闻》,“从明天起,逐步加强国际新闻,严格遵守公正无私、不左不右的立场,拥护中
国人的利益,香港人的利益。”但1961年的明报,并未正式涉足严肃政治和新闻。
直到1962年5月,一江之隔的大陆正遭遇共产主义实验的惨败,数千万平民用生命吞食
炼钢和人民公社的跃进苦果。为了求得生存,广东的饥民开始逃往香港。
逃往香港,在香港又叫偷渡潮。它特指一种现象——在1950年代至香港主权移交前,大
量中国大陆人,冒九死一生的风险,往当时的英属殖民地香港偷渡。
大陆不幸,祸亦波及香港。然而这样关乎香港稳定繁荣的大事,香港的大多数媒体并未
做好准备。
在普遍左倾的世界思潮冲击下,香港的很多报纸全线左转,对于大陆的负面消息一概沉
默,这些报纸“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而对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论的名义所犯的
滔天大罪予以宽容。”而许多右派大报也对此反应姗姗。
当然,明报除外。
“金庸出身大公报,自然知道你们对付异己的态度”
金庸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报道五月逃港潮的。
按照明报之前的中立立场,如果报道五月难民潮,会有两层忧虑。作为老板,金庸首先
考虑的是非法入境者问题并不好报道。而更让他顾虑的,则是可能会引起左派报刊的不
满。
彼时,左倾思潮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共产主义吸引着全世界的知识分子,相反,资本主
义正陷入政治和道德的危机。
香港亦是如此。中共建国之后,大公报从张季鸾时代的“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客观立场急遽左转,成为香港最大的左派报纸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文汇报、新晚报、
晶报、香港商报等四家左派报刊。
金庸本出身于大公报和新晚报,也在此写作武侠成名,在大公报左转之后,忍受不了而
离开。他深知左派报纸打击异己的方式。金庸后来写道,“金庸出身于大公报,自然深
知你们对付异己的态度。我们决定刊登五月人潮的消息,金庸内心难道不怕么?难道不
想到自己安危和妻子儿女么?”
然而,从1962年4月起,明报的记者都开始抱怨,因为他们所写的难民消息一律都没有
见报。记者们去边境采访之后,个个回来都异常沉重。记者们对报社的不作为不满,纷
纷质疑自己的老板,“这样的大消息也不登?”
港闻版编辑韩中旋、王陵在此时也站在了记者的一边,一直向金庸争取发稿,“采访归
来的记者蓬头垢面,满脸泪水”,向他们哭诉,抱怨。而出于对左派的顾虑,金庸仍然
没有答应。
直到手下大将采访部主任雷炜坡和记者陈非以辞职相逼,他们力争,即便明报不刊登,
左派报纸不刊登,香港其他非左派报纸,成报、星岛日报、华侨日报也会刊登。况且,
整个香港都被难民潮所牵动——港府对于如何安置聚集在梧桐山的难民一筹莫展,香港
居民也忧心忡忡……这个老板终于被说服。
在后来与《大公报》的论战中,金庸解释,“我们不能视若无睹,只好刊登一些。但再
过几天,明报的采访课整个沸腾了。记者们从边境带回来的眼泪,洒在编辑部的桌子上
和地板上,他们激动地表情和心酸的言语,使每个人的良心不能平静。”
终于,明报开始大量刊登独家新闻。这个被逼无奈的决定,将成为左派报纸围攻明报的
把柄。在未来,明报不得不面临一场战争,而金庸甚至会遭遇死亡的威胁。
但现在,明报忽得大名,纸贵洛阳。
“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从5月8日开始,明报开始零星的试探着报道难民潮。而5月11日起,下定决心的金庸几
乎派出所有记者——到沙头角、粉嶺、元朗、罗湖等移民聚集的地方一线采访。
5月11日的明报头条并非难民新闻,而是本港新闻,“昨晚九龙荔枝角道停电带来一场
大火”,“少女跳海”,“少妇割颈自杀,下体亦有血流”……看上去,一切都和那份
格调不高的小报无甚差别,但潜藏的暗流,在翌日彻底涌现。
5月12日,明报以《大陆人民波浪式涌入香港,边境军警搜捕亦疲于奔命》的大横幅头
版报道逃港潮。在头条下方,又有记者撰写的《偷渡者皆具无比决心》来描述难民们不
顾一切的逃港,报道称,“许多人已偷渡六七次,他们获中共批准出境米证即取消。后
退无路,唯一办法就是闯入香港”。“人浪向香港冲来,廿四小时内不停,当局已感到
棘手……他们不心灰,又做第二次偷渡,或第三次,四次……直到成功为止”。
到5月13日,明报发表头条《官方公布偷渡者万人被捕,港督昨赴边境巡视难民营》,
《港政府首次发表声明,人潮袭香港数字庞大》,称“非法入境者包括农民工人及学生
……大陆人民非法偷渡入境者越来越多,官方宣布逮捕者达万人之众。”而在《自晨至
午捕获千人,偷渡者如水银泻地》中,记者详细描写了偷渡者分别由沙头角落马洲打鼓
岭渗入,“今日凌晨陆续有大量难民非法逃入边境已为警察截获……他们是由中英边界
之梧桐山进入”。
除了大量地细致报道难民情况之外,明报也发表了表明态度的社评。在1962年之前,金
庸还是靠武侠为人熟知,但至此之后,他的社评将比小说更加知名。金庸的社评在大逃
港的报道中,让明报迅速的区别于其他报纸,独树一帜。
社论浩叹,“巨大的痛苦和不幸!”。然而,人道主义的关怀和现实处境的艰难仍然摆
在明报的面前——“由于连续三年来大陆上的灾荒,粮食发生严重困难,他们便背井离
乡,来到香港。这些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获得中共当局的出境许可,但未被香港批准入
境。据说,中共当局批准其出境后,还给米票取消,因此他们如果一次入境不得,势必
至于要第二,三次的前来。但香港地方这样小,如何容纳得下源源而来的大量人民?”
