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买买提看人间百态

boards

本页内容为未名空间相应帖子的节选和存档,一周内的贴子最多显示50字,超过一周显示500字 访问原贴
Mod_CHN_Hist版 - [原创]伪造数据和伪造历史的李宏志 (转载)
相关主题
陈云动不动就抱病隐退,毛就没有什么想法?毛泽东能当主席是靠蒋介石
(转)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帕特奈克驳斥“饿死3000万人”的谎言老毛和周之间该怎么算账?
陈坡:文革前史刍议(上) (转载)老毛和项英之间的偏见太深了
罗克珊.维特克《江青同志》选载——第四章 从左翼到舞台中心宁都会议4vs.4为什么老毛还被拿下了呢?
什么功?谁之罪? 《还原毛共:从寄生幸存到诡变成精》一书导言沈志华说中苏分裂 (转载)
领袖的性格与它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能拥有如此之高的威望? (转载)
最近CCAV放的电视剧老毛跟邵华十指相扣不算啥大事
老毛要弄死彭德怀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林副统帅没跑,如果他活得过老毛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宏志话题: 数据话题: 同志话题: 1958话题: 人口数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1 (共1页)
z**********e
发帖数: 22064
1
【 以下文字转载自 Milita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onghangyue (中行说),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原创]伪造数据和伪造历史的李宏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5 18:06:34 2016, 美东)
扫煤才子 于 2008-4-16 23:36:12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伪造数据和伪造历史的张宏志──《“大跃进饿死三千万人”纯属捏造》分析

看到这篇文章很久,实际上,在网络上一搜,轻易就能搜到不少的网页。对于这篇
文章,对“三年饥荒”感兴趣的朋友不会陌生,但是这篇文章,除了各种谎言和假设外
,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是,却是广大毛卫兵同志最喜欢引用的文章。这里,在下对
文章做个简单的分析,并且指出张宏志同志可笑但全无用处的伪造数据和若干制造假象
,隐瞒真相的地方,以雪亮你们的双眼。
在分析的开始,我先给大家看一张表:
│   │年末总数人口 │ 出生率 │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年份 │  (万人) │ (‰) │  (‰)   │  (‰)   │
│1957 │ 64,653  │ 34·03  │  10·80    │ 23·23    │
│1958 │ 65,994  │ 29·22  │  11·98    │ 17·24    │
│1959 │ 67,207  │ 24·78  │  14·59    │ 10·19    │
│1960 │ 66,207  │ 20·86  │  25·43    │ —4·57   │
│1961 │ 65,859  │ 18·02  │  14·24    │  3·78     │
│1962 │ 67,295  │ 37·01  │  10·02    │ 26·99    │
│1963 │ 66,172  │ 43·37  │  10·04    │ 33·33    │
│1964 │ 70,499  │ 39·14  │  11·50    │ 27·64    │
│1965 │ 72,538  │ 37·88  │  9.50     │ 28·38    │
这张表是《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3年)上面的,所有研究“三年
饥荒”问题的人都是依据这张表而来。
引用一下张宏志同志的原文让大家看看:
请大家冷静的想—想,当时中国人口总数是6亿,假定真的饿死3000万人,平均每
20个人中就有一人饿死。那将是:“饿殍遍地,野狗成群,四散逃生的难民,抛妻舍子
,家破人亡,中国大地满目凄凉。”这是多么凄惨的景象。现今55岁(大跃进时10岁)
以上的人。估计约有4.5亿,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试问,他(她)们有谁见过那
种景象呢?没有、没有一个人见过。因为那是谎言。在4.5亿人众目睽睽之下说谎,可
见谎言泡制者是多么的无耻!
这文章一开始,就抽出个“假设比例”,其比例就是对“三年饥荒”中饿死的人做
个比例说法。对于这个比例,本人已经著文《三千万是个什么概念》进行了反驳。张宏
志同志有时喜欢玩数字游戏,但是玩得比较拙劣,有点惨不忍睹。至于后面说到的“试
问,他(她)们有谁见过那种景象呢?没有、没有一个人见过。”,我觉得张宏志同志
太过激动了,为了要否定“饿死三千万”,这种话居然也敢说出口,俺在这里也就不多
说,给大家看段文章,俺只想证明,至少有一个人看到了这种惨境:
“1960年,我正在邻省上大学,春节前收到父亲的一封信,他再三告诫我:‘千万
不要回家过年!’我想这太不近情理。可能家乡出现什么变故了吧?可是,即使从最坏
的方面去想,也没想到会出现那种局面”“半年后我回到故乡,简直被吓呆了!下了火
车便找不到回家的路,老路废了,挖了深坎横沟,长满荒草、荆棘;而新路没有修通。
深翻五尺的土地,留下一条条深沟,一道道土岭……绿油油的故乡大平原被挖得遍体鳞
伤,成了‘人造丘陵’!”“还没有进村,远远地就看见了村里的塌屋和断墙,过去村
里里三层外三层密密匝匝的绿树茫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半人高的野蒿、荒草。许多屋
子塌倒了,水井、池塘似乎全移了位置……故乡的人呢?许多看着我长大的前辈们,甚
至一些同辈人,包括我的一些亲友在内,都在那年春天亡故了!”我的奶奶饿死,母亲
逃往淮南,婶婶带着几个孩子逃往宁夏,父亲躲过这场大劫,吃草末树叶作下了胃病,
几年后胃肠大出血亡故。可是,比起来,我家的灾难还算轻的,村里好些正是壮年、青
年的人饿死了,有几户人家老老少少全部死绝。p12
──《饥饿引发的变革──一个资深记者的亲身经历与思考》 陈大斌 中共党史
出版社 1998年
通过这一段资料,我想大家也许应该明白究竟是谁在撒谎,谁在全中国13亿人面前
撒谎!也许养尊处优的张宏志同志自己没看到这种惨况,但也犯不上这般气极败坏、拼
了老命地否定事实真相,伪造不存在的事实。
一开始张宏志就引用了前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一
文的内容,而且注明了引用。但是引用的出处却很颇为蹊跷,说是来自“新观察”,而
且注明网址。如果一个普通网友这样注明还可以理解的话,那张宏志同志的注明就变得
不可思议了。随便到网上一查,有很多引用这篇文章的都注明了李成瑞的文章原始来源
:“原载北京《中共党史研究》1997.2.1-14(主办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对
于《中共党史研究》这本刊物,我想张宏志同志阅读应该不少,家里收藏也应该很多,
也知道这本刊物的权威性。网上很多转载的文章也同时注明了文章的年月日和期刊号。
为什么张宏志同志不这样注明呢?是没看到还是故意这样?他到底是想做为一篇有说服
力的学术文章还是想写成一篇攻击他人的大字报呢?令人玩味。莫非张宏志同志是想故
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好象这篇文章原来自于海外民yun?或者说李成瑞先生本身就是
海外民yun分子?从而使这篇文章的可信度下降?当然,如果他注明这篇文章来自于《
