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z**********e 发帖数: 22064 |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郭沫若的悲剧人生(上)——从激情昂扬的诗人到暗渡陈仓的政客[作者不详]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Jan 5 21:43:18 2017, 美东)
他,曾经是天纵英才的青年骄子,用疾风骤雨般充满激情的诗句,抒发自己对专制的叛
逆和对自由的热切向往;他,在考古和历史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却一生未曾看透自己所
身处的滚滚红尘;同样是他,在年逾花甲后,当数千万国人因大饥馑而死亡时,仍然麻
木地写「诗」歌颂独裁者的「英明领导」,用华美的词藻去描绘「千秋庆岁丰」的虚假
欢乐;即使自己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在文革中死于非命,他也始终未敢表露对当权者的
任何不满或愤懑,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地把儿子生前的日记一行行、一页页誊
写在宣纸上,内心充满煎熬。
他,就是郭沫若,生前被中共吹捧为「中国革命文化的旗手」,死后却被中国学者痛骂
为「中国无耻文人之『丰碑』」。尽管他一生都十分善于见风使舵,懂得逃避风头浪尖
,但是在红潮席卷的历史进程中,他仍然犹如一粒狂风中飞舞的尘埃,逃无可逃。他那
充满了尖锐冲突的戏剧化人生,以一种十分醒目的方式,展示了中共极权对中国文化人
精神上的阉割和心灵的荼毒。
青春年少时的郭沫若才华横溢浪漫不羁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其幼名为
文豹,原名郭开贞,号尚武,笔名沫若。其幼年入家塾读书,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
育。
郭沫若少年时就颇有文才,在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时,他尤其喜欢王维、孟
浩然、李白。之后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在学堂中接触了社会新思潮。
1912年,时年19岁的郭沫若接受了父母为他安排一桩婚姻。但新娘子张琼华过门的这天
,对婚姻生活满怀浪漫幻想的郭沫若,一看到新娘子那双被裹缠得变了形的「三寸金莲
」小脚和平庸的长相就大失所望,当即返身走出了洞房。最终在母亲的苦苦劝慰与责备
下,郭沫若还是与新娘度过了5天的洞房花烛夜,之后就离家出走。而张琼华此后就一
直守在郭家,守了一辈子的空房,死时90岁。
1914年,郭沫若到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1月,郭以病假的名义休学3个月,以
便前往京都帝国大学旁听文科。同年,他发表了第一本新诗集《女神》。这本诗集中的
作品气势宏大,风格狂飙激烈,以强烈浪漫主义的词句,宣洩着诗人追求美好理想的激
情,被后人推崇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在这个时期,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一
同创立了文学社「创造社」,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新文化重要代表人物。
这时的郭沫若正当激情四射的青春年华。一次在医院的走廊里邂逅了年轻女护士佐藤富
子后,郭沫若立刻被这个善良纯情的女子所吸引,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两人很快开始
了频繁的通信。
相识四个月后,佐藤富子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与郭沫若缔结了婚姻,却因此至死都没
有得到家人的谅解。为了掩人耳目,郭沫若和佐藤富子以兄妹相称,并给她改名为安娜
。婚后,安娜考上东京都市谷女子医学校,入学后一个多月她就怀上了孩子,再次回到
冈山和郭沫若过起了浪漫甜蜜的婚姻生活。
郭沫若曾经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回忆说:「我最初见了安娜(指佐藤富子)的时候,我觉
得她的眉目之间,有种不可思议的洁光。」
爱情的力量给年轻的郭沫若带来了创作灵感,那时郭沫若写的情诗充满妩媚的浪漫情怀
——「窗外的青青海水,不住声地向我叫号,她向我叫到,沫若,你别用心焦!你快来
入我的怀儿,我好替你除却许多烦恼!」
此后,郭沫若曾多次回国参与北伐战争,后因发表讨伐蒋介石的文章被国民政府通缉,
不得不长期流亡于日本。在此期间,他与安娜生育了五个子女,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
郭沫若抛下安娜和孩子回国,从此与安娜天各一方。直到11年后,痴情的安娜带着孩子
专程来中国寻夫,才知道郭沫若已经与另一个名叫于立群的中国女子再婚,而郭沫若此
后却至死都不肯再见安娜一面。
峥嵘岁月 郭沫若在国共之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1924年,郭沫若在日本接触了马克思的一系列理论书籍。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
早期领导人瞿秋白。1926年3月,时年34岁的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去到广州,并结识了
毛泽东和周恩来,与共产党组织有了密切的联系。
其后,北伐战争爆发。适逢「国共合作」,郭沫若在中共党组织的鼓励下,于1927年就
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获中将军衔。不久赴南昌兼任总政治
部驻赣办事处主任,成为南昌特别党部执行委员、总司令部行营政治部主任。在1926年
到1927年期间,郭沫若兼任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在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开始着手清党以后,郭沫若曾隐藏在朱德家里写下了一篇辱骂
蒋介石的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发表在《中央日报》副刊。这篇文章用典型的中
共党文化式语言攻击蒋介石是「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
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
1927年9月初,在周恩来、李一氓的介绍下,郭沫若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初,
中共南昌暴动的部队在潮汕被国民党军队打散后,郭沫若等四人在普宁县隐蔽了10天,
然后从神泉搭船前往香港,一个月后又从香港回到上海。
1927年12月23日蒋介石政府开始通缉郭沫若,之后郭化名吴诚,从上海乘船赴日。到达
日本后,郭沫若主动向中共方面提出了脱党的要求。
在此后的十年间,郭沫若在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和考古研究,同时翻译一些欧美知
名的作品。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
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
、《古代铭刻汇考》、《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
》、《殷契粹编》等著作。期间,时不时参与一些由中共推动的左派文人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于7月27日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归国参加抗战,随后在上
海创办《救亡日报》为淞沪抗战作鼓动宣传。期间,郭沫若还专程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
,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来歌颂蒋介石。
1938年1月,46岁的郭沫若与于立群结婚,之后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
第三厅厅长,并曾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10月武汉失守后,郭氏夫妇
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在武汉、重庆期间,郭沫若秘密恢复了中共党员的身份,并与
邓颖超一起作为入党介绍人,发展于立群入党。
1938年,在胡风的提议下,由周恩出面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树立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
者,推举其为「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从此以后,郭沫若完全迷失了自己的人生坐
标,走入了笼罩着浓重悲剧色彩的后半生,扮演着中共文化吹鼓手的角色,直至文革结
束两年后郁郁而终。【未完待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