面对饥民的惨状,和香港容纳不下的现状,社论说:“最近我们很少发表社评,因为事
实上,许多问题我们困惑不安,可是又提不出可行的合理办法……这样巨大的痛苦,巨
大的不幸,谁都会感到束手无策。”
然而,连篇累牍的报道仍在继续。5月14日,明报发布了头条《边境采访记》,介绍“
大陆人民非法抵港路途增加,偷渡者继续源源进入香港境内,自晨至午又有数百人被逮
捕”之后,便是一篇《梧桐山中云愁雾惨,遗下不少伤病妇孺》。明报记者龙国云等人
看到,香港当局出动大批警察拦截难民,导致大量偷渡者被堵在山上,老弱妇幼在山上
摔倒跌伤,水尽粮绝,不得已而吃树皮,木菌,别无他法,只有坐以待毙。
翌日,15日的明报便刊登龙国云的特写《梧桐山上惨绝人寰》,尽管,这并非现代意义
上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稿。龙国云写道,“此刻,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把已经观察的事实
,重现在各位面前。”
报道分为四部分,“人性与同情”、“吃树皮木菌”、“创伤了小心灵”和“遥远的期
待”,细致的描述了梧桐山上的难民惨状——“许多偷渡的老弱妇幼,在山上跌伤,患
病,他们水尽粮绝,坐以待毙。至亲的人,也无法相救,于是夫弃其妻,兄舍其弟……
谁无父母?谁无骨肉?这些不幸的人,急待援救。”
特写的右侧,是难民获得医治的最新新闻,《非法入境之患病受伤者获许在港留医》,
副标题则是“传说有万人在华界边境等候机会再偷渡入本港”。下方是一片人物稿,《
慈母背雏儿翻越梧桐山,母死儿生哀啼尸侧》,“同行者恻然但无人愿加援手”。
而最为震撼读者的,又是明报的社评,在报纸最右,几乎竖排通栏的大标题《火速!救
命!请立刻组织救援队上梧桐山》。
社论写道,“一个偷渡的中年妇女因体力不济而在梧桐山上死了,她携带的孩子坐在母
亲身旁啼哭,每个人经过孩子身旁,没有一个人敢抱了他走,因为谁都感到自身难保。
我们热切希望,这个孩子现在还没有死,能有人抱他下山。……我们在香港的居民,幸
而没有受到饥饿的威胁,但我们多数也都是从大陆来的,只不过早了些时候而已。想到
那些陷身于苦难中的同胞,谁都会感到恻然难过。我们亟盼中共当局派人来救援,也亟
盼本港当局派人去救援。”
面对每天增加的难民,明报并无两全的对策,但在大量地实地采访之后,一向中立的明
报表达了先救人的态度,这篇社论在文末,几乎是大声疾呼,“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
!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而此刻,香港官方正忙于堵截和遣返偷渡者,并不关注难民的生存状态。香港左派报纸
则始终缄默不语,只字不提。而一直以知识分子为对象,关心大陆事务的星岛日报等右
派报纸也是在5月15日之后才以显著篇幅,报道难民消息,明报比它们早了五天以上。
详实的特写、全面的逃港潮呈现以及以社论之重的大声疾呼,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反响。
众多读者致电询问报道所写难民的最新情况,并表达要施以援助的意愿。
之后,明报会有更大的动作,在财力人力都不及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大报的情况下,
这份报纸将另辟蹊径。
“读者纷纷响应本报呼吁”
5月16日,明报依然是一整个头版的难民潮内容,头版头条是《偷渡抵港饥民昨日破空
前记录》,接着报道《军警自晨至午截捕约三千人》。
记者写道,“一个逃港的少女对本报记者称,淡水的上老屋村,上山屋,下山屋,石桥
,上下廖屋等村已十室九空,居民百分之八十走向香港”,“人潮波浪式淹至遣送工作
赶唔切粉嶺临时收容所内,十六座营帐住到满,军警搜捕偷渡者,山头一片哭声。”在
报纸中左部分,记者则着重描述港人对难民的救助,“上水围村做善事,施粉施茶,分
派过路饥民”。
而在报纸正中的内容,则只可能为明报独家享有,因为它来自明报的读者——《读者纷
纷响应本报呼吁,愿参加救援队上梧桐山救人》。
这是明报的独家救援,其他任何报纸,即便是《星岛日报》等大报,都没能做到这种地
步。
社论写道,“大陆饥民来港,有如一副悲惨之流亡图,烙印本港居民脑海,本报昨日社
论,高呼‘火速救命’,获得广大反响,询问关于捐款救济同胞之情况,不少读者,愿
参加救援队上梧桐山救人。本报已定今日再携带食物往边境赠予各同胞。”
除此之外,还答复读者关于昨日报道中婴孩的疑问,“又读者郑太询问山上那个可怜的
婴孩的卜落如何?知已经被救下山。关于他的下落,已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本报记者对
此,甚感抱歉。”报告最新的救援情况,对读者疑问进行答复,以及作为报社本身进行
救援,皆为明报独家。
17日,明报继续以巨大的版面全方位呈现众多内容。
报道灾民及其寻亲的细节。“一批抵港难民找寻香港亲人”,“不堪长途折磨,老人病
重山中,挥手命两侄儿自寻生路。他们向记者求救,只得相对泫然。”“边境山头一片
呼儿唤母声,闻着心酸肠断”,“‘淡水叶阿福,你响边处?石龙袁九,阿妈来揾你呀
——’听到人心酸泪落。”
报道救援的尴尬和官方的拒绝援助。“伤病妇孺僵卧山头,急待粮食医药救济,宗教团
体及各社团已个别出动”,“三个宗教团体带埋医生上山救人,结果被警员赶走”……
“红十字会香港分会声明,对边境之难民问题,不拟采取任何行动。”
报道持续涌入的灾民。“翻遏梧桐山由坪峰入境者,约在千人以上。遣返警车进入罗湖
前,仍有人冒死跳车逃走。”
明报以中立的笔触描述各方态度和作为,而在新闻对比中,明报对于红十字会和官方的
拒绝救援亦没有批评,而是代替官方,自己行动。
这日,明报发起了为难民募捐活动,更别出心裁的在17日的明报头版中央,公开透明的
公布了捐款人的姓名——《本报读者捐款芳名》。
在这篇“报道”中,有个人捐款,亦有工厂、商号和社团捐款,有捐一元两元的,也有
捐五元十元的。明报都公布出来,并计算出总数,当日共收得捐款一千五百一十六元。
在文末,明报也不忘提示读者,“如有热心读者捐款,可联系本报采访课或来电示之”。
以报社的公信力和读者群为独家优势,明报呼吁和救援难民,而这些商号、工厂及社团
不仅捐款,还自发组织团队,前往边境,向难民派粮。
5月18日,明报仍然公布新增的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额。然而自发的救援已经不再可行
。因为“英界再增建铁丝网”,港府的禁区范围扩大,到处不准进入。很显然,明报的
独家救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惹恼了香港警司和政府。
到5月19日,明报不得不停止接受捐助,“限于各种环境关系,未能顺利展开救济,故
暂时停止接受捐款,祁读者谅之。”“各种环境关系”就是指港府扩大边界禁区范围,
不希望居民因为同情大陆难民,而与执行遣返任务的军警发生冲突。
正如金庸所言, “许多问题我们感到不安,可是又提不出可行的合理对策……这样巨
大的痛苦,巨大的不幸,谁都感到束手无策。”难民悲惨可怜,香港却是弹丸之地——
不援助,难民会愈加凄惨;援助,则会令边区情况更加复杂,增加警务工作困难,更无
形中鼓励了更多的非法移民。
面临人道关怀与现实处境的冲突,不止明报,整个香港在此刻,都显得鞭长莫及。
“要小小的香港来者不拒?”