中共党史研究》的话,那他自己的“饿死三千万人纯属捏造”就显得相当可笑了,这是
可以肯定的。
张宏志同志对于资料的引用在某些地方是很认真的,查看一下全文,可以说每次引
用都注明了来源,大部分更是注明了引用页次,而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甚至注明
了引用页次、出版社和出版年月,详细得令人仰视。详细注明资料引用来源使得文章可
信度增高,也是值得推荐的严谨做法,但是却对这篇原本权威刊物发表的文章却很有意
思地注明为海外网站的网址,其用意很值得研究。
虽然说张宏志同志是拿科尔、蒋正华、李成瑞三人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但实际上
是全盘引用李成瑞的《“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可以说他对这三个人的“研究”
是对李成瑞的研究成果的全盘拷贝,这一点在学术态度上很不严肃。文章本身并没有对
三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而仅仅只是对李成瑞的文章进行点评,并通过李成瑞对科尔
和蒋正华的分析和结论进行非学术性的判断。因为张宏志同志本身缺乏专业知识和学术
性分析,所以,通过对《“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孜孜不倦的评点后,最后居然得
出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结论:
从以上引用的材料中看到,对1958—1962年非正常死亡人数的研究,依据同一材料
(1958—1962年人口登记),三个人得出三个结论。蒋正华:1700万(1697万);科尔
:2700万(2680万):李成瑞:2200(2158万)。
看到这里,我觉得张宏同志很有搞笑的潜质。就好象上完生理课后,他突然惊讶地
发现:啊~~原来男人站着撒尿,女人蹲着撒尿!──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实际上,《“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这篇文章本身就是李成瑞对科尔和蒋正华
两位教授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三年饥荒”中饿死人数再进行自己的推算的学
术文章。张宏志除了大段引用李成瑞的原文外,并没有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有任何贡献
和做为,哪怕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算。李成瑞所持的态度是端正的,严肃的。但是,在张
宏志的文章里,就变了样。比如他在随后的再一次的资料引用中,就专门针对科尔进行
抨击,比如这里:
下面看科尔研究方法的粗糙和片面:
第一,科尔是从生育率开始,经过一系列推导,求得两个普查间隔期的不分年龄性
别的死亡人口总数。
从这里看来,好象科尔确实缺乏科学态度,是对中国进行别有用心的攻击,但是我
们引用一下李成瑞的原文,就完全不是那个样子了:
两位教授都是以准确度高的数据来检验、估算和修订准确度低的数据,他们所用的
检验和估算方法,也各有其科学依据但把两种方法加以比较,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不同
点。
第一,科尔是从生育率开始,经过一系列推导,求得两个普查间隔期的不分年龄性
别的死亡人口总数。蒋正华则直接利用了三次人口普查所得出的两个普查间隔期分性别
的、各个相应的单年龄组的留存人数和死亡人数。
对比看一下就明白了。其实李成瑞是阐述两种推算方法的异同点比较,原文并没有
说科尔的研究方法“粗糙和片面”,不知道张宏志同志在这里说科尔“粗糙和片面”凭
的是什么根据。象这种断章取义并加以歪曲的文字有何说服力?更可笑的是,张宏志同
志自已没有对三年饥荒饿死人口数做任何论证和推理,自然对三年饥荒的人口数谈不上
什么权威的结论,且所引资料全来自李成瑞先生的《“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并
对原文进行有所取舍的裁剪,其用意就不正,又何谈说服力?
我不知道张宏志同志得出科尔研究成果“粗糙和片面”的根据是什么。科尔做为较
早研究“三年大饥荒”的学者,而且由于资料的馈乏,所以研究方法也有限。但这并不
能成其为“粗糙和片面”的理由。更进一步,科尔所研究出来的数据在这个课题上的同
一研究成果而言也并不算很大,为2700万。后来研究这一课题的学者在拥有更多研究资
源的情况得出超过3000千万的有好几个人。由此看来,科尔的研究结论还是算很保守的
。至于说“粗糙和片面”,那是由态度决定的。而李成瑞先生也并没对科尔做出不良评
语,相反,对科尔的研究成果大加肯定,只是说后来蒋正华教授的研究更进了一步:
科尔教授在80年代初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包括“大跃进”人口后果的研究,是开拓性
、具有重要价值的;蒋正华教授在后来的研究中所使用以历年生命表为中心、通过参数
估计模型进行细致计算的方法,科学性更高一些。
由于研究资源的优势,学术研究都是后来者的优于先行者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
不知道这会有什么问题。李成瑞拥有比科尔和蒋正华更多的优势,所以,他的利用前面
两位研究成果再一次进行研究和分析,也许可能更接近事实的真相。而张宏志对“三年
饥荒”并无半点研究,更拿不出什么象样的研究成果出来,却凭空指责他人,这算什么?
在张文中,为了达到营造“饿死三千万纯属捏造”的目的,张宏志同志不惜赤膊上
阵,用了大段的语言对“美帝”进行一系列的控诉以煽动广大群众的仇美情绪,并沉痛
地告诉大家: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其中象这么一段:
1949年3月,美国政府作出决策:台湾对于美国在西太平洋战略有着重要地位,美
国的目标,是决不能让台湾和彭湖落在中共手中。从这时起,美国霸占了中国领土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海军第七舰队进入
台湾海峡。1950年9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其矛盾直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显得尤为可笑。究竟谁是“纯属捏造”也就一目了然。既然是讨论“三年饥荒”的
问题,你扯上这么一段不相干的问题干嘛?你只要科学地论证了三年没有饿死三千万不
就行了?也不嫌这段话与主题无关,纯属多余。不过,李文中引用了这么一段“美帝学
者”赞扬中共政府的却似乎没看到:
美国普查局中国科科长班久蒂(JBanister)于1985年在《对中国人口普查结果的
惊奇与确认》一文中写道:“对1953年、l954年初和1982年人口普查中年龄和性别数据
的分析,得出了这徉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即:三次普查中年龄申报的质量非常高。”
。另一点令人惊奇的是:不顾方上低报出上人口的强大政治压力,这次普查和生育率调
查。竟能相对完整地对出生人数进行了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证实了来自
经常性登记系统的中国人口数字。”“这次普查用高质量的、大量的人口方面的统计数
字,代替了以前值得怀疑或不能使用的数据,或在某些方面根本没有数据那种局面。”
美国人口学家罗纳尔德弗里得曼在《l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组织、质量控制以及准确性
》一文中写道:“由于普查胆进行了全面培训、试点凋查,普查期间的监督、质量控制
和检查,以及普遍的检查和抽样,差错低是可信的。实际上,上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要说是“美帝”在“攻击中国”的话,那上面这一段是否属于妖魔化中国的言
论呢?