逃港潮不好报道,金庸的第一个担忧应验了。现在,纯人道式的呼吁已经不再合适,因
为大量难民逃港的影响,已从边境扩散开来。
此时,由于边区局势趋于严峻,警务处长警告港人,“远离边境禁区附近,违者将罚款
五千元或监禁两年”。这条新闻在19日的明报也头条报道。到20日,港督发布命令,“
边界禁区扩大,凡唆使及劝导别人非法入港者,依例可罚款两千元或入狱一年。”
折中之下,明报在5月21日,由之前纯人道的呼吁,变为对香港处境的现实考虑。社论
《协助警方,共度难关》写道——
“大陆上大批同胞的涌入香港,使香港当局面临着一个极困难的问题。这种情况之棘手
,任何人都是见得到的。台湾在大说风凉话,说香港遣返非法入境的中国人民,乃是不
近人道。联合国中,也有人在攻击香港。其实试问台湾和联合国,为什么台湾只允许每
年收容一千人(据外国通讯社消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台湾今年只收容了一百名难
民),却要小小的香港来者不拒?”
“边境上的大新闻,已经刊载了十多天,这十多天中,总算没发生什么重大的不幸事件
。我们天天在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会有重大的意外发生……在成千成万的群众大场面
中,在太阳如火的大热天里,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之下,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们
必须保护香港的安全和利益……香港本地居民们尽力维护秩序,协助警方。”
明报的担忧变成了现实。这一天,上水地区发生骚乱。一辆遣解非法入境者的警车在粉
嶺赛马会道上通往上水村行驶时,一些男女孩童向车上的难民投掷粮食,而遣解车不慎
撞伤一男一女,人群喧哗。而现场一名外籍警司和警员到场维持秩序,被人袭击,最终
导致出动新界总部防暴队,驱赶了在场人群。两天之后,粉嶺地区又有学童被撞伤,几
乎又酿成骚乱,防暴队用滕盾和防暴棍驱散了在场的五百名群众。
到22日,明报头版报道了《遣解车辗伤送粮人,上水发生骚动》,“纷乱中洋帮办被打
,情急之下拔出手枪,幸警司及时制止不致爆出大祸。防暴队奉紧急命令开抵骚动区”
。与此同时,明报再次发表社论《请勿加重警方困难》——
“我们一直在担心,边界上难民入境的问题中,可能引起什么严重的冲突事件。如果有
这样的事发生,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利的。昨天,果然由于接济同胞,因而发生拦阻警车
,撞伤儿童的事故。虽然幸好纠纷没有扩大,但难保以后的局势不致更趋恶化。”
“我们认为,目前的首要之务,是使边界平静无事,这是全港三百二十万居民利益之所
在。大陆上的同胞源源而来,这是香港人所无法控制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支持香港
警方,使他们能够谨慎地,合乎人道地处理这个难题。香港不想开罪中共,也不想使这
些非法入境的同胞多受痛苦。人人都可以看到,当局一直是以同情而宽厚的精神来对付
非法入境者。”
社论也承认警方处理问题时的一些粗暴现象,“当然,可能有极少数的人脾气难免暴躁
,然而如果是你去做这样苦难的工作,说不定你的脾气也会暴躁起来的。我们绝不认为
脾气暴躁是适当的,只是看到,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人人要存一种同情而宽厚之心,不
对任何人苛求。”
同时,由于许多记者到边境正常采访被当局干扰,明报在文末也不忘争取自由报道的权
利,“各报记者采访这个新闻,目的是使广大市民知道真实情况,事实上正是在协助当
局圆满处理这个难题,希望当局能使记者获得应有的权利。”
23日,明报发表社评《巨大的定时炸弹》,开篇即写道,“我们并不愿意危言耸听,故
意夸大,但是这却是香港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以弹丸之地的香港,无论如何是无法收
容源源不断的来者。但所来的每一个人,又都是我们的同胞,怎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露
宿荒山,妻离子散?”
“从情感上说来,谁都同情这些难胞;而在理智上,我们必须认清楚,这是一个很有危
险性的、具有爆炸性的难题……事实上,这件事好比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警方人员
正在小心翼翼、全神贯注的设法移开,是否能够安全解决,现在还未可知……不要忽视
这个危机——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安居乐业,和这个大炸弹是否爆炸,有很大的关系。”
一连数日,明报的克制报道和冷静评论,让读者在同情难民之时,亦不再与警方发生冲
突。而明报的理智呼吁,也得到忧心如焚的香港民众普遍的认同。
与此同时,明报并没有停止对难民的帮助,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
“来港者可放心领身份证”
到五月末,难民潮情况终于有所好转。
5月24日,明报有两大新闻分置头版左右两边。第一则是关于中共关于难民政策的新措
施,“被香港遣返之难民,不准在深圳停留”,这样就让大量难民不会一而再、再而三
的偷渡,由边界涌入的难民,终于开始逐日减少。万难之中,整个香港都松了口气。
第二则,则是明报指导难民如何申领身份证,“新由大陆来港之人今日可放心领身份证
,排队申领表格者将不致遭受检查或逮捕”。原来,港府采取了“抵垒政策”——对于
凡是已经进入市区的非法入境者,都可以向人事登记处登记,领取身份证。
在5月25日,明报继续报道身份证申请情况,“政府发言人对本报记者称,申请领证者
无任何人被拘。登记分处昨日开张,门前逾千人排长龙”。这一报道起到了安抚人心的
作用,大量难民前往办理身份证,不再担心这是“阳谋”。
26日,又一批难民得到安置,“偷渡入境大陆人士已办妥登记手续,移民局召见问话唔
使惊。”“在港有亲人照顾或有职业将可获准居留”……
直到5月31日,明报依然坚持报道移民局安置难民的新办法——《新来港人士领身份证
,当局今起实施新办法》,文章报道——领证人士隔夜排队,而新法可能会减少挤迫。
而且,新法较之前简化,移民局的问话也会因人而异。而那些生活职业得到安定的人,
会更容易申领身份证……至此之后,五月人潮的报道才逐渐离开明报的头版头条。
此后数月中,明报依然隔三差五的报道难民入境的最新情况。在难民潮的报道中,全方
位的新闻与特写,人道与理智兼备的社评,以及持续对难民进行安抚和提供指导,明报
经此一役,赢得了声誉和销量——然而,狼群也正在逼近。
“恶毒反华”
由于在五月逃港潮中的数篇社论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明报的社论一举成了这份报纸
的招牌。
明报社论在8月再露锋芒。彼时,北京向阿尔及尔赠送大量粮食和钢铁,这让亲眼见过
逃港难民惨状的金庸感到震怒。8月31日,明报不再顾及香港左派报纸的敌意,第一次
在社论中,把矛头明确指向北京——
“阿尔及尔的内乱结果如何,我们不大关心。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为了支持阿尔及尔的
新政府,决定送九千吨小麦,三千吨钢铁去。大陆上由于粮食不足,香港人节衣缩食,
将一磅两磅的粮包寄往大陆,但大陆却对痛痒无关的阿尔及尔赠送粮食,一送便是九千
吨,九千吨便是一千八百万磅,便是九百万个小邮包,等于全香港居民每人送了三个小
邮包给阿尔及尔人。至于三千吨钢铁,还未折算。”
“中共的经济困难我们很同情,但在这时期,决不可再对外国慷慨。对外国慷慨,便是
对本国人民无情。等于一个人在酒楼中十元二十元的搭上女招待,却让家中的妻子儿女
挨饿。”
炮膛上弹之后,9月18日,明报再度炮轰北京,“要求中共减少输出粮食”,9月22日,
明报社论继续批评人民公社,“今年收成比去年好,是中央对于人民公社的自由市场开
放,生产权力自公社下交到生产队等措施的结果。这只有证明,从前的人民公社制度根
本行不通。”
9月23日,明报社评甚至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标题批判人民公社的荒唐,“将
农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牲口、副业等全部充公,非天下大乱不可。这是违
反基本人性的……‘为己’这两个字,不但是人性,不但是动物性,而且是生物性的。
要七亿人在一晚之间竟然觉悟,个个为公不为私,实在是‘唯心’主义之至。”
明报已经彻底离开小报之列,五月末,明报日销量上升到三万一千余份。到下半年,日
销量则突破了四万份,数月之间,增幅便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惨淡经营。然而,金庸的第
二个担忧也得到应验,明报果然犯了左派众怒,已被重重包围。
如果说,明报五月逃港潮的报道让左派报纸心有不满,没有发作,那么下半年这一系列
的“反共”社论则让明报成为左派报纸眼中名副其实的“邪教”。五大爱国的“名门正
派”,将旷日持久地围攻明报。
在此之后的1963到1964年,明报将以一己之力力战五大左派报纸,一如聚贤庄里的乔峰
,光明顶上的张无忌。因为批评陈毅的“宁要核子不要裤子”的言论,明报现在和从前
的报道和文章都将被挖掘出来,它们被认为是“反华妖术”,“下流反华”,“恶毒反
华”……而明报则逐一反驳,并不忘提醒,“‘共’就是‘华’吗?”