当然,你也可以说张宏志对“三年饥荒”进行了“研究”,也对饥荒中饿死的人进
行了“论证”。那好,下面本就张宏志同志所谓的驳斥进行分析,看张宏志究竟“研究
”出来个啥东东。且看下面这段话:
但是,人口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以及人口年增幅的这种无规则性,是不可
思议的,只能用“统计有误”来解释。
看到这里,我有点哑然失笑。张宏志同志同样没有阐述是如何“统计有误”的,当
然,这个结论其实也算不什么研究。但姑且列在这里填补空白吧。实际上,即便就算从
其他角度进行分析也没有。扔下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结论后,便不再提这档子事了,也
不管他人死活。
对于他提出的这个看法,我也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同。1983年颁布的统计数字确实矛
盾之处众多。不仅如他举出的这些问题,还有如1963年,在无任何重大问题出现且出生
率大大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33.33%的情况下,人口数居然净减100多万,真是不
可思议。但目前而言,这是权威的资料之一,你不能推翻他,便只能以他为基础。如果
数据有问题,你要么就干脆置之不理,要么,就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答案。但凡象这样
支言片语,既缺乏说服力,又给自己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
那么,试看我来分析一下,究竟是不是“统计有误”的原因呢?我的看法显然不是
。这一组数据出现矛盾,显然是人为的。各位知道,这组数据是中央统计局发表的。如
果说中央统计局对这种重要的数据居然会出现“统计有误”的法,那才是真的“不可思
议”。中央统计局的统计人员都是从各地方局和高校录取的。都是在统计方面人才中的
人才,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呢?象这组数据的前后矛盾根本无法用“统计有误”
来解释。初中生的方程式还要进行反推验算一下答案的正确与否,小学生也知道1+1要
等于2而不是等于3。象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等出现严重不相符的情况
,难道中央统计局的人不知道?而且,这些矛盾不止一处,难道他们都没看到?姑且不
说中央统计局已经汇集了全国顶尖级的统计人才,而且,这组数据从产生到发表要经过
多少人的审核和复查?难道那些人的脑子里都进了水?而且,从《中国统计年鉴》(
1983年版)到《中国统计年鉴》(1984年版)再到2000年出版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
料汇编(1949-1999)》,这18年中,国家统计局一直沿用这组数据,并没任何改动。
如果说是“统计有误”的话,那么,应该在随后的出版物当中,完全有时间改正且应该
予以改正过来。但是为什么后来一直没有改动,任由“大跃进饿死三千万人”的“谣言
”继续横行呢?难道中央政府领导人普遍都有特别的嗜好:喜欢被人“造谣攻击”?喜
欢被人“抹黑”?
我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数据之所以一直被沿用,实际情况可能就是,真实的数
据比这个矛盾的数据更加令人难以置信,饿死的人数更多。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政府
没有给自己“抹黑”的爱好,只有给自己增添光彩或掩盖、弱化错误的行为,断无夸张
错误的做法,这是人性最基本的常识。更何况,假设邓时代夸大毛时代的错误,那对邓
时代自身有什么益处?还不是共产党在执政,还不是那帮开国将领在主事?又不是一个
王朝推翻了前王朝那种情形,扩大毛时代的错误只会对自身的执政基础产生根本性动摇
。所以,分析其原因,只可能是在掩盖更严重的事实真相,而非相反。
那么,在下来分析一下这组数据究竟是真的出现误差还是人为的呢?
在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这几个数据的前后次序而言,人口数是最
原始的数据,其他几个数据都是依附于人口数而来的,都要后于人口数。出生率和死亡
率都是从人口数中计算出来,而自然增长率又是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计算出来的,先后
的关系不可能颠倒。不可能先有自然增长率再有死亡率,根据这两个数据推导出人口数
。或者从自然增长率中推导出出生率和死亡率。再进一步,出生率是出生人口除以总人
口数得出来的答案,而死亡率则是死亡人口除以总人口数。我不妨用个这样的公式来表
达将变得简单一些:
出生人口数÷(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出生率
死亡人口数÷(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死亡率
人口数、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是原始统计数据,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
率则是由公式推导出来的。就算是“统计有误”,那也只可能是人口数、出生人口数、
死亡人口数这三个数据有误。而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是把那三个数据套入数学
公式计算出来的,不存在有任何错误的可能。就算原始数据有误,顶多也就出个错误结
果,并不影响公式的计算,不存在影响等号两边数字的平衡。这与“统计错误”半点都
挂不上钩,不知张宏志同志得出“统计错误”的结论凭的是什么?难道初中上数学课的
方程式他没认真听讲?
所以,我判断,这组数据一定是先准确无误地计算好了的。但是为什么发布时,却
又矛盾百出呢?那自然是人为的。为什么会出现人为的现象呢?其中原因应该是想隐瞒
一部分事实真相。对于一个政府而言,没有想给人留下恶劣的印象,当然是想留个好印
象。君不见,那些被逮捕的腐败官员还口口声声称自己为了人民群众的借口,虽然可笑
,但不难看出正义的形象始终是个人和群体所追求的,谁都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过
,这里有个小小的问题,既然有人为的做作,为什么不做得彻底些呢?根据金辉教授的
分析,那是有人的良知还没完全泯灭,给人留下线索。“三年饥荒”中被揭开盖子的“
信阳事件”也是同一原理。所以,本人估计,真正的原始人口数据可能比公布的还要令
人难以置信。可能这也是迄今为止没有公布“三年饥荒”中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
原因。
当然,张宏志同志有权利可以在完全无任何证据,无任何科学数据分析的情况怀疑
饿死三千万,但是,想要否定这个结论,恐怕有点难度。这也是他终篇没有在“纯属捏
造”后给大家提供一个确切或是相对科学的数据供大家参考。据我不完全猜测,他是不
敢。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利用他所觉得的小学数学得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数据,或者说
他不可能得出那样一个数据。否定一个结论,必须得在自己科学论证的基础推翻对方观
点和论点,同时并建立自己科学的结论。在这一点上,张宏志同志显然做得不够,目前
为止,还没看到他针对此问题发表过一篇有份量的科学性探讨分析的学术文章,只有学
术文章才具有说服力。虽然张宏志同志不承认得出“饿死三千万”结论所用的统计方法
──线性分析,但是很遗憾,科学并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单方面的宣布也不具备
定性的权威。目前为止,线性分析是统计学上运用非常多的方法之一,也是全世界统计
领域科学的方法之一。如果张宏志同志不认同这种方法,不如改天向中国统计学会、世
界统计学会发函,要求取消这个“伪科学”。

在一段正义凛然的大字报后,张宏志提出了自已对“三年饥荒”中饿死人的“假说
”。之所以称其为“假说”,是因为张宏志同志没有对自己提出的“假说”进行任何论
证,比如他说“但我们仍然认为它对1958年以后出生率下降是有影响的。”,那么既然
“认为”,那是凭什么“认为”的呢?难道就凭你脑袋里想想就行?既然对“出生率下
降是有影响”,那是怎么影响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出生率究竟是下降了1‰还是9‰?