1966年,文革一开始,明报就发表社论,认为这是一场毛泽东清扫政敌的政治运动,目
标则是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这个结论再度引来左派报纸的攻讦,直到明报的预言被证
实。
也正因如此,到1967年,大陆文革波及香港后,明报的老板,常年的社论撰写者金庸将
被左派激进报纸称为“最佳汉奸狗豺狼镛,系一只反骨阴湿恶狗”,“人人都恨不得宰
而烹之”。极左分子将他列为第二号暗杀对象。而被列为头号暗杀对象的电台主播林彬
,则在下班的路上被活活烧死。明报差点封馆,金庸遭遇死亡威胁,不得不去港避祸。
这一年,金庸开始创作一部没有任何朝代背景的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小说
里的擅权者们,都以正义之名,行罪大恶极之事。从武林盟主左冷禅到日月神教任我行
的身上,无一例外地都能看到极左派的影子。
那时候,明报已经成为一份备受知识分子推崇,亦受国际重视的权威大报,誉满天下,
谤亦随之。而所有的故事都始于1962年5月,这份进击的报纸。 | c*********d 发帖数: 9770 | 2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chinabbsdad (张果老他爹),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1962:进击的明报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Oct 30 09:41:04 2018, 美东)
邹思聪 金庸江湖网 微信号 jinyongjianghu
功能介绍
江湖不小,金庸不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邹思聪的新闻笔记
在1962年,创刊不到三年的明报,突然成为香港报刊的一时之选。
在此之前,金庸创办的明报只是一份小报,从1959年创刊以来,明报一直靠金庸的武侠
小说以及独有的精彩马经,狗经,明星的轶闻艳史来招徕读者。
彼时,明报日销量已上升到22000份,比之于许多小报,成绩堪称优秀。然而,这远不
是金庸的理想。
一年之前,明报已经决定转型。1961年7月16日,金庸发表社评《本报进行加强国际新
闻》,“从明天起,逐步加强国际新闻,严格遵守公正无私、不左不右的立场,拥护中
国人的利益,香港人的利益。”但1961年的明报,并未正式涉足严肃政治和新闻。
直到1962年5月,一江之隔的大陆正遭遇共产主义实验的惨败,数千万平民用生命吞食
炼钢和人民公社的跃进苦果。为了求得生存,广东的饥民开始逃往香港。
逃往香港,在香港又叫偷渡潮。它特指一种现象——在1950年代至香港主权移交前,大
量中国大陆人,冒九死一生的风险,往当时的英属殖民地香港偷渡。
大陆不幸,祸亦波及香港。然而这样关乎香港稳定繁荣的大事,香港的大多数媒体并未
做好准备。
在普遍左倾的世界思潮冲击下,香港的很多报纸全线左转,对于大陆的负面消息一概沉
默,这些报纸“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而对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论的名义所犯的
滔天大罪予以宽容。”而许多右派大报也对此反应姗姗。
当然,明报除外。
“金庸出身大公报,自然知道你们对付异己的态度”
金庸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报道五月逃港潮的。
按照明报之前的中立立场,如果报道五月难民潮,会有两层忧虑。作为老板,金庸首先
考虑的是非法入境者问题并不好报道。而更让他顾虑的,则是可能会引起左派报刊的不
满。
彼时,左倾思潮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共产主义吸引着全世界的知识分子,相反,资本主
义正陷入政治和道德的危机。
香港亦是如此。中共建国之后,大公报从张季鸾时代的“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客观立场急遽左转,成为香港最大的左派报纸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文汇报、新晚报、
晶报、香港商报等四家左派报刊。
金庸本出身于大公报和新晚报,也在此写作武侠成名,在大公报左转之后,忍受不了而
离开。他深知左派报纸打击异己的方式。金庸后来写道,“金庸出身于大公报,自然深
知你们对付异己的态度。我们决定刊登五月人潮的消息,金庸内心难道不怕么?难道不
想到自己安危和妻子儿女么?”
然而,从1962年4月起,明报的记者都开始抱怨,因为他们所写的难民消息一律都没有
见报。记者们去边境采访之后,个个回来都异常沉重。记者们对报社的不作为不满,纷
纷质疑自己的老板,“这样的大消息也不登?”
港闻版编辑韩中旋、王陵在此时也站在了记者的一边,一直向金庸争取发稿,“采访归
来的记者蓬头垢面,满脸泪水”,向他们哭诉,抱怨。而出于对左派的顾虑,金庸仍然
没有答应。
直到手下大将采访部主任雷炜坡和记者陈非以辞职相逼,他们力争,即便明报不刊登,
左派报纸不刊登,香港其他非左派报纸,成报、星岛日报、华侨日报也会刊登。况且,
整个香港都被难民潮所牵动——港府对于如何安置聚集在梧桐山的难民一筹莫展,香港
居民也忧心忡忡……这个老板终于被说服。
在后来与《大公报》的论战中,金庸解释,“我们不能视若无睹,只好刊登一些。但再
过几天,明报的采访课整个沸腾了。记者们从边境带回来的眼泪,洒在编辑部的桌子上
和地板上,他们激动地表情和心酸的言语,使每个人的良心不能平静。”
终于,明报开始大量刊登独家新闻。这个被逼无奈的决定,将成为左派报纸围攻明报的
把柄。在未来,明报不得不面临一场战争,而金庸甚至会遭遇死亡的威胁。
但现在,明报忽得大名,纸贵洛阳。
“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从5月8日开始,明报开始零星的试探着报道难民潮。而5月11日起,下定决心的金庸几
乎派出所有记者——到沙头角、粉嶺、元朗、罗湖等移民聚集的地方一线采访。
5月11日的明报头条并非难民新闻,而是本港新闻,“昨晚九龙荔枝角道停电带来一场
大火”,“少女跳海”,“少妇割颈自杀,下体亦有血流”……看上去,一切都和那份
格调不高的小报无甚差别,但潜藏的暗流,在翌日彻底涌现。
5月12日,明报以《大陆人民波浪式涌入香港,边境军警搜捕亦疲于奔命》的大横幅头
版报道逃港潮。在头条下方,又有记者撰写的《偷渡者皆具无比决心》来描述难民们不
顾一切的逃港,报道称,“许多人已偷渡六七次,他们获中共批准出境米证即取消。后
退无路,唯一办法就是闯入香港”。“人浪向香港冲来,廿四小时内不停,当局已感到
棘手……他们不心灰,又做第二次偷渡,或第三次,四次……直到成功为止”。
到5月13日,明报发表头条《官方公布偷渡者万人被捕,港督昨赴边境巡视难民营》,
《港政府首次发表声明,人潮袭香港数字庞大》,称“非法入境者包括农民工人及学生
……大陆人民非法偷渡入境者越来越多,官方宣布逮捕者达万人之众。”而在《自晨至
午捕获千人,偷渡者如水银泻地》中,记者详细描写了偷渡者分别由沙头角落马洲打鼓
岭渗入,“今日凌晨陆续有大量难民非法逃入边境已为警察截获……他们是由中英边界
之梧桐山进入”。
除了大量地细致报道难民情况之外,明报也发表了表明态度的社评。在1962年之前,金
庸还是靠武侠为人熟知,但至此之后,他的社评将比小说更加知名。金庸的社评在大逃
港的报道中,让明报迅速的区别于其他报纸,独树一帜。
社论浩叹,“巨大的痛苦和不幸!”。然而,人道主义的关怀和现实处境的艰难仍然摆
在明报的面前——“由于连续三年来大陆上的灾荒,粮食发生严重困难,他们便背井离
乡,来到香港。这些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获得中共当局的出境许可,但未被香港批准入
境。据说,中共当局批准其出境后,还给米票取消,因此他们如果一次入境不得,势必
至于要第二,三次的前来。但香港地方这样小,如何容纳得下源源而来的大量人民?”