是50‰还是99‰?张宏志同志没有对此做出论证。也就是说,他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
数据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严谨的分析,使自己的论点得不到任何支持。相反,张宏志
同志还在这里伪造数据和制造一系列假象试图蒙骗国人。
1、他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婚嫁说”,并分列两条,企图给人造成一种有条有理
,很壮观的感觉。而实际上,把这两条综合一看,其实也就只说了一个内容。张宏志身
为党史专家,水平竟然如此之差,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而且很有意思,他却没有对自己
这个如此有建设性的“假说”进行大力论证,仅仅只是阐述一下自己的猜想而已。其用
词也仅只是“尽管比较含糊,但我们仍然认为它对1958年以后出生率下降是有影响的。
”那么,究竟有什么影响,影响有多大,有些什么数据做支持,张宏志同志没有交待。
我不得不说,这是无可挽救的一大硬伤。那么,我来分析一下,张宏志同志提出的“婚
嫁假说”的合理性究竟有多高呢?先看一下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大力抓教育,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普及基础教育,当时
的教育制度是12年,基础教育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早婚(十五六岁结婚)习惯,这个
婚嫁真空的时间窗恰好落到了六十年代初(1949+12)。
在这里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要用1949年加上12年呢?凭什么要加的是12年而不11
年或13年呢?张宏志同志很严肃地告诉我们。因为教育制度是12年,所以应该加12年。
这里就让人很奇怪了。这教育制度与婚嫁有个啥辩证关系?难道教育制度是25年的话,
岂不应该+25?怎么这教育与婚姻的“辩证关系”中,仅只加普及教育,难道大学教育
就不算了吗?教育制度决定婚嫁年龄吗?难道12年的教育是教育学生毕业后不结婚?那
如果这样,那也应当按小学生启蒙年龄加12年。小学的启蒙年龄一般都在6岁左右。6岁
加12岁等于18岁,查看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第四条: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
得结婚。”高中毕业后还差两年达到的年龄,那也应该是1949+14才对?那么,加12年
的理由何在呢?张宏志同志是不是想说在当时18岁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男青年尽管法
定年龄未到,但还是可以结婚了呢?
好,就算你加那莫名其妙的12年吧,就遂你张宏志的愿,按你文章中所说的。那49
加12也正好是1961年。众所周知,1961年是“三年饥荒”的最后一年,姑且按张宏志同
志的说法,那“婚嫁真空”的时间点就应该落在1961年,而小孩出生应该在第二年即
1962年,就算按张宏志同志的“婚嫁假说”,那“婚嫁真空”即出生率低的年份应该在
1962年才对,而查看《统计年鉴》,1962年的出生率是37.01‰,这已经很高了。看来
张宏志同志的“婚嫁假说”是站不住脚的。
我再换一个角度分析,看张宏志的原文中有这么一句“改变了传统的早婚(十五六
岁结婚)习惯”,这里分以15岁和20岁为例,由15岁结婚延后到20岁结婚,延后不过5
年,如果按张宏志所说,那也应该是1949+5才对。考虑到结婚一年后才生小孩的情况
,那也正好落在1955年,应该是1955年的出生率比较低,这也与张宏志同志的时间点不
合。而1955年的出生率达到了32.6‰,也很高了。
这里我想张宏志同志应该是想说,“三年饥荒”中按以前婚习惯能结婚的人在《婚
姻法》颁布后不能结婚了。但是根据推算,在那“三年饥荒”中满15、16岁的人不能结
婚。那么,推算的数字也应该是1958-16,即在1942年出生的人。不过这样一来,与张
宏志的观点也就无关了,因为他推算的是+12,我这里是+16。不过,1942年出生的人不
能结婚,那1938年出生的人却可以结婚,因为1938年出生的人没能在1955年结婚,所以
,延迟到了1958年,这样,1959年可以生小孩了。
再进一步分析,共和国的第一部《婚姻法》颁布时间是在1950年,生效时间在1950
年,改变婚嫁习惯的时间点也应该从1950年算起,怎么非得要从1949年算起呢,难道说
那些未婚男女已经未卜先知,在1949年就提前遵守尚未颁布的《婚姻法》?我不妨假设
一下,假设这部《婚姻法》颁布时间是在1962年,那张宏志同志的“婚姻假说”是不是
照样从1949年算起呢?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据我猜想,在张宏志同志的想法里,男性一到《婚姻法
》规定的年龄即20岁就一定会结婚,不会迟到21岁,更不会有超过20岁还没有结婚的人
,要不然,就不符合他的“婚嫁假说”条件(当然,仅仅是他个人头脑里制定的条件)
。当然,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的晚婚晚育从来都没起作用,因为所有的男性公民一到20岁
,女性公民一到18岁就结婚了。而且执行之坚决彻底,率土之滨,决无遗漏,否则,无
法保证张宏同志那个不成立的“婚嫁说”重要前提。
而实际情况呢?且不说达到婚嫁年龄的人有没结婚,只说早婚,在那个年代也不可
能一时改变。习俗观念是极难改变的,城市由于有婚姻登记,效果自然好一点,但是通
过走后门提前结婚的人也不少,通过走后门,当时许多人连档案里的年龄都可以改,还
有什么不能改?(我父母亲那一代就有很多人更改档案里的出生年月,以达到提前招工
和提前退休的目的)。2003年,我去郴州,在与当地人交谈过程中,发现在郴州和永州
的山区里大量存在早婚的现象。那里的人普遍在15、16岁结婚,一个女孩子如果到了18
岁还没许人,在当地看来,那是“婚姻困难户”,也是极其罕见的。我想张宏志同志对
这种现象向来是不承认的。传到他耳朵里,也许又会被斥为“纯属捏造”。
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很精彩的一幕。张宏志这位党史专家在义正辞严地“驳斥”
“谎言”时,拿出了一组数据,数据是言论的权威所在,在准确的数据面前,任何人都
无法提出反驳,请看这一段:
其三,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中国工业打基础的时期,大约5000万农
民转为工人;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初期,1958、1959年两年又有2000万农民
转为工人,在这7000万工人中,单身约占95%,即6950万人,由此而造成的婚嫁真空时
间窗,虽然其时间界定含糊,但完全可以判定它对1958年以后出生率下降产生影响,当
是确定无疑的。
我猜想,看到这一组数据,很多反对张宏志观点的人会保持沉默,这是无可辩驳的
,我也为张宏志同志为数不多的数据喝彩!在喝彩的同时,只是有点小小的遗憾,并为
之感到有点小小的可惜──可惜,这组数据是伪造的!