面对饥民的惨状,和香港容纳不下的现状,社论说:“最近我们很少发表社评,因为事
实上,许多问题我们困惑不安,可是又提不出可行的合理办法……这样巨大的痛苦,巨
大的不幸,谁都会感到束手无策。”
然而,连篇累牍的报道仍在继续。5月14日,明报发布了头条《边境采访记》,介绍“
大陆人民非法抵港路途增加,偷渡者继续源源进入香港境内,自晨至午又有数百人被逮
捕”之后,便是一篇《梧桐山中云愁雾惨,遗下不少伤病妇孺》。明报记者龙国云等人
看到,香港当局出动大批警察拦截难民,导致大量偷渡者被堵在山上,老弱妇幼在山上
摔倒跌伤,水尽粮绝,不得已而吃树皮,木菌,别无他法,只有坐以待毙。
翌日,15日的明报便刊登龙国云的特写《梧桐山上惨绝人寰》,尽管,这并非现代意义
上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稿。龙国云写道,“此刻,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把已经观察的事实
,重现在各位面前。”
报道分为四部分,“人性与同情”、“吃树皮木菌”、“创伤了小心灵”和“遥远的期
待”,细致的描述了梧桐山上的难民惨状——“许多偷渡的老弱妇幼,在山上跌伤,患
病,他们水尽粮绝,坐以待毙。至亲的人,也无法相救,于是夫弃其妻,兄舍其弟……
谁无父母?谁无骨肉?这些不幸的人,急待援救。”
特写的右侧,是难民获得医治的最新新闻,《非法入境之患病受伤者获许在港留医》,
副标题则是“传说有万人在华界边境等候机会再偷渡入本港”。下方是一片人物稿,《
慈母背雏儿翻越梧桐山,母死儿生哀啼尸侧》,“同行者恻然但无人愿加援手”。
而最为震撼读者的,又是明报的社评,在报纸最右,几乎竖排通栏的大标题《火速!救
命!请立刻组织救援队上梧桐山》。
社论写道,“一个偷渡的中年妇女因体力不济而在梧桐山上死了,她携带的孩子坐在母
亲身旁啼哭,每个人经过孩子身旁,没有一个人敢抱了他走,因为谁都感到自身难保。
我们热切希望,这个孩子现在还没有死,能有人抱他下山。……我们在香港的居民,幸
而没有受到饥饿的威胁,但我们多数也都是从大陆来的,只不过早了些时候而已。想到
那些陷身于苦难中的同胞,谁都会感到恻然难过。我们亟盼中共当局派人来救援,也亟
盼本港当局派人去救援。”
面对每天增加的难民,明报并无两全的对策,但在大量地实地采访之后,一向中立的明
报表达了先救人的态度,这篇社论在文末,几乎是大声疾呼,“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
!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而此刻,香港官方正忙于堵截和遣返偷渡者,并不关注难民的生存状态。香港左派报纸
则始终缄默不语,只字不提。而一直以知识分子为对象,关心大陆事务的星岛日报等右
派报纸也是在5月15日之后才以显著篇幅,报道难民消息,明报比它们早了五天以上。
详实的特写、全面的逃港潮呈现以及以社论之重的大声疾呼,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反响。
众多读者致电询问报道所写难民的最新情况,并表达要施以援助的意愿。
之后,明报会有更大的动作,在财力人力都不及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大报的情况下,
这份报纸将另辟蹊径。
“读者纷纷响应本报呼吁”
5月16日,明报依然是一整个头版的难民潮内容,头版头条是《偷渡抵港饥民昨日破空
前记录》,接着报道《军警自晨至午截捕约三千人》。
记者写道,“一个逃港的少女对本报记者称,淡水的上老屋村,上山屋,下山屋,石桥
,上下廖屋等村已十室九空,居民百分之八十走向香港”,“人潮波浪式淹至遣送工作
赶唔切粉嶺临时收容所内,十六座营帐住到满,军警搜捕偷渡者,山头一片哭声。”在
报纸中左部分,记者则着重描述港人对难民的救助,“上水围村做善事,施粉施茶,分
派过路饥民”。
而在报纸正中的内容,则只可能为明报独家享有,因为它来自明报的读者——《读者纷
纷响应本报呼吁,愿参加救援队上梧桐山救人》。
这是明报的独家救援,其他任何报纸,即便是《星岛日报》等大报,都没能做到这种地
步。
社论写道,“大陆饥民来港,有如一副悲惨之流亡图,烙印本港居民脑海,本报昨日社
论,高呼‘火速救命’,获得广大反响,询问关于捐款救济同胞之情况,不少读者,愿
参加救援队上梧桐山救人。本报已定今日再携带食物往边境赠予各同胞。”
除此之外,还答复读者关于昨日报道中婴孩的疑问,“又读者郑太询问山上那个可怜的
婴孩的卜落如何?知已经被救下山。关于他的下落,已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本报记者对
此,甚感抱歉。”报告最新的救援情况,对读者疑问进行答复,以及作为报社本身进行
救援,皆为明报独家。
17日,明报继续以巨大的版面全方位呈现众多内容。
报道灾民及其寻亲的细节。“一批抵港难民找寻香港亲人”,“不堪长途折磨,老人病
重山中,挥手命两侄儿自寻生路。他们向记者求救,只得相对泫然。”“边境山头一片
呼儿唤母声,闻着心酸肠断”,“‘淡水叶阿福,你响边处?石龙袁九,阿妈来揾你呀
——’听到人心酸泪落。”
报道救援的尴尬和官方的拒绝援助。“伤病妇孺僵卧山头,急待粮食医药救济,宗教团
体及各社团已个别出动”,“三个宗教团体带埋医生上山救人,结果被警员赶走”……
“红十字会香港分会声明,对边境之难民问题,不拟采取任何行动。”
报道持续涌入的灾民。“翻遏梧桐山由坪峰入境者,约在千人以上。遣返警车进入罗湖
前,仍有人冒死跳车逃走。”
明报以中立的笔触描述各方态度和作为,而在新闻对比中,明报对于红十字会和官方的
拒绝救援亦没有批评,而是代替官方,自己行动。
这日,明报发起了为难民募捐活动,更别出心裁的在17日的明报头版中央,公开透明的
公布了捐款人的姓名——《本报读者捐款芳名》。
在这篇“报道”中,有个人捐款,亦有工厂、商号和社团捐款,有捐一元两元的,也有
捐五元十元的。明报都公布出来,并计算出总数,当日共收得捐款一千五百一十六元。
在文末,明报也不忘提示读者,“如有热心读者捐款,可联系本报采访课或来电示之”。
以报社的公信力和读者群为独家优势,明报呼吁和救援难民,而这些商号、工厂及社团
不仅捐款,还自发组织团队,前往边境,向难民派粮。
5月18日,明报仍然公布新增的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额。然而自发的救援已经不再可行
。因为“英界再增建铁丝网”,港府的禁区范围扩大,到处不准进入。很显然,明报的
独家救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惹恼了香港警司和政府。
到5月19日,明报不得不停止接受捐助,“限于各种环境关系,未能顺利展开救济,故
暂时停止接受捐款,祁读者谅之。”“各种环境关系”就是指港府扩大边界禁区范围,
不希望居民因为同情大陆难民,而与执行遣返任务的军警发生冲突。
正如金庸所言, “许多问题我们感到不安,可是又提不出可行的合理对策……这样巨
大的痛苦,巨大的不幸,谁都感到束手无策。”难民悲惨可怜,香港却是弹丸之地——
不援助,难民会愈加凄惨;援助,则会令边区情况更加复杂,增加警务工作困难,更无
形中鼓励了更多的非法移民。
面临人道关怀与现实处境的冲突,不止明报,整个香港在此刻,都显得鞭长莫及。
“要小小的香港来者不拒?”
逃港潮不好报道,金庸的第一个担忧应验了。现在,纯人道式的呼吁已经不再合适,因
为大量难民逃港的影响,已从边境扩散开来。
此时,由于边区局势趋于严峻,警务处长警告港人,“远离边境禁区附近,违者将罚款
五千元或监禁两年”。这条新闻在19日的明报也头条报道。到20日,港督发布命令,“
边界禁区扩大,凡唆使及劝导别人非法入港者,依例可罚款两千元或入狱一年。”
折中之下,明报在5月21日,由之前纯人道的呼吁,变为对香港处境的现实考虑。社论
《协助警方,共度难关》写道——
“大陆上大批同胞的涌入香港,使香港当局面临着一个极困难的问题。这种情况之棘手
,任何人都是见得到的。台湾在大说风凉话,说香港遣返非法入境的中国人民,乃是不
近人道。联合国中,也有人在攻击香港。其实试问台湾和联合国,为什么台湾只允许每
年收容一千人(据外国通讯社消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台湾今年只收容了一百名难
民),却要小小的香港来者不拒?”
“边境上的大新闻,已经刊载了十多天,这十多天中,总算没发生什么重大的不幸事件
。我们天天在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会有重大的意外发生……在成千成万的群众大场面
中,在太阳如火的大热天里,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之下,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们
必须保护香港的安全和利益……香港本地居民们尽力维护秩序,协助警方。”
明报的担忧变成了现实。这一天,上水地区发生骚乱。一辆遣解非法入境者的警车在粉
嶺赛马会道上通往上水村行驶时,一些男女孩童向车上的难民投掷粮食,而遣解车不慎
撞伤一男一女,人群喧哗。而现场一名外籍警司和警员到场维持秩序,被人袭击,最终
导致出动新界总部防暴队,驱赶了在场人群。两天之后,粉嶺地区又有学童被撞伤,几
乎又酿成骚乱,防暴队用滕盾和防暴棍驱散了在场的五百名群众。
到22日,明报头版报道了《遣解车辗伤送粮人,上水发生骚动》,“纷乱中洋帮办被打
,情急之下拔出手枪,幸警司及时制止不致爆出大祸。防暴队奉紧急命令开抵骚动区”
。与此同时,明报再次发表社论《请勿加重警方困难》——
“我们一直在担心,边界上难民入境的问题中,可能引起什么严重的冲突事件。如果有
这样的事发生,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利的。昨天,果然由于接济同胞,因而发生拦阻警车
,撞伤儿童的事故。虽然幸好纠纷没有扩大,但难保以后的局势不致更趋恶化。”
“我们认为,目前的首要之务,是使边界平静无事,这是全港三百二十万居民利益之所
在。大陆上的同胞源源而来,这是香港人所无法控制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支持香港
警方,使他们能够谨慎地,合乎人道地处理这个难题。香港不想开罪中共,也不想使这
些非法入境的同胞多受痛苦。人人都可以看到,当局一直是以同情而宽厚的精神来对付
非法入境者。”
社论也承认警方处理问题时的一些粗暴现象,“当然,可能有极少数的人脾气难免暴躁
,然而如果是你去做这样苦难的工作,说不定你的脾气也会暴躁起来的。我们绝不认为
脾气暴躁是适当的,只是看到,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人人要存一种同情而宽厚之心,不
对任何人苛求。”
同时,由于许多记者到边境正常采访被当局干扰,明报在文末也不忘争取自由报道的权
利,“各报记者采访这个新闻,目的是使广大市民知道真实情况,事实上正是在协助当
局圆满处理这个难题,希望当局能使记者获得应有的权利。”
23日,明报发表社评《巨大的定时炸弹》,开篇即写道,“我们并不愿意危言耸听,故
意夸大,但是这却是香港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以弹丸之地的香港,无论如何是无法收
容源源不断的来者。但所来的每一个人,又都是我们的同胞,怎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露
宿荒山,妻离子散?”