这很想问问张宏志同志这些数据是从“那个阴沟里吹来—股阴风”。在我所查到的
数据中,没有见到过这些数据,“没有、没有一个人见过。因为那是谎言。”本人查到
的所有关于当年工人的数据中,从没见到这个数据。且看本人引用的权威资料:
表一:
年份  职工人数  单位:万人
1952  1603
1953  1956
1954  2002
1955  2162
1956  2977
1957  3101
1958  5194
1959  5275
1960  5969
1961  5171
1962  432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 123页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通过上面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几年总职工数最多时才5000多万,1958年招工确实
有2000多万,但是在1953年-1957年期间却根本没有出现过5000万农民转为工人的情况
,1956年-1957年的总职工人数才3000左右,就算把全部职工换个遍,也凑不齐5000多
万的数字,不知张宏志从哪里弄出来5000多万人,莫非那些全是鬼魂不成?说句搞笑点
的话,张宏志莫非想揭密1957年就已经暴发了骇人听闻的“5000多万工人非正常死亡”
?乖乖个冬,这比“饿死3000万”更悚人听闻,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当然,你肯定不会认为张宏志同志是在“解秘”,那么,你就得老老实实承认,张
宏志同志在伪造数据,包括他自己。
(不过,有部分同志以招工为由说人口减少的原因在此,这也有意思。我看到有一
网友对于这个问题这样回帖:“人家明明写着“死亡率”,他非要说是招工,我靠,谁
招工先按死亡注销户口呀?”呵呵,有意思!真有意思!如果按这理论,中国目前所有
的公务员都是“虽生犹死”还是“虽死犹生”呢?真不好选择。)
上面引用那一段再加上下面这一段结合来看:
其四,1958年、1959年、1960年,3年间参加农田基础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农民,不
少于4亿,这么广大的青壮年男女,从小家庭生活转变为大集体,占全国人口70%的青
壮年男女,其婚、嫁改变常规,必将对出生率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这三、四两条中有个共同的特点,即许多原本疏远的人因为各方面原因都聚在了一
起,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而在这里,张宏志同志认为会降低出生率。那我们试分析一
下。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到底会不会降低出生率呢?众所周知,由原来疏远的环境到聚
在一起,男女青年相识的机率要大大增加,那么男女青年相识、恋爱、结婚的机率会不
会大大增加呢?我想这是无可否定的事实,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为什么恋爱的机率大大
增加的情况下,结婚的机率反而下降了呢?这是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许张宏志同
志自有一套说法也未可得知,但是要说服众人可有一定的难度。张宏志同志没有论证“
但完全可以判定它对1958年以后出生率下降产生影响,当是确定无疑的。”这个结论的
科学性和可靠性。尽管他以确定不疑的口气声称“当是确定无疑的”、“这是无可否认
的事实”。但具体“确定无疑”“无可否认”在哪里,他没给个合理的说法,哪怕是一
丁点的推理也没有,只留下一堆的尾巴不管,我为之感到深深的遗憾。
同时,俺在这两段中,有几个数据感到有点困惑,拈出来与大家分享。比如在他“
在这7000万工人中,单身约占95%”中,虽然我们已知这“7000万”是伪造的,但是这
“单身约占95%”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呢?俺没有查到。张宏志同志没有用“估计”这
字眼来描述,那肯定是有资料来源的,能否说明一下资料来源于何处呢?在他引用《毛
文稿》时,资料居然精确到了页次、版次,这里怎么又这么含糊呢?我看他不含糊不行
,因为这“95%”也是伪造的,“6950万人”的“单身”根本就是子乌虚有的玩意,也
是伪造的。由两个伪造的数据“论证”出另一个伪造的数据,这就是张宏志同志“驳斥
”所谓的“纯属捏造”的根据。
还有后面“占全国人口70%的青壮年男女”,看到这个数据,我吓了一跳,我国的
青壮年有那么多人吗?所以,我特地查了下资料,如下表:
表二:
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按年龄分组
(1953年、1964年)
年龄分组    1953年    1964年
总计     100%     100%
不满1岁     3.3%     4.1%
1-2岁      6.9%     6.6%
3-6岁     10.4%     8.8%
7-12岁     12.0%     16.5%
13-15岁     5.4%     6.4%
16-17岁     3.6%     3.7%
18-20岁     5.6%     4.8%
21-25岁     8.0%     7.2%
26-35岁    13.9%     13.8%
36-45岁    11.7%     10.8%
46-50岁     5.0%     1.1%
51-55岁     4.1%     3.6%
56-60岁     3.6%     2.1%
61-80岁     6.4%     5.3%
81-99岁  ─┬ 0.2%     0.2%
100岁及以上─┘
年龄不详            0.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 110、111页
从上面的这张表来看,青壮年想要达到70%的比例,是极其困难,以1953年统计数
据为例,光是从婴儿到12岁,比例就占了32.6%。算到17岁就占了41.6%的比例。还不
说老年人。从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两次反映的数据都比较接近。从两次人
口普查的数据对比来看,张宏志伪造数据的情况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境界。伪造数据也
要有点技术含量,至少表面上看起来要象回事,这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青壮年
达到过“70%”?象张宏志这样把青壮年的比例伪造到“70%”这种拙劣的地步,真的
很令人发指!他是在挑战大家的智商吗?
当然,我还不追究这里用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法把“全国人口70%”偷换成“参加农
田基础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农民”。难道全国的青壮年都是农民,都去“参加农田基础建
设和水利工程”?工厂没人上班了?
这也是一个堂堂的“教授”,一个“党史专家”,居然用这种下作的手段伪造出严
重偏离事实的数据,那还好意思抨击别人的言论是“谣言”吗?他凭什么?凭他伪造的
数据?至今为止,俺还没看到过一个靠伪造证据能始终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林肯有段
话说得很好:
你可以在一部分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但是你永远无
法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当张宏志同志以伪造的数据对降低出生率进行自我感觉良好的没有进行论证得出确
凿无疑的结果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对死亡率合理化提高进行了另一番大概加估计。这里
,他又提出了若干条很有创意的资料。先看下面:
其二,广大群众运动中的意外事故(伤和病)。前已述及,1958年、1959年、1960
年,3年中约有4亿农民投入农田基础建设和水利工程,挖掘的土石方,年平均约1.5亿
立方。而许多工程都是民办的,自筹经费。如河南省林县红旗渠工程,1960年开工,
1969年竣工。还有大量民工投入铁路建设工程。这样大规模的、遍及全国的、高强度、
长时间的劳动,意外事故和疫病发生是难以避免的。这里虽然没有意外事故和疫病死亡
人数的统计表,但这是死亡率增大的原因之一是成立的。
张宏志同志总喜欢在关键的地方进行个人毫无根据的臆想,且可以在毫无根据的情
况下对问题定下结论,如果有必要,他还可以伪造数据。这里,他不但继续着“亿农民
投入农田基础建设和水利工程”的伪证,同时制造假象,歪曲事实。他虽然说没有意外
事故的死亡人数统计表,但是做为一篇想要写成有说服力的文章来看,这是不够的。如
果真要有心,找到并不难。但张宏志同志为什么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却妄下结论呢?先
看我引用一段资料再说:
有资料显示,1958年全国工伤死亡人数高达5万人,同年因工受伤的有10万人。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当然,张宏志同志不可能没看过《庐山会议实录》,而我们也可以理解他不屑引用
李锐先生的资料,所以辩称“没有意外事故和疫病死亡人数的统计表”。不过,以李锐
5万死亡、10万受伤这个数据来看,也已经够高的了。1958年年底全国职工总数是5194
万人,也就是说这年的工伤死亡率在1‰左右,这是一个惊人的比例。形象一点,就是
说一个10万职工的企业,每年有100人死于工伤,是不是很吓人?我想张宏志恐怕是引