“从情感上说来,谁都同情这些难胞;而在理智上,我们必须认清楚,这是一个很有危
险性的、具有爆炸性的难题……事实上,这件事好比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警方人员
正在小心翼翼、全神贯注的设法移开,是否能够安全解决,现在还未可知……不要忽视
这个危机——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安居乐业,和这个大炸弹是否爆炸,有很大的关系。”
一连数日,明报的克制报道和冷静评论,让读者在同情难民之时,亦不再与警方发生冲
突。而明报的理智呼吁,也得到忧心如焚的香港民众普遍的认同。
与此同时,明报并没有停止对难民的帮助,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
“来港者可放心领身份证”
到五月末,难民潮情况终于有所好转。
5月24日,明报有两大新闻分置头版左右两边。第一则是关于中共关于难民政策的新措
施,“被香港遣返之难民,不准在深圳停留”,这样就让大量难民不会一而再、再而三
的偷渡,由边界涌入的难民,终于开始逐日减少。万难之中,整个香港都松了口气。
第二则,则是明报指导难民如何申领身份证,“新由大陆来港之人今日可放心领身份证
,排队申领表格者将不致遭受检查或逮捕”。原来,港府采取了“抵垒政策”——对于
凡是已经进入市区的非法入境者,都可以向人事登记处登记,领取身份证。
在5月25日,明报继续报道身份证申请情况,“政府发言人对本报记者称,申请领证者
无任何人被拘。登记分处昨日开张,门前逾千人排长龙”。这一报道起到了安抚人心的
作用,大量难民前往办理身份证,不再担心这是“阳谋”。
26日,又一批难民得到安置,“偷渡入境大陆人士已办妥登记手续,移民局召见问话唔
使惊。”“在港有亲人照顾或有职业将可获准居留”……
直到5月31日,明报依然坚持报道移民局安置难民的新办法——《新来港人士领身份证
,当局今起实施新办法》,文章报道——领证人士隔夜排队,而新法可能会减少挤迫。
而且,新法较之前简化,移民局的问话也会因人而异。而那些生活职业得到安定的人,
会更容易申领身份证……至此之后,五月人潮的报道才逐渐离开明报的头版头条。
此后数月中,明报依然隔三差五的报道难民入境的最新情况。在难民潮的报道中,全方
位的新闻与特写,人道与理智兼备的社评,以及持续对难民进行安抚和提供指导,明报
经此一役,赢得了声誉和销量——然而,狼群也正在逼近。
“恶毒反华”
由于在五月逃港潮中的数篇社论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明报的社论一举成了这份报纸
的招牌。
明报社论在8月再露锋芒。彼时,北京向阿尔及尔赠送大量粮食和钢铁,这让亲眼见过
逃港难民惨状的金庸感到震怒。8月31日,明报不再顾及香港左派报纸的敌意,第一次
在社论中,把矛头明确指向北京——
“阿尔及尔的内乱结果如何,我们不大关心。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为了支持阿尔及尔的
新政府,决定送九千吨小麦,三千吨钢铁去。大陆上由于粮食不足,香港人节衣缩食,
将一磅两磅的粮包寄往大陆,但大陆却对痛痒无关的阿尔及尔赠送粮食,一送便是九千
吨,九千吨便是一千八百万磅,便是九百万个小邮包,等于全香港居民每人送了三个小
邮包给阿尔及尔人。至于三千吨钢铁,还未折算。”
“中共的经济困难我们很同情,但在这时期,决不可再对外国慷慨。对外国慷慨,便是
对本国人民无情。等于一个人在酒楼中十元二十元的搭上女招待,却让家中的妻子儿女
挨饿。”
炮膛上弹之后,9月18日,明报再度炮轰北京,“要求中共减少输出粮食”,9月22日,
明报社论继续批评人民公社,“今年收成比去年好,是中央对于人民公社的自由市场开
放,生产权力自公社下交到生产队等措施的结果。这只有证明,从前的人民公社制度根
本行不通。”
9月23日,明报社评甚至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标题批判人民公社的荒唐,“将
农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牲口、副业等全部充公,非天下大乱不可。这是违
反基本人性的……‘为己’这两个字,不但是人性,不但是动物性,而且是生物性的。
要七亿人在一晚之间竟然觉悟,个个为公不为私,实在是‘唯心’主义之至。”
明报已经彻底离开小报之列,五月末,明报日销量上升到三万一千余份。到下半年,日
销量则突破了四万份,数月之间,增幅便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惨淡经营。然而,金庸的第
二个担忧也得到应验,明报果然犯了左派众怒,已被重重包围。
如果说,明报五月逃港潮的报道让左派报纸心有不满,没有发作,那么下半年这一系列
的“反共”社论则让明报成为左派报纸眼中名副其实的“邪教”。五大爱国的“名门正
派”,将旷日持久地围攻明报。
在此之后的1963到1964年,明报将以一己之力力战五大左派报纸,一如聚贤庄里的乔峰
,光明顶上的张无忌。因为批评陈毅的“宁要核子不要裤子”的言论,明报现在和从前
的报道和文章都将被挖掘出来,它们被认为是“反华妖术”,“下流反华”,“恶毒反
华”……而明报则逐一反驳,并不忘提醒,“‘共’就是‘华’吗?”
1966年,文革一开始,明报就发表社论,认为这是一场毛泽东清扫政敌的政治运动,目
标则是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这个结论再度引来左派报纸的攻讦,直到明报的预言被证
实。
也正因如此,到1967年,大陆文革波及香港后,明报的老板,常年的社论撰写者金庸将
被左派激进报纸称为“最佳汉奸狗豺狼镛,系一只反骨阴湿恶狗”,“人人都恨不得宰
而烹之”。极左分子将他列为第二号暗杀对象。而被列为头号暗杀对象的电台主播林彬
,则在下班的路上被活活烧死。明报差点封馆,金庸遭遇死亡威胁,不得不去港避祸。
这一年,金庸开始创作一部没有任何朝代背景的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小说
里的擅权者们,都以正义之名,行罪大恶极之事。从武林盟主左冷禅到日月神教任我行
的身上,无一例外地都能看到极左派的影子。
那时候,明报已经成为一份备受知识分子推崇,亦受国际重视的权威大报,誉满天下,
谤亦随之。而所有的故事都始于1962年5月,这份进击的报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