用不是,不引用也不是,这对于张宏志同志来说,很不利,承认这个数据,也不过如此
,如果说李锐的数据有问题,当时伤亡率没这么高,那当时死亡人数就更小,对于他想
说的主题更不利,所以只有含糊过去。含糊有个好处就是,没有确切的数字,可以制造
一种气氛,显得情况似乎是那么回事。不过,知道真正的数据,才发现也不过如此而已
。我看张宏志没采用确切的数字,恐怕主要是这个原因才对。
而在下面引用《灾情报告》时,好不容易出现了确切的数字:
其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死亡。1960年“5个月里,台风登陆11次,……台风
造成暴雨频繁,洪水泛滥,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辽宁
,吉林、黑龙江省,直接死亡5000余人。(《灾情报告》第378、第379页)1961年,“
到9月,灾区有60万公顷仍积水未退,聊城、沧州有3500个村庄被水包围,280万人断粮
。沧州专区死亡人数占总人口4.9%。(《灾情报告》)仅举以上两例,灾害造成的直
接死亡,怕是不仅如此。
这里有两个数据:一个是死亡5000余人,一个是沧州专区死亡人人数占总人口4.9
%。
前面这个5000余人的数字太小,小到可以完全忽略。而后面那个数据,据查证沧州
自1961年6月设专区,到现在改为沧州市,行政管辖范围没有很大的变化。我查了下沧
州在1961年的人口数,没查到,但我查看到沧州1990年人口131万。估计1961年沧州专
区的人口跳起脚不会超过80万,我就假定当时有100万,那死亡人口数也才5万,离影响
“3000万”差得远呢。我看张宏志同志“怕是不仅如此”只怕要“不仅如此”100多次
才能足以影响“3000万”这个数据。否则,动辄举个几千几万出来,也不怕丢人现眼,
亏得还那么当回事,只要看到凡没有与饿死人有关的死亡人数就当个宝供着,其实一分
析,也就小打小闹的数据,不但没有致命影响,反而显得相当可笑。张宏志同志似乎拼
命想把正常死亡人数扩大,并且进行所谓“怕不仅如此”之类的无根据断语,但他引用
那点可怜的数据还不够“3000万”塞牙缝。也许他把所有的“怕不仅如此”“怕”起来
也就30来万人。至少他目前所有举出的数据加起来也没超过10万人。
接下来,张宏志同志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苏修逼债说”,看他原文是这样的:
不过这时,就全国形势而论,并不严重,所以,在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修正主义
逼债的情形下,1959年仍出口粮食41.6亿公斤。
苏修是不是逼债,暂且不去管他,不过,所谓的“苏修逼债”是发生在1960年7月
,我想张宏志同志不会无知到连这段众人皆知的历史都不清楚吧?看他后面说“1959年
仍出口粮食41.6亿公斤”我就暴笑。尤其是这个“仍”字用得极为巧妙。就算你苏修
在1960年“逼债”,俺1959年“仍然”出口粮食……。俺用同样的逻辑换个对象让大家
看看效果如何:在苏俄占领外蒙古的情形下,汉武帝仍然对匈奴发动进攻……如果不知
道这段历史,那属无知。如果明知道这段历史却歪曲事实,毫无疑问,那就是伪造历史
!张宏志在伪造数据后,再次伪造历史。以伪造的历史对“苏修”进行栽赃嫁祸,企图
转移对象。
随后,张宏志同志引用了《毛文稿》中老毛在1959年发生严重春旱时关于山东等省
春荒缺粮的批示材料,以表示老毛对人民群众是何等的关心和忧虑,并引用确切的资料
“1959—1961年,国家通过调入,进口等办法,向农村返销了大量粮食,3年共计546.
6亿公斤,占总征购量的34.4%。(《当代中国粮食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108页)”大家对比一下,如果有确证的资料,张宏志同志绝对会引用得详尽
到每一个角落。版次、页次都列举出来,但是上面那些伪造的数据他就列举不出来。
我们不妨对上面这一系列的数据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很有意思,官员、工人没有缺粮,农民居然反倒缺粮,没有粮食支配权,这让我想
起一首古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同是在这里,张宏志同志还列举了老毛在1959年4月17日批示的《十五省三千五百
一十七万人无饭吃大问题》,以证明老毛对灾区人民是何等关切。但很不幸,他在后面
又列举了在1962年缺粮的情况。资料如下:
湖北省工作组1962年9月3日给周恩来的报告中说,谷城、光化、襄阳三县被调查的
13个遭受旱灾的大队,特别严重的,群众根本分不到口粮;严重的,每人每月平均4-6
斤;一般的,每月10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17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前一份资料似乎说明老毛在1959年春就解决了农民的粮食问题,不存在饿死人的情
况,但在后面列举的资料说明了1962年还有严重缺粮的现象。其缺粮之严重,是我们这
个年代匪夷所思的。一个人一月才4-6斤,至于油,饭都没得吃,就更别想了。一个月
才4-6斤,一天才一两多,据我乡下的舅舅说,因为没有油,当时的青壮劳动力一天要
吃两斤米。这样的情况,不饿死人才怪。那一月10斤的,不知有没撑过来,听天由命吧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局部现象。但我们想一下,到了“没饿死人”的1962年还有这么
严重的“局部现象”出现,那三年饥荒中,全国缺粮的农民是何等严重?这是张宏志同
志自己引用的资料,他用自相矛盾的资料已经充分证明了从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中,
根本没解决农民的粮食问题。“饿死人”的三年饥荒中,饥荒的程度只有比“没饿死人
”的1962年更严重,不可能更轻微。
张宏志同志还列举了若干数字证明当时还进口了粮食以证明老毛对农民无微不至的
关怀。那我再全面一点给大家引用一点资料看全面情况如何:
进出口粮食数量 单位:万砘
年份   进口  出口
1959   0.20  415.75
1960   6.63  272.04
1961  580.97  135.50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 422、
438页
从这份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在老毛很“重视农民缺粮问题”的1959年,大力
出口粮食,压缩进口粮食,如果他真的重视,会这样做吗?国内明明缺粮,却还大量出
口粮食。直到1961年才有所改变,但饿死的人已经吃不到进口粮食了,因为已经过去三
个年头了,就算抵抗力再强的人也撑不过三年。如果没估计错,这大力进口粮食情况应
该出现在1961年下半年,农民早已经撑不过去了。而且进口的粮食从进口到运送到饥荒
区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比如上述的“谷城、光化、襄阳三县”就
肯定没有得到进口粮食,要不然,绝不会严重到那地步。在“没有饿死人”的1962年居
然还有严重到那地步的地方,张宏志还好意思说“中共中央的种种努力,其社会效果是
积极的,三年饥荒未酿成大灾难,即没有发生地区性、群体性、普遍性的死亡事件。饿
死人的事仅仅是个别地区、个别人、个别现象。”人至贱则无敌,张宏志是不是无敌,
我不知道,但至少我是无语了。
面对饿死多少人的情况,专家们用了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推论。在很多时候,由于
数据过于庞大,不可能一一去调查或登记,所以只能得个近似结果,统计学很多方法是
不能得到精确结果,但是却可以得到一个接近于事实的大致情况,这是统计学的特点,
比如抽样调查就是,科尔所采用的非线性统计也是这样。这些统计方法是经过科学验证
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存在方法本身的问题。张宏志说科尔研究的结果“是不可信的”
,究竟他哪里“不可信”,是哪个环节有问题,在哪些方面数据有问题,他没说,反正
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行头:我虽然没有对你的方法提出致命的反驳,但我就是咬死你
的方法“不可信”。

《“大跃进饿死三千万人”纯属捏造》属于张宏志同志的宏作《还清白于毛泽东》
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篇文章漏洞百出,伪造连篇,但全书俺就没那么高的雅兴批阅。这
里简单评析一下。
这本书一开始就用了一系列的口号为毛时代喝彩,虽然这种喝彩是没经过大脑的,
但是张宏志同志也喝得一肚子劲。那些麻烦一点的就懒得说,仅举几例。比如“没有贪
官污吏”,没有“贪官污吏”,“浮夸风”如何刮得起来呢?当别人是傻子?“没有瘟
疫传染病”,如果没记错,老毛同志好象还写过一首《送瘟神》吧,正好是1958年呢。
当时是说江西消灭了血吸虫病,所以老毛一高兴,就题了首这首诗。不过,其他地区有
没消灭就难说,我小学时学校就进行了血吸虫病的防治讲座,我妈就过了血吸血病。几
年前医院曾发布了治血吸虫病免费的优惠政策。如果真要消灭了,还用得着二十一世纪
还在这里忙前忙后吗?“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历史主动性”,其他不好
说,知识分子嘛,刚过去的1957年发生了什么事,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在这里扯白日
谎,真够陈凯歌的。
至于说到“大跃进创造了什么奇迹”更是荒唐。我们来看:
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制成(1958·3·11日)
据我所查,半导体收音机研制始于1956年,莫非这也是“大跃进”的功绩?张宏志
同志,枉你也识几个字,识字也不能无耻吧?
还有这里:
1958年1月,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全长668.5公里)
1958年1月,鹰厦铁路全线通车(全长698公里)
1958年3月1日,昆明铁路同越南铁路正式开始国际联运
我很想对张宏志同志说,“大跃进”这词也不是1958年提出来的,你不如干脆把
1957年的成绩也算进去,别这样拖着,比如那个“鹰厦铁路”,凑到1958年也就通车而
已,难道也是1958年的成就?说话靠点谱行不?这除了缺少大脑的人相信你这一套,凡
有点基本常识的都会感到这是一种羞耻,你不觉得吗?
其实我觉得你所举的这些成就在“大跃进”中根本算不了什么,看我举的才真正具
有震憾力,而且还是权威报刊《人民日报》上刊登的:
棉花产量创造惊人纪录,长埫口公社一块棉田亩产八千多斤
河北省张北县女青年李淑梅领导的人工授精站,到11月6日用一只由苏联引进的美
利奴种羊,交配母羊达到一万零三百二十只,比去年提高了二十倍。
苏村生产大队今年共种花生四百五十亩,平均亩产一万一千八百二十五斤
东风人民公社第四作业区冬种的七亩向日葵,实收葵花子一千一百二十斤,平均每
公顷打一千六百多斤,比春种每公顷产七百五十斤,增产113%。
用土钢大造土机床,山西平遥县九天产土机床一百三十二部
……
当然,更出名的比如环江县的粮食产量俺就不提了。我很纳闷,为什么张宏志撇开
“大跃进”最大的成就不提,偏提那些次要的呢?这究竟是在夸“大跃进”还是在贬低
“大跃进”呢?
“大跃进”建“三门峡”居然也被他吹捧,我都不好意思提了。“三门峡”曾被黄
万里先生极力反对,但还是上马。结果建成后,先是填上坝上的几个孔,每个花费几千
万。然后是每年二十亿元的维修。而三门峡本身发电量和蓄洪量根本没达到先前所估计
的程度。如果有印象,大家记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曾报道了黄
河断流的消息吗?那就是三门峡的功劳。而且断流甚至影响到了渭河等其他河流。整个
来说,三门峡的修建本身就是个错误。
这本书本身错误百出,且偏向性严重。其中偏向于老毛的大部分资料或者说整个对
毛的粉饰建立于吴冷西的《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吴冷
西这个人,我们查下资料就不难知道,他于1957年6月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并兼新
华社社长。1958年的《人民日报》上都说了些啥,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从1958年的《人
民日报》我们可以推知吴冷西这个人的诚信问题,或者说是人品问题。当一个人的诚信
在某方面出了问题的话,那么其他与这相关的言论和行为都值得怀疑。我们看美国的辛
普逊案,为什么警方会输呢?那是因为警方提供了伪证──那双血手套。因为那双血手
套,所以推翻了警方所有原来真实的证据和证词。因为在辛普逊一案中,警方明显缺乏
诚信,缺乏诚信的人是不可靠的。在1958年中,吴冷西同志明显给我们一种缺乏诚信的
印象,在与这诚信相关的问题上,我有权对他的相关言论表示怀疑并且予以全盘否定。
当然,我也许相信他对他子女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是对于与“大跃进”相关的一系列言
论上,他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诚信。请原谅,我不喜欢伪证!你有能力在《人民日报
》上撒上一年多的谎,我也同样有权利不相信你的谎言!
对于“大跃进”所造成的灾害,张宏志同志纯熟地运用断章取义的手法对刘少奇、
邓小平等人进行栽赃,并试图把老毛漂白。不过,想要漂白老毛,可没那么容易。首先
,我们分析一下,究竟是谁提出要“大跃进”,“大跃进”究竟是如何实行的就比较明
了。
在这本书中,张宏志同志同样也摘引了不少许全兴的《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
这本书的内容。而张宏志所摘引有利于漂白老毛的部分内容如下: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去天津新意村参观稻田,有关领导汇报说,亩产可达10万
斤,毛泽东听后摇头撇嘴,表示不相信。毛泽东说:不可能的事。他指着一位领导说,
你没有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是“放大炮”。《人民日报》曾登过一幅照片,五位小
女娃嘻戏地站在稻秧上,毛泽东摇头风趣的说:娃娃,下来吧,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
。又说:吹牛,靠不住的,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
毛泽东到湖北省,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讲,有一块实验田,水稻亩产上万斤。毛泽
东摇头说:我不相信。外国朋友问毛泽东,亩产万斤粮的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他一
笑置之,说:不要相信这些骗人的数字。
实际上,查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许全兴也不是原始资料,原始资料来自于老毛
的卫士长许银桥的采访录《走向神坛的毛泽东》。这本不是一本书,而是采访言论集。
在这篇采访言论集中,李银桥集中了对老毛的全部美言,在他看来,老毛简直是世间少
有的完人。李银桥这人如何不好说,但看《毛泽东遗物事典》中,李银桥说了这么一件
事:
当时,毛泽东正在看文件,见李银桥递过来的牛皮纸袋,以为是文件,于是像平常
接公文一样,准备掏出来看。李银桥告诉毛泽东,这是给老张的钱,请主席过过目。李
银桥话音未落,毛泽东神色有变,就像无意中抓了一只癞蛤蟆那么糟糕,一下子就牛皮
红袋扔开了。还说:“拿开!交待了你就办,谁叫你拿来的?”“我不摸钱,以后你要
注意呢!”……
这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就是老毛做秀,要么就是李银桥在撒谎。若为真,在全国人
民还在忍饥挨饿的年代就有百万稿费但一毛不拨的全国首富老毛居然这么“讨厌钱”,
听起来就相当恶心。也许老毛没这样做过,是李银桥的刻意粉饰也说不定。不过,是真
是假就不好判断了。不过,对于“亩产万斤”老毛是不是相信就很难说了。
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办就不办,一办就办得很多!过去几千年都是亩产一二百斤,你
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几千上万!
三年之内,大概能够搞到三千到四千万吨钢,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搞三、四千
万吨钢能说基本改变了面貌?这个标准,我看提的低了一点,不然,以后就没有什么改
头了。以后五千万、六千万、一亿、二亿,算什么呢?我看大改还在后头呢!因此三年
内还不能说基本改变了全国面貌。到一九六二年大概有五六千万吨钢。
这都是史料记载的,不过,相不相信其实都在其次,问题是,这“亩产万斤”是谁
逼出来的?我们看一下“反冒进”时的资料就知道了。在《还清白于毛泽东》一书中,
李宏志同志大篇幅地引用了若干对毛有利对刘邓不利的资料,同时,在许全兴的《毛泽
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引用了来自李银桥同志《走向神坛的毛泽东》的资料,但是对
许全兴对毛的评论却视而不见,这里不妨引用一点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兼听则明:
反右倾保守的结果,出现了急躁冒进。主持经济工作的周恩来较早觉察到经济建设
中冒进的危险,接连提出防止冒进。他在1956年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明确
说:“事情开始做,不要急。反保守右倾从去年八月开始,已经反了八、九个月,不能
一直反下去了!”6月4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预
算,议定了制止冒进、压缩高指标和过大建设规模、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稳步前进的方
针。10日,刘少奇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确认了4日中央会议提出的方针。在6月12日
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针对有人不同意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思想,周恩来再次作了说明
,指出:去年12月以后冒进就冒头了,现在已经不是预防冒进而是需要反对冒进了!“
如果冒进继续下去,又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今天的需要和可能。不能向群众泼
冷水,但也不能把少数积极分子的要求当成群众的要求。”6月20日,《人民日报》根
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发表了《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毛
泽东对这篇社论十分不满,不赞成反冒进。他在1958年1月的南宁会议上讲,社论送给
他看,他批了“不看”二字。他说:“骂我的,为什么看”。
毛泽东从1956年的反冒进中感到,他的大跃进、高速度的指导思想在党内外有相当
一部分人不甚赞成。为了排除阻力,毛泽东反复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他在1958年1月
召开的南宁会议上讲:1955年12月,我写了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序言,对全国发生
了很大的影响,是个人崇拜也好,是偶像崇拜也好,不管什么原因,全国各报纸、大小
刊物都登了。发生了影响。这样我就成了冒进的“罪魁祸首”。1956年6月一篇社论,
既要反右倾保守,又要反急躁冒进,好像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实际重点是反冒进
的。他又说:由于反冒进,我就不敢接近部长了。在三中全会上,我讲去年吹掉三条,
没有人反对,我得彩了,又复辟了。我就有勇气再找部长谈话了。这三年有一个曲折,
右派一攻(注:指1957年整风时有人提出,经济建设中主要危险不是右倾保守,而是冒
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把我们一些同志抛到距离右派只有五十米远了。他提出,以
后不要提“反冒进”这个词。他认为,“反冒进”是政治问题,是一个时期内的方针性
的错误。他承认党内反冒进的人,心是好的,要搞社会主义,忧国忧民。但他又把反冒
进的思想方法说成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批评反冒进的讲话,使南宁会议空气紧张。周
恩来等同志不得不作检讨。
在三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又不止一次地批评反冒进,说冒进是马克思主义,反
冒进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有两条路线,是冷冷清清、慢慢吞吞的好,
还是轰轰烈烈、高高兴兴的好。他认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总路线已基本形成。
同年五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这是一次大跃进的会议。毛泽东在会
上多次讲话的主题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做的创造精神。他继续批评右
倾保守,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批评不赞同冒进的所谓“观潮派”和“秋后算账派”。
刘少奇在会上代表党中央作了工作报告。根据毛泽东的思想,他指出:整风反右的胜利
,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的思想大解放,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全面跃进。
从这里,有正常智力的人会发现,这个大跃进完全老毛逼的,逼得周总理做检讨,
陈云、邓小平、刘少奇、邓子恢等相关中央领导不得不跟随老毛错误的决定。俗话说人
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违背客观的生产力发展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试图以个人意志
决定社会发展是注定要失败的。老毛以个人权威压迫其他中央领导的正确意见领导大跃
进,才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这个错误,由谁来承担,其实一目了然。但是李宏志
同志试图想把这错误转嫁给刘少奇、邓小平的个人臆想是徒劳的。历史的发生经过已经
书写在历史上,也记载在数不清的回忆录和相关记载当中,就算有北朝鲜那种禁锁也锁
不了的。
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张宏志同志的逻辑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这“浮
夸风”错误是刘邓犯的话,那同样,他在开篇所列举的“成就”也同样也应该是刘邓的
。很简单,既然“大跃进”一直是刘邓在领导、执行,那你列举的那些成绩难道就不关
他们的半点事?莫非你开篇列举的那些“成就”中,老毛一直站在第一前线?再说,刘
邓是中央骨干,干这事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利用“浮夸风”来斗倒老毛?张同志没吃错
药吧?这种神经行为远不如发动一次宫廷政变来得省事多了。就算这样斗倒了老毛,留
个烂摊子有个屁用?我想做为“党史专家”不可能不知道当时党主席是最大的,所有重
大决策没有党主席老毛的签字是不可能生效的这规矩吧?
每次看到“一切害怕社会主义的人,无不攻击大跃进。”这句挺好笑的。不知道张
宏志同志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如何。只知道在没有任何实证情况所进行的一系列“反驳”
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仿佛令俺看到在柏林被攻陷之前,伟大的希特勒同志向军队发表动
员演讲,并声称三个月内占领全世界一样可笑。害怕社会主义,对啊,俺就害怕这社会
主义,一看到动辄“亩产万斤”的社会主义,就怕粮食吃不完给撑死了还没人收尸就惨
了。
这里还奉劝某些试图颠倒历史的同志收起这种心思,造谣也许有一定的市场,但是
在众多的事实记载面前,利用伪造的数据和伪造的事实实施的谣言终将是要破产的,谁
也不比谁的智商高到哪里去,尊重事实,别把他人当白痴!
1962年的出生率是37.01‰,这已经很高了。看来张宏志同志的“婚嫁假说”是站不住
脚的。
这后面应该加一点。从这些数据来看,实际上张宏志同志所提出的“婚嫁说”实际上与
“三年饥荒”无关,因为从他所叙述的来看,他的“婚嫁说”已经过了这个时期,这个
“婚嫁说”也太牵强了。
1 (共1页)
进入Mod_CHN_Hist版参与讨论
相关主题
如果林副统帅没跑,如果他活得过老毛什么功?谁之罪? 《还原毛共:从寄生幸存到诡变成精》一书导言
林彪是否主动出逃?领袖的性格与它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大家说说老毛文革批斗他人是不是犬决的一种呀?最近CCAV放的电视剧
从抗美援朝看毛泽东杯酒释兵权老毛要弄死彭德怀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陈云动不动就抱病隐退,毛就没有什么想法?毛泽东能当主席是靠蒋介石
(转)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帕特奈克驳斥“饿死3000万人”的谎言老毛和周之间该怎么算账?
陈坡:文革前史刍议(上) (转载)老毛和项英之间的偏见太深了
罗克珊.维特克《江青同志》选载——第四章 从左翼到舞台中心宁都会议4vs.4为什么老毛还被拿下了呢?
相关话题的讨论汇总
话题: 宏志话题: 数据话题: 同志话题: 1958话题: 人口数